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慧星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总则》
梁慧星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总则》(全文)
说 明
2000年,梁慧星在原“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基础上,成立“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等单位的民法学者26人组成。课题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委托,按照《中国民法典大纲》,起草中国民法典草案。2002年4月9日完成总则编。2003年,出版《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2010年对草案条文第一次修订,在总则编自然人一章(第二章),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作修改和调整。修订后的草案条文英译本(the Draft Civil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于2010年10月由位于荷兰的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在莱顿和波士顿出版。
2012年起对草案条文做第二次修订。总则编条文修订内容主要是:法人目的外行为修订为原则上有效,修改法律行为生效要件、法律行为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效果、撤销权的行使与消灭,增设无效法律行为之转换、附条件利益处分及保护,修改诉讼时效一章。最新版总则编由法律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与日前中国法学会的建议稿不同的是,考虑到人格权的特殊性,属于主体对自身的权利,因出生而当然取得,因死亡而当然消灭,其取得与消灭均与人的意思无关,且原则上不能处分,不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因此不采纳单独设“人格权编”的主张,而将人格权规定在总则编自然人一章。
总则编起草人:
谢鸿飞:第一章一般规定;
尹 田:第二章自然人和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团体;
孙宪忠:第四章权利客体和第五章法律行为的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意思表示、第三节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徐海燕:第六章代理;
侯利宏:第七章诉讼时效;
梁慧星:第五章法律行为的第四节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第五节法律行为的解释及第八章期日、期间。总则编由梁慧星负责统稿。
本文经梁慧星主持之《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项目组授权发布。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法]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总则编 本编说明:
民法典的总则编,是从民法典的人法与物法两大部分,采用所谓“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抽象出来的共同规则。通过这一立法技术,民法典的人法和物法两大部分的内容得以整合,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前后呼应的有机整体。在民法典中设立总则编,是德国民法学和德国民法典的传统,是德国民法典最引人注目的风格之一,集中地体现了德国民法典“抽象概括式”立法的特点。因此,是否设置总则编,成为大陆法系内部划分德国法系与法国法系的标志。民法典总则编,规定民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不仅是整个民法的基础而且是整个法治的基础。民法典总则编中抽象的、一般性的规则,为民法的发展提供了根据,通过法律解释方法之运用,而使民法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我国虽采民商合一主义,但在民法典之外尚有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民事单行法,在一些行政和经济管理性的法律中也还有属于民法性质的制度和规则,因民法典总则编之设,而使民法典与各民事单行法和其他法律中属于民法性质的制度和规则,构成一个完整的私法体系,并依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则予以适用。
民法典总则编,以“人”、“物”、“行为”为中心,形成“人-物-行为”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关于主体,一些立法例将自然人和法人合并规定为一章,而以“人”为章名,如德国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另一些立法例则将自然人与法人分别规定为两章,如日本民法典等。关于权利客体,多数立法例只规定“物”,并以“物”为章名,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但俄罗斯民法典与乌克兰民法典则以“权利客体”为章名,内容包括“物”和其他客体。多数立法例将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合并规定为一章,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但有的民法典分设两章,代理一章在法律行为章之后,如越南民法典、蒙古民法典。多数立法例分别规定诉讼时效与期日、期间,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但也有将两者合并规定的,如俄罗斯民法典、乌克兰民法典、蒙古民法典等。本法以现行民法通则第一、二、三、四、七、九章的内容为基础,依据民法原理并参考国外立法例,予以修订、增补、完善,分设为八章: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团体;第四章权利客体;第五章法律行为;第六章代理;第七章诉讼时效;第八章期日、期间。共计二百三十三条。
目 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节 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民法的适用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 第二节 人格权
第三节 民事行为能力 第四节 宣告失踪 第五节 宣告死亡 第六节 住所
第三章
法人、非法人团体 第一节 法人的一般规定 第二节 法人的设立 第三节 法人机关 第四节 法人的变更
第五节 法人的解散与清算 第六节 非法人团体 第四章
权利客体 第五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意思表示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第四节 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五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 第六章
代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直接代理 第三节 间接代理 第七章 诉讼时效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时效的中止和不完成 第三节 时效中断 第八章 期日 期间
第一章 一 般 规 定
第一节 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保障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第二条[调整范围]
本法调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二节 基 本 原 则
第三条[民事权利的保护]
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非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并根据合法程序,不得予以限制。第四条[平等原则]
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另一方。第五条[意思自治原则]
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决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第六条[诚信原则]
民事权利的行使和民事义务的履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七条[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
法律行为的内容或者目的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第八条[禁止权利滥用]
禁止权利滥用。因权利滥用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前款所称权利滥用,是指以损害他人的目的行使权利或者行使权利所得利益微小而使他人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第三节 民法的适用 第九条[法律适用] 民事关系,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有规定的,应当优先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既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习惯的,可以适用公认的法理。前款所称习惯,以不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为限。第十条[本法的效力]
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法关于自然人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
第十一条[民事权利能力的定义]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第十二条[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和终止]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第十三条[出生时间]
自然人出生的时间,以户籍登记为准。但户籍登记的出生时间与医院出生证明或者其他证据证明的出生时间不一致的,以实际出生时间为准。
第十四条[胎儿利益保护]
凡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事项,准用本法有关监护的规定。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视为自始不存在。第十五条[同时遇难的死亡推定]
二人以上同时遇难,其死亡先后无法证明时,相互无继承关系的,推定为同时死亡;相互有继承关系的,适用本法继承编的规定。
第二节 人格权
第十六条[一般人格权]
自然人的自由、安全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自然人的人格权不得转让,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予以限制。第十七条[人格权的保护]
人格权遭受不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加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第十八条[生命权]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禁止一切侵害自然人生命或者有可能导致生命丧失的非法行为。第十九条[身体权]
自然人的身体受法律保护。人体、人体各部分,不得作为财产权利的标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自然人的身体的完整性受法律保护。为自然人的健康而进行手术治疗,须经本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为治疗或者医学试验的目的,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自然人可以捐赠其身体的部分器官,但非经捐赠人和受捐赠人同意,不得扩散可以鉴别捐赠人身份和受捐赠人身份的任何信息。在确定亲子关系的诉讼中,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决定通过遗传特征对人进行鉴别,但应当征得本人同意。在为医疗或者科学研究目的进行前款规定的鉴别时,应当征得本人同意。第二十条[健康权] 自然人享有健康权。第二十一条[姓名权]
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干涉、盗用、假冒自然人姓名或对自然人姓名进行侮辱、贬损。
第二十二条[肖像权]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自然人的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禁止侮辱、丑化自然人的肖像。
第二十三条[名誉权]
自然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以任何非法手段贬低、侮辱、毁损自然人的名誉。第二十四条[隐私权]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禁止窃取、窃听、偷录、偷拍他人隐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披露或者利用他人私生活秘密,或者实施其他损害他人隐私的行为。但在为保护他人权利或者公共利益所必要的限度内,由法律规定可以披露或者利用他人隐私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对遗体的保护]
自然人死亡后,其遗体由本人的亲属负责火化、埋葬,但不得进行使用、收益或者其他处分。禁止对遗体、遗骨进行损害或者侮辱。
第二十六条[对死者姓名、肖像和名誉的保护]
禁止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等方式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和名誉。
第三节 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七条[民事行为能力的定义]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独立实施法律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第二十八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年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二十九条[视为成年人]
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以自己劳动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视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三十条[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未成年人实施法律行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一条[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行为] 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下列法律行为:
(一)使未成年人纯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如接受不附条件或者不附负担的赠与、接受奖励及报酬等;
(二)在法定代理人确定的目的范围内,对自己财产的处分行为;
(三)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经许可从事的营业活动以及与营业活动有关的行为;
(四)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请求支付劳动报酬;
(五)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第三十二条[成年障碍者的民事行为能力]
成年障碍者实施法律行为,应当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法定代理人同意,但购买日常用品或者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为除外。
第三十三条[未成年人和成年障碍者的法定代理人]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成年障碍者的照顾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四节 宣 告 失 踪
第三十四条[宣告失踪的期间和条件]
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但下落不明的自然人有法定代理人或者财产管理人的除外。本人无利害关系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不提出申请的,为保护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出前款规定的申请。
第三十五条[宣告失踪的期间的计算]
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其最后离开住所或居所而下落不明的次日开始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其下落不明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开始计算;在意外事故中下落不明的,其下落不明时间从意外事故发生之日开始计算。第三十六条[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
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是指失踪人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失踪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申请宣告失踪不受前款所列人员的顺序的限制。第三十七条[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人民法院在宣告自然人失踪的同时,应当确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担任。无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代管能力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其他人担任代管人。第三十八条[财产代管人的权限]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有权对财产进行保管、维护、收益,并有权对财产实施必要的经营行为和处分行为。财产代管人在行使财产代管权时,负有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财产代管人因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失踪人财产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财产代管人的变更]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侵犯失踪人财产利益或者无力履行代管职责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或者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第四十条[宣告失踪的撤销]
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宣告失踪被撤销时,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应当停止一切管理活动,并向本人移交有关财产及财务账目。第四十一条[恶意使他人被宣告失踪的法律效果]
利害关系人明知本人并未失踪,基于恶意致使本人被宣告失踪的,应当对本人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第五节 宣 告 死 亡
第四十二条[宣告死亡的期间]
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的。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适用前款第(一)项的规定。第四十三条[下落不明期间的计算]
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的计算,准用本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第四十四条[危险事故中下落不明的人宣告死亡的期间]
自然人在危险事故中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根据现实情况确认其绝无生存可能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不受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期间的限制。第四十五条[死亡宣告申请]
宣告死亡应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包括被申请宣告死亡人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其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申请宣告死亡不受前款所列人员的顺序的限制。第四十六条[检察院申请宣告死亡的权利]
下落不明的自然人无利害关系人或者其利害关系人不提出死亡宣告申请的,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出死亡宣告申请。第四十七条[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关系]
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自然人下落不明符合申请宣告死亡的条件的,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利害关系人中有人申请宣告失踪,有人申请宣告死亡的,人民法院应当宣告死亡。第四十八条[死亡时间的确定]
人民法院应当在宣告自然人死亡的判决中确定死亡的时间:
(一)根据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法定期间届满之日;
(二)根据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意外事故结束之日;
(三)战争期间下落不明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战争结束之日。第四十九条[宣告死亡的效果]
宣告死亡发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第五十条[死亡宣告的撤销]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尚生存的,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第五十一条[死亡宣告撤销的溯及力]
撤销死亡宣告的判决的效力,溯及至宣告死亡之时。第五十二条[死亡宣告撤销的财产效果]
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本法继承编取得他的财产的人,应当返还财产的尚存利益。但合法取得财产的善意第三人可以不予返还。前款规定的返还财产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知道死亡宣告时起计算。
第五十三条[死亡宣告撤销前善意行为的保护]
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利害关系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之前实施的善意行为,其效力不受死亡宣告撤销的影响。第五十四条[恶意利害关系人的责任]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财产的,除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第五十五条[死亡宣告及其撤销对婚姻关系的效果]
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其配偶不愿恢复的除外;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第五十六条[死亡宣告撤销对收养关系的效果]
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收养人为恶意的,其收养关系自始无效。第五十七条[宣告死亡确定的死亡时间与自然死亡时间不一致的效果]
本人被宣告死亡确定的死亡日期与其自然死亡日期不一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撤销死亡宣告。因撤销死亡宣告而取得财产返还请求权的利害关系人,其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利害关系人知道本人自然死亡时间时开始计算。
第六节 住所
第五十八条[住所的确定]
自然人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或者户籍所在地不明以及不能确定其户籍所在地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自然人离开住所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院治病的除外。自然人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第五十九条[居所视为住所]
自然人户籍所在地不明,且无法确定其经常居住地的,与产生纠纷的民事法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居所视为住所。
第三章 法人、非法人团体 第一节 法人的一般规定 第六十条[法人的定义]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非依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立。在外国设立的法人,为外国法人。
第六十一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取得和消灭]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取得,至法人解散时消灭。第六十二条[法人的成立条件] 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二)有自己的章程或者组织规章,但机关法人除外;
(三)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独立财产或者经费;
(四)履行法律规定的法人设立程序。第六十三条[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以法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活动,其后果由法人承担。第六十四条[超越法人目的的法律行为]
法人的法律行为不因超越章程或者组织规章规定的目的范围而无效,但法律明文规定该行为无效的除外。第六十五条[法人的独立责任]
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根据宪法、法律设立并担负公共职能的法人,其民事责任的承担,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十六条[法定代表人和其他有代表权的人因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因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的,应当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法人承担民事责任之后,有权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法人章程或者组织规章的规定,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追偿。第六十七条[法人的住所]
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第六十八条[法人的名称权]
法人享有名称权,有权依法使用、转让自己的名称。禁止假冒、盗用或者侮辱、贬损法人的名称。第六十九条[法人的名誉权]
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以任何非法手段贬低、侮辱、毁损法人的名誉。
第二节 法人的设立
第七十条[营利法人的定义]
营利法人,是指以取得经济利益并分配给其成员为目的的法人。第七十一条[公司法人的成立]
具备法定条件的公司法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而成立。法律规定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的,应当经过批准。成立公司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公司法人应当履行的申请登记程序,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第七十二条[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的成立]
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成立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应当履行的程序,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第七十三条[非营利法人的定义、成立]
为社会公益目的或其他非营利目的而成立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非经法定主管机关登记,不得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四条[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的成立]
有独立经费的国家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律规定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法律规定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第七十五条[捐助法人的定义、成立]
捐助法人,是指以慈善、社会福利以及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并以捐助财产设立的法人。捐助法人经法定主管机关批准并经登记机关登记而成立。捐助法人在章程规定的目的范围内,可以从事经营性活动。第三节 法人的机关
第七十六条[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
公司法人的股东大会,为公司法人的意思机关。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为社员大会,有权决定公司法人章程的变更、董事会成员的任免,并有权监督董事会职务的执行以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法律、行政法规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法人或者其他国有独资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七十七条[营利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公司法人的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为公司法人的执行机关,有权根据公司章程授予的权限处理公司事务。公司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法确定。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设董事会的,适用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并应当设董事长一人,董事长为该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没有董事会的,其章程规定的主要负责人为该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第七十八条[非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
社会团体法人的成员大会,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意思机关,有权决定社会团体法人章程的变更、理事会成员的任免,并有权监督理事会职务的执行以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第七十九条[非营利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社会团体法人应当设理事会并设理事长一人。理事会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执行机关,理事长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捐助法人应当设理事或者理事会,理事或者理事会应当根据依照捐助行为设定的章程所确定的目的管理事务。捐助法人的理事或者理事长是捐助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机关法人以及事业单位法人的主要负责人,是机关法人以及事业单位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第八十条[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
营利法人的章程或者股东大会、社员大会决议,或者非营利法人的章程、组织规章或者成员大会决议对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四节 法人的变更 第八十一条[变更登记]
法人存续期间,发生分立与合并或者变更其组织形式、目的、注册资本、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向法人设立机关申请变更登记,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已登记的前款事项未办理变更登记的,其变更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八十二条[法人合并、分立的效果]
法人合并、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第五节 法人的解散与清算 第八十三条[法人解散的效果]
法人解散,是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消灭的唯一法定原因。非经依法清算,法人不得消灭,但法律规定无须清算的除外。第八十四条[法人解散的事由]法人因下列原因之一而解散:
(一)因违反法律而被强制解散;
