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2019-05-14 11:4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

第一篇: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

(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泰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 远影响。

B.

二、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人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鸟音 衣向东

“今天又不会有鸟了。”张宏英听到风沙踩着他的脊背“呜呜”地走过,心里空荡荡的。张宏英执勤的任务是打鸟。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到戈壁潍上的一个实验基地的警卫中队,中队长发给他一支枪,命令他看守眼前的废水池。中队长在向张宏英交代任务的时候,神色严肃地说:“你的主要任务是打鸟,凡是饮了废水的鸟,就要像对待敌人一样,一个也不放过!”

其实,水池的废水看起来是那么清澈,在戈壁滩上汪出了一处风景。无风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荡漾起一层又一层的诱惑。

早晨天一放亮,张宏英就掮起枪巡逻,一直到天黑的时候才撤回。起初,张宏英绕着水池巡逻的时候,心里异常紧张,恨不得眼睛一眨不眨。他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只要从他视线飞过的鸟,一个也不放过,谁能断定它是否饮过废水呢?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漏过一个!他总是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让饮过水的鸟儿飞走,把核污染带到戈壁滩外。他最怕看到天空中的飞翔物,心里祈祷说:“小鸟呀小鸟,你从我的眼前绕开吧,别走进我的枪口里,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就别怪我太无情了。”

有时候,风沙把戈壁滩上的一簇干枯的红柳或是一片废纸吹上天空,在风沙中上下飞舞,由远而近地向废水池降落,张宏英就拉出了战斗的姿态,举枪跟踪瞄准飞行物。如此折腾了几次,却始终没有看到真正的鸟儿出现,他便有些灰心丧气。

一天,中队长问他巡逻的情况,他竟有些委屈地说:“打鸟打鸟,连根鸟毛也没看到!” 中队长并没有理会张宏英的委屈,说:“永远没有一根鸟毛才好呢。”但是,张宏英却不这样想了,他开始盼望鸟儿出现,很想能在戈壁滩上听一听鸟儿的鸣叫。这个季节,在他的家乡,应该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象。

没有鸟叫,张宏英就自己吹口哨学鸟叫,希望以此招引鸟来。但是,三个月过去了,他把嗓子都吹哑了,连个鸟的影子都没见到。

他开始怀疑连人影都少见的戈壁滩上是否会有鸟儿光顾。

今天沙暴刚刚过去,按说更不会有鸟儿存在。然而,就在张宏英灰心丧气的时候,一只 鸟儿却突然间飞进了他的视线,竟让他怀疑自己看花了眼。他用力揉了揉眼睛,确信这个越来越清晰的黑点就是一只鸟儿。

显然,这只鸟是尾随在沙暴身后赶来的,很疲倦的样子,因此在它发现池水后降落的时候,几乎是任凭身体的重量向下坠落,一头栽倒在池水旁。

张宏英兴奋的样子就不必说了,他冲着鸟儿小声说:“叫一声呀,你叫一声呀!”但是疲倦的鸟儿一声不吭,朝着池水一步一步地走去。就在这个时候,张宏英突然喊叫起来:“快走开,哟兮——”

张宏英一边奔跑,一边“哟兮、哟兮”地喊叫,试图轰开朝池水逼近的鸟儿。但是,鸟儿已经听不到他的叫喊了,它的眼前只有一池碧蓝的水,它盯住这个目标奋不顾身地走去。

张宏英站住不动了,他发现鸟儿已经把嘴插进了水里,一起一伏尽情地饮着。鸟嘴是粉红色的,碧蓝的水在粉红色的鸟嘴的啜饮下,轻轻地颤动起来。

他轻轻举起了枪,瞄准了鸟儿,却迟迟不扣动扳机。即使是废水也让鸟儿饮个痛快吧,他相信饮水后的鸟儿一定会发出几声酣畅淋漓的鸣叫。

他举着枪,满怀了希望,等待着。

鸟儿终于满足地仰起头,四下张望了一眼,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起飞了,它饮的水,足够它飞出戈壁滩了,于是它有力地扇动翅膀,朝着它向往的山清水秀的地方飞去。它始终没有叫一声,它是积攒了所有的力气,用于飞越茫茫戈壁滩的搏击中。

当鸟儿即将飞出张宏英的瞄准区域时,他扣动了阪机。中弹的鸟儿挣扎着滑翔,一会儿降落,一会儿滑起,几经折腾,开始坠落了。鸟儿明白自己飞不出茫茫戈壁滩了,就在它告别蓝天的瞬间,它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发出了两声悠扬的鸣叫,声音婉转清丽。

张宏英清晰地看到鸟儿的两声呜叫,划出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垂挂在戈壁滩碧蓝的天空中。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补叙的手法,将张宏英在戈壁滩上打鸟的缘由进行了说明,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加完整。

B.张宏英的任务虽是打鸟,但他最初却不希望鸟来。鸟来了之后他不愿扣动扳机,这体现了张宏英的善良。

C.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打鸟,暗线则是张宏英对家乡的思念,正因此文章多次提到张宏英希望听到鸟音。

D.本文通过描写一人一鸟的对峙,人最终在无奈之下射杀了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坚守在戈壁滩的忠于职守的军人形象。

5.小说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从艺术手法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说明。(5分)6.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主要矛盾冲突并赏析其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常常被人们称为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他却说,如果将中国新闻史比作一条浩瀚的长河,我只不过是一个在这条长河之中溯流探源、艰辛跋涉的旅人。

1946年,方汉奇考上了校址设在南京、苏州两地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夙愿既偿,他全身心投入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学习之余,他继续搜集报纸,上大二时,他把苦心搜集的1500余种报纸拿出来办了个报纸展览。伴随着集报活动的开展,方汉奇在报史研究方面的才华也逐渐展露,引起了系主任马荫良先生的注意。

