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时间:2019-05-14 11:5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83-01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高质量的提问是连接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问题为导向、以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文本的阅读和内容的探究,领会和掌握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具体做法。

一、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期设想。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紧扣三维教学目标,用问题去引领学生朗读课文、感悟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结合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后来是怎么做的?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描写沙利文老师的句子,体会她的耐心、智慧,感受到她对海伦倾注的无私的爱,从中体会到了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难点

掌握一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把握文章精髓的关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理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将课堂提问的重点放在关键点上。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只捡儿童多处行》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中诗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儿童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生机勃勃、令人快乐。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之后,笔者这样设计问题:“‘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两句话应如何理解?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让我们和冰心奶奶一起去寻找春天吧。”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读课文、找春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儿童多?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学生很快找出答案,笔者又提问:“你除了感受到儿童多,还能感受到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一群群孩子身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到了孩子和春天一样生机勃勃。

三、有利于课堂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提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时,笔者用课件演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然后提问:“看到这一场面,你想说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欣赏、解读画面,发挥想象练习说话,最终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动感十足的画。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教材中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景之后,笔者追问:“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笔者结合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为他们驰骋思维、放飞思想提供广阔的空间。针对文章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在林中的热闹场景,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已被这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如果你也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象自己融入文中描述的场面中去,实现与作者、文本的深入对话。

四、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具体策略。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伊始播放了《二泉映月》乐曲,然后出示三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曲子?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笔者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了他们的课前预习情况。对于第一、第二个问题,学生从文中就能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则需通读全文概括答案,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笔者提问:“第五自然段在文字表达上很有特色,请同学们反复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总结出了这段话在文字表达方面的特色:“文章三次写到《二泉映月》的旋律,三次写出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文质兼美、语言流畅。”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和归纳,进一步强化了学习效果,使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课堂提问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准确、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杨 春)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人们常说,“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掌握了提问的方式就等于掌握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在当代,课堂提问仍然魅力不减。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的必要性

“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可见,没有提问的课堂是沉闷的,不会课堂提问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课堂没有问题,小学生就不可能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会提问题,小学课堂就难以走出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的樊篱;教师提不出好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任就难以落实。在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重任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其提问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其主动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去,并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内驱力;其次,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上更好的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第三,课堂提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可据此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难,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结构,起到师生互动协作的作用。再次,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席卷中华大地,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优化是小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就不能忽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式的研究。然而,纵观课堂提问,还存在着种种纰漏。下面就从课堂提问的内容、方式、对象和评价结果几个方面谈一谈存在的一些误区。

2.1课堂提问的内容上的误区

2.1.1提问内容缺乏科学性,学生理解有歧义

提问内容合乎科学性,它包括提问要明确、具体;表达必须准确无误;用词要恰当,无歧义。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在解释蝙蝠飞行原理时,若问:“蝙蝠在什么时候才能飞行?”部分学生答出:“在夜晚飞行。”这是再提问中用词不当造成的学生答错,其中的“时候”一词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答案必须和时间因子有关系”的暗示作用。如果改为“蝙蝠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飞行?”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提问内容的科学性是学生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2.1.2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不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内容要具备启发性,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否则只能做表面文章。我在顶岗实习中,明显感到自己的提问能力很有限,有时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总是会不自觉的提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什么“好不好”、“美不美”、“是不是”、“对不对”,等等,看起来实在搞启发式,实际上是“启”无“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这样的“答对如流”又有多少的意义和价值呢?

2.2课堂提问的方式的误区

2.2.1提问时缺乏循序性

提问要有循序性,它是指提问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入远、由简到繁的原则,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分析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有些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提问循序性的意识,问题过难或过易,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这样层层导入,从小蝌蚪一次次的经历中去感受小蝌蚪情感,从而说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蝌蚪要比直接说更容易一些。

2.2.2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课堂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如在学校初教部组织的04级顶岗实习中,我所带的班级是四年级,第一次上课太紧张,提出问题就希望有同学立刻回答,没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把学生叫起来展示回答。这些突击式的提问,效果并不好,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识记的水平上,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请学生回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2.3课堂提问的对象选择上的误区

