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诗歌优化设计
饮酒
1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为什么不可以改成望?
见字是漫不经心地看一眼,是无意识地瞥见;望是眼睛盯着看,是有意识地注视。用见字符合作者恬淡,闲适的情趣。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里的真意指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如梦令
1、“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一幅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猛烈的画面。
2、赏析“红肥绿瘦”
“红”“绿”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
“肥”“瘦”用拟人的手法描绘雨后海棠叶子肥美、花朵凋零的形态。
3、这首诗表现了李清照伤春惜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无忧无虑的情怀。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这首散曲的作者是张养浩。前四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2、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赏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徒然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赏析。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和雄伟。
渔家傲
1、上阙描写边塞荒凉的秋景,下阙抒情。借景抒情,表现出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2、“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用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诉衷情
1、上阙“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的生活往事。
2、下阙“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抒发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过的悲愤。
渡荆门送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的景象。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万里送行舟”的“送”妙在何处?“送”字直接点题。拟人,“送”把故乡的山水人格化,生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次北固山下
1、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拟人,“生”“入”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出自然的理趣;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浣溪沙
1、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落花”写出了暮春之景的无奈,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表达旧燕归来的欣慰,有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感。千古奇偶,对仗工整,有音乐美。
2、这首词写词人对时光易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寂之情。
终南别业
1、理解“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里的“独”和“空”,诗人独游终南山,只是随性而为;满山美景不需要与人共享,但求心领神会其趣。这两个字表达出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理解: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然来到水流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玩赏无心随意的流云,衬托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有诗中有画的效果。
登幽州台歌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生命的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高远眺,凭古吊今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理解:把个人放在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晓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渔家傲
1、这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上片写边塞秋景,“雁去”点明季节;下片写征夫之情。
2、“霜满地”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边军力薄弱,军情紧急,为下片抒情作铺垫。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为什么说是“赋壮词”?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境,看剑、听号角声和边塞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 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风格豪放壮丽,所以叫“赋壮词”。
2、“沙场秋点兵”的“秋”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游山西村
1、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时不要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第二篇:优化设计(本站推荐)
合理利用科学趣味小实验
摘要:
小学科学实验较多,教师应优化实验探究活动设计,积极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引入趣味小实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合理利用科学趣味小实验,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优化设计 探究活动 趣味小实验 教学实效
科学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科学合理地重组、整合、拓展教材,优化实验探究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探究能力。
1、游戏式探究活动能激发探究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一定的情境性为特征。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优化或重新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将探究活动游戏化,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在游戏式探究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科学素养。
例如,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一个“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用磁铁隔着纸、布、塑料片 等物体吸铁,从而得到实验结论。笔者在教学时,将这个实验设计成一个过关挑战实验。第一关:将回形针放在书本上,不接触回形针,让回形针自由运动。第二关:将回形针黏在一块小泡沫上,放入一个装水的烧杯中,让回形针漂浮在烧杯中间,要求不接触到水取出回形针。第三关:在回形针上系上一条线,手拿线的一端,要求不接触回形针,让回形针向上竖起来。这一关让学生体会磁铁能隔着空气吸铁,且磁铁的磁力穿透是有一定距离的。
过三关的挑战活动,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挑战活动中体会到磁铁不仅能隔着上些固体吸铁,还能隔着一些液体和气体吸铁。在实验后的研讨环节,笔者还让学生隔着两本书、三本书、四本书吸一吸、隔着装水的大盆子吸漂浮在中间的回形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磁铁不是隔着所有的物体都能吸铁,它的磁力穿透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通过这样的优化设计,彻底改变了教材中枯燥单一的实验形式。
2、主题式探究活动能丰富探究内涵
