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单元房地产继承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教学单元
房地产继承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基本掌握房地产法定继承、房地产遗嘱继承、房地产遗赠扶养协议等几种房地产继承方式的含义及相应特征。
2.能力目标:能分析处理实际案例中房地产的法定继承分配。教学重点:房地产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 教学难点:房地产遗赠扶养协议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和复习上次课主要内容(时间:2分钟)第二部分:学习新内容
【步骤一】 宣布教学内容、目的(时间:2分钟)【步骤二】 新知识的引入(时间:7分钟)
导入案例:女儿购得产权父母过世算不算遗产
【案情简介】许女士兄弟姐妹5人。1992年,经许女士的父母申请分到了一套公有房屋。1992年,国家规定实行房改,许女士的父母考虑到许女士对家里照顾比较多,于是让许女士出钱买下了这套房屋并将产权登记在了许女士的名下。现许女士父母去世,其兄弟姐妹要求继承这套房产。
许女士问这套房产是否可以被继承? 【案例分析】
许女士的兄弟姐妹无权要求继承这套房产。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这套房产属于许女士的个人财产,不属于其父母的遗产范围。
【步骤三】新知识学习(时间:20分钟)
一、房地产继承的概述
(一)房地产继承的概念
房地产继承,是指当被继承人死亡时,依照法定程序把被继承人遗留房屋所有权及其土地使用权转移归继承人所有的法律行为。
(二)房地产继承的特点
1、继承必须在被继承人死亡后开始。
遗嘱继承权的实现,必须存在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合法遗嘱和被继承人已死亡,否则遗嘱继承关系也不会发生。如父母健在,子女就不能继承其房地产。父母意愿将自己的房产赠与子女是可以的,但这种行为叫生前赠与,不叫继承。
2、继承遗产的人,必须是被继承人的合法继承人,即法定继承人或遗嘱继承人。我国继承法确定的法定继承人有: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3、继承人依法取得的遗产,必须是被继承人生前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或者是依法可以继承的其它合法财产。
不能把家庭共有财产、夫妻共有财产以及合伙财产不加分割作为遗产来继承。像这样的财产必须分割以后属于死者个人所有的部分才是遗产。一切非法所得的财产不属于遗产,不得继承。
(三)继承的开始、接受、放弃和丧失
1、继承开始的时间。
《继承法》第二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继承从被继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时开始。失踪人被宣告死亡的,以法院判决中确定的失踪人的死亡日期,为继承开始的时间。”
2、继承的接受。
《继承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3、继承权的放弃。
继承人一经放弃继承权,就不得再坚持继承的主张。《继承法》对放弃继承权有严格的要求:第一,放弃继承权,一般应书面声明。第二,放弃继承权,必须在遗产分割以前。第三,继承人表示放弃,必须书面声明或直接由继承人作出明确表示,并经有关组织证明或公证机关公证。
(四)房地产继承的方式
1、房地产法定继承
2、房地产遗嘱继承
3、房地产遗赠
二、房地产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赠扶养协议和遗嘱的情况下,继承人根据法律确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的原则,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法定继承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法定继承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继承份额以及遗产分配原则都由法律明确规定,具有强制性;
2、法定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人身关系。根据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与被继承人间存在一定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抚养关系是法定继承发生的依据。
3、法定继承是对遗嘱继承的补充和限制。限制指的是遗嘱继承人必须在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内选择;补充则是指在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首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 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三、房地产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一)房地产遗嘱继承
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法律制度。一般情况下,公民可以立遗嘱自由处分自己的遗产,但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遗嘱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的书面遗嘱为公证遗嘱。公证机关所作的遗嘱,作为一种证据,在法律上最可靠。它可以抵销相互矛盾的自书遗嘱、口头遗嘱或其他书面形式的遗嘱。
(2)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的遗嘱。
(3)代书遗嘱。由他人代笔书写的遗嘱。代书遗嘱须由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人在场见证,并签名盖章,才能生效。
(4)录音遗嘱。由录音机录制下来的遗嘱人口授的遗嘱。也要求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人在场见证。
(5)口头遗嘱。由遗嘱人口头表述的遗嘱,只适用于紧急的情况,还须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
(二)房地产遗赠
遗赠是指自然人通过设立遗嘱把遗产的全部或一部分无偿赠给国家、社会组织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并在死后生效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遗赠具有以下特征:
1、遗赠是一种无偿给予他人一定财产的赠与行为。
2、遗赠是在遗嘱中规定的,须以遗嘱的方式进行。来源:考试大
3、遣赠与遗嘱继承同属死因行为,此区别于生前的赠与法律行为。
4、受遗赠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或国家及其他社会组织。
5、遗赠须由受遗赠人亲自接受,并明确表示接受时才发生遗赠的法律效果。
6、受遗赠人无权参与遗产分配,仅能从继承人或遗嘱执行人处取得受遗赠的财产。遗赠的受让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或国家及其他社会组织。
受遗赠人只有依法在法定期间(在知道受遗赠的两个月)内明确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时才视为接受,否则视为放弃遗赠。而遗嘱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处理前,明确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才能有效。
(三)遗赠扶养协议
遗赠扶养协议:是受扶养的公民和扶养人之间关于扶养人承担受扶养人的生养死葬的义务,受扶养人将财产遗赠给扶养人的协议。
其特征:
1、遗赠扶养协议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只有在遗赠方和扶养方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才能成立。
2、遗赠扶养协议是有偿的、相互附有条件的,它体现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而遗赠是财产所有人生前以遗嘱的方式将其财产遗赠给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行为,它不以受遗赠人为其尽扶养义务为条件。
3、遗赠扶养协议不仅有遗赠财产的内容,而且还包括扶养的内容。而遗赠只是遗赠财产,没有扶养的内容。
4、遗赠扶养协议从协议成立之日起开始发生法律效力,而遗赠是从遗赠人死亡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5、遗赠扶养协议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6、遗赠抚养协议是要式合同。
【步骤四】思考、讨论(时间:7分钟)
案例分析:房地产继承
【案情简介】李女士几年前与丈夫张某共同购置一套三室一厅住房与女儿共同居住。不久丈夫突然去世,之后丈夫的母亲也去世,于是李女士想把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当她前来房管局过户时,工作人员予以拒绝,说这房子须办理继承手续才能办到李某的名下。而李女士却认为自己的丈夫去世,其留下的房产理应由其本人继承,直接过户到自己名下。
【案例分析】
这套三室一厅是李女士和丈夫张某两人共同的财产,现张某不幸去世,且未立下遗嘱,因此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0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而且同一顺序继承人的继承权是平等的。所以,本案中,应当先将夫妻共同所有的房产中的一半产权分出为李女士所有,其余的产权是张某的遗产,由李女士、女儿和张某的父母继承。鉴于张某的母亲后于他去世,这就发生转继承的法律关系,张某的母亲应继承的一份遗产转由张某的父亲以及张某的其他兄弟姐妹。李女士想把房产过户到自己名下,必须在其他继承人都表示放弃继承权后,才能取得房屋的全部所有权,否则李女士不能办理过户手续。
由于张某生前未设立遗嘱,张某去世后李女士也没有及时办理继承事宜,导致目前涉及的继承人人数增加,增加了办理继承的难度,这是值得大家借鉴的
第三部分:总结、布置作业(时间:2分钟)
阅读分析案例“老人过世,120万房子该怎么分”(已传至自主平台)。
第二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基础知识 1
说课的目的
导 入 复习旧课导入:同学们,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我们发现,抒情散文往往都是作者在受到某种事物的触动,或经历了某种心灵的震憾之后有感而发的。叫学生回答刚刚学完的《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它们的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发的呢?学生回答后导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紫藤瀑布》的作者又是因什么有感而发的呢?(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欣赏一幅紫藤萝花的画面
