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

时间:2019-05-14 11:0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

第一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94]32号 【发布日期】1994-09-23 【生效日期】1994-09-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

国务院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

流通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

(吉政发〔1994〕3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公厅、各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国发〔1994〕45号,已翻印下发)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请各地各部门按照执行。

一、一、关于资源配置问题

全省所有化肥资源,包括省内生产收购、国家调入、地方进口、外协外采等均统一纳入全省化肥总量平衡,由省统一调控。其中吉化硝铵地方留成和吉化、长山、通化二密尿素,扣除工业用肥、混配用肥和少量企业内部用肥以及按规定允许企业自销部分外,连同国家调入、地方进口和省级外协优质化肥,实行全省统一配置,由省直接调控。企业自销优质化肥由省实行导向配置,抵顶省统配指标。省统配化肥的分配,主要依据粮食产量和收购任务确定。非统配定点小化肥厂和混配肥厂生产的碳酸氢铵、混配肥等原则上实行地产地销。国家或省供料生产和国家调拨的农膜、农药由省统一定货、配置,其余部分由工商企业自行衔接,以销定产。纳入省统配的化肥和生产企业自销优质化肥以及省统配农膜、农药原则上在省内销售,确需出省销售的需征得省计委同意,方可办理外运手续。省外协进化肥由农资部门组织,省农资公司协调。

省供销社、农业厅负责对全省化肥等农资商品需求量预测,提出总量平衡、品种调剂及运销方案的建议;省石化厅、轻工厅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状况提出分品种生产数量和流向建议;省计委在汇总协调各方面、各地区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下达化肥等重要农资商品的总量平衡计划和生产、收购、分配、进口及储备计划。所有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都要认真执行计划,签定合同,均衡生产,均衡收购均不得擅自拒交拒收,抬价压价。违者除收缴其不正当所得外,还要追究企业领导人责任,严肃处理。

二、二、关于流通渠道问题

各级供销社农资公司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主渠道,对全省农资市场供应负责。县及县以下农业植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以上简称农业“三站”)和农资生产企业的销售机构为辅助渠道。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从事化肥农药和农膜经营。

省统配化肥全部交由省农资公司系统组织经营。吉化、长山尿素企业自销数量暂定控制在农业用肥总销量的15%以内,通化二密不超过50%。吉化硝铵自销量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生产企业自销化肥属农业用肥,只能销售给有化肥经营权的单位和混配肥生产企业,必须用于农业生产。县及县以下农业“三站”直接面向农户开展有偿技术服务所需化肥,由当地县农资公司供应,也可以从生产企业直接采购,但不得转手倒卖。各级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及农业“三站”不得将化肥转给个人经营。

三、三、关于经营环节问题

省统配化肥、农膜、农药调拨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即省农资公司批发,县(市)农资公司零售,基层供销社推行代销制。非统配优质化肥只能在限定的“一主二辅”渠道内经营,不能直接卖给个人。小化肥混配肥原则上产销直接见面,生产企业也可与农资部门联营联销,碳酸氢铵继续由省工商主管部门组织产销衔接,实行合同定购,直供到县(市)。

军队、烟草和国家及省指定的农业专项用户所需化肥由中国农资公司或省农资公司直供。直供化肥和生产企业本身用化肥只限于自用,严禁向社会销售。工业用肥只能作为生产用原材料,不得对外直接销售;混配肥由省石化厅归口管理,定点、定向安排,主要面向农业“三站”。

四、四、关于价格问题

吉化销铵出厂价格按国家规定执行;尿素出厂价格按照国家统一确定的中准价执行,吉化、长山最高可上浮20%,通化二密上浮30%,下浮不限;纳入省淡季储备计划部分,按省定储备出厂价格执行;企业自销部分及其它非农业用肥和混配用肥在不高于省定同质化肥零售价格的范围内,由供求双方协商议价。具体分企业、分品种价格由省物价部门核定和监控。碳酸氢铵等地产小化肥和混配肥价格分别由市、州物价部门核定和省石化厅归口作价,报省物价部门备案。

对国产和进口销铵、尿素、磷酸二铵三大品种化肥分别实行省级综合批发价和全省统一零售价。省内流通环节总的进销差率(不含运杂费)不超过10%,具体分品种、分对象差率、运杂费和价格由省物价部门核定。实行化肥综合价经营部门所发生的虚盈虚亏,不作为企业经营成果,转入省化肥价格调节基金,单独核算,专户存储,滚动使用。价格调节基金主要用于平抑外协肥价差,稳定全省市场价格。价格调节基金由省农资公司管理,在物价、财政部门监督下使用。

