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整理篇

时间:2019-05-14 11:2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整理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整理篇》。

第一篇: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整理篇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扩大就业、稳定社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我国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30年发展中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1.1978年--1986年来料加工阶段。2.1986年--1992年进料加工阶段。3.1993年--1999年结构转换阶段。4.2000年以后,成为全球产业制造链的组成部分,中国初步成为“世界工厂”。

一、定义: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加工贸易仍然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2302亿美元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20098.2亿美元。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5亿美元,增长3%,占我外贸总值的34.8%。其中出口8627.8亿美元,增长3.3%;进口4811.7亿美元,增长2.4%。加工贸易项下顺差3816.1亿美元,扩大4.5%。

在此期间,除2007、2008年外,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稳定在48%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地区分布却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而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速度上看都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加工贸易的对象国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这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也使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鉴于此,我国政府制定了许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如何利用政策手段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三、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技术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近1/4的企业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在企业类型上,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满足客户需要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这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来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

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水平仍然很落后。在加工贸易中,通常情况下跨国公司技术水平等同于或略高于东道国国内先进技术水平,从而使我国加工贸易的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并且跨国公司将我国的加工贸易置于技术含量较低的链条,从技术上阻碍了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妨碍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二)国内产品缺乏竞争力

首先,我国国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技术含量低。有许多国内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着管理水平、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缺乏创新能力,从而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无法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其次,我国并没有一套完善的信息引导机制,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国际标准,所生产的产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仍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再次,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使我国许多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很低。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设计等环节大多在海外进行,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更倾向采用国外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时,许多国内产品存在着价格偏高、交货延误、运输缺乏保障等缺陷,因而削弱了其竞争能力。

(三)劳动力素质低且数目庞大

劳动力优势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但是根据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原理,那些人力资本(体现为知识技能的丰富而非人员数量的多少)比较丰裕的国家可以在产业链中做增值率的高端部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并不高,人力资本供给不足,能够大量供给的主要是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简单熟练劳动力(人力资源),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只能做产业链中增长率较低的低端部分,缺乏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高端和中端领域里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即使在低端部分的中间加工制造环节,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也仅为日本的4.1%,美国的4.4%。

“微笑曲线”理论是我国台湾省著名的电脑专家、宏基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根据他从事电脑信息技术行业的多年经验,在波特模型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的,如图1所示。其基本含义是:某一产业的微笑曲线由上、中、下游部分不同附加值而产生,在中游的生产制造部分,其附加价值最低、利润空间也最小,在上游的研究开发与设计或下游的营销与售后服务,则附加值较高,利润空间也较大。

(四)相关政策不健全

首先,我国的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技术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而我国加工贸易中,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方面,享受着贸易保护和产业倾斜政策,另一方面,却由于我国处于加工贸易低技术环节,技术的外溢效应不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导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能力不高,“进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其次,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存在着缺陷对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制约。此外,对境外投资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既造成了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缺乏充足的外汇资金,又降低了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跨国公司理论说明以低工资水平为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将导致中国经济贫困化增长。

跨国公司一般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标准化阶段的产品安排在中国生产,看重的就是中国低工资水平的比较优势。此外,标准化阶段的加工贸易还会带来中国贸易粗放式增长,是中国贸易条件、贸易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没能很好地促进中国技术和产业进步,因此廉价劳动力是不能打造国家竞争力的。要继续加快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一直将生产的比较优势建立在以牺牲国民福利为代价的低工资水平上,而应打造新的生产优势。

四、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

(一)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品的价值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占据了研发、技术与资本密集的零部件生产以及品牌、分销等高附加价值的产业环节,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成品组装、简单的零部件加工等低附加价值的产业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多数行业的技术密集度有所提高,纺织、服装和家电等消费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总体来看,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悬殊,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仍然处于低端产业层次。要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从全球价值链上不断升级。就要从“简单的组装—复杂的组装—零部件制造—零部件研发—最终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等逐步做起。