主题式探究活动就是把教材中几个简单实验有机整合或深挖某个简单实验,设计成有一个明确研究主题的综合性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自主设计与操作能力、实验数据与现象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电磁铁”一课中,教材编排了“制作铁钉电磁铁”和“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两个简单实验。笔者在教学中,重新整合了教材,以“电磁铁和磁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研究主题,让学生开展自主式实验活动。先复习磁铁有哪些性质,然后引出电磁铁并提问:和磁铁相比,我们可以研究电磁铁的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电磁铁和磁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学生对照磁铁的性质开展电磁铁性质的探究。学生在长达20分钟的自主探究中,获得了电磁铁的丰富知识。在后面的研讨环节,笔者重点对每个小组电磁铁吸引回形针的数量和电磁铁的南北极情况组织了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的电磁铁吸引回形针的数量不一样?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有的小组钉尖是南极,有的小组钉尖是北极?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哪些有关?由于学生有了的探究经历,研讨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说出了一些实验发现与猜测,但笔者并没有给予肯定回答,因为学生提出的这些假设和猜想正好可以作为下节课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在前面较长时间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边思考边实验,获得了大量的实验经历与发现。通过后面的集中研讨、梳理,去伪存真,学生的思维会发生碰撞,闪光出智慧的火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习。
科学教材明确了教学目标与方向,为教师开展提供了有效素材,但教材中编排的实验并不一定就是最优化设计,有的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只要立足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目标不动摇,有效利用身边的材料,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科学合理地优化探究活动设计,设计出具有真正探究意义的实验活动,就能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不断成长。
除了充分利用小学教材里安排的实验外,科学教师还应根据实际 情况,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自行设计、补充一些趣味科学小实验。所谓趣味小实验一般是指适合小学生动手,较为安全、取材容易、成本低廉、趣味性高、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包含一定简单科学原理的小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趣味小实验,就能大大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实效。
1、趣味实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趣味小实验因其本身显著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将趣味性的小实验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科学的环境中。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二氧化碳有直观的认识,笔者引入了“可乐喷泉”这个趣味小实验,由教师在教学的导入环节进行演示。将一只装有5L可乐的瓶盖拧开,放在塑料水槽中,而后将32粒曼妥思口香糖放在卷成的纸筒中并迅速倒进可乐瓶中。这时,大量的可乐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会从瓶口喷涌而出,形成10厘米左右的喷泉。刚开始,学生只是用疑惑的眼光看着笔者在摆弄各种物品,当他们看到喷涌而出的可乐时,他们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进行下面的教学效果就想而知了。
2、趣味实验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例如,在学习“研究透镜”一课时,学生将学习光的折射知识。课前,学生对光折射的现象多少有些了解,但并不深刻。因此笔者引入“捉迷藏的硬币”这一趣味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知识的建构。先在玻璃杯底下放上一枚一元硬币,然后在玻璃杯中平装满水,再把碟子放在上面。试一试,能否看到硬币。然后,在硬币上滴几滴水将其再次放到玻璃杯底下,试试看能否看得见硬币。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发现,只能看见滴过水的硬币,而没有滴过水的硬币却神奇般消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剧烈碰撞,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却又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借用趣味小实验,有意创设冲突或矛盾的事件来引发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使他们无法对某些新的发现进行合理解释,从而产生不满意的心理。
这时,笔者故意卖个关子,让他们自己回家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下次上课时再来交流。带着满肚子的疑惑,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想要揭开折射的谜底。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各个小难踊跃发言,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的学习状态都很投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折射程序的差异是出现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恰当设计和引入一些趣味小实验来充当“不一致的事件”,帮助学生自主探究,以建构科学知识,从而让他们在“已有的经验世界里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趣味实验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生活的态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将课 堂内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而许多的趣味小实验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通过趣味小实验的演示和操作,学生不仅对课堂上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还能将课堂上的相关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生态平衡”一课时,笔者引入了“雨水溶化建筑物”这个趣味小实验。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找两只玻璃杯,一杯装水,在外侧贴上“中性”两个字,一杯则在水中放一勺柠檬水并搅拌好,在外侧贴上“酸性”;再取两支粉笔,分别在上面刻上英文字母“S”;最后将两支刻字的粉笔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过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并取出粉笔,学生会发现放入柠檬水中粉笔上,英文字母几乎看不见,而放入清水中的粉笔上的英文字母依然清晰可见。从这个对比实验中,学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酸雨的腐蚀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对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就会水到渠成。他们学会了将课堂上知道的环保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爱护我们的地球,逐步树立起科学生活的态度。
实践证明,科学趣味小实验可操作性强,实验效果明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引入趣味小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觉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从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合理利用科学趣味小实验,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后藤道夫,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3)
