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专题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第二专题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参考书目: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黄宗良等《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黄宗良《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第5章),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版。靳明辉《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前景》
(上下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
5、[美]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6、赵明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问题纲要》(第1章),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版。
一、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说”
(一)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说”:
马恩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1、“同时胜利”是不是指某一天或某一刻,而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
2、“同时胜利”的客观依据:
(1)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2)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的国际化。
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想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取得胜利。
★恩格斯在1847年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 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
★ 1892年恩格斯指出:欧洲工人阶级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保证”。
★ 1893年又指出:“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
(二)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这一思想集中地就体现在马克思《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之中。
1、“卡夫丁峡谷”的寓意
“卡夫丁峡谷” 位于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中,萨姆尼特人在卡夫丁峡谷战败了罗马军队。按当时交战惯例,战败者必须从由长矛交叉构成的轭形门下通过。这被认为是对战败者的最大的侮辱。通过 “卡夫丁峡谷”是遭受奇耻大辱的意思。
马克思这里是借喻。
“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说俄国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进而进入更先进的社会。
2、基本观点有三个方面:
(1)西方(西欧)发达国家与东方(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是有差别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但各国的历史发展不是千篇一律的。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2)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有原因的,过渡到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可能的。
俄国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一方面,土地是公有财产,这种公有制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纽带,成为公社的稳固基础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劳动是个体的,劳动产品和房屋私有,劳动者的利益相对满足、个性也可以获得比较自由的发展。因此这种公社制度受到赞同。
俄国公社可以进入更先进社会制度的可能性在于:一是个体劳动可能转化为集体劳动和机械化生产,也即实行更先进的劳动方式;二是俄国公社已经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同时存在,可以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在设备、肥料、农艺等方面所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
(3)跨越
“卡夫丁峡谷” 并不是随便可以实现的,而是有条件的。
首先,必须通过社会革命。马克思明确指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其次,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马克思几次讲到不通过
“卡夫丁峡谷” 时,都是同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联系在一起的。说明先进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离不开人类社会的文明的积累。离开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不可能建成先进的社会,也不可能超越旧社会。
3、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它实质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多样性的问题,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仅有西方经济文化发达国家的一条道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或者缩短资本主义的历史行程而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又允许每个民族有自己一定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列宁的“一国胜利说”
(一)“一国胜利说”
1、提出:
①1915年,列宁发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分析帝国主义的特点及规律。
②1915年,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提出:“根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爆发并取得胜利。”
③1916年,在《无产阶级军事纲领》文中,论证了“一国胜利”的观点。
2、一国胜利论的内容
一国胜利说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一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其二是不发达国家也可以率先取得胜利。
3、为什么会产生“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的差异?
立足点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的理论,是立足于国际资本主义同盟客观存在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
■列宁“一国胜利”的理论,则来源于国际资本同盟的瓦解这一新的历史事实。
三、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引起的争论
(一)几次激烈的争论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之争
普列汉诺夫:工人阶级最大的历史灾难莫过于还没有准备好就夺取政权。把这样的政权强加给它,就意味着把它推上最大的历史灾难的道路,这样的灾难也会是整个俄国的最大灾难。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之争,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之争,今天看来,尘埃并未落定
普列汉诺夫的对与错
对:俄国不仅吃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苦头,而且也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发达的苦头。——苏联的解体证明了其的先见之明
错:反对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认为应当继续深入和完成民主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其主张的失败
考茨基的“早产论”
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对“早产论”的驳斥
1、中国、俄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非洲式的落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具备了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2、落后国家人民受国内外资本家双重剥削和压迫,革命要求更迫切;加之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与胜利。
3、生产力是发动革命的根本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
4、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薄弱环节突破,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
沙夫的原罪说
“企图在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客观条件的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这是原罪。”认为苏联演变是由于其本身不具备条件而违反规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原罪”造成的。
补课论
提出:改革开放初
“补课论”,即认为中国缺少一个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必须经过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才能谈及社会主义革命。依照这个“理论”,那么,1949年以后
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进行2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走错了路,“耽误”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早产儿”,是先天不足,是极“左”,是一种 “罪过”。
(二)落后国家能否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争论的实质
生产力要素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前提”,还是“唯一前提”?
