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石头画创作的初探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11:5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班幼儿石头画创作的初探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班幼儿石头画创作的初探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第一篇:《大班幼儿石头画创作的初探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微型课题《大班幼儿石头画创作的初探与实践》

开题报告

课题“大班幼儿石头画创作的初探与实践”是我们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实践一定能取得非常满意的实验效果,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各项实施办法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有关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生下来就继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在适合创造才能发展的环境里,他们的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所以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放手让儿童自由、大胆探索才能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在于幼儿对美术活动兴趣的培养、幼儿素质教育的培养。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通过手的动作,利用五彩的线条、大块的色面,刺激幼儿的视觉,给予幼儿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讲,石头虽然不是什么陌生的事物,但对于在石头上绘画,孩子们还是感到新奇。这些石头甚至成为了孩子们的亲密玩伴,通过他们,孩子们了解自然,发现自然,并从自然中去发现美、创造美。美国心理学家B.S.布鲁姆指出:如果把人的创造力用100%来表示的话,那么其中50%是在5岁之前获得的。做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正处于创造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通过孩子在石头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以及创造能力,为孩子们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首先,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对石头画创作的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接着,让幼儿初探在石头上进行绘画创作,学习正确的绘画方法,对多种石头进行自由发挥的创作尝试。然后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作”一系列活动来提升幼儿进行石头画创作的能力,让幼儿在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对石头画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作能力。最后,将整个研究过程的资料与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在全园推广,形成本园乡土特色艺术活动的亮点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涉及以下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的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和作品分析的方法,了解研究现状,了解个体儿童学习策略和创作表现心理,不断调整研究方向,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

(2)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理论及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对比法:通过榜样示范、集体教学、随即教育等手段培养幼儿基本功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再通过研究前后儿童对于石头画创作的表现和作品的测量比较,验证研究结果。

(4)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幼儿的石头画作品,了解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情况,分析幼儿的石头画欣赏及表现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11——12月

1、认真学习《纲要》、《指南》等,学习有关美术教育方面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注重活动的操作性和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潜入深,促进幼儿运用色彩能力的发展。

2、对大班幼儿进行石头绘画的水平及石头绘画表现形式的能力测试,为开展《大班幼儿石头画的创作初探与实践》课题做准备。

3、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8年1月——2018年9月 第一阶段(2018年1月——2018年3月)

1、收集有关作品,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以激发幼儿对石头绘画的兴趣。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内容进行石头绘画创作的美术活动,初步培养幼儿创作活动的兴趣。

3、收集相关材料,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2018年4月——2018年8月)

1、调整策略,选择适合大班幼儿石头彩绘的多种形式的创作内容进行指导,提高幼儿石头画创造能力。

2、启发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选择各种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石头画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创作的乐趣,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展示出天真稚拙的美、大胆的创造,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幼儿进行后测,并收集相关材料。

(三)总结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0月

1、做好总结工作,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收集幼儿的作品,布置作品展。

3、编辑园本教材。

4、收集教师指导开展石头画的优秀活动案例、论文、反思等,形成《课题研究成果集》

五、预期研究成果

现性成果

1、形成一份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

2、汇编一本《课题研究成果集》

3、创建一间师幼石头画创作室

4、编辑石头画创作园本教材

5、收集师幼作品,布置作品展 隐形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以提升,并学会利用线条、色块、拼贴造型等技能,喜欢进行创作活动。

2、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能进一步增强对石头画活动的操作、欣赏能力,提升指导幼儿开展活动的能力,增强综合素养。

3、带动影响一部分家长认识到石头画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开发的重要性,主动参与、鼓励幼儿进行石头画创作活动,形成家园互动、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六、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指导课题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重实证、重理性;合理运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人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以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3、及时慎重地、细致地收集实验资料,注意收集点滴的实验成果和体会,以保证课题研究获得良好的成果。

4、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第二篇:幼儿美术课题开题报告

幼儿美术课题: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一、课题名称: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二、课题成员:主要负责人:周骅 王雅君 周亚平

组员:各班级老师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教育发展纲要颁布后的今天,幼儿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我们的关注。而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幼儿品质的发展,自然创造力的表达,社会价值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个性与自我尊重的人格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机会与条件。