3、乌尔里克 伯格 77个令人惊讶的实验(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
合理利用科学趣味小实验 姓名:李如香
学校:江滨学校
科目:小学科学
日期:
2017,9,8
第三篇: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
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
诗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因而通过诗歌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及规律。
《诗经·小雅·北山》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就准确地反映了奴隶制高度发展的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度——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周朝的一切土地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周王将其分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周王还占有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因素的劳动者——奴隶本身,并把他们大量地赏赐给诸侯臣属。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则形象地反映了唐朝前夕,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致使唐开元年间(712—741年),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地主阶级财富迅速积累,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2、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和对人民的掠夺,以及社会的腐败、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悲残生活。
这类题材的诗歌,从《诗经·魏风·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始,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隋末的《挽舟者歌》、杜甫的《三吏》、《三别》,宋梅尧臣的《陶者》、王安石的《河北民》,直到明薛论道的《不平》,钦权阳的《税官谣》、清魏源的《江南吟 》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歌谣等等,举不胜举,比比皆是。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剥削阶级对奴隶和农民政治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的反动性和腐朽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卖牛纳税拆屋炊”(苏轼《吴中田妇叹和贾收韵》),“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苏舜臣《城南感怀呈永权》)的悲残生活。
3、表现了被统治阶级不堪压迫和奴役,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
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和地主阶级,千方百计地在经济上对奴隶和农民进行 敲骨吸髓的剥削和政治上残暴的压迫。而“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 统治”。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暴精神和壮举,在中国历代诗歌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这类题材的诗歌,又可分为两类。
其一,表现了积蕴于人民群众心中的对统治阶级的仇恨、愤怒和诅咒,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在《诗经·魏风·硕鼠》中,诗人把奴隶主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老鼠,表达了奴隶对剥削者不劳而食的憎恨,和对“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东汉末年,流传于民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歌谣,采用拆字谜语 1的形式,隐含了“董卓死”的寓意,表达了人民对专权祸国、制造战乱的奸臣贼子的仇恨。其二,反映了被压迫者揭竿起义,用革命的手段反抗统治阶级、推翻和改造反动统治的事迹,歌颂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闾左称雄日,渔阳适戍人。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谁可论。”(屈大均《读陈胜传》)这首诗不但概括了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被征戍边,鱼腹丹书,夜半狐叫等 主要史实,并盛赞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英雄气概,和“驱功第一”的历史功绩。这类题材的诗歌还有表现隋末首义的《隋大业长白山谣》、唐黄巢的《菊花诗》、元末的《松江谣》、明末的《税官谣》、洪秀全的《述志诗》等等。
4、表现了中国历史上,各族人民反抗外族统治者的压迫和侵略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殖民侵略前赴后继,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 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这首义和团揭帖,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在帝国主义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除教灭洋”保卫国家的爱国壮举;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藐视敌人,敢于同其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气势磅礴、慷慨激昂。这类题材的诗歌还有表现中国军民剿除倭寇的《舟师》、《登盘山绝顶》,表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复台诗 》,表现抗英斗争的《三元里》等等。
在我国的诗歌宝库中,还有一些诗歌表现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有的诗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 勇敢和不畏劳苦,如表现大禹治水的“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人海流 ”。(苏辙《涂山》);有表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密切关系的,如反映昭君和亲,促进民族团结的“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张仲素《王昭君》);有表现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大智大勇的,如反映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汪遵《西河》等等。
二、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的主要表现
1、有利于课程的导入。每节课的导入,虽然在每节课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情趣很快的调动起来,可以为一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基调,也可以把前后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诗词正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诗词来导入一节课,一是引入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讲红军长征,教师即可通过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导入课程,使学生对长征有着更直观的印象。二是通过对熟悉的诗词中的一些问题设问,引入要学习的内容,以引起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真相的兴趣。比如讲唐朝盛世一课,可以引用杜甫的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开元是唐朝哪个皇帝的年号?为什么唐朝会出现杜甫描绘的这种丰硕的景象?”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些诗歌,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
