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实际上,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与数学有关系,如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眼光去欣赏树枝的生长规律,也可从国徽的设计中看到黄金分割的运用,从统计和概率的角度去看一场球赛,等等。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有言:“数学很好玩”。如果学生觉得数学很好玩就会对数学产生无限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
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
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 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无非是两人相向、同向而行,一旦将其他一些要素引入这类问题,比如加入一只狗,这样的问题将另有妙趣。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千米的两个地方同时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相向骑行。在他们起步的那一瞬间,一只狗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从一辆自行车跑向另一辆自行车,在到达另一辆自行车主人的腿边后立即往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回跑。问这只狗如此往返,直到两辆车相遇为止共跑了多少千米。
竞赛后,许多学生家长试图用无穷级数求和的方法求解这道题,这恐怕是学习了高等数学的本科生才可解出,小学生很难理解。我将这道题带到四年级课堂,告诉大家我们学过的数学方法一定可以解出。实际上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二者将在1小时后相遇,而狗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那么在一个小时中它总共跑了15千米,即此题的解。
如在一寿联中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你可否通过这副对联得知这位老寿星究竟多大年纪了吗.我们可以用两道混合计算题来解决。上联中的“花甲”指60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60,三七岁月是21岁,即:60×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70,“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即:70×2+1=141。
对联对得妙,而且用上了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如果用这样的例子作为讲授四则运算知识一课的结尾,肯定使学生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生活化的数学:设计自己的房间
很多学生都梦想着设计自己的理想房间。在高年级同学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以后可以安排这样的作业:在既定的预算和面积、空间体积下设计自己的房间。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要考虑家具的尺寸、摆放位臵,还要选择地板遮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们兴趣盎然,在设计好图纸后到建材市场咨询各种价格,在网上搜寻各种家具的样式、尺寸、价格,考虑性价比、美观、实用等问题,将已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又要结合实际生活中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的各种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罗巴切夫斯基
把数学带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例如:“多少个人拉起手来长度大约是10米?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比你高的人是谁?比你矮的人是谁?和你差不多的人是谁?他们分别有多高?”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小明:妈妈,为什么我们使用的人民币面额中的数字,只有1、2、5、10、50、100呢?
妈妈:“喔—,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国现行流通的人民币共有13种面额,这就是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而没有3、4、6、7、8、9这些数的面额。这是因为在1~10这十个自然数里,有“重要数”和“非重要数”两种,1、2、5、10就是重要数,用这些数就能以最少的相加、减组成另外一些数,如1+2=3、2+2=4、1+5=6、2+5=7、10-2=8、10-9=1。如果将这四个“重要数”中任何一个数用“非重要数”代替,那就出现有的数要两次以上相加、减,才能组成的烦琐现象。
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小明:噢—,我明白了,原来这1~10数还有“重要数”和“非重要数”的科学分类,真有趣!
总结,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有趣事物。了解为什么。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生活是数学的归宿,也就是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惟有这样,才能将数学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
数学与哲学的关系。,就像物理学,逻辑学,天体学,心理学等一样数学是哲学中所诞生的一门学科。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数形合的数本源论建立起了以数学方式的哲学思考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数学是一切的本源及结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文艺复兴后机械论者们和精细科学支持者们逐步建立了近代数学体系。今天,数学在向一切学科渗透,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抽象结构——所有可能的关系与形式。
模糊的哲学与精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生活知识融入数学,更好地学习
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融入生活知识
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了解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了解生活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数学知识去了解生活,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呆板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在今天,有必要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体验生活,强化数学知识的运用。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我们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去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学习和强化。
数学服务于生活
第二篇:论文——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有趣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离开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那我们的生活就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生活。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举个例子,如:银行存款分: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期存款、活期、国债……这些存款形式各种各样,利率也有大有小,平时我们是这样计算利率的:本金×利率×时间=所得利息,然后还要从利息里扣除20%来上税(除国债外)之后剩下的80%的利息就是你自己应得的利息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百分数帮忙,恐怕银行就要宣布破产了。
再说科学家们发明的种种东西,气象学家测量的天气情况……这些多要经过各项认真的思考和精密的计算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哪怕不小心写错一个小数点也就前工尽弃了。还有常在天空翱翔的宇航员们他们要操作上百个由数字组成的仪表,如果稍有不慎那么结果就是机毁人亡。可见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不可马虎的,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数学不光只有这些价值,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并用到它。如:农民用几何图形,为了使农场更美观更好管理;工程师使用比例尺,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这件东西;商农使用的四则计算,是为了更简单、准确的计算出该商品价值;制作各类统计表,是为了更好的统计资料,使人一看一目了然;使用百分数,是为了更好的计算出商品打折后的价钱及××率;这些计算表面积而使用进一法,是为了使用最少的材料做出合格的商品;计算容积或体积而使用去尾法,是为了确保无误的让物品存放而不溢出;同一类单位换算,是为了方便我们的计算;使用代数代表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是为了更方便地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再说一说球吧,把它切开使切开面积最大,那就要从球心o沿着直径切下,才能使切开面积最大,再细细想想我们有时切西瓜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再看看各种数学知识还不都用在了生活中去了吗?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思考,那么你一定能学好数学的,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篇:论文2: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育研究》曾刊载过一篇调查数据,反映某地区不同层次的2000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其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竟占47%!这一惊人的数据给我们以怎样的警示?我们身边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 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 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 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五、寻找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第四篇: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
你看见过北京雄伟的“鸟巢”和魔幻般的“水立方”了吗?你看到我国的“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平安返回地球了吗?在你与世界各地的人民共同赞叹它们的神奇之余,有没有想到过设计建设、制造它们时,科学家们运用了多少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呢? 你有去商店买东西的经历吗?你有与你的同伴分享物品的经历吗?这时,你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数学知识。
其实数学来源了生活,又服务了生活,在生活中数学的运用无处不在。
我很喜欢数学,它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尤其是在生活中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不仅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还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多数学知识。而且数学里蕴藏着无穷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带给我们许多意外的收获。我就给大家讲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吧!