1950年,方汉奇大学毕业,已调任上海新闻图书馆馆长的马荫良慧眼识珠,邀请方汉 奇到该馆担任研究馆员,负责《申报》史的整理工作。方汉奇感于师恩,应邀而往,从此他就一头扎进了《申报》的故纸堆,从1872年的创刊号一直看到《申报》停刊,一干就是三年。“我那时住在图书馆,白天晚上都与这些旧报为伴。新闻是历史的记录,通过这些报纸我好像把清末民初的社会历史经历了一遍,心里非常有底,对我后来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研究,一辈子受用。”“真没想到,我的记者梦没做成,最后搞上了新闻史,坐了一辈子的‘冷板凳’。”

1953年8月,应北大中文系副主任罗列之邀,方汉奇来到未名湖畔,在北大中文系主讲新闻史。当时的新闻史研究在我国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领地,全国从事新闻史教学的只有复旦大学的曹亨闻先生和方汉奇两人。“那个时候连一本通用教材都没有,涉及现当代部分的内容更是一片空白。往往是下个礼拜要讲的课,这个礼拜还没有备出来,没米下锅啊,要找米!没办法啊,只好到图书馆、档案馆去查,连暑假也不闲着。就这么紧张。”方汉奇一边讲课,一边扎进图书馆、资料室,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精心选择资料,为新闻史的研究奠定了一块块基石。寒暑易节,燕园中风光无限,但一心治学的他连午休时间都抽不出来,哪里有心思野游骋怀。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上衣两肘总被磨得由光而破,由破到烂,他倒好,干脆准备了无数套袖备用。经过五年的积累,讲课步入正轨。1958年,方汉奇随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人大新闻系。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方汉奇不仅丝毫没有想过放弃,反而自得其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他说:“我不怕坐冷板凳。一个人甘于坐冷板凳,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才能安下心来做学问。不怕慢,就怕站。这些年来,应该说,我没闲着。”1983年1月,他发表论文《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振聋发聩地提出:“中国报纸始于唐代”;“《进奏院状》是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报纸和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这一论断不仅澄清了中国报纸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样一个命题,而且订正了戈公振率先提出的汉朝起源说。否定别人也许不难,否定权威则太不容易。关于这一点,方汉奇有自己的原则,他说:“做学问要有胡适‘于不疑处有疑’的独立思考精神,更要有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从事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对新闻史中的人物也好,报刊也好,事件也好,在叙述和评价时,都应该力争做到实事求是,做到一切都有根据,做到‘言必有征,无征不信’。”

“我有一句座右铭‘人之彦圣,若已有之’,就是说别人学术上有了成就,就如同自己拥有一样,对年轻人要多扶持,对同辈人要多借鉴,不要得红眼病,不要嫉妒人家,应该有这样的襟怀。我希望年轻人能超过自己,超过自己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正是基于方汉奇的薪火相传,半个世纪以来,方汉奇的学生中新闻名家辈出,其中不仅有范敬宜、郭超人、陈锡添等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代表,更有一大批走上教学岗位的优秀新闻教育工作者,他们已成为共和国新闻事业的脊梁。

(摘编自吴晓晶《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方汉奇对新闻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大学期间他开始陆续搜集报纸,进而开始了新闻史的研究工作。

B.方汉奇在报史研究方面显现出的才华,让马荫良认识到方汉奇日后定会成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人物。C.“不怕慢,就怕站”,方汉奇始终认为做学问应当潜心笃志,不能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专注之心。D.方汉奇乐于提携后辈,他的学生大都已经成为当代的新闻名家和优秀的新闻教育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方汉奇长期从事新闻史教学工作,目前已成为人大新闻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因此被称 为新闻史学界的“泰斗”。

B.方汉奇长达三年的《申报》史研究,为他后来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方汉奇经过仔细的砑究论证,提出唐朝的《进奏院状》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的观点。

D.方汉奇的无数套袖,体现出了他勤于治学的精神,他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为我国新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E.文中大量引用方汉奇的话,既利于突出其形象,也可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客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9.文章题目为“冷门做出热学问”,请结合原文概括并分析方汉奇怎么能于“冷门”中做出“热学问”。(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父遂良,仕至尚书度支员外郎。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使者荐之,通判晋州。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辨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守将不服,诉之,诏为置狱,果不当死。召为三司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江陵府。未行,会河北乏军费,选为都转运使,迁工部郎中,不增赋于民而用足。还,为枢密直学士,求补外,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兼判吏部流内铨。选补科格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出缩为奸。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宝元二年,迁刑部侍郎、复知永兴军。时方用兵,民苦调发,吏因缘为奸。衍区处计画,量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民得次第输官。比他州费,省钱过半。召还,权知开封府,权近闻衍名,莫敢干以私。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衍清介不殖私产,既退,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才数十楹,居之裕如也。善为诗,正书、行、草皆有法。病革,帝迷中使赐药,挟太医往视,不及。卒,年八十。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节选自《宋史·杜衍传》)【注】①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②科格:规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B.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C.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D.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发,即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之年,与“总角”之意有所不同。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执掌全国土地、户籍、科举、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宜,其长官 为户部尚书。

C.河东,其中的“河”指黄河,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内,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与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宫使”意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衍公正执法,善于断案。高继升被诬反叛而被逮捕治罪,关押了很久也没有被处决,幸亏杜衍及时辨明冤案,且将诬告者绳之以法。

B.杜衍为政有方,体恤百姓。任工部郎中时,他不向百姓增加赋税而保证财用充足;宝元二年,朝廷大举用兵,他想方设法减轻百姓的兵役之苦。

C.杜衍工作严谨,待人宽容。任吏部流内铨时,他察觉到下属官吏借机为奸,于是在公事上尽职尽责且亲力亲为;范仲淹因战事与其观点不同而诋毁他,他也不在意。

D.杜衍清廉正直,不谋私利。他身居高位,但周围的人畏其清廉不敢以私情请托;他自己也不营谋私产,退职后居住环境十分简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2)衍区处计画,量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民得次第输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宋]刘克庄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注】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他一生仕途坎坷。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③黄花:菊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词首二句以“跳丸”“脱兔”为喻,写出了时光流逝之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B.“登临不用深怀古”用明确的语言告诉读者,本词在内容上并非登高怀古之词。C.“老矣征衫”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征衫”已残旧破损,又写出词人已近暮年。D.“炊烟三两人家住”勾勒出异乡的宁静安详的景象,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凄凉之感。E.本词上阕主要抒写登临牛山的感慨,下阕抒写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15.“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词的绝妙之句,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与司马迁《鸿门宴》中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常常被人们用来表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在《蜀道难》中,写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他是“车轮上的市长”,牺牲在赴基层调研的路上。他从不哗众取宠,从不邀功请赏,最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无私,像阳光一样透亮。

