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音乐学科备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音乐学科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思路和轨迹。在新课改中,音乐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课上师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备课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音乐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音乐学科备课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教材开发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一堂课只教书上的内容,没有对应的补充内容,就会显得无生气,学生学的也显狭隘,浮在表面。所以教师在利用好教材的同时,应该对教材进行开发,找一些相通的知识点进行渗透,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
如上欣赏课《真善美的小世界》这一课,教师可以由迪斯尼乐园人物引入到歌曲,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歌曲背景,学完歌曲后又补充了很多卡通歌曲,从那一个卡通歌曲的小世界中联系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寻找一些真善美的事,来感受我们这个世界的温馨,充满爱心。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更充实,学得也更扎实有意义。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二、精心设计问题
备课中精心设计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求知欲促使他们对新知识追求全面的理解,那么,由于他们的知识能力的限制,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四性:一是趣味性。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探究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必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而且,问题的提出要切合目标要求,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过深,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过浅,不用思考,误导了学生对认知领域的开拓,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样化,允许学生相互修正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相互启发、探讨过程中拓宽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找到问题的结果。四是层次性。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将一个问题设计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
问题,由浅入深,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益和发挥。问题的层次性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与探究,并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如在《祖国好妈妈》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谈话启发学生去过哪些地方旅游,从而感受到祖国景色的美丽,而后让学生说说学过哪些赞美祖国的歌曲,之后再通过两首复习的曲目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及演唱方法,老师可以自然引出《祖国好妈妈歌曲》:听一听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从而有了之前两首的比较,这种歌曲的情绪就能很明显的领悟到,学生的回答思路也打开了。
三、把时间交给学生
留足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说了算,学生的动脑和动手时间被教师挤掉了,一切活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和指导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备课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创造的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潜能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音乐课的拓展创作活动中,尤其要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可以合作讨论,创作表演,而不是走走场,一个表面形式。
其实备课就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查阅资料、要确定教学目的、要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类型。要考虑教学方法。要设计编写教案,还要借鉴相邻、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可以说,教师课上的一言一行,是以课下的精心准备为代价的。以下就是个人关于备课的几点体会:
1、备课是否能达到教学中教师所期盼达到的目的.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做到了有的放矢。即:是否做到了对学生年龄特点、音乐素质、能力水平等情况了如指掌。是否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而适当的措施。所以说,备课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离开了解学生这个重要基础。
2、在备课中,只熟悉课本教材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把范围扩大一些。翻阅书籍、网上查阅一些参考资料及借鉴一些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有关的文字资料、乐谱等)。参阅相关资料的目的,并不是要扩大教学的范围,而是要使教师高瞻远瞩,在教学中立于主动、有效的地位。分析教材是为了掌握教材的本质、弄清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确定教学目的。要明确以下几点:让学生学什么?
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培养哪些音乐能力?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 分析教材也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只有在备课时将学生作为备课的第一要务的话,那么,备课将由此变得鲜活而充满生机、更具价值,学生的潜能与创选力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课堂的空间将得到更深更广的拓展,课堂教学将一定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不断生成、不断生长的,是焕然一新的。
第二篇: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
--------研修之想
一、改变教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深中肯肇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把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小组成员分享,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
二、教师要严谨地组织教学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系统了解教材,明确每册教材最终要实现学生在音乐中的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每一课在每一册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具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情感性也是音乐的一个基本品质,明确新课程标准下,备课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 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音乐课,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全部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音乐课的教学过程都非常重视实践对音乐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大多在课堂中进行,音乐课中的体验、模仿、探究等一般都在课堂中进行,所以音乐课的练习要求显得尤为重要。若要求提得高、难,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将导致教学失败,若要求太笼统,又会使学生顾此失彼。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把问题推给班主任,要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教师要合理发挥媒体的辅助功能在信息化的时代,一只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显得缺乏生命力,发挥动态的、开放的多媒体功能,使得我们的课堂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己在这上面尝到了甜头并乐此不疲。
在音乐教学中,歌唱与节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此项教学时,教师一定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要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难题。教师可以事先运用电脑多媒体系统制作好训练内容,如:不同音色音程、和弦、旋律、节奏、伴奏。上课时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对歌唱曲目进行编程、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得以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在训练时更可以减轻教师不停伴奏范唱的辛劳,因为制作合成的内容,音高节奏准确,可以任意逐小节、逐句随教师意愿及学生熟练程度播放,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只要合理运用系统的编程功能,教师将会在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取得很高的效率和质量。以唱曲伴奏为例,教师在若干曲目中挑出部分曲目,课前制作好音乐伴奏,其中既可灵活运用除钢琴之外的数百种音色,还可以运用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穿插不同类型节奏,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音色和伴奏风格,为学生以后参加各类型演唱、演奏、合奏、协奏打下良好的听觉基础。在制作的音乐伴奏下,一方面学生的演唱融入到了实际的音乐作品中来,同时对不同声部可以从整体音乐结构中剥离出来,让学生对每个声部有清晰听辨,这样的听觉训练既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又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另一方面学生所获得的是从音色、节奏到音乐情绪的立体的多方位的音乐感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并且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增强社会竞争力。这样的训练手段同时满足了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乃至整体音乐作品的吸取。通过使用新的数字化音乐技术手段、新的音色,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为获得某种事物的稳定因素,也是人们寻求知识、钻研问题的高效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行为保证,是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在音乐教学中,老师首先要给学生美的示范,音乐的美比其他艺术形式的美与人的情绪反应联系更为紧密、直接,它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哪怕是一首短小的儿歌也要做好示范。其次,老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应他们的年龄特征,把抽象的音符、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有趣的手游戏。