2.3.1选择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由于缺乏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课堂提问的对象选择很容易带有随意性。在上街区外国语小学的实习中,起初明显的感到初到班级,问题提出后,没有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意的喊一下某学生回答,时常会造成这些结果:容易的问题由好学生回答,由于未能切入疑难点,学生答对如流,但是得不到思维训练,回答问题是积极性不高。疑难的问题由差学生回答,学生虽经努力思考,但仍答错,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问题按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由易到难设计成上、中、下三类,分别请好、中、差生回答,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能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3.2选择提问对象带有惩罚性

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别学生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而在发呆、打瞌睡,或者做小动作等,这引起了老师的不满。教师往往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请该生回答,该生站起来之后,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连教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也未能搞清楚,怎么能回答出来呢?而教师明知该生答不出来,却还要留一段时间等他回答,此时,其他学生都注视着他,仿佛一个声音向他传来——“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得不出来?”有的教师带有责问的口气再问一声“你刚才在干什么?”并不及时的请该生坐下来,该生的自尊心必然会受到伤害,接下来他能专心听讲吗?教师能采用旁打侧敲的方法,比如提问该生的同桌,发现提问他同座时也能给他一定的刺激,此时他会装着认真听讲的样子,教师看他同座的同时再适当的用眼神来暗示他,也能起到较好的提醒作用,有时也可以请他站起来再复述一个同座的回答。这样,该生能理解老师的用意,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爱护和尊重,会从内心发生感激之情,接下来便能认真的听讲。

2.4课堂提问的结果评价上的误区

2.4.1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

在实习中初期,由于经验不足,课堂语言组织能力很有限,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很空洞,仅是对与不对,是与不是,想不想看一看,美不美等,这些无意义的评价。实际上,注意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忽视对学生回答的分析等于错过一次评价学生的机会,不正确的回答不仅表明学生还没有掌握这个内容,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了分析错误答案的依据。

2.4.2对学生的回答鼓励不足

有时在课堂中,提问后,一位学生答不出或答错,还未请他坐下就急于叫另一位学生回答。这就挫伤了前面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我不行”的心理。如能先请他坐下,并说:“再想想看,相信你离成功不远了。”该生受到鼓励后,会仍保持着“我能行”的心理去积极思考。对大对的同学也要及时的给予表扬肯定,如“不错,当初科学家就是这样分析出来的”,从而沟通了师生间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

3.课堂提问的新视角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在内容、方式、对象和结果评价上都存在着种种的误区。内容上缺乏科学性、启发性,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诱发积极思维;方式上,还达不到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在提问对象上不是缺乏理解,很随意,就是带有一定的惩罚性,没有达到提问的实际目的;最后在评价上不仅评价缺乏实质上的内容,还缺乏对学生的积极鼓励,不能有效地起到反馈信息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驾驭课堂、教材的能力,下面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3.1课堂提问重精

在语文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3.2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方式上要做到循序渐进的引导提问。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的不足。

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课堂提问重情

从语文教学的对象上而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他们的情感也是非常丰富、特别的。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例如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盟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避免选择问题对象时带有惩罚性,应切实注意以下三点:教师须具备良好的情绪自控修养,始终以平和的心态面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营造课堂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3.4课堂提问重效

能够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A: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B: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第一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3.5课堂提问重评

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小结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消除的,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间互动协作,达到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

陆丰市城东镇城军小学

林义声

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1.善于抓住关键词提问。

有些课文,我们并不一定在讲解时就要做到面面俱到,也不一定要按序进行,有时我们只有抓住它的重点部分,具体展开讨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精讲多练;我们只有突破难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尽可能地多设计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他们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得到暗示,才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果实”。如《母鸡》一课教学中,我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讨厌”这个关键词语来设计提问。我为什么这么讨厌母鸡呢?谁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呢?围绕关键词“讨厌”展开教学的过程,每一步紧扣“讨厌”,从讨厌的原因,到讨厌的朗读,层层铺开教学,教学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同样的,后一部分,我也是围绕“英雄”这个词语展开提问并进行教学。如:我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为什么说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个英雄?母鸡的英雄表现在哪些方面?谁能读出母鸡是英雄的语气来?就这样,全文紧紧抓住“讨厌”和“英雄”这一对关键词,将教学贯穿始终,教学的重难点也在其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2.有针对性地提问。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例如以下教学片段,是一位教师在前后的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

修改前:

问题1: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他要去干什么呢?

问题2:父亲为什么要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 问题3:父亲对这块新菜地的深厚情感体现在哪里? 修改后:

问题1:面对冲进暴雨中的父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问题2:从父亲做出要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这个决定中,你读出了什么?