(二)法人的目的事业已经完成或者确定无法完成;
(三)法人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发生;
(四)法人依法被宣告破产;
(五)股东大会、社员大会或者成员大会决议解散;
(六)法人的成员低于法定人数;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前款第(四)项规定,不适用于非营利法人。前款第(六)项规定,不适用于捐助法人。法律对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的解散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八十五条[清算人的选任]
法人解散时,应当选任清算人进行清算,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营利法人因被宣告破产而解散,其清算适用破产法的有关规定。
第八十六条[清算人的职责]
清算人应当清理法人的财产,了结法人的业务,清缴所欠税款,收取债权以及清偿债务,依法处理剩余财产,并实施法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八十七条[清算期间法人的活动范围]
在清算期间,法人应当停止清算目的范围以外的一切活动。第八十八条[清算人的法律地位]
在清算期间,清算人是法人的执行机关和代表机关,有权以法人名义实施清算目的范围内的一切行为。清算人的行为,适用本法关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规定。第八十九条[清算程序的法律适用]
除本法另有规定外,法人的清算程序准用公司法关于公司法人清算程序的规定。第九十条[剩余财产的归属]法人经清算后剩余的财产,根据法人章程或者组织规章的规定处理。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九十一条[清算终结的法律效果]
清算人依法清算终结,并依法完成法人注销登记时,法人消灭。
第六节 非法人团体
第九十二条[非法人团体的定义]
非法人团体,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依法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的组织。第九十三条[非法人团体的条件]
非法人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二)有自己的章程或者组织规章;
(三)有自己享有处分权的财产或者经费;
(四)根据法定程序设立。第九十四条[非法人团体的成立]
非法人团体非经登记,不得成立。营利性非法人团体,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非营利性非法人团体,应当经法定主管部门批准并经登记机关登记。第九十五条[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非法人团体的主要负责人是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的行为以及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范围的限制,准用本法关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规定。第九十六条[超越非法人团体目的的法律行为]
非法人团体的法律行为不因超越章程或者组织规章规定的目的范围而无效,但法律明文规定该行为无效的除外。第九十七条[非法人团体的民事责任]
非法人团体首先以其享有处分权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其享有处分权的财产不足以承担责任的,应当由非法人团体的设立人或者开办人承担民事责任。第九十八条[非法人团体的住所]
非法人团体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第四章 权 利 客 体 第九十九条[权利客体]
民事权利的客体包括:物、行为、人格利益、智力成果。民事权利也可以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精子、卵子等,以不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为限,可以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第一百条[物的定义]
本法所称物,是指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有体物。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特定空间,视为物。人力控制之下的电,亦视为物。
第一百零一条[不动产的定义]
不动产,是指依自然性质或者法律的规定不可移动的物,包括土地、土地定着物、与土地尚未脱离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于土地并且不能分离的其他物。第一百零二条[动产的定义]
动产,是指不动产之外的其他物。货币,为特别动产。物权之外的其他财产权利为不记名权利时,视为动产。第一百零三条[重要成分]
对物的整体性质和效能发挥决定作用的组成部分,为物的重要成分。重要成分,不得脱离物的整体而独立成为权利的标的。
第一百零四条[主物、从物]
独立发挥效用的物,为主物。非主物的组成部分而附着于主物,并对主物发挥辅助效用的物,为从物。但交易习惯不认为是从物者,依交易习惯。从物随主物处分,但有特别约定的除外。从物暂时与主物分离的,不改变其从物的性质。第一百零五条[临时性附着物]
为一物效用的发挥而临时性附着于该物的物,非该物的从物。依所有权之外的其他权利占有某物,为行使此项权利而添加在该物上的物,不是该物的从物,而是该项权利的从物。第一百零六条[不动产上的临时附着物]
对他人不动产享有权利、为行使该项权利而附着于该不动产的物,为该不动产的临时附着物。第一百零七条[融通物、不融通物]
公有物、公用物和禁止物,为不融通物。不融通物之外的物,为融通物。第一百零八条[代替物、不代替物]
可以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的物,为代替物。不能以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的物,为不代替物。第一百零九条[特定物、不特定物]
依当事人的意思具体指定的物,为特定物。当事人仅以种类、品种、数量予以限定的物,为不特定物。第一百一十条[消费物、不消费物]
一经使用即改变原有形态、性质的物,为消费物。货币为消费物。可以反复使用而不改变原有形态、性质的物,为不消费物。
第一百一十一条[可分物、不可分物]
经分割不改变其性质、不减损其价值的物,为可分物。一经分割即改变其性质、减损其价值的物,为不可分物。第一百一十二条[单一物、结合物、集合物]
形态上独立成为一体的物,为单一物。数个物结合而成的物,为结合物。由多数单一物或者结合物集合而成的物,为集合物。
第一百一十三条[孳息]
天然孳息,是指物依自然而产生的出产物、收获物。法定孳息,是指物依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收益,包括利息、租金等。第一百一十四条[孳息的归属]
天然孳息,自脱离原物时起,由享有取得权利的人取得。法定孳息,由享有取得权利的人按法定方式、约定方式或者交易习惯取得。
第一百一十五条[动物]
对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处分,不得违反自然资源法和动物保护法的规定。第五章 法 律 行 为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一百一十六条[定义]
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并以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行为。第一百一十七条[一般有效要件]
法律行为具备下列要件的,具有法律效力: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及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第一百一十八条[未成年人、成年障碍者不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
未成年人或者成年障碍者依照本法规定不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有效。第一百一十九条[相对人的催告和撤销]
未成年人或者成年障碍者所为法律行为的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自收到催告后的一个月内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在法定代理人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书面通知的形式作出。
第一百二十条[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效果]
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法律行为无效,但其规定并不以之为无效的除外。第一百二十一条[违反公序良俗的效果] 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二十二条[不可强制执行的行为]
以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及精子、卵子等生命物质为权利客体的法律行为,不得强制执行。第二节 意 思 表 示
第一百二十三条[意思表示的定义]
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向外部表明其意欲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第一百二十四条[意思表示的形式]
意思表示,可以采用表意人认为适当的形式,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二十五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成立时发生效力,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二十六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对话的意思表示,于相对人了解其内容时发生效力。非对话的意思表示,于到达相对人时发生效力。第一百二十七条[新闻媒体及其他公告方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以电视、广播、报刊及其他公告方式为意思表示的,于电视台、电台播放时,或者报刊出版、公告发布时发生效力。第一百二十八条[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为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于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发生效力;未指定特定系统的,于该数据电文进入相对人的任何系统时发生效力。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一百二十九条[收到意思表示的回执]
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同时要求相对人以回执确认其收到意思表示的,于回执到达表意人时发生效力。第一百三十条[表意人指定生效期间]
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同时指定意思表示生效期间的,意思表示于该期间内有效。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第一百三十一条[真意保留]
表意人故意表示与其真实意思不一致的意思的,不得主张该意思表示无效,但该不一致为相对人所明知的除外。第一百三十二条[虚伪表示]
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所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无效,但表意人和相对人不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一百三十三条[隐藏行为]
虚伪表示所掩盖的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有效。第一百三十四条[戏谑的意思表示] 戏谑的意思表示无效。第一百三十五条[欺诈]
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欺诈人为当事人一方的情形,受欺诈的对方当事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欺诈人非当事人一方的情形,属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仅以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欺诈为限,表意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因欺诈而撤销意思表示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一百三十六条[胁迫]
胁迫,是指以不法加害威胁他人,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此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无论胁迫人为当事人一方或者第三人,受胁迫的表意人均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第一百三十七条[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是指当事人一方乘他方无经验、判断力欠缺、显著意志薄弱或者处于强制状态而订立双方权利义务显失均衡的法律行为。受不利益的他方当事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第一百三十八条[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规格和质量等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重大误解的一方或者双方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第一百三十九条[撤销权的行使]
本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七条、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的撤销权,应当以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行使。
第一百四十条[撤销权的消灭]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放弃撤销权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第一百四十一条[撤销权的默示抛弃:例示规定]
享有撤销权的债务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一)知道其债务有可撤销事由仍与债权人合意变更债的内容;
(二)将自己承担的债务全部或者部分移转于第三人承担;
(三)向债权人主张抵销。第一百四十二条[无权处分行为]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经权利人追认或者处分人于事后取得处分权的,溯及于该行为成立时有效。
第一百四十三条[无效或撤销的效果]
无效的法律行为或者被撤销的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四十四条[部分无效]法律行为部分无效,除去无效部分不影响其余部分效力的,其余部分仍然有效。第一百四十五条[相对无效]
法律行为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仅受不利益的一方当事人有权主张其无效。
第一百四十六条[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无效的法律行为,具备其他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并因其情形,可以认为当事人若知道其无效即欲为其他法律行为的,其他法律行为仍为有效。
第四节 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一百四十七条[法律行为附条件] 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依其性质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条件将违背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除外。附停止条件的法律行为,于条件成就时发生效力。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于条件成就时效力消灭。第一百四十八条[附条件利益的保护]
附条件法律行为当事人在条件成就与否未定前,有损害相对人因条件成就所应得利益的行为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一百四十九条[附条件利益的处分与继承]
条件成就与否未定前,法律行为当事人因条件成就所应得利益,可以让与、继承或者设定担保。第一百五十条[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拟制]
因条件成就而受利益的当事人,以不正当行为促其条件成就的,视为其条件不成就。因条件成就而受不利益的当事人,以不正当行为阻碍其条件成就的,视为其条件已成就。第一百五十一条[法律行为附期限] 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依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始期的法律行为,于期限届至时发生效力。附终期的法律行为,于期限届满时效力消灭。
第五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 第一百五十二条[文义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不得拘泥于所使用的不当词句。第一百五十三条[整体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对全部条款作相互解释,以确定各个条款在整个法律行为中所具有的正确意思。第一百五十四条[目的解释]
如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或者某个条款可能作两种解释,应当采取最适合于法律行为目的的解释。第一百五十五条[习惯解释]
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时,应当参照当事人的习惯解释。第一百五十六条[公平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兼顾当事人双方的利益。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时,无偿法律行为,应当按照对义务人较轻的含义解释;有偿法律行为,应当按照对双方均较公平的含义解释。如属于一方当事人单方面决定法律行为内容的情形,应当按照对决定一方不利的含义解释。第一百五十七条[诚实信用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的,应当依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其正确意思。法律行为存在两种解释而难于判断何种解释正确时,应当采取其所得结果符合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第六章 代理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一百五十八条[代理的范围]
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团体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法律规定或者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第一百五十九条[代理的效力]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为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或者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第一百六十条[不同种类代理的法律适用]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适用本章第二节关于直接代理的规定。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指示,为被代理人利益但不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或者第三人不知道或者没有理由知道代理人以代理人的身份实施法律行为的,适用本章第三节关于间接代理的规定。第一百六十一条[代理权的依据]
委托代理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权人的指定行使代理权。
第一百六十二条[委托代理权的授予]
被代理人向代理人授予代理权,应当向代理人或者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第三人,以意思表示为之。代理权的授予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但法律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第一百六十三条[委托代理授权不明的民事责任]
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承担补充连带责任。第一百六十四条[代理人权限的证明]
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第三人有权要求代理人在合理期限内证明其代理权限。代理人未在合理期限内证明其代理权限的,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不发生效力。代理权记载于书面文件的,代理人应当提交原件或者由被代理人签字的复印件。第一百六十五条[第三人对代理人权限的质疑]
被代理人的陈述或者行为使第三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的行为已经获得授权,但第三人对授权事实存在疑问的,第三人有权要求被代理人予以确认。被代理人未在合理期限内作出答复的,视为代理人已获授权。第一百六十六条[委托代理权的限制及撤回的效力]
代理权的限制和撤回,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第三人因过失而不知道该事实的除外。第一百六十七条[默示代理权]
代理人行使其明示代理权限时,享有按照行使该权限的通常方式所必需或者附带产生的默示权限。第一百六十八条[代理人意思表示的瑕疵]
关于是否有意思欠缺、被欺诈、被胁迫,及明知或者应知某一事实而影响代理人意思表示效力的情形,应当就代理人认定。委托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指示作出意思表示的,应当就被代理人认定。第一百六十九条[禁止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
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实施法律行为,也不得同时作为第三人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但纯使被代理人获得利益的行为除外。
第一百七十条[自己代理与双方代理情形中被代理人的撤销权]
代理人实施自己代理行为或者实施双方代理行为的,被代理人有权撤销代理行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代理人不得行使撤销权:
(一)被代理人已经同意代理人的自己代理或者双方代理行为的;
(二)代理人已经向被代理人披露自己代理或者双方代理的事实,被代理人在合理期限内未提出异议的。第一百七十一条[委托代理权的消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权消灭:
(一)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
(二)被代理人撤回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依代理权授予的性质不得撤回的除外;
(三)代理人死亡;
(四)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五)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消灭。但是,为了保护被代理人或继承人的利益,代理人仍在合理的期间内享有代理权。
第一百七十二条[法定代理权或者指定代理权的消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权或者指定代理权消灭:
(一)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二)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
(三)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四)人民法院或者指定权人撤销指定;
(五)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第一百七十三条[授权委托书的交还]
委托代理权消灭时,代理人应当将授权委托书交还被代理人。第一百七十四条[代理权变更或者消灭时对第三人的保护]
代理权变更或者消灭时,应当以适当方式通知第三人。因第三人下落不明而无法通知的,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将代理权变更或者消灭的事实予以公告。未公告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但第三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权变更或者消灭的除外。
第一百七十五条[委托代理的复代理] 委托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事先征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没有征得被代理人同意的,应当在事后及时告知被代理人;被代理人不同意的,由代理人对自己所转托的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但在紧急情况下,委托代理人为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有权不经被代理人同意而转托他人代理。
第一百七十六条[委托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的责任]委托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就选任及监督对被代理人负责。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指定选任复代理人的,代理人不承担责任;但代理人明知该复代理人不适任而怠于通知被代理人的除外。第一百七十七条[法定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的责任]
法定代理人可以选任复代理人。法定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时,仅就复代理人的选任和监督对被代理人负责。第一百七十八条[复代理人的权限]
复代理人的代理权以代理人的代理权为限。复代理人对于被代理人和第三人,有与代理人同样的权利义务。第一百七十九条[数个代理人代理权的行使]
数个代理人同时为同一被代理人利益而分别行使同一代理权时,代理人可以单独实施代理行为。数个代理人共同行使一个代理权时,代理人应当共同实施代理行为,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被代理人另有表示的除外。第一百八十条[代理人不履行职责的民事责任]
代理人因自己的过失不履行代理职责而造成被代理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一条[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对被代理人所负的民事责任]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第一百八十二条[代理事项违法的民事责任]
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节 直 接 代 理
第一百八十三条[直接代理的效力]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不能辨明是以被代理人名义所为的,视为代理人以自己名义所为的意思表示。第一百八十四条[无权代理中被代理人的追认权]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消灭后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法律行为,被代理人有权予以追认。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消灭后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法律行为,经被代理人追认的,溯及于实施行为时有效,其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应当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五条[无权代理相对人的催告权]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消灭后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法律行为,相对人有权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自收到催告后一个月内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第一百八十六条[无权代理相对人的撤销权]
无代理权人实施的法律行为,相对人在被代理人追认之前,有撤销的权利,但相对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无代理权的除外。撤销应当以书面通知的方式向被代理人或者无权代理人作出。第一百八十七条[无权代理人的责任]
以代理人身份实施法律行为的行为人,如不能证明其有代理权,而被代理人拒绝追认的,相对人可以要求无权代理人履行义务或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无权代理人不知自己无代理权的,在对相对人承担赔偿责任时,其赔偿额不超过相对人在法律行为有效时可以得到的利益。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人无代理权的,无权代理人不承担责任。第一百八十八条[恶意相对人与无权代理人的连带责任]
相对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消灭仍与行为人实施法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相对人和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百八十九条[表见代理]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消灭后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相对人有正当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第一百九十条[隐名代理向直接代理的转化]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在被代理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时,第三人知道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法律行为直接约束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法律行为只约束代理人和第三人的除外。第三人请求代理人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人应当披露被代理人身份。代理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该法律行为只拘束代理人和第三人。
第三节 间 接 代 理 第一百九十一条[间接代理的定义]
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为间接代理。第一百九十二条[间接代理的效力]
间接代理的法律效果首先归属代理人,再由代理人移转给被代理人。第一百九十三条[代理人的披露义务]
代理人丧失清偿能力,或者代理人对被代理人有根本违约行为,或者在合同债务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已明确代理人将会违约,被代理人有权要求代理人披露第三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地址。代理人丧失清偿能力,或者代理人对第三人有根本违约行为,或者在合同债务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已明确代理人将会违约,第三人有权要求代理人披露被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地址。
第一百九十四条[被代理人的介入权]
代理人向被代理人披露第三人后,被代理人可以行使代理人代被代理人从第三人取得的权利,但第三人与代理人订立合同时如知道该被代理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或者被代理人如行使介入权将与代理人和第三人所订合同中的明示或者默示条款相抵触的除外。被代理人应当将其行使介入权的意思分别通知代理人和第三人。在收到通知之后,第三人不得再向代理人履行给付义务。
第一百九十五条[第三人的选择权]
代理人向第三人披露被代理人后,第三人可以选择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但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第三人应当将其行使选择权的意思分别通知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在收到通知之后,被代理人不得再向代理人履行给付义务。
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三人和被代理人的抗辩权]
被代理人行使代理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自己对代理人的抗辩。第三人选定被代理人作为其相对人的,被代理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张自己对代理人的抗辩及代理人对第三人的抗辩。
第七章 诉 讼 时 效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一百九十七条[诉讼时效的客体]
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但下列请求权除外:
(一)基于身份关系的抚养费、扶养费和赡养费的请求权;
(二)基于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排除妨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确认权利请求权、已登记不动产所有人的返还请求权;
(三)基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停止侵害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
(四)基于投资关系的收益分配请求权;
(五)基于存款关系的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请求权;
