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时间:2019-05-14 12:0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教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第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可予不。

2.拜送书于庭。

3.召有司案图。

4.设九宾礼于廷。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案”通“按”,审查、察看。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牵)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弓)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介词,凭借)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表目的,来)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徒以吾两人在也(连词,因为)

⑤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⑥而吾以捕蛇独存(介词,因为)

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任用)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③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欢洽,欢好)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回头看)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环顾)④三顾茅庐(拜访)

⑤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看)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趁机)

④因势利导(顺着)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①拜书送于庭(国书)

②秦御史前书曰(写)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竟然)

②臣乃敢上璧(才)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就)

三、古今异义

(1)拜为上卿

(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 害病;灾祸)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5)请指示王

(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6)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8)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9)左右欲刃相如

(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

(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

(1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古义为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姬妾 今义:美女)

(13)明年复攻赵

(明年:古义指第二年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 今义指以前)

(15)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辞谢:古义为婉言道歉

今义为有礼貌的拒绝)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怀,怀揣着)

⑤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⑦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先,把……放在前面。后,把……放在后面)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⑤ 卒廷见相如。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上)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⑤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逼迫)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感到羞耻)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敬,表示尊敬)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③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诈,欺诈的手段)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H.拟声词作动词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

五、特殊句式 a.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④使不辱于诸侯

b.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可使报秦之人)

③介宾结构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4、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六、固定格式

(1)奈何(怎么办 怎么样)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2)且……,况……(即使……,更何况……)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3)孰与(和……比,谁或哪一个更……)

君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4)相与(一起 共同 互相)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第二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词解 廉颇为赵将 伐齐 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 舍人

使人遗赵王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徒见欺

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臣语曰 以此知之 而君幸于赵王 今君乃亡赵走燕 其势必不敢留君 而束君归赵矣 肉袒 伏斧质 则幸得脱矣 宜可使 可予不 奈何

均之二策 曲在赵 王必无人

臣愿奉璧往使 见相如

奉璧奏秦王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璧有瑕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 使人发书至赵王 赵王悉召群臣议 负其强 布衣之交 况大国乎 逆强秦之欢 使臣奉璧 拜送书于庭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见臣列观

礼节甚倨 故臣复取璧 俱碎

相如持其璧睨柱 乃辞谢 固请

召有司案图 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天下所共传宝也 秦王度之

舍相如广成传舍 决负约不偿城 乃使其从者衣褐 秦自缪公以来 引赵使者蔺相如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不如因而厚遇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 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 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 欲与王为好会 欲毋行

示赵弱且怯也 则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 与王诀曰

请奉盆缻秦王 因跪请秦王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秦王竟酒

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既罢

位在廉颇之右 且相如素贱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不忍为之下 宣言

不肯与会

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 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 臣等不肖 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相如虽驽 顾吾念之

不敢加兵于赵者 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鄙贱之人 卒相与欢 为刎颈之交

二、活用

宁许以负秦曲 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乃前曰 怒发上冲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急臣 秦王恐其破璧 臣乃敢上璧

舍相如广成传舍 乃使其从者衣褐 怀其璧 间至赵矣

卒廷见相如 毕礼而归之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 蔺相如前曰

于是相如前进缶 左右欲刃相如 为秦王寿

且庸人尚羞之 而相如廷叱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也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为刎颈之交

三、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徒见欺

求人可使报秦者 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而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宁许以负秦曲 拜送书于庭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欲以击柱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设九宾于廷

舍相如广成传舍 乃设九宾礼于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使归赵

使不辱于诸侯

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遂与秦王会渑池 请奉盆缻秦王 为一击缶

我为赵将 不肯与会 拜为上卿

四、文常

1、《史记》作者(),字(),()时期史学家、()、();记录了自()至()时期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体()史;其中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其中列传记录了()的人的事迹;《史记》:究(),通(),成();《史记》又叫《

》;《史记》和()的《

》被称为“史学双壁”;

2、分别写出四史的作者、朝代、作品名;

3、本文的成语总结:

五、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⑦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⑨余负重伤,逾垣走()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4、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5、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则幸得脱矣(、)

6、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欢

①逆强秦之欢()②绝秦赵之欢()

8、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

第三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十五、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其父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后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同时,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深陷囹圄期间,司马迁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自己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2、《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本纪记述的是帝王的事迹,如《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如《孔子世家》;列传主要是写文臣武将及杰出人物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书是关于历代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主要记载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的发展过程;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脉络和补充。

《史记》和后来的《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合称“前四史”。

二、主要内容主旨

(一)人物形象:

课文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渑池会表现了他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将相和表现了他的顾全大局的高尚思想境界。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自高自大、心胸狭窄、知错能改、坦率真诚),这在前两个事件中已给读者以暗示。

选文涉及到的成语:怒发冲冠、卒相与欢、刎颈之交、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二)古今异义(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嫔妃)(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2)璧有瑕,请指示王(指出来给„„看)..(3)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不答应)

(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5)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守)(盟约)(6)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进献)......(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原因)(内亲外戚)

