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时间:2019-05-14 11:5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第一篇: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爱孩子 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文/夏光清

(2006年南京图书馆 “智慧父母”公益讲座系列之六,原题为《创建与幸福相约的学习之家》)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内容跟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关——《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如今,家庭从教育的边缘逐步成为教育的中心,母亲温暖的怀抱是孩子的第一座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同,以爱作为基础,是家庭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其它任何方式的爱都无法取代的。

每每说起孩子,父母心中都装着一本关于孩子成长的“无字个案”,记录着孩子每一个时期最重要的变化和进步,什么时候孩子喊“爸爸”啦,什么时候长牙啦,什么时候说了一句令全家人捧腹大笑的话啦,谈论起这些变化和进步,父母常常眉飞色舞,为之动容,这就是为人父母才能体会到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成人往往对自己婴幼儿时期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记忆,时间越早忘得越快,我们只能从父母那儿零星了解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而孩子的出生,恰恰为我们补上了这一课。因此,我把孩子看作父母的转世灵童,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变成了我们人生的又一个轮回,又一次机遇,抓住了这次机遇,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完整,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在成长。

然而,老天爷似乎总是在捉弄成年人,随着孩子长大,教育的本能便向经验转化,教育的神圣也便向世俗转化。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花草树木、明月清风,便成为习以为常的东西。感动过我们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我们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我们的一切不能再激怒你。我们做父母的时常忘记孩子儿时的特点,教育渐渐多了一点严肃,少了一份自然;多了一点急躁,少了一份等待;多了一点说教,少了一份鼓励,父母们凭着自己成长的经验,依据父辈给予我们的教育之法,往往主观地希望孩子怎样怎样,过高的期望值妨碍了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失当的教育方式妨碍了我们正确对待和帮助孩子,孩子如同火花一般的天赋似乎在迅速地燃烧起来的同时,也往往开始慢慢地熄灭下去。

我想,通过今天这样的讲座,我们能够共同交流育子的心得,调整教育的心态,具备孩子的情趣,寻求教育的良方,让我们一起寻找熟悉地方的风景,创建与幸福相约的学习之家。

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

社会上各种行业要有资格证书才能获得从业资格,惟独缺少了“父母”证,因为没有任何机构对父母教育孩子进行约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对孩子限制得多,对自己严格得少;承诺得多,兑现的少。“父母”这样的“职业”有绝对的自由,该做的可以不做,计划好的事比变化的还快,既没有人检查,也不会受到什么制裁,所以往往容易忽略自己身为父母的职责,一忙起来就忘记了孩子的存在,常常错过孩子可以轻而易举掌握主要东西的教育时期。

研究发现,由父母教的孩子比较守规矩,有礼貌,学习比较扎实;由爷爷奶奶带的孩子比较聪明,富有创造性,学习容易浮躁。一位孩子的话也道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在爷爷奶奶家,我从10岁变成了3岁,连刷牙洗脸都呆在床上;一回到爸爸妈妈这儿,我立即从3岁变成了10岁,什么事都要我自己做。”疼爱孙子的奶奶直截了当地说:“那当然,宠孩子是爷爷奶奶的责任,教育才是爸爸妈妈的事。”

我曾在浙江文艺电台“教子有方”栏目做了为期一年的节目,与近200位家长就孩子的教育进行了沟通、交流,我的感受是,如何做好父母是一门学问,而这门学问似乎还停留在部分人的口头和案头,没有形成天下父母的共识,可以说,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一家电视台做关于孩子教育的节目,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女硕士研究生,她对我提出的教育方法几乎都提出了异议,而反驳的理由没有一条不是引经据典的。她从“唐朝如何培养神童”、宋朝“方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到“科技大少年班”出现的教育问题,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到联合国儿童公约赋予儿童的权利,仿佛在告诉人们,任何对孩子有心的早期教育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我开始听了觉得有点道理,也怀疑自己的教育是否真的存在问题,无论怎么说,人家的理论水平高啊,我便真诚地问她:“您的孩子多大啦?您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我还没有孩子。”一句话让我放了心。当时,我也毫不客气:“您是孩子教育的专家,但您没有孩子,就没有什么体验可言,虽然有孩子教育的发言权,却谈不上有教育孩子的发言权。试想,当我们抱着哭闹不停的孩子,再翻翻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读读专家学者的话语,恐怕找不到一条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你想,面对这么一个小生命,和你有着血肉的联系,每天回家都能看见他,他会对着你笑。这种东西是不可言传的,单凭理解力、想象力是无法领会的,必须靠亲身体验,你如果没有亲自经历过,跟你说什么都白说,你都理解不了。一位初为母亲的告诉我,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她最讨厌的就是听人讲自己的孩子,全是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有什么可讲的。可是,孩子生下来后,她的感觉就全变了,真觉得眼前有了一个“新大陆”。

我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后来也得到了验证。一位教授在一次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请他对就如何教育好孩子的谈谈自己的高见,他的一番务实的话语让我深有感触,他说:“在这里,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的小孙子的教育就让我头疼不已。我只能说一句话,那就是,当我们一个孩子都没有的时候,我们会拥有六个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当我们有了六个孩子后,一个方法也没有了。”

我把孩子的教育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述:教与不教,教得对与不对;爱与不爱,爱得对与不对。这是两个不同的教育境界。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与不教”、“爱与不爱”。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是趣味无穷的。一位母亲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女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怎样做家务几乎一窍不通,甚至家里的东西放在哪儿都弄不清楚,什么事都依赖父母,当她有了自己的女儿后,在孩子面前却变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母亲,女儿身上的出现的任何问题,女儿的任何要求,她都能想出办法解决。这就是母亲的伟大。

有一家四口人,家里有三间房,中间是堂屋,姐妹俩住一头,父母住另一头。上小学了,父母定下了必须按时起床的规矩。当时,家里没有闹钟,早晨六点,爸爸就吹哨子,一听到哨音,孩子“哧溜”一下就穿衣起床了,并自此养成了好习惯。另一个孩子上学总是迟到,原因很简单,一是学校离家近,不用起得那么早;二是父母起床时,总是用脚蹬孩子,“起床,起床!”自己却纹丝不动,结果,一觉醒来,孩子和大人依然躺在床上。时间一长,孩子也养成了习惯。

