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健康常规教育——我能自己吃饭

时间:2019-05-14 12:0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班健康常规教育——我能自己吃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班健康常规教育——我能自己吃饭》。

第一篇:小班健康常规教育——我能自己吃饭

小班健康常规教育——我能自己吃饭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自己独立就餐的好习惯。

2、让幼儿知道愉快就餐有益于身体健康。活动准备:餐具若干。活动过程:

一、看幼儿读物,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教师: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的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呢?(吃饭)请你们看看这些小朋友进餐的时候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呢?

2、教师:贝贝是怎么样吃饭的呢?这样好不好呢?(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画面说一说。)

小结:贝贝没有自己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还需要妈妈来喂,这样是不对的哦,小朋友应该要养成自己独立进餐的好习惯。

3、教师:亮亮吃饭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这样做对吗?

小结:亮亮吃饭的时候拿小勺和小碗的姿势不对,所以桌上总会洒出饭菜来。

4、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红红是怎样吃饭的呢?她吃饭的时候对不对呢?

小结:红红坐得很端正,会拿勺子和小碗。做得很好。

5、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三位小朋友地,谁吃饭的习惯最好呢?谁做得最好,你们喜欢哪个小朋友呢?为什么?(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好的进餐习惯,并教育幼儿应该向红红学习,自己吃饭,并且能够坐得端正、吃得干净。)

二、教幼儿学习正确的进餐方法,会使用勺子和小碗。

1、教师:小朋友,你们在吃饭的时候是会和谁一样呢?你们自己有没有一个好的进餐习惯呢?

2、教师:我们吃饭的时候应该要坐姿端正,左手扶碗,右手拿勺,一口饭,一口菜,细嚼慢咽,安安静静,不把饭菜洒在桌上、地上,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教师进行示范,请个别幼儿进行练习操作。

三、教育幼儿在幼儿园或在家里都要自己吃饭,吃饭时不能大声说话,不吵闹,要高高兴兴地吃饭,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长得壮,长得好!

四、学念儿歌《吃饭》

坐在小桌边,宝宝学吃饭,右手拿小勺,左手碗扶牢,一口饭,一口菜,干干净净全吃完。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我能自己吃饭》及教学反思

《小班健康教案《我能自己吃饭》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健康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健康教案《我能自己吃饭》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自己独立就餐的好习惯。

2、让幼儿知道愉快就餐有益于身体健康。

活动准备:

餐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幼儿读物,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教师: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的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呢?(吃饭)请你们看看这些小朋友进餐的时候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呢?

2、教师:贝贝是怎么样吃饭的呢?这样好不好呢?(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画面说一说。)

小结:贝贝没有自己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还需要妈妈来喂,这样是不对的哦,小朋友应该要养成自己独立进餐的好习惯。

3、教师:亮亮吃饭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这样做对吗?

小结:亮亮吃饭的时候拿小勺和小碗的姿势不对,所以桌上总会洒出饭菜来。

4、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红红是怎样吃饭的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她吃饭的时候对不对呢?

小结:红红坐得很端正,会拿勺子和小碗。做得很好。

5、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三位小朋友地,谁吃饭的习惯最好呢?谁做得最好,你们喜欢哪个小朋友呢?为什么?(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好的进餐习惯,并教育幼儿应该向红红学习,自己吃饭,并且能够坐得端正、吃得干净。)

二、教幼儿学习正确的进餐方法,会使用勺子和小碗。

1、教师:小朋友,你们在吃饭的时候是会和谁一样呢?你们自己有没有一个好的进餐习惯呢?

2、教师:我们吃饭的时候应该要坐姿端正,左手扶碗,右手拿勺,一口饭,一口菜,细嚼慢咽,安安静静,不把饭菜洒在桌上、地上,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教师进行示范,请个别幼儿进行练习操作。

三、教育幼儿在幼儿园或在家里都要自己吃饭,吃饭时不能大声说话,不吵闹,要高高兴兴地吃饭,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长得壮,长得好!