(二)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首先,我国在加工贸易领域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对此,我国需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同时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为加工贸易科研开发成果商业化生产创造基础,是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条

1、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而资金、技术等优势将不断加强。因此,我国应向具有研发、设计功能以及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迈进。要加强本地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加强与本地大学和科技中心合作,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的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提升企业从事OEM(委托制造)配套能力,努力向ODM(委托设计制造)和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发展,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

2、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加工企业不仅要提升加工制造、装配、检测、包装等非核心价值环节的能力,还需具备应用性研发、工艺、外观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以及附加服务等更加系统化的功能。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产业延伸是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有利于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

(四)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调整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

据前所述,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小,且处于国际分工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主动权被外资企业所掌握,其发展规划受到外资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权。为此,要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要赋予内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营造有利于内资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内资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特别是纠正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外资优于内资”的观念,避免“内资给外资让道”的现象;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提高同国外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生产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

(五)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用外资、增加就业等。要做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管工作,有赖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赖于商会、行业协会、报关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必须积极、有效、充分、合理地发挥综合协调的整体效能,实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形成促进与监管的整体合力,使加工贸易与国内工业体系融为一体,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真正把我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构建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指向的创新体系

(六)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相应的产业集聚及产业地区转移现象。

跨国公司将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配置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被转移出去的某些生产环节往往在地理上有着高度集聚的特征,这些特定地区的产业集群就成立全球生产网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球生产网络、加工贸易和产业集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特定区域开展加工贸易的重要平台和条件,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深圳为例,在以深圳为中心的50公里半径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计算机、通讯、视听产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圈,上下游企业在此集聚,蕴藏了强大制造配套能力,吸引海内外跨国公司在此设立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而不仅仅是加工贸易本身一个环节的升级,而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整体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集群的创新和学习能力。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小论文

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摘要】: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也将朝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注重宏观管理和国际合作的趋势演化。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演变建设完善

【正文快照】:

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演变

1.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处在探索时期,其主要措施为精简政府管理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首先,下放外贸经营权,简化贸易计划的内容 第二,试行工贸结合和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代理制度 第三,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这一时期,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改革逐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调动微观经营主体的出口积极性,但是改革对外贸企业的财务体制 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的触动,外贸宏观调控手段仍以直接调控为主 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由改革开放前的完全封闭逐渐向鼓励出口,有选择的限制进口方向转变。

2.外贸承包经营管理改革时期(1988—1993)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深化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加以完善。

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的执行主体由外经贸部下属的外贸企业扩展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各外贸专业公司,这些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和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目标是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这一时期的改革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逐步成长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的财务体制。但出口承包责任制只是一种在改革中的过渡体制,存在很多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做法,而且,外贸经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有了很大发展,急需建立一套多层次的、既灵活又规范的宏观管理体制。

3.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贸管理制度框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

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实施对外贸易企业的自负盈亏管理,继续强化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中央财政承担了所有的出口退税。实现汇率并轨和有利于出口的信贷和税收制度 放宽对外贸企业的行政管制,改革经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注重出口创汇的数量转向注重效益,完善外贸立法。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起对外贸宏观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显著特征是放宽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加强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调控外贸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阶段颁布的《对外贸易法》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对外贸易基本法,对维护对外贸

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发挥重要作用。

4.外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时期(2002至今)