农膜和农药出厂价格和批发、零售价格,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继续由省物价部门制定价格或规定作价办法。

五、五、关于储备问题

为解决化肥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矛盾,正常年份全省淡季需储备优质化肥70万标吨,农膜1200吨,农药1500吨,储备期平均3-5个月。淡季储备按省定储备制度和计划执行,以农资公司为主,生产企业也应适当储备一部分。储备贷款由银行专项安排,贷款利息主要通过淡旺季工厂出厂差价解决,不足部分财政予以适当补贴。要建立健全化肥等重要农资商品储备制度,本着以销定储的原则,合理安排储备品种和数量,以维护生产企业正常生产,保证旺季市场供应,防止出现脱销和逾期积压。

六、六、关于进口问题

地方进口化肥由省计委统一安排,省农资公司统一组织,省内只保留一家代理机构。边贸、易货、捐赠、利用外资项目等渠道入境的化肥均纳入省计划管理,由省统一定价。地方进口化肥零售价与省实际执行零售价的差额转入价格调节基金。地方进口农膜原料、农药及中间体仍按原渠道办理。

七、七、关于市场整顿问题

化肥等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会同物价、技术监督及供销社等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方案,认真核查、全面清理、重新登记,不符合规定的坚决取缔。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价格政策,明码标价,公布于众,加强监督。全省农资市场清理整顿工作11月底前全部结束。

八、八、关于组织领导问题

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事关全局,各级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落实,务求早见成效。有关部门和工商企业要树立全局观念,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流通、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在资金、电力、运输、原材料供应等方面予以保证,精心组织,优先安排,不误农时。为推进这项改革的顺利实施,进一步作好组织协调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农业生产资料协调领导小组(由省编委另行发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计委市场处,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2302

【发布文号】云政发[1994]237号 【发布日期】1994-11-07 【生效日期】1994-1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

(云政发〔1994〕237号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七日)

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根据《国务院 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一、组织好农业生产资料供需总量平衡

(一)搞好农资需求预测。为实现农业生产资料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总量平衡,省农业厅、省农资公司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农业生产计划,于每年8月底前预测下一全省农资需求总量,提出总量平衡、品种调剂及调拨流向方案的建议;省化工厅、省轻纺工业厅根据农业生产对农资的需求,结合生产企业的状况,于每年8月底前提出下一全省化肥、农膜、农药分品种生产量的建议。

(二)认真编制计划。省计委在汇总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农资供需总量预测情况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于每年9月底以前编制下达全省下一农业生产资料总量平衡(生产、收购、分配和进口)的预安排综合计划,向国家计委提报调出调入和进口农资计划,组织好品种调剂,指导农资生产企业搞好生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三)组织工商订货,认真履行合同。在农业生产资料协调领导小组指导下,各级计委商有关部门按照预安排的下一农资生产、收购、分配和进口计划,适时组织生产企业和经营部门双方签订农资订货合同,并认真履行订货合同,适时供应到农户。如因特殊情况未能履行合同的,必须在下一予以兑现。

(四)建立农资统计报告制度。从1995年起,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部门以及各地、州、市计委要每季度书面向省农资协调领导小组和省计委上报一次本部门和本地区的生产、流通、分配和调拨情况,省计委汇总报国家计委和省委、省政府。

二、二、合理确定省和地方两级调控农资和储备农资的品种和数量

省负责调控省内产不足需和供求基本平衡的主要农资产品;在省调控的品种和数量外,各地、州、市计委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的调控农资的品种和数量。

(一)化肥。省调控尿素、硝铵、碳铵、普钙4个化肥品种。具体数量由省计委根据下一化肥供需情况确定。尿素、硝铵主要靠云天化地方留成部分以及沾化、解化生产的化肥中收购,不足部分从省外调入或进口解决;碳铵和普钙从省内化肥企业收购。

无化肥生产企业的地区,对本地区所需的化肥(除省调控、分配以外的化肥品种和数量),可交由本地农资部门到区外化肥生产企业组织货源。

(二)农膜。省调控的农膜主要保粮食作物覆盖用膜、温饱工程用膜、救灾和农业示范区等专项用膜,重点用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高寒山区、灾区、农业试验示范区,具体数量由省计委分年下达。农膜调控的资源(包括农膜原料的组织)用招标的办法安排省内企业生产。各地调控的农膜,除省分配调控的部分外,不足部分可向当地或外地的农膜生产企业组织收购。