(六)基于债券关系的还本付息请求权。第一百九十八条[普通时效期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第一百九十九条[时效的开始计算
(一)——一般规定] 时效期间自权利能够行使时开始计算。
第二百条[时效的开始计算
(二)——特别规定]
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务,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必要准备时间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当事人约定债务人在能够履行债务时才履行,或者由债务人任意确定何时履行债务的,时效期间自债务人死亡之日开始计算;债务人为法人或者非法人团体的,时效期间自法人或者非法人团体解散之日开始计算。
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管理人因无因管理行为发生的偿付必要费用请求权的时效期间,从无因管理行为结束并且管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人之日起计算。本人因不当无因管理行为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时效期间,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管理人及损害事实之日起计算。
第二百零一条[长期时效期间及起算] 下列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十年:
(一)人身伤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从加害行为发生时、义务违反时或者损害被发现时开始计算;
(二)基于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返还请求权,从权利发生时开始计算;
(三)基于借款合同的返还本金和利息的请求权,从权利可以行使时开始计算;
(四)基于劳动合同、雇用合同的工资、报酬请求权,从合同终止时开始计算;
(五)基于建筑物买卖合同的所有权和基地使用权的移转请求权,及对待给付请求权,从买卖合同生效时开始计算;
(六)基于基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同的土地使用权设定或者移转请求权,及对待给付请求权,从合同生效时起开始计算;
(七)基于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抵押权设定请求权,从抵押合同生效时开始计算;
(八)基于生效判决和裁决的给付请求权,从判决或者裁决确定时开始计算;
(九)基于可执行的调解书和公证证书的给付请求权,从权利确定时开始计算;
(十)基于继承关系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从继承权或者受遗赠权受侵害时开始计算;
(十一)经破产程序所确定的可执行的请求权,从破产程序终结时开始计算。第二百零二条[时效的主张]
时效应当由其受益人或者受益人的代理人通过诉讼或者仲裁主张,才能适用。法院或者仲裁庭不得依职权适用时效,也不得就时效问题进行释明。第二百零三条[时效完成的效力] 时效期间届满,义务人可以拒绝履行。
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向权利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自愿履行义务、承认债务或者提出担保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或者不知道时效为由进行抗辩或者请求返还。第二百零四条[时效期间届满后的债的变更]
时效期间届满后,债务人与债权人合意变更债的内容的,视为债务人对债务的承认,诉讼时效期间从变更生效时起重新计算。
第二百零五条[移转时效期间届满的债务]
债务人移转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债务的,视为债务人对债务的承认,自债务移转时起重新计算时效。第二百零六条[主请求权时效完成及于从请求权]
主请求权时效完成的,收取利息权及其他从请求权的时效随之完成。第二百零七条[附有担保物权的债权时效完成的效力]
以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或者其他担保物权担保的债权时效完成后,债权人仍可就该抵押物、质物或者出质的权利、留置物或者其他担保财产取偿。
第二百零八条[时效规定的强行性]
当事人不得变更时效期间的长短及其计算方法。变更时效期间及其计算方法的合意无效。预先抛弃时效的意思表示无效。第二百零九条[时效届满后的抛弃]
时效期间届满后,对时效完成所生利益有处分权的人,可以抛弃时效。抛弃时效,可以采用明示或者默示方式,且无须受益人接受。第二百一十条[禁止诉讼时效的滥用] 人身伤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虽然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但认定请求权基础事实的证据完整、确凿,且加害人有赔偿能力,适用时效完成的效果显然违反社会正义的,人民法院有权决定不适用时效。第三节 时效的中止和不完成
第二百一十一条[磋商引起时效中止]
双方当事人就债权债务或者其基础进行磋商的,时效停止进行。自一方当事人拒绝磋商时起,时效继续计算,且时效在停止磋商后三个月内不完成。
第二百一十二条[时效因不可抗力而中止]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的存在致使不能中断其时效的,时效停止进行。自妨碍事由消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二百一十三条[时效因欠缺法定代理人而不完成] 未成年人的请求权,若无法定代理人,自其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就职时起六个月内,时效不完成。成年障碍者的请求权,若无法定代理人,自其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就职时起六个月内,时效不完成。第二百一十四条[时效因法定代理关系存在而中止或者不开始进行]
未成年人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的请求权,在法定代理关系存续期间,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或者停止进行。自未成年人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有新法定代理人时起,时效开始计算或继续计算。
成年障碍者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的请求权,在法定代理关系存续期间,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或者停止进行。自成年障碍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有新法定代理人时起,时效开始计算或继续计算。第二百一十五条[时效因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存续而中止]
夫妻相互之间的请求权,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或者停止进行。家庭成员之间的请求权,在共同生活关系存续期间,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或者停止进行。第二百一十六条[基于性的自主决定权受侵害的请求权的时效中止]
基于性的自主决定权受侵害的请求权,于受害人满十八周岁前,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
基于性的自主决定权受侵害的请求权,受害人与加害人处在家庭共同生活关系中的,于受害人满十八周岁并且脱离家庭共同生活关系之前,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第二百一十七条[时效因继承人、遗产管理人未确定而不完成]
遗产中的财产,或者暂划在遗产中的他人的财产,自继承人确定或者遗产管理人选定时起的六个月内,其时效不完成。第四节 时效的中断
第二百一十八条[时效因权利人请求或者起诉等而中断] 诉讼时效,因下列事由而中断: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以分期付款、支付利息、提供担保或者其他方式承认债权;
(三)权利人起诉。
下列事项,与起诉有同一效力:
(一)依督促程序送达支付令;
(二)因诉前调解而传唤债务人;
(三)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四)诉讼中的权利人,将诉讼告知与其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义务人;
(五)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通知参加诉讼;
(六)开始执行程序或者申请强制执行;
(七)提起仲裁。
第二百一十九条[因起诉或者仲裁而中断的期间]
时效因起诉或者仲裁而中断的,中断效力自提起诉讼或者仲裁时发生,在因裁判确定或者以其他方式终结以前,继续中断。
第二百二十条[因诉讼的撤回或者被驳回而不中断]
时效因起诉而中断的,若撤回起诉,或者受到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的裁定且裁定确定,视为不中断。但诉讼因法院无管辖权而不予受理时,时效期间在诉讼过程中届满或者将在最终裁定作出后不足六个月届满的,时效期间延长到该裁定之后六个月。
仲裁撤回或者不予受理的,准用前款规定。第二百二十一条[因诉前调解申请而中断的期间]
因提出诉前调解申请而中断时效的,中断效力自权利人提出调解申请时发生,在调解程序终结以前,继续中断。但调解申请撤回的,时效视为不中断。
第二百二十二条[因告知诉讼而中断的期间] 因在诉讼中告知债务人诉讼而中断时效的,在诉讼因确定判决或者其他方式终结之前,继续中断。第二百二十三条[因行使代位权而中断时效]
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对债权人的债权和债务人的债权均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第二百二十四条[时效因债权让与而中断] 债权让与的通知到达债务人时,诉讼时效中断。
受让人持有债权让与文件以及债权的有效证明文件向债务人主张债权的,自受让人向债务人主张债权时,诉讼时效中断。第二百二十五条[债务承担对时效的影响]
债务由第三人承担的,已经开始的诉讼时效继续进行,但债务承担构成引起时效中断之承认的除外。第二百二十六条[时效中断及于时的效力]
时效中断,中断前已进行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自中断事由消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第二百二十七条[时效中断及于人的效力]
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及于当事人及其继承人和受让人。
第八章 期日、期间
第二百二十八条[期日、期间的定义]
期日是指特定的时点,如某时、某日、某月、某年。
期间是指某一期日与另一期日之间的时段,如某时至某时,某日至某日,某月至某月,某年至某年。第二百二十九条[计算法]
自然计算法,以六十分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日,七日为一星期,三十日为一月,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历法计算法,按日历所定之日、星期、月、年计算。第二百三十条[期间的计算] 以小时、日定期间的,依自然计算法。
以星期、月或者年定连续性期间的,依历法计算法;以星期、月或者年定非连续性期间的,依自然计算法。第二百三十一条[期间的开始计算点] 以小时计算期间的,从规定时开始计算。以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日不算入,从下一日开始计算。第二百三十二条[期间最后一日的终止点]
期间的最后一日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点。但有业务时间的,至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截止。第二百三十三条[期间最后一日的决定] 以日定期间的,算足该期间之日为最后一日。
以星期、月、年定期间,而以星期、月、年之第一日开始计算的,以星期
六、月终、除夕为期间最后一日;不以星期、月、年之第一日开始计算的,以最后之星期、月、年中与开始计算日相当之日的前一日,为期间之最后一日。但在以月、年定期间,而最后之月无与开始计算日相当之日的,以该月之末日为期间最后一日。
以前两款规定的方法算出的期间最后一日,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最后一日。
第二篇:梁慧星版民法总则建议稿
梁慧星版《中国民法典建议稿》全文
来源:无讼APP 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4月23日 浏览:827
说明
2000年,梁慧星在原“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基础上,成立“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等单位的民法学者26人组成。课题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委托,按照《中国民法典大纲》,起草中国民法典草案。2002年4月9日完成总则编。2003年,出版《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2010年对草案条文第一次修订,在总则编自然人一章(第二章),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作修改和调整。修订后的草案条文英译本(the Draft Civil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于2010年10月由位于荷兰的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在莱顿和波士顿出版。
2012年起对草案条文做第二次修订。总则编条文修订内容主要是:法人目的外行为修订为原则上有效,修改法律行为生效要件、法律行为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效果、撤销权的行使与消灭,增设无效法律行为之转换、附条件利益处分及保护,修改诉讼时效一章。最新版总则编由法律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与日前中国法学会的建议稿不同的是,考虑到人格权的特殊性,属于主体对自身的权利,因出生而当然取得,因死亡而当然消灭,其取得与消灭均与人的意思无关,且原则上不能处分,不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因此不采纳单独设“人格权编”的主张,而将人格权规定在总则编自然人一章。
总则编起草人
谢鸿飞:第一章一般规定;
尹田:第二章自然人和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团体;
孙宪忠:第四章权利客体和第五章法律行为的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意思表示、第三节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徐海燕:第六章代理;
侯利宏:第七章诉讼时效;
梁慧星:第五章法律行为的第四节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第五节法律行为的解释及第八章期日、期间。
总则编由梁慧星负责统稿。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总则编
【本编说明】
民法典的总则编,是从民法典的人法与物法两大部分,采用所谓“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抽象出来的共同规则。通过这一立法技术,民法典的人法和物法两大部分的内容得以整合,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前后呼应的有机整体。在民法典中设立总则编,是德国民法学和德国民法典的传统,是德国民法典最引人注目的风格之一,集中地体现了德国民法典“抽象概括式”立法的特点。因此,是否设置总则编,成为大陆法系内部划分德国法系与法国法系的标志。
民法典总则编,规定民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不仅是整个民法的基础而且是整个法治的基础。民法典总则编中抽象的、一般性的规则,为民法的发展提供了根据,通过法律解释方法之运用,而使民法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我国虽采民商合一主义,但在民法典之外尚有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民事单行法,在一些行政和经济管理性的法律中也还有属于民法性质的制度和规则,因民法典总则编之设,而使民法典与各民事单行法和其他法律中属于民法性质的制度和规则,构成一个完整的私法体系,并依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则予以适用。
民法典总则编,以“人”、“物”、“行为”为中心,形成“人-物-行为”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关于主体,一些立法例将自然人和法人合并规定为一章,而以“人”为章名,如德国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另一些立法例则将自然人与法人分别规定为两章,如日本民法典等。关于权利客体,多数立法例只规定“物”,并以“物”为章名,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但俄罗斯民法典与乌克兰民法典则以“权利客体”为章名,内容包括“物”和其他客体。多数立法例将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合并规定为一章,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但有的民法典分设两章,代理一章在法律行为章之后,如越南民法典、蒙古民法典。多数立法例分别规定诉讼时效与期日、期间,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但也有将两者合并规定的,如俄罗斯民法典、乌克兰民法典、蒙古民法典等。本法以现行民法通则第一、二、三、四、七、九章的内容为基础,依据民法原理并参考国外立法例,予以修订、增补、完善,分设为八章: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团体;第四章权利客体;第五章法律行为;第六章代理;第七章诉讼时效;第八章期日、期间。共计二百三十三条。
目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节
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民法的适用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
第二节 人格权
第三节 民事行为能力
第四节
宣告失踪
第五节
宣告死亡
第六节 住所
第三章 法人、非法人团体
第一节 法人的一般规定
第二节
法人的设立
第三节 法人机关
第四节 法人的变更
第五节 法人的解散与清算
第六节 非法人团体
第四章 权利客体
第五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意思表示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第四节 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五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
第六章 代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直接代理
第三节 间接代理
第七章 诉讼时效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时效的中止和不完成 第三节 时效中断
第八章
期日 期间
第一章
一 般 规 定
第一节 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保障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第二条[调整范围]
本法调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二节
基
本
原 则
第三条[民事权利的保护]
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非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并根据合法程序,不得予以限制。
第四条[平等原则]
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另一方。
第五条[意思自治原则]
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决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六条[诚信原则]
民事权利的行使和民事义务的履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七条[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
法律行为的内容或者目的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第八条[禁止权利滥用]
禁止权利滥用。因权利滥用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前款所称权利滥用,是指以损害他人的目的行使权利或者行使权利所得利益微小而使他人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第三节
民法的适用
第九条[法律适用]
民事关系,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有规定的,应当优先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既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习惯的,可以适用公认的法理。
前款所称习惯,以不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为限。
第十条[本法的效力]
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法关于自然人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
第十一条[民事权利能力的定义]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二条[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和终止]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第十三条[出生时间]
自然人出生的时间,以户籍登记为准。但户籍登记的出生时间与医院出生证明或者其他证据证明的出生时间不一致的,以实际出生时间为准。
第十四条[胎儿利益保护]
凡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事项,准用本法有关监护的规定。
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视为自始不存在。
第十五条[同时遇难的死亡推定]
二人以上同时遇难,其死亡先后无法证明时,相互无继承关系的,推定为同时死亡;相互有继承关系的,适用本法继承编的规定。
第二节
人格权
第十六条[一般人格权]
自然人的自由、安全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自然人的人格权不得转让,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予以限制。
第十七条[人格权的保护]
人格权遭受不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加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
第十八条[生命权]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禁止一切侵害自然人生命或者有可能导致生命丧失的非法行为。
第十九条[身体权]
自然人的身体受法律保护。
人体、人体各部分,不得作为财产权利的标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自然人的身体的完整性受法律保护。为自然人的健康而进行手术治疗,须经本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为治疗或者医学试验的目的,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自然人可以捐赠其身体的部分器官,但非经捐赠人和受捐赠人同意,不得扩散可以鉴别捐赠人身份和受捐赠人身份的任何信息。
在确定亲子关系的诉讼中,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决定通过遗传特征对人进行鉴别,但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在为医疗或者科学研究目的进行前款规定的鉴别时,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第二十条[健康权]
自然人享有健康权。
第二十一条[姓名权]
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干涉、盗用、假冒自然人姓名或对自然人姓名进行侮辱、贬损。
第二十二条[肖像权]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自然人的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禁止侮辱、丑化自然人的肖像。
第二十三条[名誉权]
自然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以任何非法手段贬低、侮辱、毁损自然人的名誉。
第二十四条[隐私权]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禁止窃取、窃听、偷录、偷拍他人隐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披露或者利用他人私生活秘密,或者实施其他损害他人隐私的行为。但在为保护他人权利或者公共利益所必要的限度内,由法律规定可以披露或者利用他人隐私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对遗体的保护]
自然人死亡后,其遗体由本人的亲属负责火化、埋葬,但不得进行使用、收益或者其他处分。
禁止对遗体、遗骨进行损害或者侮辱。
第二十六条[对死者姓名、肖像和名誉的保护]
禁止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等方式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和名誉。
第三节
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七条[民事行为能力的定义]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独立实施法律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
第二十八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年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九条[视为成年人]
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以自己劳动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视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三十条[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未成年人实施法律行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行为]
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下列法律行为:
(一)使未成年人纯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如接受不附条件或者不附负担的赠与、接受奖励及报酬等;
(二)在法定代理人确定的目的范围内,对自己财产的处分行为;
(三)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经许可从事的营业活动以及与营业活动有关的行为;
(四)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请求支付劳动报酬;
(五)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
第三十二条[成年障碍者的民事行为能力]
成年障碍者实施法律行为,应当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法定代理人同意,但购买日常用品或者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为除外。
第三十三条[未成年人和成年障碍者的法定代理人]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成年障碍者的照顾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四节 宣 告 失 踪
第三十四条[宣告失踪的期间和条件]
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但下落不明的自然人有法定代理人或者财产管理人的除外。
本人无利害关系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不提出申请的,为保护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出前款规定的申请。
第三十五条[宣告失踪的期间的计算]
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其最后离开住所或居所而下落不明的次日开始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其下落不明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开始计算;在意外事故中下落不明的,其下落不明时间从意外事故发生之日开始计算。
第三十六条[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
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是指失踪人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失踪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申请宣告失踪不受前款所列人员的顺序的限制。
第三十七条[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人民法院在宣告自然人失踪的同时,应当确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担任。无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代管能力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其他人担任代管人。
第三十八条[财产代管人的权限]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有权对财产进行保管、维护、收益,并有权对财产实施必要的经营行为和处分行为。财产代管人在行使财产代管权时,负有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
财产代管人因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失踪人财产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财产代管人的变更]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侵犯失踪人财产利益或者无力履行代管职责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或者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
第四十条[宣告失踪的撤销]
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
宣告失踪被撤销时,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应当停止一切管理活动,并向本人移交有关财产及财务账目。
第四十一条[恶意使他人被宣告失踪的法律效果]
利害关系人明知本人并未失踪,基于恶意致使本人被宣告失踪的,应当对本人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节
宣
告
死 亡
第四十二条[宣告死亡的期间]
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的。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适用前款第(一)项的规定。
第四十三条[下落不明期间的计算]
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的计算,准用本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第四十四条[危险事故中下落不明的人宣告死亡的期间]
自然人在危险事故中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根据现实情况确认其绝无生存可能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不受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期间的限制。
第四十五条[死亡宣告申请]
宣告死亡应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
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包括被申请宣告死亡人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其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申请宣告死亡不受前款所列人员的顺序的限制。
第四十六条[检察院申请宣告死亡的权利]
下落不明的自然人无利害关系人或者其利害关系人不提出死亡宣告申请的,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出死亡宣告申请。
第四十七条[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关系]
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
自然人下落不明符合申请宣告死亡的条件的,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利害关系人中有人申请宣告失踪,有人申请宣告死亡的,人民法院应当宣告死亡。
第四十八条[死亡时间的确定]
人民法院应当在宣告自然人死亡的判决中确定死亡的时间:
(一)根据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法定期间届满之日;
(二)根据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意外事故结束之日;
(三)战争期间下落不明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战争结束之日。
第四十九条[宣告死亡的效果]
宣告死亡发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