2001年12月11 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转折点,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都得到了加强这一时期国家及地方政府就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修改和重新制定,力求在内容上与 WTO法律制度趋同,许多条款吸收了国际贸易的通行做法。制度设计的目标重点在于通过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同时,逐渐提高贸易法规的透明度,简化行政审批制度等。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加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法律制度,由国家颁布的关于对外贸易管理的多部法律构成,包括《对外贸易法 》、《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是整个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框架中最具权威,最有强制力的一部分,决定了制度的其他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颁布的各项条例、规定组成的,如 《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等,这一层面的制度规范较法律制度层面在内容上更为具体,是整个框架的主体部分。第三个层面是各省、市级政府部门根据各地区自身的对外贸易状况,针对具体地方产业、具体商品进出口的规定。是第一、二层面制度的具体化、技术化,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绩效分析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演变,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对外贸易的制度成本,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每一次变迁都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改革的前三阶段,虽然增长率均值比较高,但是增长率波动性也很大。这是因为改革初期处在探索的阶段,而且表现为“强制性”的方式,在推行的过程中在某些领域或地区并不适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开始显现,针对各种现象调整政策也会造成数据的波动。第四阶段的波动性最小,因为加入 WTO之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大,并表现为“诱致性”的变迁方式,更适应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需要。

总体而言,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增长率的波动性说明了制度的变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 反复试验 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完全照搬套用的,探索和创新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风险。而中国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且增长率的波动性也趋于平缓,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化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的背景及影响因素

诺斯的制度演化思想认为,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变迁和稳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式取决于人的学习过程。诺斯后期的制度演化思想强调,制度变迁的起源在于决策者所洞察到的机会,这些机会或者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来自决策者在给定的心智结构下对各种制度框架在边际上的成本收益分析。所以,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都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变迁。

1.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有利时机,适时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参与国际分工,并逐步改革和建立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外贸管理制度。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连年增长,与许多贸易伙伴国产生了贸易摩擦,受到伙伴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侵犯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同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内环境的变化。(1)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中国企业不仅有能力而且又有必要开拓国际市场、国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外

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过渡,其改革过程影响甚至是主导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改革过程。

3.思想意识的变化。(1)对国际贸易作用认识的变化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是把对外贸易作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其目标是通过出口换取进口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必然要求改革传统的贸易管理制度。(2)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思想,比较优势理论代替了自给自足的思想。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外贸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外贸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为此,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就成为现实的需要。

四、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方式和特点

1.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改革和创新,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表现出“渐进式强制性”的变迁特征。渐进式表现为“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强制性表现在“自上而下”政府推动的制度改革过程。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要求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变迁方式日益表现为“渐进式诱致性”的变迁。诱致性表现在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制度环境,由经济主体来选择和建立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

2.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是从封闭的高度集中的国家垄断外贸管理制度逐步向开放的外贸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过渡并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接轨。中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度的以经济利益为重,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综合利益并重的转变过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的问题,不可能完全服从对外贸易效率最优化的原则。

(1)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过程中,政府始终占主导地位,但其作用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变化。下放管理权、实行自负盈亏机制等体现“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

型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在改革中依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其侧重点逐渐从直接的管理和强制性的推动,转变到根据外贸发展的需要。

(2)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采取“由易到难”,“由微观到宏观”的演变过程。在改革的初期改革主要对象是微观层面的外贸管理制度,这些领域在改革过程中较为容易把握。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的重点则转向营造统一的制度环境,如着力于外贸领域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订,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的建立等。

(3)对外贸易理制度创新的重点逐步从体系的建立转向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完善。在改革的初期,主要的任务是逐步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管理制度的体系。之后,改革的重点转向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

(4)影响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变迁的因素逐步从国内扩展到国外。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和领域的扩大,国际市场竞争状况、贸易伙伴国政府的反应和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的影响加大。

五、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国际国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制度也在不停地完善着。

1.我国政府的职能体制不断完善。

(1)政府保护国内市场方式受到限制。以往,中国保护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是高关税和配额等非关税壁垒。由于中国承诺在入世后大幅削减关税、取消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取消不恰当的财政补贴,传统的保护手段因此将受到极大限制,有的保护手段基本不适用,这对国内市场的保护程度大大降低。

(2)政府支持国内产业提高竞争力的方式的改变。中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又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以政府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与对出口的直接支持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入世后,国内市场的保护程度将大大降低,形形色色的补贴手段也就将受到限制,因此政府必须转变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的方式。