为贯彻《纲要》精神,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适合其兴趣、认知水平,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而区域活动的开展正是迎合了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以往,幼儿的美术活动通常是在课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集体活动教学往往更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提出统一的教学目标,让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忽视幼儿间的能力差异。使幼儿在被动地模仿和服从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

《纲要》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美术区域的创设则让幼儿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进行材料的选择,并可用多种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保护幼儿对艺术活动的信心和兴趣。

我们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这种适应具体地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而所谓的内在化和外在化,只有用综合的方式加以推动引导,幼儿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所谓外在的教育领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是老师“可以教的领域”,这些外在的可以教的内容,在被孩子们接纳为个人经验,又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和心智发展水平为基础,而幼儿的生理成熟和心智发展水平是不可人为超越的,即可归纳为“不可教的领域”部分。幼儿在接受艺术教育和进行艺术活动时,往往伴随着充分的想象、丰富的感情,个人独特的表现语言,他们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秩序和法则,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外在教育就深刻地影响了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

感觉、感受、观察、想象、欲望等等,正是这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在这个内在世界里,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而引导也许是一种更为适当的方式。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感受幼儿的欲望和表达,方能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不管是幼儿的绘画塑造,还是造型性游戏活动,都可以说是完全以这个内在化世界为中心的活动。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支配下,我们把“美术区域实践活动”作为我园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的子课题进行实施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教育活动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瑞吉欧美术理念平衡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幼儿在绘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绘画教学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活动更应该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主体性发挥。当前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从一个绘画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儿童绘画语言的帮助者、引导者、倾听者、观察者,体会儿童的心声,在与儿童合作和交往中,诱导儿童自发地进行绘画表现,从而促进他们的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我们应该摒弃教师教授、示范,并要求幼儿“不要讲话,不要吵闹,坐好了听讲”的传统做法。应该在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幼儿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中,突出对儿童情感的关注。那么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是不是教师就不用讲了,幼儿自己讨论,然后画就得了呢?如果这样的话,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没有体现出来,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机会,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提供示范时提供不同的范例来拓宽幼儿的思路。

2、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艺术活动中的一部分,是幼儿最为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3、美术区活动是以激发幼儿兴趣为本,以开展自由操作性的美术活动为主,让幼儿在玩中思考,探索.尝试,体验色彩变化和创作的乐趣,逐步积累美术常识和技能。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就是说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材料应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要玩的想法,并会拿起那些材料摆弄起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活动的经验,产生初步的探究兴趣。也会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摆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认真观察,进行尝试等。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巩固了活动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同时又提高了幼儿动手实际的能力。如今,环境的创设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正因为如此,如何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遵循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目的性及丰富性的原则,怎样在幼儿美术活动区中投放材料、创设幼儿美术活动区等更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

1、确立课题

我园坚持教改、科研、日常工作一体化的原则和人人参与的原则,在确立课题《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课题研究,首先,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组管理条例,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与职责。其次,全园各班在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长,结合班内实际情况100%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各班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网络化、制度化、规范化和过程化的工作格局。

2、培训教师(1)课题负责人积极参加各种课题培训,学习及会议,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明确研究目的,了解当前教育新动向及其他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研究情况,逐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2)组织教师围绕课题查阅相关资料(如:《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及上网搜索有关美术教育及各种创新教育理论书籍资料等),收集有关理论及美术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幼儿园订阅各种幼儿美术教育的杂志(如:《少儿美术》、《小画家》、《早期教育—美术版》等等),较快较广地获取美术教育的相关信息,了解国内外研究这个领域的有关情况。(3)每学期组织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订行动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师分析课题,把握课题的能力,不断调整课题目标、形式、内容等。通过问题研讨、案例分析,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及教育行为。(4)定期进行反思总结。每个学期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反思,回顾一学期的研究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写出课题研究阶段小结,调整研究思路。——文献法: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游戏教学》、《幼儿园美术教学法》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领悟,明确指导思想,了解前人研究的结果,作为本课题的观点依托和借鉴内容;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改进,及时总结经验,上升提炼,专题总结。

