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19-05-14 13:5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篇: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

效性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门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有效性途径是实现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感受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11800.htm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提升;有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在整个小学的教学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德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来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还没有真正实现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体现出全新的教学理念,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切,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没有对教学内容进

行很好的设计,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起来,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性的活动开展,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所以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课堂教学生活化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来说,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活动,从活动中感受教育非常有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实现让课程教学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教学基础,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中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材不应该作为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在实际

生活中的体验和感知才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应该把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自主化的体验。

(2)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得到发展。①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促进学生对角色的扮演。枯燥的理论知识会抑制学生的情感,而角色的扮演让教材知识变得活灵活现,让学生更好地置身于角色扮演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体验。②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如在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大家都是好朋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平时的生活交往中,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友谊,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

康的交友心理,在与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懂得呵护友谊。

2.从多方位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

要想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多角度的课堂教学。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各种信息进行传递,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和体验,教师最后再给予一定的点评,这种模式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体验和感悟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问题讨论模式

在遇到哲理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模式,注重对学生个体潜能以及人格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空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辨析,在这个过程中提升�W生的悟理、讲理和用理的能力。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引导学

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也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首先应该建立激励性的评价,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从他们的缺点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另外,教师还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家长的评价和其他方式的评价,让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也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正,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形成,所以教师要肩负起责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篇: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齐齐哈尔市昂昂溪第二小学 李翠华

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教学,对《品德与社会》我已经很喜欢这门学科了,它与生活息息相关,每讲到一个知识点,通过我的引导、点拨,都会引起学生的热烈交流。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生活实际观察,自己查找的资料,认识了社会,学生学到了很多的生活和社会知识。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自主实践,回归生活,立足生活,充分感受学习的兴趣。

一、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亲身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例如:我在教学《集体的事谁说了算》一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五年一班刚刚在学校组织的冬季五项(踢毯子、跳绳)比赛中获胜,取得了学年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抓住这一事例,引导学生畅谈一下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使学生很快地体会到成绩的取得,是靠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伟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二、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从最终目标上来讲,是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的活动,以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改进、提高、发展自己的生活。

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我设计了两项实践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料理自己事情的好处,锻炼生活技能。第一项活动是比赛,比赛项目有:叠衣服、穿衣、洗手绢等。比赛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他们很快就从比赛中获得了快乐,感受到了料理自己生活的重要性,进一步锻炼了生活的技巧,提高了自理的能力。第二项活动将教学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表格,让学生通过实践、检查、反省、记录料理自己生活的实际状况,进行自我表现、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一周后班内交流评选“热爱劳动小明星”,帮助学生总结和提高在实践生活中获得的经验,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生活实践的乐趣,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活动中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参与活动,发展了能力,锻炼了意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三、组织学生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 2 自己的成绩,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讨论和引导的方式组织课程,使品德与社会活动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无拘无束心理状态下才能发挥。在教学情境设计中,我首先不会暴露自己的设计目标而是先以启发的方式倾听他们不同意见,然后不急于纠正和否定,而是用探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帮他寻找正确答案,这样做一是学生不会被我的想法所固定,二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想法。此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以后有自主性和独创性的想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生对于教师在情感上十分依恋,对于教师的语言、情绪、行为都很敏感,学生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成败与否取决于师生的关系是否平等、和谐,而微笑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武器。课堂中我带着微笑用温和的声音与学生交谈,此时学生的表情是放松的,因此整堂课学生很积极,就连平常胆小的学生也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反之,若处于紧张和严肃中,情感上就产生压迫感,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处于压抑状态导致创造性思维无从产生。

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之间的意见和见解,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 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应发现其它同学的闪光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照这种要求探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重视指导学生活动,把活动做细做透,真实地体验生活,有效地评价学生,关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较强的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其中包含了参观访问、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它们引领着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德育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针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手段,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立足教材,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课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定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任何活动都不能以品德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为代价。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a、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学情;b、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全年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C、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d、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要说些学生无法达到的要求,不要摆死架子,为设计而设计。