一个十岁的男孩,每天晚上都要父母抱着“把小便”,否则就会在床上“画地图”;妈妈苹果削得不圆就坚决不吃。就是这样,父母还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能出国留学。一次,孩子到人家做客,因为口渴,主人便倒了一杯开水,他端起来便喝,结果烫伤了自己的舌头。原来他家里的开水总是奶奶倒,而且总是“凉”的,没想到别人家的开水竟然是“烫”的,他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开水,怎么冷暖的差别就这么大呢?瞧瞧,十岁的孩子还不知道开水是“烫”的。

另一位母亲每天都替上中学的儿子擦鞋子,而儿子一回家就把鞋子扔在地上,穿着母亲擦的鞋子毫无感恩之心。这天,母亲擦了一只鞋,因为事急就走了,儿子穿着这样的鞋子到学校闹了笑话,回家后赶忙擦起另外一只鞋。母亲是个有心人,此后便只为儿子擦一只鞋,而儿子每次都擦另一只鞋,时间一长,即便母亲不擦鞋,儿子也自觉地擦鞋子了。这位母亲正是通过这样的小事培养起孩子的好习惯、责任心的。

这几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父母真心爱自己的孩子,那就应当把心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待孩子的教育上。

我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请老师多关照呀,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看来,这绝对是不行的。

年轻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工作忙”等“借口”让我们把孩子交给了老人,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也托付给了老人。这样,父母就很少有和孩子一起交流的时间,一起谈话的时刻,一起阅读的时机。孩子生了病,我们的父母才会心疼不已,才会不惜代价抽出时间陪陪孩子,才会对孩子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才体会到平常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太少,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也的确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幸福。

对于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父母更应该多关注。每次家访时,我最喜欢看一个家庭有几本适合孩子看的书,有几张适合孩子看的光碟。有人说,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就不会坏到哪儿,有道理呀,这样的孩子往往不会成为光顾游戏室、网吧的常客。父母不能等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无法驯服时,还不明白这是孩子家庭精神生活枯竭的表现。真正温暖而有幸福的家庭一定不能缺少三种声音——谈话声、欢笑声、读书声,当一家人一起看书,一起下棋,一起聊天,一起锻炼身体,那情景才是最和谐的。一位父母曾记录教育孩子的趣事:

孩子出生第6天,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播放一些优美的钢琴曲和摇篮曲给他听,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这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看到孩子嘴角抽搐一下,露出只有父母才能觉察的笑意,一家人开心至极,这一‚听‛的习惯延续至今。

第12天,我们开始训练孩子按时大小便,虽然孩子不断昂首挺胸表示‚抗议‛,但我们坚持着自己的做法,那天,孩子小便14次,尿布少用了若干条,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其中的趣事多多,也许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激励。

稍大一点,只要孩子醒着,我们就轮流抱着他‚游览‛家中的风景;我们录下孩子妈妈的声音,说的是孩子熟悉的事物,每个重复7、8遍:‚布娃娃、窗帘、彩灯、‘难得糊涂’‛等等,孩子躺在摇篮里,听着母亲磁性般的熟悉的声音,眼睛不时地搜寻着,每每找到‚布娃娃、窗帘、彩灯‛,并手舞足蹈,摇篮也会一阵颤动,这就是智力曙光的闪现。

孩子用积木搭了一个摩托车,问妈妈怎么样?妈妈问:‚你高兴吗?‛‚高兴!‛‚对,这就是对你最好的奖励呀!‛孩子开心之余,又用泡沫做了一个小手枪给妈妈,妈妈发现不太像,就掰去一个角,没想到孩子反而哇哇大哭起来,原来是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妈妈毁坏了。妈妈赶忙道歉,用透明胶把掰去的一角粘上,孩子才破涕为笑,并希望妈妈保存好。孩子小,我们更要珍视孩子对我们的‚爱‛,这样的小‚爱‛才能汇聚成日后的大‚爱‛,博爱。

记得给孩子抓痒,抓了半天也不解痒,急得小家伙直叫:‚爸爸,痒!痒!‛‚究竟哪儿痒呀?说!‛孩子急中生智:‚黑龙江痒!‛我们往他的右上背一抓,好舒服。平时我们喜欢带孩子看地图,时间一长,中国地图了然于心,没想到孩子用到这里来了。临了,他还开心地说上一句:‚爸爸,‘曾母暗沙’不能抓!‛‚为什么?‛‚那是脚板底呀!哈哈哈!‛如果没有与孩子的朝夕相处,就得不到这些快乐。

孩子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其中有这么一句话:‚鲁滨逊回家的念头日趋淡薄了!‛什么叫‚日趋淡薄‛?究竟是表示想回家,还是不想家。我们写了若干个‚回家‛,颜色一个比一个浅,还没写完,孩子便大叫:‚我知道了,鲁滨逊不想回家!因为‘回家’颜色越来越淡,最后都看不见。‛孩子又画了几个茶杯,说:‚‘日趋淡薄’的意思我也懂了,正像茶杯里的茶一样,开始特别浓,我们不断地加水,加水,结果味道越来越淡了。是不是呀?‛

初一时,孩子对地理中的‚等高线‛学得很吃力,他不明白书上的一圈圈究竟是什么意思。孩子的妈妈买来土豆,分成若干等分,一段一段地切开,切一块,就在纸上画一圈,最后就形成了土豆牌‚等高线‛,把土豆片摞在一起,与图形作一比较,为什么等高线有的地方疏,有的地方密一目了然,孩子也恍然大悟。当然,这需要父母的教育智慧,孩子需要的也不是‚您怎么这么笨‛ 的指责,而是生动形象、恰到好处的帮助。

因此,致力于教育好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许你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那么你得拥有教育孩子的热情;拥有了教育的热情,教育的方法便会随之而来。如果父母认为自己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能力教育孩子,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不能原谅的。如果我们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都感兴趣的话,陪伴孩子定会趣味无穷。

