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

时间:2019-05-14 11:4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

第一篇: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

集体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

2011-06-30 10:02 作者:龚云 来源: 爱思想

核心提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义和主要途径。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通过探索新的集体经济实践形式,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巩固工农联盟。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起好步,也关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能否成功。

一、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正确评价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在我国农村推行了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

20世纪50年代初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否像今天有些人所说的搞早了或搞错了呢。评价一个历史事件,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必须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从当时的历史来看,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建设,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在农民分得土地以后,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怎样才能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速增长的需要?怎样才能避免两极分化?在个体农业经济基础上,去解决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和避免两极分化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经验和认识,领导亿万农民,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合作化的步骤上存在过快、过粗、过急等不足,但比较顺利地在我国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农村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农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后,如何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就是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一个尝试。1981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就说过:人民公社是一次探索。诚然,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是脱离了当时农村的客观条件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但是人民公社体制运行二十多年,并不是一无是处。人民公社在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解体,有其历史的必然(本博?)。但正是借助于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广大农民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高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了广大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农民亲 身感受到了组织起来的好处。

改革开放前,在集体经济制度的保证下,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推进中国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的发展为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也为我国外贸出口赚取了大量外汇,从1950年到1977年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贸易出口额合计1337.9亿元,占同期全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1901.2亿元的70.4%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本积累,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1953-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25年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总额估计在6000亿-8000亿元”,而1978年时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总计不过9000多亿。这些为后来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农业获得了较大发展,解决了亿万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从粮食总产来看,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264亿斤,1978年达到6095亿斤,增长169.2%,增产3831亿斤,平均每年增产132亿斤,平均每年增长3.5%。同期世界平均每年增长为3%,美国为2.4%,日本则减少0.2%。从粮食单产来看,按播种面积计算,亩产337斤,比1949年亩产137斤,增产200斤,平均年递增6.9斤;按耕地面积计算,亩产548斤,比 1949年亩产171斤,增产377斤,平均年递增13斤。同期世界粮食单产水平是从1949年的154斤,增加到1976年的245斤。美国则是从 1949年的218斤,增加到1976年的417斤。

从粮食消费来看,从1949年到1978年,在人口净增加4亿1642万,在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71亩减少到1978年的 1.57亩情况下,人均对粮食的占有量从1949年的418斤增加到1978年的636斤。在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情况下,初步解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

二、农村改革的不足:忽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多种实践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获得很大发展,总量有巨大增加,实现形式多样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在实现形式方面,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打破了“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的单一实现形式,出现了普遍存在的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实现形式与少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并存的形式,同时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的集体经济实践形式。农村集体经济在引导中国农民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农村改革也存在不足,就是农村集体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诚如有学者指出的,我国农村改革,“要讲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我们未能及时有效地纠正各地普遍存在的‘分’有余而‘统’不足,甚至只有‘分’而没有‘统’所带来的各种矛盾问题,使得本该是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主要内涵的基本经营制度建设,出现了严重的缺陷与偏差,从而导致‘三农’突围的工作似乎处处被动、越陷越深。”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对农村集体经济一直缺乏持续的、有效的、具体的政策支持。同时对集体经济存在错误定位问题,仅满足于公共积累的增加,担当公共服务的角色,为农民提供服务。目前许多地方发展集体经济,主要是解决村集体公共经费不足问题,特别是组织部门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活动经费的途径,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基本上没有采取具体措施去发展集体经济,更没有将集体经济作为农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中央文件中虽然提出要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原则性提法,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

忽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贬损农村集体经济的倾向有关。这种倾向不加分析地把集体经济归结为过去的公社体制,把发展集体经济说成是“要搞旧体制的复归”,无视我国农村改革的初衷就是要寻求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更有活力的实现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将农业集体经济视为低效率和不受欢迎的经济形式。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又被视为是产权不清晰的代表。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否定集体经济的风气占着上风。一些学者大肆渲染刘庄、南街、华西这些集体经济代表的特殊性,无视这种特殊性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和普遍性;有的学者,否定中国农业合作化过程的合理性,认为中国根本不存在集体化,只有“被集体化”,直接为土地私有化鸣锣开道;也有学者,在“田野调查”科学外衣下,将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无限地放大,根本地否定农村集体经济,在他们看来,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低效的、落后的,而且是不人道的,是腐败和村霸的“温床”;等等。