(3)政府对外经贸管理的手段的调整。过去中国政府管理经济仍然主要用发内部文件的办法,有关规定既不透明,变动也很频繁,政策的可预见程度不高。在入世承诺中,中国承诺将公布所有涉外经贸的法律法规和部门章程,未经公布的不予执行;而且在设计对外经贸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前,将向公众提供草案,并允许提出意见等,政府从以往单纯的“管理者”向管理与服务并重。

(4)政府涉外经济管理的机构的调整。为兑现入世承诺,原来一些政府的涉外经济管理职能或者不再存在或者大大减弱。

2.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法律手段是最重要的外贸宏观管理制度手段,处于外贸管理体制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中国外贸在某些领域缺失,可操作性不强,立法落后于需要的问题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中国有效的贸易防御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是将来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趋势。

3.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宏观调控与其他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加强。中国的产业制度,利用外资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环保制度等都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都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进出口企业。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其他制度产生矛盾,因此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协调将成为发展的新趋势。

4.我国加强区域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WTO 制度存在缺陷和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转向寻求发展双边或区域性一体化组织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中国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对国际上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扩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发展的又一趋势。

总之,中国的外贸管理体系一直在不停的适应国情一步步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而我们现在所建立的管理体系也是处在不停的完善中的。不管怎样,我们的管理体系都会围绕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来加以改善的。所以未来还将继续探索和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沈四宝.论WTO 后过渡期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梳理和完善[J].WTO 经济导刊,.[3] 谢国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新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4] 戴志强.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发展进程评述[J].2006.[5] D.C.诺思L.E.戴维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中国经济教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文章

[6] D.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第三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最终版)

新时期我国外贸发展战略探析

一、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后)

(一)改革开放初期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1978-1992年)

根据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把这一阶段区分为1978-1987年、1988-1992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 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 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 并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点则体现在外汇管制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人的政策上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 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 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 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由制等一系列措施。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 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二)贸易自由化倾向的过渡型贸易政策(1992-2001年)进入90年代到我国人世前,是我国对外贸易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该时期我国经济提出了“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大循环”战略,为此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该时期对进口管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减少和取消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以及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在出口方面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专门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等。特别是1994年外汇并轨制为代表的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贸企业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减少进出口数量限制、鼓励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等,理顺了连接国内市场价格体系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通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此时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三)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2001年至今)

加入WTO以后至2007年,我国面临着加入WTO后如何推进外贸体制的市场化改

革和内外贸一体化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安全成为新时期中国外贸战略理念的核心。对外贸易政策目标以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移为重点。尤其是WTO非歧视原则下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因此,我国采取的基本是相对较低的保护与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措施,即运用关税、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政府采购等措施对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行动态的、以扩张出口为目标的保护;运用低估汇率、调整出口退税和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出口鼓励措施。

二、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现状

(一)我国外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1978—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2.56万亿美元,增长了123倍,年均增长17.4%,全球贸易排名由32位提高到第3位。出口排名由全球第34位升至第2位,2012年中国外贸规模已经达到3.87万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二)我国外贸的质量在不断提升

在产品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主导产业经历了由轻纺到机电,再到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转变。

在主体结构方面,30年来,三大类型经营主体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均得到大量增加。且名营企业成为外贸主力军。

(三)我国外贸的出口形势日趋严峻

1.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爆发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经济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冲击数据显示,受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人民币升值以及生产成本上升,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加入WTO七年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20%。到2009年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进一步加速下降,创下1993年以来最大跌幅。而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美、日的双边贸易也严重受挫,加工贸易出口回落幅度大于一般贸易

2.贸易摩擦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隐蔽而具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手段,引发了与我国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贸易摩擦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摩擦阶段逐步向多产业贸易摩擦和结构性贸易摩擦方向发展;货物贸易也向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方向发展;原本在欧美贸易的摩擦向美日贸易摩擦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发展。

3.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技术条文本身直接限制进口;通过认证措施间接阻碍商品进口;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规定来限制商品进口