(8)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

......(9)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10)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三)一词多义

为: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弹奏)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作为)决负约不偿城(违背)使:使人遗赵王书(派,派遣)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于:以勇气闻于诸侯(介此,在)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者,使臣)君幸于王(介词,被)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和)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归璧于赵(介词,到)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介词,因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表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目的,来„„)

大王亦幸赦臣(幸亏)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则幸得脱矣(侥幸)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因: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机)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助词,的)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助词,取消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通过)子独立性)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代词,这)

鄙见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词,我)

(四)通假字

(1)肉袒伏斧质(同“锧”,铁砧)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

..(3)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廷)(4)召有司案图(同“按”,审查,查看)

..(5)、设九宾于廷(同“傧”)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 2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前面那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如: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献上).b、舍相如广成传舍。(安排„„住宿)

c、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穿)(怀里揣着)

..(2)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如:a、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

.b、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走上前).(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如: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发出惊讶的声音)

.(4)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相如每朝时。(上朝,朝见)

.补充:东方既白(显出白色)(《前赤壁赋》).(5)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补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劝学》)补充:

(6)名词+补语。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驻军).(7)“所”+名词,构成所字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zēng,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这里活用为动词,释为“网起”。)(《史记·陈涉世家》)

2、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修饰或限制动词,作状语。

(1)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如:a、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b、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2)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如:a、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b、间至赵矣。(从小路).补充: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如: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过.秦论》)

(4)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译为“用……”。如:舟行适临汝(用船)(《石钟山记》).(5)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如:余分当引决(按照情分,按照道理)(《<指南录>后序》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当……”、“每……”。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劝学》)

3、使动用法: 主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并不实行动作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一动作或行为。

如:a、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b、臣请完璧归赵。(使……保持完整)c、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使……回到)

d、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4、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如:a、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六)重点句式

★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即用谓语来判断主语是什么的句子。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来充当谓语加以判断,文言中的判断句却一般不是判断句“是”,而是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对主语作出判断,所以也叫名词谓语句。应该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中一般只作指示代词用,很少用作判断词。

1、用语气助词“者”和“也”帮助判断。

“……者,……也”式。“者”表提顿,引出谓语;“也”煞尾,帮助判断。“……,……也”式。只用“也”煞尾,帮助判断。“……者,……”式。只用“者”表提顿,引出谓语。“……者也”式。谓语后“者”“也”连用帮助判断。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为宝也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用动词“为”表示。

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用副词“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表判断

如:a、且相如素贱人。补充:b、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4、用名词性谓语直接判断。

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被动句:被动句是指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即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多由介词“被”来表示被动的意义,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则基本不用“被”字,通常的表示方式有:

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2、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如:(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补充:

3、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如:为巡船所物色(《<指南录>后序》

4、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意念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没有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完全靠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辨认,古人称之为“施受同辞”。

如:余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倒装句: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前。古今汉语,基本如此。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a、何以知之

b、君何以知燕王

补充: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3)用助词“之”、“是”、或“惟……是”等帮助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4)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如:任以为己任(《<论语>十则》)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如: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6)代词“自”作宾语,往往前置。如: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2、定语后置(1)“中心词+定语+者”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补充:(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3)“中心词+之+定语”式。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4)“中心词+数词定语”式。如: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3、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1)“于”(乎)宾短语常常后置。

如:a、以勇气闻于诸侯

b、故燕王欲结于君

c、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设九宾礼于廷

补充:(2)“以”宾短语也有时候后置。如:皆不可拘以时月。(《采草药》)补充:

4、主谓倒装: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如:贤哉,回也。(《<论语>十则》

★省略句: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比较多,表现在省略方面多,省略面广。从省略的方式上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从省略的面说,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等。

如:(1)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2)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3)秦王大喜,传(之)以(之)示(于)美人及左右

5(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5)大王见臣(于)列观(6)(秦王)卒(于)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

三、主要手法

1、塑造人物的手法

作者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来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真切感人,栩栩如生。从尖锐、激烈的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人物的行动、言语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刻画人物详略得当,运用反衬手法。

2、如第一自然段突出廉颇功绩地位不凡,为后文廉颇的居功自傲,鄙夷蔺相如打下伏笔。如第一自然段介绍蔺相如出身低贱,为其大智大勇、扶危爱国作反衬。如渑池会的开头和结尾,对廉颇有一些描写,体现其忠心及具有政治头脑,为下文的勇于认错做了铺垫。

第四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范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作者:王木女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着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 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 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得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

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务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

三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第一课时:负荆请罪

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 ⑴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⑵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⑶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⑸练习,完成《夺分王》88页第二题。

第二课时:完璧归赵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 璧有瑕,请指示王。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提问: ⑴秦王请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诚?为什么? ⑵明知是欺诈,赵国为何不断然拒绝? ⑶缪贤怎么知道蔺相如的为人? ⑷蔺相如凭什么认为应该“许秦璧”?