这些认识的根源在于,一是,由于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在我国农村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集体经济“空壳村”这些问题更严重。在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些人首先有意无意地将集体经济看作是罪魁祸首,而根本不去思考集体经济的弱化而引发的更严重的问题。二是,在思想上绝对地、片面地看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关系、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看不到对立统一的二者的一致性。因此,他们看不到或者无视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一提集体经济就立刻与产权不清晰、低效率、管理不善之间划等号。他们看不到改革开放30年,为逐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所准备的物质基础,也无视广大农民群众要求发展集体经济的根本意愿,而一味地不顾实际地强调私有化的改革方向。在他们看来,谁若强调发展集体经济,谁就是极“左”的表现;哪里若还在坚持集体经济,哪里就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长期以来这些消极的、悲观的倾向占据着舆论的上风,不仅扰乱了人们的视听,而且给农村中坚持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造成了思想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农村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执行。长期的思想上、舆论上的偏见,导致实践中对集体经济的无视甚至压制。一些地方在发展集体经济是保守、是落后的舆论影响下,不仅不提供集体经济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造成集体经济贷款难、税收负担重等问题,而且强行使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在坚定不移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不能做到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被忽视,严重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的落实。没有集体经营层的发育,“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就会被虚化;没有集体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就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没有集体经济的支撑,我国农村就失去了“先富”政策与“共富”政策的有效联结手段。

农村改革和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公平对待集体经济,从而使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原则、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理论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中,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的方向。集体经济是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是家庭经营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制度保障。邓小平同志早在 1980年5月31日《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就明确地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1990年3月3日他在《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中再次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求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992年7月23日、24日,他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时指出,“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勉强,不要一股风。如果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是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题。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现在公有制在农村第一产业方面也占优势,乡镇企业就是集体所有制。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从各地实际出发,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1995年3月23日他在江西考察农业问题时强调:“从长远趋势来说,农村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化分工和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了,农民群众要逐步走上新的集约化、集体化道路上去,这是农村发展的大方向。”

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农业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亿万农民有组织起来的客观需要,农民对发展集体经济有很大的需求。在多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对集体经济、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较强的依赖感,对发展集体经济也有着较强的心愿和呼声。更重要的是,在全国已有 8000-10000个高水平集体经济的村庄。一批党的农村基层干部,已经探索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新的集体经济实践形式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子,为今天全国大规模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山东省烟台市南山村)还是西北边陲(新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在彩云之南(云南省昆明市福保村)、黑山白水之间(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在中原腹地(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新乡县刘庄村等等),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都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它们遍布大江南北,犹如星星之火,闪耀在中国大地。它们为中国广大农民树立起了一面旗帜,指引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广大农民要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呼声和愿望一次次地反映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

农村集体经济已经具备了发展的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中,经过农业集体化而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保留了下来。中国当前存在 200多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快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也为逐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与多种发展方式和途径。现代农民的形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储备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根本组织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庄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凡是共产党领导有力的地方,集体经济发展就有保障,私营经济就越受规范。党的领导是通过一个好的带头人和一个团结稳定有战斗力的村班子发挥出来的,是建立在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是靠领导农民、动员农民、组织农民、教育农民获得革命成功的,组织农民是中国革命留下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放弃对农民的领导、组织和教育,是愚蠢的。关键在于怎么组织,谁来组织,组织起来干什么。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强有力的共产党的领导,农民心就不可能齐。组织起来的农民,能够打败美帝国主义,同样也能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排除农民的经济,是没有希望的经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农民就是一盘散沙,就是千万条内斗的虫。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农民就是一条打不败的龙。