第五十条[死亡宣告的撤销]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尚生存的,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
第五十一条[死亡宣告撤销的溯及力]
撤销死亡宣告的判决的效力,溯及至宣告死亡之时。
第五十二条[死亡宣告撤销的财产效果]
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本法继承编取得他的财产的人,应当返还财产的尚存利益。但合法取得财产的善意第三人可以不予返还。
前款规定的返还财产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知道死亡宣告时起计算。
第五十三条[死亡宣告撤销前善意行为的保护]
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利害关系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之前实施的善意行为,其效力不受死亡宣告撤销的影响。
第五十四条[恶意利害关系人的责任]
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财产的,除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第五十五条[死亡宣告及其撤销对婚姻关系的效果]
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其配偶不愿恢复的除外;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第五十六条[死亡宣告撤销对收养关系的效果]
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收养人为恶意的,其收养关系自始无效。
第五十七条[宣告死亡确定的死亡时间与自然死亡时间不一致的效果]
本人被宣告死亡确定的死亡日期与其自然死亡日期不一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撤销死亡宣告。
因撤销死亡宣告而取得财产返还请求权的利害关系人,其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利害关系人知道本人自然死亡时间时开始计算。
第六节
住所
第五十八条[住所的确定]
自然人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或者户籍所在地不明以及不能确定其户籍所在地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自然人离开住所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院治病的除外。
自然人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第五十九条[居所视为住所]
自然人户籍所在地不明,且无法确定其经常居住地的,与产生纠纷的民事法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居所视为住所。
第三章 法人、非法人团体
第一节
法人的一般规定
第六十条[法人的定义]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非依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立。
在外国设立的法人,为外国法人。
第六十一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取得和消灭]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取得,至法人解散时消灭。
第六十二条[法人的成立条件]
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二)有自己的章程或者组织规章,但机关法人除外;
(三)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独立财产或者经费;
(四)履行法律规定的法人设立程序。
第六十三条[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以法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活动,其后果由法人承担。
第六十四条[超越法人目的的法律行为]
法人的法律行为不因超越章程或者组织规章规定的目的范围而无效,但法律明文规定该行为无效的除外。
第六十五条[法人的独立责任]
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宪法、法律设立并担负公共职能的法人,其民事责任的承担,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十六条[法定代表人和其他有代表权的人因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因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的,应当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承担民事责任之后,有权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法人章程或者组织规章的规定,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追偿。
第六十七条[法人的住所]
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第六十八条[法人的名称权]
法人享有名称权,有权依法使用、转让自己的名称。
禁止假冒、盗用或者侮辱、贬损法人的名称。
第六十九条[法人的名誉权]
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以任何非法手段贬低、侮辱、毁损法人的名誉。
第二节
法人的设立
第七十条[营利法人的定义]
营利法人,是指以取得经济利益并分配给其成员为目的的法人。
第七十一条[公司法人的成立]
具备法定条件的公司法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而成立。
法律规定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的,应当经过批准。
成立公司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公司法人应当履行的申请登记程序,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七十二条[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的成立]
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成立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应当履行的程序,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七十三条[非营利法人的定义、成立]
为社会公益目的或其他非营利目的而成立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
非营利法人,非经法定主管机关登记,不得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四条[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的成立]
有独立经费的国家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
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律规定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法律规定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第七十五条[捐助法人的定义、成立]
捐助法人,是指以慈善、社会福利以及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并以捐助财产设立的法人。
捐助法人经法定主管机关批准并经登记机关登记而成立。
捐助法人在章程规定的目的范围内,可以从事经营性活动。
第三节
法人的机关
第七十六条[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
公司法人的股东大会,为公司法人的意思机关。
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为社员大会,有权决定公司法人章程的变更、董事会成员的任免,并有权监督董事会职务的执行以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法律、行政法规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法人或者其他国有独资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七十七条[营利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公司法人的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为公司法人的执行机关,有权根据公司章程授予的权限处理公司事务。
公司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法确定。
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设董事会的,适用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并应当设董事长一人,董事长为该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没有董事会的,其章程规定的主要负责人为该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第七十八条[非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
社会团体法人的成员大会,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意思机关,有权决定社会团体法人章程的变更、理事会成员的任免,并有权监督理事会职务的执行以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七十九条[非营利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社会团体法人应当设理事会并设理事长一人。理事会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执行机关,理事长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捐助法人应当设理事或者理事会,理事或者理事会应当根据依照捐助行为设定的章程所确定的目的管理事务。捐助法人的理事或者理事长是捐助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机关法人以及事业单位法人的主要负责人,是机关法人以及事业单位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第八十条[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
营利法人的章程或者股东大会、社员大会决议,或者非营利法人的章程、组织规章或者成员大会决议对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四节
法人的变更
第八十一条[变更登记]
法人存续期间,发生分立与合并或者变更其组织形式、目的、注册资本、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向法人设立机关申请变更登记,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已登记的前款事项未办理变更登记的,其变更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八十二条[法人合并、分立的效果]
法人合并、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第五节
法人的解散与清算
第八十三条[法人解散的效果]
法人解散,是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消灭的唯一法定原因。
非经依法清算,法人不得消灭,但法律规定无须清算的除外。
第八十四条[法人解散的事由]
法人因下列原因之一而解散:
(一)因违反法律而被强制解散;
(二)法人的目的事业已经完成或者确定无法完成;
(三)法人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发生;
(四)法人依法被宣告破产;
(五)股东大会、社员大会或者成员大会决议解散;
(六)法人的成员低于法定人数;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
前款第(四)项规定,不适用于非营利法人。前款第(六)项规定,不适用于捐助法人。
法律对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的解散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八十五条[清算人的选任]
法人解散时,应当选任清算人进行清算,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营利法人因被宣告破产而解散,其清算适用破产法的有关规定。
第八十六条[清算人的职责]
清算人应当清理法人的财产,了结法人的业务,清缴所欠税款,收取债权以及清偿债务,依法处理剩余财产,并实施法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八十七条[清算期间法人的活动范围]
在清算期间,法人应当停止清算目的范围以外的一切活动。
第八十八条[清算人的法律地位]
在清算期间,清算人是法人的执行机关和代表机关,有权以法人名义实施清算目的范围内的一切行为。
清算人的行为,适用本法关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规定。
第八十九条[清算程序的法律适用]
除本法另有规定外,法人的清算程序准用公司法关于公司法人清算程序的规定。
第九十条[剩余财产的归属]
法人经清算后剩余的财产,根据法人章程或者组织规章的规定处理。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九十一条[清算终结的法律效果]
清算人依法清算终结,并依法完成法人注销登记时,法人消灭。
第六节
非法人团体
第九十二条[非法人团体的定义]
非法人团体,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依法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的组织。
第九十三条[非法人团体的条件]
非法人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二)有自己的章程或者组织规章;
(三)有自己享有处分权的财产或者经费;
(四)根据法定程序设立。
第九十四条[非法人团体的成立]
非法人团体非经登记,不得成立。
营利性非法人团体,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
非营利性非法人团体,应当经法定主管部门批准并经登记机关登记。
第九十五条[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非法人团体的主要负责人是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的行为以及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范围的限制,准用本法关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规定。
第九十六条[超越非法人团体目的的法律行为]
非法人团体的法律行为不因超越章程或者组织规章规定的目的范围而无效,但法律明文规定该行为无效的除外。
第九十七条[非法人团体的民事责任]
非法人团体首先以其享有处分权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其享有处分权的财产不足以承担责任的,应当由非法人团体的设立人或者开办人承担民事责任。
第九十八条[非法人团体的住所]
非法人团体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第四章 权 利 客 体
第九十九条[权利客体]
民事权利的客体包括:物、行为、人格利益、智力成果。
民事权利也可以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
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精子、卵子等,以不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为限,可以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
第一百条[物的定义]
本法所称物,是指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有体物。
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特定空间,视为物。人力控制之下的电,亦视为物。
第一百零一条[不动产的定义]
不动产,是指依自然性质或者法律的规定不可移动的物,包括土地、土地定着物、与土地尚未脱离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于土地并且不能分离的其他物。
第一百零二条[动产的定义]
动产,是指不动产之外的其他物。
货币,为特别动产。
物权之外的其他财产权利为不记名权利时,视为动产。
第一百零三条[重要成分]
对物的整体性质和效能发挥决定作用的组成部分,为物的重要成分。
重要成分,不得脱离物的整体而独立成为权利的标的。
第一百零四条[主物、从物]
独立发挥效用的物,为主物。
非主物的组成部分而附着于主物,并对主物发挥辅助效用的物,为从物。但交易习惯不认为是从物者,依交易习惯。
从物随主物处分,但有特别约定的除外。
从物暂时与主物分离的,不改变其从物的性质。
第一百零五条[临时性附着物]
为一物效用的发挥而临时性附着于该物的物,非该物的从物。
依所有权之外的其他权利占有某物,为行使此项权利而添加在该物上的物,不是该物的从物,而是该项权利的从物。
第一百零六条[不动产上的临时附着物]
对他人不动产享有权利、为行使该项权利而附着于该不动产的物,为该不动产的临时附着物。
第一百零七条[融通物、不融通物]
公有物、公用物和禁止物,为不融通物。
不融通物之外的物,为融通物。
第一百零八条[代替物、不代替物]
可以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的物,为代替物。
不能以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的物,为不代替物。
第一百零九条[特定物、不特定物]
依当事人的意思具体指定的物,为特定物。
当事人仅以种类、品种、数量予以限定的物,为不特定物。
第一百一十条[消费物、不消费物]
一经使用即改变原有形态、性质的物,为消费物。货币为消费物。
可以反复使用而不改变原有形态、性质的物,为不消费物。
第一百一十一条[可分物、不可分物]
经分割不改变其性质、不减损其价值的物,为可分物。
一经分割即改变其性质、减损其价值的物,为不可分物。
第一百一十二条[单一物、结合物、集合物]
形态上独立成为一体的物,为单一物。
数个物结合而成的物,为结合物。
由多数单一物或者结合物集合而成的物,为集合物。
第一百一十三条[孳息]
天然孳息,是指物依自然而产生的出产物、收获物。
法定孳息,是指物依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收益,包括利息、租金等。
第一百一十四条[孳息的归属]
天然孳息,自脱离原物时起,由享有取得权利的人取得。
法定孳息,由享有取得权利的人按法定方式、约定方式或者交易习惯取得。
第一百一十五条[动物]
对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处分,不得违反自然资源法和动物保护法的规定。
第五章 法 律 行 为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一百一十六条[定义]
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并以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第一百一十七条[一般有效要件]
法律行为具备下列要件的,具有法律效力: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及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第一百一十八条[未成年人、成年障碍者不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
未成年人或者成年障碍者依照本法规定不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有效。
第一百一十九条[相对人的催告和撤销]
未成年人或者成年障碍者所为法律行为的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自收到催告后的一个月内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在法定代理人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书面通知的形式作出。
第一百二十条[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效果]
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法律行为无效,但其规定并不以之为无效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一条[违反公序良俗的效果]
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二十二条[不可强制执行的行为]
以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及精子、卵子等生命物质为权利客体的法律行为,不得强制执行。
第二节
意
思
表 示
第一百二十三条[意思表示的定义]
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向外部表明其意欲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第一百二十四条[意思表示的形式]
意思表示,可以采用表意人认为适当的形式,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五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成立时发生效力,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六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对话的意思表示,于相对人了解其内容时发生效力。
非对话的意思表示,于到达相对人时发生效力。
第一百二十七条[新闻媒体及其他公告方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以电视、广播、报刊及其他公告方式为意思表示的,于电视台、电台播放时,或者报刊出版、公告发布时发生效力。
第一百二十八条[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为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于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发生效力;未指定特定系统的,于该数据电文进入相对人的任何系统时发生效力。
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一百二十九条[收到意思表示的回执]
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同时要求相对人以回执确认其收到意思表示的,于回执到达表意人时发生效力。
第一百三十条[表意人指定生效期间]
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同时指定意思表示生效期间的,意思表示于该期间内有效。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第一百三十一条[真意保留]
表意人故意表示与其真实意思不一致的意思的,不得主张该意思表示无效,但该不一致为相对人所明知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二条[虚伪表示]
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所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无效,但表意人和相对人不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三十三条[隐藏行为]
虚伪表示所掩盖的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有效。
第一百三十四条[戏谑的意思表示]
戏谑的意思表示无效。
第一百三十五条[欺诈]
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欺诈人为当事人一方的情形,受欺诈的对方当事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欺诈人非当事人一方的情形,属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仅以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欺诈为限,表意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因欺诈而撤销意思表示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三十六条[胁迫]
胁迫,是指以不法加害威胁他人,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此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无论胁迫人为当事人一方或者第三人,受胁迫的表意人均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第一百三十七条[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是指当事人一方乘他方无经验、判断力欠缺、显著意志薄弱或者处于强制状态而订立双方权利义务显失均衡的法律行为。
受不利益的他方当事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第一百三十八条[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规格和质量等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重大误解的一方或者双方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第一百三十九条[撤销权的行使]
本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七条、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的撤销权,应当以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行使。
第一百四十条[撤销权的消灭]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放弃撤销权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第一百四十一条[撤销权的默示抛弃:例示规定]
享有撤销权的债务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一)知道其债务有可撤销事由仍与债权人合意变更债的内容;
(二)将自己承担的债务全部或者部分移转于第三人承担;
(三)向债权人主张抵销。
第一百四十二条[无权处分行为]
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经权利人追认或者处分人于事后取得处分权的,溯及于该行为成立时有效。
第一百四十三条[无效或撤销的效果]
无效的法律行为或者被撤销的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四十四条[部分无效]
法律行为部分无效,除去无效部分不影响其余部分效力的,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四十五条[相对无效]
法律行为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仅受不利益的一方当事人有权主张其无效。
第一百四十六条[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
无效的法律行为,具备其他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并因其情形,可以认为当事人若知道其无效即欲为其他法律行为的,其他法律行为仍为有效。
第四节
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一百四十七条[法律行为附条件]
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依其性质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条件将违背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除外。
附停止条件的法律行为,于条件成就时发生效力。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于条件成就时效力消灭。
第一百四十八条[附条件利益的保护]
附条件法律行为当事人在条件成就与否未定前,有损害相对人因条件成就所应得利益的行为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一百四十九条[附条件利益的处分与继承]
条件成就与否未定前,法律行为当事人因条件成就所应得利益,可以让与、继承或者设定担保。
第一百五十条[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拟制]
因条件成就而受利益的当事人,以不正当行为促其条件成就的,视为其条件不成就。
因条件成就而受不利益的当事人,以不正当行为阻碍其条件成就的,视为其条件已成就。
第一百五十一条[法律行为附期限]
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依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
附始期的法律行为,于期限届至时发生效力。附终期的法律行为,于期限届满时效力消灭。
第五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
第一百五十二条[文义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不得拘泥于所使用的不当词句。
第一百五十三条[整体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对全部条款作相互解释,以确定各个条款在整个法律行为中所具有的正确意思。
第一百五十四条[目的解释]
如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或者某个条款可能作两种解释,应当采取最适合于法律行为目的的解释。
第一百五十五条[习惯解释]
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时,应当参照当事人的习惯解释。
第一百五十六条[公平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兼顾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时,无偿法律行为,应当按照对义务人较轻的含义解释;有偿法律行为,应当按照对双方均较公平的含义解释。如属于一方当事人单方面决定法律行为内容的情形,应当按照对决定一方不利的含义解释。第一百五十七条[诚实信用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的,应当依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其正确意思。
法律行为存在两种解释而难于判断何种解释正确时,应当采取其所得结果符合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
第六章 代理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一百五十八条[代理的范围]
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团体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法律规定或者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第一百五十九条[代理的效力]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为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或者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第一百六十条[不同种类代理的法律适用]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适用本章第二节关于直接代理的规定。
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指示,为被代理人利益但不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或者第三人不知道或者没有理由知道代理人以代理人的身份实施法律行为的,适用本章第三节关于间接代理的规定。
第一百六十一条[代理权的依据]
委托代理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权人的指定行使代理权。
第一百六十二条[委托代理权的授予]
被代理人向代理人授予代理权,应当向代理人或者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第三人,以意思表示为之。
代理权的授予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但法律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一百六十三条[委托代理授权不明的民事责任]
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承担补充连带责任。
第一百六十四条[代理人权限的证明]
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第三人有权要求代理人在合理期限内证明其代理权限。代理人未在合理期限内证明其代理权限的,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不发生效力。代理权记载于书面文件的,代理人应当提交原件或者由被代理人签字的复印件。
第一百六十五条[第三人对代理人权限的质疑]
被代理人的陈述或者行为使第三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的行为已经获得授权,但第三人对授权事实存在疑问的,第三人有权要求被代理人予以确认。被代理人未在合理期限内作出答复的,视为代理人已获授权。
第一百六十六条[委托代理权的限制及撤回的效力]
代理权的限制和撤回,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第三人因过失而不知道该事实的除外。
第一百六十七条[默示代理权]
代理人行使其明示代理权限时,享有按照行使该权限的通常方
第三篇:对物权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梁慧星)
对物权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
