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息支付补充协议
利息支付补充协议
甲方: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于
****年**月**日向乙方申请借款,乙方于
****年**月**日向甲方贷款
万元,贷款利率
%(月),贷款期限
年(或月)。支付方式为按月支付,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于贷款之日的次月同日起,每月向乙方支付贷款利息,支付金额人民币
元,用银行转账方式转入乙方银行账户,乙方账户信息如下: 开户银行: 银行账号:
如遇节假日顺延,如果甲方未能按时支付利息,将按借款合同的有关规定执行。此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注:此协议仅限于股东适用。
甲方(公章和法人代表签字):
乙方(公章和法人代表签字):
二〇一四年
月
日
第二篇:民间借贷已经支付的过高利息如何处理
【关键词】:民间借贷 利息 过高 处理
民间借贷案件中已经支付的 过高部分利息如何处理
孙银亮
在民间借贷案件中,普遍存在双方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过高的情形。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那么对于在民间借贷过程中,借款人向出借人支付的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利息该如何处理呢?
借款人向出借人支付的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利息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借款人已经向出借人偿还所有本金,但是支付的利息超过了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另一种情形是借款人尚未完全向出借人偿还全部本金,但是向出借人支付的利息超过了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在第一种情形中,双方当事人间债权债务已经履行完毕,故对于该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利息,借款人要求出借人返还,法院是不予支持的。但是在第二种情形中,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借款人支付的过高部分的利息,在处理中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利息应当折抵本金,另一种意见认为当事人自愿支付过高利息既不损害国家,也不损害他人利益,法院不应干预。本文通过一则案例及结合部分地方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做法对第二种情形的处理做出分析。
案例:2010年6月,被告王某因资金周转需要,向原告朱某借款10000元,并出具了借条,约定月息5%,借款3个月。被告王某于同年7月向原告朱某支付1个月利息共计500元。之后,被告王某未向原告支付到期利息和本金,故原告诉讼至法院,庭审中,被告对已支付的超四倍利息未提出异议,法院对此如何处理?
一种处理意见认为超出的利息属不当得利,应折抵本金,因为本案原、被告约定的利率已违反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属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为无效,按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四倍进行调整,多支付的利息属不当得利,应折抵被告本金。部分地方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中持上述观点,如温州市中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借贷行为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以下简称四倍利率)的,对超出部分不予保护。债务尚未履行完毕,可以依职权审查借款人已支付的利息是否超过四倍利率标准;若借款人已支付的利息超过四倍利率标准的,超出部分应当冲抵借款本金。持此种观点的法院认为,只要借款人支付的利息超过银行贷款利率四倍,不论对方是否提出要求折抵本金,法院都应按照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将多余的利息折抵本金,但是这种做法忽略了合同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有悖合同法的立法精神。
另一种处理意见认为应当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已给付的超四倍利息不予处理。在司法实践中,部分法院持此种观点,如浙江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二十条规定:约定的利率超过借贷行为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以下简称四倍利率),超过部分的利息,法院一般不予保护。但借款人自愿给付出借人四倍利率以上利息,且不损害国家、社会共同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法院可不予干预。重庆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十一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约支付完毕借款本金的,在审理过程中请求将已经支付的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利息冲抵本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江苏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会议纪要》第四条第四项规定:借款人尚未按约偿还借款本息,在审理过程中请求将已经支付的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部分冲抵本息的,应予支持。重庆高院与江苏高院规定只有在借款人提出请求将已经支付的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部分冲抵本息的,法院才予以支持,反之,如果借款人没有提出,则法院不予干涉。
笔者认为虽然原、被告约定的利率违反了最高法院的规定,其超过限度的利率不予保护,但是已给付的利息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符合合同法的精神,法院不宜加以干预,即使被告庭审时提出异议,亦不能折抵本金或者收缴。最高院规定中的“不予保护”对原告来说应是对未获得的超过四倍的利息不予支持,况且最高法院关于利率四倍的规定不是强制性规范,不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关于合同无效的情形,且最高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四条明确规定: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实践中,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利率大部分都较高,如果债务人对已给付超过四倍的利息,事后均提出诉讼,势必影响民间借贷的稳定,破坏市场交易秩序。本案被告对此未提出异议,法院应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不予处理。
第三篇:企业支付个人借款利息涉税问题浅析
企业支付个人借款利息涉税问题浅析
一、应缴或应扣缴相关税收规定
(1)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997]656号)“扣缴义务人将属于纳税义务人应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通过扣缴义务人的往来会计科目分配到个人名下,收入所有人有权随时提取。在这种情况下,扣缴义务人将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分配到个人名下时,即应认为所得的支付,应按税收法规规定及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时间为其计提应付利息时;二是借款利息不同储蓄存款利息,借款利息不享受储蓄存款利息免税的的规定。