②人无完人,孰能无过!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而不校,没有积极改正的态度,这样的人最终只能自食其果!③我市开展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要求全市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曲突徙薪,全面排查整治火灾事故隐患,确保城市消防安全。

④这套丛书可以说是集实用、系统、权威于一体,不仅能够让读者得鱼忘筌,更能带给读者一种前所未有的美的享受。

⑤几十年来,我就这么不间断地看书买书,只是一个读书人而已,却有幸得了“藏书家”的不虞之誉,真是愧不敢当啊!

⑥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在查办括囊守禄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普遍感到追赃难度大,赃款赃物追缴率低。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起源于中国的“石头、剪刀、布”游戏,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开展,近百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参与其中,玩得不亦乐乎。

B.电视剧《琅琊榜》一致获得国内外观众称赞,除了精彩的剧情广受好评之外,剧中所表现出的中医药的冲奇风采也让观众们赞不绝口。

C.来自威尔士的音乐家与本地音乐家同台演绎以李白生平为主题的专辑《不朽的诗人》,为市民献上了一场中英文化碰撞、融合的盛宴。

D.电视综艺节目的公益模式,改变了传统综艺节目过分追求娱乐效果,成为主流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常光顾这家小餐厅,因为这里的就餐环境非常雅致,老板也很热情。B.中秋节快到了,您日前对犬子多有照顾,特请您到我府上小酌,以示谢意。C.您老是知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当我得知忝列门墙之时,心中狂喜。D.您在报告中的一得之见,于我而言都是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顿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很多人认为,吸烟仅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但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烟草制品中的尼古丁可导致烟草依赖,①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成功需要一个过程,许多吸烟者知道吸烟的危害,并有意戒烟,②

。部分烟草依赖者甚至在罹患吸烟相关疾病后仍不能戒烟。有些人为此选吸“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等,③

,因为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就有害健康。

21.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5分)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思路点拨:A.“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错误,原文为“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B.“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错误,原文为“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C.“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错误,原文为“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2.答案:C思路点拨:“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错误,并没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论述。

3.答案:D思路点拨:“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错误,“德主司法”与“责任司法”是司法进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无所谓前后。4.答案:C点拨:“暗线则是张宏英对家乡的思念,正因此文章多次提到张宏英希望听到鸟音”对原文理解错误,“希望听到鸟音”更多的是要完成他自己的使命,实现其工作的价值。5. 答案:①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鸟的鸣叫变成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写出了两声鸣叫给张宏英带来的心理上的震撼。(2分)②照应题目“鸟音”,两声鸣叫,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也意味着另外一个生命因此而自责与愧疚,使小说的主题变得更加意味深长。(3分)

6.答案:矛盾冲突:主要是张宏英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他的职责是打鸟,但又不希望鸟来送命;长时间没有鸟,他又开始学鸟鸣引鸟,而鸟真的到来之后他又不愿扣动扳机。一方面是职责所在,一方面是无辜的生命,主人公始终处于一种两难挣扎的冲突中。(3分)

作用:①有利于突出张宏英忠于职守而又尊重生命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富;②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在其内心的冲突中有序展开,自然顺畅,曲折有致;③使小说的主旨更为深刻,当人们面对自身职责或其他更重要的目的时,总要于无奈中做出取舍,而这种取舍可能会让人背负一辈子的愧疚,这就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两难抉择。(3分)7.答案:C思路点拨:A.“大学期间他开始陆续搜集报纸,进而开始了新闻史的研究工作”表述错误,文章并未明确交代他什么时候开始搜集报纸,且那时并末真正开始新闻史研究。B.“日后定会成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人物”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D5.“他的学生大都已经成为”表述不准确,“大都”一词扩大范围。8.答案:BE思路点拨:A.“因此„„”原因概括不全。C.“《近奏院状》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一句缺少限定语“现存”。D.“为我国新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错误,应为“新闻史学”。

9. 答案:①坚持不懈、刻苦专注。在新闻史研究中,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定了基石。②独立思考、实事求是。他大胆质疑,努力求证,澄清了中国报纸的起源问题。③淡泊名利、心胸宽广。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能抛开名利,潜心研究;对于别人的优势或长处,他也以宽广的胸怀虚心借鉴。④恩师的提携与他人的赏识,恩师马荫良邀请他负责《申报》史研究;罗列邀请他到北大主讲新闻史。

10.答案:C思路点拨:民有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11.答案:B思路点拨:“科举”为礼部主管,而非户部。

12答案A “关押了很久也没有被处决”错误,原文意为关押后很长时间案件没有得到判决。13.答案:(1)宁化驻军将领审讯将人定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复审后予以改正。(关键同“鞫”“覆”“正”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杜衍筹划计算,衡量道里的远近,放宽他们的期限,使百姓得以依次运送至官府。(关键词“区处”“量”“次第”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父亲杜遂良,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特别好学。考中进士甲科,补任扬州观察推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担任平遥县知县。朝廷使者推荐他,任晋州通判。高继升任石州知州,有人举报说高继升勾结外族策划变 乱,将其逮捕拘囚治罪,久不判决,杜衍辨明这是一起冤案,于是将诬告者治罪。宁化驻军将领审讯将人定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复审后予以改正。守将不服,上诉朝廷,诏令处理案件,果然罪不当死。奉召任三司户部副使,提升为天章阁待制、担任江陵府知府。未到任,恰遇河北军费缺乏,转为都转运使,升为工部郎中,不向老百姓增收赋税而财用充足。回京,任枢密直学