⑸秦王得到玉璧后,有何表现? ⑹璧已落入他人之手,蔺相如怎么取回?接着怎么应对?赏析人物动作描写。

⑺蔺相如向秦王提出什么要求来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后蔺相如怎么应对? ⑻蔺相如辩解的那番话包含几个理由? 第三课时:渑池之会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3、提问: ⑴秦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渑池相会的要求?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 ⑵复述送别场面。模仿廉颇口吻,“说出”原话。解释词语“度”、“不过”。

⑶廉颇向赵王提出什么建议? ⑷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知道国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作用吗? ⑸赵王未死,就有了善后的打算,廉颇当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心里?这体现廉颇什么优点? ⑹这番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⑺渑池之会上,秦国一方向赵王提出什么要求? ⑻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秦王、赵王、蔺相如各自怎么应对?并比较两位君王的性格特征。

⑼“十五城”对一个“咸阳”,哪个分量重?为什么?在这场较量中谁明显占优势?

4、总结三个故事,蔺相如对待秦王和廉颇的不同态度、方式,归纳他的处世原则。

5、、布置练习,阅读并完成《夺分王》86——90页。

六、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对秦王

负荆请罪 对廉颇

威于外而宽于内

原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第五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方式] 运用诵读法、归纳法、对比阅读法和小组讨论法等。[课时安排] 七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2、3)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

(一)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二)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作者及《史记》简介(幻灯片5-8)

(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二)《史记》 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的先河,是24 史的第一部。《史记》的体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四、时代背景介绍(幻灯片9)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燃。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物。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五、浏览课文,检测预习。

(一)检测字词。(幻灯片10)找学生读出下面画横线的字。

1.臣等不肖(xiào)2.刎颈之交(wénjǐng)3.广成传舍(zhuàn)4.缪贤舍人(miào)5.见臣列观(guàn)6.相如虽驽(nǔ)7.臣语曰(yù)

8.使人遗赵王书(wèi)

9.睨柱(nì)10.秦王不怿(yì)

(二)讲故事,理结构。(幻灯片11、12)

1.找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本文故事,其他学生作评判,看谁讲的全面、连贯。明确: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几个小故事。找学生概括,选出其中最佳。

示例:(1)完璧归赵(2)渑池之会(3)将相和

3.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推荐学生回答。(幻灯片13、14)问题一: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时间顺序。

问题二: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将相和——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问题三:“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张弛有度,极具跌宕之美,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六、分析课文,把握人物性格。

(一)分析开头两段。(幻灯片15、16)

1.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我逐字逐句翻译,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2.分析课文。

问题:课文的前两段是介绍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

明确: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二)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幻灯片17-21)

1.学生默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讨论,共同解决。老师强调重点字词。2.分析课文。

提出下列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讨论后形成连贯的语言后回答。问题一: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虎狼之秦以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问题二: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

3.我们现在看看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作者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学生浏览课文,划出重点句子,并归纳总结。

(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

(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前是轻狂,后是惊慌。(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

(4)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的评价和信任程度也是一个对比。

4.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问题一: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①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复习巩固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体会本部分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幻灯片22-28)

1.齐读后,指名学生试译重点句子,教师予以必要的纠正与补充,然后讨论问题。2.划分层次。

问题: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问题一:“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画线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问题二: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问题三: 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 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问题一: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问题二: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明确: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乐,请(让我)献上一个盆缶给秦王(敲打),来互相娱乐。“为”wéi,动词,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要学生翻泽这一句: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蔺相如能够拿头颈的鲜血溅到大王的身上了!)再次,相如以“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一击缶。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

问题三: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问题四:“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进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5.复习巩固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允许学生质疑。

(四)将相和:感悟思想,把握人物。(幻灯片29-32)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划出难理解字词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2.分析课文。

问题一:“将相和”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问题二:廉颇拥有优点吗? 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问题三:“将相和”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五)课堂小结。(幻灯片33)

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廉 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七、总结全文(幻灯片34)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品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选择典型事件刻画人物,以写蔺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使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熠熠生辉。

八、延伸拓展。(幻灯片35-39)

结合《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体会。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lù)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 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翻译这段文字.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置疑启示: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到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就有对华山之音谬的质疑与考证。多媒体显示朱熹的名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九、反馈练习。(幻灯片40-42)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可与不()2.拜送书于庭()3.召有司案图()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答案:1.不-否2.庭-廷3.案-按 4.缪-穆5.孰-熟

(二)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9.且相如素贱人 10.马之千里者

1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答案:1.定语后置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被动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7.宾语前置句 8.被动句 9.判断句 10.定语后置句 11.判断句

十、课后作业

运用本文所学的一种或多种记叙人物的手法写一篇小传。人物自选,字数不限。a 9

下载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教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整理稿范文大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 【学生背景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1、2册的文言文的学习与探究,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仍然有待于培养,积累梳理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整理[范文大全]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文学常识 司马迁,字子长,世称“太史公”,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1一词多义 ,解释。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①秦昭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讲:周广忠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教学过......

    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全]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备者 吴玉华 授课者 陈玉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手法。 能力目标: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及常见的词类活用等知识。 情感目标:领会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