(四)我国外贸的出口商品结构不平衡

1.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

我国的出口规模很大程度上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其自身低劳动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正不断地受到削弱。这类产品越来越受到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的威胁,从而导致其市场容量越来越小。

2.出口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

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浅、档次低,工业制成品出口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其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都比较低.3.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范围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讯设备等少数类别。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缓慢发展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变慢,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贸易强国的建设进程。

(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服务业发展不仅表现为规模小,同时表现为档次低,服务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差。近几年来,服务贸易从整体上看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呈不断扩大趋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任务是相当迫切的。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低,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现阶段我国外贸发展战略探析

(一)调整产业结构

要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从而不断改善我国出口的产品结构。

只有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才能有效缓解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只有不断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术水平,才能使我国企业走出价格竞争,有效避免国外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才能使我国产品达到并超过国外的技术标准,从而减弱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制约。

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一方面要注重国内企业在竞争机制的引导下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大量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要在完善国内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同时,大力发展更具创新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要避免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放开国内市场,对国内企业放开可以市场化的行业的进人权,取消不合理的行业审批和行业进入壁垒;要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向进行指导,避免外商将在母国遭到禁止的产品转移到我国来进行生产;要取消企业进口方面的不合理的优惠政策,使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公平地竞争。

(二)改善我国产品出口的地区结构。

随着我国产品结构的转变,我国应当进一步开拓出口的国际市场,在维持和发展现有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因为在这些市场,我国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质量优势,并且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产品又具有价格较低的优势,所以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市场中,我国的出口产品应有很大的作为。

(三)努力提高加工贸易的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率。

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在于“两头在外,中间在内”,也就是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这是由我国国内经济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落后、国内的中间产品难以满足加工贸易的需要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这种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较一般贸易要小很多,而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我国要在不断提高国内产品的技术和质量的同时,鼓励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选用国内的中间投入品替代进口的中间产品,提高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国内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才能缓解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限制,一方面只有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并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之后,国内厂商才能在合理的技术指标的指导下安排生产,生产的产品在国外才能越过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另一方面,国内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五)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国外的反倾销

坚决反对歧视性的反倾销诉讼和调查。反倾销诉讼的应诉具有外部性,所以国内的行业协会和行业主管单位应当合理组织国内厂商应对反倾销调查。对于国外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倾销行为,我国的企业、行业协会和行业主管单位应当主动对其提起反倾销诉讼,保护自身的利益。

第四篇:对外贸易概论 重点

对外贸易概论【重点】 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的原因(16)★

1、外贸体制改革深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企业竞争力提高,为对外贸易发展增加了活力;

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成为推动外贸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3、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与贸易的互动效应更加明显;

4、国内经济增长,扩大了对能源、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等生产资料的需求;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效应显现,我国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不断调整和健全,同时我国认真履行承诺,扩大开放,关税下降的同时,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改善了中国外贸发展的环境。

中国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贡献(27)

1、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使世界经济更加具有了世界性;

2、中国将向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3、中国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容量巨大的市场将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机遇;

4、中国对外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给我国多双边及区域合作贸易伙伴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

反补贴措施(39)

我国新《对外贸易法》第43条规定:“进口的产品直接或者间接地接受出口国家或者地区给与的任何形式的专向性补贴,对已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国家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或者阻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41)

指各国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

我国贸易救济法律体系(48)

1、1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2、3个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

3、27个部门规章4、2个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补贴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对外开放(59)

1、含义:要大礼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焦化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2、内容

①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

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使用的先进技术;

③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④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⑤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⑥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

3、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73)

1、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要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要加大发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4、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出口和战略资源的出口;

5、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和比较利益。

“大经贸”战略的基本内容(82)

1、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外经贸活动,实现外经贸经营主体多元化;

2、促进外贸、外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对外援助、对外投资等各项外经贸业务相互渗透与融合;

3、推动商品、技术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4、加强外经贸主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开拓国际市场的合力。