(三)农药。农药仍采取原办法供应,即省计委下达全省农药调控总量平衡计划,由省或地、州、市农资公司组织货源,并根据各地病虫害情况安排调拨销售。继续保留农业植保部门农药经营范围。

(四)农资储备。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分级储备制度。省级储备的农资,品种和数量由省计委商有关部门分年确定。实行政府委托农资部门和工厂代储,收购、储备和销售的品种、数量、时间及价格,由省农业生产资料协调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所需资金分别由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贷款解决,所发生的银行利息和费用在农资淡旺季差价中解决,不足部分从省财政农资补贴中安排。储备部门销售后所产生的盈利结余,要单独列帐,由省掌握滚动使用,具体使用办法由省财政厅制定。

各地调控的农资,也要建立一定量的储备,储备的具体品种、数量、费用和办法

由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确定。

三、三、关于财政补贴

各级政府原用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推广等各方面的补贴不得减少。财政补贴的运用必须体现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照顾,使补贴切实落实到农民头上,以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补贴的具体办法由各级财政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四、四、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一)化肥流通环节和费率。省级调拨的化肥由现行的两级批发一级零售(省或地、县批发,基层供销社零售)改为一级批发一级零售,即省农资公司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基层供销社推行代销制。地产地销和地、州、市调控的化肥,仍由地方经营,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即地、州、市农资公司一级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社批零结合。

尿素、硝铵的综合经营费率为11.5%,其他化肥的综合经营费率14.5%。其中省级或地州市级综合经营费率为2.5%。

(二)农膜流通环节和费率。省调控农膜原料的组织,由国家计划分配的农膜原料,省内有条件的农膜生产企业,可按省安排的国家分配计划与中石化订货采购;无力直接采购原料的企业,委托省级有经营能力的公司统一订货。国家计划分配以外的农膜原料,实行竞价招标采购。农膜原料的进销差价由省物价局核定。

省调控农膜的流通,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厂县挂钩,由农膜生产企业直供到县级农资公司(批零结合);不具备直供的地区,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由省或地、州、市农资公司向农膜生产企业收购,批发到县,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流通环节作价办法及费率由省物价局确定。

(三)农药流通环节和费率。全省的农药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统一由省或地、州、市农资公司批发,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农业植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以下简称农业“三站”)零售。流通环节作价办法及费率由省物价局确定。

五、五、整顿流通秩序,加强市场监管

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一个主渠道两个辅渠道经营,即供销社、农资公司是经营主渠道,农业“三站”和农资生产企业是两个辅助渠道。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营农资。供销社在推行代销制中不能转为个人经营。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1994年企业年检,对现有农资经营单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整顿,重新核定经营范围。切实加强对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督,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严肃查处违法经营案件。

省内大中型化肥生产企业自销化肥数量:云天化、沾化、解化生产的尿素、硝铵控制在销售量的10%以内;云南磷肥厂、红河州磷肥厂和云南氮肥厂生产的磷铵和重钙除国家调出部分外,由工厂自销。其余化肥企业的自销量除省调控部分外,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确定。

省调控和各地调控以外的农膜,由农膜生产企业自销。

农资生产企业自销的农资价格,必须报经物价部门批准,价格必须低于当地同质农资的零售价格,只能销售给有农资经营权的单位和生产企业。

农业“三站”所需的农资,由农资公司按计划以批发价供应,也可从生产企业直接采购,但要专门用于技物配套,不得转手倒卖。销售价格按省物价局规定执行。

六、六、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

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费率,严格监审。

化肥出厂价格:云天化生产的尿素执行国家规定价格;沾化生产的尿素、云天化和解化生产的硝铵以及全省各企业生产的碳铵、普钙由省物价局制定中准价和浮动幅度,其它化肥品种出厂价格管理办法由省物价局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另行规定。

化肥销售价格:省调控的尿素,仍实行全省统一综合销价,由省物价局确定。其他化肥由各地、州、市物价部门按照省物价局规定的作价办法制定本地区的销售价格,并上报省物价局备案。

农膜价格:省调控农膜的原料收购价格、供给农膜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价格和农膜出厂价格,由省物价局统一制定;农膜零售价格由各地、州、市物价部门按省物价局规定的原则分地区确定。

农药价格:省调控的农药调拨价格仍由省物价局管理,零售价格按省定的差率由各地、州、市物价部门核定。

以上生产企业和各地州市物价局每季度向省农资领导小组和省物价局报告一次本企业本地区的农资价格执行情况。

七、七、进口农资管理

根据全省农资供需平衡情况,省计委向国家计委申报我省进口农资配额计划,按国家计委批准的进口农资配额计划,下达省农资公司,由有进出口权的省级公司代理进口,省级公司要严格按规定的定额提取手续费,尽可能从国外生产厂家直接订货,减少进口环节。