让孩子多一双认识世界的眼睛

一个人作为生活能力所必须的基础能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基本体力。身体不健康就谈不上什么生活能力,把孩子的身体锻炼得结结实实大有好处。像《红楼梦》中林黛玉那样的学生,即使再有才华,我看小朋友也是不会评她为“三好学生”的,原因就是身体太差。

②表达能力。我们不仅要能听懂别人的话,还要能向他人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能力在人在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在教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他说话内容的正确与否,还要关注他表达方式的多样。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您能让孩子说上十句不同形式的话吗:“树叶儿像蝴蝶一样从枝头飞下来啦!”——这是打个比方;“枝头上的树叶儿有的扭着腰肢跳起舞,有点哗啦啦地唱着歌,有点干脆玩起了高台跳水。”——这是排比句式,有时拟人;“树叶儿娃娃离开了妈妈,躺在了大地的怀抱。”——这是把树叶当作了人。

③基础学力。主要反映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也是孩子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学力的形成需要“反复”,不断回到学习的起点。我们成人会唱《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没有人刻意地教我们,而是在不经意中通过反复地听,渐渐学会的。孩子小的时候,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反复”,越是反复的东西越喜欢,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如此。孩子会喊“爸爸妈妈”,也是因为我们对他说了千万次的“爸爸妈妈”。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他每次教孩子学小提琴,不管孩子学到什么层次,总是从最简单的《闪闪的红星》拉起;数学大师华罗庚说,学习数学的一大诀窍就是不断地回到学习的起点,学好最原始、最重要的地方。

可以说,教育开始得越早,教育的方法越巧,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如,0~6岁的教育过程本身对孩子理智的发展将产生显著的但往往又是觉察不到的影响。因为在学习上,准备得最充分和最不充分的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等孩子上学时再来缩小这种差距就太迟了。因此,作为孩子的教育,既不要“等待”、也不要“放任”,更不要“强迫”,我们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日积月累的“熏陶”,这样不仅会使孩子多方面的智力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非智力品质也会得到同步提高,还会使我们一次次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惊奇与快乐。孩子从出生后的第一分钟起,就开始适应来自自然界的一切刺激,不管是什么样的刺激,从教育的角度看,都将是孩子接受和学习的信息。因此,我们就从“听”入手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声音刺激,我们认为这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耳濡目染”、“耳聪目明”等词汇正说明“听”的重要。我们发现“听”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我的孩子许多知识的习得都是源于多听。专家也建议,如果母亲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就不要唱歌给孩子听,否则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往往五音不全。虽然有些夸张,却不无道理。

训练孩子的听觉决不是让孩子听响亮、刺耳的乐曲,我们极少让孩子听摇滚歌曲,不用劣质的磁带或质量不好的录音机播放乐曲、歌曲,而是让孩子听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音乐,包括来自大自然的潺潺的流水声、啾啾的鸟鸣声,甚至录下母亲柔和的说话声。

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个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学习一样乐器固然不错,殊不知,首先让孩子多听名曲才是最佳的选择,没有这些音乐的熏陶,孩子学习乐器就不会顺利,就会觉得苦不堪言。这正如我们教孩子学说话,不能等孩子长大了再去教,而是从小让他多听别人说话,时间一长,不用你教语法,不用你讲修辞,孩子自然而然学会了说话。

据说,婴儿分辨母亲的脸并不是对脸型进行仔细分析比较才记住的,也不是抓住某些特征才记住的,而是经过反复观察后把妈妈脸的印象作为一个整体印进了大脑,而且,幼儿依靠这种动物的一种直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识别能力,是大人远远所不能及的。这种掌握事物的“整体识别能力”,或者叫做“一瞥学习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天资,这种天资的开发在孩子的早期启蒙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在家里可以创设这么一个让孩子倍感舒心的环境。墙上的画、挂件虽然不多,但哪一件都让人感觉非常美。这些“小布丁”并不像大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只知道吃喝”,他们除了味觉的乐趣之外,还有视觉和听觉的乐趣,大一点的孩子对精神享受恐怕会有着更高的要求。了解了这一点,父母就不会整天忙着给孩子买好吃的了。

拿孩子识字来说,我们决不要一个一个地教孩子去认,而是在赋予汉字一定情境的基础上,让孩子在快快乐乐中接触这些文字。

对于汉字而言,它是一个个魔方,是可以玩的;它是一幅幅图画,是可以“画”的;它是一个个故事,是可以说的。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汉字对开发孩子智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对于孩子而言,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这是孩子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认识汉字的特点,我们是没有必要把认识汉字和认识生活这两件事分开来教的。时间一长,这些汉字的“整体形象”,连同认识汉字时产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情境,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血液之中,孩子记住的不只是汉字,还有认识过程中愉快的体验。

一个孩子最早识的汉字是“爸爸”、“妈妈”、“天天”三个词,这也是孩子最早明白意思的词语。在孩子将汉字与人一一对应后,父母便把词卡贴在不同的房间,开始玩起游戏来。父母喊了一声“爸爸”,孩子先是看了一眼爸爸,然后就掉头寻找“爸爸”两个字在哪里,每次找到“爸爸”的时候,他总是眼睛一亮,看上爸爸一眼,发出开心的大笑。这样的“玩字”孩子自然乐此不疲,而每每看到这三个词,小家伙便又要你和他一起玩捉“字”迷来。

由于平时工作忙,上班期间根本无暇顾及到孩子,因此,每次吃饭的时间也成了一家人学习的最佳时机,并美之名曰“厨房学习法”。吃“臭豆腐”的时候,父母事先写好“臭豆腐”词卡贴在墙上,孩子通过眼看臭豆腐、手摸臭豆腐、鼻闻臭豆腐、嘴尝臭豆腐,口说“臭豆腐”,很快地,“臭豆腐”的音、形、义印入孩子的脑中,下次再吃“臭豆腐”时,他很轻易地就从墙上找到“臭豆腐”这三个字了。父母把这样在生活中渗透汉字学习的方式命了个名,叫做“一瞥学习”。

