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比赛)
刘宏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优质课有怎样的面孔
——点评江苏省优质课第一名刘宏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有幸去江苏省沭阳中学参加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活动,听到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好课,尤其是江苏省优课一等奖获得者刘宏伟的课,让人印象深刻。于是,根据现场听课情况,整理如下,并做点评,从中探究优质课究竟有怎样的面孔。
老师出场,先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因为沭阳中学的学生刚刚跑操回来。刘老师顺势引导他们高呼跑操的口号,调动现场的气氛。(王按:这个环节很好。不仅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关键是能给下面的豪放诗预热。)
但老师却没有把上课的课题、文本事先呈现给学生。临时分发课文,反面朝上。老师说,所有的学生什么都不需要,需要的是和老师共同来一场精神之旅。
(王按:学生总是喜欢好奇的。这里的设计打破常规,让学生有一种新奇感。但我觉得老师的想法不仅在这里,他还在事实上指向评委。他的诉求是我不让学生做任何准备。那么,最后我的课堂前后学生的落差,就是我的教学效率。)
一切准备就绪。老师开始导入课文。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最好的导入: 老师说,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 一个大书法家 一个创新的画家 一个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 一个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 一个酒仙 一个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 一个小丑。他是谁?
学生不断修正,最后异口同声的高呼——苏东坡。
老师说,对,苏东坡,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王按:这个导语,精彩至极。它可不仅仅是以一种有趣的形式导入文本,还有效的帮助学生评价了苏东坡,内心中有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学好文本的冲动油然而生。这个导语的成功,一半也要归功于林语堂。写得太精彩了。最后的缺憾是,如果课文再回到这个导语,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善莫大焉。)音乐随之响起,好像有金戈铁马之声。老师激情吟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波澜壮阔矣,气壮山河矣,不逊色于濮存昕矣。吟诵罢,全场掌声雷动,如醉如痴。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诵读。
(王按:刘老师的朗诵水平一流。因材施教,也要因老师之材而施教。写到这里,先鄙视一下自己。我的普通话一点也不普通。接着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模拟老师的诵读。这里既是指导诵读,也是初步熟悉文本。)
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老师开始切入诗歌。先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学生说是“赤壁怀古”。老师追问这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学生语焉不详。老师明确“赤壁怀古”自然是怀古诗。老师告诉学生怀古诗的特点,常常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王按:至此,本课下面的脉络已经一目了然,紧抓怀古诗的写法特征教学,把诗词的鉴赏分成三部分,简洁、明了,切中肯綮,而且交给了鉴赏的方法。但也剥夺了学生探究怀古诗的过程。但这是公开课公开的缺陷,可说是瑕不掩瑜。)
一、观眼前之景。
要求学生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回答是“江山如画”。老师问最具有画面感的句子是?学生回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拍、卷”几个动词用的有声有色。老师带领学生鉴赏了这几个词。
过渡语是诗人写诗推敲揣摩,我们读诗也要咬文嚼字。下面我们就来尝试。
比较苏版的“惊涛拍岸”和黄版的“惊涛裂岸”。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有人认为:“裂好,理由是能显示动作气势”。有人认为“拍好,因为用了修辞。”还有人认为“裂好,能和上面的惊照应。”老师点评时把回答的角度界定为“动作的表意,修辞,上下文的关联。老师自己也提出看法,用 “拍”好,因为还能体现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接着老师问,这里的景色怎么样?学生说“美”,老师要求在美前面增添一个修饰语。学生回答是壮美。老师板书: 壮美之景。(王按:这是“观眼前之景”的学习,可谓乏善可称,最多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因为只抓住景物这几句,未能充分体现苏轼的豪放风格。起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更为精彩,这是惟有苏轼能驾驭的大开大阖之典型。“大江东去”,可见空间之阔大,“千古”可见时间之浩远,“千古风流人物”可见人物之众多。如此起笔,世所罕见,但苏轼挥起如椽巨笔,只轻轻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空间之阔大只聚焦于“赤壁”,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郎”。没有这么一层铺垫,下面的景物就是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所谓“观眼前之景”,只是一般怀古诗的鉴赏起步而已。苏轼又岂是一般人可比?两个版本的比较,实际上老师的目的在于诗歌炼字的赏析,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告诉学生,没有单纯的“字”用得好不好的问题,只有用的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最好的字都是对思想感情表达最合适的字。但角度的归纳是好的。我猜想这些归纳的方法下面还会有迁移,事实也证明了我的看法。)
二、思历史之事。
老师说思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联想到了周瑜。那么,周瑜有什么特点?学生归纳: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
这里依旧比较了苏版和黄版,“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正好用上了上文引导的方法。