士,求出京担任地方官,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掌管天雄军。兼任吏部流内铨。选任补任官员的条律繁多冗长,主判官不能全部阅览,属吏多接受贿赂,增减条规造假作奸。杜衍任职后,就命令属吏把铨选法规条文都装在匣子里,杜衍尽力阅览,将铨法的本末曲折全部了解清楚了。第二天,命令其他官吏不要升堂,各自在本署听取执行文书,选举之事全部亲自决定,因此这样属吏就不能谋奸取利。过了数月,名声震动京师。有百姓的妻子失踪了,杜衍设法巡捕,很快就抓获了杀人的贼人,挖掘出所埋的尸体,一并发现贼人所杀的另外两具妇人尸体,秦地人大惊。之后任职并州,元昊反叛,因太原是交通要道,就加授杜衍为龙图阁学士。宝元二年,升任刑部侍郎、复知永兴军。这时朝廷正大举用兵,老百姓对征发兵役感到痛苦,官吏因此为奸。杜衍筹划计算,衡量道里的远近,放宽他们的期限,使百姓得以依次运送至官府。与其他各州运兵的费用相比,要节省一半以上。回到京师,暂代开封府知府,权贵近臣久闻杜衍的名声,都不敢以私情相求。契丹与元昊在黄河外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想自己率兵出战。杜衍说:“两国正在交战,按形势一定不会进犯,我们不可轻易出兵。”范仲淹在仁宗面前争论,并诋毁杜衍,言辞十分急切。范仲淹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不因此而忌恨他。杜衍清廉正直不营谋私产,退职后,寄寓南都共十年,府第居室简陋,只有数十间,他居住在那却很自足。他善于写诗,正书、行书、草书都有章法。病重,仁宗派遣中使赐药,带着太医前去看望,没有来得及。去世,终年八十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14.答案:BD:B.“并非登高怀古之词”错误,由后句“向来吹帽插花人”可知词人实际上已经在怀古了。D.“勾勒出异乡的宁静安详的景象,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凄凉”表述有误,勾勒出的是异乡的偏僻荒凉的景象,更点染出“飘然客路”的凄凉。

15.①从内容上而言,词人虽有斗酒诗百篇的豪兴去报答明丽的秋光,然而山深壑幽,无处寻觅斗寒的黄花。②从艺术手法上而言,运用象征的手法,黄花秋菊是词人期望和理想的象征,黄花的无可寻觅是理想在现实中的失落。③从思想情感上而言,词人试图以斗酒唤起壮怀,但山路阻隔难觅黄花,理想归于破灭,表达了客居他乡的寂寞文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16. 答案:(1)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2)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17 D①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②犯而不校:指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对待也不计较。望文生义。③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④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不合语境。⑤不虞之誉:意料不到的赞扬。⑥括囊守禄:指说话谨慎,只想保住个人禄位。望文生义。18.答案:C思路点拨:A.中途易辙,前一部分主语为“石头、剪刀、布”游戏,后一部分主语为“欧洲人”,在“越来越多”前加“让”。B.语序不当,“一致获得国内外观众称赞”应改为“获得国内外观众一致称赞”。D.成分残缺,“改变了传统综艺节目过分追求娱乐效果”后加“的现状”。19C:A.“光顾”为“敬辞”,不能用于第一人称“我”。B.“府上”为敬辞,不能用于第一人称“我” D.“一得之见”为谦辞,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不能用于他人。20. 答案:①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②但因烟草依赖而难以戒烟③但这并不能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每句2分,意思正确即可)

21.答案:共享经济是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的一种经济模式。(语言通顺、定语排列符合逻辑2分,关键词完整、种属概念正确3分)

第二篇: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浙江省湖州中学

2010学年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假设,那就是:求利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天性,也是其投身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因此,经济学不必担心每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竞争的动力,只需关注如何让每一个求利者能够自由参与并尽可能展开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但这种假设并不完整。在一些情形下,即使市场的游戏规则健全公正,所提供的游戏场所亦充分合适,且每一个参与游戏的人都具备积极的游戏动机和有效目标,也仍然不能确保游戏的公正有效。原因在于,每一个游戏者都是具有复杂心理情感和意愿的个人,他或她可以相信市场所提供的一切条件,但他或她能否对其他游戏者的公正心态和行为抱有同样的确信呢?可见,市场经济的前提设定不只是经济的,还必须有道德的。比如说,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就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道德资源已被证明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美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一些经济学家未必承认道德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可他们却不能不承认,虽然人们还不能精确地证实道德能够给市场经济增加什么,但至少已经可以证明道德能够给市场经济活动减少什么,比如说,普遍的社会伦理信任可以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或‚额外交易成本‛。道德的这种‚减少‛效应,实际也就是一种经济的‚增长‛效益。

道德作为人类行为和关系的一种持久有效的调节方式和规范系统,不仅可以促进和完善社会的公平分配,而且也是社会正义的基本价值标准之一,因而也是保障和促进经济学自我确立的‚富国裕民‛之崇高目标的社会普遍化落实的重要条件。8.下列不是市场经济能公正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A.经济行为主体要有参与经济活动的动力和有效目标。B.市场经济制度健全公正,经济场所充分合适。C.经济活动参与者都确信其他参与者是公正的。D.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9.下列关于“道德资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已成为和资金同等重要的资源,故被称为道德资源。B.福山通过研究,证明“社会美德”在现代化经济生活中产生了积极作用。C.道德资源已被证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D.社会伦理信任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这是道德资源“减少”经济效益的体现。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人之求利天性是经济学不必担心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竞争的动力的前提假设。B.市场经济的前提设定如果只是经济而没有道德方面内容是不行的。C.道德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经济资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D.道德在保障和促进经济学确立“富国裕民”之崇高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

11.根据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用意,请你代作者对现代市场经济说一句提醒的话,不超过20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的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也沟通着她和我们的联