外出玩耍,父母总会带上一两张卡片。孩子喜欢狗尾巴草,父母就互相用狗尾巴草挠对方的痒痒,欢笑声在田野里荡漾。而父母则在卡片上画上狗尾巴草,写上“狗尾巴草”四个字。当孩子回家,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宝宝,你拿的是什么呀?”孩子总是喜滋滋地回答:“狗尾巴草!”正因为父母带孩子认识的每一个汉字,都会有一幅情境,一个故事,一番体验,孩子便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了汉字,进入了阅读状态,由此多了一双认识世界的眼睛。

“吃牛肉,吃狗肉,吃下去变成自己的肉”。孩子有自信心,才会努力学习。我们每天都会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做成功了一件事,特别是要看到孩子的成功和进步。我们常说的“努力”应该是第三者说的话,并不是孩子自觉自愿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应该是“愿意”。带孩子读书,也有学问。如“享受学习”四个字,怎么读?不能带孩子一个字一个字点着读,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划着读,这样才能读出语言的感觉来。

可见,良好的教育就在于先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不断助长他的兴趣和热情,不要随意中断孩子对事物表现出来的兴趣,也许就是父母无意的一个动作,无心的一声责骂,就会使孩子丧失了其固有的好奇心,而好奇心一旦丧失,就等于丧失了追求学习的源泉动力。

一座小岛上有一个婚俗,用“牛”作为聘礼,长得最漂亮的姑娘会得到六头牛。一个相貌平平的姑娘,居然得到未婚夫家的八头牛,全岛引起轰动,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姑娘得到这么贵重的聘礼?一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位姑娘竟然真的成为小岛上最漂亮的人。原来,这位姑娘自从得到八头牛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越来越自信,说话、走路也与众不同。是自信改变了她的气质,是气质让她越来越美丽。在带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给孩子“八头牛”——父母的热情与孩子的兴趣。

一个家庭渐渐贴满了孩子 “阅读”的材料,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活泼。有时候,孩子喜欢做什么事,父母就把这件事笔录下来,因为是他自己做的事,这种阅读材料最让他激动了。如:“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妞妞坐在爸爸的背上(牛背),拿着一支竖笛胡乱地吹着,向牛圈走去。”让我们惊异的是,孩子是在不知不觉、愉愉快快的游戏、玩耍之中学会汉字,开始阅读的,没有半点勉强,没有丝毫强迫,而且孩子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这又是许多孩子难以得到的幸福。这就是“生活识字”的魅力。

在孩子的玩耍中渗透一点教育的因素

研究认为,天才儿童是可以从小培养出来的。一个孩子能否成为天才儿童主要取决于遗传、营养、环境和良性刺激四大因素。遗传是前提,科学合理的营养是物质保证,越早感知人为环境,越早接触自然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越有利,而良性的刺激以启发感官思维能力为目标。

有人说,人类的婴儿,都是生理的早产儿,还有人说,人类早产了十个月。的确,动物的新生儿刚出生,就能马上东倒西歪地走动了。只有人类的婴儿,要是没有母亲细心的照顾,就无法成长,到能走路大概要一年的时间,和一出生就能走路的哺乳动物相比,似乎早出生了一年。而正是在这一年的时间,婴儿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刺激——教育才逐渐成熟起来的。因为婴儿和成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在数量上是不变的,但是神经纤维的构造都有质量的差异,所谓大脑发达,就是指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在不断地产生,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外来的刺激和良好的情绪影响完成的。这一时期的教育如同给大脑“布线”,线布得如何,是会影响到今后灯亮得怎样。布好线后一按总开关,很多灯都会亮起来。而单纯的知识性早期智力开发,只为孩子布了一根线,用一根线来完成亮很多灯的任务,就是强孩子之所难了。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欢声笑语总陪伴着孩子;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到了初中,这些美丽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孩子对待学习,如同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一样,应该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享受教育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

孩子的学习不需要成熟的大脑,而孩子的大脑正是在不断接受刺激,不断探索事物中成熟起来的。生活中的孩子几乎就是一个小问号,这是他适应生活,探索事物的需要。父母可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帮助孩子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孩子的玩耍中渗透一点教育的因素,给孩子一个向上的动力,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幸福与成长的快乐。

在孩子在玩耍、嬉戏的同时,我们可以让他听“加减乘法”歌,这既不要父母刻意地教,又不影响孩子的玩,“20以内加减法、乘法口诀”很小的时候就烂熟于心,绝不会出现孩子到了三年级还掰手指计算的现象,如果说孩子数学学得不好,正是最基础的地方没有学好的缘故,数学中形象的问题变成孩子眼中枯燥的数字,不知道数学问题正是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其实,家里的人口、家人坐的位置、一日生活的安排、早中晚气温的变化,无一不是孩子学习数学的好素材。

孩子认识“时间”,父母不要让他背诵什么时间单位换算,而是先让孩子有规律地生活。早晨6:30起床,5分钟上厕所,10分钟刷牙洗脸,20分钟吃早饭,这种“先行体验”对孩子的学习大有益处。孩子认识“时间”变得轻而易举,反之,孩子生活没有规律,父母只是机械地教孩子学习钟表的运转和计算时间的方法,这反而是件无意义的事。

学习9的乘法口诀,我们和孩子一起唱起“手指歌”——伸出十指,手心面向自己,弯曲左手第一个手指,口念“一九得九”;伸出十指,弯曲左手第二个手指,自然分隔成“一”和“八”,口念“二九十八”„„看,动脑、动手又动口。

我们问孩子:“假如老鼠比猫大,而猫又比狗大。那么,究竟老鼠和狗哪个大呢?”这里没有一个数字,却是一个有意思的数学问题。孩子自然不假思索地回答:“狗大。”我们让孩子边听边比划,终于明白应该是“老鼠大”,明白了“假如”的含义。

一次,我的孩子做有关缆车的数学题,因为他没有乘坐过缆车,我们只有动员一家人,用线表示缆绳,挂上扑克牌代表缆车,问题虽然解决了,却给了我们以思考:应该多带孩子到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于是,一到星期六,我们便带着孩子到珍珠泉风景区乘坐了一次缆车,弥补了这一遗憾。从那一年起,我们每年假期都会带孩子外出旅游一次,每次旅游前,我们总会和孩子一起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