历史教材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是通过对记录历史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抽象思维的形式,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诗歌所反映的同一历史则是通过对丰 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它可以使人产生如临
其境的感觉,因而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
如对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涂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曹操的“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既形象又具体,使学生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遍地狼烟,百姓流离失所、客死异乡,田园荒芜、了无人烟的悲残场景。若将教材的讲述和这首诗歌结合起来,使枯躁的史实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统一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主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 解。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老古董,青年学生对它不太感兴趣。加上初中阶段又学过历史,因而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学生认为是“炒现饭”,更没有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历史,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前提。一首诗词、一幅对联,往往可以吊足学生的胃口。同时运用诗词对联,学生会有“阳春白雪”的感觉,自信心也会提高。讲解北宋灭亡这一知识时,板书岳飞的《满江红》词:“怒发冲冠,„„。靖康耻,犹未雪;„„。”分析这首词的大意后,抓住“靖康耻”来讲解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4、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当今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得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考。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诗词对联能促进学生的这一思维。例如赤壁之战讲完后,板书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沈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再板书辛弃疾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让学生思考杜牧和辛弃疾的观点,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5、有利于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教师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由于资料的缺陷,有时难以让学生信服。而适当运用诗词对联,往往可以受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评价隋朝大运河,可以引用4首诗词:①胡曾的《卞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②宋元鼎的《炀帝冢》:“帝业兴旺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③李敬方的《卞河直进船》:“卞河通淮利则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④皮日休的《卞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学生对此议论纷纷,大大活跃了思想。
6、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俗话说:诗以言志。诗词对联常常是作者高尚品德的写照。学习历史人物,辅以诗词对联,学生会自然而然萌发出向历史人物学习的念头,从而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毛泽东等。
7、在教学的总结上,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引人入胜的开头,对于激发学生,引起兴趣,提高求知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设计好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更是余味无穷。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中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节,最后引用谭嗣同的《有感一首》:“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既是对本节内容的高度总结,也为下一节谭嗣同等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戊戌变法作了很好的铺
垫。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节末尾,则可以引用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现出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豪迈气派,也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四、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的注意事项
需要说明的是诗歌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但其反映和表现历史的形式,同历史教材是有明显区别的。它毕竟是通过典型,夸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表现历史的完整性,连贯性和真实性上,与历史教材是有差距的。同时有些“史诗”中流露出明显的阶级偏见和不健康的思想情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时,要摆正“史”与“诗”的关系,要对其进行精心的选择,并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恰当的处理。
1、把握好诗歌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历史教材基本上体现了学生应掌握的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诗史”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增强学习兴趣的有益补充,处于辅助地位。况且,从《诗经》算起,从古至今,保存下 来的诗歌可算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这其中的多数诗歌,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某 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前,按照“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宁精宁短,切忌滥长”的原则。对庞杂的诗歌进行认真的甄别,仔细的筛选,选取那些和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能对教材起到注解、补充、深化的“点睛”之句,揉进课堂教学中,这样才不致于喧宾夺主,使历史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2、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正确认识、分析、处理“史诗”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诗歌也表现着一定阶级的意识,明显地带有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因此,对引入课堂的诗歌,除要对其丰富的内容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外,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阶级分析,鉴别其表现 出来的阶级性和思想倾向,在吸收、借鉴其反映和表现历史的同时,摒弃其思想倾向上的消极性、腐朽性和反动性。在唐末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后,有人在尚书省门上贴了一首诗歌:“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邑号尽封元谅母,郡君变作士和妻。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吃齑。唯有一般平不得,南山依旧与天齐。”对这首诗,要在肯定其真实反映了农民取得政权后,贵族老爷被打翻在地,农民扬眉吐气的阶级关系大变动的同时,对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思想,仇恨和蔑视农民政权的反动思想进行批判和摒弃。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要注意诗歌的文学性史实的关系,区别诗歌反映历史时所表现出的文学色彩,使其再现历史的真实。
