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申论: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

时间:2019-05-14 11:2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申论: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申论: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

第一篇: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申论: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

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申论范文: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

【导语】选调生考试申论需要进行知识点完善,重点难点梳理。中公选调生网为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申论考试,为大家整理了选调生知识的解题技巧,助力考生顺利通过选调生考试。

【范文示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警惕和澄清对中国道路的一些错误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延续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衍生品”;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道路是修补苏联等外国社会主义模式的“舶来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道路是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复制品”。出现这些观点和声音,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企图,不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认识才不会偏颇,思想和行动才能更有定力。

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无形中展开了一场发展道路的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有的国家封闭僵化,结果陷入困境,举步维艰;有的国家照搬他国模式,结果水土不服,“南橘北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又能有效解决今天中国面临的问题,使中国以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唯一适合中国的国家富强之路、民族振兴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中国道路不是传统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固定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道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借鉴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又注意克服其弊端,在大胆探索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蹚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解决了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中国道路不是外来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家和民族发展也没有完全相同的道路。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取得成功。不可否认,中国搞社会主义,曾经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试穿过各种各样的“鞋子”,吃过苦头,才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新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老祖宗”没有给出现成方案,现实中也没有具体范例,只能靠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所以说,中国道路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

中国道路更不是西化的。通向现代化的路径绝非一条。中国道路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借鉴了西方现代化中的一些合理要素和有效手段如市场经济等,但与西方以资本原始积累和对工人血腥压榨为条件的现代化道路有本质区别。在中国进行的伟大改革不仅没有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原则,而且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实践是最好的裁判、最硬的标准。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不仅取得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成就、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而且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实践成果有力验证了中国道路的本质和优势。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02日 07 版)

第二篇:江西九江选调生考试每日一练(阅读理解)(11.23)

江西九江选调生考试每日一练(阅读理解)(11.23)

【导语】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提供了选调生试题,考生在复习备考期间需要多多的练习行测模拟题,熟悉选调生考试题型。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兼并战争日趋剧烈,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游侠在民间悄然兴起,他们蔑视法律,标榜正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轻生死,重承诺,以抑强扶弱为己任,游侠的作为无形中威胁到封建法制,因此遭到了儒、墨、法等学派的敌视和攻击。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很少记载游侠的事迹,尽管如此,游侠故事在民间仍然广泛流传。

游侠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A.上下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B.封建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游侠行为威胁封建法制

D.反对儒、墨、法等

2.近年来,汉语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有人愿意这样说,有人愿意那样说。对此,语言工作者应进行客观冷静地分析。看到那种盲目效仿港台语,或者为表现个性而表现个性的刻意“创新”,不闻不问是不对的。我们应规范语言运用的主流,但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新词新语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折射出时代的色彩

B.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语言运用的主流进行规范

C.对盲目效仿和刻意“创新”的语言应进行规范 D.对新词新语过分挑剔不利于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3.英国有着高福利的传统,1601年英国引入世界首部《济贫法》,1948年移居《贝弗里计划》,宣布建成世界第一个福利国家,承诺提供“从摇篮到坟墓”全天候福利保障制度服务。但随着经济不景气尤其是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英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目前已达16%,养老金严重入不敷出,目前养老金缺口已达GDP的26%。养老金改革合情合理,但这无疑触动了国民养老费用的奶酪,遭致强烈反抗也在情理之中。显然,福利制度的刚性特征使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描述英国养老金改革计划举步维艰的状况

B.解释人口老龄化对英国政府提出的新要求

C.反思英国实行全天候福利保障制度的弊端

D.分析英国高福利传统难以为继的客观原因

4.只有淡化经济增长指标,同时强化公共服务,突出政府责任指标,才可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不符合句义的是()。

A.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不能强调经济增长指标

B.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强化公共服务

C.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突出政府责任指标

D.突出政府责任指标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之一 5.公车改革的漏洞是一面镜子,它寓示着,只有让所有公共治理的漏洞都充分聚焦民意,社会才能进步,现在,公车改革新政遭遇质疑,让那些可能被权利钻空子的漏洞被及时曝光,尽管会让人看到改革滞重难行的一面,但我们更应该感受到民意洪流无法阻挡。每一项制度改革的漏洞,如果都能有民意与权利进行深度博弈社会就一定能够渐渐步入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一路畅行。

