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爬天都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三、教法与学法: 师:品析重点词句法。
生:读议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再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这件事情的?(叙述顺序)叙述顺序: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中——爬上天都峰后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齐读,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读,思考:天都峰有什么特点?(2)、看投影或图片:
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下面请看:这就是天都峰,它是黄山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接近90度。请大家仔细看图,看能不能用一两个字总结一下天都峰的特点(给你的印象)?(板书:高、陡)
(3)、下面请大家轻声自由读课文,找出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说明天都峰的高、陡,把它画出来?
(4)、学生发言,教师引导从以下两点理解: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A 我是怎么观察天都峰的?(抬头望)为什么要“抬头望”?(高、陡)
B 这句话中有两个语气词?谁能找出来?(啊、哩)
“啊 和哩”这两个词表达了“我”的惊叹,那么“我”在惊叹什么?
C 峰顶这么高,高得仿佛怎么样?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在云彩上面呢!)
②、面对险峻的天都峰,“我”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谁来读一读。
③、教师引读:是啊!“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上面的铁链,似乎是??”学生接读“从天上挂下来的,”教师引读:“真叫人??”生:“发颤!”
A “笔陡”是什么意思?(教师以简笔画演示:笔直陡峭,仿佛从天上挂下来)
B“发颤”说明了什么?“我”为什么“发颤”?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略)
(1)、总结过渡:
①、天都峰如此险峻,所以“我”心里有点害怕“发颤”,也难怪“我”有的怀疑:自己能爬上天都峰吗?
②、下面听老师读课文(三、四、五段),想一想: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板书:不再犹豫)
A 犹豫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大家?(拿不定主意)
B“我” 面对险峻的天都峰,不知道能不能爬上去,所以拿不定主意。想一想,面对困难,你犹豫过吗?谁来用“犹豫”造个句子?
(2)、这时,“我”和一位不认识的老爷爷相遇了。
(3)、当老爷爷碰到我时,他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
(4)、“我”又是怎么问老爷爷的?
(5)、这两句话中都有“也来”这个词,两个“也来”说明“我”老爷爷都是怎么想的呢:
(6)、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到:老爷爷和“我”互相佩服,都很惊讶。
(7)、指名再读“我”和老爷爷的话。
4、讲读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结果怎么样?
(2)、引导:“我”奋力向上爬着,老爷爷肯定也是在奋力攀登,“奋力”是什么意思?(充分鼓起劲儿来。课文中指努力向上攀登)
(3)、请你画出能够说明“我”奋力攀登的词。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一会儿……
手脚并用
爬呀爬
终于
(4)、奋力攀登的结果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有关课文?(第七节)
5、学习八、九自然段
(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经过奋力的攀登,我们(板书):终于到了天都峰的最险处鲫鱼背这个地方,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8、9自然断,思考: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分角色朗读
(3)、看投影片:老爷爷和“我”互相道谢的话。
(4)、读老爷爷的话,“居然”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果然吗?能换成什么词?
(居然: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险峻的天都峰,表示出乎意料,可换成“竟然”)
(5)、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我”?
(6)、读“我”的话,我为什么要谢谢老爷爷?
(7)、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少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8)、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大家想象一下,在攀登过程中,当我停下来时,老爷爷会对我说些什么?当老爷爷停下来时,我又会对老爷爷说些什么?