八、八、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领导

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要从扶持农业发展,支持农用工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精心组织,从严要求,密切配合,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督促农资生产和流通企业认真履行合同,严格合同管理,抓好查处违反计划和合同行为的工作。

(一)各级计委负责组织好全省和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平衡;做好分地区、分品种的农资衔接平衡工作;编制好农资的收购、调拨、分配和进口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协调农资生产、流通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

(二)物价部门负责农资价格管理和监督检查,对农资价格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费率,严格监审。

(三)财政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财政补贴资金安排意见,监督农资生产、流通中补贴使用情况。

(四)经贸委、技术监督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好农资生产,督促生产企业按合同均衡交货,配合有关部门协调好农资生产所需的电力、资金、原材料等供应问题,为农资企业的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努力降低成本。

(五)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供销社农资公司主渠道作用,减少轻营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严格执行价格政策,按合同搞好农资均衡收购和及时供应,做好淡储旺销工作,服务于农业生产。

(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顿流通渠道,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取缔非法经营,会同物价、技术监督部门加强价格、质量及市场管理,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七)煤炭、物资、电力、铁路、交通、金融等部门,也要本着扶持农业发展,支持农用工业的精神,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特别是化肥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电力、运力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确保供应。

省政府及各地政府在此之前下达的有关规定,凡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意见的实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6〕246号 【发布日期】2006-08-02 【生效日期】2006-08-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

(内政字〔2006〕246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有效预防火灾事故,减轻火灾危害,保障公共安全,切实推动我区消防工作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清消防工作形势,明确消防工作目标

近年来,我区消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火灾形势保持相对稳定,重特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消防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消防经费投入不足、消防规划编制滞后、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欠帐”严重、消防装备器材量少质差等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对消防工作重视不够,火灾隐患大量存在,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普遍不高,社会消防安全基础十分薄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区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钢铁、冶炼、电力、化工、煤制油等高耗能、高载能企业发展迅猛,防、灭火和抢险救援的复杂性、艰巨性日益增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消防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要认清当前严峻的消防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专业灭火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明显提高,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为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依法履行消防工作职责

(一)严格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继续采取逐级签订消防工作责任状的方式,明确和量化消防工作任务,落实考核奖惩措施。要定期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蚕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适时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要严格按照自治区财政厅、公安厅、武警内蒙古消防总队《关于印发武警内蒙古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开支标准(试行)的通知》(内财预〔2005〕503号)要求,切实把消防事业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结合地方财力水平,分、分阶段逐步解决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抢险救援装备、消防队站、消防设施建设等所需经费。

(二)建立健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消防安全工作。要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实际,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自查和治理,依法督促所属单位整改火灾隐患。各相关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检查、治理和整改火灾隐患等情况,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查处或者移送、通报相关部门处理。

(三)严格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各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消防安全全面负责。要严格实行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落实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加强员工消防安全培训,定期维护保养消防设施,主动整改各类火灾隐患,提升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

三、大力整治火灾隐患,改善消防安全环境

(一)加大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将严重影响城市公共消防安全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场所、易燃建筑密集区、城中村等纳入城市改扩建计划,并组织建设、市政等部门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城市消防供水系统、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线路等进行改造、维护和增设,对医院、学校、幼儿园、影剧院、体育场馆、宾馆饭店、图书馆、博物馆、车站等存在重大火灾隐患,单位自身无力整改的,应给予政策和财力支持,加大整改力度,预防火灾事故发生。各地要建立政府督办、部门联动、行业督导、单位负责的重大火灾隐患整改责任机制,以及以新闻媒介为载体、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隐患整改监督机制。对经专家论证确定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召开整改协调会、制定进度表、签订责任状、政府挂牌公示、明确督办人等方式,落实整改责任、期限和防范措施,责令隐患单位限期整改。下级政府要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情况,对未按要求和时限整改完毕的,上级政府要进行督办;对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上级政府要直接挂牌督办;对公安消防部门依法报请当地政府责令停产停业的,当地政府应在接到申请后7日内做出决定。对自身无力整改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有关单位要及时报本行业或本系统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确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