1、复习旧课,把握新课的阅读要点。让学生了明确本文文体特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看画面,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紫藤萝花,激发学生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初读课文(粗读)
1、看画面、听录音。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2、教师适当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强调几个易读错的字,如:淀、绽、伫、迸溅、虬、穗
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入学习重点和难点——
1、揣摩作者的感情
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说教材———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知全文,提炼主旨,这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较好地体现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了《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两篇课文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紫藤萝瀑布》是现代女作家宗璞1982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结构: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即由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表现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并由此受到感染,想起十年前的紫藤萝花,引发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中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叹。编排意图: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浅到深进行编排,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精彩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学到的东西,又可和《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进行比较,扩展阅读。更好地理解有关生命的思想。
学生情况分析1、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3、3、班级人数多(83人以上)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胆小、怕羞、自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基础知识
1、注意下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迸、伶仃、穗、淀、绽、苞、伫、虬、酿、璞
2、培养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
分析理解
1、透过文章对花的描写,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2、结合练习二,品味佳言美句,并能作适当分析。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踊跃举手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
3、欣赏能力。
心理目标
1、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2、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成就感、认同感。
3、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德育目标 情感渗透:领会本文在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我们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及原因 重点和难点:
1、揣摩作者的感情
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1、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全文,提炼主旨。
2、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3、揣摩语句、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也是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
4、揣摩作者的感情又是理解文章主旨前提。
5、学生没有作者的经历,较难理解文中的感情。
说教法——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说 明
多媒体 辅助教 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它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的器官。”鲁迅也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再说学生对紫藤萝花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发现点拔教学法 由于本课为散文,语言优美,初中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课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点拔——学生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以发现法、点拔法贯穿全课。特别是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指导上,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更应以点拔为主。点拔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过程理论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处理好教师的主导、点拔地位,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读写结合法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际的辨证途径。”因此,感知、理解、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这一方法,以课堂训练或课外练笔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练习的设计就是围绕这一教法而设计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多种方法的综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学 法 说 明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本课的练习设计就是围绕这一学法而设计的。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本课可安排1课时也可2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作文点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布置预习1、1、利用工用工具书,把预习提示上的生字词或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重点难点突破
1、充分利用“预习提示”发现解读这篇课文的钥匙:①写作背景——异常的悲痛郁闷是产生感悟的基础;②中心——生命的永恒③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抓住重要语句:①“我不由提停住了脚步”。(既是心灵被震撼的明证,又造成了悬念。)②“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时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正所谓“释怀”!)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释怀”到感悟,作者重获得轻松与活力。)
3、作者异常悲愤郁闷的心情与紫藤萝盛开的景物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和内在联系,是理解作者“睹物释怀“的关键。
4、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
1、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时鼓励、肯定学生,以实现本课教学的各项目标。
2、多媒体较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紫藤萝的命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再读课文(精读)
1、指导精读,揣摩语句。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②、结合练习二体会写景的精彩之处。
2、讨论:①.“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是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言下之意是什么? ②.“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指什么?为什么又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
4、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1、初步欣赏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句。
2、以读促学,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4、通过学生质疑来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探究发现 同样是一株草,一棵树,一丛花,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浮想联翩?同样是游览名胜古迹,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却看到了文化、历史?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1、让学生学会发现、观察、思考、感悟身边的事。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道理。