梁慧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上传时间:2005-9-21
第一编
总
则
第二条第二款:本法所称物权,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建议增加排他性效力,修改为:本法所称物权,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理由:物权具有“排他性”,具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效力,这一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公权力和私权利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就在物权的“排他性”。一家人住在房子里,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就不能随便往里面闯,那个界限就是物权的“排他性”。由于物权具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法律效力,这就划分了公权力和私权利的界限:房屋大门之外,是公权力活动的范围,房屋大门之内是私权利的活动空间,公权力要跨越这个界线,惟有两条:一是物权人同意;二是持有搜查证。
物权法草案中规定物权的定义,一定要明文规定物权的“排他性”。物权的“直接支配性”,是人类的本能,是“自然属性”,谁都懂。唯独这个“排他性”,是“法律属性”,要通过法律的明文规定并且向整个社会灌输,使我们的人民尤其公务员认识物权的“排他性”,明确公权力和私权利的界限。不然的话,像现在警察动不动往人家家里闯,动不动就没收人家的三轮车、摩托车,就强拆人家的房屋,这些违法行为就得不到纠正,依法行政就会遥遥无期。
民事权利有多种,唯具有“排他性”的权利才受刑法的保护、侵权法的保护。进入他人房子偷东西的,构成盗窃罪;当街抢夺财物的,构成抢夺罪。为什么?因为人家的物权具有“排他性”。不具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效力的权利,如合同上的权利,只能受违约责任的保护。司法实践中,经常涉及“罪与非罪”的界限,而“罪与非罪”的界限,就在于受侵害的权利有没有“排他性”?侵犯具有“排他性”的权利,构成犯罪行为,当然就是“罪”(轻的也要构成侵权责任);侵害不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只能追究违约责任,当然就是“非罪”。
物权的“排他性”,还与判断证据有关。若干年前美国那个杀害前妻的“辛普森案”,为什么法官当庭宣判辛普森不构成犯罪?关键在于,法庭查明联邦警察是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形,翻墙进入辛普森的住宅搜出凶器和血手套的。因为私人住宅所有权具有“排他性”,联邦警察在既没有得到房主同意也没有取得搜查证的情形翻墙进入,就构成“违法行为”,而“违法行为”取得的证据属于“非法证据”,当然不具有“证据效力”。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据的解释文件也规定,“违法取得”的证据,不具有证据效力。什么叫“违法取得”?没有事先取得搜查证进入私人住宅、进入具有排他性的物权效力范围,就属于“违法取得”。
第三条: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本法和其他法律规定。
建议增加第二款:当事人违反本条第一款规定而创设的物权,不具有物权的效力。建议增加第三款:当事人改变本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物权内容的约定无效。
理由:物权法定原则不仅是制定物权法的指导性原则,而且是操作性规则。法官于案件裁判中往往以是否符合物权法定原则作为判断标准。符合物权法定原则的有效,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无效。物权法定原则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排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就是排除当事人创设、变更物权的自由:当事人自己创设的物权无效,当事人改变物权内容的约定无效。为便于正确理解和适用,建议规定第二款和第三款。
第四条:物权应当公示。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人是该不动产的权利人,动产的占有人是该动产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法律规定不经登记即可取得物权的,依照其规定。
建议分别规定物权公示原则和权利推定原则:
第四条:物权应当公示。法律规定不经公示即可取得物权的,所取得的物权在进行公示前不得处分。
第条: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人是该不动产的权利人,动产的占有人是该动产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
理由:物权公示原则与不动产登记的权利推定原则和动产占有的权利推定原则,是显然不同的。物权公示原则,属于物权法基本原则。不动产登记的权利推定和动产占有的权利推定,是据以转换举证责任的操作性规则。第四条仅应规定物权公示原则,另设专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的权利推定原则和动产占有的权利推定原则。
建议在本节恢复物权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第八条关于物权优先于债权原则的规定:
第条:在特定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既有物权也有债权的,优先保护物权。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理由:“物权优先于债权原则”,是处理物权与债权冲突的基本规则。是法官在司法实践当中最常用的裁判规则之一。主要适用于两类案件:一是在“一房多卖”案件中,据以判决已经办理产权过户的买房人得到争议房屋;二是在企业破产和清产还债案件中,据以判决抵押权人优先受偿及出租人取回租赁物。这一原则的例外规则,即条文“但书”所谓“法律另有规定”:一是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九条关于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定;二是企业破产法关于优先清偿工人工资的规定。如果物权法不作规定,法律素养高的法官仍会将此原则作为法理规则而予以适用,法律素养较低的法官就往往会无所适从,势必影响裁判的统一和公正。
第十六条第一款: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建议修改为: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
理由:按照证据法原理,证据分为“人证”和“物证”。所谓“物证”,指以“有形物”作为“证据”,包括“文书”和“检证物”。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将具有证据资格的“文书”称为“书证”,将“检证物”称为“物证”。“书证”再分为“公文书”和“私文书”。不动产登记簿,属于“公文书”。无论是根据证据法原理,或者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唯属于“有形物”的不动产登记簿,才能成为法官据以判断案件事实的“证据”,而不动产登记簿所“记载的事项”绝非“证据”。本条规定的目的,是要赋予“不动产登记簿”以“证据资格”,而绝对不是要赋予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以“证据资格”。正如本法第十七条规定“不动产权属证书”,而不是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
第十八条:登记机构应当向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提供查询、复制登记资料的便利,同时应当对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保守秘密。
建议修改为:登记机构应当提供查询、复制登记资料的便利。
理由:国家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贯彻物权公示原则,将不动产物权变动和不动产物权状况公开出来。因此,不动产登记簿具有公开性,登记机构应当为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簿提供方便。无论企业或者个人,其不动产状况,不是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更与国家机密无关,登记机构不承担保密义务。
第十九条:利害关系人对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物权归属等事项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书面同意异议登记或者人民法院裁定予以异议登记的,登记机构应当将该异议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
申请人自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书面同意异议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不起诉也不申请更正登记的,或者自人民法院异议登记裁定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不起诉的,该异议登记失效。
有证据证明异议登记不当,权利人有权申请登记机构注销异议登记。异议登记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异议登记的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
建议恢复物权法草案(2004年8月稿)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
利害关系人对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物权归属等事项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登记机构应当将该异议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
申请人自异议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不起诉也不申请更正登记的,该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异议登记的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理由:设立异议登记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不动产登记簿上的所有人抢先下手转卖房屋。如果李四认为房子不是张三的,他到法院起诉前就可以直接到登记机构申请异议登记,登记机构受理申请后,就在不动产登记簿上进行“异议登记”,即将“该异议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异议登记”的作用,并不是“禁止”张三转让该房屋,并不是“限制”张三的“处分权”,而仅仅是“提醒”打算购买房屋的第三人注意:该房屋产权存在“争议”。按照一般社会生活经验,打算购买房屋的人看到该房屋产权归属存在“争议”,将不会贸然签订买卖合同,至少他会“暂停”签订合同,等待“争议”的解决。就是用这个办法来“阻止”张三抢先下手转让争议房屋产权,以保证将来李四胜诉后可以持判决书到登记机构变更登记,能够实实在在地得到这个房子的所有权。
按照异议登记的政策目的,“异议登记”应当有期限限制,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在“有效期”内既未申请“更正登记”也未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该“异议登记失效”。另外,在提起诉讼的情形,如果最后法院判决没有支持异议一方的诉讼请求,亦即判决认定不动产登记簿上的记载并无错误、登记簿上的“名义人”是真正的“所有权人”,则该所有权人有权请求异议登记的申请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样使异议各方的正当利益得到兼顾,避免异议登记制度的滥用。而物权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第十九条,把一个简单方便的“行政(登记)程序”,变成了两个程序:一个“诉讼(裁定)程序”再加一个“行政(登记)程序”。
按照物权法草案(2004年8月稿)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对登记的不动产物权有异议,直接到登记机构申请作个异议登记,然后到法院起诉最终解决争议。现在的草案,要求必须先到法院申请,由法院作出异议登记的裁定(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绝不可能 3 同意异议登记),然后再到登记机构申请作出“异议登记”,而要真正解决争议还要再到法院提起诉讼,经过法院审理作出胜诉判决,再拿着法院的判决书到登记机构申请“更正登记”。本来很简单,到登记机构去登记一个异议就成,现在改为必须两次到法院。法院本来是解决争议,只需要一个“诉讼程序”,现在预先加上一个异议登记的“裁定程序”。法院作出异议登记的裁定时要不要审查?如果要审查则法院对这个裁定的审查和诉讼当中的审查怎么区分?如果法院在诉讼程序中作出异议申请人败诉的判决,则是否说明法院此前作出的“裁定”错误?现在的草案把问题复杂化了,至少是增加了诉讼成本,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增加了法院的负担。还是恢复到物权法草案(2004年8月讨论稿)的规定为好。
第二十条: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错误的,有权申请更正登记。有证据证明登记确有错误的,登记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登记更正后,原权利人在异议登记期间对该不动产作出的处分,登记更正后的权利人未追认的,不发生效力。
修改意见:删去第二款。
理由:异议登记的目的和作用,只是提醒打算购买不动产的人注意存在产权争议,按照一般社会生活经验,可以在实际上阻止登记簿上的权利人转让该不动产。如果打算购买该不动产的人,看到登记簿记载有异议登记仍然购买了该不动产,一旦最终法院判决异议登记申请人胜诉,即判决争议不动产的所有权属于异议登记申请人,则该不动产买卖合同就成为“无权处分合同”,该不动产的买受人就构成“恶意第三人”,将注定不能获得该不动产所有权。本条第一款规定更正登记,没有必要涉及异议登记。因此删去第二款。
第二十一条:债权人因购买期房等原因,为限制债务人处分该不动产,保障将来取得物权,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债权人已经支付一半以上价款或者债务人书面同意预告登记的,登记机构应当进行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后,债务人处分该不动产,未经债权人追认的,不发生效力。建议恢复物权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第二十二条的规定:
债权人因购买期房等原因,为限制债务人处分该不动产,保障将来取得物权,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后,债务人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
理由:按照预告登记制度,只要张三与开发商签订了商品房预售合同,张三就可以拿着买卖合同书去登记机构办理预告登记,由登记机构在登记簿上记载某号房子已经卖给了张三,办理预告登记后,开发商要把这套房子再卖给其他任何人,都“不发生物权效力”。例如开发商把已经出卖给张三的房屋,再出售给李四,因为张三已经去登记机构办理了“预告登记”,开发商与李四之间的买卖合同将“不发生物权效力”,注定李四不可能得到那套房屋的所有权。这样就保障办理了预告登记的买房人张三,在房屋建成后能够得到那套房屋并办理产权过户得到所有权。可见,预告登记制度的立法目的,就是用预告登记来限制开发商“一房多卖”,而不是禁止“一房多卖”。债权平等的原则依然存在,无论你把一套商品房卖给多少买房人,这些买卖合同仍然有效,但只是办理了“预告登记”的那个买房人才能最终得到房屋所有权。这样一来,只要办理了“预告登记”,其余的买房人就已经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房屋所有权,当然也就不买了。这就达到了限制“一房多卖”的目的。质言之,“预告登 4 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一种特殊的公示方法,而所登记的并不是“物权”,仅仅是买卖合同上的“债权”。因为办理了“预告登记”,使该债权具有了对抗其他买房人的债权的“物权效力”。第二次审议稿第二十二条规定,比较完整准确地体现了设立预告登记的政策目的。而第三次审议稿第二十一条所作的改动,背离了预告登记的政策目的,并使问题复杂化了。
第二十三条:基于不动产登记簿享有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但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权利人在取得权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有瑕疵的除外。
建议修改为:基于不动产登记簿取得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但在取得权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有瑕疵的除外。
理由:本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的善意保护制度,亦即教科书上所谓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制度。这个制度的关键,是以不动产登记簿为根据“取得”的不动产物权,受法律保护,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予以剥夺。其政策目的是保护不动产交易的善意第三人,而不是保护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原条文说“享有”的物权,而不说“取得”的物权,不能体现保护交易第三人的政策目的,并与不动产登记的“权利推定”制度发生混淆。应该将“享有”改为“取得”。
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责任人追偿。
建议修改为: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因该登记错误不当得利的人追偿。
理由:登记机构的原因造成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理应由登记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但因登记错误造成某个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遭受损害的,必定有某个第三人获得不当利益。正如“物质不灭定律”,有人受损害,必有人得利益。既然登记机构并未获得利益,则登记机构在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之后,应有权依据不当得利规则向获得不当利益的人追偿。造成登记错误的责任人,作为登记机构工作人员,靠公务员工资生活,仅应受纪律处分。原条文规定“向造成登记错误的责任人追偿”,根本不现实。一个登记错误可能造成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大的损失,一个公务员如何赔偿得起!其实,因登记错误造成的损害可能数额巨大,让登记机构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也是不适当的。进一步的修改建议是,登记机构依据国家赔偿法承担赔偿责任,而由登记错误的受害人自己向因该登记错误获得不当得利的人追偿。
第三十一条:动产物权转让前,出让人应当将该动产交付给受让人,但双方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
建议修改为:出让动产物权时出让人有必要继续占有该项动产的,可以与受让人设定一项由受让人作为出租人的租赁合同关系,以代替实际交付。
理由:这是针对“卖出租回”这种融资租赁合同形式的特殊规则。假设某个企业急需资金而又没有银行愿意贷款给它。于是它找到一家租赁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将自己最值钱的一条生产线的设备出卖给租赁公司,取得一笔价款以解决生产资金的急需;但是它并不是真的要出卖这套生产线,相反它还要靠这条生产线进行生产,因此它“有必要继续占有”这些已经出卖给租赁公司的设备。这种情形,显然不能把这些设备“交付”给买受人租赁公司,以完成设备所有权的移转。怎么样才能够既使该企业“继续占有”这些设备又实现其所有权向租赁公司的移转呢?办法就是,该企业再与该租赁公司签订一份租赁合同,把这套生产线 5 的设备再租回来。实际上该生产线的设备原地未动,因现行合同法第二百四十二条明文规定“出租人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虽然没有现实的“交付”,但因为签订了租赁合同,这个租赁合同代替了设备的实际“交付”,而实现了设备所有权向租赁公司的移转,并同时使该企业作为承租人继续占有这些设备。可见,关于“占有改定”的特殊规则,正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卖出租回”这种特殊融资租赁合同形式的,其实质是用一项“租赁合同关系”实现标的物所有权移转,并满足出卖人继续占有该标的物的需要。
如果按照原文,一份买卖合同中“双方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则这个合同条款“剥夺了”买受人请求出卖人交付标的物并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的“主要权利”,“免除了”出卖人交付标的物并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的“主要义务”。如果属于“格式合同”,法院将依据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认定该条款无效;如果不属于“格式合同”,法院将认定构成合同法第五十四条“显失公平”的合同,而根据买受人的请求予以撤销或者变更。可见,原文规定“双方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是绝对行不通的。
第三十三条:因继承取得物权的,自继承开始时发生效力。建议增加第二款:因遗赠取得物权的,准用本条第一款的规定。理由:原文未涉及遗赠。因遗赠取得物权,应当适用与继承同样的规则。
第三十四条:因合法建造、拆除住房等事实行为设立和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建议修改为:因事实行为设立和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理由:事实行为,除建造房屋外,还有制造宇宙飞船、飞机、船舶、汽车、火车、机器设备,制作家具、玩具、生活用品及缝制衣服等等,难以一一列举,何以单举“建造住房”一项?不如不作列举,以“事实行为”一语涵盖无遗。原文“合法”二字尤为不妥。所谓“违章建筑”,也同样发生建筑物所有权,惟有城市规划部门才有权责令拆除或者给予处罚,其他任何人要擅自予以拆除、毁损,也将构成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为。
第三十五条:依照本法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四条规定,导致不动产物权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建议修改为:依照本法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四条规定发生的物权变动,如为不动产物权而未进行不动产登记的,如为动产物权而未交付占有的,权利取得人不得处分。
理由:上述三种情形发生的物权变动,如为不动产物权而未进行不动产登记的,如为动产物权而未交付占有的,法律限制所有权人的处分权,即限制“进入市场交易”。其政策目的,是为了建立市场交易的物权法律秩序,为了避免不动产登记制度被“架空”。此与物权公示原则的“登记对抗主义”是不同的。但第三次审议稿正好混淆了这一点。按照现在的条文,建造的房屋、继承的房屋、判决取得的房屋,未办理登记前就可以转让、可以设定抵押,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生效主义”,就变成了“登记对抗主义”。本法第九条关于登记生效主义的规定,就毫无意义了。本法规定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政策目的,也将因而落空。此外,本条原文未提及一般动产,则制作的动产、判决取得的动产、继承取得的动产,还没有交付给所有权人“占有”,权利人就可以处分,显然会导致经济生活的混乱。
第三十九条: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或者恢复原状后仍有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修改意见:删去本条。
理由:“物权请求权”是专门针对“物权”的法律救济措施,是“物权”的特殊保护方法。为什么在侵权责任制度之外,还要有一个“物权请求权”制度?“物权请求权”制度与“侵权责任”制度的区别何在?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构成要件”不同,“物权请求权”只有一个构成要件,即存在“物权”,而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加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和“过错”,即使特殊侵权责任也须有前三项要件。物权请求权的优点,也正是在于其“构成要件简单”,因此物权请求权行使的程序就特别方便,只须证明自己享有“物权”就足够了,法院也仅凭享有“物权”这一点就给予保护。这就使请求权人避免了就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的麻烦。因此,民法在侵权责任制度之外,特别规定“物权请求权”制度,作为保护“物权”的特殊救济措施。反过来,物权请求权也有局限性,这就是行使物权请求权一定要有“物权”存在。“物权”什么时候存在?“标的物”存在,“物权”就存在。标的物一旦“毁损、灭失”,例如房屋都已经烧毁,汽车已摔下悬崖变成一堆废铁,手机已经灭失,这时“物权”(所有权)已经消灭,你就不能再行使物权请求权,你只能向法院提起侵权责任之诉。这就是为什么在物权请求权之外,物权还受侵权责任制度保护的理由。不动产或者动产一经毁损,原物权已不存在,行使物权请求权的基础已经丧失,权利人只能依据侵权责任请求保护,本条显然属于侵权责任制度。
第四十二条: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修改意见:删去本条。
理由:本条规定“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导致了“物权请求权”制度与“侵权责任”制度的混淆。按照本条规定,凡物权受侵害,受害人都必然依据本条行使属于物权请求权性质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民法侵权责任制度就被取代了。而在物权受侵害的情形,法院仅根据“物权”存在一项要件,完全不考虑“加害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加害人过错”等要件,怎么可能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损害赔偿判决?!
第四十四条:权利人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不适用诉讼时效。
建议修改为:第三十七条规定的确认物权请求权、第四十条规定的排除妨害请求权和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消除危险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第三十八条规定的返还请求权,应当适用诉讼时效,但已登记不动产、动产的所有人行使返还请求权的除外。
理由:按照确认物权请求权的政策目的,是要尽量通过法院解决产权争议,以恢复正常的物权秩序,因此确认权利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返还请求权”虽然性质上属于“物权请求权”,但与属于“债权请求权”的“履行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类似,按照类似问题同样处理的类推法理,应当同样适用诉讼时效。但如果请求返还的财产是办理了登记的财产(不动产、船舶、飞机、机动车),因为诉讼时效期满而允许无权占有人拒绝返还,就势必与登记制度的效力发生冲突。而登记的公示效力、对抗效力、权利推定的效力,是不应该因时间的经过而消灭的,否则就将否定登记制度本身。因此,请求返还办理了登记的动产、不动产的请求权,不应当适用诉讼时效。
第二编
所有权
第四十九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 7 以征收、征用自然人、法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没有国家规定的,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建议分别规定征收和征用,本条仅规定征收:
第四十九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自然人、法人的不动产,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没有国家规定的,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建议恢复第二次审议稿第四十八条关于征用的规定:
第条:因救灾、战争等紧急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可以征用自然人、法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应当归还被征用人。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理由:征收和征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项法律制度。其共同点在于强行性。征收的实质是强制收买,它的补偿金就是代价,是商品交换关系,应当大体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征收的对象限于不动产,主要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征用是强制使用,它并不取得什么权利,强行使用之后归还原物,归还不了的照价赔偿。征用的对象包括不动产和动产。征收是和平环境的法律制度,征用是紧急状态下的特别措施。因为征收是和平环境的法律制度,实行征收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履行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手续。政府制作发布的征收命令属于单方意思表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国家征收法将规定征收文件的形式要件。反之,征用是紧急状态之下的特别措施,在战争环境之下、紧急状态之下,或者抢险、救灾之时,不能要求履行什么法定程序,不能要求制作什么征用文件。国家或者某个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在此紧急状态之下,就可以实行征用。例如长江大堤缺口的时候,只要在现场指挥抢险的人就可以下命令拦人家的卡车,就可以调人家的货船来堵缺口,这个时候没有办法遵循什么“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因此,征用就一个条件:紧急状态。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或者宣布某一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就可以实施征用,使用之后原物归还,还不了就照价赔偿。
第五十条:国家维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修改意见:删去本条。
理由:本法第一条已经明文表述“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立法目的,无须重复规定。第五十一条: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城市的土地等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所有,及全民所有。
建议修改为:宪法及法律指定的城市市区土地为国家所有。国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统一行使。
另设一条规定矿藏和地下水:
第条:矿藏和地下水,属于国家所有。矿藏和地下水的开发,依照法律特别规定。理由: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97年新版),“资源”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1662页)。“矿藏”指地下埋藏的各种矿物的总称(763页)。“矿产”指地壳中有开采价值的物质(763页)。照此解释,原文“矿产资源”一语,是指“地壳中有开采价值的物质”的“天然来源”,使人难以理解。不如“矿藏”一词,含义明确。且宪法第九条第一款已规定“矿藏”“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建议采用“矿藏”概念,取代“矿产资源”一语。
原文“水资源”,若解释为“水”的“天然来源”,也难于理解。实际上,就是指“水”。8 “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中的水和地面积储的雨水。如果将“地表水”规定为国家所有,其必然的逻辑结果是,遇江河湖泊洪水泛滥及暴雨成灾,造成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就应该由国家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再说,既然江河湖泊的水是国家财产,则长江、大河昼夜不息,流入东洋大海,岂不是最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应该由哪一个国家机关来承担渎职犯罪的责任?其实,包括江河湖泊的水在内的“地表水”,各国都是用传统民法相邻关系上的取水、用水、排水的制度来解决,不必要也不应该将其规定为国家所有。且江河湖泊的水,无法特定,不能直接支配,不具有排他性,不符合物权的定义,规定为国家所有,也与法理相悖。至于“地下水”,即蕴含于底层中的水,与矿藏类似,可以与矿藏同样对待。
第五十二条: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建议修改为: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理由:删去“等自然资源”五字,更为准确。
第五十三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法律规定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
建议修改为: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法律规定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理由: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资源”的定义,“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含义是: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天然来源”,使人难于理解。其实,所谓“野生动植物资源”,就是指“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野生植物”是土地的附着物,归属于土地的所有权人。国有土地上的“野生植物”自然属于国家所有,无须法律特别规定。同理,集体土地上的“野生植物”当然属于集体所有,私人享有使用权的土地上的“野生植物”当然属于私人所有。怎么能够设想,“法律规定”集体土地和私人享有使用权的土地上的“野生植物”“属于国家所有”?