上学的路上,看到雨点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水花,父母问孩子:“落下的雨点像什么?”“像一朵朵花。”“听到的声音呢?”“像雨点在唱歌。”我们和孩子一起创作了小诗《雨花》:“嘀嗒嘀嗒,一朵朵雨花,变成流动的音符,飘进万户,千家。” 我们把这样的学习方法命名为“马路学习”。

孩子问:“妈妈,这个碗为什么打碎了?”大人往往会答:“因为它是陶瓷的。”这样的回答没有错,但我们失去了继续和孩子进行谈话的机会,失去了为孩子提供探索的机会,失去了训练孩子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相反,如果父母问:“你是怎么想的呢?碟子能打碎吗?花瓶能打碎吗?”这样,我们就能带孩子找出陶瓷的共同特性。

我们发明了“说作业法”,对于孩子学得好的学科,跟老师协商,不让他重复机械地写作业,而是说一遍就通过,遇到难题才让孩子认真地做一下。一本练习册可以很快地做完。在选择一两本加以巩固,课堂学习不存在任何问题。

孩子有了宽裕的时间,我们就带他锻炼身体,发展特长,培养爱好,外出游览。吹笛子、下象棋、骑自行车、溜冰、游泳、打乒乓球,小的时候,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会喜欢什么。拿C语言来说,家中有一本孩子表哥读大学时丢在这儿的《C语言设计》,我们看起来如同天书一般,但孩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次都会缠着表哥问一两个问题,几次下来,孩子就开始自己尝试着进行程序设计,几个月下来,水平大增,特别是他设计了“求一个数的质因数”的程序还真的管用,让表哥也吃惊不小,他说,就是大学生也未必能设计出来。我们也觉得奇怪,孩子哪来这么大的动力学这么枯燥的东西?但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是孩子最乐意做的事,父母在其中也享受到被孩子关注的乐趣。我们关注的是,让孩子的家庭作业生动起来,给孩子的书本增加些“营养”,不让孩子成为学习上的“运动者”,而要成为学习上的“思想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也渐渐学会了关心父母的心情,关心父母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和谐的。

预防式教育把孩子的成长变得轻松

一个3岁的孩子认识的第一个字不是“娃哈哈”,不是“爸爸妈妈”,二是“中”,原因就是他的妈妈经常带着他坐在麻将桌前,耳濡目染,红“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看到中学的校牌,孩子马上就会联想到红“中”。一位妈妈发现女儿近几日喜欢用脚勾倒下的凳子,每次总会跌一交,而邻居同班的孩子也喜欢用脚勾凳子,她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她到幼儿园开家长会才明白,她们班的老师就喜欢用脚勾凳子。可见,我们即使没有教孩子什么,孩子学习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

我们常看到爷爷奶奶喜欢孩子时,嘴巴里经常这样说话:“这个小狗东西真可爱!”当孩子手上有东西不给奶奶吃时,也许奶奶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家的小坏蛋长大喽,有东西知道不给人吃了!”当孩子把东西递给婆婆吃时,也许公公在一旁会说:“甩萝卜,不给婆婆吃,给公公吃!”这样的语言污染体现了老人对孩子的“爱”意,恰恰是不可取的“爱”。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而对人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得到人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步,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的东西,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要不得。

因此,做父母的最大成功是成为孩子的朋友,最大失败不是成为孩子的对手和敌人,被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孩子视为上司或奴仆。在中国的家庭里,这种状态偏偏是最常见的。许多家长实际上既是孩子的上司,又是孩子的奴仆,是这种最可悲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溺爱孩子,把孩子当宠物,甘于为孩子当牛做马。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寄予厚望,已经不是望子成龙了,是逼子成龙。溺爱是一种动物性,那是最容易的,难的是赋予亲子之爱以精神性的品格。溺爱的结果是使孩子失去能力,功利性寄予厚望的结果是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两者合起来,宠物变成了外强中干的小皇帝。

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立下这样一个规矩:决不对孩子说一句粗话、脏话,让孩子从小对污言秽语产生“免疫能力”,因为这一“能力”获得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早期不让孩子接触这些语言。我们首先把“请、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些文明礼貌用语逐步渗透于孩子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交流的习惯,并“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到礼貌待“娃”,用“理智”这样一块纱布,擦掉“文明”玻璃上的灰尘,让“道德”的阳光射进孩子幼小的心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做到说话算数,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家庭成员的对孩子教育方法和态度也尽量一致,不感情用事。因为很多行为、习惯、品德是父母“做”给孩子看的,而不仅仅是“说”给孩子听的。要想孩子有礼貌,父母对孩子说话要有礼貌;要想孩子收拾玩具,家中每个人都要自觉收拾,将玩具放在固定的地方;要想孩子爱学习,父母就要成为一个爱学习的人。我喜欢在写作是抽上一支烟,打孩子出生起,就再也没有抽过烟„„

孩子第一次分吃的东西,父母就要他亲手把东西先“分给婆婆、爸爸、妈妈吃”,最后才轮到自己吃。记得第一次分吃西瓜,我们要孩子把西瓜给婆婆吃,走到中途,小家伙就要把调羹往嘴里送,我们赶忙拦住,并一路“护送”,直至婆婆吃到这一口西瓜。孩子急得不行,但规矩不能破坏;婆婆借口不吃,我们也绝不答应。当轮到孩子吃一口的时候,他不由得叫了起来:“哈!轮到天天吃喽!”下面的奇迹出现了:小家伙一边念叨着“给婆婆吃,给爸爸吃,给妈妈吃,给天天吃”,一边把西瓜端送到各人跟前,轮到自己时自然又是一阵欢呼。试想,如果让孩子吃独食,恐怕就没有这种“等待”后的欢呼与“品尝”后的香甜了,所以说,给,是一种教育;不给,也是一种教育。

可见,爱孩子,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如果父母连自己都不爱,还指望孩子会爱你吗?而溺爱播下的是甜蜜的种子,收获的是苦涩的果实。许多老人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成人,结果自己年老时却得不到孩子的爱,原因在于我们把爱倾注给孩子的时候,没有注意培养孩子去爱别人。

