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质量检测:4含解析

时间:2019-05-14 11: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质量检测:4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质量检测:4含解析》。

第一篇: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质量检测:4含解析

质量检测(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1.观察下图,据图可以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B.实用性技术应用性强 C.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方法 D.重视经验综合,轻视理论研究

[解析] 左图体现科学实验方法,右图体现科学观察方法,选C。[答案] C 2.如图是苹果公司最初的LOGO(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图片,外框写着“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该公司作此选择最可能的理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

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

[解析] 本题考查经典力学理论的特点。牛顿力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近代科学,D项正确。A项是人文主义的贡献,B项是指量子论,C项指相对论。

[答案] D 3.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 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

[解析] 亚里士多德力学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

下,才能够保持运动,牛顿经典力学包括三大定律,其中第一定律是倘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呈等速直线运动,只要没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呈等速直线运动之状态,这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经典力学虽然推翻了绝对空间的概念:即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件是绝然不同的,但是,经典力学仍然确认时间是绝对不变的,后来这一理论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因为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故B项正确。

[答案] B 4.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解析]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题易错选D,错误的原因在于不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答案为B。

[答案] B 5.有人说:“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第一章,也是最基本的一章。”普朗克的量子论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不包括()A.证明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B.揭示了宏观世界的物体低速运动规律 C.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D.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解析]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促进了当代科技的发展。揭示宏观世界物体低速运动规律的是经典力学,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6.一位学者曾对某种理论感叹:“谁还能继续相信自然界中有一种和谐的秩序?它岂不只是不同物种不断斗争的战场?在这战场上,一切都在不断运动,善和恶的范畴已经没有意义,唯一的标准只是生存和前进。”这种理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相对论

B.进化论 D.量子理论

[解析] 从“物种不断斗争”“唯一的标准只是生存和前进”,可知是进化论的特点,故选择B项。

[答案] B 7.1882年4月19日,如图中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他与牛顿的共同点不包括()

A.继承前人成果,实现学科突破 B.冲击封建神学,促进思想解放 C.增强人类自信,为启蒙运动奠基 D.实现人类价值,推动科学发展

[解析] 由题干和图中信息可知这位科学家是达尔文,他在继承拉马克生物进化观点的基础上,创立生物进化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达尔文的进化论给

已经漏洞百出的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的打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在同各种反对意见的论战中,进化论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了解,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推动科学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8.有人说,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牛顿力学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中 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C.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分别在不同领域给神学以致命打击 D.科学以其威力迅速战胜神学是必然的

[解析] 由材料可知,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9.19世纪初,拉马克提出进化论动因两个法则是()①用进废退 ②自然选择说 ③获得性遗传 ④共同祖先学说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拉马克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答案] C 10.下图是某位科学家发现并验证相关定律的实验装置,这一发现为推动人类进步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这位科学家来自()

A.德国

C.美国

B.法国 D.英国

[解析] 由图可知,这是验证电磁感应现象的装置,电磁感应现象是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故答案选择D项。

[答案] D 11.观察下图,导致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石油消费在世界能源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和飞机都是以石油为燃料,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以后,石油消费在世界能源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答案] B

12.以下内容是粗心的小明上历史课做的笔记,其记录有误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并且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故④错误。

[答案] D 13.下面漫画《进步与退步》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书写工具的进步导致了书写质量的下降 B.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 C.传播手段的进步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退 D.计算机的使用减弱了文字的作用

[解析] A项反映的是漫画的表面信息;C项的表述不符合题意;计算机的使用只是改变了书写方式,并没有减弱文字的作用,D项表述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24分)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人类文明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自然科学与神学》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8分)(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分)(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

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要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天文学、力学和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举例说明,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第(2)题结合所给材料归纳,材料二体现出为冲破封建神学体系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材料三体现出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第(3)题对观点进行判断,说明其正确;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工业、政治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科学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持;政治革命为工业革命创造社会环境;工业革命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科技的进步和政治革命的发展。

[答案](1)说明: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举其中两例即可)(2)影响:为欧洲思想领域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启蒙思想的萌发;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力打开了大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社会环境;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政治革命的扩展。因此,正是由于这三大革命的相互作用,从而使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15.(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创造新的物质价值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还能够开发新的能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为保障人类的健康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提高国家和社会的安全防护能力,使科学技术价值的内涵不断扩大。科学技术除了是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认识、是正确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外,同时也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是国家安全能力的保障,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决策和立法的重要依据,是创造就业和解决贫困的手段,是科学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路甬祥《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

