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rm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业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业
——辛润梅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已经影响到了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严峻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五十二条也有相应的表述: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承认学生的独立个性,允许学生有差异性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为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自拍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久有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答:“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其主要观点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人是教育的基础,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文丰富的思想内涵,塑造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拓展青少年儿童纯洁美好的心灵,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其语言文字能力,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是这样在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
一、在教学思想上,树立科学的“大语文观”,重视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
二、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突破教材,活化内容,是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
例如学习《小池》一诗,描写小池的初夏之景。教师可以通过挂图,让学生感受清泉、绿菏、蜻蜓所构成的美好意境,再辅以动听的音乐,使学生理解“无声”、“细流”这种静谧的氛围,了解诗人对大自然深情的爱和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通过探求古诗的意境美、人格美,引导学生在困难中、挫折中、逆境中不忘生活的美,不忘人生的美,从而使自己的心胸逐渐宽广,志趣逐步健康,情操逐步高尚。
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过程,优化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
四、在教学考评方面,多元评价,鼓励为主,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环节
此外,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充满关爱,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动力,对人生充满向往……常言说,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达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答: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减负”的重要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的实施效果。教师应该消除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进一步确立科学的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毫不动摇的抓好日常教学工作,认真上好每一节,以学生为本,变教师教好为学生学好,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要了解学生,尊重差异
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我们提倡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做到:(1)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2)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第三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保证教学效益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我们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到此目的。(1)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2)精选教学内容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性 中学语文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内容相当丰富,语文教材是整个历史过程的高度浓缩。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教师应该 “ 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 ”,即紧紧抓住教学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
(3)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制作短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5)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6)实行探究自主式学习(7)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要精心设计弹性作业。传统的作业布臵是一刀切的,其存在三种弊端:一是优生“吃不饱”;二是差生“吃不了”;三是机械性的作业重复。弹性作业,即对不同学生布臵不同份量、不同质量、不同要求的作业,这样,才能确实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地设计好弹性作业题,精心设计弹性作业,既解决了学生差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竞争意识。
第五要严格自习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减负”后,学生的自我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若不加强指导、监督,这些宝贵的时间会在学生的手指间不经意的溜走,造成时间浪费。为防患于未然,教师可让每位学生在当天自习前自己定出目标(或任务),有专人负责检查,过一段时间,就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总之,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变“灌”为“导”,注意师生双边活动,注重教学与学法、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它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前提,寓学于乐,乐中求知;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启迪发展学生思维为关键,开拓学生的思路;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要我们变单一的直线型教学为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交叉式教学。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做到既减负又能提质。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答: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
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臵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臵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答: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教师应当创设满足学生好奇心的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多说多问,会说会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导言引趣法。教师将所要讲的内容归纳,概括成几句“动人”的导语来引起学困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给学生获得知识带来的吸引力,从而引入新课的内容。2)、游戏、比赛法
教学中游戏和比赛简单易行,深受学生欢迎。在游戏、比赛中,学生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兴趣极高,接受知识轻松,处于主动学习状态。3)、扬长避短,表扬激励法
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不难发现,有些同学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和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易受批评的负面影响。他们更需要安慰和表扬,哪怕是老师简短的一句话,都会给他们一种满足感,犹如注入一股无形的力量,能使之精神振奋,学习劲头倍增。相反,如果对他们,特别是纪律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处处不顺眼、事事都批评的话,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将老师的批评当作家常便饭而成为顽石一块。4)、满足虚荣,成功激励法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数学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臵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基础好的学生有奋斗目标,基础差的学生看到希望。在考试时,不能出偏题、怪题为难学生,使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并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认真分析试卷,当面迅速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使他们不至丧失信心。实践证明,学习兴趣的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了学习兴趣,使它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答:1.遵循儿童少年实践动机形成于发展的客观规律,着力激发中小学生的内源性实践动机。第一,尊重学生的各种发展潜质与积极的内在心理需求,大力促进他们内源性实践动机的生成。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类的智力潜能表现在9个独特的且彼此相对独立的重要领域。实际上,这9种智力类型恰恰规定了不同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倾向和潜在发展可能。具有某一方面发展潜质的学生可能吧、会不自觉地致力于其所擅长的实践活动领域,此时,教育者的认同和鼓励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机。
第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为促成实践动机提供丰富的诱因条件和宽松的支持性教育环境。
2.系统创设难度水平呈螺旋上升特点的真实的问题情,为中小学生匹配分析力合策划力的发展提供历练平台。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构建实践知识,依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技能的预备训练。
首先,要向学生普及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专项技能。一般而言,不具备基本生存技能的个体,其实践能力的发展注定有限。相关研究发现,从小善于独立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个体,长大后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业绩的概率偏高。
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技能训练。研究发现,个体在早期就可能表现出在一个或几个实践领域的专业潜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职业兴趣日渐明晰,尝试相关实践活动的意愿日渐强烈。因此,教育者应当遵循个体实践能力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以中小学生的潜质、职业兴趣和身心发展的现实状况为依据,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技能初步训练,从而为他们日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出高水平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4.在班级学习型团体中,提高中小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磨砺他们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实质性提高。
实践活动中,许多实践方案的执行都会受到资源条件的制约。如果不善于恰当地进行资源分配,那么实践方案的实施必然遇到障碍。执行方案过程中,人不仅需要调配自身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调配实践情境中各类人员和物质资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关注他们资源分配和整合能力的发展。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答:首先要做有德之人。
老师的高尚人格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其次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
强烈的职业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是爱岗敬业的重要表现,而爱岗敬业是师德师风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对工作矢志不移,任劳任怨;对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对工作不断进取,甘为人梯。
第三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四要学习榜样,弘扬先进。