保护野生动物,本属于公法上的义务,且首先是国家的义务、整个社会的义务。如将“野生动物”规定为“属于国家所有”,则按照民法原理,应由所有人国家自己承担全部保护义务,广大人民群众就当然被解除了保护义务。再说,规定珍贵的、有价值的野生动物归国家所有,与情理不合。为什么有害的野生动物,如苍蝇、蚊子、老鼠不规定为国家所有?为什么专挑珍稀的、有价值的野生动物规定为国家所有?其次,将野生动物规定为国家所有,于法理不合。因为野生动物,如穿山甲,今天在云南、广西境内,明天可能就在越南、缅甸境内。如天鹅、大雁、红嘴鸥等侯鸟,冬春飞来中国境内,夏天飞往西北利亚,如规定为归中国国家所有,其飞往西北利亚岂不成为对俄罗斯领土的侵犯?如果俄罗斯也规定这些野生动物为国家所有,岂不要产生国际争端? 其实,野生动物,不具有特定性和直接支配性,在被捕获之前,不构成物权的客体。按照传统民法,野生动物属于无主物,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只须对民法先占取得加以限制即可。如规定禁渔期、禁猎期,划定野生动物保护区,禁止猎取、捕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就够了,不必要也不应该规定为国家所有。
第五十四条:道路、电力、通讯、天然气等公共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
建议修改为:国家投资的道路、电力、通讯、天然气等公共设施,属于国家所有。
理由:即使是“公共设施”,也仍然适用“谁投资归谁所有”的民法原理。国家投资的“属于国家所有”,集体投资、私人投资的,属于集体所有、私人所有。立法机关能够制定法律规定集体投资、私人投资的公共设施属于国家所有吗?!
建议增加一条规定宗教财产的归属:
第条:寺庙、宫观、教堂、清真寺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宗教法人所有。
理由:宗教财产,包括佛教的寺庵、道教的宫观,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及供奉各种神明的庙宇。根据现行的国家政策,教会(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的房产,为中国教会所有。佛教和道教的庙观及所属房产为社会所有(僧道有使用权和出租权),带家庙性质的小尼庵为私人所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及所属房屋则为信教群众集体所有。在实际房屋产权登记中,无论何种寺庙宫观,均将宗教协会登记为所有权人。首先,“社会所有”一词只能代表不确定的人群,而不能形成明确的、肯定的法律关系主体;把宗教财产规定为社会所有,实际上是把宗教财产当成了无主财产,给侵犯宗教财产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规定为“信教群众集体所有”也不妥,因为信教群众既然已经把钱物捐了出去,主观上不存在作宗教财产所有人的意思。且信教群众从来就没有形成一个成员固定的组织形态,不能成为宗教财产的所有权主体。第三,规定为宗教协会所有,违背了信教群众捐献财产的心愿,信教群众并不是要捐给僧众道徒组成的宗教协会,而是通过寺庙等给予他们心中的神仙、上帝、真主;由宗教协会所有,也有违宗教教规信条──僧众道徒等不能成为宗教财产的所有人。依据民法原理并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议规定一切宗教财产,包括不动产和动产,都属于作为宗教法人的寺庙宫观所有。物权法明文规定宗教财产归宗教法人所有,有利于对宗教财产的法律保护,有利于切实贯彻国家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第三次审议稿不规定宗教财产的归属,令人费解!
第六十五条:私人对依法取得的房屋、收入、生活用品等生活资料享有所有权。私人对依法取得的生产工具、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享有所有权。建议修改为:私人对依法取得的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
理由: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是经济学上的术语,不能代替民法上的动产、不动产概念。第六十六条:国家保护私人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国家保护私人的财产继承权及其他合法权益。修改意见:删去本条。
理由:储蓄、投资和财产继承,非物权关系,不属于本法第二条规定的调整范围。第六十八条:国家、集体和私人依法可以设立合资经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也可以设立独资企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投到企业的,由出资人按照出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修改意见:删去本条。
理由:非物权关系,不属于本法第二条规定的调整范围。
第七十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无偿或者低价折股、低价出售等手段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财产转让,造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财产流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修改意见:删去本条。
理由:非物权关系,不属于本法第二条规定的调整范围。应当由国有资产管理法、刑法予以规定。
第七十一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破产或者严重亏损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修改意见:删去本条。
理由:非物权关系,不属于本法第二条规定的调整范围。应当由国有资产管理法、刑法予以规定。
第一百一十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即时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在受让时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
(二)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
(三)转让的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四)转让合同有效。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建议修改为:无处分权人将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即时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在受让时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出让人无处分权;
(二)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
(三)转让的动产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理由:基于特殊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政策目的,用不动产登记的“善意保护”制度,保护不动产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因为一般动产没有登记簿,不得已创设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以保护一般动产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原文规定“即时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起草人居然忘记了本法第二十三条已经规定了不动产登记的“善意保护”制度,把实现同样政策目的的两个制度弄混淆了。原文规定以“转让合同有效”为发生善意取得的前提条件,则更是匪夷所思,如果“转让合同有效”,则受让人基于有效的买卖合同当然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还有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吗?起草人显然未弄懂“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目的,正是针对无权处分合同无效,而强行使善意第三人“原始取得”标的物所有权。
第一百一十七条: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半年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建议修改为: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半年内无人认领的,归拾得人所有。理由:遗失物价值甚微,规定为“归国家所有”,对国库并无补益,反有与民争利之嫌,不如采各国通例,规定为“归拾得人所有”。
第一百二十一条:因加工、附合、混合而产生的物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 11 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充分发挥物的效用以及保护无过错的当事人的原则确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或者确定物的归属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赔偿。
修改意见:删去本条,代之以关于加工、附合、混合的具体判断标准。关于加工,恢复第二次审议稿第一百一十九条(删去第三句):
第条:加工他人的动产的,加工物的所有权属于材料的所有权人。但加工增加的价值显著大于原材料的价值的,由加工人取得加工物的所有权。
关于附合,以第二次审议稿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为基础稍作修改:
第条:动产因附合而成为他人不动产的重要成分,且不能分离或分离不符合经济原则的,由对不动产享有物权的人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
动产与他人动产附合,且非毁损不能分离或分离不符合经济原则的,由主物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权。
动产与动产混合,不能识别,或识别不符合经济原则,准用本条第二款的规定。理由:明文规定加工、附合、混合的判断标准,方便法院裁判。建议增加一条规定货币和有价证券所有权归属的判断标准: 第条:占有货币者取得货币的所有权。
无记名有价证券所有权的取得,准用本条第一款的规定。
记名有价证券与指示有价证券所有权的取得,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理由:明文规定货币和有价证券归属的判断标准,方便法院裁判。建议增加关于取得时效的规定:
第条:以所有的意思,十年间和平、公然、连续占有他人之动产者,取得其所有权。但其占有之始为善意并无过失者,为五年。
第条:现时登记为不动产所有人,虽未实际取得该项权利,但占有该不动产并依所有人身份行使其权利的,自其权利登记之日起满二十年而未被涂销登记者,实际取得该不动产所有权。
本条规定可准用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和典权。
第条:以自主占有的意思,和平、公开、持续占有他人未经登记的不动产满二十年者,可以请求登记为该不动产的所有权人。
本条规定,不适用于国有土地所有权。但可准用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和典权。
第条:取得时效的中止、中断,准用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
理由:各国民法均规定取得时效制度。按照取得时效制度,张三所有的某项财产被李四占有,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之后,李四即可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而张三对该财产的所有权因此消灭。取得时效制度的合理性在于:第一,非权利人李四自以为自己是所有人,长期占有该项财产,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人们已经相信李四是该财产的所有权人,并与其发生各种法律关系。这种情形,如果要恢复张三对该财产的占有,势必要推翻这些已经存在的法律关系,引起法律秩序的混乱。第二,由于李四占有该财产已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例如20年,证明该财产所有权归属的证据已经很难收集,即使收集到一些证据,也往往难辨真假,12 直接以该财产的占有事实为根据,使占有人李四取得所有权,可以避免法院收集和判断证据的困难,可以减少讼累。第三,张三虽然是该财产的所有权人,却长期未行使其权利,李四虽然不是真正的所有权人,却长期实际行使权利,与其保护长期不行使权利的所有权人张三,不如保护长期积极行使权利的非所有权人李四,更能发挥该财产的效用。第四,当就某项财产的所有权归属发生争执时,通常要求双方举出证据,证明自己是该财产的所有权人。但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因为年代久远,证据湮灭,证人死亡,很难判断该财产真实的权属。现实占有该财产的一方,就可以援引取得时效制度保护自己的利益。他只要证明自己占有该项财产已经达到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法院就应当根据取得时效制度,认定他为该项财产的所有权人。因此,取得时效制度,是现实占有财产的一方获得胜诉判决的最简便、有力的方法。第五,我国自1949年以来,农村历经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大跃进、公社化等运动,城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也经历多次合并、分立、转制,导致财产关系混乱和产权界限不清。因土地、建筑物归属发生争执,以致发生大规模的暴力事件。如果物权法规定取得时效制度,将有利于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有利于财产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第三编
用益物权
第一百二十五条:国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修改意见:删去本条。
理由: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地下水、野生动物等。其中,“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矿藏和地下水”实行有偿取得制度,一般“野生动物”实行无偿取得(先占)制度。因此说“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妥。且本条性质上属于宪法内容,不宜在本法规定。
第一百二十九条:耕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为三十年。草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修改意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一律为五十年。现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不足五十年的,延长为五十年。
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届满时,按原设立条件期限自动延长。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明确表示不愿延长的除外。
理由:针对土地的不同用途规定不同的期限,将使农用土地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复杂化。国家仅应限制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在农业用地范围内,仅对将林地改为耕地有所限制。原则上,将土地用于耕作、养殖、畜牧或者栽种林木,属于承包经营权人的自主权,并且可以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适当改变,例如耕地改为林地,耕地改为草地,草地改为林地。对种植林木的种类,更无预先加以限定之理。如预定种植松树,批准承包经营权期限三十年,若干年后决定改种银杏树,是否主管部门必须批准将承包经营权期限延长为七十年?如预定种植银杏树经批准承包经营权期限七十年,若干年后发现种植松柏更划算,于是拔去银杏树苗改种松柏,主管部门是否应主动查处并将承包经营权期限改为三十年或者五十年?这种以种植什么树种决定承包经营权期限长短的想法,不仅难于实行而且可笑。同是农民,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张三的权利期限三十年,李四的权利期限五十年,王五的权利期限七十年,是否符合平等、公平的基本原则?农民自己会怎么想?农民同意不同意?出于物权法定原则和农用土地法律秩序统一的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应当统一。因此,建 13 议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统一规定为五十年,并设第二款规定期满自动延长,以保障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第一百三十二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修改意见: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转让和抵押。但国有或集体所有荒山、荒地等以拍卖方式设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除外。
理由:如果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抵押,用不了多少年,就要出现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丧失土地的农民,而我们的城市绝对容纳不下这么大的人口。真要出现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无地农民,且不说如何解决就业、安置的难题,这一事态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社会危险。因此,从法律政策上不宜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和抵押。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如购买农用机具、子女上学、生病住院等急需资金,国家应当专设一套简便的小额贷款制度予以解决。
第一百三十三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相应的合同,但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剩余的期限。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应当经发包人同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人备案。
修改意见: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剩余的期限。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转包、出租、互换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人备案。
理由:删去“转让”,理由同上。
第一百三十四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修改意见: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互换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理由:删去“转让”,理由同上。
建议增加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地上建筑物的处理规则:
第条: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未续期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取回其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并应恢复土地原状。但土地所有人提出以时价购买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时,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取回其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可请求土地所有人给予补偿。土地所有人可请求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在其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可使用期限内,延长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限。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拒绝延期的,不得请求土地所有人补偿。
理由:本条第一款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时,如果不续期而终止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取回属于自己所有的地上物。土地所有人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行使地上物取回权时,提出以时价购买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地上物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这样规定,既可维护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对地上物的权利,又可不增加土地所有人恢复原状的负担,并有助于既存建筑物等的充分利用。
本条第二款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行使地上物取回权,并且土地所有人也不行使买取请求权时,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请求土地所有人按照地上物的状况和时价予以补偿。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行使地上物补偿请求权时,土地所有人有权要求延长原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限,以替代补偿。这样规定,有利于双方合法权益的协调。
第十五章
居住权(第一百八十一条至第一百九十二条)修改意见:删去本章。
理由:因欧洲一些国家在19世纪制定民法典,未实行男女平等原则,父亲去世,母亲不能继承遗产,遗产全归子女继承,为解决母亲的居住问题特设居住权制度。20世纪中期以后,这些国家通过对民法典的修改,已经实行了彻底的男女平等原则,承认了妻对夫的继承权,居住权制度已经丧失其存在意义。可见居住权是一种落后的、过时的制度。日本制定民法典时,起草人明确表示日本无规定居住权的必要。韩国民法典也不规定居住权。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即实行男女平等原则,夫妻相互为继承人,因此中华民国民法未规定居住权。我国现行继承法规定夫妻相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现行婚姻法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因此迄今未发生所谓父母居住问题。因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公房制度,双职工由男方单位分房,离婚时住房常被判归男方,为解决女方暂时居住困难,法院判决女方可继续居住直至再婚。这种裁判上不得已的做法,与所谓居住权无关。现今实行住宅商品化政策,公房制度已经废止,夫妻关系存续中取得的房屋为夫妻共有财产,离婚时当然可以根据情况判给任何一方或者由双方分割。如有个别案件,为解决离婚一方暂时居住困难,仍可按照此前的做法,判决他或她在原房屋中暂时居住直至再婚。至于为个别家庭解决保姆终身居住问题,创设一个新的法律制度,更是不合逻辑。如个别人订立遗嘱载明让保姆终身居住,法院仍可沿用此前的做法,通过在继承人的房屋所有权上设立一个负担来解决。绝无必要创设所谓居住权。
建议恢复第二次审议稿“第十五章典权”(第一百九十一条至第二百零五条)
理由:典权为中国固有物权制度,对东亚各国均有影响,韩国现行民法典仍规定有典权。中国传统思想,绝不轻易出卖祖产,遇急需资金或生活困难无其他解决办法时,以设立典权作为替代。出典人将自己所有的不动产交付典权人占有使用收益,以换取相当于卖价之金额,而保留该财产的所有权,待日后有能力时可以原价赎回。典权人以支付低于买价之典价,而取得典物之占有使用收益权,且日后还有取得典物所有权的可能。出典人与典权人两全其美,各得其所。典权制度因此而兴起,经历代而不衰。但均属于习惯法制度。后因民国时期民法典明文规定典权,而变为成文法制度。1949年后,因我中央人民政府明令废除民国时期的六法,该法典仅在台湾地区生效,在我国大陆典权再次成为习惯法制度。
制定物权法应如何对待我国习惯法上的典权,学者意见分歧,分为典权保留论与典权废止论。典权保留论的主要理由:
1、典权为我国独特的不动产物权制度,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济贫扶弱的道德观念,最具中国特色,保留典权有利于维持民族文化,保持民族自尊;
2、典权可以同时满足用益需要和资金需要,典权人可取得不动产之使用收益及典价之担保,出典人可保有典物所有权而获得相当于卖价之资金运用,以发挥典物之双重经济效用,为抵押权制度所难以完全取代;
3、随着住宅商品化政策之推行,人民私有房屋增加,其有房屋因种种原因长期不使用而又不愿出卖者,设定典权可以避免出租或委托他人代管的麻烦,因此 15 应保留典权。
典权废止论的主要理由:其一,典权之所以产生,在于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变卖祖产属于败家,受人耻笑,而现今市场经济发达,人民观念改变,于急需资金时出卖不动产或设定抵押,为正常的经济行为,因此典权无保留必要;其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沟通,导致民法物权制度的趋同,称为物权法的国际化,典权为我国特有制度,现代各国无与之相同者,为适应物权法国际化趋势,宜予废止;其三,我国实行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制度,就土地设定典权已不可能,就房屋设定典权虽无统计数字,但依法院受理案件的情形推论,出典房屋的实例也极少,保留典权价值不大。
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观念与习惯之转变不可能整齐划一,纵然少数人拘于传统习惯设定典权,物权法上也不能没有相应规则予以规范。曾设想废止典权而对于少数人拘于习惯设立的典权关系准用关于附买回权的买卖的规则。但附买回权的买卖为债法制度,其效力较物权弱,一旦买受人将标的物转让他人,买回权势必落空,致出典人利益遭受损害。而依典权制度,典物所有权仍归出典人,其回赎权不致因典物的转让而落空,如其放弃回赎权,则典权人可取得典物所有权。可见,典权制度确有利于当事人利益之保护,并且较为灵活方便。尤其对于因种种原因长期不使用房屋而又不愿出让房屋所有权的人而言,将该房屋设定典权可以避免出租或委托他人代管的种种不便和麻烦,使典权在现代社会具有生命力。随着住房商品化政策之推行,人民所有不动产将大量增加,物权法规定典权,增加一种交易、融资途径,供人民选择采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法律秩序有益而无害。
考虑到我人民政府和最高人民法院一直承认典权制度的效力,人民依习惯法成立的典权关系,受到人民政府的承认和人民法院的保护。如内务部《关于土地改革地区典当土地房屋问题的处理意见》(草案)(1950年9月30日)第三项规定:“农民间的典当关系,其契约继续有效,可继续承典,亦可依契约自由回赎”。司法部《关于典当处理问题的批复》(1951年11月9日)规定:“一般的农村典当关系,今天仍准其存在”。国家房产管理局《关于私房改造中处理典当房屋问题的意见》(1965年12月3日):“今后对于出典房屋一般仍应按照典当关系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见》(1979年2月2日)规定:“劳动人民的房屋典当关系,应予承认。典期届满,准予回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1984年9月8日)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房屋典当关系,应予承认”。迄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典权案件的批复,有十数件之多。物权法如果不规定典权,因物权法定原则之贯彻,无论旧有典权或者新设典权,将一律无效,当事人正当利益难于获得保护,致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坚持数十年承认和保护典权关系的法律政策立场突然中断,使人民法院丧失裁判典权案件之判断基准,实非所宜。
第四编
担保物权
第二百一十五条: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权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行为无效。
