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二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4 12:0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二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二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第一篇: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二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二等奖《记承天寺

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台州市白云学校 虞选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传递话筒,让学生报名字。师生问好

师:昨天我们见面了,今天是第二次见面,昨天我们对文言的学习进行了调查,做了统计和整理,发现从文言学习的难点,同学们觉得字词的理解是难点,有十四个同学有句子的品析和作者的理解是难点,还有三十三个同学觉得用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是最好的。今天这堂课今天我们就用交流的方式学习《继承天寺夜游》要求大家朗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哪个同学愿意来读一下,那就近水楼台吧!学生朗读!

师:旁边的同学评价一下!生:挺好的,字词都读对了 师:感情上? 生:有点缺少!

师:那请你推荐一个同学。生:赵梦慧

推荐的学生进行朗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把自己认为的情感读出来,这篇文章有85个字,文章也挺简单,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把这篇文章用三言两语告诉你的同桌,我拍一下掌,相互交换。掌声交换。

师:声音渐渐低下来了,差不多了,那请一个同学把大概的意思说一下!

生:在公元

作者苏轼脱掉衣服想要睡觉了!师:三言两语,说大概的意思,继续吧!生:一天晚上,作者苏轼想到了想要去…… 师:坐着听听旁边的同学!

生:作者被美丽的景色打动,和朋友一起游玩。

师:如果老师提高要求,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和张怀民,地点是承天寺。时间是夜!那意思是苏轼和朋友在承天寺夜游。中间有发生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文章短小,事情简单,但是这篇文章却被后人评价较高。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课件展示(教师读)

师:什么叫“神品”?你认为精妙的文艺作品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这个女同学说一下!生:在于语言,描写。师:还有呢? 生:修辞手法

师:有补充吗?刚刚那个同学提到了语言,修辞,刚来调查发现,文言文的学习难在句子的品析和,这堂课,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学习,这文章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写景的句子。

学生齐读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生翻译这个句子!师:哪些景物? 生:藻荇竹柏

师:这三个景物能不能把顺序变一下?

生:不能,因为它竹柏影子是倒影在水中的,看到水中的植物才能看见!

师:你说了竹柏和水中的关系。Ppt展示两个句子。

师:哪个字说出了它不是真的水? 生:如!(板书:如:好像)

师:哪个字体现了这个藻和行不是真的是这样的? 生:盖(板书)

师:庭下有积水吗?水中有藻和荇吗? 生:没有

师:前面一个效果有一个什么效果?先看见积水,后来发现不是积水,这是一种什么效果?出乎意料,后面那个呢?后面那个是写实的眼光去写的,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后人对这句话的评价非常高?是写月亮的,但是没有月字,因此后人这样评价。板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穿越,那接下去我们穿越900年的历史,去把这段话进行一个描绘。一定要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请同学说说这个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水是澄澈的,藻荇是纵横交错的。

师: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非常的安静对吗? 生:对!

师:接下去的时间留给大家把你所想到的景物写下来,不说一句话,安静的写吧,拿出我发给大家的资料,写在反面的空白处。学生进行描写!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下。

生:澄澈空明,如同水的月光,细碎的影子洒落在地上,犹如……

生:苏轼随意披着外衣,与友人漫步庭院中,仔细一瞧才发现

生:皎洁的月光,令人惊喜,若隐若现的,缔造一种空明的世界

师:苏轼的心你懂了,和苏轼有一样的在所有的景物都和人心是相照应的,但是杜甫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所谓“一切景语借请语”请同学们从文中后面找一个句子,哪个词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生:闲

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个词语?

生:当时心中一切都放下,他现在只是悠闲的看风景。师:学习文言文还是要回到文本中去,发现这句话体现他无事可做的,词语或者句子体现他无事可做的,请马上举手。生:我从“解衣欲睡,”说明没事做。师:什么意思?

生:翻译:脱掉衣服想睡觉。

师:还有吗?从男同学眼光里看见要想说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看到没有可以取乐的人,所以去找张怀民。

师:这个人住在哪里?寺庙一般都在山里,山路很远,只有没事做的人才会这样做。师:还有吗?

