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论历史剧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略论历史剧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摘 要]历史剧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不失为一种教学的好方式。历史剧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历史剧也会对历史教学产生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学会选择和判断,做历史剧的主人。
[关键词]历史剧 中学历史教学 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85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历史教育将对中学生三观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思考和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一系列问题,是每个历史教师以及历史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因此,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如何呢?笔者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多年,对此有所了解。首先,师资力量薄弱。在高校里,历史学并不是热门学科,师范类学校亦是如此,导致中学历史专业教师奇缺,甚至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其历史教学能力、水平可想而知。其次,很多历史教师拿不出“料”来,教学方法单
一、古板,学生对照本宣科的教法根本就不买账。最后,历史学科在中高考中属于小科目,占分有限,很多学校都由教学能力差的教师担任,这更加剧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尴尬程度。
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尴尬地位相比,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却大受欢迎。很多学生(包括普通民众)对历史知识的获取往往是通过历史剧,这让我们历史学工作者心中不免产生苦涩的味道。既然存在着这么多的历史剧,学生又那么喜欢,教师是否可以在中学课堂上引入呢?笔者认为,这不失为教学的一个好办法。
一是学生通过历史剧能了解基本的史实。很多历史剧都是根据历史事实通过影视的方式再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优秀的影视作品对人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人看了历史剧,为了了解更多的常识而去翻阅相关资料,有些人甚至是通过历史剧喜欢上历史学科的。
二是将直观、感性的历史影视剧植入历史课堂可以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剧植入课堂改变了照本宣科以及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一听说有历史剧看都兴奋不已,课后还津津有味地谈论剧中的事件和人物。因此,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是学生观看爱国题材的历史剧,能增强自身对祖国、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植入历史剧,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国家和家乡的历史发展历程,了解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逐步树立起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品质。
四是学生观看历史剧,能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审视历史和现实社会的能力,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还原和学习历史,实现历史学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功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历史剧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那么,历史剧对中学历史教学只有积极意义吗?当然不是,消极影响也不少。
一是目前粗制滥造的历史剧仍比比皆是,这些作品往往错漏百出、违背历史事实,误导学生和普通百姓。比如在新《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台词“我家貂蝉可是四大美女之首”,古装剧中的房子不小心就被看出有空调,清宫戏中种种不可能的事到处可见。这些不严肃的历史剧往往会让观众误以为是历史事实。
二是部分无良的历史剧制作者和片商为了收视率和博眼球,不惜违背历史事实,在剧中采用粗俗、暴力、色情和血淋淋的场面。这些作品的危害很大,特别是对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年纪小,辨别能力比较差,过多接触这类影视剧,对他们往往有害无益。
三是各种历史“神剧”不顾历史事实,哗众取宠,严重影响中学生对历史事实的了解,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现在的历史“神剧”泛滥成灾。最典型的是最近几年的抗日神剧,学生看到的是我国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上天能揽月、下海能捉鳖,以一杀十,甚至以一顶百,甚至有“手撕鬼子”等神技,而事实上抗战初期日军的战斗素养、武器装备等都远远优于我军。以上所述对年纪小、辨别能力欠缺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了解基本史实。
总之,历史剧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不失为一种教学的好方式,但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历史剧也会对历史教学产生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判断,做观看历史剧的主人。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第二篇:将历史剧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将历史剧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李庆平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历史课本给人的感觉是呆板、枯燥,历史课不受学生重视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电视荧屏播放的历史剧却大受学生的欢迎,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使历史剧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是历史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学生喜爱历史剧着手,将它们引入历史教学课堂,把课本上的历史事件与历史剧联系起来,同时将一些历史剧中虚构的情节、错误的观点与历史史实区分开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发挥了历史课堂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历史剧 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近几年,电视荧屏上的历史剧是越来越多,打开电视机,满眼的花翎顶戴、长衫马褂,满耳的贝勒、格格、皇阿玛,从先秦的枭雄好汉到清末的奸佞小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一直以来,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历史剧对历史知识的传播功不可没,2006年11月底,由南开大学学生开展的《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显示,71.5%的被调查者是从历史剧中获得历史知识,可见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成为大众获取历史知识的第二课堂,仅次于历史教科书和教师。历史剧的功用,体现在它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上,这与一切文艺作品的功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表现对象和手段。历史剧是以某一时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蓝本进行的艺术创造,作为一门艺术,历史剧允许艺术的夸张,允许情节乃至人物的虚构。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不仅要有感人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还要有感人的典型形象,同时还要承担起为人们提供鉴戒的重任。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不仅故事感人,而且塑造了屈原这一典型形象,他的坎坷经历、忧国忧民、不畏强暴的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1942年《屈原》在陪都重庆首演当晚暴风雨将至,舞台上的朗诵应和着剧场外的雷鸣,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的时期,轰动了整个山城,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南开大学学生开展的《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还显示:社会各阶层92.5%的人对历史表示“感兴趣”,其中41%的人表示“很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只占7.5%。这组数据表明:只要历史教育和普及方法得当,历史知识将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其社会功用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历史教学课程却大受冷落。