四、学念儿歌《吃饭》

坐在小桌边,宝宝学吃饭,右手拿小勺,左手碗扶牢,一口饭,一口菜,干干净净全吃完。

教学反思:

本活动适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进行。在表演自己吃饭的时候,教师应在旁指导告诉幼儿怎样正确吃饭。并教育幼儿珍惜粮食,使孩子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小班健康教案《我能自己吃饭》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368字。

第三篇:我会自己吃饭 小班随笔

我会自己吃饭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如何纠正孩子的偏食情况呢?根据我们班孩子的情况,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及时调查、了解孩子的偏食情况

在了解中,我发现孩子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孩子“爱模仿”“喜欢受表扬”的特点,可以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孩子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

(2)“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孩子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孩子,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变白变漂亮,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孩子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她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的孩子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发一朵小红花,一张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促使孩子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个别孩子偏食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偏食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纠正的,需要我们老师、家长具有耐心,应坚持鼓励和引导。

2017年9月

第四篇:健康活动:自己吃饭(生活自理)

健康活动:自己吃饭(生活自理)

活动目标:

能用小勺自己进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勺、碗、蝶等餐具;小熊、小猫、小狗、小猴头饰。

活动过程:

1、教师操作动物头饰,以情境表演《小熊请客》的形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引导幼儿观看情境表演。

(2)提出问题:

①小熊邀请了哪些小动物到它家来做客?

②小熊把饭、菜装在什么地方?

③小动物们是怎么吃饭的?

2、引导幼儿利用小勺、碗、碟,模拟练习使用小勺自己进餐。

3、指导幼儿操作 《谁对谁不对?》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吃饭时是怎么做的,判断对、错并贴上“哭脸”或“笑脸”

4、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用纸盒、可乐瓶等材料自制嘴巴大小不一的娃娃,提供小勺、珠子、米粒、花生、豆类等,让幼儿反复练习使用小勺。

2、家园共育:引导家长为幼儿提供适宜的餐具,不包办,不代替,鼓励幼儿自己进餐,达到家园要求一致。

第五篇:浅谈小班常规教育

目 录

一、常规和常规教育

„„„„„„„„„„„„„„„„„„„„„„„„„1

二、小班开展常规教育的必要性„„„„„„„„„„„„„„„„„„„„„1 1.小班幼儿是进行常规教育的最佳年龄阶段„„„„„„„„„„„„„„„1 2.在新的环境中开展常规教育更有利于常规的建立„„„„„„„„„„„„1 3.在小班阶段开展好常规教育建立良好的常规,为以后中班、大班更

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1 4.在小班时期进行常规教育,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孩

子终身受益。„„„„„„„„„„„„„„„„„„„„„„„„„„„„2

三、小班常规教育的误区„„„„„„„„„„„„„„„„„„„„„„„„2

(一)言传多于身教„„„„„„„„„„„„„„„„„„„„„„„„„„2

(二)班级常规没有一视同仁„„„„„„„„„„„„„„„„„„„„„„2

(三)班级教师步调不一致„„„„„„„„„„„„„„„„„„„„„„„2

(四)教师权威控制式多,“为了常规”而常规教育 „„„„„„„„„„„„„3

四、开展常规教育的方法„„„„„„„„„„„„„„„„„„„„„„„„3

(一)榜样示范与正确指导相结合,加强常规教育„„„„„„„„„„„„„3 1.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4 2.发挥同伴间榜样重要的作用„„„„„„„„„„„„„„„„„„„„4

(二)常规教育面向全体幼儿,统一协调一致„„„„„„„„„„„„„„„4

(三)妙用儿歌、故事„„„„„„„„„„„„„„„„„„„„„„„„„5

(四)体验感受,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5(五)家园配合促进常规建立 „„„„„„„„„„„„„„„„„„„„„„6 参考文献„„„„„„„„„„„„„„„„„„„„„„„„„„„„„„„6

0

小班常规教育的研究

学 生;刘竹玉

指导老师:罗志慧

(湖南女子学院公共管理系,长沙410004)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可见,常规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小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中走出来,接受群体规范约束的开始,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把握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良好的常规教育方法,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使常规教育更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常规;常规教育

小班是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他们带着些许胆怯来到幼儿园,来到陌生的环境,开始集体生活。逐渐意识到什么是纪律,规则。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常规和常规教育

常规是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的规则。常规教育是幼儿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遵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遵守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集体制度的规定;遵守幼儿常用的行为规则的规定等三个方面的含义。幼儿园开展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了解、熟悉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