我们一家人到市民广场玩,坐在凳子上休息的时候,我们分享了可口的食物。我们把果皮放进一个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让天天把它扔进垃圾箱里。等了好一会儿,天天还没来,我们跑过去一看,小家伙正蹲在地上捡别人乱扔的果皮呢。道德教育不光是说给孩子听的,有时也是父母做给孩子看的。

一天晚上,我们骑着摩托车带天天回家,走到十字路口,见没有人,就闯了红灯,孩子却把这件事看在眼。回到家里,天天一本正经地责问:“红灯停,绿灯行,你们怎么能闯红灯呢?赶快承认错误!”我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说:“天天说得对,我们不该闯红灯,那样做是很危险的,下次一定改正!”听了我们的话,孩子笑了。“做人不可以这样!”不啻为最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哭是没有用的,加上父母“不会看上一眼,不去心疼一番”,因此小天天选择的只有“坚强”二字,即使腿跌破了,流了血,那也是“一朵坚强的小花”打针是很疼的,我们直接告诉孩子生活的真实:打针疼,那疼痛就如同被蚂蚁咬了一口,但只要忍耐一下,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事实果如我们说的那样,孩子也挺过了这一关。而以后,孩子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变得更加从容,决不像有的孩子那样哭得死去活来。

我还想说的是,教育不能有体罚,但不能没有惩罚,因为没有适当的强制性就没有教育,对于还不明事理的孩子,我们有必要在倾听的同时,让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承担一些责任。在预见到孩子有可能发生错误之前,父母还可以通过暗示、提醒的方式告诉孩子,使孩子尽可能不犯或少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预防式”教育,正如婴儿打疫苗一样,那是越早越好;反之,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总是靠不断地纠正来改变他,这就是“挽救式”教育了。

有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美国的孩子也罚站”,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自由受到了限制——两只脚在一个规定的圈子里不准越过,但上身及双手可以随意乱动。看到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孩子,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这些孩子是在观摩其他孩子上课呢。

“孩子,别吵吵闹闹的,把作业做好了,我带你们出去玩。”这样的一句话能不能说?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的行为出现了不当(吵吵闹闹的),父母给他许诺(我带你们出去玩),这样做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你不给奖励,孩子就没有必要乖乖听话。用奖励的方式制止孩子顽皮,无异于贿赂,这也表明父母定下的规矩是多余的。

实际上,孩子做对了,父母才给予奖励,这才是正确的。如,孩子把桌椅摆好,你给他们适当的奖赏,这不是贿赂,而是赞许的表示。时间一长,孩子主动做事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从做事中获得满足感。

一个孩子犯了错误,被爸爸罚站在屋子里,他不无委屈地说:“我一犯错误,就站在这里,为什么我做了好事的时候,就没有一个地方让我站站呢?”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让他坐在凳子上反思自己;当孩子做了一件成功的事、好事时,我们让他站在屋子中间,全家人都来欣赏他的风采。每次考试,我们不是看孩子分数的多少,不是批评一通,而是给予他最大的帮助。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学习和成熟,而这种学习和成熟需要父母的保护、鼓励、等待、宽容、信任,不少父母教育方法的简单化,喜欢孩子不知道怎么爱他,打起来是不讲究任何策略,这种忽冷忽热的教育更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有时,杀鸡给猴看,得到的不是猴子害了怕,而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这正如铃木镇一所说:“如果每天生气,训斥孩子的话,由于反复刺激,就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骂也会忍受的能力和满不在乎的能力。结果,就会培养出一个具有坚强的反抗能力的孩子。”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技巧在于先赞赏后责备,因为先受赞赏的事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还有不足之处,他们也会依靠自己的意志拼命努力克服。孩子在家里,难免有淘气的时候,有让父母头疼的时候,我们可以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运用我们的智慧,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我想,赞赏和管教孩子的比例可以定为3:1。方法如:①强制隔离。让孩子坐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使他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时间因人而异。②撤消权利。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让孩子停止为大家服务,让他知道自己犯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从而减少或避免常犯同样的错误。③置之不理。孩子哭闹喊叫,这无非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有时你不加理会,孩子自然就不再吵闹下去。我曾给孩子上了学的父母提出“三不”方法,即每次写作业时“不喝水,不上厕所,不叫喊父母”,受到家长的欢迎。

虽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如意,父母的教育也存在着许多困惑,但我们坚信这一点:只要孩子的心没有问题,他的成长就没有问题。

第二篇: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家长读后感

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与孩子一起成长

――《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读后感

太原市青年路小学贾逸飞爸爸 我曾经看过几本教父母教育孩子的书,也在网络上读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但还没有一本书、一篇文章像《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样给我内心带来如何大的震撼,从第一页的序到结尾部分的后记,我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读完了。合上书,我感想良多,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是,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吗?我们的教育方法正确吗?正如书中所讲的:我们许多家长正是在诚心诚意地追求教育孩子走向成功的目标中,“认认真真”地引领孩子走向了失败!“问题孩子”是大人播种的“恶果”。看完这本书,我和孩子妈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我们都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过去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观念上的错误,我们一直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原来存在如此严重的后果;我们每天都在重复做的事情,原来对孩子是一种莫大的折磨;我们不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对孩子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实际上起了相反的作用。现在,我们的孩子在进入小学、成为一年级新生的时候,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事实证明,我们过去几年对孩子的教育实在不理想。在懊悔的同时,我们对照这本书,对自己过去的一些失当之处做了深刻的反思,对于如何 正确地教育孩子,如何与孩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一起成长,也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教育孩子要以树人为目标

许多家长一谈到教育,就是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分数考多少,钢琴谈得好不好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如书中所说,考第一名的孩子并没有个个都成为后来人生道路上的强者。教育就是树人,就是把一个像一张白纸一样的小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很健康,快乐、自信、有能力、有爱心,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能够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人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的素质。那种仅仅看重名次与分数,忽略了从更多的方面提高和完善的教育观念是错误的。现在孩子才一年级,不能只重视他的语文、数学学习,还应该从各个方面去培养和教育他,提高他的综合能力。比如,自觉性,专注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动手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与同学、伙伴们的交往能力,爱心、品德和礼貌等等,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教育他、培养他,使他茁壮成长。

