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试谈物理教育的多维探讨
试谈物理教育的多维探讨
我从1986年开始,从科学学、科学方法论、教育理论、创造学、系统科学等学科多角度地研究物理教育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育观点。1993年底出版了应用教育科学专著《物理教育的多维探讨》。下面就物理教育问题作些简要的论述,请批评指正。
一、物理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本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有别于在此之前的任何时代的特点。第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增长,科学发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愈来愈短,新产品,新技术过时的速度愈来愈快。第二,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化。一方面知识的某些分支不断地出现,形成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在科学分化的基础上,由于各学科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形成具有新质的内涵更大的综合学科。第三,科学的数学化趋势。各门学科日益把数学和数学方法作为研究事物现象、数量关系和深刻表达事物本质的工具和方法。第四,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科学研究已成为现代生产的组成部分,要保证生产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新技术,而新技术源于科学研究。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纷纷改革教育,研究教育思想,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方法。从总体上来说,世界教育呈现两大趋势:终生教育和发展智能。
终生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人们不得不对学校正规教育的地位作出新的认识。职前学校的正规教育只是受教育的一个阶段,是终生教育的基础部分。那种把学校正规教育看作人的一生唯一的教育,认为学校教师在这一阶段应给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从事某一专门职业,无需再学习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再多,也不能满足其日后的工作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应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的轨道上来。
因而物理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智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其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并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了解环境、关心社会、解决问题,不断地追求进步,掌握更多的技能。
二、物理教育应介绍杰出物理学家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包含无数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共同努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物理学家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第一,推翻前人的错误论断,建立科学的概念,开创科学的新纪元。如伽里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提出匀速运动和匀加速度等概念,奠定了力学的基矗第二,创造性地综合已有理论,集科学之大成,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如牛顿在伽里略、开普勒等人的基础上,对力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综合,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三定律,完成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第三,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发现。
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重要的实验往往能深化人类的认识,将物理学推向一个新的发 1 展时期。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正是这三大实验发现揭开了现代物理的序幕。第四,突破前人的思想方法,创立新的科学思想。物理学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需要新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例如玻耳兹曼和吉布斯在麦克斯韦之后将统计方法彻底地引入物理学,突破了牛顿等人的因果决定论思想。第五,提出著名假说,构建新理论,如在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时,普郎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为量子力学的创立作出重要贡献。再如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狭义相对论。第六,进行重要的验证性实验。如赫兹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并使之很快得到应用。再如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用钴60做实验,证实杨振宁、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著名假说。
杰出物理学家能够对物理学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他们非凡的智力和优秀的性格特征外,还与他们处在物理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关,同时他们还受益于前辈科学家已有的成果和经验。
物理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地介绍物理学家奋斗和创造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心理品质。优秀物理学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热衷于科学研究; 3.喜欢并有能力长时间地艰苦工作; 4.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 5.坚持真理,敢于为科学献身。
学习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物理学家是人,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贤;物理学是人创造的,因而有局限性,还需要发展;既要尊重科学,又不盲目崇拜书本;学习物理学家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敢于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首先要认识创造性物理教育的意义。概括地说,实施创造性物理教育有助于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物理教育观,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需要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培养大批的创造型人才。在物理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造性的物理教育是在物理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树立创造意识和志向,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进行科学创造需要掌握深厚的物理学知识,需要产生各种联想、想象和设想,更需要加强物理方法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融汇在教材中的方法论思想,逐步建立理想模型,设计理想实验,掌握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学会进行科学假设和建立简单数学模型。同时还要学会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方法是活的知识,它能够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供启示。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输出。即是说在思维过程中从某一具体的对象出发,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可能的答案。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典型习题进行发散讨论,以训练发散思维能力。打破习题本身原有条件的局限,让学生以原题为基础,2 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进行解答。
聚合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把思维指向中心以达到目的。怎样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呢?可以利用“智力激励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讨论。
“智力激励”的原理是:众人围绕一个确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问题成为刺激人们思考的因素,它引发出各种不同的设想,而每一个设想又成为新的刺激人们思考的因素。如此循环,推动人们更广泛、更深刻、更具体地思考,于是产生出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物理教学中通常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没有统一 答案的问题,如“请你以物理知识为基础,设计一个家用防盗系统”。这个问题会引发出学生的众多设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物理知识,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生要学好物理,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摆脱死记硬背的倾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强烈的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物理教师应结合物理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激发好奇心,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很广,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各种电器、无线电装置都与物理知识有关,这会给学生产生一种自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光凭这点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常常用物理学史中精彩片断。高质量的演示实验(教师自制的演示实验更好)、物理学的新进展、物理学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等材料和手段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争取保持学习的良性循环。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学懂,学生从成功的学习开始,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果学习的压力过大,学生心理上就难以承受,就得不到学习成功的愉快体验,从而减弱学习动机。第三,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学习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人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物理学习过程是用物理学的理论去同化、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幅完整的物理图象。这幅图象就是物理学的基本结构。要学好物理学,必须要理解物理学的基本结构,而不只是了解一些孤立的、零碎的物理知识。要理解物理学的基本结构,不单靠背诵和记忆基本概念、公式。而要在记忆的基本上,搞清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的来胧去脉,以及它们是怎样构成一个严密、和谐的知识体系的。