由于诗歌是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和表现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所透视出来的历史,会不可避免地因为诗歌本身浓厚的文学色彩,而和真实的历史有所差异。这就要 求我们在将诗歌引入课堂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将诗歌和反映同一历史的多种史料进行反复的,多方位的比较,认真进行鉴别,“去伪存真”,剔除“史诗”中所表现出的夸张的文学成份,从诗歌中去寻求和再现历史的真实面目。
第四篇:优化诗歌教学 胡六一
优化诗歌教学 体现学科整合
陕西省西乡县城北小学五年级语文组
摘要:在古诗教学中优化课堂结构,采用多种媒体并巧妙合理地运用学科整合,对于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的内容和意境,有着妙不可言的功用。
一、创设意境,整体感知美----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赏析词句,体味语言美----大珠小珠落玉盘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心入神会因心得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千树万树梨花开 关键词:诗歌 教学 学科 整合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人用他们丰盈和敏锐的智慧,用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描绘锦绣壮丽的山河,溶进丰富的心情,写入充满哲理的教导。如汩汩甘泉浸润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世世代代滋养着文化人的血脉及灵魂。
小学语文课本上所选的古诗大都是唐诗中的精华。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它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和启迪,深受学生们喜爱。这些诗虽美,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课题。传统的诗歌教学,无外乎朗读---串讲诗意----背诵默写的程式。学生到头来也只能是对古诗的内涵一知半解。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就诗歌教学展开了专题研讨,笔者认为,这些诗歌教学课是百花齐放,栩栩如生,一改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正如我们学校的雍小英老师就说:“上诗歌教学课是对师生灵魂最高雅的洗礼。抓住了诗的魂魄,把握好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常规,调动好了师生的情绪,搭建起了跨越时空的桥梁,那么整节课就是一堂丰盛的文化大餐,是一
道回味无穷的营养快线。”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优化课堂结构,采用多种媒体并巧妙合理地运用学科整合,对于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的内容和意境,有着妙不可言的功用。在此,我将我们的做法做以如下的介绍。
一、创设意境,整体感知美----未成曲调先有情
古诗精辟,虽只二十来字,却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直观展示。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山中枫树林的景色,山中有一条小路,山顶云深处隐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行车山中,周围一片红叶,这意境是多美啊!当老师把制作优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对诗句描绘的景色的感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们教研组的陈娟老师在导入《长相思》时则是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思乡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了诗歌中去。
2.音乐感受意境。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我们教研组的穆莉老师在教学《游子吟》时利用了与诗歌相宜的通俗歌曲《懂你》,把学生引入母子情深的诗歌意境;又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
与故人的离情别绪与黄鹤楼、长江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用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茫茫天水之间。我在教学李籍的《秋思》一诗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创设意境,整体感知上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赏析词句,体味语言美----大珠小珠落玉盘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枯燥的灌输讲解虽也能让学生掌握,但终不及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来得巧妙,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内化学习内容。
如在教学古诗《望洞庭》“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时,我什么也没说,就让学生看教学光盘中的录象,当学生看了以后再读诗句,立刻就有人说出这句用了两个比喻,将洞庭湖比做白银盘,湖中的洞庭山比做一个小青螺。
陈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一句时,播放风雪交加的录音,让学生说听后的感受,从而理解了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与诗歌的语言美。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魏成刚老师在教学《长征》一诗时,为学生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分别为诗配画,再通过老师的的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画的基础上稍做修改,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的图画顿时跃然纸上。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那一张张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使学生学中尝趣,趣中
看美,美中有感。显然,学生已经对诗歌有了深入的理解。
诸如《寻隐者不遇》《小儿垂钓》《别董大》等具有人物、场景的诗歌,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为介质用舞蹈、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去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和内容的感悟。星星点点的理解,支离破碎的感悟,汇溪流于江湖,这不正是我们课堂所要达到的效果吗?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心入神会因心得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或者老师当场的精彩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可先让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用悦耳的朗读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老师的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诗歌本是一种可以吟唱的古代文学体裁,我在指导《长相思》一诗的朗读时,播放了歌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跟着音乐的速度与节奏朗读。并让学生填上《长相思》的词唱,音乐把他们带入了意境之中,他们又怎能不会有着诗
人相同的情思呢?
