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上好欣赏评述课
如何上好欣赏评述课
东峤田庄小学
李琳琳
美术
如何上好欣赏评述课
【内容摘要】美术欣赏课在教育情景中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美的世界,使孩子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乐趣,获取真善美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所以我觉为,重视欣赏课教学,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培养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成效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字】激趣 自主学习欣赏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一、轻松导入,让学生跟着感觉走
在欣赏课堂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很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一般都是依着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掘创新的潜能,这样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题材与内容上应注意:尽可能的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或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激发儿童兴趣。作品应适当选择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
课始导入欣赏:在课的导入阶段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团扇》一课时,在让学生欣赏一下团扇---团扇文化。这样就需要教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应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题材进行挑选、归类,(2)、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中比较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3)、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选择合适的音乐伴奏。
二、自主课堂,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他们大都能够接受那些反映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儿童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这一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时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美术专题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图片作品,就自己开始洋洋洒洒的讲着,造成学生被迫干巴巴的听着的尴尬场面,不难想象,这样学习的效率事很低。我们知道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表达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给学生充分的课前预习时间,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来,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出示作品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仔细地“读画”,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初感觉;
为避免欣赏的随意性。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
(3)以思考题的形式(可以从色彩、线条、形体和结构上去细细地体味);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等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作者介绍,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在解答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
(4)针对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
三、作品评赏,畅说欲言。
随堂评赏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对自己或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作品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作品,美在哪?同学间互评。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引导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美术欣赏课在教育情景中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美的世界,使孩子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乐趣,获取真善美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所以我觉为,重视欣赏课教学,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培养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成效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之我见》姑苏慕容
第二篇: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的学习领域划分为四大部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其中欣赏评述课是比较难上的,弄不好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我在上欣赏评述课时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法
运用比较欣赏法进行欣赏时,可以搜集不同层次,效果各异的古今中外作品,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来判断哪些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处理的。比如在欣赏我国书法、篆刻作品时,可以选取书法篆刻大家的作品对比欣赏,引导学生 体会他们不同的技法风格,流派特征。
二、分析法
把作品从形态、颜色、配色、构图、笔法、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探讨作品中的诸要素。在欣赏中外美术经典作品时,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审美意识明晰化,将欣赏所获得的技巧、方法、新思路应用到自己创作中,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从画家以及美术作品所处的文化、政治、历史背景着手,分析在作品中如何体现这些内涵,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
三、临摹法
通过临摹,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通过让学生临摹毕加索的扭曲变形的特殊的线条表现方法,并对于他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深刻的体会,来发现毕加索整个创作、表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临摹后欣赏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
四、问题法
问题欣赏法就是设下悬念,引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感受、分析、交流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并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如《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的教学,就是先让学生去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劳动与绘画的关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画面表现的主题?”“作品中人物劳动的心情和态度?”……然后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欣赏大量的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由学生群体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加以论证,最后由教师补充说明,进行深层引导,拓展学习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欣赏课不好上,无从下手的问题。
第三篇: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课型教学设计
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课型教学设计
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赵丽琴
一、美术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学生要学习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美术基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我区美术教学和大连市统一使用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教材。教材内容按照美术学科的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分为四种基本课型。
二、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特点和现状
作为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更多注重的是考试学科的知识,对美术作品知识的了解堪称贫乏,甚至是一个空白,很多学生对于基本的美术作品知识一无所知。学生上欣赏内容的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得漫不经心、溜号。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述的语言也只停留在“很美”“很好”,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欣赏课教学特点和现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行为设计
我区美术教学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为载体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教材内容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类是造型表现领域。造型与与表现可以看成学习领域中的两个维度,造型是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一切活动,表现则是指与造型活动有关的全部过程。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则是造型的过程。
第二类是设计应用领域。此领域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第三类是欣赏评述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的提高。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欣赏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一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严格地讲,评述本来就是属于欣赏活动的一个部分。第四类是综合探索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以上四类课的教学各有特点,其教学行为应分别进行设计。