社会形态更替是合力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过程。
所谓历史选择性就是社会的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历史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道路向着较高级社会形态迈进。
四、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必然性)
(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2)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人民除了起来革命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3)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他们不可能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作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五、不发达国家首先实践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1.从经济基础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进行。
2.从封建主义影响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在各方面深受封建主义的不良影响。3.从面临的国际环境看,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4.从经验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第三研讨主题指导
主题:苏联模式与苏东剧变的关系及说明的问题 涉及的相关问题:
苏联模式的特征及评价,苏东剧变的原因、过程、教训,苏联模式与其剧变的关系 参阅资料: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黄宗良:《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第5章),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版。思考题:
1.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含义,基本观点及意义
2.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说”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内含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的差异?
3.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必然性)和艰巨性。4.怎样看考茨基的“早产论”?
第二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始了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程。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且不断取得发展,经受住了种种历史考验,初步形成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并且推广到许多新兴的国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然而,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病加上各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深刻,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提高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活力不断缺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陷入低谷。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在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在全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都处在低潮的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十分重视科学指导思想的建设和完善,中国有着宝贵的来自长期革命实践的,并且不断完善发展的革命理论指导。实践证明,任何革命或社会的变革,都需要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的革命和变革,迟早都会失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草率采取的“休克”疗法以失败告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系列盲目西化,自由化的变革也宣告失败.而中国人民在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总结成功的经验,纠正错误,不断完善经受住种种历史考验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正确的理论带领下,中国人民正在不断崛起,中国的建设成就令世人瞩目!这更加坚定了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信心。指引着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进与发展!同时中国的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度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产物.他们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困扰,让我们深刻认识倒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一国两制”、统一祖国.坚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泽东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理论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有今天的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才有了今天的国际地位。国际上美日等国鼓吹的中国威胁论虽然是荒谬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也作出了英名的决定,并且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这些问题和情况,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树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为广大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关键是能否得到中国的支持,只有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人民才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会绝对支持中国的社会主制度.为此党中央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实现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岗再就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等,让广大工人和群众得到实惠,中国广大的工人和群众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同时我们党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在新时期,强调坚持三个代表思想,从而保持了党的生机与活力,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浓于水的关系。
三.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吸收世界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收并蓄,大幅度的集合古今中外成功的经验和理论来发展自己,从而实现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取得胜利.中国生产力的飞速发