科技兴贸战略(91)

是以贸易为龙头,以产业为主体,以科技为动力,通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礼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提高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提高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技术贸易(121)

是指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见,按一般商业条件,将其技术的使用权授予、出售给他方或购买他方的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商业行为,它是技术转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技术出口和技术引进组成,技术贸易是以无形的技术知识作为主要交易标的的)

利用外资的意义(166)

1、缓解和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利用外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推动着技术进步;

3、推动着产业结构升级;

4、提升了贸易结构和国际竞争力;

5、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增加就业;

6、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服务贸易的方式(189)

1、跨境交付。是由一个成员境内向另一个成员境内提供的服务。

2、境外消费。是指一成员消费者迁出其本成员领土并在另一成员境内消费服务。

3、商业存在。是指某成员在其他成员境内建立获准的商业实体,由此向其他成员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是指某一成员的自然人获准在另一成员境内为该成员境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新《对外贸易法》第26条规定:国家基于下列原因,可以限制或者禁止有关的国际服务贸易(203)

1、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2、为保护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3、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服务产业,需要限制的;

4、为保障国家外汇收支平衡,需要限制的;

5、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6、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223)

1、这是我国第一部外贸法。

2、含义:《对外贸易法》共8章44条,规定了我国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与开展对外贸易关系的准则,明确了从事货物、技术进出口及国际匆贸易的基本原则,规定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措施,同时对违反外贸发的法律责任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4、目的:为了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5、基本内容:

①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②实行对外贸易经营许可制度;

③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原则;

④逐步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原则;

⑤维护对外贸易秩序的规定;

⑥平等互利、互惠对等的多边、双边贸易关系原则;

⑦对外贸易促进措施。

6、意义

①有利于建立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制度;

②有利于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对外贸易机制;

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

④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关系的主要原则(294)

1、独立自主原则

2、平等互利原则

3、互惠、对等原则

4、外贸、外交相互配合的原则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302)

1、促进中国经贸事业的发展

①有利于中国继续和扩大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从而加速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尽早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

②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

③促进中国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

④有利于香港的稳定发展和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经贸关系的发展。

2、有利于世界经贸事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健康发展

①中国国内市场开放度的扩大,将为其他成员方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多的机遇;

②中国的贸易与投资环境会进一步改善,使外国企业增强安全感;

③中国会与其他成员方密切合作,维护并充分发挥新成立的多边贸易机构的作用,增加世界贸易的自由、稳定和透明度;

④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既有助于改善国际贸易失衡,减少贸易矛盾,也有助于贸易国家的经济发展;

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会加强和扩大与其他成员方之间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借阅社会劳动,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论述题

1、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其主要影响(273)

2、利用外资与发展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166)

(一)外资特别是直接利用外资,可以促进引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首先,利用外资可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创汇。

其次,引进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可以使出口方式多样化。

再次,利用外资可以促进进口贸易的发展。

(二)发展对外贸易反过来可以带动利用外资的增长。因为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大多是在与国内企业做贸易的过程中,通过互相了解,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后为了同一个目标——赚钱而走到一起的。

(三)处理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对大同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至关重要。

一方面,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可以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跨越式’’优化,为改善外贸条件奠定产业基础。

另一方面,提高外贸与市场流通业水平,努力改善外贸结构及条件,可以为利用外资和开放型经济进…步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1、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说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答:必要性:在一国范围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在实物形态上达到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关系;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来解决社会再生产对各种比例关系的需要。

作用:发展对外贸易可调剂余缺,以长线资源交换短线资源,扩大经济规模,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对外贸易在新的经济循环中,不仅仅对国民经济起调剂和补充作用,还必须起强有力的杠杆和推动作用。

2、对外开放的含义、内容

答:含义: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内容:(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2)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3)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4)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5)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6)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3、经济特区