(1)“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请论证该观点。(8分)(2)概述图二与图一历史人物的物理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8分)(3)据材料二,指出如何正确评价科学创新的价值?(8分)[解析] 第(1)问回答牛顿力学的作用即可。第(2)问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第(3)问,从科学推动人类进步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牛顿创立的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为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牛顿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意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2)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理由:爱因斯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3)评价科学创新的价值,不能仅仅看其科学的理论意义及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而更应该看其对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1.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5.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6.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而治”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7.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的富贵”。这表达了()

A.没落贵族的愿望

B.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 C.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8.诸子百家学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诸子百家可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治国方略。下列主张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排序,正确的是

①“无为而治”

②“以德治民”

③“兼爱”“尚贤”

④“以法治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9.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1.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13.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

C.“三纲五常”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天人感应”

14.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大一统”的政治观 ②“仁政”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学说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

16.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8.成语“程门立雪”中的“程”是指程颐,他与兄长程颢被世人合称为“二程”,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下列各项中,属于“二程”理学观点的是()A.天理的核心是“仁” B.“心即理也”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心外无理”

19.“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

20.“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21.下列不属于陆王心学基本思想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是非之心,不虑可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24.清代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了残酷的刑罚

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5.《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6.下图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说明了()

①书院注重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

②注重人身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具有伪善性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天人关系为研究重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尊重自然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8.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①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②封建专制衰落时代

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9.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 想是()

B.工商皆本 C.民主科学

D.重农抑商 A.经世致用

30.2010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1.“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撰写《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这段材料描述的思想家()

①是一位杰出的唯物论者 ②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 ③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 ④反对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3.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正确的评价是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B.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C.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D.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34.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35.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 这个“难” 的深刻含义是: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36.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反思和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是非取决于学校

④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7.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38.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个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39.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40.“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维新思潮

41.(18分)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5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3分)(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42.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莫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2分)

(2)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4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答案:41.(18分)

(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2分)

(2)坚持君主专制。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3分)

(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分)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4分)

42.(12分)

(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分)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4分)

(4)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分)

第三篇: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文档:单元质量检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德意志统一后,为建立和维护其欧洲霸权,俾斯麦不得不“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充当“欧洲这个不倒翁娃娃的重心”,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A.德意结盟

C.英法结盟

B.法俄结盟 D.英俄结盟

解析:选B 由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可知,题干中“德国两侧的大国”指的是法、俄两国。“三国同盟”的形成引起了法、俄两国的巨大不安,使两国日益接近。法国连续向俄国提供大量贷款,密切了两国的经济关系。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为两国结盟奠定了基础。

2.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A.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三国同盟建立 D.三国协约建立

解析:选B 由题干中“1916年11月”“两年以来”等信息可知“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他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干的限定。

3.在空前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某重大战役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选D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即图中④的位置所在。4.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态势的主要特点是()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解析:选B 综合1916年战争的特点可知,这一年战争双方互有攻守,故A项错误;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掌握着制海权,故D项错误;B、C两项都是1916年战事的特点,但从战争的发展态势看,B项正确。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 ②“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 ③美国爱好和平④谋取战后霸权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 ③不符合史实,不是美国参战的理由,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6.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 D.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选A 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寻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是各国的共同目的。

7.“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待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厌战情绪 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我要回家”“不想再待在这里”等信息可知,这首歌反映了英军的厌战情绪,故A项正确。

8.一部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A.①②

C.①②④

B.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D 材料的观点是一战结束以后,欧洲传统的优势地位日益衰落,美、日实力增长,民族革命与独立运动日益高涨,迅速崛起,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表述的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阅读材料图片,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积极发动世界大战的背景。(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失去战争主动权并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据时间信息1882年、1907年等并联系当时的国际国内因素即可回答。第(2)问,要从内外因方面回答。

答案:(1)背景:德国是容克帝国主义,军事封建性特别明显,对外扩张野心特别强;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其完成国家统一并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时,世界殖民地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要夺取世界霸权就必须发动世界大战,打败英、法、俄等国。

(2)原因:德奥集团的综合实力比英法差,美国等国参战后,使力量对比更加不利于德国,因此,德国必然失去主动权并走向失败;一战初期德国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对资源有限的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人们尽管作出了种种牺牲、遭受了种种灾难,但还是看不见战争的尽头。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持久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持久的”等说明。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双方实力、新式武器应用和战争范围等角度分析。