生:相与步于中庭,两个人在庭院中漫步。师:两个人散步很悠闲。

师:看注释,写于被贬期间,有名无实,所以没事情可做,我想请同学再思考,这个闲字除了无事可做,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生:体现了苏轼恬淡豁达的心情

师:这样的晚上有这样情调,我们又一个词语叫什么?闲情逸致!譬如我们文章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也就是农历的十月,进入了初冬,正在初冬这样的晚上,到山上去找张怀民赏月,所以充满了闲情逸致。所以没事可做之外,还体现了闲情逸致,再读一读能不能读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请同学说说看意思。这位男同学。生:学生翻译这句话 师:最后的者耳是? 生:罢了!

师:教师再翻译这句话。缺少像我们这样如此清闲之人,这里面还带着什么意思?

生:虽然可以看月亮,但是希望自己能有事情可做,心中有些惆怅和悲凉。

师:还能读出?天底下来讲,哪个地方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这是天底下普通的美景,但是我和谁欣赏到了。那这里是不是还读出了?你说出来了。生:自豪

师:非常的自豪,这样的景物再普通不过了,但是没人欣赏了。那其他的人呢? 生:他们都入睡了。师:还有什么可能? 生:可能在处理公事。师:还有呢?不好的官。生:花天酒地

师:当然还有一些官在勾心斗角。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写景境界全出,只有一句话,抒情呢?意蕴非常地丰富,就闲人两个让我们读出了非常深厚的意蕴,苏轼当时是在失意的情况下,苏轼却在自嘲中包含着自豪,在失意中获得诗意的环境,诗意的享受。短短的85个字,里面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敲的,学习这样的文章还有一定的难度的。从你们的表现来看,我们也发现,下面我想昨天发给大家阅卷材料,从这篇文章的闲人中看,你认为苏轼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写材料上的内容

师:可以说话了,我觉得苏轼是一个?

生:豁达的人,虽然被贬官,但是依旧快乐,虽然没有以前那样当官班的满足,但是现在这样的境界还是让他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

师:当官可以勤政为民,但是不当官,依然可以沉浸在美景中。师:你说?

生:有个性,有自信,乐观的人,比他当时的人,要高一个境界。

师:苏轼是不一般的人。你用了很多词来概括。余秋雨非常喜欢苏轼,心灵的交流,做下研究,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这样写:课件展示。学生朗读。

师:苏东坡在此时是人生的低谷,但是此时的才情却得到了提升。

第二篇: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

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

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

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

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众生大笑)

生5(补充):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生(齐笑着摇头):才不呢!

师(笑):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1:古人都是神经病。(其他生笑)。

师(笑):是神经病吗?

生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现。

师:说具体点。

生2: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声)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众生翻书)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2(反驳):那是写水。

师(笑):是写水吗?

生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不是写水?

生3:‘如’字。

师: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种的植物呗。

众生(大笑):是竹子、柏树。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众生举手)

生5:开心。

生6:平静。

生7:坦然。”

生8: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8: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掌声)。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众生笑)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

三、学生即兴表演合作体会感情

师(关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体会得很不错,假若让你们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生:老师,你该不会让我们来‘模仿秀’吧?

师:对!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师分别选了4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生评价表演。

四、学生齐背课文师布置课外拓展

师:看来大家确实体会了苏轼当时寂寞、欣喜、宁静、不宁静的心态,下面我来齐背。

生齐背。

师:好,短短84字就传达作者这么多的情感,可见作者用笔的老到,下节课请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看谁收集的全面。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下课了,教室里依然琴声悠悠,学生似乎还陶醉在《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

课例分析:

此课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师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文意的理解把握,更为重要的由以往简单的启发诱导过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新颖模式,实现学生探究之乐、成功之乐、学习之乐和合作之乐,让学习主体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强人文素养。教师的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领导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张老师没有平白的说教,没有断然的否定,没有牵强的附会,`全由学生的见解出发,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学生主体,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尤其是学生在分析“月光图”时得出:以写“月”之静来反映主人公内心的“不静”。这是个独创,它打破了教科书的标准答案,让人耳目一新,很有创意。张老师没有否定,而是给以嘉许。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不能不说是个大胆的尝试,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所选的乐曲也恰到好处,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石两鸟。

评价:

当然,任何一课都有遗憾。本课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是先让学生收集苏轼的材料再欣赏课文好呢,还是先上课文,抛砖引玉,再收集资料好,孰优孰劣?值得我们讨论;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也值得探讨,不过,从视、听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也不为过分,但时机如何把握也需要研究。无论怎样,形式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须的。古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人文性的完美体现,采用怎样的形式更好更快的让学生从这本厚厚的文化宝藏里挖掘出闪亮的珍珠则是我们广大的同行共同的追求。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师:皎皎明月,撩拨着文人墨客的思绪,也因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月的佳句。你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而今,苏轼望月,又会作何感想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苏轼。

师投影:苏轼,字“子瞻”,号,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朝代)著名的文学家。

生:东坡居士,宋朝。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师:请胡杨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有错音,若有,纠错。

(胡杨读课文)

师:哪个字的音读得有误呢?