对这段材料的关键词语提炼准确的是()。

A.公车改革 民意 权力 博弈

B.制度改革 轨道 权力 畅行

C.漏洞 民意 权力 博弈

D.公共治理 轨道 权利 畅行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 A 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游侠故事不在诸子百家的著述而在民间流传,因为诸子百家的著述代表了上层统治者的意思。联系前述民间游侠蔑视法律、抑强扶弱,遭到敌视和攻击,也可判断游侠群体和统治者是对立体。同样,游侠得到百姓的拥护,故事得以流传,也说明了百姓与统治者的矛盾。

B项“严重破坏”并没有表述,C项“威胁封建法制”是游侠本身而不是故事广泛流传,D项“反对儒、墨、法”只是表面现象。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上下各种矛盾空前激化”更符合题干要求。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表面主旨。

材料首先提到“汉语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这种现象,然后指出对于这种现象语言工作者要冷静客观地分析,要规范语言运用的主流。由转折关系词“但”可知,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过分强调语言运用规范”这也是不行的,也就是语言工作者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语言运用的主流进行规范,既不能放任盲目生造词语又不能过分强调追求“纯”,扼杀语言的创造性。B项表述最能概括文意。

A项不是文段所要阐述的重点;C、D两项都只从正或反单方面来阐述观点,不够全面。

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表面主旨。文段先指出英国有高福利传统,而后指出,随着经济不景气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严重入不敷出,养老金改革合情合理。再由“但”一转,表明改革遭受强烈反抗。最后以“福利制度的刚性特征使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强调养老金改革的艰难处境。A项表述与文意相符,为正确答案。

4.答案: D 解析:语句采用关联词“只有„„才„„”,因此“淡化经济增长指标”、“强化公共服务”和“突出政府责任指标”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要实现,缺一不可,所以ABC均符合句义;而D项“„„是实现„„途径之一”意即突出政府责任指标就可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显然不符合句义。故正确答案为D。

老师点睛: 此题为典型的逻辑演绎推理题。题干中的三者是兼备而非选择关系,在言语和逻辑中都可能考到。5.答案: C 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意在通过“公车改革的漏洞”探讨如何通过民意与权利深度博弈,使社会进入民主法治轨道的问题。故漏洞、民意、权力和博弈为关键词。“公车改革、制度改革”等并非关键词。

故正确答案为C。

第三篇:2018江西九江公务员申论热点: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

2018江西九江公务员申论热点: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

2017年,备受舆论关注的“山东聊城辱母案”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对于一审判决于欢成立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引起了舆论广泛争议。几位著名的刑法学家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认为,于欢系正当防卫,防卫没有超过必要限度,无罪;清华大学周光权教授于欢属正当防卫,可以行使无限防卫权;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教授认为,于欢成立防卫过当,应显著减轻处罚。后经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进行二审,并于2017年6月23日做出公开判决,被告人于欢由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5年。法院认定其刺死1人行为系防卫过当,此前判决量刑过重。

关于于欢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以及应该如何判决的讨论持续进行,社会公众的正义观念与司法实践结果之间的落差持续碰撞,人情、道德、法律之间又该如何平衡。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舆论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作用]

“于欢案”所牵动的社会大众神经的波动,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讨论,恰恰就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缩影。

“于欢案”从媒体公开报道,到二审改判,这三个月里,广大媒体、社会舆论,也包括刑法学界在内与司法机关展开了密切互动,都是为了追寻真相,追求正义。司法接受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媒体尊重司法和程序正义,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形成合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虽然曲折却仍在向前,虽有挫折却值得憧憬。事实上,越是舆论广泛关注的案件,办案机关越会确保案件质量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越会牢固践行严格司法的理念,将证据裁判的要求落实在案件办理的全过程,使公正裁判建立在严密、准确、全面的证据体系之上,岂会因为一点舆论压力,就放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金科玉律?舆论,让司法暴露在阳光之下;舆论,让裁判者更加慎重裁判,但绝不是舆论干预了司法公正。