二、小班开展常规教育的必要性

1.小班幼儿是进行常规教育的最佳年龄阶段。

常规教育是小班的核心课程之一。小班的幼儿年龄基本在三岁左右,生理、心理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且品德教育上也处于他律时期,此时孩子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正因为这一年龄特点,为教师进行常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而且三岁左右的幼儿,在正确的教育下,可以掌握一些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可逐步学会自我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

2.在新的环境中开展常规教育更有利于常规的建立。

小班是幼儿跨入社会的第一步,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新的开始,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幼儿进入小班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从而使培养其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相对容 易。

3.在小班阶段开展好常规教育建立良好的常规,为以后中班、大班更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在小班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到中班、大班教师就要花很大的精力来维持秩序,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规显尤为重要。

4.在小班时期进行常规教育,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定八十”这很好的说明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三、小班常规教育的误区

在幼儿园小班老师们都很重视常规教育,但是都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言传多于身教

在幼儿园里,你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这样的声音“不准乱跑”,“安静”,“不要说话”等等。整个园里都是老师们的叫喊声,可孩子依旧在跑,依旧在闹。当然这不是意味着老师不要管孩子,不要说孩子。现在很多的教师忽视了要用自身行为去教育幼儿,过多用言语对幼儿进行说教。一些对幼儿、老师皆宜的规则也不能带头遵守,对幼儿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幼儿,给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每天早上对入园的孩子和家长说:“早上好!Good morning!”老师在要求幼儿搬凳子时轻拿轻放,自己在搬凳子时也要轻拿轻放;要求幼儿午睡安静,那么老师这时也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在这里聊天,这些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自己也要做到。只有教师与孩子共同遵守,常规教育的开展才更顺利,更容易。

(二)班级常规没有一视同仁

小班幼儿年龄虽小,但也会察言观色了。有些幼儿觉得老师很喜欢他经常表扬他,因此犯一些错误老师也会原谅他,这就对其他幼儿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有些老师特别喜欢班上某个或某几个幼儿,与这些幼儿过分亲密,上课或休息时吵闹老师都不批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很不利于班级常规的建立,且在无形中给其他的幼儿造成了伤害。比如,我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班上有个叫黄子良的小朋友长的很可人又聪明活泼,班上老师都特别的喜欢,早上一看到他来园了,老师都会抱抱他,亲亲他。上课时别的小孩子都很安静,但他坐不住,动来动去的,到处闹,老师就边抱着他边讲课,这是不行的。老师应该在最初坐不住时就严格要求他,告诉他上课的纪律,应该要怎么做,而不能宠他,不然以后再叫他遵守常规就难上加难。而且会影响到班级的常规教育。所 以,为了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常规教育,一定要在对待某一个问题、纪律时要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除了那些因年龄、生理、心理发展达不到要求的幼儿要个别对待外,其他幼儿都应该一致严格要求,以促进常规的培养。

(三)班级教师步调不一致

在进行常规教育时,很多班级都会出现老师要求不统一的现象。常常一个老师要求很严格,而另一个老师却很随便,听之任之,长期如此的话,孩子就会觉得无所适从,整个班级就会很松散,老师的要求也达不到,常规就很难建立。所以在进行常规训练时,班上的老师包括保育员的意见、方法、步调一定要保持一致,达成共识。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排队时,教师告诉幼儿要一个一个拉着衣尾走,如果班上老师都注意要求统一,久而久之,孩子排队就可以排得很好,而且不管哪个老师叫小朋友排队,他们都会按老师之前的要求的来做。又如,在小朋友吃午饭时,一个老师叫小朋友快点吃,看谁吃的又快又好;另外一个老师叫小朋友吃饭时慢点,不要呛到,不要把饭粒,菜汤洒的到处都是,这么一来有的小朋友吃的很快,有的小朋友吃的很慢,吃饭时就会很乱。所以老师之间要求要统一,某个老师提出一项要求,一定要让其他老师知道,这样,才能紧密合作,做到教学的一致性,从而更好的促进常规的培养。