2、学以致用。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1、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另加一个能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例如: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生的力量。
1、2、作文:去留心观察一下小草、小花、小鸟„„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你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感情吧。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总结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适当补充强调。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重点、难点,学有所得。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熟读课文。
3、课外练笔(见上作文)。强化重点,温故知新。
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具到。让学生课后慢慢去体会。可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做到一学一得。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作文可放在课外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修辞手法(1)色:一片辉煌淡紫色、精神的宁静和 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 生的喜悦 比喻(2)形:像一条瀑布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主旨:花和人都会遇 一朵接着一朵。到各种各样的不幸(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拟人彼此推着挤着。花穗 上盛开浅紫 下待放深紫 对比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由臭觉到视觉 通感
结束语 原因 为什么这样做
第三篇:1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8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人能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鲁迅的文章已经学过不少,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3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评论(0)学时重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评论(0)学时难点
1.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活动2【讲授】初步理解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4.2 第二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评论(0)学时重点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评论(0)学时难点
1.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研读分析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2 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3 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三、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1 藤野先生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藤野先生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学时重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学时难点
1.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活动2【讲授】初步理解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四篇:教学目标.doc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教具、学具准备 :钟表、手表。教学设计 :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最常见的吃午饭的时间这一事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尝试、猜测。在出现不同答案时进行质疑,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由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有的学生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1.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四人一组探索交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b.分组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2.认识几分。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在这里老师又设计了第二次小组学习活动,给予了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同时又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师:对。(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b.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c.小组交流后,汇报进几分。(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办法记住)d.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演示)
用课件生动的演示时和分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发现1小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 a.小组交流,教师巡视。b.介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时10分。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c.练习。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得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2.连线。3.拨表练习。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些基本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同时让学生动手拨出时间,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准备好。(显示)
我上午8时15分上第一节课,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时55分下班。同桌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桌互相检查。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
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手表)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第五篇:备课时如何写教学目标
备课时如何写教学目标
我们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如何写教学目标感到有些茫然,不知究竟如何去写。有时写出的教学目标存在着目标不明、目标过大、目标过高、目标过偏等问题。要想写好教学目标必须先搞清一下问题: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总目标。
第二,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本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第二,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第三,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时所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第四,从二者所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五,从二者组合的结构层次性看,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因而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分哪几部分
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统一的有机体。