由于历史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全国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材编排体例的程式化和内容的单调化,二是教学模式和标准的统一和僵化。如一些教师认为只要高考不取消,就应该以分数论英雄,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应对各种考试和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还有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穿新鞋走老路”,往往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思维能力并没有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途径十分有限,他们很容易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史实等同起来,或是完全由作品中的情节代替史实。但是近几年不少历史剧脱离史实,随意编造,对史实无理“加工”甚至歪曲,对公众造成了误导。出现“剧作家不拿历史当历史,历史迷不拿电视剧当电视剧,而更多的观众是在拿电视剧当历史”的现象。历史系教授翟国璋评析当今历史剧与真实历史的偏差时,曾用一首打油诗这样调侃:“电视频道,戏说历史的影视剧真不少,戏说康熙,戏说乾隆,戏说慈禧……一个比一个热闹,乾隆能说粤语,大臣敢在皇宫大殿前撒尿,慈禧能奏钢琴一曲,皇帝可与武林高手过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严肃的历史被搞的乱七八糟。这历史课哟,我们今后怎么教?!”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鲍国安在参与拍摄电视剧《拯救少年犯》期间,曾经十几次到少管所调查,结果每一次回来都是一身冷汗,他说他在问一些青少年为何犯罪的时候,很多青少年居然告诉他是“模仿电视上做的”。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加以引导,长此以往,不仅进一步降低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更严重地是造成学生对历史的曲解甚至是误解,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其实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剧都是对历史的再现,历史课堂教学是科学地再现历史,历史剧则是艺术地再现历史,二者同历史都有割不断的联系,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剧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应该作为历史剧与历史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一、欣赏历史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情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历史剧是有声音的“历史”,它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它能营造出一种历史氛围,让学生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将历史剧用于课堂教学,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明确主题,精心筛选,要在教师语言描述不能到达预期效果的时候,这样所采用的资源才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功效。如果过多过滥,喧宾夺主,就会适得其反。如在讲授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东汉外戚宦官互相倾轧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东汉和帝后继位的10位皇帝中有5位年龄在10岁以下,同时引用了《三国演义》第1集里一段先后出现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的画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东汉外戚宦官专政的根本原因不是皇帝年幼,而是皇权专制造成的。又如讲述第17课《五四运动》的结果时,我剪辑了影片《我的1919》中顾维钧正义凛然拒绝签约的一幕,让学生受到很大的震动,同时强调里面的一句台词:“当我们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时候,代表团也曾未收到北京关于拒绝签字的任何指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代表团拒绝签约的真正原因是国内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再如讲授岳麓版必修二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为适应侵略需要,从占领区掠夺大量物资,民族工业面临破产。我播放了电视剧《大染坊》最后一集中的一段影片,虽然陈六子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他是中华民族资本家的突出代表之一,当他得知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在日军进攻时放弃济南自己逃跑时,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军队,这是什么样的国家”的感慨,毅然下令烧毁自己辛苦建立的工厂,绝不让日本人拿走一块布,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他选择的是牺牲自己,使学生对当年艰难创业的中华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家有了更为真实深刻感受。
二、解读历史剧,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辨别意识。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这时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影响比较大的、学生观看比较多的历史剧为对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帮助学生辨别相关史实的真伪,树立辨别的意识。如学习完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艺术成就有所了解,结合教材内容,我剪辑了《大汉天子》、《汉武大帝》两部历史剧中的一些画面,要学生找出它们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学生很快找出了如下错误:第一是读音,“大夫”是古代官名,电视剧里念的是“大(音代)夫”,应念“大(音大)夫”,第二是用词,袁盎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说的,第三是汉字字体,东方朔测字所写的字全部用行书,而汉代的字体应该用隶书,第四是纸张,张骞递给东方朔用白纸写的“骞”字,西汉虽然出现了纸,但是纸质比较粗糙,不适于书写等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借用《百家讲坛》的形式,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历史影视剧的赏析讲座等活动,也可以对历史剧“戏说有余,虚构过多”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勘误。
三、编演历史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挖掘学生的表演潜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编演历史剧可以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编、自导、自演,再现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深切地体验和感悟历史,促进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岳麓版必修一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后,学生编演的历史剧《雅典人的一天》,巧妙地把陶片放逐法、公民大会的议事程序、民众法庭的审判等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全体学生对雅典民主制局限性的理解。但是这项措施在实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比较大,一是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科目多,编演历史剧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花费的精力也大,在学生和家长眼里,历史是副科,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参加;二是历史教师所教的班级比较多,课时少,在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后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开展课外活动。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传播和普及历史知识方面,愿在受冷落的历史课堂和受欢迎的历史剧这两者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使历史剧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第三篇:《“易中天现象”对中学历史教与学的影响》调查报告
“易中天现象”对中学历史教与学的影响
“易中天现象”对中学历史教与学的影响
摘要: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栏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出现褒贬两个极端,引发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怎么讲的讨论。本课题通过查找资料审视易中天现象,深入中学历史课堂,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访中学历史教师、史学专家,应用MicrosoftExcel进行统计;尝试了解中学生对“易中天品三国”关注程度、探索由此带来的对学习历史的影响,进而提出对在当代多媒体传播背 景下的历史学习、中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易中天说史风格中学生中学历史教学