展,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中国成功发展,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还可以这样发展的.同时,中国坚持稳步的改革路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保证,当初建立经济特区,我们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淌着石头过河,最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应对的策略,保证了我们的经济改革没有出现大的波折。而那种暴风骤雨式的改革和变革,不能坚持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往往会导致失败.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其激进的做法,被历史证明是十分愚蠢和错误的,中国的成功建设为世界社会的发展变革指引了一条光辉道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人都在学习和反思中国社会主义成功和存在的原因,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一个强大和稳定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分裂的此外,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政策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上没有多少国家能象中国这样好的处理好50多个民族的团结问题?中国的国民生活水平始终保持在较高速度的提高,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现象受到世界各国的注视,中国的许多做法,让曾经的对手在反思:中国为什么会成功?我相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迟早会到来.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给当今世界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指引了一条国家社会发展的光辉道路.中国科学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针,也将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观反映了他们对时代的科学判断和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和产生危机与无产阶级兴起、斗争和获得解放,是时代发展的主脉。“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向共产主义事业--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于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壮大。共产主义不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直指阶级社会的根源——私有制,也就超越了一切社会主义。作为私有制的对立运动的产物,早在奴隶制——私有制的第一个形式出现时,就出现了最早的社会主义——原始基督教,而此时社会主义却浸淫这小生产者的宗教狂热和平均主义,不是改造世俗世界,而是期盼天国美景。伴随资本主义的曙光,所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已经到达空前的高度,但他们热衷于营建头脑中的城市,还不足以消灭私有制。科学的共产主义,是在现代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当私有制最终发展到其最完备、最高级的时期,发展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是关于私有制的对立运动走向最终阶段时,共产主义才能获得消灭私有制的历史任务,只有在这时,共产主义才不是表现为对一种理论的实践,而是关于历史实践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开端产生了科学共产主义,与其它私有制不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生产资料被共同使用,生产部门被集体管理,发达的现代工业使生产日益社会化了。在这种基础上,资本主义所有制日益丧失私有制的特征;股份制的产生加速了生产的扩大,也使生产资料变为公司财产,使私有性质不断被扬弃的过程更为迅速。
集体使用、不能被分割的生产资料之所以能被独占、分割,是因为它是资本。资本主义下,生产资料的实物形态失去意义,仅被当成一个价值额。当生产资料为一个价值额,它既能被
独占,也能被无限分割,生产资料已经与所有者失去了一切实际的联系,资本成为它们之间的唯一纽带,资本是现代私有制存在的最后理由。
资本是剥削自工人的剩余价值,在单纯的商品交换中,双方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取多予少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难以存在。如果资本家不取得更多,生产的规模又如何扩大?这当然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贬值来实现,可资本的贬值尽管可以使原有资本获得更大的购买力,使生产扩大,它却不能产生利润,而资本是为利润而生的。
利润意味着资本家付出的比付获得少,意味着一个差额,这个差额无需付出代价。这个差额不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更不是在真空出现的。这个差额来自于剥削,意味着工人的获得与付出是不等量的,工人创造了这个利润。
当利润被投入到生产中,再次开始这个过程,实现自身的增值,这个价值就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危机 当资本展开运动,不断地创造出剩余价值,它也就在同时创造出各种社会危机。它在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引起了剥削、压迫、仇恨,制造了贫困、愚昧、暴力。它不断地挠乱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制造出危机,每一次危机都如一次巨大的瘟疫,使社会一次又一次陷入到恐怖与饥荒之中。而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这些危机就像传染病一样在世界范围里蔓延开来,危机也就具有了世界性的特点。
尽管资本主义不断地通过自我调整,存活并成熟起来,但随着资本主义日益发展成熟,它继续调整的空间也就越来越有限。当危机日益表现出世界性的特征,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战争危机,就必将导致政治危机。当危机无法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对抗性矛盾发展到最高顶点,革命也就无可避免。
(三)新社会的孕育 然而,资本制造了危机,同时又孕育了新的社会的因素,正如封建社会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下发展了农业生产力,这使得一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变为手工业者;剩余的农产品造成了交换关系,形成了市场;日益发展的工商业催生了城市,在城市中出现了工场手工业和市民阶级,这成为现代工业和资产阶级的前身;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大批农民的破产,他们转变为无产者阶级,圈地运动加快了这一进程。最终,随着一系列的革命和社会改造,资本主义确立起来。
资本主义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资本主义完成了对人的第一次启蒙,使人摆脱了宗教、政权、迷信的思想控制;资本主义改造了国家的统治形式,民主成为政治常态;现代工业造就了现代工人,并使生产规模大到了与私有制矛盾重重的地步;农业生产日益工业化了,就日益消灭了工业与农业的差别,也就日益消灭了城乡差别;机械的发展使得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终于可以成为现实。一句话,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大规模社会改造也就迫在眉睫。资本孕育了这些因素,同时又是它们继续发展的最大阻碍。资本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最后理由,资本主义所有制是最完备的也是最后的私有制形式,消灭了资本,也就消灭了私有制。
可见资本主义不过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的产生以资本主义为基础。
社会主义将担负起怎样的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将建立起社会公有制,原本被社会实际掌握的生产资料,将交给社会真正占有,一旦社会拥有了生产资料,它将按照一个统一的科学计划来调配生产资料,商品的交换关系也就成为了阻碍,在日益扩大甚至国际化的生产规模,下它也已经成为阻碍,成为了不必要的,它就被消灭了;货币将失去其职能,仅仅成为劳动者获取一定消费品的凭证;货币交换关系一被消灭,价值也就不复存在,生产资料再也无法转换成资本,资本就被消灭。