3、明晰思路通过研究,我们基本统一了认识,所谓美术区活动是以激发幼儿兴趣为本,以开展自由操作性的美术活动为主,让幼儿在玩中思考,探索.尝试,体验色彩变化和创作的乐趣,逐步积累美术常识和技能。无论是幼儿园的美术区活动还是家庭中的美术类活动,都应为孩子创设一个能自由摆弄、自主探索、充分感受、大胆创作的环境。比如有让幼儿随意涂抹、张贴的空间,让幼儿随意剪贴、构画的材料,让幼儿随意想象,任意发挥的题材。我们基于此课题的研究,以美术教育为切入点,形成小、中、大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区域,巩固美术教育特色,提升办园品位。——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者作为实践者投身课题活动实践,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达到由“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循序过程而产生的实践深度,并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4、创设环境。足够的空间是开展美工区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创设怎样的学习环境,应由幼儿自主决定,相信孩子,发挥幼儿潜能,使孩子成为创设环境的主体。教师要及时调整了活动区的位置,扩大了幼儿活动的空间。并注意根据活动的需要随时调整。老师在选择美工区位置时充分听取孩子们的建议,共同在离美工区最近的地方开辟“美工墙”、布置主题美术板。极其自然地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愉快、自主的空间环境,使幼儿获得了很大的乐趣与满足。

5、结题阶段。整理实验教师日常研究有质量的活动设计、案例,编写美术教学游戏化研究教案集。将课题组成员的获奖论文、教学设计以及案例等进行整理、编撰《美术教学游戏化研究论文集》。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将《美术教学游戏化研究》的课题研究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填写课题结题申请表请课题管理机构和专家验收鉴定。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改进,及时总结经验,上升提炼,专题总结。——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改进,及时总结经验,上升提炼,专题总结。

六、研究措施。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工具材料,是为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满足幼儿不断探索发现的需要是必要的物质条件。儿童的发展水平总是存在着差异,个性兴趣又有所不同,有的幼儿造型能力强,有的色彩感强,有的动作大胆泼辣,大刀阔斧,有的动作精细优美流畅。教师必须了解以上的因素,为幼儿提供不同性质的工具材料和不同的表现方法,允许幼儿有自主选择自己偏爱的表现方法的机会,使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自身 的价值。

(二)鼓励幼儿在自己选择题材中,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美术区不像美术课,没有划一主题,每个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创作的题材,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大胆。要非常注重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幼儿在认识周围环境和体验环境的变化中,在了解和探索科学的奥秘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美术区活动正是为幼儿创设了表达交流的这种信息,扩大探索视野的机会。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选的题材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儿酷爱科普画册,他们的画面上经常反映的是昆虫世界、恐龙家族、火山爆发、宇宙星球;有的幼儿经常有机会参观游览,那么游西湖、登长城、逛书城、就成了他们首选的主题。

(三)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不断创新与探索。美术区在幼儿自主活动的环境中进行,每个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展开想象的翅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使活动更显得轻松有趣。幼儿宽松的创作环境,又是与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分不开的。教师在美术区的角色不是旁观者,也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教师的关心引导,体现在不断注意观察孩子的活动过程,随 时关心他们的情绪。在活动中,对他们努力表示信任,对他们的点滴创造表示赞赏。当孩子在十分投入流畅的创作时,教师不能干扰,以免影响孩子的创作欲。当孩子在画画停停,想想看看表现出犹豫不决时,教师应注意观察耐心等待,让他们有时间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如果有的孩子东张西望,笔一直停在那里不动,发生 困难进行不下去,教师可根据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在尊重孩子的愿望的前提下,稍加启发与提示,激发他们再投入创作。

七、研究成果

更新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教师是参与课题研究的主力军,是实施美术教育的核心。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园从营造良好的园风入手,努力形成宽松的教科研氛围,定期开展课题研讨与研究活动,采取自学、互学与共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与问题结合的方法,采取多种形式更新教育观念,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通过自发收集文献资料,广泛阅读专业杂志来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以研究的态度,发展的眼光,主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注意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三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题开题报告

遂宁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盯住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创造和自学的能力,是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学习教材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阅读材料的内容而不是其形式。它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2)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他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3)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4)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 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使很多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