(二)加强火灾隐患源头控制。对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各级行政审批部门要严格依法审批。对不符合城镇消防安全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城市规划部门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未经消防部门审核合格的,建设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颁发房屋权属证书;施工图审查机构要自觉规范审查行为,严把消防设计质量关,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项目不得发放审查合格证明;对消防安全条件未获得公安消防部门审查通过,拟开办的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福利院、养老院、医疗机构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场所,教育、民政、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不得批准;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等企业,安全监管、交通等部门不得颁发相关许可证;对原已取得批准文件但不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公安消防部门要撤销批准文件,督促单位重新申报;对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电气、燃气等设备,质监部门应对其防火性能制定标准,生产单位应标明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注意事项;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将消防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防火审核验收意见或检查意见作为办理审批手续或年审换证的基本条件;旅游部门要把宾馆、饭店符合国家标准的消防安全设施设备条件作为“评定饭店星级”和“晋升饭店星级”的基本依据;公安消防、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把消防产品监管纳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内容,组织开展消防产品流通和使用领域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行为;保险部门要积极发挥对社会各单位安全风险的管理调节职能,建立保险与消防的良性互动机制,从源头上防止产生新的火灾隐患。

四、加强公共消防基础建设,提高社会抗御火灾能力

(一)加快消防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和消防装备等内容纳入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并结合新建城区、旧城改造和新(改、扩)建道路等项目抓好落实。各地在制定和审查城市规划中,要将消防基础设施的配套规定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坚决做到没有消防专项规划或消防专项规划内容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不予审查和报批。各地在城市建设中,必须严格依据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对于规划中确定的消防站用地,不得以任何名义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对于规划中确定的消防通道,不得以任何借口堵塞、占用。2008年以前,旗县级以上城市及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镇都要把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完成专项消防规划的编制、审批工作。

(二)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建设、规划部门应将公共消防设施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计划;发展改革部门应将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列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予以立项;市政工程主管部门要做好城镇消防车通道建设和维护工作;供水主管部门要做好城乡消火栓、消防水池等消防供水设施建设、维护工作;通信部门应做好消防通信线路的建设和维护管理。上述部门每半年至少要对城市公共消防设施进行1次检查维护,确保公共消防设施完好。要加快城市消火栓的补建、新建步伐,2010年以前,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消火栓建设数量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新建城区、旧城改造和新建开发区、工业区的公共消防设施要同步建设到位。各地要按照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2006〕42号),加强公安消防队站建设,确保消防队站建设布局合理。2008年以前,各地要完成消防部队危旧营房的改、扩建任务,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根据园区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配有特殊装备的消防站。

(三)加强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建设。适应现代防火监督和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有计划、按比例配备各类抢险救援车、举高车、照明车等特种车辆以及各类特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不断提高消防队伍灭火救援的整体水平。2008年以前,各地要按标准配齐消防部队官兵的11种个人防护装备;2010年以前,全区公安消防中队应按照国家《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基本配齐各类执勤车辆。

(四)加快消防信息化建设步伐。依托“金盾工程”,加强消防应急通信指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前,建成自治区消防总队数字化应急通信指挥中心和覆盖全区消防部队并与公安各警种互通互联的350M无线集群网络,配齐配足基层战斗单位无线通讯工具。依靠科技手段和网络资源优势,大力推动重点单位信息管理系统、城市火灾探测报警监控系统建设,提升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城市火灾预警能力。2010年以前,全区各地要依托盟市所在地建成城市火灾探测报警监控中心,建有固定消防设施的重点单位均应纳入该系统。

(五)加强消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地要根据我区各类火灾事故和突发事件的救援处置需要,积极整合现有应急救援人力、技术和物质资源,逐步形成以公安消防队为主体,供水、供电、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等部门协作的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应急抢险救援力量体系,并专项解决应急抢险救援队伍装备、自身安全防护装备和队站设施建设经费,为有效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2010年以前,自治区灭火救援应急指挥中心要建成使用,并分别在呼和浩特市、乌海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各建1个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充分做好重特大灾害事故跨区域处置的物资储备工作。加快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建设,全区未建特勤消防队的10个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要根据国家《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要求各建1个特勤消防队,经济发达的旗县(市、区)可根据需要将原普通消防站升级为特勤消防站,新建特勤消防站车辆器材装备必须按国家标准同步配备到位。加强消防应急救援训练设施建设,2010年以前,建成自治区消防应急救援模拟训练基地,并按照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中的《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施建设标准》配备相关训练器材和装备;有条件的盟市可组建消防应急救援模拟训练基地,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模拟训练,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探索新的消防力量增长方式,构建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地方和企业专业消防力量为补充、群众性消防组织为基础,全面覆盖城乡、有效控制火灾的消防力量体系。目前,尚未组建消防队站的35个旗县(市、区),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建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经费要纳入地方基本建设计划内解决,日常管理、训练和调度指挥由消防部门负责。经济较发达的苏木乡镇建立由苏木乡镇人民政府领导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其他苏木乡镇可建立志愿消防队,农村牧区、社区、企业、机关等单位建立义务消防队。生产规模大、火灾危险性大的企业要建立和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城市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大力发展志愿(义务)消防组织和消防保安力量。