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一方面可以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动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提倡广大教师向霍懋征、邹有云、黄静华、盘振玉、林崇德等五位模范教师学习,向重庆市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的优秀教师群体学习,学习他们那种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教书育人、爱生如子、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
第五要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
第六要坚持“关心爱护”加“严格要求”的原则对待学生。
第七要不断加强教师道德修养,做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答: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第一个保障措施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的关键是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是千古不易之理,只不过不同时代的“道”“业”和“惑”有所不同而已。教师要向自己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这个本领就是教师的职业素养,也就是专业素养,因为教师是一种专业!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或者持续的专业发展。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最主要的组织安排就是教师培训。2011年1月4日,国家颁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而加强教师培训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指令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臵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一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
二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
三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答:(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我对计算机运用方面知识欠缺,我便在课外多向年轻教师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运用。(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为教学服务的原则。②适度使用的原则。③简约可操作原则。如,我在讲《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我截取了有关其的影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① 教学功能。②指导功能。③监控功能。④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和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第二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结合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习
前言
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专门面向小学基层教育的专业,面向我国教育的第一线。教育乃国家之本,这个专业看似简单,对从事的教师要求却非常之高。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比如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美观大方的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等书写能力,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优秀的教学能力,与小学生的沟通理解能力,心理学方面的种种知识和技能。更加要对国家政方针的学习与实践。学习与教育教师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等知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基于二十一世纪激烈的以经济与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而提出的一项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就我国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教育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指导性的方针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到了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几十年的经济积累,我国完全有能力对国民教育进行深入的建设与改革,此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希望通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家教育政策的最新发展方向与动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初步走向大众化,职业教育等也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非凡成就。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我国的教育事业还存在重重困难,特别是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已经严重地我国教育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可谓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更是感觉肩上责任的重大,漫漫前路的曲折。我将努力学习教育的理论,掌握扎实的教育技能与方法,争取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但应该承担的力量。
结合专业特点,我将对序言、指导思想、战略主题、发展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等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201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四个部分(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阐述了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基本内涵。通过阅读和思考,我认为如下方面深感认同:
一、科学地提出了国家义务教育理念和目标。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理念的提出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明确了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指导校长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大核心问题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育人为本方面有具体的抓手,就能够有效组织教师自觉围绕学生的品行、学习兴趣、身体健康和习惯方面做好育人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目标值得期待,实质是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和对办好优质教育的承诺。
二、科学地提出了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保障措施。
在保障措施部分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教育家。温总理在十一届三次人大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那么一流的教育如何实现呢?我认为教师是实现一流教育的真正主体,其地位值得突出。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校,才能建设一流的教育。
三、科学地提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发展任务。
在发展任务部分明确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我认为义务教育学校要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践行义务教育理念,学校要自觉克制功利,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社会要有一定的包容心。
四、科学地提出了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学校制度。
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学校制度的实质就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引导和鼓励学校自主整合资源、轻装上阵,努力办出品牌,打造特色,真正办出优质教育,让人民满意,避免因循守旧,千校一面,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在去行政化方面的措施,我觉得越快越好。学校就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重在思考如何培养人,不在于什么行政级别,更不要强化行政管理,应突出教育家治校。校长不应该是官员,切实减少官本位思想,所管理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少用行政命令,多用理念引领。少用政治强制,多用依法治校。
五、科学地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观念实质是对教育理念的具体描述,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阳光、健康、大气、积极向上的人才。模式实质就是教育教学环节所需严格遵守的规律,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指导。
六、科学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基本教育方式,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环节。
七、科学地提出教育公平和区域内教育均衡。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关键因素,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教育基本教育政策。关于区域内教育均衡的提法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具体操作办法也较符合实际。
八、科学地提出总体战略,如下内容值得学习。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
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四)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第三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思考
刘克群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这是《纲要》之精髓,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结合我校实际和区教育特点,根据纲要几个看点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教改,是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交流和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和空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的,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着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所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上来,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纲要》提出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课程改革,要以感轻学生的负担为主,坚持德育为主;多为学生创造学习的乐趣,多增加一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同时,要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并且落到实处。我认为义务教育学校要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践行义务教育理念,学校要自觉克制功利,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社会要共同参与。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人新型人才而努力。
三.有效、高效、广泛用好先进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
教育的普及化、终身教育的全民化、教育服务的多元化、教育合作的国际化,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新区对教育的投入是空前的,但如何有效的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为我们的教育服务也应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内容。信息技术的有广泛和有效运用定会为我们的教育锦上添花。
第四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消除大班额。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民族地区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增加投入。
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提高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
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和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办好在内地举办的少数民族班(学校)和面向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 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第五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
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