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02:5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领域拓宽了,知识结构整合了,学科特点突出了,然而,静下心来审视这些新、活的品德课堂,却发现有些课打着新课程的旗号,过分强调新潮、前卫,注重形式,盲目跟风,变得浮躁了,肤浅了,眩目了,甚至无效了。具体表现在:

1、为活动而活动 新课程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但有些教师不管教学的需要,热衷于设计游戏、小品、绘画、唱歌、实验等活动,这些活动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但是课后反思才发现,虽然学生快乐了,但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2、廉价表扬太多 学生是需要鼓励和表扬,可现在有些品德课上,教师的表扬太泛滥了,学生表现平平,也要大肆赞赏:“棒,棒,你真棒!”同学们又是奉命鼓掌,又是翘大拇指。有时甚至连被表扬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棒在哪里。

3、课件音响泛滥 品德课上是需要一些多媒体课件,但是有些品德课堂上课件画面太多,让人眼花缭乱,音乐声太响,画面变化又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和咀嚼回味的时空。

4、学科整合杂乱 社会生活是综合的,我们的品德教学也是综合的,但有些品德课上语文的、数学的、自然的、社会的、不明来路的一锅煮,品德课堂成了大杂烩,四不像。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课堂。我们要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有效性,必须聚焦课堂,依据课标,削尽浮华,让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为此,笔者在平时的品德教学中,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立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品德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为代价。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学情。

二、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学年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

三、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要说些学生无法达到的要求,不要摆花架子,为设计而设计。

在确立教学目标后,我们品德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不要脱离教材,也不要照本宣科。我们品德教师应该多问问自己:通过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在进行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课堂上才可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二、立足学生实际的生活

品德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回顾一些品德课堂,老师在讲台前讲得唾沫横飞,可学生却是事不关己,致使一堂课下来,学生左耳进右耳出,收获不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们感觉在这个看似生活的课堂上,谈论的都是别人的事,和他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大道理谁都知道,老师所讲的不是他所关心、所希望解决的问题,于是积极性不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活动的真实性和贴近性,要紧紧围绕出现在学生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展开,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料,如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困惑等,然后根据活动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尽可能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的思维,保持课堂的张力,让学生边活动边思考。只有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才会真正地去倾听别人的讲话,并且思考自己发言时该说些什么。我们要让学生觉得在这个品德课堂上所学的不仅是他感兴趣的,更是他生活所需要的。比如,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让同学们行动起来,要为爱护家乡出份力,可是小明的爸爸却说,家乡的事不关小朋友的事,只要搞好学习成绩就行了!如果你是小明,你又该怎么办?通过这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明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又如在教《我与小动物》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我们该怎样爱护动物朋友?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讲真话,讲实话,同学们在交流中知道了不要破坏小动物的家,不要恶意伤害杀死小动物,在动物园里文明观看小动物等,为小动物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

品德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在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居于首位的,其中情感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情感由为重要。对于品德课而言,教育就应该是一个内心的历程,它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更要注重学生的自身体验。一个有效的活动,无论是角色扮演还是情境模拟,都必须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强烈感受,让他们产生真实强烈的内心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他们去讨论、去思考。

课堂的活泼并不仅仅是指教学形式的活泼,它还包括学生思维的活泼。因此课堂的“动”也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是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动脑,积极思考问题。真正的好课上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去思考。“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让它燃烧。我们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学仅仅留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孩子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更要加强引导,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使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比如,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淡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短缺,可以设计一个动手的小活动,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表示地球表面的圆形图片,引导学生先剪去陆地部分,然后剪去海水部分,再剪去地下水等不能用的资源,使学生的心灵一次次地收到震撼:我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竟少得这样可怜!通过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相信留给他们的感悟是很多的。