中国共产党能否充任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保护神,取决于当地社会主义传统的强弱。社会主义集体在组织上和精神上保存得越完整,当地农民就越容易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就越容易适应市场,越容易成为市场的赢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农村建立了完整的组织系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分布在全国农村的成千上万个基层党组织及其带头人成为中国农民奔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带头人。

农业合作化运动,特别是存在为期25年的人民公社体制,对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形成与变革产生了长远的影响。集体所有制和党组织为村庄内的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行政者,准备了既可与外部行政体系接轨、又可超越家族自治自理村政事务的组织基础。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形成了具有高效率的“党政企”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农村强不强,要靠领头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就认为,“看来只要有好的带头人,集体生产也可以搞好。”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治保障,是农民走向市场凭借的有效组织资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对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去,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导农民群众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保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些村党组织建设搞得好的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就强,群众生活水平较高,村庄秩序相对较好;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处于瘫痪状态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就弱,大都无钱办事又无人管事,群众生活水平低、困难多、意见大,社会秩序较差。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致富能力强又乐于奉献的带头人,更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作支撑,单靠带头人的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可能会有一个好的起步,却很难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刘庄、在华西、在南街、在兴

十四、在湾底、都有一个团结务实、一心为民的领导班子。吴仁宝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时曾强调,他最满意的不是说华西有多少经济,而是有多少干部,是华西村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党的农村工作就能落到实处,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就会少走弯路;领导班子不作为甚至胡作非为,就难以团结和凝聚群众,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不好,发展集体经济也就无从谈起。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是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50多年与时俱进、勇立潮头,50多年旗 帜不倒、长盛不衰,50多年感召一方、引领一片,以坚强的组织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实的物质基础,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之路,成为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典范,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在以吴仁宝为书记的带头人带领下,成为全球第一村。华西村民每天必须工作9个小时,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党员每天要工作12小时,同样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在党员模范作用的感召下,华西成了有名的“苦干村”。河南省临颍县的南街村党委在“班长”王宏斌带领下,发扬“二百五”的“傻子”奉献精神,努力把南街村建成一个“共产主义小社区”。早在 20世纪80年代末,王宏斌就在南街村党支部内发起了一场思想教育运动,要求每个党员都学习一条流传至今的古训:“公生明,廉生威”。还确立四条党员行为准则:党员决不能“先富起来”,任何党员变得比普通村民富,是全体党员的耻辱;面对困难时,党员决不对群众说“给我干”,而必须说“跟我来”;党员不可以以权谋私,而应是全体村民的榜样;党员必须在日常的支部会上定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黑龙江省甘南县的兴十四村总支书记付华廷从1972年担任书记以来,近四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农民谋福利,艰苦创业、拼搏争先,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途径,闯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经济产业化之路,把一个30多年前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 “三靠村”,建设成为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多亿元总资产的“龙江第一村”。付华廷的人生信条是:“只要我干一天,就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我别的啥也不图,我图的就是让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在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乡镇企业掀起“改制”高潮的关键时刻,村总支书记吴祖楣首先表态“拍卖不是选项”,婉言谢绝了有人劝他买下村办企业变为私营公司的建议。湾底村党支部明确向村民许诺“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

党组织始终代表全村农民的根本利益,并把决策建立在充分尊重本村农民的意愿基础上;党员始终能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所以集体致富村的党的领导获得了农民的充分支持,享有崇高的威望,能够始终带领农民走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习近平同志2010年12月17日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策,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充分说明发展集体经济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义和主要途径。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第二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卢婧

(潍坊学院 法学院 261061)

摘要: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举措,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认真思考新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 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公共物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三农”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广大农民还不够富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新农村建设主体能力的需要,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领导和组织农民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因此,村级集体经济构成了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家庭农户组建成形式多样的联合体和生产规模基地,能够有效地将家庭承包经营与市场化的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广开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