问题3:父亲对这块新菜地做出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举动?这些举动体现在哪些句子中,请划出来。问题设计的过于浅白,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提不起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其难度应以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最佳。修改前的一、二两个问题,学生根本不富于启发性,只要把文章读下来就能回答。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提问,变为修改后的两个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两个问题学生只有在通读全文,精心思考下才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修改前问题三中所设计的问题显得比较宽泛,思考起来有些困难,不怎么好把握。如果换成“父亲对这块新菜地做出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举动?这些举动体现在哪些句子中,请划出来。”这种问题就比较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辨别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教师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的重点之处。如老舍的《猫》中有很多关于猫的性格矛盾的对比描写之处,如:“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对比描写片段的教学中,如果教者泛泛地讲猫的某一方面的特点的话可能效果不好,不凡就此设问:“猫的这几组特点矛盾吗?作者这样对比的描写的安排有何用意?”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加深了对猫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中去探究作者的写作特色以及对猫独特的感情。同样,教学《落花生》时如问“课文写了花生的哪些好处?”、“为什么父亲要孩子们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而不要做石榴那样的人?”教学《西门豹》时若问“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贪官们的?他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的提问要有科学的指向性。《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出示课文片段: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洒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仗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师:夸父死去时情景是怎样的? 生1: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

生2: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生3:太阳正在虞渊落下,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洒在夸父的脸上。

„„ 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像上面《夸父追日》的教学中,老师所提的问题“夸父死去时情景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设计着眼于问夸父死的场景而已,学生回答是滔滔不绝,我想学生是在做无意义的事情罢了,因为就《夸父追日》而言,课文要揭示的并非夸父死的方式而是他死的原因,夸父是为追赶太阳,追寻美好理想而献身的,它所表现的是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去谈夸父的死,实在是难免有与教学目的脱节的嫌疑,这样的提问是不足取的。

3.要有创造性地提问。

教师创造性的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在教学《凡卡》时的问题设计:

师:“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教师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

师: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 生1:永远摆脱不了现实悲惨的命运。

生2:爷爷不可能来接他走,他将永远过着受别人欺负的生活。

师:是呀,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这时,学生思维被打开了,异常活跃。)

生1:结尾是美好的,这样一来,凡卡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生2:我想文章这样结尾可能在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吧。

生3: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

生4:这样的结尾,我觉得仿佛在告诉我们:在旧社会黑暗的统治下,穷人是永远过不上幸福的生活的。

创造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如上文《凡卡》片段教学中,教师就文章的结尾提出一个创造性的问题:“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然后在这一教学疑点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使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不满。大家讨论结果,答案不唯一。这样的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

4.把握有效的时机提问。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

在学生认知发生冲突时提问。

第七册《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描写了巨人和孩子们友好相处的历程,揭示了能与大家一同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深刻道理。课堂上我抓住了巨人从讨厌小朋友到喜欢小朋友,拒绝大家来花园玩到欢迎大家来花园玩的矛盾变化提问:“为什么巨人开始很讨厌孩子们,后来非常喜欢他们?”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地、积极地投入文本的阅读中。然后再指导学生从作者描写的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的变化,以及前后环境的对比描写中,感受到巨人对“孩子们”由远及近、由围墙到拆墙、由讨厌到喜欢的进程,感悟到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美好境界。

在教学中,如能让提问激发矛盾冲突,引发认知冲突,就能强烈地吸引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就像上面这个例子,在问题的冲突下,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学生自然就很想知道巨人之前那么讨厌小孩,后来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又喜欢上孩子们了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自主地走进文本的学习中。可见只要教师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精心设计,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于幼稚走向成熟,从浅薄走向深刻,课堂因此而格外鲜亮、活跃。

在学生处在“积思求解”时提问。

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在问题的设计上,做出了如下编排:

师:孩子们,请找出小村庄面貌前后对比描写的句子?(学生马上找到了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并进行朗读)然后在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时候,教师马上抛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师:这样美丽的一个小村庄,最后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凄惨?

师:课文的最后一句,两次提到了“斧头”,难道斧头里隐藏着什么玄机?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是指哪些?