(2)营业税
首先,个人取得的对外借款利息收入应当缴纳营业税。其次,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关于营业税扣缴义务人的规定,支付借款利息的企业,并没有义务代扣代缴营业税。
(3)印花税
企业与个人签订的借款合同,不属于印花税税目税率表中借款合同的征收范围,因此不需要缴纳印花税。
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
企业支付个人借款利息支出,其借款情况同时符合以下
条件的,其利息支出在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规定,准予扣除:
(一)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备非法集资目的或者其他违反法规的行为。
(二)企业与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
三、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免于加收滞纳金的特殊规定 按照《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原则,对于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均不得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因为滞纳金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占用国家税款所做的补偿,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则不存在占用的问题,而纳税人在未知的前提下也不应当加收滞纳金。
四、其他涉税问题
企业向个人支付借款利息除涉及到以上所列的相关税收政策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取得合法有效凭证。企业在支付借款利息时,应当向取得利息的个人索取正规税务发票。这样,地税机关在向取得利息的个人开具发票时,自然会扣缴相关税款。企业取得了支付利息的发票,就能把支付的利息在税前扣除。
(2)税前扣除的借款合同应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要求,即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3)将借款用于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列支。
第四篇:企业间借贷的效力认定及利息支付问题
企业间借贷的效力认定及利息支付问题
企业间借贷是指金融机构之外的企业法人之间或者企业法人与非法人其他组织之间以及非法人其他组织相互之间,由一方向另一方给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要求接受给付的一方在约定的期间内归还相同数量的货币,同时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资金占用费)或利润的法律关系。在经济形势发展向好的情况下,企业之间自觉地借贷、还款,一般不会产生纠纷。随着经济下行,企业资金紧张或资金链断裂 越来越多的企业间借贷纠纷也诉诸法院,而企业间借贷的效力、利息如何保护等问题成为处理此类案件的疑难问题。
1.司法实践中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认定及其处理
关于企业间借贷的效力问题,理论上争议由来已久,尽管法律和行政法规未对企业间借贷的合法性及效力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但人民银行等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部门规章均禁止非法人企业从事放贷或变相放贷业务。实务中,通常认为,企业间借贷影响了金融稳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干扰国家信贷政策,削弱国家对投资规模的监控,造成经济秩序的紊乱,是一种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依法应当无效。具体援引合同法第52条第1款第4、第5项的关于公共利益以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认定无效。判决合同无效后,在处理结果上,则按照有效的原则处理,判决借款人返还本金,同时返还资金占有费。
2.企业间借贷效力的考察
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否违法、该不该取缔,企业间的借贷如同民间借贷一样,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除《贷款通则》等行政规章的具体规定外,并没有法律和行政法规对此作出明确禁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合同法实施后,认定合同无效,必须以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尽管有关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了“未经批准不得从事银行金融业务机构的业务活动”,但在商法理论上,营业是指以某项业务为业,对于企业间偶然的相互资金拆借行为,并不具备银行借贷业务中借款对象的不特定性和广泛性的特征。至于是否违反社会公共利益,鉴于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很模糊,法律、行政法规也并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理论界将公共利益等同于民法中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笔者以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缓解了一些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很难说违反了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因此以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认定企业间借贷合同无效,并不妥当。
3.企业间借贷的效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经济利益调整将由事先行政管制转移到市场自主调节中来,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坚持契约精神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需的。企业之间发生的无偿贷款或者企业以其自有资金出借其他企业,以便取长补短、调剂余缺,补充银行借贷、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正规金融所不足,增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加以保护。笔者以为,一定条件下认可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不仅系实践的需要,也符合合同法基本原理,立法和司法解释均有相应的依据。《合同法》第196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并未将对外贷款方的主体资格局限于金融机构,企业间的借贷从内容上来讲,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公司法》第149条第3项也规定,禁止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反之,如果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情况下,公司是可以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的,承认了企业间借贷的效力。司法实践中,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的批复》中明确企业间的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但是并没有明确的金融法律法规依据。事实上,司法实践中一直将自然人之间或