一、课题背景的提出: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栏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或褒或贬,大众献上鲜花,认为是学术从精英文化的神坛走向草根民间,为公众奉献出了一道学术娱乐快餐,是一种最符合现代社会“懒人原则”的补课方式;学界飞来板砖,认为他评史时的“媚俗、哗众取宠、信口开河、有损权威”,将历史庸俗化,是学术的商品化。这一现象不可避免波及校园,学生热捧,很多中学生不仅看节目,还进行交流、讨论、争辩,还有人对照去看《三国演义》;老师质疑,能否将课堂当讲坛。
查找最新的资料表明,对“易中天现象”引发的学术平民化、学者偶像化、史学普及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已经很多,但对“易中天品三国”对中学历史学习带来的影响的探讨鲜有涉及,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中学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通过查找资料审视易中天现象,深入中学历史课堂,对中学生(主要是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采访中学历史教师、历史教研员,应用MicrosoftExcel;尝试了解中学生对“易中天品三国”关注程度、探索由此带来的对学习历史的影响,进而提出对在当代多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历史学习、中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1、看易中天的作品、查找资料,了解、思考易中天读史说史方式
(1)易中天个人简介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若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曾出版“易中天随笔作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他信奉“读书明理做人不做秀,登科治国做事不做官”。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
(2)易中天读史说史的风格
第一,以人为本,关注人性。易中天把“以人为本”的读史方式概括为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坚持把英雄人物还原成普通人,还原成和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且也会犯错误的人。拉近了历史和观众、读者的距离。
第二,提倡“妙说”历史: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易中天把自己的演讲风格分为3个境界:其一是“正说”,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生动有趣的表达;其三为“妙说”,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以达到品读历史的最高境界”。
第三,用电视剧的结构讲史,把历史拿来酿酒。易中天以“侦探小说式的讲课方式”,把
讲座当作电视剧来设计,以悬念和迷案作牵引,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讲史方式带着很强的悬念。
第四,“平民立场,现代视角”的“与时俱进”的说史方式。易中天充分考虑了听众的接受能力,善从当代视角透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使用当代鲜活的语言,使古今历史得到巧妙的衔接,拉近时空的距离,使人们获得历史的现场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第五,爱讲故事,注重历史情节,懂得细节的魅力。
(3)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人文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访谈、网络采访
(1)访谈郑伟龙老师(厦门市槟榔中学历史老师、思明区骨干教师)
访谈时间:2007年8月21日
访谈地点:槟榔中学初三办公室
易中天的说史方式有些人觉得时尚,有些人却不以为然。如果用这种方式来上历史课,不够严谨、规范。这么讲,无法把教学内容完成。因为教材在改,课堂容量越来越大。但如果是校本课程,用这样的方式就比较合适。易中天的热对历史来说是好事,有人关注,不管是不是随大流。他研究正史研究透,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引用他的内容。
之所以有学生喜欢看《品三国》却不爱上历史课,有这么几点原因: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有压力,有学习任务;老师的学识面不够;历史教学的目标与百家讲坛的开办目的不一致;历史教材的局限性,只提供简单的历史线索和时间、地点。易中天的说史方式绝对不是史学界的悲哀。他是通俗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而非史学。他要用这种方式包装收视率,但这样说史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会误导大家,认为历史就是要这么说。
(2)访谈叶瑞碧老师(厦门市松柏中学历史老师、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校长助理)访谈时间:2007年9月28日
访谈地点:松柏中学
易中天说史的特色:幽默、睿智、加入现代元素和时髦语言、表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有品味,说史时加入了自己的推理和评论。易中天的主要贡献:借助媒介、普及文化、引起思考、引起兴趣。这与他的人生阅历、对人生的思考和他与生俱来的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并非一定要关在“象牙塔”里,这使其学识的价值没有最大的利用。文化、社会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允许有自己的评论,易中天也有权利去评论,其中既有有依据的评讲,也加入了自己的评论和想法。他也是百家中的一家,学术界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学历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基本史实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学历史课与易中天说史的不同点在于:中学历史课目的性明确,历史老师讲课中趣味性不足,评论少,态度严谨,师生互动少,所以学生普遍不感兴趣;而易中天说史主要针对大众,例子多,评论多,自己的推论多,把历史通俗化,注重于普遍性。中学历史应该向还原历史真实面目,把历史将生动发展。
(3)邮件采访李海攀老师(同安三中历史教师、历史科教研组长)
时间:2007年9月30日
易中天热现象反映了广大市民对于大众化和通俗化历史的普遍欢迎与认同,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中国史学曲高和寡的局面,“大众史学”迅速流传开来。这一现象也给中国的历史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易中天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剖历史,并且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新见解。他把很生僻的历史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展示出来,大雅也是大俗,现在社会应该对他的这种方式加以鼓励。人类的精辟的东西不应束之高阁,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对于他所讲的这些东西,如果能够大众化,通俗化,又不违反历史原貌,就应该受到欢迎,对于我们把握历史也很有好处。易中天现象不仅不是史学家们的悲哀,相反,因为他的说史使更多的人认识历史,走进历史。应该说,这是史学家们工作的很好的补充。对中学生学习历史正面影响:有利于学生将三国的历史人物鲜活化,形象化,将三国的历史事件故事化,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反面影响:易中天在说史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不一定符合历史的真面目,也许还可能有个别扭曲历史的现象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在读《品三国》的过程中批判地去看待易中天的解说,这一点显然是中学生们不可能做到的。易中天的“萝卜史观”对中学生养成大众史观大有帮助。当然,如果长大了决定从事历史研究,易中天的史观就显得不足了,还应当要求学生具备更加严谨,更加务实的治学态度。
(4)邮件采访柯志勇老师(同安一中历史教师、同安区骨干教师)
时间:2007年10月1日
易中天热现象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我虽然不是易迷,但我认可易中天说史的形式。我认为易中天的史观很大程度上深受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他对人物的解读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这一点是很吸引人的。出现易中天现象的原因:大环境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安定、文化的普及、社会人文素养的提高;小环境是经济效益、央视十套致力于文化的普及等等。易中天的说史方式与史学的研究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不能拿来比较的。说史是个人对历史的一种理解或做出某种合理的解释,主观性相对较强,只是作者表达其对所感兴趣的历史问题的研究的一种方式而已;史学研究则注重的是史实的考证、辨析及推论,更主要的是强调客观性。当然历史的研究本身主观性是很强的,那么史学研究所追求的是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如果易中天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研究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那么他所从事的就是一种史学研究了,说史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的人对易中天有意见,我认为主要是对其史观的不认同,对其研究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原来历史的解读,也可以如此通俗直白、人性化。正面。对历史教学有借鉴之处。其实历史老师每节课都在说史,但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是很难的,这一点可以向易中天学习。