综合以上的情况,“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书润童年——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一)预期目标

1、制定各年段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推荐书目及推荐说明。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尊重小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建立多样化的阅读情感交流模式。

4、初步建立一个注重动态过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星级评估体系。

5、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二)研究内容

我们采取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综合研究,着重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家庭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着力构建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具体操作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我们发现,专家和老师所推荐的好书学生未必喜欢,家长为学生购置的书籍常被束之高阁,原因何在?学生不喜欢!了解学生阅读兴趣何在是开展有效课外阅读的前提条件;清楚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开展高效课外阅读的基础。

2、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研究

(1)在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选择阅读内容,列出必读书和推 荐书。

(2)学生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学会选择,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能力。教会学生选择,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给学习定向——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方向,着重培养如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①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②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③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④选择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果断筛选,提炼重点的能力。

3、小学生课外阅读途径的研究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各门课程,获得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但据统计,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仅为欧美孩子的1/8,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急需拓宽阅读渠道,更新阅读途径,丰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量。

(1)扩大课外阅读的阵地。

①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补充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

②充分利用图书馆、教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广阔天地。③增设班级图书角,定期举办“换书节”,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课外读物,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提高阅读量。

(2)丰富课外阅读的方式。①学生自读

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注重学习效果,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②师生共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讲述书中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带着疑惑主动走近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③亲子共读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

(3)、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①上好课外阅读导读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与方向。

②上好课外阅读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提高阅读的质量。

③上好课外阅读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④上好课外阅读辩论课,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观点、不同体验组织辩论,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体验,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4、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

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是课外阅读中一个核心的问题。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

①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②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③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②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③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④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5、小学生课外阅读情感的研究

伴随阅读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有着怎样的情感体验?对整个课外阅读有着怎样的情感倾向,也成为需要研究的内容。有效地把握这一问题将让阅读成果得以共享,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6、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

阅读评价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但到底应该评什么,怎样评,才能使阅读评价为发展性阅读服务,应该是我们需要着手研究的。

(1)评阅读兴趣。主要从学生的阅读态度与情感介入状况着手评价,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2)评阅读积累。坚持“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原则,规定每个年级课外阅读的图书文章篇目、坚持阅读的报纸刊物,明确量化指标,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的阅读量。

①定主题。低年级段以“感受童年的快乐”为主题;中年级段以“体验童年的成长”为主题;高年级段以“回味童年的生活”为主题。

②定内容。

(3)评阅读习惯。整合学生、教师、家长这三方面的共同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①是否每天进行课外阅读。②是否在课外阅读时动笔做笔记。③是否在课外阅读中勤动脑、多思考、多探究。

(4)评阅读体验与价值取向。从自读笔记、交流发言、试题解答等方面着手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心理感受以及理解和把握能力。

(5)阅读评价在原则上要重过程、重激励、多形式(自评、师评、互评等)、多展示(开展读书交流会、各种阅读竞赛、布置阅读展板、制作阅读小报等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

1、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孩子从小练就的综合素质必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校内不设对照班,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本实验综合采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又侧重个案的研究,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档案,从外到内,全面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整个实验工程中,教师将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实践撰写大量的经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基础

1、硬件优势条件:①我校是由遂宁开发区投资兴建的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城市公办学校。目前拥有两个校区,占地200亩,学生11000多人,教职员工近400人。②学校建有校园网络系统、天象观测馆、多功能教室、语音教室、塑胶运动场、和两个多媒体学术报告厅、现代远程教育电子备课室,每个班级都是多媒体教室。在每个教室、办公室都能上网查阅资料、利 用网络进行教学。③绝大多数教师都配备了手提式电脑,可以从网上检索,下载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④学校设有图书馆,藏书丰富,资料齐全,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硬件实力雄厚。