媒体和司法机关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但两者实现目标的路径大为不同,媒体是通过把案件放在聚光灯下,让公众评说,从而达到舆论监督的效果;而司法是依照法定的程序,根据事实、证据和证明规则得出结论。处理得好,舆论监督可以为司法机关“查漏补缺”,达到匡扶正义的目的;处理不好,舆论审判可能损害司法公信力,徒增矛盾纠纷解决的成本。

[舆论审判局面的成因]

一方面,舆论与法治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以至于一些重要的案件往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类案件均轰动一时,与之相关的话题不仅在一段时间内占据各大平面和网络媒体的显著位置,也成为民众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时常谈及的话题。另一方面,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舆论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现实中,民众对于司法权运作存在普遍的焦虑,这其中混杂了对司法腐败的深恶痛绝,对公权力不当介入的一贯担忧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普遍同情,而由此形成的“公众意见”则对具体案件的办理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乃至于常常导致“舆论审判”局面的产生。

一般地,司法救济是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手段,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最后屏障,其自身则具有中立性、独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司法应当独立,但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并不是绝对和无限制的。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由此,司法权的行使也应当受到制约,而作为社会监督方式的一种,舆论监督则能够对司法权行使过程中出现的违法与失范之处进行揭露,从而确保司法权的正常运转。在一个法治社会中,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与舆论监督是并行的,两者共同守护着全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底限。

需要注意的是,舆论对于司法权的监督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超过相应界限,便有可能对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构成破坏,甚至演变为舆论审判。其转变的原因是: 第一,社会转型使多年积累的经济、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出来,这些矛盾最终汇集到司法系统,而其中涉及的问题却事关整体社会格局与政策的转变,司法机关仅依据现有法律、规范是无法加以有效解决的;第二,司法工作本身仍存在欠缺,实践中,我国的司法机关在行使权力时未能得到有效监督,在涉及公正司法的诸多环节上也存在不足,这些缺陷和漏洞使得以权谋私和徇私枉法等现象屡禁不止;第三,互联网促进社会公共空间的形成,拓展了社会意见表达渠道,使零散的个体意见能够汇集成具有倾向性的公众舆论;第四,维稳政策的过度使用使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原则受到破坏,一些地方在维稳的名义之下,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得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法律领域,并成为影响法院判决的正当理由,实际上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原则打开了一道制度缺口。这是导致舆论审判局面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舆论审判的现实表现及其危害]

基于互联网等公共空间形成的网络主流民意,很容易超出正常舆论监督的范围,进而对司法判决产生影响。然而,区别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工作,社会舆论主要是基于民众的道德判断形成的公共意见,因而具有以下缺陷:首先,就事实的认定而言,社会舆论往往是在媒体的引导下形成的,而一些媒体可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会发表一些不符合真实情况的虚假事实,甚至脱离现实而作出片面的推测,这就使其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难免带有情绪性和偏向性;而所谓的法律事实,则是公检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在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则的基础上,运用合法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因而能够达到法律认可的真实。

其次,就评判的标准而言,社会舆论更多地体现公众的道德诉求,这种诉求具有主观性和易变性;而司法裁判则通过法律规则对案件加以衡量,并尽量摒除与法律无关的道德、情绪等其他因素。上述差异表明,社会舆论更倾向于从感性的角度去做出道德判断,因而与司法过程中体现出的技术性、理性化和程序化特征存在根本差异。

由此,越界的社会舆论一旦进入到司法活动之中,其以道德诉求为基础形成的主观判断,必定对司法活动造成以下两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舆论压力可能影响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在群情激愤的舆论面前,道德评判取代了司法审判,一旦舆论监督转变为话语强权,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无法依据法律进行客观、公正的裁判。另一方面,以舆论审判替代司法将损害司法判决的权威性。邓玉娇案和李昌奎案的审理和判决即表明,我国司法机关本已受损的权威性被进一步削弱,司法公信力在舆论的重压下越发岌岌可危。