(5)访谈邓焰老师(思明区进修学校历史科教研员)
访谈时间:2007年10月3日
访谈地点:禾祥西路古道茶馆
现在中学无论高中还是初中,课改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最终具备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解决问题,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问题,通过历史故事促进人格的正常发展。一堂好的历史课,需要有这两个特点:学生喜欢上和学生有所得。喜欢上,意味着学生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所得,就是学生有了分析、判断、思维、评价的方法和能力,决不仅仅是掌握了历史课的知识点这么简单。而在学校中,又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喜欢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喜欢上历史课,却不喜欢历史考试。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老师的观念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无法与学生做到互动交流。另外,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出现,百家讲坛是一个讲故事的地方,他的说史方式无可非议。易中天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可借鉴之处有两点:生动的语言和充沛的感情。有了生动的语言,就会让学生喜欢;有了充沛的感情,就会让自己融入课堂。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收获;作为一个学生,应该积极拓展知识面,配合老师,做好探究合作。
3、问卷调查
(1)我们在厦门松柏中学、厦门一中、厦门六中分别发放学生问卷共323份,其中厦门松柏中学1个高二文科班和1个高二理科班、厦门一中高一年级2个班、厦门六中高二2个班。收回问卷323份,其中有效卷310份,占总回收问卷调查表的96%,被视为无效卷的主要是重要信息不全面、反馈信息乱填一气两类。从学生角度,了解学生对易中天的关注度、易中天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对易中天说史方式的评价。
(2)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见附件)
(3)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①74.8%的中学生通过电视知道易中天,在图像时代,音像传播成为一种强势语言。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电视媒体有先天的优势。
②88.5%中学生看过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的讲座,其中27.2%中学生经常看,在《百家讲坛》主讲人中,39.4%中学生最喜欢易中天,说明易中天说史栏目受到中学生的欢迎。
③易中天的讲座激发70.6%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开始关注或比以前更加关注历史。观看易中天讲座后,激起36.8%中学生重新阅读相关史书,以便更全面了解历史。36%中学生喜欢易中天说史的方式。53.6%中学生希望自己的历史课堂采用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说史方式授课。听完讲座后的收获,其中25.2%中学生认为重新更全面地认识历史,42.0%中学生认为丰富历史知识,21.6%中学生认为激起历史学习的兴趣。
易中天说史方式受到绝大部分中学生认可、喜爱,挑起了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通过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使很多本不看书的青少年又拿起了书本;使不少中学生澄清了小说、戏说类的影视作品带来的对历史事件人物的不客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带来一定的影响。
④易中天的讲座对中学生甄别真假、客观辩证评价历史人物产生一定影响。61.6%中学生改变了原先的误区,34.3%中学生不仅能客观辩证评价历史人物,而且能同样客观辩证的评价易中天。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高中生,问卷发现高中生思维批判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有着明显的增强。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喜欢怀疑和争论。
三、讨论与分析
(一)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采访部分历史老师、思明区历史教研员和部分学生,我们发现:学生喜欢历史,但是对学校历史课的学习不是很满意;中学生课外喜欢阅读历史书籍,看有关历史方面的影视剧,但是不喜欢学校的历史课本;中学生喜欢活生生的历史,不喜欢干巴巴的课堂中一原因二过程三意义的历史;中学生喜欢易中天、纪连海们幽默风趣的讲课,不喜欢课堂中历史老师一本正经的家长式说教;中学生对于历史,更愿意和现实、个人、时尚联系起来看待,对于那种把历史和现实隔离开的历史,他们是敬而远之的。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
1、教材编写不尽人意。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繁杂,结构松散,语言枯燥,难度颇深,只见事件不见人物,呈现的是一些硬邦邦的割裂了历史血肉的“主干”,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我们的评价仍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考试成绩为核心,倚重成绩的学习结果的排比。在厦门市历史没被列为中考科目,对学生初中阶段的评价主要以中考成绩为依据,不少初中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把历史科当成放松课、写作业课。
3、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我们的老师疲于应付日常的教学教育任务,知识储备不够,不能很好地驾驭中学历史教材;较没关注最
新的历史和其它科学研究成果,文化素养不够深厚,无法做到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4、有些老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一些教师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淡化事件的经过,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把新鲜有趣的史实割裂,课堂成为画纲纲条条的枯燥呆板的模式,学生索然寡味。
5、高中模块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不符,“一问三不知”的现象严重。学生一直以来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初中的历史知识储备远未能达到进行专题学习的能力。现行高中教材按照模块方式安排教学的,实际上则造成了学生初、高中历史学习之间的严重“脱钩”。
6、功利主义的影响。当前社会风气浮躁,急功近利,对人文学科存在一定的漠视,造成大部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认知和历史思维方面严重缺乏,使得整个学生群体在人文素质养成方面存在很大缺陷。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了历史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可以不学,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是为高考而学。
(二)易中天现象对中学历史教与学的影响
正面影响
1、易中天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中国史学曲高和寡的局面,使“大众史学”迅速流传,引起了社会大众(包括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普及了史学的基本史实,使很多不看书的青少年重新捧起了书。
2、易中天的妙说历史、“侦探小说式的讲课方式”、语言风格为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历史教育是个很大的促进。
3、易中天心里装着读者,处处为读者着想。
4、“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把历史知识故事化,这是易中天教授吸引“易粉”的一块重要磁石。这些“易粉”绝大部分是青少年,把历史知识故事化非常适合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纪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许多学生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生动事迹怀有浓厚的兴趣。
负面影响
1、易中天“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使有些人,特别是中学生产生“历史课就是故事课”的误解,只听历史故事,不注重历史思维方法、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历史的反思分析,不利于全面发展。
2、易中天说史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的一家之言是否符合历史的真面目,需观众批判地接受,而这点对思辨未成熟、知识面不够深厚的中学生是个严峻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将其一家之言确认为真实的历史。
(三)易中天现象引发的思考
能否把易中天说史方式引入中学历史课堂呢?我们认为,讲史可以风趣调侃,只要不编造历史、歪曲历史,完全可以‘天花乱坠’。这样的讲史节目作为休闲和普及知识用完全可以,但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放入中学历史课堂,显然不够学术化,在让学生了解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培养学生辩证历史分析问题能力方面显然不足。