有效的学习,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地思考,认真地探究。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和实验去认识物理现象,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形成科学的概念,探究式学习往往通过寻找概念、定律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有效地控制物理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组成的复杂系统。为了学习目的而组成的物理教学系统,必须使学生了解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即获取信息,而教师给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否已被学生接收,这就需要学生反馈信息,反馈信息是联接教学双方的纽带。
教师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常常需要调节和修改计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控制。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可能出现许多偶发事件,教学信息的交流不像电报、书信那样简单,只要输出端发出信息,输入端就能接收到。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有的学生完全接收了,有的只是部分接收,有的完全没有接收。
成熟的教师常常通过学生的回答性语言、情绪变化、细微动作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那些无视学生反馈信息,只按自己既定计划单向输出信息,其输出信息常常是低效的,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调节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控制信息量。教师的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某些信息,如果一次课教师所教的内容过于简单,信息量就少,完全重复学生己学过的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无兴趣。反之,如果一次课信息量过大,学生会感到疲劳,接收困难。怎样了解信息量是否适当呢?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面部表情、课堂气氛、回答问题等非语言和语言反馈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对信息量进行控制。
第二,控制信息输出速率。在一节课的45分钟内,学生所能接收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接收的速率也并非均匀。例如,开始上课和临下课的几分钟学生的精力都可能不太集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量新信息集中在学生最佳吸收状态时传递。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成熟的教师能够捕捉和创造最佳信息吸收状态。
第三,控制信息传递方式。教师传递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听、看、读、写、做、讨论等。教师应多做几手准备,通过双向信息交流,灵活地变换信息输出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接收率。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控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控制:第一,评价控制。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将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控制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习题对、错判断、评语,可以是回答提问时的评语,也可以是测验分数的其他评优、奖励等。
第二,目标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总的培养目标,制定基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来调节、控制学生的学习。
第三,学习方式控制。教师设计各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对学习方式的控制,应考虑到教学内容、学生素质和教学艺术等因素。总之要有变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过程处于最佳状态。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广大初中教师。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根据新课标理念,就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我从教了十大几年的初中物理,经历了新旧课程的不同教学。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主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使课堂变得很“乱”。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希望出现的教学新面貌。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行为的转化。特别是对初中物理教师来讲更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初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低,厌学情绪严重等特征。原因在于他们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多数是课本上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缺少分析和知晓。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是知识缺乏,大多数的家长在忙于改变自家的经济状况,无时间或不懂得顾及自己的子女教育。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积极性。下面本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的实践,按新课标理念,就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谈一些体会。
1、新的课程标课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正常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对师生双方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初中师生关系比较紧张,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的产生。新形势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会抢答了”、“你的想法也正是老师所想的”、“你的见解出乎意料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与众不同设想”。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要指责,应给予鼓励:“你再想想,一定会知道”。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渐渐地、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会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信任、自由、民主、同情、尊重、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内容时,要求有乐器的学生自带乐器,并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来演奏乐曲和讲解他们对声音特性的理解,这样他们就能在这节课找回了自信。有些学生平时只对某些歌星感兴趣、因此在讲“音色”这一抽象概念时,我在录音机中先后播放周杰伦和欢子的歌曲,叫他们听是谁在唱,我问大家:“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就这样学生在很轻松的环境中,理解了音色这一抽象概念。2、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除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方面的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将来从事生产实践的人来讲才是最为根本的知识。《物理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描述物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词语,意思是说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
要掌握物理知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实质上就是将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转化需要时间,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慢慢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某些物理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例如,在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下列问题:(1)如果花样滑冰在草地上,能滑行吗?(2)如果花样滑冰是在水泥地上,可行吗?(3)如果花样滑冰在冰地上,可以吗?这样既符合了学生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活”物理,是指物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学习物理又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尽量用一些贴近生产生活的例子引入新课,尽可能与现实原型相联系。例如,用学生的近视眼镜作为凹透镜现实原型,儿童乐园中的翘翘板作为杠杆的现实原型等等。通过与现实原型的联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体会到物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
3、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物理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过程的优化密切相关,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地合理、科学。以新课的引入为例就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措施:⑴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⑵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⑶由小实验导入新课;⑷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⑸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⑹由介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入新课。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只要广大教师细心琢磨,认真去想,善于实践,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要掌握课堂教学结构、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必须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发现、想象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即确定每节课每一环节都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优化练习与作业:(1)作业布置要有层次性。例如:在学习了“摩擦力”后,除布置一些基础习题外,还可布置几道选做题:①学生自编一道与摩擦力现象有关的题目,题型不限。②写一篇“假如没有摩擦”的科幻小论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做其中的一题。(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例:进行班级篮球比赛,为了防止运动员打滑跌倒,下列哪些措施是错误的: A.在球场上撒些小沙子;B.运动员穿的鞋底带有凹凸不平的花纹;C.扫净水泥地上的小沙子; D.穿上平底的塑料鞋。由于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老师还要经常及时给予鼓励,作出评价,指出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多次反馈多次纠正,使练习真正起到应有的巩固知识的作用。