(四)教师权威控制式多,“为了常规”而常规教育

如今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任务重、压力大就特别容易用权威来控制幼儿,通过批评、说教、命令等方式来迫使幼儿遵守常规,这是达不到目的与效果的,而且对幼儿的常规教育逐渐演变成“为了常规”而常规教育,教师将自己安置于各种规范下,同时也将幼儿约束在这些规范下,“室内不能乱跑”,如果有小朋友在室内跑老师马上就会批评幼儿“不准跑,谁叫你跑的”,“饭后要擦嘴巴”,如果哪个小朋友没擦马上就会听到老师这样的声音“你擦嘴巴没,快点过去吧嘴巴擦干净”,因为这是生活常规,在教室这样严密的防范下,幼儿的活泼、好奇、对外界的欲望逐渐被磨灭了。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常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参与集体生活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去遵守规则。

小班常规教育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家长,老师天天坚持,平常不断积累,学习有关常规培养的知识,避免走入常规教育的误区,才能使幼儿常规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这些误区的存在,使幼儿的常规教育在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障碍,再加之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常规培养更加困难。因此要采取具体有效的方法来加强对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四、开展常规教育的方法

(一)榜样示范与正确指导相结合,加强常规教育

榜样示范就是尽量运用正面的榜样为幼儿学习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提供正确的模范。将浅显的道理放于榜样之中,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且三到四岁的幼儿以模仿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思维具体形象,以具体形象提供幼儿行动的方法,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模仿的兴趣。

1.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既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老师在幼儿午睡时轻声说话,轻声走路,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影响,午睡时就会轻言细语,从而形成一个安静的环境。所以,教师要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自己也必须做到。如,在要求幼儿轻轻移动板凳,轻轻坐下时,教师自己也要轻轻移动板凳,轻轻坐下;要求孩子排队洗手,教师也要排队洗手;要求幼儿吃饭不能讲话,教师自己吃饭时也不能讲话,在孩子面前尽可能树立良好榜样。

2.发挥同伴间榜样重要的作用。同伴之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班上同学之间找榜样,鼓励和表扬能够自觉遵守常规的幼儿,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将某幼儿乖巧吃饭的好习惯和另外一个吃饭到处跑,把饭菜到处洒的坏习惯都用相机拍下来,然后在班上展示,通过对比组织幼儿开展讨论让幼儿自己来说谁对谁错,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表扬有好习惯的幼儿,告诉幼儿吃饭时乱跑是不对的,要其他的幼儿以做得好的这个幼儿为榜样,向他学习。这样就加深了幼儿对好习惯的认识,理解,以此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主动遵守常规。榜样示范不再是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而是采用有趣的方法,让幼儿在边看边做中自觉主动的学习。

(二)常规教育面向全体幼儿,统一协调一致

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教师应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并保持协调一致,以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教师感情色彩不宜过重,要平等尊重每一个幼儿,努力去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无论幼儿家庭背景、性格如何都应一视同仁,尤其在常规教育方面更应如此,要求统一、抓好常规。当然这并意味着抑制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在常规教育这一方面必须严格要求每一个幼儿。除了个别年龄太小发展慢的幼儿以外其他幼儿不存在特殊对待。在对幼儿提要求时,老师(包括保教老师)之间要事先交流协商好,你会要求幼儿怎么做,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之间的怎样的配合。只有班级各位教师做到步调一致,才能更好的促进班级常规的建立。

(三)设置情境在游戏中学习练习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且小班幼儿非常容易进入角色,所以通过设置 游戏情境,让幼儿主动遵守规则,要比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更有利于常规的培养。因此,要充分利用情境游戏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比如,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进入班集体,特别喜欢玩了玩具后乱扔乱放,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来收拾玩具,因为根据《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所以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机会教幼儿自己收拾玩具,让其逐步做到自我管理。可以采用“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游戏,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当幼儿玩完玩具后,老师就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玩具宝宝玩的好累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我们来送他们回家,让他们好好休息好不好?”,“我们来看看谁将玩具宝宝最安全并以最快的速度送回家?”,这时,幼儿就会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很快就将玩具送回原处了。每次玩完玩具后都对幼儿开展类似的情境游戏,长此以来,幼儿就知道什么玩具该送回什么地方,从而加深了幼儿玩具从哪里拿,放哪里的常规习惯。还有对于小班来说,排队做操散步都是挺让人头痛的。因为他们总会出现队伍歪歪扭扭,不能走成直线,甚至还会出现乱追乱跑的现象。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排队或散步时可以对幼儿说:“小朋友们,我们来开火车好吗?现在火车在铁轨上的,要慢慢开,你们就是一节节小车厢,要连在一起才行,轰隆隆,火车开动了。注意火车要开的慢而稳。”这样,孩子就会非常感兴趣,也就不会乱追乱跑了。这比老师直接要求孩子们排好队,不要乱跑的效果好多了。幼儿会觉得这不是在排队,而是在玩,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了活而不乱的效果,促进了常规的培养。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情境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