下面是第三类课的教学行为设计。
美术评述意味着学生要从美术形式语言方面探索作品的特点,还要从美术史的角度和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作品的意义。从美术教学的角度讲,探索形式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所谓的探索作品的意义、对观众的启迪和个人意义,都是由学生来做的,而不是以过去欣赏课常用的完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来完成的。探索性内容包括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尝试评述、得出结论和知识迁移。学生学的行为和教师教的行为是: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一、创设情境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作品、欣赏作品,并产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欲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作品情境中感知欣赏,并产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欲望。
二、启发引导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参照自己原有的美术作品知识和作品评述经验,对新接触作品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原有的美术作品知识基础和作品评述经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
三、尝试评述 制定欣赏和评述方案后尝试对作品进行评述。为学生提供欣赏的作品素材,帮助学生制定评述方案,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评述。
四、得出结论 将分析、评述的要点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和归纳等),得出结论。指导学生收集作品欣赏评价的素材,并对其进行评述(口头表述、文字内容),进而得出结论。
五、知识迁移 根据教师提供的作品资料或通过寻找到的作品素材,运用新知识和新的评述经验解决新的作品评述中的问题。创设新的作品评述的情境或引导学生寻找新的作品素材,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行为设计的论证
1、创设情境
选取有代表性、有价值的作品,提出赏析评述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表达方面,有两个新的要求:第一,不只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还需用书面语言如用短文或短句表达。第二、不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等特征有所认识。应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作品的内容,联系有关的背景做出自己的反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2、启发引导
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例如对画面一些出色的描述,或者给学生找一些书刊、儿童读物中对美术作品的描述,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是非常必要的。像“构图”、“色彩的冷暖”、“形象”等名词,就可能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讨论、描述和分析之中,恰当的运用美术术语实际上也体现出学生的美术素养。启发和引导,是探究作品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启发引导”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大胆对作品进行评述的前提和铺垫。
3、尝试评述
美术作品欣赏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但只要经过一番对比就会发现所取得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美术作品知识的兴趣,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地思考、发言。欣赏内容课上的教学效果将大为改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多角度的评述,学生主动评述作品,对美术作品的评述才能言之有物、而且有理、有情,一方面源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知识的贮备与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勇于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尝试评述”这一环节是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
4、得出结论
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述的语言由过去的“很美”“很好”;到现在的多角度的评述,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世界地理、历史的知识,也可以适当地学习国外美术史的知识,进行中西艺术对比的分析,即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搜集、开发、整合、运用的能力。所以,安排这一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5、知识迁移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并加以评述。学生由过去被动地听讲到现在自己去组织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地搜集和整理接触过的知识,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加以阐述。学生由过去的只注重考试学科的知识,到乐于接受多元文化的浸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且使学生乐于参与相关的欣赏评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校园文化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使用说明
在具体运用于“行为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处理好每一个环节。
1、“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对于收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对光和色彩独特的感受;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根据选择的作品素材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
(1)运用挂图、投影、幻灯、影视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与美术作 品“全接触”。
(2)可利用音乐、表演等手段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3)画家小传、趣闻佚事和讲故事等,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4)开展“读书月”等活动,画册和绘画书籍向学生开放
2、“启发引导”这一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
必须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独特见解,教师只起到引领学生的作用。要交给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并把它们运用到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当中。
3、“尝试评述”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对学生进行的作品评述,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如对艺术家的生平、历史背景的介绍。作品的素材资料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也可以由教师提供。
为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摸底、验收测试,并且进行不定期的调查问卷。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
4、“得出结论”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引导学生要尊重作者的生平和艺术家做出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不能脱离事实进行欣赏和评述。如果学生偏离了作品所表现的形式内容和情感内容,教师应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离不开观察、比较、归类,否则便缺少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美术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以上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5、“知识迁移”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运用“结论”能分析和评述作品的素材。教师 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求到运用“结论”能解释的作品内容。
另外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艺术才华、艺术见解的舞台,如美术作品知识竞赛等活动,对丰富学生的美术作品知识和校园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上好课
“上好课”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在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下,我校全面落实继续教育,全力以赴狠抓“上好课”主题校本培训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水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现将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遵照精神 成立机构 建章立制
根据上级有关“上好课”主题校本培训的文件精神及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训工作需要,首先成立了“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教导主任及各完小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的成员。然后,又成立了“校本培训工作指导小组”,由教导主任担任组长,各学科教研组组长担任指导小组的成员。在2009---2010学的第一学期的开学之初,就组织全体教师再次认真学习《芜湖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9---2010学“上好课”主题校本培训活动安排》,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在总结我校以往校本培训经验得失的础上,制订出《和平中心学校
2009--2010学教师全员培训“上好课”主题培训实施方案》及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为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机构和政策上做了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二、宣传学习加深认识
我校根据县教育局对“上好课“主题校本培训的总体安排,组织教师学习《芜湖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9---2010学”上好课“主题校本培训活动安排》,继续广泛宣传校本培训的价值及对各位老师的重要意义,加深老师们对本次培训的正确认识,端正态度,统一思想,为“上好课”主题校本培训工作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三、根据方案依托教研,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1学习理论,提升教育教学思想水平