自然人与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关系作为民间借贷予以保护,在民间借贷中,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为有效。企业间借贷与民间借贷在法理上并无不同,以主体不同与民间借贷区别对待,显失公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6条规定,当事人对垫资和垫资利息有约定,承包人请求按照约定返还垫资及其利息的,应予支持。该解释实际上就是确认了这种以垫资为表现形式的企业借贷合同的合法性,变更了之前的批复。
企业间借贷与自然人参与的民间借贷一样,是金融借贷等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其合理性来源于企业融资和发展实践需要,其合法性来源于法律没有禁止性的规定,但毕竟企业间借贷缺乏监管,受利率管制等因素的影响,对金融秩序的稳定存在隐患。笔者以为,必须把握企业间借贷相对金融借款的补充地位,结合企业间借贷的资金来源、用途以及是否以借贷为常业等因素,认定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在具体个案的审查中,应对贷款资金来源、用途、借款人和贷款人的关系、贷款人的经营范围和资信能力、是否系针对不特定人放贷等综合考量后,判断借款合同的签订是否属于偶然的、个别的、互助性借贷,从而认定其效力。
4.企业间借贷的利息支付
目前,企业间借贷的利息标准的高低,完全是通过市场决定。因我国并未采取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企业间借贷利息的高低对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展、金融秩序的稳定,影响甚巨。如何在维护企业主体意思自治和维护金融秩序之间进行衡平,在保护企业借贷合理利息的同时,尽量减少对金融机构的不利影响,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的规定,超过4倍的不予保护,这意味着企业间借贷市场的利率可以高达25%左右。笔者以为,对企业间借贷的利息,要通过分析企业间借贷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和目前国家利率管制的有关政策后,有选择性地进行保护。首先,企业间借贷的互助性质,企业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从事企业主营业务,高息将诱发企业抛弃主营业务转为从事借贷或变相借贷业务,也对借入资金的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不利于企业发展。其次,企业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监管,企业间借贷规模的大小完全处于自由发展状态,高息将诱发企业盲目扩大对外借贷规模,存在市场隐患。最后,我国金融借款采取利率管制制度,企业间借贷的高息不利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综上,对于企业借贷的利息、逾期利息和罚息,当事人可以在人民银行贷款利率、逾期利率和罚息的有关标准上浮一定的比例,但不宜过高,故民间借贷规定的4倍标准,显然过高。
第五篇:(通信账户支付合作-补充协议(小编推荐)
“中国移动通信账户支付”合作补充协议
协议编号UMP(2011)-BJ-BO-D01-
“中国移动通信账户支付”合作补充协议
本补充协议由以下双方于北京签订。甲方: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金融大街23号平安大厦11层 邮编:100033 电话:010-58351122 传真:010-58502099
乙方: 北京世纪朗通科技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8号SOHO现代城5号楼2605室 邮编:100022 电话:010-85801852 传真:010-85801852
鉴于甲乙双方已经建立“中国移动通信账户支付”服务的合作关系,并于 2011年
月
日签署了编号为(UMP(2011)-BJ-BO-D01-)的《“中国移动通信账户支付”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主协议”),甲乙双方就主协议中“中国移动通信账户支付”业务的结算项目和结算办法等结算事项进行友好协商,双方基于平等互利、公平自愿、诚实信用原则,一致达成以下合作补充协议(以下简称“本补充协议”):
一、结算
1、结算项目
乙方同意按照用户通过“中国移动通信账户支付”进行支付产生的实结金额向甲方支付一定比例的“中国移动通信账户支付平台”接入服务费用(以下简称“平台接入服务费”)。
实结金额=(计费代码下成功交易金额 - 移动核减金额)×85%;
月交易金额小于50万(含50万)的部分,平台接入服务费=实结金额× 30 %; 月交易金额在50万到100万(含100万)的部分,平台接入服务费=实结金额× 25 %; 月交易金额超过100万的部分,平台接入服务费=实结金额× 20 %;平台接入服务费由甲方收取。
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账户支付”合作补充协议
协议编号UMP(2011)-BJ-BO-D01-
不均衡短信通讯费由乙方承担,按0.08元/条计算。
2、结算办法
甲乙双方同意在甲方与中国移动实际完成结算到账后的5个工作日内,与乙方开始对账;对账确认无误且甲方收到乙方开具的等额正式营业税发票后,甲方在5个工作日内将乙方应得收益结算支付给乙方。
2.1 甲乙双方同意结账周期与北京移动结账周期一致,采用按自然月结算的方法。2.2 本补充协议中涉及各项结算金额均指税前金额,双方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各自完税。2.3 本补充协议签订,乙方向甲方提供开户行名称及开户行账号后5日内,甲方为乙方分配商户号。
乙方开户名称: 北京世纪朗通科技有限公司 乙方开户行:
乙方账号:
2.4 发生退货,退货金额从乙方应得收益中扣除,双方在对账时出具退货明细单进行确认。
二、补充协议的期限以及其它约定
2.1 本补充协议自双方签字并盖章之日起生效,至主协议失效时失效。如双方签字盖章之日不在同一日的,以日期在后一方的签字盖章之日为准。
2.2 甲乙双方确定自服务正式开通后三个月(从 2012年
2月
10日到 2013年 02 月
09日)为双方合作业务的试运营期。试运营结束后,若有其他未尽事宜或者需要修改、变更、终止主协议或本补充协议,双方将通过协商,另行签署书面补充协议。
2.3 本补充协议视为主协议的组成部分,与主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补充协议壹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具同等法律效力。
2.4 在本补充协议有效期内,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以书面方式对本补充协议相应条款进行变更或者解除本补充协议。任何一方欲变更或解除本补充协议,应提前30天向另一方提交书面说明并需经双方一致同意,但法律法规或主协议约定可以单方面变更或单方面解除协议的情形除外。本补充协议的解除不影响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5 本补充协议未涉及事宜以主协议的约定为准。如本补充协议的约定与主协议的约定冲突的,以本
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账户支付”合作补充协议
协议编号UMP(2011)-BJ-BO-D01-
补充协议的约定为准。
【正文结束,以下无正文】
甲方: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
乙方: 北京世纪朗通科技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或 授权代表人:
(签章): 日期:
年 月
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或 授权代表人:
(签章):
日期:
年
日
日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