(三)妙用儿歌、故事

儿歌是儿童文学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题材形式,主要以婴幼儿为接受对象。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儿歌。儿歌短小精悍,内容简单直观,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运用儿歌对小班有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既使繁琐的道理简单化,又让幼儿愿意接受,主动接受,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任务。利用各种不同的儿歌或根据需要改编创编儿歌,将常规教育融入其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幼儿园在教小朋友如何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时,可用《洗手歌》进行指导,“卷起小衣袖,打开水龙头,弄湿小小手,摸摸小肥皂,再来搓一搓,搓手心,搓先后背,指缝里头也要搓一搓,再用清水冲干净,关上水龙头,擦干小小手,看!我的小手最干净。”这样就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了洗手的方法,也愿意去洗手。

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对故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喜欢。三到四岁的幼儿尤为喜欢。故事是儿童生活及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给幼儿讲有关常规的故事容易让孩子理解常规,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怎样 做才是对的。比如故事《早晚刷牙的小猪》,其中将小猪拟人化,形象生动可爱,故事中小猪因为不刷牙,牙齿上才长了蛀虫,后来在医生那里拔了牙才好,教育小朋友要坚持天天刷牙,才能保持口腔卫生,才不会出现蛀牙。用这样的方法告诉小朋友要刷牙更能让小朋友接受并记住。从而也深得幼儿喜欢。

儿歌、故事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巧妙地发挥其在常规教育中的作用,更有利于常规的培养。

(四)体验感受,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

小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对于幼儿来说,没有经历体验过的事物不容易理解。他没经历过体验过,你再怎么对他进行说教都是没用的。因此,理解必须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就是让幼儿自己去体验感受。当然,关键还需要幼儿充分的、不断反复的实践。例如,大多数幼儿喜欢玩水,每次洗手时衣袖也没卷起,洗完后手也没擦干这样就很容易感冒,尤其在冬天。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幼儿洗手时说:“卷起衣袖,给小手洗澡了,小手洗完没擦干,就会感冒生病的。”因为大部分幼儿都有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这样幼儿就更容易理解,知道洗完手后要擦干不然就会感冒。然后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耐心的对幼儿加以重复强调,常规就逐渐建立了。又如,目前大多数幼儿园都安装有饮水机,可以加热。虽然安装的位置较高,但还是有部分幼儿可以接触到,一不小心就会被开水烫到。所以老师可以用盆子装一些开水,让每个幼儿摸一下盆外感受下开水的温度,然后告诉幼儿开水的温度很高,直接用手去摸就会被烫伤,很痛。因为幼儿刚感受过烫,所以就很容易理解,也能很快接受并记住开水是很烫的不能用手直接摸。老师要经常提醒幼儿,这样幼儿就不会随便去放开水了。所以,常规培养要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有利于幼儿理解并遵守常规。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上要做有心人,从点点滴滴开始按照正确的方法坚持不懈,最终会让幼儿能充分的自我服务,这样日复一日,循序渐进,相信孩子们的常规一定可以培养的很好。(五)家园配合促进常规建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的道帮助。”所以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家园沟通,家园配合。因此,培养幼儿常规不能忽视家园配合。尤其是小班,刚入园,家长会担心幼儿在园里不适应,吃不好,睡不好,老师照顾不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时,多向家长说说幼儿在园情况,并对家长提出一定的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放手让孩子去做,初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等。幼儿在园里老师要求其饭前洗手,饭后擦嘴,洗手要擦干,睡觉要安静等在家里家长也要坚持这样做,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平时表现以及每一点进步都应向家长及时反映。多于家长互动,让家长知道教师的工作,更好的了解班级的常规工作,从而积极的配合教师工作。以此做到真正的家园配合,促进良好、稳定的常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杨枫.学前儿童游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4]李莹、肖育林,学前儿童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5] http://youer.xhedu.sh.cn [6] http://www.hzjys.net

下载小班健康常规教育——我能自己吃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班健康常规教育——我能自己吃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