二、客观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虽然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收入结构不合理、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主要是由于资源、资产和区位状况不同,导致了集体经济收入的差异。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结构不合理。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村办企业收入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近几年来,虽然部分村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租赁经济、特色经济成为促进农村集体增收的亮点,但从整体上看,保证村集体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收入对企业依赖性较强。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收入部分对企业依赖性较强,而且收入来源的单一化趋势日益显现,一旦企业效益不好或从村内迁出对村集体经济影响较大,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波动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集体经济软、散、弱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究其原因,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从思想观念上看,少数基层干部和群众还存在模糊认识。主要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形势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片面地将市场经济理解为私有经济,少数干部群众甚至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侵占集体利益,导致了大量的集体资产流失。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观念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从农村干部队伍现状看,部分基层干部还缺乏引领发展、创新发展的能力。主要是部分村干部虽然有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观愿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集体经济研究不深、不透,发展的思路不活、办法不多,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导致发展无门路、集体无积累。少数村干部把发展集体经济寄托在上级扶持上,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

(三)从内部条件看,自身基础普遍较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相当多的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缺乏必要的发展基础;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少数村级组织疲于应付征地拆迁、村庄整治、农村稳定等工作,少有精力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创收,造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普遍不强。

(四)从外部环境看,农村发展建设的体制不健全,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一方面,一部分村干部认为,三年任期太短,很难在集体经济发展上实现突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另一方面,村委会对村民管理和集体资产的监管能力不足,导致集体资产不断流失,集体经济难以发展。

三、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致使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村级服务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加强扶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一)加强队伍建设,建强村级班子。一是教育和引导广大基层干部转变发展思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二是要选准配强“两委”班子。真正把政治素质高、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来,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要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重点加强对村干部的社会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村级班子管理社会事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四是要落实发展责任。要加强检查督办,严格考核结帐,要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到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强化市直部门和乡镇领导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责任,形成市、镇、村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加强分类指导,拓展创收渠道。一是开展社会化服务。对在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上有一定基础的村,要鼓励和支持村级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创造集体经济收益。二是合理开发集体资源。对村集体所有资源,要统一规划,有序开发,通过发包、租赁或集体经营,增加集体收入。三是盘

活用好闲置资产。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对村集体房屋、场地和集体投资建设的水利设施等集体存量资产,可采取租赁、承包、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抓住政策机遇,立足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乡村探险游、民俗文化游等特色旅游服务业,增加集体经营收入。

(三)加强监督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加强村级财务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加强集体资产监管,确保集体的资源、资产和资金安全运行。二是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加强审计监督,因村制宜,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法律法规等武器,妥善化解村级债务,坚决防止产生新的不良债务。三是规范集体资产处置。乡镇成立农村集体资产处置代理中心,村集体资源资产的出售、发包、转让、租赁、拍卖等,统一由代理中心公开代理处置,逐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四是探索集体资产经营经理人制度。由村“两委”组织,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对外公开招聘集体资产专业经理人,在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共同领导下负责村级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提高资产经营收益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外部环境。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项目。对向金融部门贷款发展集体经济的村,提供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服务。二是积极开展对口帮扶。鼓励和引导市、乡(镇)有关部门和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实行对口帮扶,帮助薄弱村解决实际困难、兴办发展项目,促进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三是切实减轻村级负担。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各类不合理收费的清查力度,农村兴办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项目,除依法批准外,要征得大多数村民同意,不得强迫集体或村民出资。四是鼓励企业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合作开发,实现双赢。结对企业可以与村合作进行旧村改造盘活存量资产。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系到每位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广大农民正在分享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成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其中存在的不足,这些正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继续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目标,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蒋美娟 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查和思考[J].新农村.2011(06)

[2]练景波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03)

[3]黄鹤群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4]龙书芹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的研究路径探讨[J].调研世界.2010(01)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浅析-吴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浅析

——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红霞新村为例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材料物理1302班 吴强)