围绕“上好课”主题校本培训总目标,通过集中学习和教师自学的形式,有计划的学习了“上好课与师德行为”等五个专题。促进了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新了上课方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2将理论转化成实践,加强集体备课
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开展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集体备课和个性化教学融合起来。每次集体备课,分教研组开展,定时间、地点、主讲人和中心内容。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做补充发言,最后形成统一的思路、进度和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3、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活动,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2010年4月,我校请来芜湖县继续教育中心万应宝主任给我校全体教师做了两个小时的关于公共课培训。万主任的培训贴近先生,易懂好学,得到我校全体教师的好评,增强了我校教师上好课的信心。在2009---2010学年里,我们组织了全体教师聆听了芜湖市教科所孔立新教授的报告。对于上级组织的教研活动,听课活动,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要求教师都必须参加,同时也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内容.。
4、开展“上好课”评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芜湖县有关文件精神,我校通过校长办公会成立了“上好课”评比活动领导小组和评审委员会,制定了评审方案和具体办法,通过公示、听课、评审,最终评选出袁小平、董晓琳等六位教师的课报送到是教育局。总结这一活动,一定程度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实践、思考,有一定的实效。
四、取得的成绩
校本培训工作在我校扎实、有序、灵活、有效的开展,初见成效,取得了如下成绩
1、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了解了新的教育信息,把握了新的教育方向。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我校不论是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适应了不断变化的教育新观念,从思想上武装了自己。
2、“上好课”的评比,极大地调动了我校老师的教育教研究的热情,深化了课程改革,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校园中、课堂上。
3、坚持自学和写教后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是我们学习上的座右铭。不断的学习、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做到了学以致用。总的来说,教师们能够把握住校本培训的总要求,并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学习自修,教育教学水平与日俱增。
五、存在的问题
1、我们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有极少数教师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没有认真对待。
2、培训工作的力度不够。
3、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将是我校今后校本培训的一个不变的原则。我们将积极响应新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时俱进,深化课改,使毛集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再攀新高。
和平中心学校
2010年7月
第五篇:欣赏评述教学设计
篇一: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教学设计
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间派生出的美术作品也随时代的变换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几个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对其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这节欣赏课有必要先让学生做些历史的“功课”,了解几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特点,以及收集感兴趣的相应时期的文献资料,著名的美术图片等等,并把他们编好组,一个组对应一个时期,组长负责简述时代特征和介绍两件这个时期里最有名的美术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作品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并且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特色及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意在体会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本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教师给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发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先秦至秦汉阶段的历史面貌与辉煌成就。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中国先秦至汉的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辉煌成就。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相关历史知识;
教师选择有互连网的计算机教室进行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与学生回顾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请同学概括说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与思想信仰。(学生可上网查阅资料)
二、讲述新课
1.结合刚才查阅的结果,学生收集相应历史时期的美术代表作品。2.教师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探讨,如:
半坡彩陶上神秘的人面鱼纹可能具有何种意义?
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如《稷神崇拜图》表达了原始先民的何种信仰?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商周人的思想信仰有何关联?
马王堆1号墓的帛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生死的什么态度? 中国的玉文化为何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高潮迭起? 3.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可相互启发、交流、,讨论,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4.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分析一些重点作品。
三、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多关注美术的发展动态。篇二: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教学设计
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为欣赏·评述领域,通过欣赏与评述、分析与研究、讨论与解释、体验与评价等系列活动,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去体会作品内在的深层意蕴,从而更好地认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学习活动注重体验与交流,以期使学生感同身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理性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单元各种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3、情感与态度:通过作品的情感表述,是学生能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与自己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欣赏,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教学难点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表现形式。1 2 教学反思: 3 篇三: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教学设计(1)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间派生出的美术作品也随时代的变换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几个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对其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这节欣赏课有必要先让学生做些历史的“功课”,了解几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特点,以及收集感兴趣的相应时期的文献资料,著名的美术图片等等,并把他们编好组,一个组对应一个时期,组长负责简述时代特征和介绍两件这个时期里最有名的美术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作品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并且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特色及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意在体会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本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教师给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发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先秦至秦汉阶段的历史面貌与辉煌成就。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中国先秦至汉的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辉煌成就。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相关历史知识;
教师选择有互连网的计算机教室进行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与学生回顾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请同学概括说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与思想信仰。(学生可上网查阅资料)
二、讲述新课
1.结合刚才查阅的结果,学生收集相应历史时期的美术代表作品。2.教师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探讨,如:
半坡彩陶上神秘的人面鱼纹可能具有何种意义?
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如《稷神崇拜图》表达了原始先民的何种信仰?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商周人的思想信仰有何关联?
4.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分析一些重点作品。
三、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多关注美术的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