修改意见: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的,抵押权人的权利不因此而受影响。
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第三人,可以代替债务人清偿抵押担保的全部债务或者提存经抵押权人同意的金额,而消灭抵押权。
理由:抵押权是存在于抵押物上的物权,抵押人转让抵押物的,对抵押权不发生影响。凭借抵押权所具有的追及力,抵押权人当然可以对已归受让人所有的该抵押物行使权利。因此,抵押人转让抵押物,不必征得抵押权人的同意。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第三人,因抵押权的存在将面临抵押物被扣押、拍卖的风险,因此设本条第二款关于涤除权的规定。
第二百二十七条: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前,部分债权转让的,最高额抵押权不得转让,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修改意见: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前,部分债权转让的,最高额抵押权不得转让。理由:最高额抵押权与其所担保的债权之间不具有从属性。最高额抵押权并不从属于特定债权,而仅从属于基础关系。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前,部分债权的让与,仅使得该部分债权脱离最高额抵押权的担保范围,最高额抵押权并不随该部分债权的转让而转让。不容许当事人作相反的约定。因此删去“但书”。
建议在动产质权一节增加关于“营业质权”的规定。
第条:营业质权,是指当铺营业人以约定的期限和利息向借款人出借款项,并以借款人交付占有的动产为标的而设定的质权。银行存单、存折、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不得设定营业质权。
当票为营业质权设定的书面凭证。当铺营业人不得将质物转质。
当铺营业人与借款人在设定营业质权时可以约定,借款人在约定期限届满经过五日仍不能偿还借款本息的,当铺营业人即取得质物的所有权,其所担保的债权亦同时消灭。
当铺营业人与借款人无前款约定的,借款人在约定期限届满时不能偿还借款本息的,当铺营业人得以拍卖或者其他方法变价质物。当铺营业人变价质物所得全部价款,归当铺营业人所有。变价质物所得价款不足清偿当铺营业人的债权时,当铺营业人不得向借款人追偿。
理由:营业质权因当铺(典当行)营业而发生。当铺(典当行)为我国民间长期存在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对于普通人解决一时的资金困难,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新中国建立后,当铺(典当行)营业逐渐消亡。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纷纷开设当铺(典当行),从事以动产质押担保的小额借款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将当铺业务归类于非银行金融业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当铺业务的机构,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因缺乏相应法律规则,而致所发生的纠纷难以裁判,影响到当铺(典当行)营业的健康发展。按照现行担保法第六十六条关于禁止流质和第七十一条关于清算的规定,现在的当铺(典当行)营业,显然构成违法。因此,建议物权法对营业质权设明文规定,为当铺(典当行)营业提供法律依据,以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建立当铺(典当行)营业合法、公正、健康、有序的法律秩序。
因营业质权为特殊的动产质权,本条规定了区别于一般质权的特殊规则:
(一)质物仅以动产为限。银行存单、存折、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虽在法律上视为动产,但其本身代表一定数额的金钱,持有人不必借助于当铺获取资金。且有价证券权利有其特殊变现方法,若允许以有价证券设定营业质权,因营业质权不适用禁止流质约款规则,难保不损害借款人的利益。因此明文规定银行存单、存折、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不得设定营业质权。
(二)17 当铺营业人在借款人偿还所借全部本息时,应当将质物交还给借款人。若当铺营业人将质物转质,则可能会影响借款人取回质物。且当铺营业人向借款人出借资金,一般期限较短,金额不大,若允许当铺营业人转质质物,对借款人不利。因此,本条规定当铺营业人不得将质物转质。
(三)考虑到借款人通过当铺融通资金,一般期限不长,借款数额和质物的价值也都不大,若严格要求按质权实行方法实行营业质权,不经济、不方便,且与当铺营业从来的习惯相悖。因此,本条明文规定,当铺营业人与借款人在设定营业质权时可以约定,借款人在约定期限届满时不能偿还借款本息时,质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当铺营业人所有,其所担保的借款债权同时消灭。换言之,营业质权不适用禁止流质约款的规则。
(四)鉴于当铺业务的特点在于期限短、金额不大,若要求当铺营业人行使营业质权进行清算,势必增加交易成本,妨碍业务的开展。因此,本条规定,借款人在约定期限届满时不能偿还借款本息时,当铺营业人得以拍卖或者其他方法变价质物。当铺营业人变价质物所得全部价款,归当铺营业人所有。变价质物所得价款不足清偿当铺营业人的债权时,当铺营业人不得继续向借款人追偿。
建议恢复第二次审议稿关于“让与担保”的规定
理由:我国商品房“按揭”贷款中所谓“按揭”和抵押不同。抵押担保,必须先有房屋所有权,然后在房屋所有权之上设定一个抵押权。不能在“债权”之上设定抵押权。大陆法系物权法及我国现行担保法,不承认“债权”抵押,抵押的标的必须是“所有权”(我国还有土地使用权)。在日本、德国等大陆法国家,把我国现在的“按揭”担保称为“让与担保”。可以设立“让与担保”的,既可以是债权,也可以是所有权,还可以是知识产权。所谓商品房按揭,就是买房人把自己根据商品房预售合同享有的债权和将来取得的房屋所有权,一并让与银行,用来担保银行的借款债权。签订按揭协议后的一段时间里,银行手中只有债权,当开发商交房并办理产权过户之后,银行手中的债权消灭,换成房屋所有权。因此可见,按揭担保有一个从债权担保转变成所有权担保的过程,和抵押担保不同。
为什么不叫“按揭担保”呢?因为“按揭”是广东话,写在法律上也不好看,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人说,人家香港人把这个“按揭”叫做“楼花抵押”。“楼花”就是合同上的“债权”。即使在香港地区,“楼花抵押”也不是真正的“抵押”。在中国大陆,现行担保法规定,只有所有权、土地使用权,亦即现实存在的动产、不动产才能抵押。“让与担保”是一个新的制度,是用来整合、规范现在的商品房“按揭”的。
必须指出,按照“让与担保”,按揭银行的利益将得到妥善的保障。如果在开发商交房并办理产权过户之前按揭人陷于不能支付,按揭银行可以直接行使受让的合同债权,请求开发商对自己交房并办理产权过户,直接从开发商得到房屋和房屋所有权。如果在开发商交房并办理产权过户之后按揭人陷于不能支付,则按揭银行有权自己决定行使让与担保权的方式,以按揭房屋变价受偿,或者直接从按揭人手中收回按揭房屋,自己成为真正的所有权人。“让与担保”的最大优点,正是其行使简便,可以回避抵押权实行的严格程序、手续和方法。
反之,物权法不规定“让与担保”,不仅现实中的商品房按揭没有法律依据,因商品房按揭所发生的纠纷案件难以裁判,按揭银行的利益也不可能获得妥善保障。如果在开发商交房和办证之前按揭人陷于不能支付,因为没有办理抵押登记,按揭银行没有抵押权,其借款债权属于无担保债权,不可能阻止开发商向买房人交房和办理产权过户;如果在开发商交房、办理产权过户并同时办理抵押登记之后按揭人陷于不能支付,按揭银行虽然可以行使抵押 18 权,但必须遵循物权法关于抵押权行使程序、手续和方法的规定。
除此之外,“让与担保”还与融资租赁有关。现行合同法第十四章规定“融资租赁合同”,这是一种新的合同类型。企业与租赁公司签订一个融资租赁合同,由租赁公司替该企业垫付购买设备的价款。按照融资租赁合同的“所有权转让条款”,企业把打算购买的设备所有权转让给了租赁公司。实际是租赁公司替企业支付购买设备的价款,而企业预先把设备的所有权转让给租赁公司,以担保租赁公司的垫款债权。供应商虽然对企业交付设备,但这个企业只得到设备的使用权,设备的所有权已经转让给了租赁公司。因此,合同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出租人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须注意的是,虽然所有权归了租赁公司,但租赁公司并不是真正的所有权人,只是用这个所有权作为担保手段。以后这个企业把租赁公司的租金还清以后,租赁公司必须把设备的所有权归还给企业。这是典型的让与担保,和“按揭”是同样的原理。所以说,物权法规定让与担保制度,虽然是一个新创,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是针对现实中的商品房预售中的“按揭”担保,要用“让与担保”制度来规范、整合现实中的“按揭”担保;二是针对我们合同法上融资租赁合同中的“所有权让与”担保,为融资租赁合同所规定的“所有权让与”条款提供法律根据。(2005年7月31日于春实园)
转载自中国法学网
第四篇:中国民法典草案国际研讨会议简报
中国民法典草案国际研讨会议简报
上传时间:2003-4-7
2003年3月27日至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云南大学法学院协办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国际研讨会”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日方学者有:东京大学星野英一教授、京都大学北川善太郎教授、早稻田大学副校长小口彦太教授、早稻田大学法学部滕冈康宏教授、新泻大学法学部部长国谷知史教授、大阪市立大学王晨教授。
出席此次会议的中方领导与学者有:全国人大法工委王胜明副主任、民法室孙礼海主任、杨明仑处长、杜涛处长;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教授、原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费宗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利明教授、副主任杨立新教授、副主任刘春田教授、丁相顺副教授、程啸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法室主任孙宪忠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院魏振瀛教授、钱明星教授、王轶副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马俊驹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王卫国教授、李永军教授、龙卫球教授;云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徐中起教授;上海证券交易所徐明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法学院副院长覃有土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温世扬教授;烟台大学校长郭明瑞教授、法学院院长房绍坤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段匡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梅夏英副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马新彦教授、申政武教授、彭诚信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开国教授、张玉敏教授;山东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士国教授;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许明月教授;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蓝承烈教授;湖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屈茂辉教授;河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明锁教授;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高鸿宾;云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梁渝南;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王健法官、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杨一介博士。
2003年3月27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由王利明教授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丽江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张红苹,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校长小口彦太教授和云南大学副校长倪慧芳教授先后致辞。
第一阶段的研讨,讨论议题为“民法典体例的创新与发展”,由王利明教授主持。
日方学者星野英一教授首先发言。首先,他谈了民法典的两种模式:法国式和德国式,认为二者各有利弊,都是历史的产物,在学习借鉴过程中应该基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他希望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能够将社会性的种种问题在法律上加以整理,制定出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法典。其次,在谈到民法典编纂中的具体问题时,星野先生建议我国参考柬埔寨的民法草案,并针对人格权、债权总则和担保法是否应独立成编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位主题发言人为北川善太郎教授。他认为,中国民法的所有权不是以私有财产制为核心,与自由主义体制有根本的区别,二者所有权的概念和功能都不尽相同。
北川教授具体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介绍市场经济基础的变化和民法典的理想形态。当代市场经济的内容有巨大的变化,21世纪的民法典不能忽视这种变化。第二个问题,是微生物体、信息与民法典。微生物体与信息在法律上的地位目前都很不明确,这需要在民法典起草过程中给予特别的关注。最后,北川教授指出,随着市场经济基础的变化,民法典也显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肯定维持民法基本概念与基本制度的必要性的同时,应该将与人性密切联系的 1 问题纳入民法典。总之,理想的民法典形态应该是,基本概念与制度在总则中有所体现,在总则外制定各编。
王胜明主任的发言中,首先就国内对于我国要不要制定以及何时制定民法典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归纳。并谈了2002年12月提交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初次审议的民法典草案的四个特点:即人格权独立成编;合同、侵权责任独立而债法总则不独立;知识产权暂不纳入民法典及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仍然保留在民法典中。最后,他热诚地表示了对草案批评意见的欢迎。
第二阶段的议题为“人格权的发展与完善”,由覃有土教授主持。
日方学者小口彦太教授的演讲主要围绕三个问题:人格权的地位以及其是否应该独立成编,或者说应该规定于民法典的何处;人格权的内容和人格权与物权相比的特质和个性。
中方学者马俊驹教授的基本观点是主张人格权应独立成编。他认为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只有将人格权编独立出来,才能使人格权的规范得以发展。
杨立新教授对世界范围内的人格权立法例作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在四种典型的立法例中,人格权地位是不断提高的,这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权利。接着,杨教授讲到人格权的分类问题,认为在人格尊严、独立、自由的一般原则的指导下,具体人格权可以分为五类,分别为物质组成部分之人格权、标表型人格权、评价性人格权、自由性人格权和其他人格权。
在自由讨论中,发言的学者有:孙宪忠、魏振瀛、郭明瑞、王卫国、申政武、梅夏英、王明锁、王建平、龙卫球和李永军等教授。
下午继续研讨。
第三阶段议题围绕着“物权法的热点问题”展开,主持人为魏振瀛教授。
主题发言人国谷知史教授讲到,日中两国在法律体系之间有根本性差异,其基本原因是,中国的法律体系不存在私有财产制度。对于中国来说,多种所有制要实现平等保护有困难。他还注意到我国现阶段有两套并行的企业形态立法,不同形态的企业,对企业财产的权利也不相同。
郭明瑞教授认为,物权法要解决的问题是,财产的归属和利用,而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物权法草案和专家建议稿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其现实的迫切性。建议物权法中规定优先权,因为优先权有保障人权等多种功能。郭明瑞教授列举了具体的优先权形式。
孙宪忠教授强调,物权是私法上的权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本土性特征。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实际存在的物权形态。据他调查,在我国至少存在着八种具体的土地使用权.我们对一些特殊的财产权形式应给予特殊关注。例如,在云南宁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财产所有权:他指出物权法与债权法的的主要任务分别是实现“静态秩序”和“动态安全”。2003年3月28日,中国民法草案国际研讨会继续进行。
第四阶段的讨论继续围绕着物权法的热点问题展开,由刘春田教授主持。
主题发言人星野英一教授主要谈了不动产物权变动制度的设计。他介绍了物权变动甲涉及的物权变动的时点、公示公信主义和登记的效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各国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设计物权变动制度时应该考虑:是否采取登记主义、如何进行充分的调 2 查和审查,以及是否引入国家赔偿制度。否则,就可能使真正的权利人遭受损害。而登记制度侧重保护谁的利益实际上是一个政策判断的问题,设计上要考虑不动产交易的频度和民众的意见;设计登记手续时应该对所在国的传统和现状、由此产生的费用等问题加以注意。
钱明星教授就中国民法典草案中的所有权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此次的草案对中国本土环境的谨慎超出了对法制理想的追求。他强调了民法典对私人所有权保护的重要性,认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与私人财产的增加分不开。中国民法典应该成为中国人的权利宣言。
吴汉东教授对民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首先介绍了外国知识产权法的立法例和国内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条件地在民法典中写入知识产权制度。民法典对知识产权制度只作一般性的规定,同时,知识产权作为单独的立法依然存在。在这一阶段的自由讨论中,发言的学者有:马俊驹、马新彦、徐明、蓝承烈、高洪宾、温世扬、房绍坤、许明月和刘春田等教授。
第五阶段的议题为“债权总则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由蓝承烈教授主持。主题发言人滕冈康宏教授介绍了日本民法的经验。他认为是否设债权总则,是以物权和债权的严格区分为基础的,在契约和侵权之上规定债权总则是可能的。债权总则独立成编,可以明确合同和侵权行为,法典的结构让人一目了然。另外,滕冈教授还谈到了造法工程向法律移植和继受的转化以及法学教育与法典编纂的相互影响两个问题。
北川善太郎教授提出,无论保留还是废除债权总则,都要使债权法发挥其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总的来说,他不支持债法总则独立成编,因为他认为民法典应有的样式为:留有多样性的整合,也就是抽出现有的民法总则、债权总则和物权总则,将其合并为一个新的民法总则,这样可以使民法典体系简明化,明确民法是以物权和债权为基本构成的市场法。总之,应该使总则反映基础性概念,而总则下各编反映具体概念。
李开国教授的发言首先肯定了本次民法典草案的进步,但同时也指出尚存在的问题:逻辑混乱、未设立债权总则。
李永军教授认为,不要债权总则以及侵权行为单独成编,都是立法技术性问题。法典编纂时,还应该考虑到法典的总体美感和局部美感、法律的适用和法学教育等问题。
下午继续研讨。
第六阶段的议题为“侵权法的发展与完善”,由徐明主任主持。
滕冈康宏教授围绕侵权行为法的结构、一般侵权行为法的意义、侵权行为法对社会发展的适应、侵权行为法的发展以及法律如何应对救济方式的多样化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唐德华教授的发言中,首先谈到了涉及侵权本身的问题。他认为,侵权的基础在于权利,得有权可侵,所以应该强化民事权利的规定和对民事责任的追究。其次,唐教授对法律制定中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制定民法,必须以宪法作为法律依据;民法典和民事单行法律必须并行;要注意处理好法律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魏振瀛教授首先介绍了大陆法系侵权行为法的发展。他主张中国民法典的侵权行为独立成编,但不规定在债权编,而是成为民法典的最后一编,因为侵权行为法限于赔偿法就不能概括所有的侵权行为。他还具体介绍了侵权责任的优越性。
在自由讨论中,发言的学者有:刘春田、段匡、王轶、程啸、梅夏英、彭诚信等。
第七阶段继续对侵权法的发展与完善进行讨论,由温世扬教授主持。
主题发言人小口彦太教授主要讲了雇主责任和公平责任。他具体指出了中国民法典草案中相关条款存在的问题。他不主张在侵权行为法中规定公平责任,因为公平的内容非常暖昧和抽象,容易损害法律的稳定性。
王卫国教授主张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他认为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的民法典草案和人民大学的建议稿的相关规定基本反映了我国立法的实际经验。物权法中,他不同意所有权制度的三分法;另外,他强调应该注意集体所有权的发展进程。
刘士国教授的观点主要有:没有设定债权总则的必要,因为债权总则中的许多规定与民法典总则重合;同意所有权制度的三分法,认为这是现实状况在法典中的反映;把“总则”称为“通则”未尝不可,使用“通则”的提法更能体现法律的联系性。
自由讨论中的发言人有:马俊驹、扬立新、王胜明、彭诚信、李开国、屈茂辉和张玉敏等学者。
最后,由费宗祎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中方学者王利明教授、日方学者北川善太郎教授与星野英一教授先后致闭幕辞。
第五篇:中国民法典:合同编条文建议稿》(总则)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中国民法典:合同编条文建议稿》(总则)
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
参加本编起草的课题组成员有崔建远、韩世远、陈甦、傅静坤、陈晓、王轶。崔建远起草:第1章一般规定、第2章合同的订立、第3章合同的效力、第5章合同的履行。韩世远起草:第4章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第6章违约责任。傅静坤起草:第7章买卖合同、第8章供用电水气热合同、第9章赠与合同、第15章雇用合同、第16章承揽合同、第17章建设工程合同、第18章项目建设运营合同、第19章运输合同。陈晓起草:第11章融资租赁合同、第12章存款合同、第13章借款合同、第35章保证合同、第36章独立保证合同。王轶起草:第10章租赁合同、第14章借用合同、第23章技术合同、第24章保管合同、第25章仓储合同、第32章演出合同、第33章出版合同、第34章合伙合同。陈甦起草:第20章委托合同、第21章行纪合同、第22章居间合同、第26章物业管理合同、第27章教学培训合同、第28章医疗合同、第29章餐饮合同、第30章住宿合同、第31章旅游合同。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崔建远、韩世远负责统稿,最后由梁慧星修改定稿。
目录
第1章 一般规定
第2章 合同的订立
第3章 合同的效力
第4章 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第5章 合同的履行
第6章 违约责任
第7章 买卖合同
第8章 供用电水气热合同
第9章 赠与合同
第10章 租赁合同
第11章 融资租赁合同
第12章 存款合同
第13章 借款合同
第14章 借用合同
第15章 雇用合同
第16章 承揽合同
第17章 建设工程合同
第18章 项目建设运营合同
第19章 运输合同
第20章 委托合同
第21章 行纪合同
第22章 居间合同
第23章 技术合同
第24章 保管合同
第25章 仓储合同
第26章 物业管理合同
第27章 教学培训合同
第28章 医疗合同
第29章 餐饮合同
第30章 住宿合同
第31章 旅游合同
第32章 演出合同
第33章 出版合同
第34章 合伙合同
第35章 保证合同
第36章 独立保证合同
第1章 一般规定
第1条 【合同的定义】
合同是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第2条 【合同自由原则】
当事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订立合同并决定其内容及形式。
第3条 【公平原则】
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4条 【合同的效力】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非依当事人协商同意或者法律许可的原因,不得变更或者解除。
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对第三人产生效力。
第2章 合同的订立
第5条 【合同成立的要件和方式】
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成立。
该意思表示通常采用要约和承诺的方式进行,但也可以用其他能够充分表明其合意的方式。
第 6条 【合同的形式】
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要求采用特定形式的除外。
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能够对所记载的内容进行有形复制的任何通讯方式。
第7条 【违反合同形式要求的后果】
根据法律的规范目的,形式为合同的必备要件时,当事人违反法定形式订立的合同无效。但如当事人已履行合同或者形式欠缺已被补救且认定无效会导致明显不合理结果的除外。
违反约定形式的,合同不成立。但根据当事人双方的意思或者行为,形式要求已被废除或者可视为已被废除的除外。
第8条 【要约的含义】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至少应包含合同性质上要求的和一方当事人要求的必要事项,以使意欲成立的合同内容具体确定或者可能确定;
(二)有一经相对人承诺,要约人即受合同拘束的确定意思。
第9条 【要约邀请】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性广告等为要约邀请。
但供应商以公开的广告或者价目表,或者以商品展示的方式作出的,以特定价格供应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意思表示,推定为要约,直到其库存商品被售完或者提供服务的能力被用尽为止。
第10条 【要约的生效时间】
要约在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已经约定了确定到达时间的标准的,依其约定;无此约定的,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
第11条 【要约的撤回】
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第12条 【要约的形式拘束力】
要约生效后即对要约人产生拘束力,要约人不得随意撤销。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可以撤销:
(一)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的;
(二)要约有不受拘束的表示的;
(三)其他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可撤销的情形。
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第13条 【要约实质拘束力的消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丧失实质拘束力,受要约人丧失承诺资格:
(一)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二)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
(三)承诺期限届满;
(四)要约人或者受要约人死亡等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情形。
第14条 【承诺的定义】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第15条 【承诺的方式】