(七)积极推进农村牧区消防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整体规划,结合撤乡并镇和机构改革工作,制定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新农村新牧区消防工作规划和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制发关于农村牧区消防安全工作的有关规定。各旗县、苏木乡镇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牧区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在部署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中,要结合农村牧区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以及人居环境治理、村镇道路改造、农村电力改造、文明村镇评选等工作,逐步完善农村牧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牧区消防安全条件。今后,设有供水管网的苏木乡镇,在新建、改建工程中要一并实施消火栓建设,同时,要在农村牧区建立以建制镇专(兼)职消防队为中心,以村镇群众义务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为补充的农村牧区消防队伍网络,切实提高农村牧区抗御火灾的能力。

五、强化消防教育培训,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一)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组织制定并实施消防宣传教育计划,并在每年的11月9日和冬春、夏收季节,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其他单位要在乡村、社区、办公区等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识。科技、司法、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全区科普、普法、就业教育工作内容;教育部门要将消防知识纳入各类义务、学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各大专院校要成立师生义务消防宣传组织,九年制义务教育机构要把消防安全常识纳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方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不少于2个课时的消防安全教育,并把学生受教育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广电部门和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义务宣传消防知识,开辟消防宣传专栏专版,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民政、劳动保障、妇联、工会、共青团、残联等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协调配合,为城乡居民家庭,特别是老弱病残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获取消防知识提供服务。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把对社会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纳入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官兵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村镇等,开展面对面的宣传培训和逃生自救演练。

(二)加强社会消防安全培训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干部消防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将消防安全列入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监督社会培训机构按计划实施消防培训,确保公务员每年接受2个课时以上的消防培训和不少于1次的灭火逃生救援演练,职工岗前接受不少于10个课时的消防安全培训和不少于2次的灭火逃生救援演练。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责成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等流动务工人员开展消防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培训合格上岗制度,确保消防管理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检查维护、操作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人员密集的营业性场所工作人员和保安人员,在上岗前都得到必要的消防安全培训。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的指导监督,确保培训质量。

六、建立健全考评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一)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考评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每半年督导一次消防工作,在年终组织考评验收,并将考评结果纳入政府任期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城市(社区)和安全生产等考评序列,对发生特大火灾或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各盟市要在每年的12月25日前将本地区的消防工作情况报送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

(二)建立健全消防责任追究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消防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发〔2006〕15号文件以及公安部、监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公发〔2004〕4号)精神,依法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对不履行法定职责或工作措施不力的,涉及消防安全事项未按要求实施审批、监督检查的,或者对重大火灾隐患督促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或重大人员伤亡,以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行政干预消防执法工作或火灾隐患整改,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公安消防等部门要严格依法监督,对不依法履行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职责的单位、个人,应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拒不执行行政处罚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因消防管理措施不落实或整改火灾隐患不力造成火灾事故的,要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依法查处。对发生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他人财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对生产、经销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和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配件、灭火剂等消防产品造成严重后果,以及明知是假冒伪劣消防产品仍然购买和使用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

2006年8月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化肥、农药、农膜专营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0]17号 【发布日期】1990-03-06 【生效日期】1990-03-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

完善化肥、农药、农膜专营办法的通知

(1990年3月6日皖政〔1990〕17号)

国务院《关于完善化肥、农药、农膜专营办法的通知》已印发给你们,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一、进一步完善专营办法

一九九0年,我省对化肥、农药、农膜继续实行专营,并完善专营办法。

1、化肥

(1)国家统配化肥和省内大化肥厂生产的化肥,仍由省农资公司专营,实行全省统一定价。收购、调拨、供应办法,仍按省政府皖政〔1988〕70号文件规定执行。各生产企业力争多超产、多供货,以缓和省内供需矛盾。工商双方要进一步加强计划衔接,严格执行购销合同。大化肥分配,在保证各项挂钩、奖售政策兑现的同时,要适当照顾没有化肥厂的县,特别是山区贫困县。