2、软件优势条件:①我校教师均是通过资格审查、业绩考核、面试、笔试、讲课、答辩面向市内外招聘的优秀教师,师资水平全市一流,在各级各类赛课活动中成绩卓著,如参研教师研究能力突出。②学校是遂宁市示范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中国外语教育实验基地、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全国新奥赛作文训练基地,研究底蕴深厚。③学校办学模式独特,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四位一体,研究条件优越。④学校单独设有教科室,具有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教科研队伍,常规教研制度化、校本科研经常化,教学反思规范化,每期将教师科研能力与业绩纳入考核。⑤前期研究成果显著,本课题研究是在我校《营造书香氛围,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研究》的实践基础上的一次再深化、再提升、再总结。我校小学部语文组的不少老师在此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前期的研究还仅局限于个人化、单打性、分散型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对我校阅读实践活动进行深化研究与反思总结,我们经全体语文老师讨论后确立了该课题为研究方向。

3、潜在优势条件:①学校生源越来越好,质量越来越高,中考、高考已连续四届获市教育局评估一等奖。为本课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②本课题研究由校长亲自主抓,由分管教育科研的副校长亲自督导,由教科室具体策划、组织、实施、考核,由各教研组、备课组具体承担、开展,全校一盘棋,为本课题提供强大的体制与机制保障。③课题研究活动经费能得以保证,资料丰富,并将聘请市教科所的资深教研员担任本课题的研究顾问,这对本课题研究的开展都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指导。

4、本课题研究主要参考资料来源: 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概论》 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1995年)

2、《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7月)

3、《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指导》 颜阳主(2000年9月)

4、《小学教育科研概论》 钱大同(1994年)

5、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6、《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7、《杜威教育名篇》赵祥麟 王承绪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

8、《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官荣智 《福建教育》 2002年第6期。

9、《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拓展与指导策略研究》 夏全福 《衢州市优秀课题研究方案选编》(2003)

10、《 让孩子读出“自主”和“兴趣” 》 王丽 《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3期(小学刊)

11、《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 郭根福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5期

5、人力资源:

本课题由校长和书记亲自统筹,主研人员均是教学、科研骨干,人人处于教学第一线,研究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完全能够胜任本课题研究。

罗爽:学校校长,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班主任,遂宁市英语学会副理事长。中学英语一级教师。

罗光友:学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四川省骨干教师,遂宁市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

熊声华:学校副校长,分管教育科研,遂宁市学科带头人,地方教材编委,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漆兵:学校副校长,分管教学,遂宁市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袁勇:学校副校长,分管德育及体卫艺术,赛课获省一等奖。中学体育一级教师。

吴章贵:校长助理,分管宣传及校园文化建设。长于课外阅读研究。中学一级教师。

邓正:党政办公室主任,四川省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廖小芳:小学部主任,遂宁市骨干教师,长于数学阅读研究。小学高级教师。敬小凤:小学部教科室副主任,遂宁市骨干教师,全国赛课二等奖,地方教材编委,长于阅读教学研究。小学高级教师。

邓旭亮:小学部德育处副主任,遂宁市骨干教师,遂宁市优秀教师,国家赛课二等奖,长于阅读教学研究。小学高级教师。

张小敏:小学部教务处副主任,四川省英语赛课二等奖,长于英语阅读研究。小学高级教师。

罗秀英:语文教研组长,市赛课一等奖,小学高级教师。

蒋湘容:学校数学教研员,省赛课一等指导奖,小学高级教师。文崇芳:英语教研组长,市赛课二等奖,小学一级教师。

6、时间保证:从现在到2009年12月的时间段内,每月有一次专题学习时间,每学期有一次课题研究情况分析会和一次面向全体教职工的教科研理论学习或讲座,并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7、经费保证: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经费的投入,努力提供研究设施、设备、资料及活动经费等物质条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三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2007.10—2008.5)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第二阶段(2008.9—2009.6)实验阶段。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梳理前期研究成果总结提升

3、制定科学的年段阅读目标,精选合适的阅读内容

4、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5、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课题研究个案达100例。

6、形成科学、完善、可操作的阅读评价体系

7、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09.7—2009.12)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六、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研究顾问:罗松林

王洪

陈彪(市教科所教育学会)课题研究负责人:罗爽

课题具体组织执行人:廖小方

敬小凤

课题技术负责人:熊声华

廖小方

敬小凤

邓旭亮 课题研究主研人员:

罗光友

熊声华

漆兵

袁勇

吴章贵

邓正

廖小方

敬小凤

邓旭亮

张小敏

罗秀英

段建英

王芳

李琳

赵文华

陈明珍

课题参研人员:小学部全体语文教师

课题参研年级主任:杨未华

段建英

敬冬梅

刘丽华

衡波

王勤劲 课题宣传报道:敬小凤

邓旭亮

廖光宗

第四篇:艺术批评与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

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设计题目:艺术批评与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 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本科0202班 学号:20020226 作者姓名:王潇 指导老师:秦元东 艺术批评与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

20020226

王潇

指导老师:秦元东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幼儿音乐欣赏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大班幼儿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地使用一些艺术批评的语汇和方法以及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初步的批评和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增加大班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以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其次,艺术批评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可以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和反思,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的教学能力。

第三,这对于我国的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还没有明确提出对艺术批评的要求,在活动中,教师也很容易忽略这个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出艺术批评。

二、文献综述:

(一)、艺术批评概述

直到18世纪中期,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才在欧洲诞生。伴随着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兴起,艺术从教会与宫廷中独立出来,成为自主的价值领域。在现代艺术体系诞生的同时,现代艺术批评也产生了。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批评的地位日益突显,并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1、艺术批评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社会背景不同,研究领域不同,“艺术批评”这个词有着若干种涵义,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解释。

如美国艺术批评家西奥多·沃尔弗给艺术批评下定义为: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他认为,一味强调依照某一评价标准来批评结论的作法导致许多人(包括教师在内)将艺术批评看作是一种严格的裁决,令人有些难以接受。批评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出它的辅助性和支持作用,它的宽厚和容忍的一面应占主导。

艺术教育家乔治·吉希甘认为艺术批评是一种探索形式,就艺术作品而言,探索意味着探寻作品的意义,对观众的启迪和个人意义。

Stephen Mark Dobbs在《Learning in and through art》一书中提出:艺术批评是为了促进对艺术及其社会价值的理解和鉴赏而对艺术作品进行的描述、解释、评价和判断。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艺术家、读者以及艺术在文化与社会中的角色,艺术批评应包括语言应用、思考性的写作以及对艺术的讨论。

我国学者认为:艺术批评就是对艺术现象的描述、解释与规范,这是批评的本质,也是批评功能的体现,同时又是批评的方法和分类原则。当一位批评家深刻地领会了作品的意义,享受了作品的美感,作为批评家的使命就是将自己的正确(接近于正确的)判断和切身体会传达给其他更广泛的社会成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宽泛的定义上来讲,艺术批评就是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感知体验与解释评价。解释评价以感知体验为基础,同时又能促进感知 知验的发展。

2、艺术批评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在各自领域里发展而从不交融,甚至到今天,一些艺术批评家还认为,这两个学科间仍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学科上的差异既表现在他们的工作实践中,也表现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中。对艺术批评所持的这种观点不仅陈旧而且片面。人们对艺术批评的理论和动力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大学的艺术教育家也广泛地研究了艺术批评融入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潜在的可能。而且,事实上,建立在以多学科为基础上的艺术教育因其与批评探索的联系而变得至关重要。

约翰·杜威曾说:“批评的功能是对艺术作品感知力的再教育过程,在此艰辛的过程中,也就是在看、学、听的过程中,批评的功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在课堂上,艺术批评大量的著述和广泛、多样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探析创造性问题,学会分析、讨论艺术作品,不论是成名之家的作品,还是幼儿园孩童糊涂乱抹的画,或是少年儿童的习作。

沃尔弗说:“我的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既艺术批评既用来判定艺术作品的优劣,区别它们的不同和找出它们产生的原因,又可启迪人们,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潜能。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如此坚定不移地强调,艺术批评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将是巨大的。”

(二)、大班幼儿艺术欣赏中的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与音乐欣赏的关系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理解、感受、鉴赏、品评音乐艺术作品的过程。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艺术批评与音乐欣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要基于对作品的感知;其次,两者都需要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进一步的理解。但是,两者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批评”与“欣赏”的不同。欣赏基本上流连于感性的直观与体验,批评则是欣赏的深化,要求进入知性把握层次;欣赏允许个人有偏爱,可以只表达个人的感受,批评则要求尽可能客观公正,代表某一群体发言甚至代表全人类的理性;欣赏可以只描述一种朦胧的感觉,批评则要求“说出道理”来。