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历史老师不关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说史类节目,有的老师对易中天说史方式持不认可态度,拒绝采访。
四、建议
1、教师素质高低将决定历史教育的成败,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渊深的文化底蕴,不断的学习、探究、实践、反思,以自己独有的史德史学史识史才把死寂的历史复活。
2、教师在努力实现教学语言通俗化的同时,还应当对教材语言进行适当的改造。语言
艺术是一个历史老师永远修练不尽的功课。历史教学的语言要准确达意,生动激趣;语速要快慢有致,节奏鲜明;语调要抑扬顿挫,用情讲史,表现力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评书、相声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苦学苦练语言艺术。教学语言永远是内在于教师的功力和艺术。
3、教师在处理教材,尤其是初中教材,可对教材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从而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
4、教师要教给学生从泛历史作品中寻找真正的历史,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5、在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从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动、有震撼、有领悟、有创新,学有所得。
6、教师可以以悬念作牵引,导入新课、讲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讲课结束时有意识应用“悬念”。
7、在初中尝试开展介绍历史故事的校本课程,在高中选修中可借鉴易中天的讲史方式。
8、改变评价机制,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能体现历史教学中三维目标。
9、在历史教材编写上,可借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由美国著名史学家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教授的《世界历史》(学生版)。
五、体会
厦门初中课改已开展6年,高中课改正起步,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课,怎样讲解历史。“易中天现象”对中学生的影响,既看出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也给教师教授历史课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借鉴。调查过程困难重重,如要多次修改问卷调查、采访提纲、且遭到一些老师、史学专家的拒绝等,但同时增强了与人交往、沟通能力,锻炼了胆识、口才和耐挫力。通过活动,我们提高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同学、老师合作能力。一句话:累,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7月1日
《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汉代风云人物》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帝国的惆怅》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帝国的终结》三联书店(香港)出版时间:1994年08月01日
《闲话中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2、黄叶坤《“易中天讲史”与史学普及》广州说书网
http:///listinfo.asp?id=2624、傅元根《从纪连海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海南教育研究培训院网
http://blog.cersp.com/16604/985608.aspx5、黄昌成《冷眼 我们该怎样讲解历史》 《中国教育报》 2007年09月04日
6、张琦 周凯《学生热捧老师质疑 易中天讲史遭遇冰火两重天》
《中国青年报》2007年08月13日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第1~12期目录
第1、2期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
朱可
戴加平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朱可//01-02—09 专题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戴加平//01-02—13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黄怀球//01-02—17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周长森//01-02—21 专题六 人文主义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毛宏良//01-02—25 专题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宏良//01-02—29 专题八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周长森//01-02—33 专题九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朱世光//01-02—37 专题十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朱可//01-02—41 专题十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戴加平//01-02—45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朱能//01-02—49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朱世光//01-02—53 专题十四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朱能//01-02—57 专题十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周葳//01-02—61 专题十六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周葳//01-02—65 专题十七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黄怀球//01-02—69 专题十八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对外交往/朱可//01-02—72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参考答案//01-02—76 新时代的历史观·导言/黄仁宇//01-02—01 学术茶座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二)/臧嵘//01-02—81 教学研究
鸳鸯绣出凭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综述/鲁力//01-02—84 教材分析
我们到底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历史教材?/周建定//01-02—89 国家统一与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张彦//01-02—93 新课标教材中的“宜侯矢铜簋”及其他/徐丙利等//01-02—104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盛全生//01-02—109
高考研究
热点·重点·冷点·冰点——考点分级,增强历史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段家次//01-02—95 如何上好高三历史试题评讲课/王红兵//01-02—98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六)/陈伟国//01-02—99 试题集锦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曹朴//01-02—102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亟待关注/潘金传//01-02—105 历史博览
“爱国者”的歧路三例/粟真//01-02—106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3)/陈其//01-02—110 图说历史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九):佛教诞生/黄牧航//01-02—112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罗马和“城墙前”的圣保罗大教堂/(封面)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3期
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傅斯年//03—01 学术茶座
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与江南黄帝祠的修建/李凭//03—04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三)/臧嵘//03—08 教学研究
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文革”史的教学为例/周凌,陈杰//03—12 从纪连海老师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傅元根//03—17 小议乡土文化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关系/赵东亮,巫云龙//03—19 公开课应不应该“作秀”?/展会//03—43 教材分析