四、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过去,学生习得品德的主要方式是接受学习,老师总是给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和道理,缺少一个儿童自己自主、感悟、内化的过程。其实,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师的启发才会生效。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强调儿童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让他们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通过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构建优良的品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首要问题。比如,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课前,就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行动起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父母合作、去社会上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我们这儿民风民俗。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发挥,就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学到很多的东西。然后,我们在课上就可以针对孩子们收集到的内容展开交流,可以让他们展示照片、播放录像,也可以请嘉宾发言,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民风民俗的魅力。课后,可以让学生去学学当地的一些民间手艺、做一些特色小吃、学一些民歌小调等,更加激发学生对这些民风民俗的珍惜和热爱。当然,在活动中老师也要有所引导,民风民俗并不都是好的,要学会在生活中能够正确看待善恶、美丑,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迷信的,使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有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品德课,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做准备:做课件、奖品、制教具、为学生准备东西„„上课时讲得口干舌燥,非常辛苦,但教学效果却事半功倍。纠其原因,这还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问题,他们只看到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一堂好的品德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看它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华丽。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了他们怎样的思考、启示与回味?

第二篇: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

效性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门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有效性途径是实现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感受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11800.htm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提升;有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在整个小学的教学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德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来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还没有真正实现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体现出全新的教学理念,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切,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没有对教学内容进

行很好的设计,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起来,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性的活动开展,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所以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课堂教学生活化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来说,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活动,从活动中感受教育非常有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实现让课程教学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教学基础,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中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材不应该作为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在实际

生活中的体验和感知才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应该把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自主化的体验。

(2)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得到发展。①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促进学生对角色的扮演。枯燥的理论知识会抑制学生的情感,而角色的扮演让教材知识变得活灵活现,让学生更好地置身于角色扮演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体验。②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如在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大家都是好朋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平时的生活交往中,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友谊,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

康的交友心理,在与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懂得呵护友谊。

2.从多方位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

要想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多角度的课堂教学。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各种信息进行传递,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和体验,教师最后再给予一定的点评,这种模式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体验和感悟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问题讨论模式

在遇到哲理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模式,注重对学生个体潜能以及人格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空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辨析,在这个过程中提升�W生的悟理、讲理和用理的能力。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引导学

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也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首先应该建立激励性的评价,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从他们的缺点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另外,教师还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家长的评价和其他方式的评价,让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也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正,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形成,所以教师要肩负起责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意识的确在不断加强,各种活动五彩纷呈,但是,活动之后,学生学习的收效却微乎其微,活动明显成为课堂的“摆设”,课堂的“形式”。如何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

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价值指向。因此,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设计和实施是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在品德课堂的活动过程中,要想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必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参与活动”为“主动参与活动”,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参与活动,学习有效性才会大大加强。

同时,新品德课堂的活动中,我们倡导学生通过活动的体验自悟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取向。因此,活动过程中,教者应注意角色的转换,把传统满堂灌教学中的导师形象,改变为学生的“学友”角色,教师应有充当学生的勇气,和学生一起共建课堂,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体验,获得最真实、最真切的道德情感。

同时,我们还要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他的积极性,这也需要我们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活动、思考时间和展示的平台。在品德课堂的活动中要追求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要在活动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充裕的时间中让学生尽情地尝试、感受、体验。否则,活动将成为“活动形式”。

在活动中,教师还应留出时间的空白,注重活动的动静结合,让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感悟、体会。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他们的问题针对性才能更强,思维过程才能够更好的展现,情感也才能得以蓬发。

同时,教师应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在这平台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原有认知,道德感悟等,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道德观,确保学生学习有效性。

第四篇: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为了有效的进行活动教学,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让学生自由去学,而教师无所事事。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教师导的好,课堂才会火而不乱。我们教师应该不厌其烦地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尽可能构思好每一堂课,都能给孩子们新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当然,要求每个老师把每堂课备得都尽善尽美,时间也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就应该鼓励年级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每单元每个老师选出一课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就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来试试看》,这单元一共有四节课,我们年级组的两位老师分别主备两课,做好课件,相互交流。第九课《我来试试看》有我制作课件,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事先在网上查询、下载了孩子们喜欢的新游戏,通过视频让孩子观看,学习玩游戏。这一环节可以很快地检查孩子能否快速地接受新事物。其次,在课上还需要孩子们动手动脑,学习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叠自己的衣物,洗洗红领巾„„教材呈现这些事物,是儿童课堂活动的提示和引导。我们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学习、研究,尽量创设一些好的思想,正确的培养孩子勇于尝试、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有价值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也应讲究技巧。每个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有些学生可能很快就想到了,有些学生的思维可能正处于呼之欲出的状态之中,有些学生可能还不知如何去想,有些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去想,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学的提问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就要考虑到班级的学情,照顾到大部分的学生接受能力,提问时先提问中等水平或中上水平的学生,这些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大部分情况下可能只是比较片面的,而这一片一片的回答,对那些“思维正处于呼之欲出的学生”和“不知如何想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导向和启发作用;然后再让我们的“尖子生”们作出精采的发言;最后再让中下生复述所听到的。我想能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创造了机会让各个层次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体验学习的愉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允许学生出错”,更多地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态度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教师真实性的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从而更加积极的进行数学学习的,这样的提问题我认为实效性较大。