【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红霞新村的建设为例,浅析“十二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就业、房价、公共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的探究,旨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期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 小康社会 民生 发展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现阶段是“十二五”规划出成绩、出结果的阶段,也是巩固现有成果,探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的阶段。本实践队通过对青菱乡红霞新村的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就当前形势,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十二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

一、红霞新村建设现状

(一)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日益恶化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红霞新村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改变农村的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染现状为指导思想将引智成果“STCC污水处理及深度净化技术”在新农村污水处理上进行推广,达到安全、稳定、高效、经济、生态、景观标准,从而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村镇污水处理工艺模式,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发展旅游经济,为城镇合理扩张和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推广“STCC污水处理及深度净化技术”共47200m3/d,其中武汉市周边辐射推广共4700m3/d,湖北省内辐射推广共42500m3/d。

居民对所住小区环境的满意程度如图1

图1

(二)利用附近资源,科学发展

红霞新村坚持科学发展,利用大学城的建设和“城中村”综合配套改造的契机,统一规划,占地240亩新村分三期三年实施,共投资2.3亿元,完成了74栋,15.4万平方米,1174套新村住房,已初步建成了质量可靠、舒适安全、配套完善、节能环保的生态花园式新社区;小区绿化率达到38%,建筑覆盖率30%,建筑容积率一期二期仅为0.5,三期小高层仅为1.5;小区排水处理系统可将污水,雨水分离,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生物治污污水处理站,污水排放达到国家A类水质标准,深受国家、省、市、环保部门和居住村民的好评。

(三)建设社区文化,丰富居民生活

红霞新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几乎每月都会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社区居民既是参与者,也是欣赏者,内容诙谐、花样繁多,其乐融融,就连千里之外的首都专业团体及市楚剧团也慕名而来,和红霞居民们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曲舞,分享幸福的喜悦。每当夜幕降临,社区居民都不约而同地来到社区绿化广场和健身广场,锣鼓喧天,歌舞升平,有的打腰鼓,有的跳健身舞,有的散步,有的聊天,大人高兴儿童乐。

(四)落实党的优惠政策,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2007年全村年满16周岁的1581名在册村民,全部进入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全村实行了大病、重病和急病救助基金报销制;全村农民子弟九年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原全村村民住房面积18.6万平方米,现小区三期还建总面积为14.3万平方米,全村15个自然村塆现已入居新村11个。全村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上访事件发生,没有违纪干部和三不党员,没有“种房”违法建筑户,十七年来没有计划外生育户。为了长治久安,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红霞村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武汉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洪山区计划生育“双十佳”。

居民看病情况如图2

图2

(五)招商引资,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为了解决全村1000多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和村集团公司在认真做好新社区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谋划村级经济发展的蓝图,做到一手抓安居一手抓就业,先后成立了,红霞物业管理公司、职业中介公司、宏威散装水泥运输公司、房屋租赁公司、组建了906公交车队,解决了大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了广开致富就业门路,从本村的人员结构着手,分级分类拓展致富就业服务,与有资本的村民拓展事业空间兴办实体;有一技之长的村民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生财之道;有劳力的村民,帮他们联系周边的大专院校做服务工作。2008年红霞新村完成国、地两税700万,同比增长28.5%,产业增加值完成1.1亿元。

居民收入来源如图2所示

图3

二、红霞新村面临的问题

(一)物价上涨导致居民生活质量降低

人民网北京12月2日电 今日,由国家信息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绿皮书指出,据物价先行合成指数显示,2014年物价涨幅将继续走高,预计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2%左右。红霞新村居民对物价上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看法如图4

图4

(二)看病方便了,但更多的问题出来了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看病也越来越方便了,但更多其他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了出来,如医疗价格不透明,药品价格高,监管不严等一系列问题。红霞新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看法如图5

图5

(三)就业环境依然严峻

虽然就业岗位在逐渐增多,但普通居民依然缺少专业知识,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岗位,获得理想的薪水。红霞新村居民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如图6