(2)地产碳铵和小磷肥经营,按省经委、计委、石化厅、供销社经生字〔90〕021号《关于搞好当前小化肥生产和经营的通知》执行。具体经营形式由县确定,以县为单位统一定价,实行县长负责制。县长负责制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本县具体情况确定专营形式,核定统一价格,平衡供求,处理好农、工、商三者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农业生产用肥需要,检查监督国家和省对小化肥生产优惠政策和指令性计划的落实兑现。县确定的经营形式,上级业务部门要积极支持,不得随便干预。但无论采取何种经营形式,都应加强化肥资源计划管理和市场管理。除专营单位(国务院规定允许经营化肥的单位)和化肥生产企业外,严禁其他任何单位与个人经营或转手倒卖化肥。

小化肥自给有余的县,要服从上级计委平衡调度。资源出省,继续执行省政府皖政〔1988〕70号文件规定,由省计委批准,省农资公司签发外运证。

2、农药

(1)统配农药二十一个品种和骨干品种杀虫霜,由省农资部门按省计委下达的计划组织收购,以确保省内供应和储备之需。但要给生产企业留有余地,用于串换原辅材料,具体比例由省生产主管部门按原材料平衡情况提出留用数量,报省计委审定。

(2)非统配品种仍实行合同定购,工厂可以与基层社签订合同,产销直接见面;合同外部分允许工厂向专营单位或农技推广部门销售,但要优先供应省内。

(3)允许植保部门经营推广试验所需的农药新品种,但不得贩运倒卖,并须认真执行有关价格政策。

3、农膜

一九九0年农膜供应划分为统配和非统配两部分。计划原料加工的农膜,由省农资公司按省计委下达的计划收购和分配,并由省农资公司、塑料工业公司召开订货会,签订合同,按综合价供应。自采原料和成品以及合同以外的产品属非统配资源,由农资部门及基层供销社为主经营,工厂也可以自销,允许农技推广部门参与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准插手。这部分农膜实行浮动价格,由当地物价部门确定并公布最高限价。

二、二、稳定农资价格

稳定农资价格,减轻农民负担,是专营的目的之一。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农资价格上涨。

1、出厂、销售价属省管的,由省定价;属地方管的,由当地政府定价。

2、化肥、农药、农膜出厂价以行业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率为基准。由省物价局确定指导价格水平,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分别由地、市、县核定价格。企业利润率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挂钩,改变成本越高,利润越大的不合理状况。对少数消耗及成本过高而长期亏损的企业,应责令其停产,将能源、原材料转移到效益好的企业或转产其他产品。

3、部分县小化肥自给有余的,经上级计委平衡后,可以由工厂直接销往省内其他县的专营单位,价格可比供应本地的出厂价略高,但应控制在百分之三以内。

4、工商都要实行季节差价。在需求淡季可采取贴息或补贴储存、损耗费用等办法降价销售,鼓励农民早买和基层专营单位储存,缓解需求旺季的紧张局面。

三、三、切实加强对农资专营的领导

1、各级政府要把继续搞好农资专营作为治理整顿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也要从支援农业、稳定经济的大局出发,互相配合,紧密协作。为加强对农资工作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农业生产资料协调小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协调化肥、农药、农膜产、供、销问题。领导小组的办公机构设在省计委。原先设立的省农药协调小组同时撤销。

2、物资、电力、金融、交通等部门要尽可能为企业提供较好的生产和经营条件。对于省统配的化肥、农药、农膜,省有关部门要负责安排主要原材料、燃料和电力的供应等。对于农资企业在销售淡季所面临的资金困难,银行要加强调度,帮助解决,企业也要挖掘内部资金潜力。

3、化肥、农药、农膜生产继续实行许可证制度,以保证质量,严禁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农资专营单位要严明专营纪律,严格执行“五公开,十不准”。外来化肥、农药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一经发现,必须立即停止销售,并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处理。对因销售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给农民造成损失的,必须负责赔偿,并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者的责任。

4、继续加强市场管理。工商、物价等部门要及时查处违纪案件,坚决取缔非专营单位或个人插手经营农资,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化肥、农药的活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93号文件,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

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沪府发〔2011〕9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沟通城乡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本市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经营性服务功能,积极承担社会公益性服务职能,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结合本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

当前,上海已进入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以及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十分紧迫。加快上海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对于完善农村市场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为“三农”服务,拉动农村需求,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联合和开放办社理念,围绕上海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要求,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和市郊城镇化建设目标,顺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化趋势,大力推进经营、组织和服务创新,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商品经营和资产经营并重”的上海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不断探索特大型城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努力使本市供销合作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现代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一)完善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支持农资企业发展,完善农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农资放心店,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所属企业从事种子、农机具、成品油等商品经营,面向农民开展各种服务。