简洁·清晰·生动·深刻——谈《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夏武荣//03—21 郡县制度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周群,李耀均//03—23 如何理解两个“最早”——《汜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刘梨//03—11 对新课标教材中梭伦像的疑惑/刘琴//03—22 对“长乐未央”瓦当的解读/谯全春//03—45 何为“有理、有利、有节”/温晓霞//03—52 高考指导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2007年高考(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黄牧//03—26
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科学备考——2007田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与最后阶段的复习对策/林桂平//03—33 2007年山东新课程《考试说明(文综历史)》解读/宋景田//03—37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七)/陈伟国//03—40 试题集锦
浅析高考“考古文物类”选择题/于云雁//03—42 创新性试题汇编(16)/潘勇,孙美艳//03—44 初中园地
2006年全国中考试卷特点简析/张炜//03—46 师爱无价/蔡文华//03—49 历史博览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马执斌//03—51 《文物讲读历史》序/朱启新//03—53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4)/陈其//03—54 图说历史
大权在握/胡胜章//03—07 相煎何太急?!/史秀鱼//03—2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荷马史诗/黄牧航//03—56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佛罗伦萨//03—(封面)学者选介:聂幼犁教授//03—(封面)读者来信//03—50
第4、5期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主编:赵鸿超 李栋山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一//04-05—04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二//04-05—06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三//04-05—08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四//04-05—10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五//04-05—12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主编:李栋山 赵鸿超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一//04-05—1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04-05—1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04-05—2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四//04-05—2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五//04-05—34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 主编:王溅波 赵士祥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一/李赛娥//04-05—39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二/饶超英//04-05—43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三/陈叙通//04-05—47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四/黄永友//04-05—51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五/赵士祥//04-05—56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六/赵士祥//04-05—60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参考答案//04-05—64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04-05—01 学术茶座
“浓妆淡抹总相宜”——陈寅恪与中国通史/代继华//04-05—79 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吴磊//04-05—81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徐为章//04-05—84 在高中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的尝试/刘琴//04-05—86 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上对农民等级的划分/邰英盛//04-05—89 高中课标教材选修Ⅰ教师教学用书拾疑/刘剑//04-05—92 关于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12处表述的商榷/周仕德//04-05—93 过渡时期的几个易混易错问题/冯红梅//04-05—94 中国近代史规谬三则/曾润虎,何青//04-05—80 “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王鸿娣//04-05—111 高考指导
开放了,还要不要戴上“标准”的紧箍咒?/施福荣//04-05—95 高考备考与应试中的心理调整/林起汛//04-05—97 网络阅卷环境下文科综合主观试题的答题规范/李永达//04-05—99 高三历史学习中如何处理试卷/胡胜章//04-05—91 试题集锦
高考主观性材料题创设浅析——以2006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蒋兆强//04-05—100 创新性试题汇编(17)/邢新宝,杨富丁//04-05—103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任岩兵//04-05—96
关于“鹿延第四将带器械”铜版上的阿拉伯数字/黄波//04-05—88 对《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一图的质疑/蔡宝芳,张秋香//04-05—106 历史博览
司马迁的教训/冯一下//04-05—105 谈谈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谢璇娟//04-05—107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学的先驱/李积权//04-05—108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5)/陈其//04-05—110 图说历史
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德恩怨的见证/吕琮//04-05—8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一):爱琴文明/黄牧航//04-05—112 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04-05—(封面)学者选介:姬秉新教授//04-05—(封二)
第6期
目录
一个旁观者眼中的邓小平/史景迁//06—01 学术茶座
是总统制还是会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体制相关问题辨析/杨秀习//06—04 教学研究
小组学习与社会调查/赵亚夫//06—08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梅莉莎//06—11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断想——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材为例/朱可//06—14 论“相似诱导”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苏全有,申艳红//06—17 我为什么不问?/潘金传//06—54 历史教学中的“四节课“/黄庆华//06—51 谈学生课上睡觉/阚新红//06—49 教材分析
浅谈“学习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为例/冯荣国//06—19 关于先秦时期的历史纪年/汪永臻//06—18 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王宗信//06—22 对课标教材中程颢、程颐像的疑惑/胡永霞//06—21 全面理解“摊丁入亩“/武旭辉//06—24 再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陆瑞//06—23 张之洞应高“暑两江总督“/孔媛媛//06—07 浅析“大跃进“时期农村工作中左倾思想泛滥的原因/付亦农//06—25
哥白尼学说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李国权//06—27 关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几个问题/刘堂裉//06—10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1)/刘琴//06—28 高考指导
近三年文综高考历史试题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张志胜//06—32 试题集锦
中国古代典型易错解析/刘森//06—34 世界史双语试题汇编/温才荣//06—38 巧用书信设题一例/潘勇//06—26 初中园地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综述/周朝阳//06—41 真实·趣味·智慧——一堂《历史与社会》公开课的启示/周云华//06—44 关于《世界历史》的两点疑问/段寒冰//06—33 一项至今难以超越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马执斌//06—46 换个角度看李广/史海威//06—48 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宋晓东//06—50 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木炭车/易春梅//06—52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陈其//06—53 图说历史