图6

三、为促进红霞新村更好的发展提出的建设性建议

(一)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

完善市场制度建设,继续探索降低市场流通费用的方案。促进重点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化经营,使其流通功能与规模化生产的需要相匹配。积极落实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的十项降低流通费用的政策措施。在国务院政策指导下,各省市针对地方特点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逐步将税费减免政策和绿色通道政策扩展到蔬菜、鲜活产品以外的其他农产品品种。在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条件下,对运送农产品的往返车辆均实施优惠的通行费用,切实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建设便民菜店、社区菜场,不断丰富其产品品种,发挥其价格优势。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探索建立反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和降低流通成本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价格欺诈、操纵价格和乱收费等违法行为。

(二)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让企业成为创新的发动机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创新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概念。经合组织(OECD)将创新定义为“一种新的或显著改进的产品(货物和服务)、工艺过程、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等的实现”。如果一项技术发明没有商业化,则不是创新。因此,不能把创新简单等同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也不能把创新战略等同于科研规划,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行为。在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角色,取得的成果主要是通过技术许可等方式转移到企业,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和发动机。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弱是制约当前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据统计,2010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R&D)支出与主营收入之比为0.93%,近70%的企业没有R&D活动。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支出为967.8亿元,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为1.25%,与发达国家5%以上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应高度重视和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大企业和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

(三)统筹低碳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格局 农业作为人参与的、与自然高度结合的经济过程,还承载着人类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作为农民的居住地,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农民获得收入、教育文化、环保康复、生态休闲、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方面功能。因此,要进行符合生态文明观的村镇规划与建设,保护生态和农村特色,保持乡村生态循环,传承乡土文化,尊重自然,发展特色农村第三产业,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涉及不同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的问题。统筹构建城乡“低碳化”的进程中,绿色低碳的规划、技术以及政策引导和支持将是重要的课题。

(四)政府职能转换

1.加强招商引资,建立培训工作一体化体系

优化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吸引力。在软环境方面:一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形成招商引资的绿色通道。建立起重商、亲商、惠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二是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从政策上降低招商门槛,修订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创建诚信团场,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三是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四是营造富有活力的人才环境,五是要求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培训,合格后即可上班工作。

2.增强宏观调控

一方面,政府要多关心民情,了解民意,加强企业监督,多给农民带来实惠,出现问题要有效率快速的解决,并保证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加强党政党风建设,营造一个公平廉政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四、总结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国家城镇化进程,必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多惠民政策,保持适当宽松的政府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政府监管与居民监督的协调统一体系,有机结合企业、居民与政府,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参考文献】

[1] 张群群、王振霞.宏观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2013 [2] 王昌林.释放中国创新发展的潜力.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2014 [3] 崔波.低碳经济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2014

第四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集体经济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集体经济

——以江苏华西村、长江村,浙江滕头村为例

整理摘要: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集体经济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有多个现代化的村庄就是利用“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发展壮大,实现了小康生活甚至是富裕生活。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 新农村建设 华西村

前阵子,一条新闻在社会中抢尽眼球:江苏江阴长江村向每个村民发放一百克黄金和一百克白银。这提前兑现了2009年时村里对村民每户发放一斤黄金一斤白银的承诺。许多网友都纷纷感慨长江村村民的生活如此之美好。

在当我看完这条新闻的时候,我联想到了另外几个村庄——江苏的华西村、河南南街村以及浙江宁波的滕头村。虽然这个几个村子位于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背景,发展特色也存在着很大的诧异,但是毫无疑问的一点,他们都通过了村集体经济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华西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国盛行“人民公社”的基本模式,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发展方式,将生产资料实行统一分配。在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的方式。之后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代表的许多地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的土地分给每家每户。而华西村顶着压力依旧实行统一分配的模式。

在我国取消人民公社以后,华西由“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而这种“集体、统一”的模式被延续了下来。2001年,华西村提出了“一分五统”的概念——一分,就是将村企分开,将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为12个村,合并后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五统,分别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华西村由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模式的延续,华西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营管