刚才同学们都说的非常棒,由于他们的相互鼓励,他们终于都爬了上来。
6、学习最后一节
(1)、这时,爸爸部怎么说的呢?指名朗读最后一节。(2)、“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板书:汲取力量)(3)、这一老一素不相识,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4)、学生自由发言。
7、简单小结:想一想,做一做
8、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只要有决心,有信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在 与人相处中,同学之间要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相机板书。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积极主动,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
四、课后作业
小练笔: 我和爷爷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
想一想,我和老爷爷会怎样向游人介绍爬天都峰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 勇气
汲取力量 老爷爷
第二篇:新版人教八年级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实;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分析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阶级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洪秀全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史料的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天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就是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发生了农民运动,走向灭亡。现在我们就来根据所学回忆一下有哪些朝代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下灭亡的:秦等。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社会之后,这些农民运动呈现了哪些新特点?他们的历史作用又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和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教师过渡: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势下,一个英雄应运而生。这个人就是洪秀全。
3.教师提问:洪秀全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创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学生回答:洪秀全于19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并积极传教,发展贫苦农民会员达两千多人。
4.教师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开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运动。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洪秀全为加强起义军队伍建设所作的努力? 学生回答: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使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目标导学二:定都天京
1.教师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式示意图》
让我们根据地图和教材描述,简单看看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建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昌→南京(天京)
2.教师讲述: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至此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政府相对立的农民政权。
3.教师过渡:我们常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管理自己的半壁江山? 学生回答:对内: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对外:北伐西征。教师讲解: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那么它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呢?又该如何评价这一种方法?(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分配方式规定部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分配原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评价:这一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要说一说太平天国北伐西征的情况? 学生回答:北伐: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
西征:取得重大胜利,至此天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4.教师过渡:军事上的全面胜利,让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冲昏了头脑,他们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一场席卷太平天国的暴雨即将开始。目标导学三:天京陷落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通过图示简单描述天京事变的经过? 学生回答:
2.教师讲述: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依然掌握着朝政大全,但这一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了重振国政,洪秀全大胆起用新人,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青将领。
3.教师提问:洪仁玕总理朝政后,采取什么措施重振国政? 学生回答: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赏识。但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4.教师讲解:《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但由于当时战争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太平军进行那些军事斗争? 学生回答:浦口、三河大捷——安庆陷落——受挫上海——天京围困——天京沦陷。
6.教师指出: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这场历时达14年之久、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运动为什么会轰然倒塌,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7.教师总结归纳:失败原因:
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体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李秀成进逼上海时,遭到华尔的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的联合抵抗和反扑)8.教师总结指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课堂总结: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板书设计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二、定都天京
三、天京陷落
作业:基础训练
第三篇:人教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到四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教学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一单元,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要通过本组的学习,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中年级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重温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低年级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从本册开始,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方法,对识字进行归类学习,在作业和小练笔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在阅读中加强词句练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抓住导语、思考练习及课文中关键处提出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这一单元导语就用诗一般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点明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用心去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金色的草地》在课文中关键处提出思考问题,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体会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爬天都峰》在课文中关键处提出“终于”一词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汲取力量,克服种种困难才爬上了天都峰,这种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意义。在习作方面,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一次作文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重在激发习作兴趣,树立习作信心,同时感悟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