三维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放在首位,相对而言,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也即重学会,重过程也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在搞清以上三点以后,再来谈谈怎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以往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总是分成学习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渗透什么思想?通过这两次刘教授的指点我对目标的确定有了深刻的认识。首先认识到了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来设定,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2)过程目标(3)情感态度目标。而这些目标的确定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切不可大而空。要具体到每个环节中来确定。要有具体的内容来体现这些目标。以往我们制定的目标如:培养空间观念,如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渗透模型化思想,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等等,并没有错,但是这些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那么我们在制定一节课的目标时,就要更加具体化,如空间想象能力,你在哪些地方,怎样培养的。是不是想像一下就是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了,还是需要经历哪些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与方法的组合,是连接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因此,它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笔者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概括出了几点目标设计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一、全面与简洁相结合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前两者是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如何设计全面而又简洁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就成为很多人研究的对象。有人认为,设计上位目标如学科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全面,而课时教学目标只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就可以了;也有人提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只要描述双基目标就可以了”,认为“情感目标其实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他目标之中的,“无需言传只要意会即可”(刘家宏,2005)。这些意见虽然片面偏激,但是有两点意见是可取的:第一,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第二,关注知识目标。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和前提,方法能力目标是工具和武器,情感态度目标是内驱力和政治立场”(白月桥,2004)。因此,双基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建议首先设计双基目标,再设计其他范畴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主要目标,形成课堂教学目标。以四年级上册《简单数据整理》为例,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主要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与双基目标相对应的其他范畴的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最后将选定的目标整合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就可以得出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如“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这种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制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前后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表述上有取有舍,充分体现了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的要求。
二、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要重视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描述,使用形成、养成、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体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三、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相结合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控教学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准确,目标的描述一般也要采用行为描述,并使用能够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指出、比较等。但是,在研制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目标的行为描述并非十全十美,它存在以下不足:(1)有些范畴(如情感、态度、审美、人格)的目标,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是很困难的;(2)行为目标也很难准确地反映隐性目标。如“掌握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等目标,改为行为描述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述清楚的。因此,人们又开始关注目标的心理描述。心理描述通常使用一些能愿感官动词,如愿意、乐于、欣赏、了解等,它的优点是概括性和完备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把握教与学总方向的作用;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即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为了使目标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都得以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应采用心理描述和行为描述相结合的思路。
关于目标的描述技术,近二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借鉴布卢姆、克拉斯霍等外国专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很多成果(如行为目标的ABcD表示法),这里就不赘述。但有两点应该注意:第一,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改变采用“使学生„„”“培养学生„„”等目标陈述模式,采用“学生能„„”“学生具有„„”等表述方法,清楚地表明学生是目标实施的行为主体;当行为主体省略不写出时,从上下文要能看出行为主体是学生。第二,描述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要准确。例如,《标准》将知识技能目标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等级层次,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正确领会各层次目标的意义和要求,设计偏高或偏低层次的目标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
所谓多维分析,就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和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多个维度(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综合设计,是指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层面(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进行通盘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多维分析保证了教学目标多元性与均衡性,综合设计保证了目标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保证了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前后连贯、动态整合、形成合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进行多维分析,又要进行综合设计。
依据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简便易行,教师只要做到“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分析”的要领即可。例如,制定“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它所属的内容(空间与图形),知道上位目标(单元目标或课标中的具体目标),了解学生的特点等,然后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从知识技能维度上分析,它的主要目标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从过程方法能力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空间观念和操作能力;从情感态度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获得探究经验和成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教学目标:“经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获得数学探究的经验和成功体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操作实践能力。”这种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设计思想,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设计出的教学目标,维度全面,叙述简洁,前后连贯,有效解决了目标片面冗长、前后脱节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