上述舆论审判局面的形成,与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难以相容。在强调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趋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划定司法和舆论的界限,让司法的归司法、舆论的归舆论,通过强化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来推动我国向着法治国家的正确方向前进。

[以司法定力重构司法权威性与公信力]

首先,司法定力符合司法自身的逻辑。司法工作具有中立性、程序性、严肃性,司法工作应当查清案件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只有依据法律自身的逻辑,才能确保司法呈现出其本来的面目。

其次,司法定力是排除干扰的必然要求。无论是舆论的“民意”,还是领导的“上意”,都与司法自身的逻辑相抵触,若要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就必须求助于理性化和规范化的法律,而非法律以外的其他因素。

最后,司法定力也是司法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法律人,司法人员在审判活动中应当遵循法律的实体性与程序性规范,避免受到法外因素的牵制;此外,办案质量终审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也为坚持司法定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违法违规者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参考对策]

审判对公众舆论正当性的合理涵摄要以下原则为界限:

一是不能将公众朴素的公正理念、感性的公平认识等同于法律的公正和刑事司法的公平。公众舆论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是根据自身经验、知识、道德等形成的“正义观”,其道德成分所占比例较大,主观感情色彩浓厚。这和以逻辑严谨、程序严格的法律制度为保障、强调通过程序公平正义实现结果公平正义的法律正义观是相区别的。

二是不能将公众对案件片面、局部的认识等同于刑事司法专业人士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现实生活中,普通公众对刑事案件和刑事审判活动的认知大部分来源于媒体报道和信息流传,这些未经严格程序证实的信息与审判认定的事实有根本区别。

三是不能将公众情绪化的、道德化的评判等同于刑事司法人员对案件的法律评价和定罪量刑。公众对热点刑事案件的观点、看法往往不是按照刑事法律规则进行逻辑分析和严密论证的结果,而是根据现有信息,经过不断补白、演绎、重组和推测形成的一种较为直观的感觉和印象,存在非黑即白二元化思维的局限。具体对策

对于司法审判来讲,一是刑事司法机关应该构建与公众之间有效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及时关注社会各界包括媒体的反应,了解公众舆论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并把重要或关注度高的案件的进展情况主动向社会公布、公开。

二是要加强和完善指导性案例的编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施行以及法治社会公民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大众对刑事法律的认识水平、对刑事司法的信任度和对刑事判决的接受度。

三是对具体刑事案件审判人员而言,则应坚守刑事审判权依法独立行使的阵线,培养直面不同言论的勇气、顶住舆论压力的决心、保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智慧。如此,才能既发挥公众舆论在刑事审判领域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削弱其可能对司法公正的整体实现和司法公信力产生的不当影响。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舆论与司法应相互尊重 [精彩开头示例] 当前,经济社会矛盾多发易发,在强调司法公开后,司法审判活动时刻处在公众的视野里,处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人民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容易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宣泄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舆论围观。任何一起案件,哪怕是一起很小的家庭纠纷案件,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甚至引发舆论风暴。

[精彩结尾示例] 在信息化时代,发挥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强调的是互动交流。只有努力实现舆论监督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良性互动,才能既保障社会舆论的有效监督得以实现,又能避免社会舆论左右司法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四篇: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公共基础2017年我国航天发射―卫星系列汇总

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公共基础2017年我国航天发射―卫星系列汇总

【导语】选调生公共基础是部分省份选调生考试的内容,中公选调生网提供大量的知识点,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科技作为公共基础知识的一部分,是极为重要的知识点。而此文主要对2017年我国航天发射—卫星系列进行了汇总,为后期学习备考提供参考。