曾经把苏联变成历史的人走了/易卉,任俊琴//06—55 关于“门罗主义“的一幅漫画/刘卫萍//06—4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二):古代希腊/黄牧航//06—56 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宇治、大津的文物古迹和花园//封面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7期
灯下杂谈/吴晗//07—01 学术茶座
从《新时代国文大观》看民国初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张齐政//07—04 教学研究
历史意识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价值/陈志刚//07—07 关于社会生活史教学的思考/范何勇//07—11 试论历史教学设计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潘金传//07—55 教材分析
从历史必修Ⅲ看高中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得失/周道贵//07—14
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提法的质疑/冯一下//07—17 浅析法国大革命领导机构名称的变化/邢新宝//07—18 陈连升牺牲在何处?/方光禄//07—37 对《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一图的质疑/卓伟//07—43 爱琴文明始于何时?/王宗信//07—4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2)/刘琴//07—19 高考指导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07—23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鲁力//07—27 体现新理念,蕴涵新精神——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阅卷教师八人谈/叶炳健等//07—34 坚持探索改革,克服缺陷不足——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分析/孙双武,沈清//07—38 认真研究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做好新高三的历史教学和复习工作/王国华//07—40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和文综卷Ⅱ历史部分之比较/杨俊龙//07—53 初中园地
必须在乎的几个课堂细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调研手记/施福荣//07—4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梁颖群//07—44 让历史风采重现——浅谈初中课堂中历史情境的创设/罗美素//07—46 关于山顶洞人距今的时间/张志胜//07—16 历史博览
百年服饰折射中国朝代变迁/陈倩仪,蒋湘桓//07—48 探体育用语之源 彰人文奥运理念/曹靓//07—47 世界上君主制国家还有哪些?/朱新昌//07—50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2)/陈其//07—51 图说历史
走向联合的欧洲/张波//07—54 错综复杂的巴尔干漩涡/史秀鱼//07—1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三):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黄牧航//07—56 世界文化遗产:乌尔内斯的条木教堂//07—封面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周恩来/唐加寿//07—封四 教坛精英:胡军哲//07—封二
第8期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翦伯赞//08—01 学术茶座
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经过/张国镛,陈一容//08—04
教学研究
天堂里没有恐怖——《天堂此时》电影沙龙教学故事/李冰//08—08 用心、用情感受中学历史教学/胡军哲//08—12 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高中历史第一课讲什么?尹燕聪,侯召生//08—14 主题:课堂教学的灵气/刘俊利//08—16 课堂讨论法在高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崔向阳/08—18 历史课堂上的四种互动/张荣才//08—23 教好历史的“四诊法”潘金传//08—36 教材分析
人民版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为例/陈伟国//08—20 “官撩资本”概念解析/郭景纯//08—22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通史教学/毕茂荣//08—30 “行已有耻”还是“行己有耻”/沈丽平//08—38 关于“交子”与纸币/赵启莲//08—44 关于人教版教材所引《引享文集》中的一段史料/刘志昂//08—34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卓伟//08—0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3)/刘琴//08—24 高考指导
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品读/汪瀛//08—28 新课改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渗透及启示/林桂平//08—31 正本方可清源——从高考卷看教学存在的问题/桂俊//08—35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管窥/范鸿波//08—37 全球史观下“三过程一体化”高三复习模式的构建/林沙沙//08—39 新课标、新考纲下的高三历史教学策略/李泳筠//08—42 初中园地
一节幸福的课/王建新//08—45 “两弹一星”到底指的是什么?/喻维勤//08—52 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的中国记者/朱新昌//08—54 历史博览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评晚清重臣曾国藩/蒋兆强//08—46 华盛顿纪念塔中的中文碑——一道高考题引出的话题/曹靓//08—49 银元中的一段历史变迁/赵鸿超//08—50 南宋宫廷的讽谏戏/郭友刚//08—15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家庭与婚姻/余海琳//08—51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3)/陈其//08—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代价/吴新风//08—55 “群丑”还是“群美”?/刘玉广//08—1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四):雅典卫城/黄牧航//08—56 世界文化遗产:艾斯雷本和维腾堡的路德纪念场所(封面)如此相似/张齐胜//08—封四 名师选介:汪瀛//08—封四
第9期
历史主义贫困论·序/波普尔//09—01 学术茶座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道路比较:19世纪后半期/赵自勇//09—04 教学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与对话教学/陈志刚//09—08 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教学为例/任俊琴//09—11 浅析美国原始资料教学的特点/吴朝阳//09—15 现实关怀——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史丹丹//09—18 情景·实践·创新——与曹庆文、龚洁两位老师商榷/王叶军//09—21 历史亲教师如何促成自身的成长?/刘梨//09—26 历史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王必闩//09—52 教材分析
读课本——历史学习急需要重新重视的一个问题/桂俊//09—23 中国近代租借地的99年租期从何而来?/杨锦銮//09—25 何处是江南?/欧榆韦//09—27 关于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丁红军//09—28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指瑕/黄元罗//09—20 新航路开辟的七步学习法/李怀清//09—37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时间/焦庆//09—4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4)/刘琴//09—29 高考指导
近两年文科综合高考模式下历史试题的特点及2008年命题趋势预测与对策/陈银洲//09—33 “专题式”选择题何去何从?——全国文综卷Ⅰ、Ⅱ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王露忠//09—38 合作学习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张书林//09—41 2007年文综卷Ⅰ学生答题问题及教学建议/张叠//09—43 烟标中的历史/徐继宽//09—45 初中园地
最后的盛世,最值得探讨的问题——由研讨课《最后的盛世》引发的思考/施福荣//09—48 常识的魅力/周良梅//09—42 怎样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喻维勤//09—14 历史博览