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尝到了诗歌吟诵的趣味,一改以前的一字一顿或唱读的朗读方式。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受提供了天地。
如教古诗《墨梅》,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到的景象?”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湖水反射着月光,月光照在湖上。”有的说:“湖面平静得就象一面镜子”,这不仅解释了诗句的意思,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我们学校雍小英老师在教学《别董大》一诗的前两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时,播放课件:日暮黄昏,大雪纷飞,北风狂吹,唯见长空断雁出没寒云。此情此景,友人告别,那种凄凉和悲苦难以名状。她让学生想象:作为一代琴师的董大心里到底有哪些愁呢?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就有学生这样说:一愁:前途渺茫,将何去何从;二愁:作为曾被当朝宰相赏识的一代琴师,竟然沦落到这种地步,心里有无限的失落与伤感;三愁:和挚友今日一别,从此天涯两茫茫,心中有万分不舍。
在古曲《胡笳十八拍》那幽绵凄婉带着无尽沧桑和古朴的音乐中还让学生以高适的口气劝慰董大:生
一、“川能静其波,鸟能罢其鸣”,你的琴艺如此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生
二、“好男儿志在四方”说不定这一走,你的琴声一定能名扬四海,定会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
三、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连当朝宰相都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生
四、“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天无绝人之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到你才华大放异彩的时候,我们一
定再把酒言欢。……
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启发想象,合理猜度作者当时的行动、语言、心理,拓宽了诗歌表达的空间,理解了诗歌语言的精练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的教师,只要我们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优化我们的课堂结构,用诗化的设计铺成一条诗意流淌的学习之路;运用各种媒体的传递、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通过诗歌教学与音乐、美术、舞蹈表演、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整合,将学生带入瑰丽的民族文化宝库,带入古诗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最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从而使师生四十分钟里徜徉在诗意的河流里,尽情畅游、享受无尽的美好,使民族文化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激发他们进一步地去探索、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诗歌之花永远绽放在了他们的心中。
第五篇:《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81-82页。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基于标准的思考,是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2、教材分析
《优化》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第三节课。本节课以“沏茶”和“烙饼”的生活素材为背景,鼓励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关于“沏茶”,教科书提出了三个问题:问题1是让学生尝试解决沏茶如何省时的问题;问题2是通过对可以同时来做的事情的探讨,引导学生优化
程序节省时间;问题3是通过计算不同程序所需的时间,进一步体会优化的思想。“烙饼”,教科书也提出了3个问题:问题1是让学生尝试解决如何尽快吃上饼的问题;问题2是通过解读妈妈的做法,理解学习难度较大的方法;问题3是运用方法继续解决数量较多的烙饼问题。
3、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沏茶、烙饼,但对于烙饼问题而言,缺乏实际经验。但是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演绎、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比等方法,有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提高优化意识。
(二)学习目标:
1、经历解决沏茶、烙饼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 的应用。
2、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老师这儿有一个好玩儿的脑筋急转弯,比一比,看谁最善于思考:一个人吃一个苹果用5分钟,那十个人吃十个苹果要用几分钟呢?(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吃苹果”这样一个学生常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涵着数学知识,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步探究,感悟体会
同学们会沏茶吗?谁来说说怎么沏茶?
1、问题一:
淘气想为妈妈沏杯茶,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淘气沏茶要做的事情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沏茶的各项工作,以利于学生最优方案的探索。)
2、问题二:
(1)做事情要按一定的顺序,沏茶的这些工作,哪些要先做?哪些要后做?
(2)按照这样的顺序,一项一项的来做,需要多长时间?怎么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沏茶的流程,一项一项的完成。没有节省时间,进而,促使学生发现有些事能同时做,就省时了。)
3、问题三:
要烧水为妈妈沏茶,怎样安排可以节省时间呢?
1、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动手写一写、画一画,2、然后和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
3、汇报:
从沏茶这个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旨在引发学生对沏茶这件事的回顾与反思,在此过程中,明确如何用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结:
看来,要完成沏茶这件事,不仅要考虑做事的先后顺序,还要考虑哪些事是可以同时来做的,通过合理安排,就能节省时间了!像这样,在众多的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优化。(板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