一、2017年我国发射的卫星 1、2017年1月9日12时11分,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下简称“航天科工”)第四研究院研制的快舟一号甲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林一号”灵巧视频星03星,同时搭载行云试验一号、凯盾一号两颗立方体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其中,吉林一号灵巧视频03星是新型多功能遥感观测卫星,主要用于获取目标区域高清彩色视频影像,为国土资源监测、林业普查、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防灾救灾等领域提供信息支持服务;行云试验一号卫星是低轨窄带卫星通信系统首颗试验验证星,主要验证低轨短报文下行通信技术;凯盾一号卫星是新一代海事卫星(VDES)系统的首颗试验验证星,主要验证星载接收机以及其算法可靠性。2、2017年3月3日7时5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开拓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鲲一号”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天鲲一号”新技术试验卫星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独立自主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颗卫星,它的发射成功使航天科工自主拥有了一型高功能密度小型敏捷卫星平台,拓展了我国小型低轨通用卫星平台型谱。该卫星的主要目的是开展遥感、通信和小卫星平台技术验证试验。3、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中国实践十三号卫星(中星十六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6次发射。实践十三号卫星首次应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信息传送能力大大增强,其通信总容量达20G以上,其最高通信总容量超过了之前所有研制的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是我国首颗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它也将带动中国卫星通讯技术的飞升。4、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35秒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于4月27日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功能。5、2017年6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慧眼”全称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是继中欧合作地球空间探测双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后,我国又一颗重要的空间科学卫星。该卫星将显著提升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此次发射还搭载了国内外3颗小卫星。

二、练习题

1.【单选】下列卫星系列不属于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是()。A.“海洋” B.“风云” C.“天绘” D.“北斗” 1.【答案】D。解析:对地观测指在地球表面之外,利用空间的位置优势对地球进行观测的活动,旨在获取有关地球体系及其各组成部分的详细数据或信息,包括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海洋卫星、专门用途的卫星、各种航天与空间实验站、航天飞机等。“海洋”系列卫星是海洋卫星,“风云”系列卫星是气象卫星,“天绘”系列卫星是测绘卫星,这三者都属对地观测卫星。“北斗”系列卫星是导航卫星。故本题答案为D。

2.【单选】2017年4月20日()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于4月27日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标志该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A.天舟一号 货运飞船 B.快舟一号 货运飞船 C.天舟一号 客运飞船 D.快舟一号 客运飞船

2.【答案】A。解析: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35秒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于4月27日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故本题答案为A。

3.【单选】2017年6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该卫星将显著提升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A.“墨子” B.“悟空” C.“慧眼” D.“吉林一号”

3.【答案】C。解析:2017年6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该卫星是继中欧合作地球空间探测双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后,我国又一颗重要的空间科学卫星。该卫星将显著提升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故本题答案为 C。

三、科技知识复习策略

科技知识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一般以时政新闻的题型出现,但也会以常识判断的题型来考。建议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科技时政知识点要记准确,平时多积累,尽量做到不丢分;对综合性的常识判断的科技题目来说,平时多做题目,扩大知识面,争取能拿到分。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中公选调生考试网

第五篇: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考试模拟练习(公文写作与处理)(11.09)

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考试模拟练习(公文写作与处理)(11.09)

【导语】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提供了选调生试题,考生在复习备考期间需要多多的练习公文写作与处理模拟题,熟悉选调生考试题型。

1.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应当使用()。A.通告 B.指示 C.通知 D.意见

2.行政公文发文处理是行政机关日常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办公部门处理行政公文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发文处理的首要任务是对行政公文进行()。

A.管理 B.办理 C.传递 D.撰制

3.公文正文开头的方式应该是()。A.开门见山 B.先谈形势 C.先谈规划 D.叙述前景

4.公文稿本中,“原稿”是指()A.定稿 B.草稿 C.已发稿 D.讨论稿

5.关于公文的传阅范围,下列各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传阅范围按来文中的规定执行 B.传阅范围由办公室负责人确定 C.传阅范围一般限于机关中层干部 D.传阅范围按领导人批办意见确定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 C 解析: A项: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B项: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D项: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C项: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所以选择C选项

2.答案: D 解析:公文的撰制是发文处理的首要任务。故正确答案为D。3.答案: A 解析:公文正文开头的方式多用开门见山式。故本题选A。4.答案: B 解析:稿本指文稿和文本,同一文件在撰稿、印制过程中会形成不同文稿,称之为稿本。由于不同稿本产生于不同的拟制阶段,因而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草稿、定稿、试行草案、正本、存本和副本。其中,草稿或叫定稿,是文件的原始稿件。

5.答案: AD

下载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申论: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江西九江选调生申论: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