社会主义还将承担起其他的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的任务:
社会主义将消灭一切专制的政治形式,建立完备彻底的民主制度;国家将失去暴力性质,成为单纯的管理机关和服务机构。与资本主义不同,资本主义要求限制最高权力,社会主义则消灭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最高权力。
社会主义要求将人的思想从资本、宗教、国家下彻底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接受思想和科技的优秀成果,使人的人格日益完善,智力日益发展。
资本主义最大限度地耗尽地球的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社会主义将合理地使用资源,并妥善地解决人口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当社会大规模改造失去了资本这个最大的阻碍,将不可遏止,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乡差别将最终被消灭。
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得以展开,社会主义社会就将开始确立起来。无疑,这依赖于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前提,由于世界市场的存在,社会主义革命从一开始就将越出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团结人类的巨大力量。
社会主义将以资本主义的灭亡标志自己的诞生。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具有这种必然性,但要使这种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始终离不开历史的主体即人民的实践运动。
要用几句话概括未来新时代的精神,而又不堕入空想主义或者流于空泛辞藻,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第三篇:理想到现实的政治
从理想到现实
——《政治家》读后感
张哲201000040123法学院普法二班
首次接触《政治家》,里面讳莫如深的对话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体会到的只有晦涩。但在了解的《政治家》的背景以及相关知识之后再阅读,我对《政治家》有了些许的理解。我认为,同《理想国》和《法律篇》相比《政治家》的思想或许不是那么的鲜明,那么的有特点。但是作为一个思想过渡阶段的文字反映,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对理解上述的两本书有承上启下的良好作用,而且对于了解柏拉图思想从对政治智慧的推崇转向了对法律重视的成熟历程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我们思想的进步以及从单纯书本知识到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有极大的启示。
在书中我们最先看到的就应该是关于所谓技艺的东西的讨论。柏拉图认为,与政治家的技艺相伴的有一系列其它的技艺,如公务员、将军的技艺等。实际上,各种技艺之间存在着优先性的问题,只有最高的技艺才属于政治家。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以假乱真的问题,柏拉图怀疑有人己在与政治家争夺编织国家之网的权利。为了将真正的政治家的技艺与其它技艺区分开来,因此,便有了接下来柏拉图关于真正的政治家与现实中的政治家的区分上的讨论。在讨论中,基于对人类能否掌控真正政治家技艺以及政治家利用其技艺为人类造福的诚意的怀疑,柏拉图展开的了证实的过程。不幸的是,在证实的过程中柏拉图发现:理想政体在真正政治家难以出现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因此此种状态下的政府不值得信任,因而必须通过法律来限制政府的最高支配权。这便是柏拉图对法治的合理性的论证,也是柏拉图思想的重要转折点。他承认,法治虽然不是完美的,却是人所能
及的范围内最优的选择:既然人类不可能实现理想的政体,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选择这种理想政体的最佳模仿者。柏拉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选择法治的两项理由。第一,人性中恶的一面使得法律成为合理的存在。正如医生或者船长可能利用其专门技艺为自己谋取私利或帮助亲近的人,而不是为病人或船员的利益着想,政治家亦有可能不再为其臣民谋取福利而是追求自身私欲的满足。而要保护臣民免遭这种潜在的危害,合理可行的方式就是由法律统治代替理想政体中的知识统治。第二,实践证明,国家的存在具有一种天然的稳定性。尽管在缺乏真正政治家的情况下,运用成文法律或习惯法处理社会事务有着这样那样的弊病,但是仍然有许多国家在这种状态中持续稳定地存在着,并没有被推翻。由此柏拉图思想的转折基本实现。
已经把“政治家的人治”从现实政体中分离了出来并且认为其只能作为一种理想供人类模仿而不可能实现,并指出在现实政体中法治是最有效的一种选择的柏拉图并没有满足,他进一步对现实中的政体形式进行了详细分类,并排出了从优到次的价值序列。首先,依据统治者的人数可以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其次,根据统治本质上是自愿的还是强迫的以及是否依据法律可以分为: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依法的民主制和违法的民主制。与此同时,柏拉图指出,最卓越的政治体制的统治者并不在上述范围之内,他们是真正科学理解统治技艺的人;不管他们的统治是否依据法律,被统治者是否自愿以及他们本人是贫是富,只要人们按照基本正义的原则合理地工作,以尽可能改善国家生活为目的,他们就可以被称作真正的政治家:”其它政制都是对真正政制的摹仿,不过有法可依的政制要相对好些。也就是说,在真正的政治家政制之外,存在着各种政体类型,它们的优劣等级取决于其统治者对真正政治家的摹仿程度,在各
类摹仿中,依法的统治无疑是最好的。这一过程表明,除依靠政治智慧进行统治的真正政治家外,依法统治的政治家便是现实中最好的政治家。柏拉图对政体优劣的上述排序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法律在现实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重视,对法治国家的评价总体上优于无法的国家。尽管在理想政体——政治家的人治中,法律因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遭到否定,但在现实中它比完全无理性的武断专横要好得多,是人力所能及范围内对理想政体最成功的模仿。第二,民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对民主政体的评价趋于中立。在此时的柏拉图看来,民主政体的本质是把政府权力按小份额分散到众人手中,所以它在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都是最弱的——在法治政体中是最次的选择,而在无法政体中却是最优的选择。因此,民主政体被放在了价值排序的中间位置,比其在《理想国》中的地位提高了很多。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明确的看出柏拉图对于法律作用认识的彻底改变,以往在他看来只会对政治家技艺进行限制的法律,现在看来却是辅助统治的良好工具甚至是必要手段。
《政治家篇》中柏拉图对法律的认可在其政治思想的演变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柏拉图从“人治”走向“法治”,从理想迈向现实的政治思维转折点,预示了柏拉图的政治思考除了沿袭《国家篇》中“哲学王”统治的许多固有的政治思维外.也展现出柏拉图政治思考的新突破,而这种新突破集中地表现在柏拉图将法律的政治地位提高到政治范式的制度层面。因而,正如萨拜因所说,“柏拉图晚期的理论是用一根金质的法律纽带串连起来的。”在《政治家篇》之后,“法律由此代替了柏拉图曾经努力使之在理想的国家中居于至高无上地位的那种理性,而且他仍然认为那种理性是自然界中至高无上的力量。”
同时,在文章的阅读以及相关背景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并存不仅是《政治家》的一个思想特色,更是柏拉图整个政治思想的一个总体特点。在柏拉图的三篇主要政治学著作中都同时存在着理想化与现实化的成份,只不过所占比重不同。总体而言,理想化成份最重的是《国家篇》,现实化的明朗趋势初现于《政治家篇》,更为清晰的表达体现在《法篇》中。而由理想到现实,貌似也是我们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在自己做学问的时候也是经常出现的状况,就像我们的国家的一样。从建国初期,我们对于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和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正确领导的无条件信任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提出再到现在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看来,我们的国家也是变相的从“人治”走向“法治”。从理想的现实,这或许是一个必然,我们的学习亦然。