二、教育孩子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要用心、精心、费心,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爱是第一教育力,有爱就有家,有爱的家庭,孩子才是幸福的,安全的,宽容的,理性的,自信的。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爱,那么一切的教育和努力都是无效和空白的。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使家庭中处处充满温馨与和谐,处处充满爱与理 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注意自己在家中的一言一行,像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一样用心、精心、费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以身作责,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到应该怎样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我本人有时候在时间上比较随意,没有养成很好的节约和遵守时间的习惯,有时候早上起来才去做一些事情,而这件事本来应该在前一天晚上就做好,但是由于当时感觉太累而拖到了第二天早上,这样就造成早上时间很紧张,手忙脚乱。由于自己有不好的习惯,所以儿子早上磨蹭也找到了根源。我现在下决心要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把能在前一天晚上做好的事情都及时做好,节约早上的时间。同时对儿子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遵守时间,提高效率。

三、教育孩子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利用孩子的天性从正面引导孩子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都有向上、向善、向美的天性,这是潜藏在孩子心灵深处的生命的种子。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天性,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才能因势利导地教育好孩子。家长应该与孩子们交朋友,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地指手划脚,而是用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设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能用大人的想法去评价孩子,随意地给孩子扣上各种帽子。回想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总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孩子,没有跟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那种朋友般的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而是用命令的口气,强令孩子这样那样,如果不听就会急躁,对孩子 责备和埋怨,甚至进行打骂,这样效果当然很差。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孩子有时候犯一些错误,但也有天真、可爱、好奇心强等好的一面,应该与孩子像朋友一样地聊天,先听听他怎么想的,准确地掌握孩子的真实心理,从正面先肯定他好的一面,再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鼓励他改正错误,这样利用他的天性因势利导,会得到孩子的信任和认可,孩子的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教育要宽严相济

一方面,赏识教育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宽容、认可、鼓励、嘉许,是孩子们成长中的关键要素,有什么事情和问题应该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和交流,不能一味批评、责骂,更不能以粗暴作风来压制孩子,迫使他们服从。另一方面,也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正如书中所说,提倡教育民主,提倡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赏识孩子,并不是说孩子错了,家长也可以视而不见,一再容忍。教育应该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知道错在哪里,如何去改正,这样才能让他不断进步。但是严格,并不等于打骂和体罚,惩罚是必要的,但要有度。每一次惩罚,都要让孩子记住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受惩罚。要在教育过程中树立父母的威信,加大对孩子的监管力度。我的儿子非常顽皮好动,不守纪律,回想对他的教育,确实没有做到严格要求。很多情况下他做了错事,我们都因为疼孩子而没有坚持对他进行惩罚,导致他越来越任性。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要使他逐步改正缺点,把他的所有缺点问题都罗列在一张纸上,并且提出改正的一些措施和目标,并把其中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标出来,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我 们和儿子认真地谈了话,告诉他有很多问题要改正,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他说清楚,如果继续犯错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如果改正就会得到奖励。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相信会逐渐收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进入小学,教育的责任绝不等于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从某种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让我们用真爱加上正确的方法去奉献给孩子吧,与孩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一起成长。我们共同努力吧!

二0一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学画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学画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1、学画画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

在学画画的过程孩子要观察,要感受,在教学中不仅让孩子观察所画的事物,甚至让他们去触摸,让他们去感受,他们比其他的孩子感知能力一定强,感知能力不是一下就能培养出来的,是要慢慢的来,画画就是培养感知能力的最好途径

2、学画画可以帮助孩子涉猎大量知识

每画一张画,每涉及到一个新的绘画内容,孩子不仅仅要准确观察对象的形状与颜色,更要认真了解每一事物的构造与特征,分析其外在特征的形成原因,在美术课上要求孩子要有探索的精神,对所画的事物只有充分地了解,才能准确的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每个孩子要涉猎大量知识,对他们知识的积累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3、学画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用双手制作一件东西对于发掘孩子潜在的天资与无限的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绘画教学中,孩子会用自己的双手接触到不同的笔、颜色、纸…等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并在绘画与制作练习中熟练掌握这些材料各自的特点与不同的用法,也许只有在美术课堂中,孩子才能真的利用他们的双手独立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4、学画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也许是唯一一个永远都没有枯燥重复、永远都不会出现固定法则的学

科。美术永远有新的课题、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永远需要不断去尝试、不断去感受、不断寻求自己的观念与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这种创造性思维习惯,应该从小养成。让一种优秀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意识,才算真的具有创造性。

5、学画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孩子绘画时需要自己准备绘画工具、寻找绘画素材,绘画过程中的构思、构图、造型、涂色、修整…从始至终所有的全过程,(无论是动手还是动脑)都是完完全全独立完成而且永远不能和其他人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在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训练上,没有任何一种活动能与画画相比。

第四篇: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社区服务活动方案

一、目的。为进一步扩大地区党和政府的工作影响力、渗透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社区现有活动场地的便利条件,开设社区论坛,以服务社群为切入点,促进基层工作深入社区,贴近群众,促使社区工作和群众参与实现良性互动。

二、主题。按照“围绕中心,结合实际,深入社区,贴近群众”的要求,以“你给孩子什么爱”为主题,开设论坛。

三、时间、地点。定于9月21日(星期日)9:00,在沙洲街文体公园开设论坛。

四、论坛形式。论坛采取一种轻松、活泼的谈话形式,先由嘉宾逐个发表观点,再请现场观众提问,总时间约1个小时。

五、论坛嘉宾:区委宣传部、区关工委、区教育局、区妇联、街关工委、社区群众。

六、参加人员。街机关全体干部,每个居委、经济联社各派两名干部,每个居委2名群众代表。

七、前期工作。

1、请嘉宾围绕论坛主题“你给孩子什么爱”提出观点,准备材料,谈如何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