答案:(1)残酷性,破坏性极大;战争持续的时间长。

(2)参战各国的实力相对平衡;新式武器的广泛应用延长对抗性;世界联系的加强使战争波及范围广。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绝不相信,在这次战争结束时,即使我们站在一旁而且继续站在一旁,我们能够在物质上使用我们的力量,决定性地消除战争时期已经发生的情况,防止在我们对面的整个西欧归于一个国家的支配之下……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

(1914年8月3日)材料二 这是一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而其他中立和友好国家的船舶和人民,也被用同样手段击沉,淹没海底。这里并不曾有任何区别。挑战是向全人类的。每个国家必须各自决定怎样去对付它。……我们的动机并不是复仇,也不是把国家的物质力量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

——《威尔逊总统提请美国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

(1917年4月2日)(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面临战争时外交政策的转变。(8分)(2)材料二提到的“手段”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术?美国参战真的是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吗?说明理由。(7分)解析:第(1)问,从“站在一旁”到“防止……归于一个国家的支配”反映了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从中概括即可。

第(2)问,从材料二船舶被击沉等内容,可知是一战时德国实行的无限制的潜艇战;结合美国的阶级本质和参加一战的原因等史实,阐述美国参战不是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的理由。

答案:(1)转变:英国在战前长期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其基本原则是维持欧洲大陆各大国之间的均势,利用大国间的矛盾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由于德国实力迅速增长,英国与法国和俄国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借口对法国承担的义务,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

(2)战术:无限制的潜艇战。

理由:美国参战的真实动机是通过战争牟取暴利,扩大自己的影响,以便伺机顺利地夺取世界霸权。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这场战争的打法及其带来的血腥残杀时,“诸如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之类的语汇变成了亵渎

之词”,美国作家海明威这样写道。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幸存者的余生一直为属于“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战争)在继后的数十年里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要“创造安全的世界”和“结束所有战争”的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

——摘编自丹尼斯·舍曼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的幸存者为何为属于“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6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是怎样“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的。为何说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血腥残杀”“光荣、荣誉、勇敢”等并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从对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地区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一战造成的各种矛盾作答。

答案:(1)他们受国家舆论鼓动,怀着民主理想奔赴战场,在目睹一战的血腥残杀后,深感被“民主”“光荣”“牺牲”等口号欺骗,因而对社会和人生感到迷惘、彷徨、失落。

(2)改变:战争毁灭或削弱了欧洲各帝国;俄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日本、美国借助战争提升了国际地位,攫取了更多殖民利益。(任答3点即可)原因:战胜国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德国等战败国对巴黎和会的处置充满仇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

第四篇:人教必修3检测参考答案

2014届补习中心文言文单元求实检测题参考答案(必修3)

1、C、(A、dì应为tì/揭竿为旗B、藩篱、良将劲弩D、用心躁也度长絜大)

2、答案:C.(爱,吝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文字)

3、A、于是,就/竟然(B 被 C 兼词,于之 D 表凭借,用来)

4、D 趁,趁机(A 险固/顽固B 遗留下的/遗失 C 攻取/尽,完)

5、C 定语后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6、A。荀子的“性恶论” 思想核心是“仁”不当)

7.B .“吊”应为“慰问”

8.A 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9.A 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10.(1)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面呢?(“奚为”1分,“后”1分)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句式1分,“箪食壶浆”1分,大意1分)

(3)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固,倍,动”各1分,大意1分)

(4)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一句1分)

(5)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不齿”“乃”“其可怪也欤!”各1分)

(6)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使八州来归,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前三句一句1分)

(7)(4分)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壮”词类活用、“授以意”状语后置、“令”后兼语省略、“归”,各1分)

(8)(3分)陛下忽然派大军向西而去,使人们感到恐慌,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3分,大意1分,“西”“至”各1分)

参考译文: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11、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韩愈《送陈秀才彤序》)

读书的目的是学习,掌握语言词汇的目的是写文章,并非是为了以自夸而争奇斗新;学习、写文章是为了掌握道德理性。.如果一个人做事有度,合乎时宜,且说话时直逼要点,那么就算不相识,我也敢确信他在做文章和学习上有很高的造诣。12.略

第五篇: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里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3.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20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大肆宣扬。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A.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

B.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C.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