答:含义: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别开发区”的简称,它是指主权国家或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划出一定的区域,实现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特点:特区的经济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资金来源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特区的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企业的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管理体制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国家给特区更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享有特殊的经济政策。作用:(1)经济特区运用特殊的优惠政策,能够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创汇,带动和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2)经济特区的建设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宝贵的经验(3)港澳台同胞通过到经济特区投资和经济交流,可以增进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同意(4)兴办经济特区,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通过经济特区,中国可以更好地面向世界,了解世界,世界各国也可以更好、更多地了解中国。

4、出口商品战略(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内容)

答:含义:是指一国根据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对出口商品构成做出战略性规划。意义: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5、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答:含义:通过放宽贸易限制,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大力发展面向国外市场的产业,以出口贸易带动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科技兴贸战略(含义和相关内容)

答:含义:从商品生产和交换角度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品,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意义:(1)体现了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2)适应了经济、科技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潮流(3)是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4)与贸兴科技是辨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十一五”计划时期的“科技兴贸”战略规划:(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奋斗目标: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工作任务:实施“出口创新基地”工程;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工程;实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实施“出口创新企业”工程。

7、以质取胜战略的涵义和措施

答:涵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创名牌出口商品。

措施:(1)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出口商品质量意识(2)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出口商品质量(3)推行国际标准化,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制度,提高出口产品质量(4)切实贯彻《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充分发挥商检部门的监督保证作用(5)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

8、新形势下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答:涵义:指根据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建立起我国出口市场合理的多元化的总体格局。措施:(1)深度开发日、美、欧和港澳地区等传统出口市场(2)重点开拓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3)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

答:(1)合理安排进口,保持适度的速度与规模(2)有重点地安排进口,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确保进口生产和建设所需的短缺物资和“以进养出”物资;适当组织生活必需品和市场紧缺物资的进口。

答:含义:(广义)泛指国外企业以投资的方式将部分盛产转移到东道国或利用东道国原有的生产能力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到东道国境外销售(狭义)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取报税监管的贸易。

11、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答:问题:(1)劳动力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影响了其持续发展(2)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工序上,主题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3)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微观主体,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继续发展(4)地区发展不平衡,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5)我国政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发展思路:(1)改变传统海关监督方式,完善加工贸易管理(2)建立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体系(3)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引导加工贸易良性发展(4)促进产业关联,消除“飞地效应”(5)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6)积极推进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12、我国服务贸易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

答:问题:(1)总体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2)本身的出口结构不合理(3)法律法规不健全(4)竞争力受到自身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制约(5)人力资源重视和培养程度不够,引进和自主开发的机制不强(6)管理落后。

发展思路:(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建立科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3)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4)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5)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6)注重长远目标(7)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13、我国引进技术的原则

答:(1)扩大引进软件技术(2)要以购买主机和关键设备为主(3)引进先进技术(4)引进适用技术(5)避免重复引进(6)引进技术后要加以消化、吸收、推广和创新。

答:内涵: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以日益壮大和发展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成熟技术和优良设备为基础,通过对外投资与合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业务形式,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必要性:(1)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3)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4)是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5)是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6)是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需要。

答:含义:指外贸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内容:国家外贸行政管理体制和外贸企业经营体制。

16、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体制的特征

答:(1)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高度集中(2)实行单一指令性计划管理和统负盈亏

(3)建立单一全民所有制的外贸企业

17、“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1)外贸机制进一步市场化(2)外贸运行进一步自由化(3)外贸管理进一步法制化

答:含义:指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经济效果。

内容:外贸活动实现的直接的价值增值和外贸活动派生出的、间接的社会劳动节约。

形成方式:(1)利用“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2)通过使用价值,来形成外贸社会经济效益。

影响因素: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价格机制;汇率机制;政府宏观调控。

答:含义: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外贸领域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

构成:一方面以价值增值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使用价值来表现。

影响因素:(1)外贸企业的企业制度(2)外贸企业的经营制度(3)外贸企业的管理制度。

答:(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进出口商品结构(2)建立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协调外贸社会效益与外贸企业效益的关系(3)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优化外贸结构,为对外贸易的可持