在教学目标确立后,我们品德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不要脱离教材,也不要照本宣科。我们品德教师应该多问问自己:通过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进行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课堂中才可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2、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在讨论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要让学生有话说,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教学《从一粒米说起》时,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展开调查:a组在餐厅调查统计学生就餐时的浪费现象;b组在洗手间统计学生用水情况;c组在各班级调查统计学生浪费笔、本子的现象;d组统计校园中浪费水、电的现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抓住学生年龄特点,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课堂与生活接轨,用生活中的例子引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抓住了《我们共有的家园》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和体验等,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我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外延伸,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通过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

a、校园生活的实践。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b、家庭生活的实践。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如教学《家人的爱》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抚育之恩,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用品,像片等资料,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劳。听家长讲一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课堂上把《生日快乐》《妈妈的吻》等歌曲以及体现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照片做进课件,整节课设计成幸福家庭列车旅游的大情境。在快乐家庭列车举行“家人抚育我”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孩子们伴随着音乐,讲述爸爸妈妈抚育自己的情景,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己成长中的事情就历历在目;“妈妈的一天”一环,随意点击某一个时刻,妈妈忙碌的身影就在课件中再现。在这种浓浓的、温馨的声像环境作用下,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抚育,并使体验得以内化和升华,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像这样,通过自己收集、回忆、说说、画画和交流等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爱的切身体会。“爸爸妈妈抚育我,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种子深深地播在孩子们的心中。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跟传统的“老师要我尊敬父母”的教学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c、社会生活的实践。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以自愿组织的小组为单位(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邻居),对家乡的小河、周围人用水、节水情况进行调查,并分发了调查表,告诉学生可以从水质、污染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去调查,然后进行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因为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眼光,去了解去调查,对于他们自认为常见的事物,而且又能办到,所以学生都兴致很高,在课堂上用儿童独特的语言和方式作了精彩的汇报。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水质,我们发现我们潇水河非常脏,上面漂着很多生活垃圾,我们还拍了照片带来了给大家看看。”“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污染源,我们发现我们村小河的上游是一个工厂,那一段的河水上面都是一层油,下游是一个菜场,小贩们把垃圾都扔到小河里。”“老师,我来补充,西洲公园很多游人乱扔果皮纸屑,下面还有排放生活污水的出口,气味特别难闻”……整堂课因为有了学生的调查而趣味盎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优化教法,提高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实现知行统一。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所引用的材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强化教育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a.明理激情导行方式。明理激情导行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讲解模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如在教《留下我们的纪念》一课时,我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我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目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b.“问题讨论、合作”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

c.角色扮演方式。教学中,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或故事产生亲近感,加深内心的体验。如在教学《家乡的名胜古迹》时,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找家乡名胜古迹的资料,教学过程中让多位学生扮演小导游,手拿导游旗出场,逐一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把自己家乡的美好风光介绍给同学。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家乡,增进了对家乡的感情。

5、注重评价,强化效果

有效地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品德未必就能在课堂上生成,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效果,而且每个学生都具有复杂性,学生这方面表现得好,可能另一方面表现就不尽人意。比如,他在学校表现好,而在家庭、社会上却办不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a、多元性

评价方式不应知识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可以多形式评价,如短语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测、评估。注意突出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意识。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b.可持续性

一节课结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也到此结束。考虑到学生品德养成的长期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持续性。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中,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层面重新评价学生,以达到对学生全面的、动态的综合评价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周顺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H]《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期刊2015(8)

[4]李桂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

唐联开:大专文化,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五小学,邮编:425300,联系电话:*** ,邮箱:3115015667@

qq.com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作为一门“德育课”,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作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启蒙性阶段,为学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思想品德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 品德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小学所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就是要求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己美好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今后较高道德水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重视小学品德与社课程,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课上,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在小学教育中很多老师不够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认为学生上这节课就是浪费时间,通常这节课程就会被老师认为最重要的语文数学课程所取代,或者就算是有品德与社会课程,老师也不会认真上课,让学生自己自习或者敷衍了事的随便讲讲。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1.要求老师转变思想观念。从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做起。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求老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如果老师自己对课程将要讲解的知识都不了解,又怎么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的含义,所以老师必须要认真备课,让自己完全的掌握课本教材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好地为学生授课,提高教学质量。2.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要注意讲课方法。讲课时声音要洪亮,充满感情,条理要清晰,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只有老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会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加有学习兴趣。3.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在长期的教育中,学生逐渐地忽略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在上课时很多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经常走神开小差或者学习其他的科目。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3.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三、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品德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树立理念――合作学习的根本。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树立恰当的小组合作的理念。首先是品德教师意识的提高,要认识到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协调组织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教师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更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有树立这样的合作学习理念,才能有效的指导合作学习。其次是学生意识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缺少合作意识,而小组合作形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找到自身价值,品尝到合作的甜头,才会越来越喜欢上合作。2.培养习惯一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小组“活而不乱”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三个“会”:第一,会表达。小组合作学习中,回答别人提问、纠正别人发言、提出疑问和参加小组讨论都需要表达。比如纠正别人发言时要先指出对方发言中对的优点,再诚恳地指出不足,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时需要用语言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用商量的语气,不能影响旁边的人。第二,会倾听。有的学生听别人发言时很不耐烦,有的不经同意抢着说,还有的根本没有倾听。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实效性,学会倾听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除了想办法让学生产生倾听的欲望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怎么听,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倾听。第三,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还要敢于提出疑问。3.把握时机一合作学习的基础。观察品德课堂,我们发现很多合作学习不能发挥作用,甚至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流于形式。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的基础在于时机的把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等,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当学生有生成性问题不能解决时――如“人们明明知道生活中的陷阱的危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里跳?”(《品德与社会》六上《学会拒绝》),这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利用课堂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盲点,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支撑时,如“鸦片战争中哪些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划分?给中国带来哪些伤害?”……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邹京一.汉字文化.2018(03)