此后,老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一时多少豪杰”的“一时”是指哪一时?学生回答是三国时。老师让学生一个个列举三国人物。一个人列举一个,一直往后列举。三国人物众多,自然信手拈来。老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果然老师的问题来了。既然有那么多人物。比如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比如神机妙算的孔明等等。比如曹操。现代的流行歌手还在唱《曹操》的歌。接着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唱了《曹操》这首歌。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泊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泊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既然有这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老师说,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看清,我帮你们列了一个表格,看看周瑜怎么样的特点。你们填一填。人物周瑜 年龄34岁
生活幸福美满(小乔初嫁)外表英俊潇洒 职位东吴大都督 成就功成名就
那么,苏轼和周瑜有哪些人生的关联?老师出示苏轼的生平。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再贬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
苏轼晚年对自己的一生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学生再填表格。豁然开朗。苏轼原来是用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小乔初嫁)贫困潦倒(妻子早死)外表英俊潇洒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 成就功成名就一事无成
老师觉得还不够,在此又拟了一副对联来强化两个人的人生况味的比照。周瑜是“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是“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潦倒”。第二部分至此圆满完成。
(王按:此段最为精彩,为什么写的是周郎?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是咏史诗的重中之重。刘老师的铺垫也好,唱《曹操》流行歌曲,实际上还能起到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介绍。最经典的是两次用表格,先填周郎,再巧妙的介绍苏轼,最后两相对比,一目了然,直观的揭示出了苏轼隐秘的内心世界。)
老师板书:风流之人。
三、述一己之怀。
解读文本,突出了苏轼的释怀、旷达、乐观。最后选择旷达。老师板书为:旷达之心。
最后,师生合作朗诵诗歌结束。
(王按: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结束有点草率。这个时候,除了板书揭示,还有必要对怀古诗的鉴赏有所归纳。最要命的是在这个时候,老师还犯了一个不应有的错误。有个学生回答,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老师马上稍带嘲讽的给这个学生纠正,怎么是周瑜?这个时候的周瑜在哪里?学生大笑。老师纠正说这是“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难道周瑜神游故国,就不能嘲笑苏轼啦?实际上究竟谁“神游故国”,文学史上至今还争论不休。刘老师既然前面引用了几个版本,告诉学生答案并不重要,但要有自己的理由和观点,此处又为何求全责备?这个地方,让我大跌眼镜。但纵观整个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精当,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教学活动组织适当,怀古诗的方法归纳妥当,确实是一堂高效优质的课,获得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也是实至名归。)
第二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要点:
一、进行有成效的诵读练习,掌握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二、体会苏轼词风豪放的特点和洒脱,旷达的性格。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两周来,我们穿越千年历史,神游了国人引以为傲的盛唐时代,诵读了“诗仙”李白激越奔放,气势磅礴的《将进酒》以及大诗人白居易充满伤感和愤慨之情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当然还有唐宗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著名散文《师说》。今天,让我们再穿越一次来到词的王国宋朝领略宋词带给我们的无限美感。
二、板书课题《边说边写边解释词牌,题目》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词牌)(题目)(作家)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俗话说唐诗、宋词。唐诗乃诗中奇葩,宋词则诗中极品。宋词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词至北宋而始大,至南宋而遂深,”其中北宋词又以柳永、苏轼、周邦彦为代表而苏轼又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
(揩板书)苏轼。请大家翻看题注。老师提问:北宋文学家《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同学们请思考,题注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 苏轼,有各的文坛奇才、全才。诗,词,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均为卓然大家,散文,苏轼直逼韩愈,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方面擅长行书、楷书,与当时书法各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等等,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全才,在当时的官场上却屡遭贬谪、倒霉透顶下面请大家 听我读一段背景资料(P152参)
四、教师范读全词(以下是练习诵读时间)
1.指<男、女各一人>领读全词各一遍。
2.全体齐读课文。老师指导纠正后再齐读
五、诵读、分析、讨论
1.由学生齐读上片,<教师指导,再齐读> 2.指名学生读注释<可考虑2遍> 3.教师串讲并点拨<可参考教参P149> 教师:下阕就着重写周瑜……(参考教参P149)
A.由学生齐读下篇<教师指导> B.指名学生读注释<可考虑2遍> 指导轮读全词(分句轮读,分片轮读,男女生轮换跟读)
六、教师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赤壁怀古》领略了豪放词风的壮美,大气,也感受了苏轼为人的练达,洒脱,下面我们具体认识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豪放的 风格 2.烘托映衬