师: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最后一句,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斧头,把握课文的中心。把握最佳提问的时机,然后围绕这几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将处于积极的状态。把握最佳提问的时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需要敏于捕捉、准于把握,找出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的?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

在旧知识与新需求接轨时提问。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学生原来认为蟋蟀和其他动物一样造个住宅没啥不一样,再说只是挖个洞而已,简简单单的,没啥值得一提的。可是,学了前面蟋蟀在选址上是如何不肯随遇而安,造出的住宅又是如何的舒适时,他们知道了自己原来的认知是错的。当旧的知识和新的探索欲望发生矛盾时,教师再适时地提出问题“:那么蟋蟀又是如何用它简单而柔弱的工具创造了这项伟大的工程的呢?”问题一抛出,马上激发了学生探求欲望,他们积极地都想从下文找出答案。

当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和新的求知需求发生碰撞时, 在学生的心理上自然而然就创造了一份悬念:就像上面这个例子中: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有误时,就迫切的想知道真正的缘由。这时,老师抓住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下,恰到好处的提出疑问,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了,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自然思维也就被激活了。由此可见,此时提问不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无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及对策研究

作者:唐元甫

单位:重庆市武隆县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 通讯地址:重庆市武隆县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 邮编:408506

电子邮箱:cqwltyf@163.com 手机:***

摘要: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重要的教学方法。然而,在一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很常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问题设计具有有效性。

二、对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估计与预设。

三、问题提出具有效性。

四、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具有有效性。

五、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既是方法也是艺术,正是:“艺无止境”。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现象;对策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重要的教学方法。然而,我们发现在一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现象很常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克服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通常表现为: 1.盲目提问。提问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所提问题无内在逻辑联系,杂乱无序,想到什么问什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2.串讲串问。提问过程没有认真计划与安排,边讲边问,边问边讲,讲到那里问到那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讲在问,回答问题的往往只有那几个学生。

3.提问一提一大串。一方面,教师没抓住课文的要点,所提问题无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另一方面,一些注意力稍差的学生连问题都未能听清楚,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犹如一头雾水不清不明,无从答起。

4.没有留给学生必需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缺乏等待与倾听,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机械回答。一种情况是教师常提问后不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问题一提出接着就自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相应的学生常会这样机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另一种情况是教师提问后虽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但很短暂。学生一回答不上来就自答,然后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后一种情况虽然留给了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接受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本质上这两种都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机械回答。笔者在一堂课中统计到教师的“是不是?”“对不对?”达数十次之多。自问自答、机械问答成了一些教师课堂提问的定式。“是不是?”“对不对?”成了一些教师课堂提问的口头禅。这样的提问结果是教师自圆其说,学生不甚了了。

5.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学情参差不齐,回答的却是一样的题目,没有因材施教。

6.问题设计缺乏坡度、过渡,来得生硬、陡然。7.问题设计缺乏深度、广度,拓展不够。

8.难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低级认知问题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高级认知问题少。

9.重问题的结论,轻思维训练的过程。只要学生回答的结论、结果正确就认为达到了学习目标。

10.课堂上“学优生”答的机会多,“学困生”答的机会少,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11.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2.对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没有进行导向和梳理,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不知道问题有没有提到点子上。

13.频繁的无度的公式化的表扬、赞美。如:“不错!”“你真棒!”“很好!”“回答得很好!”对学生的答疑缺乏明确的评判与导向,没有真正从认识的角度、思维的角度、文章主题的角度去激励、引导,没有体现文章的主题,没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

怎样才能克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在此,我谨将自己的一些实践心得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以资参考。

一、问题设计具有效性

1.问题设计具有目的性。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进行问题设计的首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深入分析文本,了解学情,结合学情实际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疑点、关键点,在导入、过渡、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抓关键点、探究疑点、拓展延伸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目的明确,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具有价值。

2.问题设计具有学段性。根据学段特点设计提问,低学段的儿童提问应简单一些,随着年段的增高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

3.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同一班级学生,针对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要求。可设计基础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提高型问题。让“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

4.问题设计具有适度性。问题设计难易要适度。不要过于简单,太简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太难会让学生望而生畏。难易适度就是要根据学段特点、学情特点设计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5.问题设计具有坡度、梯度与过渡性。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6.问题设计具有弹性。问题设计有厚度、有弹性与张力有利于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解,有利于开阔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7.问题设计具有挑战性。在进行拓展延伸训练时,常常要设计一些难度较高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对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估计与预设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障碍,可能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还会提出些什么问题等方面作充分的估计。只有备课时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才会有序又有精彩灵动的生成。