续发展创造条件。

答:(1)办证我国对外贸易再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2)保证国家对外贸易方针政策的贯彻,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外贸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对外贸易管理的经济手段

答:(1)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2)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有效手段之一:进出口关税的征收;出口退税制度;(3)进出口信贷是国家运用金融政策和金融手“段支持和鼓励对外贸易的一项重要措施(4)充分发挥汇率的杠杆作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3、对外贸易管理的法制手段

答:含义:指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借助法律法规的作用对进出口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管理体制。

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1949~1977: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2)1978~1991: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大外贸经营渠道,促进产销结合,重视市场信息反馈的指导作用,并颁布一系列的外贸法律法规(3)1992~2000:国家先后制定、颁布外经贸法律法规共700多项,取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贸法制建设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有不完善之处(4)2001入世至今:外经贸法律法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抓紧进行外经贸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进一步提高外经贸立法的透明度。

24、海关监管

答:含义:指海关一句国家法律、法规对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实施报关等级、审核单证、查验放行、后续管理、查处违法等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内容:(1)监督任务:我过海关的监督对象为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2)监督程序(3)监督制度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

答:(1)实行全国同意的对外贸易制度(2)维护公平的、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3)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

(4)发展国际服务贸易(5)在多边、双边贸易关系中坚持平等互利、互惠对等的原则(6)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6、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关系的主要原则(1)独立自主原则(2)平等互利原则(3)互惠、对等原则

答:(1)两反——反倾销、反补贴(2)双边贸易平衡(3)产业转移(4)贸易壁垒

(5)汇率(6)市场准入(7)美国对华出口产品的管制(8)区域经济一体化

28、试述十五计划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的方针和主要任务

答:指导方针: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的新形势,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管理经验和人才,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在有效利用国内资金的基础上,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和领域,积极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主要任务:(1)按照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外资投向,重点是出口创汇企业、进口替代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2)合理利用国外贷款,提高质量和效益(3)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4)进一步放宽或取消外商投资限制(5)逐步将外资引向中西部内陆地区(6)继续完善投资环境(7)创新吸收外资方式。

29、“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体制进行了哪些方面的重大改革

答:外贸管理体制:(1)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行政性管理手段(2)加强出口产业政策管理,形成出口产业政策管理机制(3)完善与外贸活动相关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外贸促进体制:(1)建立促进主体网络(2)各类贸易促进主体合理分工,共同形成高效的外贸服务体系网络(3)改革促进方式,建立促进绩效评估机制。

外贸经营体制:(1)建立适用所有各类出口企业的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共同机制(2)建立“出口自营与代理从宽,收购出口从严”的退税新机制(3)国家不再专设出口退税机关,而是将出口退税纳入常规税收征管机制中。

30、试论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答:(1)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2)扩大国内生产规模(3)提高科学技术水平(4)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5)丰富国内市场(6)扩大劳动就业(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8)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

31、我国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的原因(论述)

下载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整理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整理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1.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外贸值(进出口 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GDP的比值,它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 2.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规模经济和不 完全竞争条件下......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名词解释: 易货贸易:是指买卖双方之间按照交易总价值相等原则,以商品交换商品的贸易方式。科技兴贸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的贸易发展战略。它以政府的服......

    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题

    复习题1、 对外开放政策什么时候确立?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对外开放格局如何形成? 2、 我国为什么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3、 我国发展出口贸易为什么要从“以量取胜”转变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试卷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__主要指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国的国境内向另一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2. 产业间和产......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点(精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点一、 名词解释对外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便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值。对外贸易额:又称为对挖猫一只,是以一定时期货币价值表示的反......

    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

    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A卷 1、 材料:“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 论述:如何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包容性增长”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概念也是随着对贫困问......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本复习题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围。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五种:名词解释;单、多项选择......

    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附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单选题1、对外开放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最终得到确立并被写入。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B.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