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⑨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2.将第四段中划线句改为“只有太阳悄悄地移过窗前”的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5分)答:▲▲13.文中第五段划横线的句子所描写的细节,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4分)答:▲▲14.文章第六段写到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后面又说“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答:▲▲▲15.探究思考:写母亲的角度可以有很多,本文为什么单单选择写“窗前”的母亲?(6分)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新修滕王阁记(唐)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

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

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 三 十 年 而 公 来 为 邦 伯 适 及 期 月 公 又 来 燕 于 此 公 乌 得 无 情 哉 ‛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

1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移.刺袁州移:调任。B.窃寄目偿.所愿焉偿:补偿。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到,前往。D.词列三王之次.次:次序、行列。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或五十步而.后止 B.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公所为.文,实书在壁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其.江山之好则移其.民于河东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是围绕向往登临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的,既抒写自己的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B.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C.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述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在看似不经意中叙入。

D.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第Ⅱ卷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今 三 十 年 而 公 来 为 邦 伯 适 及 期 月 公 又 来 燕 于 此 公 乌 得 无 情 哉 20.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侈前人,无废后观。(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6分)

千 秋 岁①(宋)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 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

2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________▲________;“碎”写出了莺声的________▲________。(2分)

22.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之“愁”有哪些内涵?(4分)

答:▲▲▲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3分)

答:▲▲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廉蔺列传》)(2)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行》)(3)________▲________,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_______▲________。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_▲________?(《蝶恋花》)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旧约》记载了一则三千年前的故事,老先知以利年迈而昏聩,小先知撒母耳却仍是幼童,懵懵懂懂地穿了件小法袍在空旷的大圣殿里走来走去。然而,事情发生了,有一夜他听见轻声的呼唤:‚撒母耳!‛

他虽然渴睡却是个机警的孩子,跳起来跑到老以利面前:‚你叫我,我在这里!‛ ‚我没有叫你,‛老态龙钟的以利说,‚你去睡吧!‛

孩子躺下,他又听到相同的叫唤:‚撒母耳!‛反复三次他都听见那召唤的声音,但都不是老以利叫他。

老以利蓦然一惊,原来是小先知听到了第一次天音,他已面对神圣的召唤。他就告诉孩子:‚撒母耳,如果你再听到那声音,你就说:‘神啊!请说,我在这里。’‛

撒母耳果真第四度听到声音,夜空烁烁,廊柱耸立如历史,声音从风中来,声音从星光中来,声音从心底的潮声中来,来召唤一个孩子。撒母耳自此至死,一直是个威仪赫赫的先知,只因多年前,当他还是稚童的时候,他答应了那声呼唤,并且说:‚我,在这里。‛

根据材料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以“我在这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第三篇:高三检测语文试卷

高三检测语文试卷(11/11)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土豪”炫富虽属个人举动,但带来的负能量却不可 ——极容易加剧人们的仇富心理,也助推了“拜金主义”的蔓延。

②《百年孤独》堪称奇书,艰涩婉转,高深莫测,初读感觉或许,深读才知寓意深邃,曲径通幽。

③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虽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

A.忽略 不知所云 殊途同归 B.忽视 云里雾里 殊途同归 C.忽视 云里雾里 异曲同工 D.忽略 不知所云 异曲同工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D.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3.下面这首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将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原诗画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夏日西斋书事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门巷深深过客稀 C.小院地偏人不到 D.寒气偏归我一家

4.清代《四库全书》分古书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以鲁史为中心,编年记事,故列于史部。B.屈原作品收录于《楚辞》,故《渔父》须查集部。C.《道德经》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可在经部查阅。D.孟子为先秦诸子之一,故《孟子》一书列于子部。

5.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这是互联网创建的初衷,▲,▲。▲,▲,▲,▲,那音乐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①正是在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下

②公平享有互联网成长所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③好音乐不能公开传摺、无法披此分享 ④也是互联网生命力之所在

⑤全球几十亿网民不分人种、国籍、语言 ⑥而独家版权模式却无视互联网精神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⑤①②③⑥ D.④①⑤②⑥③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选自《苏轼文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籍请公按视 按:巡视 .B.未除,丁天章公忧 除:巡视 .C.乞独坐其事,不报 报:回复 .D.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 喻:告知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及第者。B.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必须停职守丧。C.巡狩:天子巡行视察诸侯所守的疆土,“巡视”“视察”之义。D.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8.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②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9.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②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10.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5分)11.赏析“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特色。(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2)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辛弃疾《京口北顾亭怀古》)(4)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5)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6)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7)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8)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孤 独 者 ——自传之六 郁达夫

里外湖的荷叶荷花,已经到了凋落的初期,堤边的杨柳,影子也淡起来了。几只残蝉,刚在告人以秋至的七月里的一个下午,我又带了行李,到了杭州。

因为是中途插班进去的学生,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都和同班的老学生们,仿佛是两个国家的国民。从嘉兴府中,转到了杭州府中,离家的路程,虽则是近了百余里,但精神上的孤独,反而更加深了!不得已,我只好把热情收敛,转向了内,固守着我自己的壁垒。

当时的学堂里的课程,英文虽也是重要的科目,但究竟还是旧习难除,中国文依旧是分别等第的最大标准。教国文的那一位桐城派的老将王老先生,于几次作文之后,对我有点注意起来了,所以进校后将近一个月光景的时候,同学们居然赠了我一个“怪物”的绰号;因为由他们眼里看来,这一个不善交际,衣装朴素,说话也不大会说的乡下蠢才,做起文章来,竟也会得压倒侪辈,当然是一份非怪物不能的天大的奇事,杭州终于是一个省会,同学之中,大半是锦衣肉食的乡宦人家的子弟。因而同班中衣饰美好,肉色细白,举止娴雅,谈吐温存的同学,不知道有多少。而最使我惊异的,是每一个这样的同学,总有一个比他年长一点的同学,附随在一道的那一种现象。在小学里,在嘉兴府中里,这一种风气,并不是说没有,可是决没有象当时杭州府中那么的风行普遍。而有几个这样的同学,非但不以被视作女性为可耻,竟也有熏香傅粉,故意在装腔作怪,卖弄富有的。我对这一种情形看得真有点气,向那一批所谓Faoe的同学,当然是很明显地表示了恶感,就是向那些年长一点的同学,也时时露出了敌意;这么一来,我的“怪物”之名,就愈传愈广,我与他们之间的一条墙壁,自然也愈筑愈高了。