XX XX XX 这一单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等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品质。因此,在帮助学生读懂每一个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时,我是抓住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把第一课时上成“汇报课”;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为目的,通过“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再以“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一条主线完成生字词教学和通读课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文章内容,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我只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他们以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体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规定每人都说,先一人说一次,达到“人人参与”的要求,让人人动起来;每人都发言一次后,还有没说完的,再继续轮流补充,最后集体交流讨论后的体会。这样避免一人堂,调动起全体参与的积极性。因这一单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课本剧,将文章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朗读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表演,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 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本组课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五篇略读课文《找骆驼》,而且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花钟》一课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教学《蜜蜂》时,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玩出了名堂》一课教学后,让我反思到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找骆驼》一课教学,教给了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第四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同音字汇总(小编推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同音字汇总
1、(坪坝
草坪)
(批评
评论)
(花瓶
奶瓶)
(平整
平常)
2、(带头
带领
领带)(代表
唐代
时代)(戴红领巾
爱戴
戴帽子)
3、(邮票
集邮)
(石油
油条)(理由
由于)
4、(设计
假设
建设)(社会
社团
社区)(射击
射手
扫射)
5、(西红柿
柿子)(电视
近视)(试验
试卷)(姿势
势力)(合适
适当)(公式
算式)
6、(立功
功课)(进攻
攻打)(工作
工人)(公开
公鸡 公正)
7、(口袋
脑袋)(等待
招待)
8、(普通
普遍)(朴素
朴实)
9、(感动
感冒)(勇敢
果敢)
10、(值班
值日)(植物
种植)
(直线
直接)
11、(推测
猜测
测量(侧身
侧面
两侧)
12、(准确
确实)(忘却
退却)(灰雀
麻雀)
13、(环境
边境
境地)(镜子
眼镜)(平静 安静)(敬礼
敬爱)
14、(蓝天
深蓝)(篮球
竹篮)(栏杆
护栏)
15、(精致
大致)(至今
至少)(治病
治安)
16、(接受
难受)(教授
传授)(长寿
寿星)
17、(收获
获得)(或者
或许)
18、(异乡
异同)(回忆
记忆)(主意
意见)(正义
义气)
19、(危险
危急)(威武
威风)(微笑
细微)20、(荒地
荒凉
荒无人烟)(惊慌
慌张
慌乱)
21、(摇头
摇晃
动摇)(遥远
遥望)
22、(答应
照应)(倒映
映照
放映)
23、(简单
简化)(减法
减少)(挑拣
拣不完)
24、(采访
访问
访谈)(仿佛
仿写
仿照)
25、(图案
教案
案件)(按照
按时)(黑暗 暗示)
26、(战场
战斗)(车站
站队)
27、(随便
方便)(变化
变动)(遍数
遍地)(辫子 小辫)(辩论
争辩)(辨认
分辨)
28、(全部
部分
部队)(进步
步行
跑步)
29、(渔民
渔业
渔夫)(买鱼
金鱼)(余数
余下
多余)
30、(使劲
劲头
有劲)(浸湿
沉浸
浸泡)
31、(冒尖
尖尖角
笔尖)(坚持
坚硬
坚决)
32、(决定
决心
坚决)(感觉
觉察
觉得)(绝对
绝句)
33、(形状
形式
外形)(不行
行走
行动)
34、(高峰
顶峰
山峰)(锋利
刀锋
雷锋)
35、(诚实 真诚
诚意)(城市
城镇
东城)(成功 完成 成长)
36、(纪念
世纪)(边际
交际)(笔记
日记
记录)(遗迹
足迹
事迹)
37、(加倍
倍数)(长辈
祖辈)(备课
防备)(背课文
后背)(棉被
被动)
38、(娇气
娇嫩)(骄傲
骄兵必败)
39、(肌肉
肌肤)(打击
冲击)(激烈
激动)
40、(观察
察觉)(检查
查出)(喝茶
茶叶)
41、(危险
危急)(微笑
细微)(威风
威武)
42、(奖状
状元)(壮丽
强壮)
43、(杨树
白杨)(表扬
飞扬)
(海洋
喜洋洋)(太阳
阳光)
44、(恼怒
恼火)(脑袋
大脑)
45、(立即
即使)(集合 集中)(及时
及格)(南极
极力)
46、(鼓励
激励)(严厉
厉害)(胜利
锋利)(力气
力量)(美丽
华丽)(来历
历史
经历)
47、(杨树
白杨)(表扬
发扬
飞扬)
48、(情绪
思绪)(继续
续写)
49、(热烈
烈火
激烈)(列车
排列
列队)
50、(收获
51、(神秘获得)(或者
或许)
秘书
秘密)(保密
密封
茂密)(蜂蜜
甜蜜
蜜糖)
第五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内容与学情分析】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富有奇丽色彩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歌颂了盘古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本文语言极具特色,第二段的对偶句和第四段的排比句带有鲜明的语言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孩子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典范。神话故事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说、仿写练习。【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混沌、猛劈、缓缓、逐渐、四肢、肌肤、滋润、血液、创造、祖宗”这十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3.初步感知对偶和排比的句式特点,能展开想象,模仿第四段的句式进行仿说、仿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难点:运用第四自然段的句式仿写一段话。【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2.检查词语
(1)出示生词,检查认读情况,随机指导。混沌
猛劈
缓缓
逐渐
四肢
肌肤
滋润
血液
创造
祖宗
(2)理解词语“混沌”是什么意思呢?“宇宙混沌一片”是什么样子?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品味语言特点。
这混沌一片的天地被盘古劈开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画出文中句子。(1)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句子,通过读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句子中的反义词及同义词,感受对偶句的特点,体会句式的工整。)(2)出示课件:______的东西,______上升,变成了天; _______的东西,______下降,变成了地。
“这样,还会不会读?”,加上手势,想象着画面,再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想象句子描述的画面,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体会重点句的表达特点。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你喜欢的或感到有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它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老师引读,随机理解以下词组“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滋润万物的雨露”,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同位互相读读。通过朗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感知排比句在表达上的特点,不讲“排比句”术语,只是体会文中连续用几个“他的什么变成了什么”,能让我们感受到盘古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
(3)指名读,其他学生听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文字,想画面,落实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2.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仿写
(1)盘古的身体仅仅只发生了这些变化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
(2)想象一下,盘古的身体还有哪些部分会发生变化?运用下列句式写话。
“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__,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__,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3)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3.回归整体,朗读全文,感受盘古的奉献精神,把故事将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
1、上网搜集《盘古开天地》的视频观看,进一步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