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要约预先另有声明的或者根据交易习惯或者事件的性质,在相当时期内,有可认为承诺的事实的除外。
第16条【强制缔约】
承诺是受要约人的权利,但邮政、电信、电业、煤气、天然气、自来水、铁路、公共汽车等公用事业单位负有缔约义务,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用户的缔约请求。
医院及医生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诊疗、检验或者调剂处方。
餐饮业经营者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消费者的就餐请求。
旅店业经营者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消费者的住宿请求。
出租车司机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载。
第17条 【承诺的期间】
承诺应当在要约规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要约没有规定承诺期限的,承诺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到达:
(一)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
(二)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到达。
第18条 【承诺期间的起算】
以信件或者电报作出的要约中规定有承诺期间的,该期间自信件中记载的日期或者电报交发的日期起算。信件未记载日期的,自该信件上显现出的邮戳日期开始计算。
以传真等快速通讯方式作出的要约中规定有承诺期限的,该期间自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开始计算。
第19条 【承诺的生效时间】
承诺自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承诺到达的时间准用本章第10条第2款的规定。
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事件的性质或者要约的特别要求,在有可认为承诺的事实时生效。
第20条 【合同成立的时间】
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第21条 【以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成立时间】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上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但如果合同已开始履行,或者能证明合同书仅具有为证据目的使用等非形式要件意思的除外。
第22条【实践合同成立的时间】
实践合同的订立,交付标的物等行为在承诺之后进行的,合同自交付行为完成时成立。
第23条 【承诺的撤回】
承诺可以撤回。承诺撤回准用本章第11条的规定。
第24条 【承诺的迟到】
迟到的承诺,视为新要约。
如果要约人能够知道依通常情形该承诺能及时到达的,要约人应及时通知受要约人承诺迟到的情况。未及时通知的,该承诺视为未迟到。
第25条 【对要约内容作实质性变更的承诺】
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以扩张、限制或者添加等方法作出实质性变更的,视为拒绝原要约而作出新要约。
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和地点、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式等的变更,视为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但对上述内容的轻微扩张或者限制,以及与习惯或者法律的补充性规定相一致的事项内容的添加除外。
根据当事人意思及行为性质,变更内容可与未变更部分分离的,对未变更部分的承诺仍然有效。
第26条 【对要约内容作非实质性变更的承诺】
承诺对要约内容作非实质性变更的,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承诺不得对要约的内容作出任何变更的以外,该承诺有效,合同的内容以承诺的内容为准。
第27条 【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
格式条款是提供者为与不特定多数的对方订立合同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不与对方具体协商的条款。
非格式条款是当事人双方经具体协商而达成一致协议的条款。
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时,以非格式条款为准,但以非格式条款为准将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除外。
第28条 【格式条款订入合同】
格式条款未以合同书形式或者作为合同书附件等类似形式表现的,提供者应向对方明示其内容。未明示的,对方可主张该条款不构成合同的内容。
格式条款如因字体、印刷或者其他异常情事,使对方在通常情况下难以注意该条款内容的存在,难以辨识或者难以接受的,对方可主张该条款不构成合同的内容。
第29条 【格式条款的解释】
对格式条款应客观地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释,而不考虑提供者的特殊情况。对对方不利的条款有疑义时,应采用限制性解释。对于有多种解释的不明确条款,应当选择对提供者不利的解释。
第30条 【格式条款的内容控制】
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全部条款的内容、条款产生的方式、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交易习惯以及其他情事,如格式条款显失公平、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对方有权撤销该条款。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根据本条,规定可撤销不公平格式条款的具体类型。
第31条 【未能订入合同的条款及被撤销条款的效力】
格式条款的全部或者一部不能成为合同的一部分或者被撤销的,如除去该部分,合同也可成立的,其他部分仍为有效。但其他部分对当事人一方显失公平的除外。
第32条 【格式条款的冲突】
当双方当事人均使用各自的格式条款时,如果双方对除格式条款以外的其他条款达成一致,则合同应根据已达成一致的条款以及实质上内容相同的格式条款订立。但一方当事人事先明确表示或者事后及时通知对方不受此种合同拘束的除外。
第33条 【禁止性诉权及管辖法院】
合法成立的消费者协会或者工会组织,可以自己的名义对格式条款使用人起诉,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宣告被告所使用的损害消费者利益或者劳动者利益的格式条款无效,并禁止其继续使用。
人民法院宣告格式条款无效并禁止其继续使用的判决,对被告以外的其他格式条款使用人有同等拘束力。
本条第1款规定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34条 【先合同义务】
在准备、磋商等订立合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相互负有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所要求的保密、照顾、保护等义务。
第35条【缔约过失责任】
下列情形中,当事人因过错违反前条规定的义务,致使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或者不被追认而给他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故意隐瞒或者虚假提供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
(二)泄露或者不当使用持有或者知悉的他方的商业秘密;
(三)显然无正当理由而中断缔约或者进行恶意磋商的;
(四)违反保护义务,致使他方的人身或者财产遭受损害的;
(五)致使合同不成立或者无效而他方当事人却非因过失而合理信赖合同能够成立或者生效的;
(六)其他显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形。
当事人违反前条规定的义务,给他方以及与其关系密切者的人身和其他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人民法院在确定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时,应当考虑正常的商业风险和交易习惯。
第36条【赔偿范围】
缔约过失责任的方式为损害赔偿,其范围为当事人一方信赖合同有效但因对方的过失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或者不被追认所受的损失,包括为缔约所支付的必要费用和因丧失另外订立合同的机会所受的损失。
前款所谓损失包括缔约过失侵害对方的人身权所导致的财产损失。
第37条【诉讼时效】
前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适用关于一般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缔约过失责任成立时起算。
第3章 合同的效力
第38条 【合同的生效时间】
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39条 【合同的无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的;
(二)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
第41条 【预先免责约款的无效】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约款无效:
(一)预先免除或者限制人身伤害的责任的;
(二)预先免除或者限制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责任的。
第42条 【合同无效的后果】
无效合同不发生当事人通过该合同所期待的法律效果。因履行无效合同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依前款规定请求返还财产的权利,自合同履行之日起两年内未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第4章 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第43条(约定解除权)
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为一方或者双方保留解除权,符合约定的条件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44条 【法定解除权(一)――履行不能】
因合同不能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45条 【法定解除权(二)――非定期行为的迟延履行】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对方可以定相当期限,催告其履行,该期限届满仍未履行的,可以解除合同。
第46条 【法定解除权(三)――定期行为的迟延履行】
依合同性质或者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在一定期限履行即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时,对方当事人有权不作前条规定的催告而直接解除合同。
第47条 【法定解除权(四)――不完全履行】
债务人以完全履行的意思履行合同,但其履行与合同的本旨不符的,债权人解除合同的权利,依下列规则予以确定:
(一)在债务人补正后仍能达到合同目的的情形,准用第45条的规定;
(二)在合同不能补正、债务人拒绝补正或者补正履行对债权人已无利益的情形,准用第44条的规定。
债务人部分债务不履行而合同其它部分的履行对债权人已无利益的,债权人可按全部的债务不履行解除合同,否则只能就不履行部分解除合同。
第48条 【法定解除权(5)――先期违约】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主要债务的,对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适当担保的,对方可以解除合同。
第49条【不许解除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不得解除合同:
(一)轻微性违约;
(二)违反附随义务,仍可期待债权人遵守合同;
(三)债权人对违约应负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或者违约行为发生在债权人迟延受领给付期间,且不可归责于债务人;
(四)解除合同将严重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第50条 【解除权的行使】
当事人行使解除权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的效力。
合同一方当事人有数人的,前款通知,应当由其全体当事人或者向其全体当事人作出。
解除合同的通知,不得撤销。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第51条 【合同解除的效力(一)――恢复原状】
合同解除时,当事人双方互负恢复原状的义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应当依下列规定:
(一)从他方受领的标的物,应返还原物;
(二)受领的标的物为金钱,应返还同数额金钱并附加自受领时起的利息;
(三)受领的标的为劳务或者物品的使用的,应作价偿还;
(四)受领的标的物生有孳息的,应一并返还;
(五)就应返还的物已经支出了必要或者有益费用的,有权在他方受返还时所得利益的限度内,请求返还;
(六)应返还的物因毁损、灭失或者其他事由不能返还的,应当作价偿还。如合同中约定了对待给付,则应当以该对待给付代替作价偿还。
第52条 【合同解除的效力(二)――损害赔偿】
合同的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其因信赖合同能够履行而遭受的损失。但债务人有约定的或者法定的免责事由的除外。
第53条(合同解除的效力(三)――同时履行)
当事人双方因合同解除而产生的义务,应同时履行。
前款情形,准用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规定。
第54条(合同解除的效力(四)――结算和清理条款)
合同解除后,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第55条(解除权消灭――期间届满)
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的,该期限届满而当事人未行使的,解除权消灭。
当事人未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的,自解除事由发生起一年内当事人未行使的,解除权消灭。
第56条(终止权的行使)
继续性合同中,依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当事人一方有终止权的,可以终止合同,终止权的发生事由及其行使,准用合同解除的规定。
第57条(未定期间的终止)
如果合同中规定了继续性义务,而未定存续期间,双方当事人均可在任何时间终止合同,但应当给相对人预留寻求替代安排的合理时间。
第58条(终止的效力)
合同终止时,合同效力向将来消灭。
合同终止后的损害赔偿,准用合同解除的规定。
第5章 合同的履行
第59条 【全面履行】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内容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第60条 【附随义务】
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并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照顾、保密等义务。
第61条 【情事变更】
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致使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事发生异常变化,如仍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将显失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与对方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据本条第1款请求解除合同的诉讼,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第62条 【条款不明确的合同的履行】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标的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合同性质和目的或者交易习惯确定;按照合同有关条款、合同性质和目的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适用法律关于各种有名合同的规定;按照法律关于有名合同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标的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履行地的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中等价格履行;无市场价格的,参照同类商品或者服务的相应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政府规定履行。
(三)履行地点不明确时,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一方应给对方预留必要的准备时间。
(五)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并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履行;合同未约定分批、次履行的,债务人应当一次履行。
(六)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但因债权人的原因所增加的履行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第63条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
当事人以合同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得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第三人也可以依此约定取得向债务人请求履行的权利。
第三人的请求权自其明确向债务人表示接受该权利时发生。第三人未作表示前,合同当事人可以协商变更或者撤销该约定。
第三人拒绝接受时,视为自始未取得合同中为其约定的权利。于此情形,债权人得请求债务人向自己履行,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64条 【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抗辩】
债务人基于前条规定的合同而得对债权人主张的一切抗辩权,均可以对第三人主张。
第65条 【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
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但此约定对第三人无约束力。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债务人应当履行债务或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66条 【同时履行抗辩权】
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互负债务,无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当事人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一方当事人在对方不适当履行债务时,有权依照诚实信用原则并考虑交易情形而拒绝其全部或者部分履行请求。
当事人一方在对方违约的情况下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影响他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
第67条 【先履行抗辩权】
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时,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先履行一方不适当履行时,后履行一方有权依照诚实信用原则并考虑交易情形拒绝其全部或者部分履行请求。
后履行一方行使先履行抗辩权,不影响他请求先履行一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
第68条 【不安抗辩权】
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在合同成立后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致其有难为对待给付之虞时,可以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移转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先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履行对待给付或者提供适当担保时,先履行一方应当恢复履行。对方在收到通知后的合理期限内未履行对待给付或者未提供适当担保,并且未恢复履行债务能力的,先履行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
先履行一方违反前二款规定擅自拒绝履行或者解除合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后履行一方构成违约时,先履行一方有权请求后履行一方承担违约责任。
第6章 违约责任
第69条 【违约的定义】
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未依合同债务的本旨履行其在合同项下的任何义务。
第70条 【一般规定】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71条 【预期违约】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其行为表明将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第72条 【为第三人负责】
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
第73条【不可抗力】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除非能够证明即使不迟延履行,仍会造成如此损失。
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第74条【违约方的补救】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如果履行期尚未届满或者其迟延并没有构成根本违约,则该方当事人可以自己承担费用,重新作出符合要求的给付。
违约方依前款规定对其违约进行补救的,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违约方当事人毫不迟延地通知对方当事人其准备补救的方式和时间;
(二)该补救在当时情况下是适宜的;
(三)对方当事人对拒绝补救无合法利益;
(四)补救是立即进行的。
在收到有效的补救通知后,对方当事人所享有的与违约方当事人的补救行为不符的权利应予中止,直至补救期限届满。
对方当事人在补救期间有拒绝自己对待履行的权利。
尽管进行补救,受损害方当事人仍保留对延迟补救以及因补救所造成的或者补救未能阻止的损害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第75条 【金钱债务不发生履行不能】
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不得以不能履行予以抗辩。
第76条 【非金钱债务的履行请求】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实际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
(三)对方当事人可以合理地从其他渠道获得履行;
(四)对方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
第77条 【瑕疵履行的履行请求】
当事人一方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的补充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或者重作。
第78条 【减价请求权】
当事人一方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当事人有权主张减少价款或者报酬。价款或者报酬的减少,应当相当于依履行提交时与符合要求的履行相比所降低的履行价值。
对方当事人依前款规定主张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的,如果已支付了超出违约方履行的实际价值的价款或者报酬,有权要求违约方当事人返还超出部分的价款或者报酬。
对方当事人行使减价请求权后,不得再就履行价值的降低请求损害赔偿,但仍然有权对其遭受的其他损失请求赔偿。
第79条 【瑕疵履行的损害赔偿】
当事人一方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依第76条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80条 【救济的变更】
债权人要求违约方当事人履行非金钱债务,在规定的期限内,或者无此规定的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未获得履行的,可采取其他的救济手段。
履行非金钱债务的判决不能得到执行时,债权人可以采取其他救济手段。
第81条 【损害赔偿请求权】
当事人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对方有权请求赔偿,但依当事人的特别约定或者依法律规定可获免责的除外。
可获取赔偿的损失除现实的财产损失外,还可包括:
(一)非财产损失;
(二)合理地将要发生的未来损失。
第82条 【完全赔偿】
违约赔偿以使受损害方处于如果合同正常履行时所处的状态为标准,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第83条 【可预见性规则】
违反合同一方的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其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84条 【过失相抵规则】
对于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受害方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违约方的赔偿责任。
第85条 【减轻损害规则】
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能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第86条 【损益相抵规则】
当事人一方基于同一原因事实受到损害并受有利益的,应当从其请求的赔偿金额中扣除所受的利益。
第87条 【损害赔偿的计算:替代交易】
如果受损害方当事人已解除合同,并在合理时间内以合理方式进行了替代交易,则可对原合同价格与替代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及其他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88条 【损害赔偿的计算:时价】
如果受害方当事人已解除合同且没有从事替代交易,但对于约定的履行存在时价,该方当事人可以主张合同解除时合同价格与时价之间的差额以及其他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89条 【金钱债务的迟延赔偿】
如果一方当事人未履行到期的金钱债务,受损害方当事人有权要求支付自该笔债务到期时起至支付时止的利息。
如果当事人有效地约定了利率,适用约定利率;无约定利率时,应当适用付款地银行的平均短期贷款利率。
受损害方当事人因金钱债务的迟延履行而遭受其他损害的,有权要求赔偿。
第90条 【损害赔偿额预定、违约金及其效力】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违约金,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视为因违约所生损害赔偿的总额。债权人请求支付违约金后,不得再请求履行债务。但约定债务人不在适当时期履行债务或者不依适当方法履行债务时即须支付违约金的,债权人除请求支付违约金外,还可以请求履行债务。
第91条 【一部履行的酌减】
债务已一部履行的,法院可以比照债权人因一部履行所获利益,减少违约金。
第92条 【违约金过高或者过低时的调整】
约定的违约金过分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第93条 【准违约金】
当事人约定一方违约时应为金钱以外的给付的,准用本法关于违约金的规定。
出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