在学校里既然成了一个不入伙的孤独的游离分子,我的情感,我的时间与精力,当然只有钻向书本子去的一条出路。于是几个由零用钱里节省下来的仅少的金钱,就做了我的唯一娱乐积买旧书的源头活水。

那时候的杭州的旧书铺,都聚集在丰乐桥、梅花碑的两条直角形的街上。每当星期假日的早晨,我仰卧在床上,计算计算在这一礼拜里可以省下来的金钱,和能够买到的最经济最有用的册籍,就先可以得着一种快乐的预感。有时候在书店门前徘徊往复,稽延得久了,赶不上回宿舍来吃午饭,手里夹了书籍上大街羊汤饭店间壁的小面馆去吃一碗清面,心里可以同时感到十分的懊恨与无限的快慰。恨的是一碗清面的几个铜子的浪费,快慰的是一边吃面一边翻阅书本时的那一刹那的恍惚;这恍惚之情,大约是和哥伦布当发见新大陆的时候所感到的一样。

在外面的学堂里住足了一年,又在各报上登载了几次诗歌之后,我自以为学问早就超出了和我同时代的同年辈者,觉得接步就班的和他们在一道读死书,是不上算也是不必要的事情。所以到了宣统二年(一九一0)的春期始业的时候,我的书桌上竟收集起了一大堆大学中学招考新生的简章!比较着,研究着,我真想一口气就读完了当时学部所定的大学及中学的学程。

中文呢,自己以为总可以对付的了;科学呢,在前面也曾经说过,为大家所不重视的;算来算去,只有英文是顶重要而也是我所最欠缺的一门。“好!就专门去读英文罢!英文一通,万事就好办了!”这一个幼稚可笑的想头,就是使我离开了正规的中学,去走教会学堂那一条捷径的原动力。

头脑简单,只知道祟拜大学这一个名字的我这毛头小子,自然是以进大学为最上的光荣,另外更还有什么奢望哩?但是一进去之后,我的失望,却比在省立的中学里读死书更加大了。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是祷告,吃饭又是祷告;平时九点到十点是最重要的礼拜仪式,末了又是一篇祷告。《圣经》,是每年级都有的必修重要课目;礼拜天的上午,除出了重病,不能行动者外,谁也要去做半天礼拜。礼拜完后,自然又是祷告,又是杳经。这一种信神的强迫,祷告的叠来,以及校内校节细目的窒塞,想是在清朝末年曾进过教会学校的人,谁都晓得的事实,我在此地落得可以不说。

这种叩头虫似的学校生活,过上两月,一位解放的福音宣传者,竟从免费读书的候补牧师中间,揭起叛旗来了;原因是为了校长偏护厨子,竟被厨子殴打了学膳费全纳的不信教的学生。

学校风潮的发生,经过,和结局,大抵都是一样的;起始总是全体学生的罢课退校,中间是背盟者的出来复课,结果便是几个强硬者的开除。不知是幸呢还是不幸,在这一次的风潮里,我也算是强硬者的一个。

一九三五年二月十九日

(选自郁达夫的散文《孤独者》有删减)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14.作者为什么说“我与他们之间的一条墙壁,自然也愈筑愈高了”,请简要概括原因。(4分)15.文章结尾说“不知是幸呢还是不幸,在这一次的风潮里,我也算是强硬者的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16.作者为什么以“孤独者”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17.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18.第④节画线句中人们对世界的态度依次对应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的哪种态度? 19.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

第四篇: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2011年甘肃省职教高考文化综合素质(语文)试卷分析

民勤职专富刚年

2011年职教高考的帷幕刚落下,2012届职教高考却已迈开万里长征第一步。在高三备考这长征途中,怎样才能走得稳健?怎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下面就文化综合素质(语文)试卷分析谈谈我对今后的语文课复习备考中应注意的几点粗浅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试卷结构及题型设计

2011年职教高考语文试卷有四部分构成: 填空2个(共10分),选择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文学作品阅读(2小题), 综合写作训练(2小题共10分),合计26个题共50分。具体分析:

(一)填空题第1小题考查正确使用虚词,要求根据语境填写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义连贯,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每空一分。“要……就”(),“只有……才”,“而”等关联词语的使用,考纲要求正确的使用词语。第2小题考查诗文原句填空这道题涉及到课文《劝学》《荷塘月色》《沁园春 长沙》《登高》杜甫,《师说》,《论语 卫灵公》等,考题要求选做3道每题2分。

(二)选择题共10道,考点涉及字音,笔画,数量词搭配,语文常识识记(花甲,古稀,三七,《史记》的作者以及文体知识),应用文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诗歌的朗读停顿和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辨识和运用。

(三)阅读题共2道,文本选自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有删改),第1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辨别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分析概况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第2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设计了一道仿写练习,其中涉及到修辞手法比喻和排比的正确使用。

(四)综合写作训练,这道题考查正确运用应用文的知识写作。要求先指出4处错误并标记,然后在书写一张符合要求的。其中涉及到借条的格式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试题特点分析

1.考题设计和考纲完全吻合,涉及面广零碎,主要涉及了字音,笔画,修辞手法,名句默写填空,虚词(关联词语)的使用,应用文知识,文学文化常识,文学作品阅读。

2.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如字音考查了多音字(颤抖),形近字误读(眺望),字形笔画,普通话用语规范(数量词的搭配:一只猪,一头马,一个笔),名句默写注重基本篇目的名句(《劝学》“故不积跬步——”、《荷塘月色》“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沁园春 长沙》“恰同学少年——”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论语 卫灵公》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考查一句或个别词语的识记和书写,试题难度不大学生容易得分。

3.这套试卷侧重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如应用文的考查涉及到感谢信(2分),请假条(2分),借条(10分)合计16分。语言运用考查在仿写和正确写作借条。