现在身处象牙塔中的我们,或许习惯了书本知识的高深,习惯了以书本知识为根基的滔滔不绝。但是当我们真正走向社会之后,或许我们会发现,我们自认为丰富的知识,面对现实的规则的时候显的那么无用。尤其是面对在书本中不曾出现的过的各种问题,再次应用我们的曾经的解决之道会显的那么苍白无力,现实与理论,我们不得不承认,一条鸿沟横亘在中间,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庆幸,凭借不断的学习与和实践,这条鸿沟并非不可逾越。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书本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只用结合现实的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真正作用,才能实现我们学习的真正目标。否则,束之高阁的思想和学者恐怕是不会被社会所承认的。
透过作为连接《理想国》与《法律篇》桥梁的《政治家》,我们发现的不仅仅是当时柏拉图的思想状态,而且了解到柏拉图思想的重要转折点——由理想到现实、由人治到法治。更重要的是,我们透过小小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伟大的先哲的思想进步的过程,这对我们在学习、应用知识的道路上的前行,无疑会起到相当大的指引作用。
一篇小小的文章,丰厚的内容,深刻的启示。仿佛伟大的先哲在对我们娓娓道来,或许这就是能流传千年的经典吧。
第四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读后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读后感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共同创立的理论成果,从1844年在巴黎会晤开始,他们共同或独自地写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针对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攻击,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对杜林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其中单独出版的几个章节。这本小册子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代表作,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列宁称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重温这个经典著作,对于我们今天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针对杜林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否定和攻击,恩格斯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源,科学并高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恩格斯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已经开始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开展,但又很不充分、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关于法国革命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是极为天才的发现;傅立叶的贡献在于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世界在物质上和道德上的贫困,并初步揭示了辩证法;欧文不仅揭露了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是私有制、宗教和现存的婚姻制度,并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
恩格斯在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性表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同时,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提出,以往的社会主义虽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没有揭露出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虽然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却不明了这种剥削是如何产生的。而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正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
二、总结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在本书的第三章,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恩格斯正是基于对这个基本矛盾的考察和把握,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中毫无出路地运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差不多每隔十年重复一次,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恶性循环的结果。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而无产阶级革命将导致矛盾的最终解决,即“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在于,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无限增长;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在产品占有方式上,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将自行消亡;人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出发作出的科学预测,表达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追求,也成为共产党人和整个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首先有助于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而深化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性认识。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如果不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究竟说了些什么,不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也就无从谈起。恩格斯这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小册子,虽然写于19世纪80年代,但由于它深深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沃土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系统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又科学指明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因此,它仍然是我们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权威教材和最好的“入门”。