有一天,妈妈带我去买梨,价钱是5元4斤,妈妈买了6斤。我正默默的算账,那个小贩张口就说:“7块5。”我大吃一惊,不明白小贩怎么算得这样快,我可我们班里有名的快算大王,还不如一个买梨的,真是高手民间。只好当面请教,原来买梨的并不是想我一样先算一斤多少钱,而是这样算的:5元4斤,2斤2.5元,再加上4斤的价钱5元,所以6斤梨一共2.5+5=7.5(元)。真是山外有山,我不得不承认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有巧妙的解决方法,不能循规蹈矩,遇到问题一定要灵活变通。
有了这次的启发我的脑筋更加灵活了。一次姑姑带着我和表哥去吃披萨,99元一个,姑姑让我们算算一共多少钱,表哥嘟囔这“二九一十八,二九一十八”还要求拿一张纸来列算式。而我却张嘴就说出答案198元。表哥瞪大眼睛问“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啊!”我得意的告诉了他我的独门绝招:99+99不好算,而是一个比萨付100元,多付了1元,2个披萨付200元,就多付了2个1元,所以2个披萨的价钱就是200-2=198(元)。看着表哥一脸的崇拜。这样的感觉比吃披萨还高兴。
我们处处可以观察到数学的奥秘,也有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探索,就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数学知识。
评语:为什么学生会觉得数学不好学?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数学与生活实实在在的联系。小作者独具匠心的眼光将数学与活生生的例子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成功地解决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那种快乐,不是老师的一句表扬能代替的。真心为小作者感到高兴!
指导教师:陈静 学生:陈文慧
第五篇: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小论文)
一次购物经历引出的思考
作者:南昌市城北学校
六年级
潘帅 指导老师:南昌市城北学校
廖 文
记得还是去年夏秋相交季节,妈妈说许多商场的服装都开始换季打折了。于是,选定一个休息日,我们便准备上街‚狂购一番‛。来到一家商场服装部,还没有来得及看衣服,就被‚全场买200送200‛的宣传条幅深深吸引了,我们决定就在这家商场选购。不一会儿,妈妈买了一件标价398元的上衣,按商场规定,拿到200元返还券。又逛了一会儿,我们看中了一件标价350元的男装T恤,旁边售价牌上大红宣传栏内写着——6折,我赶紧拉着妈妈这件可以打折(当时,我还不懂打折的真正意义,只是经常听大人说,知道‘打折’就比原来便宜)。可是,售货员说:‚用返券不打折,只能按正价350元买。‛妈妈想想,返券留着也没用,于是就加了150元为爸爸买下了这件T恤。
此事不久,数学课上我们学习‚百分数‛,其中就有‚商品打折‛的知识。这使我联想到前几天我和妈妈的经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回到家,我把那些衣服统统找出来,用新学的知识‚埋头苦算‛一番。妈妈的上衣是398元,按商场规定,398元不足400元,只能返券200元,这样算来如果买四百零几的服装不是更划算吗?再算350元的T恤,用现金打6折,也就是210元/件,我们用200元券不打折,就加了150元,两件衣服标价总计748元,参加‚买200送200‛活动,妈妈一共交了548元,也就是说消费748元送了200元,只相当于打了7.5折左右,这和我当初的想法---‚五折‛相差太远了。我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妈妈开心地说;‚我早就算过了,平时商场也常打7--8折,‘买200送200’只是一种吸引眼球的促销手段,不一定就会比平常便宜很多,只不过这两件衣服是一定要买的,所以就买了。帅帅现在就能用学校学的知识帮妈妈购物,真了不起。‛得到妈妈的夸奖,我很高兴,同时我也知道购物中有很多学问值得我们思考。
这次购物,我收获很多,归纳了一下,购物中要做到三个字:‚算、比、想‛,一、算一算,打折前后的价位、其他商场的价位
正如‚买200送200‛,粗看是打了五折,但有的商场故意把商品的原价改成‚198元、298元、398元……‛,这样一来,顾客要么少享受了‚198元‛的优惠,要么就要多消费,加钱买别的商品,以凑够那200元。有的商场是真正给顾客实惠,虽然没有表面的五折,但原价位没有随意改动,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
二、比一比,不要轻易听信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
‚买一送一‛,返券销售,均是促销手段。就像我们买的两件衣服一共花了548元,只相当于打了7.5折左右。如果不是因为爸爸等着买T恤穿,我们则无缘无故的多浪费了150元。
三、想一想,是因为需要还是被‚很便宜‛迷惑
上个月学校组织春游,妈妈带我到商场买春游食品。超市里正在进行‚统一蜜桃多买一送一‛的宣传。我想:买一瓶450ml蜜桃多就送一瓶200ml的蜜桃多,相当于增加了原量的40%多,可是生产日期、保质期还有一个月就过保质期了。我们家平日里也不太喝这些,如果不加思考的买回来,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变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