生:吾应读(wú)。

师:藻荇交横的“横”读(héng),是纵横错杂的意思,不是蛮横残暴,所以读二声。总体胡杨读得不错,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好,读音准确,要把课文读得再有感情,还需要理解课文。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有问题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写黑板上,标上组号,其他小组若能解决,将释义写在对应的位置并标明组号;共同明确。

(生互译课文,教师巡视,有学生板书问题“庭下如积水空明”并给庭下加着重号,希望别的小组能帮解答词语翻译。第四组到黑板上写了“庭院中”,第二组写“月光洒在庭院中”;有学生板书“盖竹柏影也”,给“盖”加着重号,第七组解释为“原来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同学提到的问题,“庭下’第二组这样解释就可以了,“盖”在文章中表现的是不是猜测而是事实,第七组解释正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比比刚才翻译过程中哪个组掌握的准确而且记得熟。师投影(13个小组,每组一句,有加黑字的还要解释词义再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投出一条学生翻译一条)

生组内再译课文互相纠错。投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个学生再译。

师:标题是《记承天寺夜游》,那么本文记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能表现事件发展脉络的词。

教师提示: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生:月色入户。

从“入”始,学生依次找出“行”“念”“寻”“步”“(赏)”。

师:记叙思路明晰。为何赏月想到张怀民?

生说法不一。师投影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生: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有共同爱好。

师:若用一个短语概括本文所记的事件,可以概括为什么?

生:寻友赏月

师:本文虽短小,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记叙还有哪些?

生:描写,抒情。

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欣赏本文的描写。

师:当代知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被梁衡如此盛赞的苏轼的秋月独特在哪里呢?

师:请大家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一齐读出来。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他们在庭中见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光竹柏影

师:对这些景物的描写突出了月的什么特点?

生:明亮。

师:从写法上,这句描写何特点,小组同学交流。

生1: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突出了月光的澄澈。

生2:运用动静结合,竹柏影本是静态的,作者却把静态的竹柏影写得如水中摇曳的藻荇。

生3:侧面描写,虚实相生,作者要突出的是月,但却没有一个月字,而是通过写院中如有澄澈的积水,水中如有摇曳的藻荇,来写月。

师:说的'真好,运用比喻,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无一字提到月,却“尽得风流”。一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师:景色如此优美,可见苏轼此时携友赏月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欣喜。

师:文章本可到此而止,作者却慨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还想表达什么呢?又为什么称吾两人为“闲人”?

生:苏轼当时和张怀民都被贬官到此,几乎可以说无公事可干。

师:那么这里的“闲人”指什么?

生:无事可干的人,清闲的人。

师:有很多闲暇,才会来夜赏明月。那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呢?

生:不愿意,他有理想有追求才会被贬官到此。

师及时补充资料(投影):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他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38岁就担任密州太守,他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40岁转任徐州太守他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师:如此壮志满怀年轻有为的苏轼,被贬到黄州这个举目无亲的偏僻小地,他的痛苦孤独可想而知。他却故意说自己是“闲人”,表现着一种怎样的心理?

生:自嘲、悲凉、失落。

师:我们试着给最后一句加个恰当的叹词,加什么好呢?

生:“哎”。

师:我们一起再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加上刚才所加的叹词。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哎!

师:大家读得真好。事实上,在黄州的苏轼生活真的“无事可做整天游手好闲”吗?

学生困惑。

师及时补充资料(投影):初到黄州作为犯官俸禄低微的苏轼生活相当艰难。他在城东开垦了一处50亩荒地,脱下文人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短打。每日躬耕其中。他把这块地取名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师:此时官场上的“苏轼“已经成为了田间里的“苏东坡”。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虽然生活困苦,但他却还偷闲赏月,此时的闲人中还在表达什么情感?