其次,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可为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恩格斯的这个著作,牢牢构建在唯物史观哲学基础之上,探讨了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的理论;提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观点;主张“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有这些,对我们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要“坚持党的领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等重大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光辉著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甚至出现了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这些变化,是当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因此在其学说中也不可能体现出来。但我们应当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要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就具有不容抹煞的现实性和重大指导意义。所有这些,无不闪耀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光芒,对于进一步凝聚全党的力量,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五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教案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历史条件和两大理论基石。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发表的意义。
【关键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科学主义社会演变规律的能力。
【核心价值】
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历程的意识。
2.树立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科学社会主义取代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科学精神】
相信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弘扬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历史条件和两大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发表的意义。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历程的意识;树立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情景设置+问题探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经历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
合作
探
究: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走向理性社会》
1.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丑恶制度”指的是什么?与之相对的理想状态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思考1:为什么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思考2:结合教材知识,评析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影响和历史局限性。
2.结合教材知识,评析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历史进步性:
①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
②设计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
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
①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③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2.创立过程:
(1)思想来源:
(2)历史条件:
(3)理论基石:
(4)创立标志: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设置情境:材料一:视频《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摘自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在《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第五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合作
探
究:1.查找教材,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结合本节课教材知识和材料,谈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个必然、一个政党、一个目标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③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之而奋斗。
4.《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进程影响深远。
5.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和正义出发来探讨社会发生变迁的原因。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找到了现实的道路。空想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从没有理性的社会向有理性的社会过渡。
③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能够承担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化大生产的主体——觉悟了的无产阶级。
三、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材料一:十月革命期间的一次集会上,一个士兵说:“我们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我们白白地在送命,死得毫无意义……俄国人只要一息尚存,是决不放弃革命的。”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1.必然性:俄国士兵不愿在“一战”前线白白送命,但不放弃革命的信念;布尔什维克党代表民众的意愿。
材料二:
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1918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本节课知识,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俄国:
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②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③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对世界:
①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
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材料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本节课知识,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三、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4.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从1944年到1949年,欧洲和亚洲有十多个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人民民主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5.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三个飞跃”
思考: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和瞩目成就说明了什么?
6.社会主义运动终将走向光明
(1)原因: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道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之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六、课堂小结
七、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学习了部分相关知识,因此,对本课知识并不陌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一定能取代资本主义的意识,从而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