2、拟定现场提问人员及问题。

3、主持人由××同志担任,并请主持人根据上述材料作有关准备。

八、工作分工好范文版权所有

1、成立领导小组。

2、论坛场地布置及后勤。包括论坛标识安装、论坛及观众席座椅摆设、遮阴布置、矿泉水、签到等,由党政办负责。

3、宣传工作。包括现场音响及宣传媒介,由文化站负责。

4、论坛方案、标识设计、领导讲话稿由××负责。

5、由民政科负责贴海报及落实居委干部及群众代表到场参加。

6、环境卫生、安全由村民兵负责(黄志华),现场秩序、车辆停放,由城管科负责,民政科协助。

第五篇: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如何正确表达对孩子的爱 本文Tag标签:亲子交流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保留的、无条件的、无私的。但许多父母却不善于表现他们的爱,他们把爱转变成管教、训斥、责骂,将爱的作用仅限于“发号施令”。结果,孩子一年一年地疏远父母,父母为之苦恼:我如此爱孩子,孩子为何对我冷淡呢?孩子也为之痛苦,以为爸爸妈妈根本不爱他。

孩子本不应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但孩子却经常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考验父母: “爸爸妈妈爱我吗?”当父母采取过激行为时,孩子同样在心里问:“爸爸妈妈,你们爱我吗?”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孩子一旦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会万分珍惜的。父母的言行可以表现爱,而孩子也会对他们的爱作出反应:如果他们得到了真正的爱,他们会回报这种爱,无保留的爱会得到无保留的回报;而有条件的爱,孩子的回报也是有条件的。孩子对父母爱的感知,决定了孩子的心理情绪是愉快、乐观还是孤僻、胆怯、忧郁或是其他。父母的爱育助于孩子的成长和独立,使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形成健康心理。

那么如何表示对孩子的爱,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呢?

◆创造充满爱意的家庭

父母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是建立充满爱意家庭的先决条件。孩子在家庭里不单可以得到他的生活所需,他还需要在家庭里得到真正的、集中的关怀。如果父母在家里对孩子冷冷淡淡、漠不关心,孩子便会产生自卑情绪,变得孤僻。优秀的父母在家里通过言语和行动,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集中关怀,保证孩子在感情需要上的平衡。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遇到困难或做错了事情时,对父母总有一种“爱的期望”,孩子通常在“关键时刻”判断父母的爱。所以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在冷静中寻找好的对策,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发脾气是一大禁忌,也许父母是出于好意,恨铁不成钢,真正被气坏了,但无论如何要学会克制自己。因为发脾气,最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随着孩子越长大,这种伤害也更大。◆不要惩罚孩子

惩罚孩子往往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是在孩子心里增加敌意,让孩子产生委屈和愤怒等负面的情绪。孩子对自己犯的错误已有忏悔内疚之感,惩罚对有内疚感的孩子是极有害的。让孩子在愤怒的父母面前下跪、挨饿、挨打,会使孩子在意志上和性格上与家长对立。◆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帮助

当孩子心理或身体受到伤害时,是孩子感受父母的爱的关键时刻。若父母不管孩子友生什么事,一味责怪其他人或外在环境,孩子虽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同时也形成自己的不幸全是由别人造成的意识。当自己遇到大的灾难时,他便把责任全部推给父母,变爱为恨。如果父母总是责怪孩子,孩子则会自卑、忧郁,无法适应新环境,并深深感觉父母不爱他。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增强自信,不加重孩子的受伤害感。

◆早晨,高兴地和孩子说再见

早晨,父母送孩子上学前都会和孩子说几句话,不论谈话地点在哪里、谈什么,孩子会十分看重这几分钟的交谈,因为这几分钟的谈话决定了孩子一天的情绪。因此,父母在早晨离开前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表现出愉快和充满爱意。父母以批评作为一天的开始,如说出“你忘了穿袜子,丢三落四的。” “你昨天为什么不把一切准备好?”“你吃饭慌里慌张干啥?”之类的话,会使孩子一整天都不高兴,学习也没办法专心。

◆晚上,快乐地和孩子分享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非常高兴看到他从学校回来,让孩子有向父母倾吐一天来发生的趣事的愿望。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他回到家一定想告诉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花些时间全神贯注地和孩子相处,跟孩子轻松自由地谈话。“你看起来又有什么高兴的事。”或是“你这么沮丧,今天在学校是不是和小朋友闹别扭啦?”类似的问话会使孩子感觉到父母了解他、关心他、愿意给他帮助。

◆不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

父母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表现感到生气,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如“你就不能像楼下那个孩子那样争气?!” “你为什么偏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俗气?” “烦死人,寓我远点!”孩子对这类话虽无言以对,心里却留下阴影。

◆规邂有害的爱的方式

不要有意无意延长孩子依赖父母的时间。

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不要过早地要求孩子给予自己爱和关心。

下载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不同的责任。比如说老师(女)自己,在父母面前是女儿,在女儿面前是母亲,在丈夫面前是妻子,在学生面前是老师,在外国人面前是......

    怎么协助孩子一生幸福

    怎么协助孩子一生幸福、快乐 2015-03-06谭根林首页 字号:小中大 内容提要:人生的目标是幸福、快乐。幸福、快乐有两个支撑系统,一个是人的能力系统,一个是人的价值系统。本文以......

    幸福家庭成就孩子一生

    《幸福家庭成就孩子一生》有感 听了牛琳的《幸福家庭成就孩子一生》,感慨良多。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何其巨大!幸福家庭中的孩子是多么的幸运啊,孩子没有选择家庭的权利,他们只......

    改变孩子的一生

    【每天只问小孩四句话】 — 改变孩子的一生 —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

    三岁决定孩子一生

    3岁决定孩子一生?3岁孩子教育关键时期勿忽视!美国研究:3岁决定孩子一生 小孩子容易撒谎、偷东西等行为,这在3岁半之前属于过动症引起的正常现象,如果超过3岁半仍然存在这样的行为......

    有关《习惯左右孩子一生》读后感

    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读书......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5篇模版)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来自:dearroy1天前 |阅读原文 摘自李开复某次演讲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自己做父母的一些感受。刚才主持人谈到我写给我女儿的一封信,就让我......

    随笔 有关父母对孩子的爱

    随笔———有关爱 今天起得比较早,早晨时便随手拿了最新一期的《读者》,坐在阳台上读了起来。在我的印象中,《读者》从来是一本充满着智慧与灵感的书。翻开书时便想着大概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