生:大家都在忙,我却能得空赏月,我得意!

师:正如苏轼所言,夜晚明月常在,竹柏常在,人们却都忙忙碌碌无暇欣赏,只有我们两个有闲情逸致的人懂得欣赏。“无案牍之劳行”未必不是件好事啊。

师:给文章最后一句句末我们再试着加个拟声词,加什么好呢?

生:“哈哈哈”

师:一起来读。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哈!

师: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生答:豁达、开朗、洒脱、旷达、达观。

师总结:品读“闲人”二字,我们读到了自嘲无奈的苏轼,也读出了自我排遣自得达观的东坡。张怀民建了一个亭子,苏东坡为它取名为“快哉亭”。只要豁达、开朗、乐观,谁能把你打倒呢?苏轼如此,张怀民亦如此。

师:那么,我们呢?学了本文,你一定有所启发或有所感悟,当面对不幸或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对自己说?

生自由回答。

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师展示赠言(投影):人生坎坷寻常事,内心达观泰处之。

师: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背诵这篇课文。

(此节课在师生共背中结束)

朱宝军老师听课后的感受:

李老师的课给我诸多启发,文言文疏通词义、翻译语句扎实有效,顾及全体;解读文本紧扣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创造性的活用叹词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以及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具体细微引导学生创意表达,很好,很有效!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山阳县漫川中学

黄运虎

师:同学们,这节课带大家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你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生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作者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

师:接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家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3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赛。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师:好,准备开始!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她?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 生(齐):同意。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生4:覆盖,遮盖。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你的回答很准确。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生7:窗户。师:是吗? 生(齐):是。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知道了。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大家将正确解释写下来。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师:同学们表现真棒!文章内容我们有了初步感知,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师:概括得很完整。那我们就跟随苏轼一起去赏月色美景吧!师:那本文中苏轼是如何描摹月色的呢?

生1: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师: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喜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喜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月光如水,所以竹柏的影子就成了水中的藻荇,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动。月光在朗照,那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的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古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描摹的却是:明月庭中照,藻荇影中游。月色之美尽在其中啊。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的朗月世界 生:清澈透明!生:皎洁无暇!生:清朗幽美!师:(板书)清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师:情因景生,景为情设,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独斟独酌,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感。眼前的朗月美景,唤醒了诗人心中涌动的情,于是触景生情,作者不禁感慨道:„„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师:那何为闲人呢? 生:悠闲的人。生:闲暇的人。生:我认为苏轼被贬谪,心情很郁闷,闲人是对自己的嘲弄吧。师:同学们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信息(多媒体显示)(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不是!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悠闲、空闲、闲时。生2:清闲、闲暇、闲事。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1:悠闲、闲适、闲情。生2:闲情逸致。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

生1:乐观积极向上。生2:从容面对苦难。生3:豁达乐观。

师:(板书)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生5: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

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师: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棒,读出了月色之美,我觉得有的同学更读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师: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照亮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师: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以前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生2: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清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读美文、颂东坡吧!

(生大声诵读课文,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学习)【板书设计】 :

清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 闲 ↓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教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完以后,我从各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认为收获不小。

从教学设计上反思::

整体感知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思路清晰,由感知文本到感悟意境到品味语言到课外知识拓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理解文章、感受思想。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及教师引导下自我发展,探究质疑。这正符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读背背理解的诵读要求。

从理论上反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到语言文学的魅力。如果说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就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描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从理论上思考,我觉得对于文言文教学,我应将朗朗书声洋溢课堂。从个人教学角度反思:我觉得整个教学设计比较满意,因为它体现了我文言文教学的总思路,它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更因为它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乐趣的课堂,是一个享受性的课堂。但是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大面积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太多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有效的引导学生将所知展现出来,真正让学生融入课堂,又能走出课堂。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在这一点上因为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做的还不到位,另外还没有全身心融入到课堂之中,缺乏激情,今后需要改进。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合肥市琥珀中学

周传月

[教学目标]:

1、诵读:读出文章韵味;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类文章。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明事——析景——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 打印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送大家一篇文章:《请记得我们的青春》。