对质疑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探讨/马执斌//09—50 关于“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韩增科//09—24 “军人魂”佩剑的兴替/尚磊//09—40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简介/杨润平//09—54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4)/陈其//09—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戏剧性/胡之柳//09—55 联合,或死亡/刘玉广//09—1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五):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黄牧航//09—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蒂卡尔国家公园//09—封面 名师选介:朱可//09—封二
第10期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10—01 学术茶座
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左双文//10—04 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育之痒/汪瀛//10—10 网络教研,鲜活挡不住/刘京平//10—12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王泳//10—14 中学历史教学回顾性提问的设计/王俊伟//10—18 公开课——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万成银//10—21 历史课堂语言浅议/杨麒//10—51 教材分析
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版与第1、2版对比为例/刘松柏//10—23 如何构建专题教学背景下的历史时空概念/宗加银//10—2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对华交涉全权代表称谓正误/梁建//10—29 如何理解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学林//10—30 以诗纪史话“两税”/张耀军//10—32 何处寻访“丹徒市”?/方光实禄//10—3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5)/刘琴//10—33 高考指导
社会史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冯一下//10—37 高中历史复习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策略/朱可//10—40 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特点及应用策略/杨芳//10—42 似曾相识气温图——2006年、2007年两道高考历史题之比较及启示/张小华//10—44 错题本——提高成绩的捷径,师生交流的平台/代俊侠//10—22 电影经典台词设题举例/于京凤,李道海//10—25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提纲/吴安京//10—46 初中园地
驱动内源,因材施教/何启国//10—52 “三限”中考复习训练法/贾兴岽//10—54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小议/孟凡永//10—09 历史博览
狗事杂记/刘降有//10—53 图说历史
朝鲜战争/张波//10—55 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史秀鱼//10—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六):亚历山大帝国/黄牧航//10—56 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城大津巴布韦//封面 读者来信/马天鹰//10—13 “两岸四地中学史地课程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封二
第11期
中国史通论·绪言/[日]内藤湖南//11—01 学术茶座
何炳松外国史教科书选材思想的的现实启示/张天明,赵海红//11—04 教学研究
评价—堂历史好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张显传、李宪老师商榷/陈志刚//11—08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一)历史教师的“史德”/徐赐成//11—13 历史课改亟待教师理念的转变/吴自兴//11—16 从杂志缝里找文章/潘金传//11—19 新历史课堂中五种常用课型简介/杨德志//11—53 教材分析
从“黄老刑名之学”到“独尊儒术”——西汉学术思想之变迁/王珺//11—18 浅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刘剑//11—20 后期新文化运动两个易错问题的辨析/王俊伟//11—22 “土地私有制”还是“国家授地制”——关于商鞅变法中秦国土地制度的疑惑/黎吉标//11—50 难寻难觅说“交子”/冯一下//11—1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杨晓晨//11—48 谈谈“绝对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区别/庞玉姬//11—36 关于岳麓版课标教材的几处表述问题/刘斌//11—38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6)/刘琴//11—24 高考指导
高考复习在课堂——再谈文科综合中历史科复习策略/胡军哲//11—28 2007年高考历史常识题举例/张波//11—33 专家争鸣与高考命题的动态/王涛//11—35 解读材料解析题的难度系数/夏东平//11—37 歧义重重的邮票题材试题/沈为慧//11—39 徐州市2008届高三摸底检测·历史/陈伟国//11—40 初中园地
历史教学中生成生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汤准田//11—45 莫把“祆教”当“袄教”——明末顾大韶的祆教考证/孙常凤,董光奎//11—47 “史书记载”是这样的吗?——兼谈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王爱军//11—49 郑板桥的《兰竹图》印反了/莫宇苍//11—12 历史博览
恪尽职守的循吏/刘隆生//11—51 何谓“韵目代日”?/张保玉//11—54 图说历史
“火山口上”的美国外交/吴新风//11—55 马歇尔计划和西欧经济的恢复/吕琮//11—0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七):古代罗马
(一)/黄牧航//11—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奈贾高原上的岩画//封面
读者来信:与你同行——致《中学历史教学》/贾兴岽//11—32 名师选介:周明学//封二
第12期
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12—01 学术茶座
教材所述“二十一条”第五条质疑/刘玉广//12—04 “二十一条”中“第五条”质疑/李佩岳//12—04 “二十一条”的来龙去脉/肖自力//12—04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二)——历史教师的“史观”/徐赐成//12—07 有感于一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诊断/陈春露//12—10 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历史》(学生版)体现的“全球史观”及其启示/刘松柏//12—12 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冷思考/李强//12—14 善待学生的“插嘴”/陈水土//12—19 老师也是“顺毛驴”/韩新萍//12—45 教材分析
走出关于康乾时代的认识误区——兼与操璐璐老师商榷/徐德厚,蒋运文//12—17 浅析雅典的选举方式及希腊城邦的规模城邦的规模/臧书磊//12—20 “权力”与“权利”辨析/陈登鹏//12—21 关于中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张继斌//12—37 北魏相州在何处?/唐剑锋//12—22 何谓“盟旗”/贾文治//12—50 内蒙古自治区为什么成立于建国前?/李健//12—39 初、高中不同体例历史教材衔接、整合的策略与思考——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王露忠//12—23 人教版《历史》必修①新、旧教材主要观点的变化/杜海军//12—2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7)/刘琴//12—30 高考指导
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王俊伟//12—34 高三历史教学提高学生选择题成绩的几点尝试/李明雨//12—38 联系《十七大报告》解读高考历史考点/卢虹//12—40 小议历史高考题中的解题指导语/张应进//12—26 革命歌曲巧设题/李道海,于京凤//12—47 初中园地
感谢周杰伦/莫宇苍//12—44 浅谈初中生的收藏爱好与历史学习/胡卓尔//12—46 历史博览
陈公博留下的文字资料澄清了中共“一大”的历史谜团/苗体君,窦春芳//12—48 孔子、孔庙与潮州红学宫/王忠雄//12—51 琉球半岛为何未纳入中国版图/姚焕成//12—54 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宋仲明//12—09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5)/陈其//12—53 图说历史
香港回归/易春梅//12—55 一战前的巴尔干局势/吕琮//12—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八):古代罗马
(二)/黄牧航//12—56 世界文化遗产:巴黎苏利桥和第纳桥之间的塞纳河沿岸的迷人风光//12—封面 教坛精英:徐赐成//12—封二
第五篇: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排后两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属于高校级别的专业历史刊物)。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忆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刊物一贯
《中学历史教学》
坚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贴近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对广大师生有着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