(二)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发挥农村网点优势,以供销合作社系统日用品连锁骨干企业为基础,推进市场化重组。加强区域配送中心建设和农村零售终端建设,逐步形成区县有配送中心、镇(乡)有超市、村有便利店的连锁经营体系,营造农村市场安全放心、便利实惠的消费环境。

(三)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本市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营运能力。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技术,创新改造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

(四)整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围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中的主导作用,推进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基地建设,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依法开展废家电、废汽车及贵稀金属的回收加工业务。

三、增强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

(一)完善农村综合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利用为农综合服务站设施,开展为农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帮助农民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原则,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供销合作社要按照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在继续搞好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供应等经营性服务的基础上,参与社区社会公益性服务。

(二)提升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强化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推进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在农资、果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等传统优势领域,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上海航运、金融、贸易中心优势和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优势,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通过现代商业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运用,优化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搭建新型的经营服务平台,使上海成为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优质农产品商贸集散和辐射中心,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全国。积极参与上海城镇化建设,发挥区县供销合作社资源优势,推进市场建设,加快市郊商业设施和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

四、积极推动供销合作社企业发展创新

(一)加快供销合作社企业发展。调整优化社有资本布局,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推进企业并购重组,加快纵向整合和横向联合,着力在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企业,增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实力。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农超对接等工作,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积极利用国家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开拓农村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供销合作社企业参与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证,并获得相应政策支持。

(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市场化、开放式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善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保持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的骨干龙头企业中的控股地位。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切实防止社有资产流失。积极完善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的积极性。

五、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建设

(一)健全供销合作社组织制度。市和郊区区县供销合作社实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和理事会、监事会制度。搞好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设置,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凡是涉及区县供销合作社整建制变动或总体性资产变动,或者区县供销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主任的选举、调动,都要征求上级供销合作社的意见。

(二)明确供销合作社职能。供销合作社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教育培训职能;制定实施供销合作社发展战略规划,指导下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指导企业开展商品经营、资产经营,推进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各类行业协会;参与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受政府委托,承担农资、棉花、防汛抗灾物资等的储备以及其他可以承担的任务和职能;维护供销合作社合法权益;监督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市供销合作总社和郊区区县供销合作社的人员管理办法,由市和区县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三)维护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和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是本级供销合作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占、平调供销合作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要保持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和组织体系的完整性。

(四)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充实供销合作社组织基础。供销合作社要立足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利用自身的人才、网络、设施等条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坚持开放办社理念,注重指导、服务,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充实加强供销合作社的基层组织。有条件的区县供销合作社要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五)加强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供销合作社要积极落实人才兴社战略,引进和培养各类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干部职工知识和年龄结构,培育造就一支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

六、切实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一)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持金融机构抓紧处置本市供销合作社拖欠的银行债务,对因企业关闭、破产或注销,确实无偿还能力的历史债务和利息,要依法妥善处置。对经审计确认的以前供销合作社不实不良资产,准予企业在税前核销。对供销合作社企业协保费交缴的遗留问题,有关部门要妥善加以解决。对历史遗留的土地权属争议,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土地确权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73号)要求,确定供销合作社土地权属,加快完成供销合作社土地登记颁证工作。在供销合作社企业改革重组、实施主辅分离中,原企业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可参照《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国资委等六部门关于推进上海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资产调整和中小企业改制重组中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意见的通知》(沪府〔2009〕29号)精神,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经市有关部门审核后,可将划拨土地使用权直接变更登记到供销合作社或供销合作社所属独资企业名下。供销合作社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建设用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的,其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优先用于支付供销合作社破产和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等。要抓紧落实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好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扶持的政策,在产业准入、资金使用、储备体系、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有效支持。在改革发展中,供销合作社享有与本市国有企业相同的政策扶持。对本市供销合作社为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取得的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市、区县政府可给予相应配套政策扶持。支持供销合作社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纳入市、区县两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选址用地方面给予支持。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支农惠农项目。因城市建设需要,征用或拆迁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点和设施的,按照“征(拆)一补一”的原则予以补偿。探索城区供销合作社改革,由市供销合作总社收回城区供销合作社资产经营管理权,统筹供销合作社资源,使城区供销合作社资产更好地服务“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支持市、区县供销合作社及所属企业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支持供销合作社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并给予政策扶持。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下载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