这是我写在我们琥中校园网上送给我第一届也是2010年刚刚才毕业的学生的文章:很清楚地记得考完英语的那个下午,阳光灿烂的近乎耀眼。看着他们最后一次关上教室的门,下楼,再下楼,走出学校的大门,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抱头痛哭的场面。那一刻,我忽然感觉,2010年的那场毕业,就如一窗易碎的玻璃,我擦着凛冽的痛,一扇一扇地走过去,回头,是一地的碎片。

我想说的是,语文就是生活,文章就是心声。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人,必然热爱写作。细细想来,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需要我们用心去记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

在古今众多的文学家里,苏轼就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哪怕是生活中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佳作。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和苏轼共同经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检查预习:

在老师看来,会学习语文的同学都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预习。预习是提前接触,是准备,是基础。我也相信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会有预习的好习惯。下面老师就以“读”的形式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我们将课文读三遍:

1、一读:请一位同学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二读:再请一位同学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

3、三读:对照注释疏通文义,不理解的作出记号,讨论,提问,读懂。

过渡: 有人说,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垂着两轴精品: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在学术界,人们更是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字的文章是神品。神在哪里?下面我们就一起从文学的角度,来品味这篇课文。

三、新课内容:

1、“明事”:

问:文章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你能围绕六要素提出怎样的问题? 同学提问题,思考,明确: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

起因:月色如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寥寥数语,记叙的六要素聚集了。如何不显枯燥?要在凝练之余,味道十足。

下面,请大家通过填写“叹词”的形式,来揣摩我的心理活动,体察作者言简意丰、曲折为文的风格。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寻(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叹词:噫——唉——嘻——哇

这就是苏轼的行文风格:以极少的文字,包含极多的内容。才47字,不仅记叙得眉目清秀,而且是跌宕起伏,字字翻江倒海,句句韵味无穷。

朗读指导: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2、“析景”:

问: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请同学们把“如”和“盖”去掉读一遍。

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

是的,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这样美妙的夜晚,这样澄清透明的月光,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请一位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下月色。

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朗读指导:读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无一月字,却句句写月。把一用俗了的比喻句“月色如水”,化腐朽为神奇。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老师布置大家课下一个任务(任选其一完成):

①课下积累关于月的诗词或图片,然后为诗词配图,或为图配诗词。

②找一些美景的图片,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为图片配写一段优美的写景文字。并制成ppt的形式,为它起个诗意的名字。

3、“悟情”:

问:王国维说,“凡景语,皆情语。”苏轼用心灵为我们拍摄了一幅照片,透过这张照片,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闲人”最能体现。

“闲人“什么意思?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下面注释:闲情逸致的人!如果仅仅如此说,大家对文章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讨论明确:一声“闲人”,几多“内涵”: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悠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学生思索、笔记、形成认识。

短暂的沉默,是想让大家在这里停留得更久一些,思考得更深一些。

苏轼就是苏轼,面对命运的重创,短短84个字里,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何其洒脱!

朗读指导:读出一些复杂的情愫。

4、综合演绎:

看视频,分小组为它拟写配音词,检验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期读懂读透。多美呀,通过你们的演绎,九百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

四、总结拓展: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的确,对于苏轼来说,黄州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灵,但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让他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豁达人生观的塑造,从而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阅读指导写作,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确,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境况下,面对一片如水的月色,抒发了一段闲人的心境。这也是我们可以总结出的写作公式:“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对怎样的一处场景,有了怎样的感受。”希望大家尝试着去写作。想想我们自己,如果把生命比作是一条小舟的话,大家停靠的人生站点真的不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两年后的今天,你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吗?从家出发,穿过红绿灯,走过斑马线,走过一个又一个陌生的人,然后,出现在琥珀中学和老师同学们的面前了吗?不会了。三年呀,一千多个日子。在这期间,考试,分数,会有压力、失意与痛苦,面对学习与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更希望大家用笔为日子存档,老师愿作为你们忠实的内心聆听者。

送大家三句话: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愿我们能书写出自己的人生经典!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属于自己的叙事写景抒情的学习生活类文章。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一件事 言简意丰 曲折为文 绘一片景

修辞 虚实 意境 抒一段情 缘景析情 知人识文

下载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二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二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0-03-01 浏览:412 人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青州市偶园回中马宁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精选合集)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正泰博文学校 时永霞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3、领略文中月色......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

    记承天寺夜游(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 一、 直接导入,介绍背景 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组资料。 资料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2017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 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 何——两人者耳: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