[2]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刘丽梅.中国校外教育.2017(S1)

第五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然而,审视当前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以下现象: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运用匪夷所思的活动材料,追求新奇震憾的活动效果。但学生在经历了五光十色的课堂旅程后,真正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是综合课程,尤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相对于那些有明确知识点的学科来说,其有效性的追求更是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

那么,如何加强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呢?我简单谈谈自己体会比较深刻的几点:

一、精选资源,提高投入与产出比。

从经济学理论来讲,对效益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投入与产出比。如何在活动中实现时间、资源配置上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就要精选课程资源。有人说:课改前,课程就是整个世界;课改后,整个世界都是课程。这句话形象地刻划了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观念嬗变。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源、精选、善用无疑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有的老师选择了一段毛线上了一节《集体力量大》,孩子们尝试了毛线的几十种用途,一节课上毛线被反复使用,深刻地诠释了教学目标。还有用切苹果来体会淡水的稀缺,小组捏橡皮泥来领悟“竞争与合作”的真谛等等。以上这些活动资源看似十分常见,但却运用得恰到好处、别出心裁,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匠心独具。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能够充分用透、用好这些材料,在一堂课中不断反复、探究、拓展这些资源的深层次利用。恰似西方的回旋曲,主旋律在不同时段反复出现,却能呈现别样风情,逐渐升华主题。

二、主线简明,细节饱满。

有效的课堂有8字诀:“主线简单,细节饱满”。一节课如果安排5~6个活动,那绝对只能走马观花,一般只能安排3~4个环节。但如果只有粗线条的课堂设计,那么课堂肯定是肤浅、平庸的。温馨、感动将与之无缘。人说:滴水可藏海。的确,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巧妙的细节处理,绝对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例如有位教师上《我心中的那颗星》一课,她的细节处理让我至今难以忘怀。课堂上,老师问:你长大后想干什么?一个孩子说:我要当歌星。老师又问:为什么要当歌星啊?孩子说:当歌星会有很多钱。这是去年时是浙江省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中的一个镜头。当时所有听课老师都拭目以待,且看这位教师如何处理。那位老师却不慌不忙,摸摸孩子的头说:孩子,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孩子说:一部分自己用,大部分捐给希望工程。哎呀,面对孩子的精彩回答,听课老师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但上课的老师仍穷追不舍说:你大概是今天有那么多老师在听课才这么说的吧!孩子急忙分辩:不是,不是,我真的是这样想的。于是,我们的掌声更热烈了,为了孩子的纯真,为了老师的底蕴,这样的课堂有效性怎会不强呢?

品德与社会课是最有魅力的课程,如此有魅力的课程又怎样可做到有效教学,使其焕发更为夺目的光彩,实在是任重而道远。围绕“有效教学”的探讨,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实际上也有助于每一个教师更好的发展。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有效教学”的研究也呼唤教师决战课堂。现在,我想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1.怎样反思几年来的品德与社会课改实践,既认真总结经验,又正视和克服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设计和方法选择的形式主义以及教师主导性缺失的非理性做法?

2.怎样缩小品德与社会课改的理想追求目标同我国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现状之间的差距。

深入的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有效教学的内涵又向前丰富了一大步。

下载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内容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

    如何提高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任课教师:杨志勇 2014年3月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多年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或者说《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师,本人......

    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成绩

    结合试卷如何提高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成绩 一、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侧重对生活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合理,试......

    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领域拓宽了,知识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长师附小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这学期我们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