三、问题提出具有效性

1.问题的提出要具有过程性。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忌一提一连串的问题。

2.问题的提出要具有明确性。教师提出问题要清楚明白,简单问题可以口头提问,但对于重难点问题则应清楚明白地出示给学生,通常可以用小黑板或课件的方式提出来,有时还要让学生读一读,让学生目标清、问题明。忌问题不清不明。

3.问题的提出要具有灵活性。教师要根据学情的反馈、学情变化灵活地随机地提出问题。一是提问的时机要灵活,二是对预设问题处理要灵活,三是要随机生成新的问题。忌机械使用教案。

4.提问的语言要富有激励性与鼓动性。常用语言如:“为什么?”“是什么原因?”“结果会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还可能会怎么样?”“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你能对此作出评价吗?”“你有补充意见吗?”“看谁最棒?”“谁能替老师找出答案?请你试一试。”等等。忌语言生硬。

四、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具有效性

1.教给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

2.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的思维,知识建构需要一个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耐心等待、静心倾听、留心观察。当学生在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经过思考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教师再给予启发、诱导、点拨,帮助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3.组织好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疑点问题,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尝试学习,独立思考。经过自主尝试学习后,然后合作讨论,再汇报展示,师生评议。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有教师的指导活动也有学生的展示活动,既发挥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又有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可以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答疑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合作精神。

4.教师启发学生答问时适时地、适度地运用激励性、鼓动性的语言。首先,对那些不敢答问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鼓动,让学生“放胆”,让学生敢说、敢答。其次,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回答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想说、想答。

5.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指导,如果学生提问过多抓不住主题,就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理清要点,抓住主题。

6.对学生的答问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既要给予鼓励,同时也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进行恰当的指导。不能让学生云里雾里,要依据文本的语言文字训练功能,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价值取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清楚明白。正确的肯定,错误的纠正,不足的补充。逐步使学生会说、会答。

7.灵活运用点名回答与举手回答的方法。教学实践中,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开动脑筋,一方面对举手回答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点名回答的方式来鞭策一些“南郭先生”。灵活运用举手回答与点名回答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生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提问,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有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对学生的提问。因此,指导学生学会提问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首先是让学生想问、敢问,逐步使学生学会抓住课文的主题,抓住课文的要点,找出自己理解课文的难点、疑点,让学生会问、善问。

课堂提问既是方法也是艺术。所谓“艺无止境”,我们只有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才能作出更加有效的课前预设,才能使课堂教学既有序又有更加灵动的生成,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如此,任何年级任何学科教学也如此。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68-78.[2] 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119-124.(备注:此文系作者原创,未公开发表,敬请编辑指导!)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只要教师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注意提问的目标性、整体性,就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但是,如果问题的质量不高或提问不得法,不但起不到积极参与作用,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讲《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教师设计了些相关问题:老人爱海鸥,海鸥爱老人体现在哪些地方?从文章中的哪些段落中能够体会到。本来这个问题;涉及得非常好,是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学生在听到问题时,纷纷进行了小组讨论,但是时间过于短暂,教师在三到五分钟后,就请学生来回答。只有几位同学能够大概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陷入了沉闷。在回答时,学生自于准备的时间过于短暂,不能够系统的表述。教师应给以适当的肯定,然后慢慢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但是,这位教师,只是简单地总结了几句,就进行到了下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系统的认识。

针对这次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操作,我的建议是:

1、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提问时,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应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应有层次性、阶段性。要考虑到大多数的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强,应设计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就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在发现学生有为难情绪时,应适当地调整提问的方法,不能让学生产生为难情绪,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3、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有一个整体的总结,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有一个清楚地认识。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设计

    遵循原则 巧妙提问 提高效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为了在语文课上表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出现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都离不开师生语言的交流......

    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提问 我在乡村小学教书,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少,教师能照顾更多的学生。但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却发现,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有一部分学生从不主动发言。那么,怎......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以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思维。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 纲) 10秋教育管理 吴晓华 学号:44501022240051提要: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研究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

    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能够为教学指明方向,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做到“授人以渔”。苏格拉底曾说过:“不是凭借教授予知识,而是凭......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学后感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学后感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只要教师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就能“问”出学生的思......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学后感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学后感 张碧翠 学完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颇有收获。 课堂提问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可以这样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