三、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

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无疑是提高思品课堂效率的一条捷径。

总而言之,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在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我的三点看法只是在自己的教学中琢磨出来的。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工作多年的品德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德育课程。这其中包含了参观访问、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它们引领着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德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呢?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活动形式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新课程倡导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张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语和画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课堂活动应有利与学生获得社会知识和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使每个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才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形式要多而不乱,要通过活动作支撑

兴趣是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动力。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所以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应具有新奇感,从而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保持其学习的兴趣。另外,一堂课并不是活动的无序结合,而应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并向拟定的学习目标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要考虑其有序性。课堂活动不仅要富于变化,难度适中,而且要连贯、紧凑和循序渐进。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合理分配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要考虑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提出具体的要求;要使活动便于操作,并要制定能客观评价活动效果的标准。

三、活动要尽量真实,要体现开放性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并应积极促进品德与社会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设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考虑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探究性和拓展性等多种因素。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及其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和富有成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了把一堂课导好,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随时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等。这便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生品社的课程看似很简单,其实要上好这一类课,教师的准备工作是相当纷繁复杂的,我们教师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尽可能构思好每一堂课,都能给孩子们新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四、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机智地使用教学评价。

和谐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气氛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和谐的课堂肯定是愉快温馨的,我们孩子在了解生活和社会的时候就应该是带着此类的感情。当然,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非就是老师学生说说笑笑,而是老师与孩子们能够像朋友一样进一步地交流,谈论。品德课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形式不是体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而是要真正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安排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让互动的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而不是学生在争吵声中浪费时间。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广告连着我和你》一课中,要求分小组来设计一个广告,老师在让孩子们分组活动的时候,必须布置好每个孩子的工作,谁来担任宣传画一块,谁来设计广告语,谁来写广告词。合理的分工之后,小组成员就有事可以做,而且会投入,当然,小组活动的时间也应该设计好,不能太短,孩子们刚进入兴奋阶段就被老师呼回去也不好。最后,对于孩子们交流的合作结果,老师也应该表扬到一个小组,不能针对个人。表扬的时候也应该给予肯定,多用鼓励性的言语。如今,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也是值得学习的核研究的一个方面。我常常在听课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老师的评价没有什么差异。比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很不错。”;“你真是太聪明了!”或者在孩子们的额头上贴上红五星,小红花之类的。老师有效的评价也是促进孩子学习的关键,这样熟悉的评价对于孩子们也不是新鲜的事情,时间一长,孩子们也就没有什么好奇心和荣誉感了。机智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在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我的几点看法只是在自己的教学中琢磨出来的。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工作多年的品德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们更要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受、体验出发。引导他们反思、提高、创造自己的生活,把课堂的品德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把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放在第一位。在活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从儿童生活入手,关注“童心”“童趣”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我想: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品德课程的每一个细节,一定能让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有实效。

下载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德育课程。这其中包含了参观访问、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张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

    提高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5篇

    提高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柯岩中学 叶利萍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是给学生“减负”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前提。在......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让预设与生成的路径更和谐有效,语文课堂中如何面向学生激发......

    苏州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论文评比揭晓5篇

    苏州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论文评比揭晓 为了总结我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改经验,作好省级教研课题的准备,我院组织了苏州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论文评比活动,经......

    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论文封面 学科: 小学数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标题: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同事美文 2010-10-13 11:20:28 阅读2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黟县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专题学习之一 作者·清心在新学年教师会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