四、复习策略及改进措施

1.研读《考纲》 以纲为纲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不仅我们要研读《考纲》还让学生学习《考纲》。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更应该结合11年职教高考试题关注题型设计。它们不但能让同学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大家本高考的命题走向。

2.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

高考语文复习应当遵循“脚踏实地、举一反

三、温故知新”的思路,抓基础,抓方法,重积累,重能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以在复习仍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如:字音和字形。字音中,注重复习多音字;字形中,侧重形似字、同音字的复习。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在进行文学常识复习的时候,须注意:连线复习,分块掌握;理清文学

史(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体裁)。名句名篇的复习主要在于平常的记忆积累,这种类型的知识没有任何速成的技巧。不要撒网式地盲目背诵,而要选择常见的、重要的古诗文。还要特别注意应该动手把平时的易错字写一写。

3.两线共进 有主有次。

即课本复习和知识点专题复习相结合,以知识点专题复习为主线,以课本复习为辅线。课本复习主要利用上午上课前的自由时间,重点强化朗读背诵。给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复习计划,由学生自主完成。我们要求课前教师必须听到朗朗读书声。知识点专题复习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两线并进,有主有次,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4.注意处理好“课本”与“课外” 关系

即教授知识不能拘泥于课本,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课外的知识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迁移出来,避免高考备考不注重课文、不注重积累的弊端。注意平时真正以“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语文复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5.精选试题 针对性的练习

语文知识的专题复习和模拟考试相结合。语文应试素质和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对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这两点更加重要。按照学校的安排,进行强化训练,专题测试与综合检测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厉兵秣马,力争覆盖各考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消除对语文复习的误解,不再抱着学不学语文,考试一个样的侥幸心理。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去年高考语文试题特点,对初入高三的学生便开始周期性的高考模拟训练,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有益的。

总之,虽然2011年高考已尘埃落定,2012年的高考备战只要在复习冲刺阶段进行有条不紊的复习,就能使所带学生的高考语文取得较好的成绩。

查漏补缺,明确目标

一轮复习侧重在梳理和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突出了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而二轮复习则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譬如,整理、翻看一轮复习时做过的卷子,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查,做到真正了解自己学生的薄弱项。根据木桶短板理论可知,这些薄弱环节也许就是影响下一步提升语文成绩最关键所在,所以,要对症下药,花大力气把它补起来。具体方法是:回忆所讲,回想所做,明白要求,清楚要诀,集中精力,及时归纳,找出良策,章法不乱地进行大量的实际训练,以期二次巩固提高。

提纲挈领,深入钻研

二轮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代写,以想代写,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

精心选题,质量求上

二轮复习阶段是接收全国各地各类复习资料的高峰期,要有选择地利用其中有典型意义的题,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题不在多而在精。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用高考真题,可以体验高考、解读高考和熟悉高考,实现与高考零距离接触,可以研读命题角度,从而把握过去考过什么以及未来考试的思路。也可借鉴各地市模拟题中的新题,譬如语言运用这块试验田里的新题型,多见些新面孔。当然,也可利用已练过的旧题中的典型试题,可以收到温故知新的特殊效果。

“短板”学生,强化训练

有不少学生数理化、英语等科成绩都不错,而语文却是“短板”科目,临近高考,学科“补短”刻不容缓。针对这部分学生,一卷得分的高低至关重要。调查表明,有相当多语文能力并不很强的学生,在高考语文选择题部分往往取得高分,这表明,同二卷部分的语言表述题、作文题相比,“短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拿一卷基础知识的分数相对容易些,这部分学生与其把更宝贵的时间花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不如把力量放到语言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来的明智,收益会来得更大。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要注意两忌:

一忌多而不精,顾此失彼。许多学生为了在高考中领先于其他人,总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要比别人学得多。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往往采用多做题的方法,花去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忌学而不思,囫囵吞枣。题目是知识的载体,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却仍然不能举一反三,甚至举三不能反一,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

策略三:分门别类探究规律善于整合(一)去粗取精,分门别类,强化记忆

——字音、字形、实词、成语、语病的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练习的量一般都很大,也很杂,没有形成系统和序列,所以在第二轮复习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字词识记落实和归纳整合。

做法一般是归纳成册,研究高考试题就会形成有效的训练手段,主要是考多音字、词;成语中难读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形声字中易写错、读错的字等。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比较大的比例,且最容易因声旁的变迁造成误读误写,因而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汉字的误读相当普

遍。因为几万个汉字却只有400余个音节,不到 2000个不同的读音。复习时要有意识联系声旁相同的形近字,比如复习到“谐”字,就联想到“偕”、“楷”、“揩”等字,既区别读音又辨析字形。常见的多音字有三四百个,它们是语基难点之一,掌握它主要得遵循“音随义转”的规律,结合词语,用作为语素的汉字的意义来推断其读音。比如“模”字,有两个读音,mú和má,读mú是模子的意思,“模板”、“模样”、“模具”;读má是规范、标准或根据规范、标准进行仿效的意思,“模本”、“模仿”、“模范”、“模式”,遇到其中的一个词就联系其他词语,进行意义的区分,以已知推断未知,以确定推断不确定。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将音形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识记。

(二)增强语感,把握语境,辨析细微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成语的复习策略

语感在这一考点上是最重要的,所以掌握一些易混用的实、虚词用法外,更要是结合语境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凭语感进行判断,切忌孤立地对词语作理性解释。近义词的辨析,可以忽略相同语素,区别不同语素,选择适合特定语境的词语,而对于虽不相近,但容易使用混淆的词语则尤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推断时特别注意不同语素的区别。例如“遏制”与“遏止”的区别,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多年来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已经破产了”这一句中,应该用“遏制”,只要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别就可以了,遏制:制止、控制;遏止、用力阻止。前者比后者词义重,这里应用 “遏制”。