理之路。在处理积累和分配上遵循了“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多入股”的原则。

村集体经济的优缺点

一、善于集中农村中的闲散资金。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村,比起城市它具有更多的局限性。城市在政策上和发展历史上都优于农村。所以,利用村集体经济可以将农村中闲臵的资金集中在一起,采用入股的方式进行统一安排、投资。投资收益按股份分配给村民。

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有一个正式的监管机制在对农民的资金进行监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民间大额借贷的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确立一个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察体系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善于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在未实行村集体经济的村落,由于缺乏资金基础,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土地拍卖和国家的财政补贴。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适用于长期的发展。除了被拍卖的土地,剩余的土地即为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近几年的社会现状也可以看出多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打工,不愿意留在家乡务农。这导致了农村土地的大量荒废。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更加综合的利用土地资源。同时通过集体创办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远远大于土地拍卖所得的经济收入。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在保证保护农村基本耕地的前提下进行。

三、有利于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居民大多数都不再进行耕种土地,而选择外出务工。但外出务工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例如子女教育阶段多数采用托管寄宿的方式,这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农村进行集体经济的整合之后,农村居民可以选择留在家乡务工。也方便对于家庭的照顾。

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

笔者认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如下几点:

一、需要有一个敢于奉献又有一定能力的领头羊。无论是华西村也好、长江

村也好,领头羊很重要。一般来说领头羊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于外界有更多了了解和广阔的视野。这部分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先富。他们有带动其他农民致富的意愿,自身来说也有这样的经验来实现带动作用。在农村居民通过城市务工等逐步接触外界,使得他们能逐步的拜托小农经济的束缚,迫切希望能都富裕起来。

二、基层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基层党委会和基层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他们的能力真正决定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能不能真正实践到群众中。华西村前村支书吴仁宝曾多次强调,要与中央保持一致,同时也要与老百姓真正保持一致。他誓言要干到85岁,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华西村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是华西村成功的秘诀之一。

三、需要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华西村还是长江村都是以第二产业起步发家致富的,但是都没有局限在第二产业。华西村在获得一定的经济的经济实力以后,如何永远的保持它“天下第一村”的地位成为关注的焦点。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华西的又一重要产业。无独有偶,在浙江,宁波滕头村也是如此。从早期的“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囡不嫁滕头村”的经济村建设成为了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新农村。生态旅游也成为工业以外的一大支柱。

四、需要有思想上的统一。没有统一的思想,集体经济就没有永远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居民都收到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这需要通过大量的思乡宣传和教育才能够让农村居民接受集体经济的思想路线,从而巩固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

五、要善于回馈村民。这种回馈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馈,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享受。长江村在过去的时间里,由新长江实业集团向长江村民发放别墅、现金到现在的金条、银条。华西村在过去时间里给村民统一建造的别墅和在未来时间里要投入的200亿元的自己供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回馈让村民真正感受到了“富足”,享受到集体经济带来的实惠。

后记

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已经创造出了像华西村、长江村、南街村、滕头村这样的经典例子。这些村子村民的生活让其他农村人群甚至是城市人群都羡慕不已。但是这种村集体经济的模式是否可以更多在国内进行复制?村集体经济是否是真正普遍适合我国的社会国情?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的论证。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说

幻灯片一:标题

幻灯片二、三:新农村建设(农村问题)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政府出台各种文件支持农村建设。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的要求。只有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幻灯片四、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优势三农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看病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成就。

幻灯片六:农村大棚技术。(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农村全面改革的前提下,农民不再是守着二亩地。相对而言,这也是农村技术含量的提升。这样农民增收,当然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从本质上讲这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城乡向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实现中国 农业的大转变,和城乡关系的大转变。

幻灯片七:结束

下载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部署,......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前言 济宁市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储量260亿吨,占山东省的50%以上,是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但丰富的煤炭资源再给济宁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极其严重......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基层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4月 10日 调查地点:太原市阳曲县北小店乡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才......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在此之前,关于“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直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中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

    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 1、“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他批评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