3.情景交融(可参考教参P150)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第三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王静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和品味以苏轼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的风格和特色,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解读能力;积累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解决课后相关练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和学习过程中,分析诗人使用的诗词创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感受古诗词创造的独特审美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和感受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家国情怀;学习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述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
• 导入: 导入语: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宋词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说到宋词,同学们,你们想到哪些著名词人呢?(让学生举手配合回答,一两个学生回答完毕后),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很丰富的,很好!那老师觉得呢,说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东坡—苏轼,他的词风堪称经典,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今天呢,请大家喝老师一起走进苏东坡的诗词世界,学习他的一篇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 解读课文,整体感知 • 作者简介
师: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家,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说,苏轼的文学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写作背景介绍
师:和《赤壁赋》一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免罪后发配到黄州充军。在心情极度失落的情况下苏轼两次游览赤壁,几乎是在和《赤壁赋》同样一个时期,苏轼写下了这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3、问题:文章标题是“赤壁怀古”,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答案:作者游览赤壁,触景生情,抒发怀古之情。
4、带着两个问题通读全文:
问题:(1)、整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
上阕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
• 文本研读:
分析上阕的字词,豪放的气势。• 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上阕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 夸张、拟人、比喻。
2、提问:上阕描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色?用笔在文中画出来,思考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景物:大江、浪、乱世、惊涛、千堆雪
景物特点: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 上阕的一些词用法很精到,表现了“大江”的雄浑壮阔,请大家找出来并作赏析;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4、齐读上阕,注意关键字重音,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
分析下阕,对周瑜人物形象分析,苏轼的情感。1、1、问题:这样的壮阔场景,确实很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在文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问题:作者为何只提到周瑜,而不是三国里的其他人物(比如:曹操,刘备)呢?
(一)、抒发对英雄的丰功伟业的仰慕之情;
(二)、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来感叹自己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3、齐读课文下阕,看看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 泰然自若(自信洒脱的语气)
4、作者在遣词造句中,运用哪些写作手法?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烘托和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讨论:作为一个豪放的词人,作者有没有一直沉迷于这种失落的心境?作者有没有排解这种失落的心境的方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全班分六个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确实,作者将自己的惆怅寄托给明月,斟一杯酒洒向大地,体现了自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赤壁赋》中,作者也有类似的表述:“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自由探讨: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结语
师:无数的宦海**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如果苏轼的这首词可以让我们学到了用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那也算是我们的一个收获了。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 江山如画 怀古 遥想公瑾 抒情 人生如梦
课后作业:
•(1)通过网络等手段,自学有关宋词的 知识,查找学习苏东坡其他的诗词作品,课后与同学谈论学习
•(2)比较柳永《雨霖铃》与苏轼的《赤壁怀古》,体会两种不同的词风:豪放派和婉约派,并作概括和总结
•(3)背诵课文 •
第四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2 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难点重点分析] 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4 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6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四总结归纳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赤壁奇景穿山势险峻气势拟人
写景咏赤壁拍巨浪惊险声音对偶夸张 大江气势卷江水汹涌色彩比喻 年轻得意英俊潇洒英雄风采 咏史怀周瑜儒将风度非凡胆略 抒情抒己感慨人生如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第五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