由此可见:音乐欣赏不同于艺术批评,但又包含着艺术批评的某些成分。

2、大班幼儿音乐欣赏中艺术批评的萌芽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一系列美的音乐作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以及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作为音乐欣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音乐欣赏应当也包含有艺术批评的成分。而事实上,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已经有了艺术批评的萌芽,这主要表现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

如南京师范大学的许卓娅教授等人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目标作了以下阐述:

(1)、能较准确地感受性质鲜明而单纯,结构适中的器乐曲和稍复杂的艺术歌曲的形象、内容、情感并能在感受过程中产生较丰富的想象、联想和积极而富有个性的外部反应。

(2)、在扩大接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进行曲、摇篮曲、舞曲、劳动音乐的认识。(3)、能对歌曲、乐曲的音区、速度、力度、节拍等的性质和变化作出直接判断,进一步掌握音乐的结构,能分辨乐段、乐句中明显的重复与变化关系。

(4)、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也喜欢用音乐舞蹈表演的方式带有创造性地表现它们。

(5)、喜欢倾听、观赏他人表演的音乐、舞蹈,喜欢参与并注意吸收其中使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也喜欢与他人谈论自己的看法。

(6)、喜欢并较自信地使用不同艺术手段来表达欣赏音乐、舞蹈作品的感受,能比较自觉地从音乐、舞蹈欣赏中获取各种艺术和非艺术的经验。

(7)、初步养成有注意、情感参与的安静倾听,观赏音乐、舞蹈表演的习惯。(8)、欣赏一定数量的音乐舞蹈作品,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欣赏过的片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大班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不仅有对作品的初步感知和体验的要求,也有了更身层次的对作品理解和表达的要求。如“欢参与并注意吸收其中使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也喜欢与他人谈论自己的看法”,“能比较自觉地从音乐、舞蹈欣赏中获取各种艺术和非艺术的经验”等。虽然在目标中并没有清楚地提出批评的要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批评最初阶段的某些因素。

另外,在一些调查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大班的幼儿在日常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已经不自觉地出现了艺术批评的倾向。如在一次对幼儿音乐兴趣的调查中,一位大班幼儿对调查者说,京剧声音“太尖”,豫剧声音“太凶”,黄梅戏的声音才“正正好”。虽然用词并不专业,但已经显现出了幼儿对音乐读忒的理解和评价。

(三)、艺术批评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出的必要性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发现目前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尚没有明确提出“批评”的要求,但是这确实很有必要的。

可能许多人回反对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出艺术批评的观点,认为这是成人或专家的事,与学龄前儿童几乎无关,在这个阶段提出艺术批评不但荒谬,而且可能回是破坏性的。确实,如果不分年龄大小或爱好意向如何,一律要求他们对音乐作品进行专业的艺术批评,并从中获益的话,这些反对意见就有它的道理了。

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循序渐进,考虑个体的年龄、思维,按照个体的理解接受程度逐步学习批评的概念和方法。而对于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其音乐欣赏教学中适当地渗入一些艺术批评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批评的语汇以及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开展对作品的初步批评,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洞察力、敏感性和对音乐真诚的关注,促使幼儿更深刻、更细微、更有意识地倾听音乐作品,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激活幼儿身上具有个性和独特的东西,对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和谐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艺术批评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提出艺术批评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3、艺术批评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艺术批评与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资料、书籍和论文(包括网络资料)掌握详实而丰富的材料,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整理,为完成论文提供坚实的基础。

2、访谈法: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和学前教育师范学校教师及相关专家的访谈讨论艺术批评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运用思路。

四、完成研究条件、准备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有秦元东老师的悉心指导。

(二)、本人通过查阅有关艺术批评与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资料、书籍和论文(包括网络资料)掌握详实而丰富的材料,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整理,对之有了基本了解。难点主要是文献资料不够,以及在访谈中如何向访谈对象明确地阐释“艺术批评”这一概念。重点是艺术批评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思路以及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五、研究进程的安排:

第一阶段:2005年6月—2005年10月中旬: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国内外研究情况。

第二阶段:2005年10月底—11月中旬:精读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一边阅读,一边摘录,同时进行幼儿园教师访谈,并进一步思考写作思路,完成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05年11月底—2005年12月:完成论文初步框架。

第四阶段:2005年12月中旬—2006年3月:整合、修改论文,完成二稿。第五阶段:2006年3月:修改二稿,完成三稿。第五阶段:2006年4月:修改三稿并定稿。

六、研究报告框架: 标题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1、艺术批评概述

1.1艺术批评的涵义

1.2艺术批评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2、艺术批评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1、批评与欣赏的关系

1.2、艺术批评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必要性 1.

3、艺术批评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可行性

3、艺术批评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4、艺术批评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5、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七、预期结果

(一)、研究论文

(二)、对教师在大班幼儿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地使用一些艺术批评的语汇和方法以及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初步的批评和交流提出一些建议,推动我国的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改革和发展。

八、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3]胡家祥、刘赞爱,《艺术批评的性质、标准和基本模式》,《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五期

[4]李晋媛,《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5]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6]沈语冰 《何谓艺术批评》,《新美术》,2002年4月 [7]孙伟科,《艺术批评漫议》,《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3月 [8]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9]沃尔弗、吉伊根著,滑明达译,《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0]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11]周素珍,《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策略》,《内蒙古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7卷,第十期

[12]Stephen Mark Dobbs,《Learning in and through art》The Getty Education Institute for the Art,1998

第五篇:大班容量提高教学质量课题开题报告

《在大班容量情况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它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大班额已是农村学校每个年级的普遍现象,每班人数高达八十以上,在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农村学校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道,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即使教师们普遍认为新课程理念是先进的,但是在大班额的环境下,似乎新课程理念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提出“在大班容量情况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研究意义:

大班容量造成的教学困难有如下几点:

1、学生人数多,个体差异大,教学定位难以把握。

2、组织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复杂,如参差不齐,增加了完成教学目标的困难。

3、全体与个体的关系难以定位,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学难以实现。

4、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浪费相当数量的时间进行组织教学,从而影响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5、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负担加重。因为大班额条件下的教学出现种种问题与困难,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探索“大班额”条件下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实施问题,充分挖掘每节课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很有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堂探究活动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课题界定

所谓大班容量一是指班级规模超过法定人数;二是指班级规模超出教育规律允许的人数。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衡量,大班容量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46—56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根据我校教学班的数据显示:

四年级平均每班48人,五年级平均每班63人,六年级平均每班72人。

本课题的大班容量其实都是大班和特大班,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这些都是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的,没有学生的参与与合作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研究目标: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阶段性的训练后,建立良好的班级纪律,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建构一套适合大班容量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撰写论文。

六、研究内容:

通过实践,参加研究的教师首先探索建立一个“特大班额”的好班纪,建立好的班纪,教师更有魄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这三方面是相关联的。概括地说,就是老师能让学生敬畏,这种“敬、畏”要学生从心底感悟,不是靠“打”、“骂”、“罚”而产生的后果,参加研究的教师,经常一起商讨,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进而建立一套适合大班容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七、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研究讨论,撰写论文。

八、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四个月(2014年9月—2015年元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主要任务是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完善修改研究方案,加强课题组成员教育理论的学习,吃透本课题研究设计。

第二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2月,主要任务是建立规模课题研究的运行机制,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研究内容切分若干个小块,分别研究,每期召开专题汇报会。

第三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元月,主要任务是完成课题研究目标,收集整理前段课题研究材料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完成研究论文,请课题管理机构和专家验收鉴定,完成结题报告。

九、预期成果: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阶段性的训练后,建立良好的班级纪律,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建构一套适合大班容量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撰写论文。

十、主要参考文献:

[1]梅晓峰.班容量“超载”教育质量难提高.科学大众,2008(02).[2]高惠玲.如何在大班容量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验报告.学英语.2011,36期.[3]刘俊清.浅析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9期.[4]夏科.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2013.

下载《大班幼儿石头画创作的初探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班幼儿石头画创作的初探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