教学方法选择得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各展身手。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求有:(1)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2)使学生始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心理品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锻炼技能和能力,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在每一堂课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只要广大初中的物理教师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吃透各个教学内容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征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应用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和产生理想的效果。
物理教师需要想方设法通过建立良好的正常的师生关系,让初中生找到“自我”,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学习“生活”的物理,使他们找到“信
心”。教师通过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最终使学生由“学会”物理到“会学”物理。
杜小娟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这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如何教会学生学好物理,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的总复习,是我们备课组、教研组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现将我们的一点经验介绍如下:
一、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我们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备的效果。
2、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3、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二、注重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炉子效率和热机效率时,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接着让他们与机械效率进行比较,与班级考试中学生考试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进行比较。与功率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清楚功率、机械效率、炉子效率、热机效率的概念,物理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几个率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就不会认为功率与机械效率之间有直接关系了,也不会认真有用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了。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体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五、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的课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通过我们备课组老师的团结协作,相互分工,步调一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余干县杨埠初中洪艺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需要培养和激发,也是可以培养和激发的。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课外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一定的扩散思维或创新技法的训练,开展创新活动,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这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应当成为开展创新性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有利和最重要的途径。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创新性思维的前提
在一个死气沉沉,处受到拘束、压抑的物理课堂中,是很难谈得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激发的。创新性思维的激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气氛,需要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如在讲《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时,我采用与学生一块做实验的方法。我给学生准备了烧杯、水(里面放了点奶粉)、激光灯、小玻璃块后,告诉同学们一块做探究游戏,全班同学顿时情绪高涨。刚开始有的同学不知所措,在同组之间相互研究讨论之后,有几个组的学生一下子把小玻璃扔到杯子底,点出了明显的实验方法,体现了创新性思维的结果。接下来鼓励每一个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说明实验方法,结果每一组都抢着发表看法。在这种物理课堂中,师生相互信任,彼此尊重,民主平等,融洽相处,有一个大胆自由的发表见解的学风,这对创新性思维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激励创新性思维的外部条件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设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处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激发认识兴趣和学习动机,这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在压力和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在糊纸的框架上平放、侧放、竖放一块砖。学生们刚开始时都提心吊胆,害怕砖掉下来,但只有最后一次纸破砖落,然而平放时加五块砖纸才破。把实验结果及有关的压力、受力面积让学生填入表格里,引导学生分析: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然后提出:一块砖能使纸破,五块砖也能使纸破,我们怎样比较他们产生的效果呢?学生积极思考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演示实验里,教师首先用有趣的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适时提出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出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能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形成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向学生设问起疑。在探索解决这类问题时,有更为强烈的认识兴趣和更大的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运动和力”一课时,有一位同学举手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我用一个小力推桌子,桌子怎么还静止呢?”对于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一个“静摩擦的问题”,这本已超出了初中物理的范围,我首先表扬了他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接着就讲了点静摩擦的知识,并课下让学生们一起讨论一下静摩擦的特点。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遇到过多次,如有问:冬天从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白气”,问什么不凝华成小冰雹呢?固体加热能熔化成液体,可是木头放在锅上加热怎么会变焦变黑呢?液体蒸发吸收热量,可是开水蒸发吸收热量吗?等等,对于天真幼稚或一时不易说清的发问,都应当热情鼓励,耐心解释,鼓励他们继续探索,不能简单否定或置之不理。
四、面向全体学生,能产生“共事效应”,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全面激发
面向全体有两重意思:
(一)是要为全班学生提供大致相等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不出现
训练的“死角”。尤其是对中下游的学生,要注意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否则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抑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萌发创新思维的;
(二)是要重视全班各成员之间相互的思维激励作用,群体中存在着一种叫“共事效应”的心理现象,这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共事,可以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活动的增量、增质情况。教学中如重视这种集体的相互作用,而不限于三、五个好学生提问作答,将大大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我改变教师讲例题,学生做练习的老路子,而从演示实验开始,用测力计量出一块形状不规则的铅合金在空气中、水中和汽油中的物重,然后提出如何求铅合金和汽油的密度,让学生各抒己见,把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写在黑板上,结果学生思如潮涌,想出大量的解法,在这基础上,发动大家评议,在扩散、聚合;再扩散、再聚合反复的思维中,不仅深刻地领会了知识,而且实现了创新性思维的全面激发。
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多种形式和做法,以上只是一点多年的教学体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创新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景一议
桂阳二中陈春保
2013.12.28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一、创设导入情景
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二、创设递进情景
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创设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
三、创设随机情景
这是用于讲授过程,为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
但要注意,随机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压强”教学,可就液体压强P=ρgh,固体压强p=F/s的物理含义的挖掘,在习题练习上创设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压强;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
四、创设求异情景
学生对物理问题往往只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困难。为此,就需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理概念作全面分析的思考。
五、创设强化情景
目的是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如下情景加以巩固。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课堂创设情景应注意:
1、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景方式。
2、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景,而且必须巧妙解决创设情景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3、创设情景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梯度。
总之,创设情景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掌握本质,领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