(三)讲究规律,熟记类型,运用方法

——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复习策略

语病的试题一般更有相应的规则,只要熟记病句类型,运用老师教给的检查病句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一般第一轮的复习考生都能够掌握,我们通常把“语法判断”法作为做病句题时的最主要的解题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策略。在第二轮复习中,就更要熟悉这种解题的套路,要有“梳理病句类型——突出重点病句——挖掘重点病句常见错误”的思路,例如,在搭配不当的病句类型训练中,我们除了要对几种典型搭配不当的的病句进行归纳外,又突出了 “动宾搭配、并列词语与其相关的主语宾语的搭配,一面与两面的搭配”的训练,在成分残缺训练中我们将对“由于句首有介词而造成的主语残缺、宾语的修饰成分过长而造成宾语残缺”有所侧重。因为第二轮复习的宗旨是掌握规律。

教师讲评的要点:

(一)讲思路:

1、考题的题型符合高考说明的哪些考点

2、这些考点的解题思路

3、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二)讲联系:

1、本次考试的内容与过去复习中的内容联系

2、本次考试的能力点与过去复习的能力点的联系。

3、本次考试的能力点和题型与高考能力点和和题型的联系。

第五篇:高三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刘翠兰

一、试卷的构成

本次高三语文试题总分为150分,其中写作60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卷相同。写作总分和高考分值相同。总题量为29题,其中阅读28题,写作1题,从试题难度梯度上看,试题的梯度呈现由浅入深的排列,两题文言文前一题的得分较低,作文只限定学生写供材料作文。本次试卷只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言语的真实用意,分析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哲理,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试卷的特点

总体来说,这份高三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整体成绩有了提高。

班级

平均分

78.93

83.3 及格率

21%

36.40% 优良率

2%

2% 存在问题、三、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各班之间差异不大,但班内学生差异颇大,最高分与最低分悬殊70-80分,分数悬殊。学习态度、兴趣、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2、年级平均分为81.9分,与期望值90分差异较大,悬殊9分。

3、文化积淀较薄弱,试卷中考的古诗词默写一共占6分,学生平均得分4-5分,有些偏低。

.4、学生答题表述欠规范,欠准确,欠简洁,欠连贯,有时心里理解明白可表述不当。

5、鉴赏能力不强,分析能力不强,观点明确了,在评价时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持。少数同学阅读量严重不足,积累不够。

现代文阅读中主观表述题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亟待加强训练。

6、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不肯下功夫背诵,背诵时讲条件,对语文学习总的投入时间不多。

7、作文书写仍有几例不按要求书写,不写题目,不完篇。在批卷时每人被扣了分,整体书写水平不高。作文的结构意识不强,议论能力有待提高。

写作是时感到材料匮乏,词汇贫乏,语言缺乏表现力,立意不深,更缺少创新。

8、阅卷教师对评分标准把握不一致,特别是作文。

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不牢。诗词赏析困难较大,如意象、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方面。

10.少数同学卷面很差,要端正态度加强训练。

11、体验到高考的压力和痛苦,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这主要体绝大部分同学身上。

12、上课困倦、瞌睡、想心思、发呆、用手机发短信、作业拖拉或不交、早读晚休无所事事;这些现象主要体现在极少数同学身上。

四、高三教学方面

1、对作文教学投入的总教学时数尚不够达到要求。

2、补差工作做得较好,但语文学科的辅优还有待加强。建议与对策

1、加强高三语文备课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提高整体效益。

2、绝不可过高估计学生,尤其是任课教师。

3、阅卷教师对评分把握要到位,建议阅卷教师先做卷,再试批,对接近答案的该给分就分。

6、任课教师要加大背诵的检查力度,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7、重视作文教学,增加课时,建议每周为一课时,作文学生应多写教师应精批,提高作文效益。

8、重视学生书写,要下点力气纠正不良书写习惯,美化作文文面,且要求学生规范书写。

9、逐渐培养了文言文的语感,基本掌握了正确翻译和分析浅易文言文的方法,记忆了大量的文学常识。

10、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心和指导。

11、在心理指向上要给学生以写作常规和阅读方向、方法上的指导。

12、阅读教学要训练注意力、训练速度、训练概括抽象能力;能用最快速度准确划出文章(文段)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或用一句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文段)的意思。

13、阅读要加大有效信息量,以研读为主,以略读为辅。

14、阅读要调整好心态,立好规矩;可采用视听、视屏阅读、同学之间交流、师生双向交流等形式。

15、语文复习训练中不能拼时间、拼精力、要拼智慧、拼心态。

16、诗词阅读鉴赏的落点要在文本中得到真正具体体现。

17、加强写作命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五、收获:

1、写作速度有所提高,思路也清晰起来了,跑题现象大为减少,尤其是错别字显著减少,卷面比以前整洁了。这得益于每周一篇作文的精心指导、严格训练和个性化的批改。

2、在原有基础上,名句名篇的背诵力度加大了,记忆效果渐渐好起来了。

3、课外阅读在量上的要求和在方法上的指导,不仅培养了读书兴趣,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收获很大。

下载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合集五篇)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施长发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

    2016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2016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

    江西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羞涩.(sè) 颓圮.(pǐ) 嘈.(cāo)杂 烜.(xuǎn)赫一......

    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想、需要艺术、需要想象力,需要应对挑战的勇气与本领,需要全面小康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树一帜的也是汲取了一切精神营养的哲学、伦......

    西安中学高三语文试卷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西安中学高三语文试卷第I卷(90分)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倾 (zhà) 意 (yùn) (gōng)筹交错......

    高三语文IB试卷及答案

    IB试卷(理科) 题号:01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到京师 (元)杨载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五月......

    届高三高考工作总结

    2018届高三高考工作总结 我希望1班这个班集体能够像雄师一般,雄赳赳气昂昂的追逐那属于自己的荣耀。最终,也确实不负众望,在籍生本科达线45人,达线率90%。分科后的生源情况,能够......

    20XX届高三毕业典礼

    —扬起梦想的风帆——追寻成功的彼岸— 20XX届高三毕业典礼 策 划 书 策划人:高 一(5 )班陈峻杰2013 年9 月12 日——2013 年9 月18 日 ~~~~~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