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

工艺制造;此外,只要缴交所定进口税,便可将机械装运进口。”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1900年西方国家发行了《迎接龙的挑战》的明信片。下列对该历史事件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列强势力深入长江沿岸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D.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8.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9.如图是1937年刊发在《救亡漫画》杂志上的一幅名为《收复失中的抗日军人一手握枪,一手高举大刀,两腿横跨长城内外。对这幅()A.该漫画创作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期 B.该漫画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 C.“收复失土”意指收复丧失的关内大片领土 D.该漫画表达了画家渴望“打回老家去”的心声

10.“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从1933年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抗战。这支军队应属于()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11.观察右图所示漫画,其寓意不包括()A.日本必然走向失败 B.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C.敌我力量悬殊较大

D.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12.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都派出代表共祭

黄帝陵。林伯渠代表中共宣读毛泽

土》(张仃)的漫画,画漫画表述正确的是东亲自撰写的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频军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论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对该场景反映的历史信息评价正确的是()①展现中国历史传统的重要文化现象

②唤起了民族自尊,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③表明国共两党抵御外侮的共同心愿

④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至上,抛弃了前嫌,一致对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日本裕仁天皇昭和时代(1837-1901年在位)

(1924-1945)材料二 “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日,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贼匪”指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什么阶段特征?(4分)

(4)昭和时代的那场战争结果如何?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大意义?(8分)

14.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层面的比较

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如右图)。

这期封面上,列举了当时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石。因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远东危机”,故认为这四个人是解决危机

材料二 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如右这期封面人物是蒋介石,他在抗战前就“预言”:国际形势的转变关重要。珍珠港事件证明了他的预想,他在美英的支持下,担任了同盟指挥。

(1)材料一中“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6分)

(2)材料一中《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6分)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4分)

图)。

对中国的命运至军中国战区的总斯大林和蒋介的关键。首”:日本天皇、专题质量检测(二)1.选A 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中“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符,故A项正确。

2.选B 本题考查片面最惠国待遇。由“一国所得,诸国……享之”“一国所求,诸国……助之”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B项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门户开放”政策是指列强在整个中国范围内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错误。

3.选C 图中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4.选A 题干反映了当时北京人民认为自来水与电力照明都是外国人的东西,故认为其是圈套、腐败、鬼魂和阴谋,深刻反映了对外国人的不信任和排斥,根源是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故选A。

5.选D 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符合材料中说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①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的,②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作者没有用此观点,④错误。

6.选C 材料指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机械装运进口”,反映了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与《马关条约》有关,选择C项符合题意。

7.选C 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就已经深入长江沿岸,故A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8.选B “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这是对平型关大捷的评价。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选B。

9.选D 本题可用排除法。从时间和漫画的内容来看,A、B两项错误;由图片信息来看,作者的意图在于收复关外的大片领土,而非收复关内领土,C项错误。

10.选A 本题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关键信息:1933、1937、长城抗战、卢沟桥抗战。从时间与地点入手,排除中共抗战,就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故选A。

11.选C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漫画的寓意即在于此,但反映不出C项内容。

12.选A 注意时间“1937年清明节”,而国共两党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9月,④不正确。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的反侵略斗争。第(1)问,主要是注意材料时间提示,然后再分析其根本目的。第(2)问,材料二强调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联系相关知识可知此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之一,由此判断“贼匪”是太平军。第(3)问,材料三强调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资本输出的明显特征。第(4)问,注意图片下方的提示“日本裕仁天皇昭和时代(1924-1945)”,不难判断是抗日战争,然后回答其结果和对中国而言的重要地位。

答案:(1)打开中国市场大门。(2)太平军。

(3)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4)结果: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或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等)。意义: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4.解析:第(1)问,从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可知“远东危机”应与日本、中国东北有关,再结合时间“1936年”可得出答案;“影响”从对美英利益角度思考。第(2)问,解决问题的关键应结合所学从人物的地位及史实来分析。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回答国民党积极抗战的表现。第(4)问,回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1)“远东危机”指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

(2)不同意。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与否;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

(3)表现:联共抗日,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正面战场进行抗战(或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战役);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原因: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

下载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质量检测:4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质量检测:4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结

    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

    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含解析5篇

    专题质量检测(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

    人教必修4模块综合复习教案

    嘉兴英语教学网 www.xiexiebang.com 收集整理 欢迎使用 Book 4 Unit 1 1. (跟着简研究大猩猩的路线follow),our group are going to visit them in the forest. 2.She spent ye......

    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专题(推荐5篇)

    知识分两种,一种是客观的,这类知识不管怎么吸收都不会有害,一种是主观的,这类知识是充满危险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专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落实课标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