再次,老师要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巩固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师要做系统的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经常静心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如果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也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它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它提倡注重质性取向,有利于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注意结果而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重视相对性评价。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目的的激励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情况,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才能切实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目的。除了以上几点,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愿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能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共同打造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第三篇: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音乐课堂教学应从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谐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等方面考虑,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1.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2.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的考量标准: 学习时间(投入):学习特定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效果(产出):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即学习收获,通过学习获得什么。学习体验: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
二、有效音乐课堂教学的构建
1、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
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我们教学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即将达到或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我们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最近发展区”和“层次需要”也是不同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具体化、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跳一跳,够的到”,我国传统教学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学生也只有明确了适合自己的具体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才能认定目标,集中注意力,进行有的放矢的、切实有效的学习,才能避免学习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孔子也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能否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是保证课堂教学有 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实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课程标准》也指出: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因此我们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切实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
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3、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
(1)灵活处理音乐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即精心进行“预设”,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动态生成具有复杂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来指导我们理智的处理预设,教学不应该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完全执行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基于预设,又要突破预设的樊笼,不拘于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精心的“预设”,又有智慧的“生成”。(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含义。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3)系统的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经常静心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如果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才能真正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谐化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对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师感受到学生对自己尊重。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需要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也势必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
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它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它提倡注重质性取向、有利于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注意结果而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重视相对性评价。
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目的的激励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情况,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 厌学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在如今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下,如果要让学生花过多的精力来学好音乐课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何使音乐教育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如何把主要精力用在音乐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紧紧抓住课堂40分钟,做到“低负高效”,发挥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性,促进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但学生由于受遗传及先天素质影响,个体差异很大,在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活动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作如下尝试:
一、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认真备好每堂课。
系统了解中、小学阶段的教材,明确每册教材最终要实现的学生在音乐的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每一课在每一册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具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情感性也是音乐的一个基本品质,明确新课程标准下,备课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音乐课,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并全部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书籍、报刊上介绍的有效教学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更要得法。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教师的自我创新和教学创新是培养落实“低负高效”的关键。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发展可能,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与老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音乐教学要根据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特点,教学形式更要用艺术化的手法创设音乐学习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为音乐教师在范唱、范奏中准确地表达,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三、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落实。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都非常重视实践对音乐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课堂练习是落实“低负高效”的一种手段,一般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大多在课堂中进行,音乐课中的体验、模仿、探究等一般都在课堂中进行,所以音乐课的练习要求显得尤为重要。若要求提得高,难,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将导致教学失败,若要求太笼统,又会使学生顾此失彼。
现代课程评价已从仅仅静态地评价教学结果转向动态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注意两者的统一。“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应该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是教师灵活机智的再创造,应当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具有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怎样使课堂真正做到既低负又高效,我们更需加强学习,在教学的实践中体现课程的改革,转变我们的观念。
第四篇:教学案一体化,提高备课有效性
教学案一体化,提高备课有效性
【摘要】备课是一项常规工作,更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是课堂讲授的前提,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对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意义,但是现在备课存在不小的弊端,备课无形中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我校开展的“学案导学”研究,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实现了教学案一体化。本文主要从学案与教案的区别,从学案备课的操作过程,以及学案备课的管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透视教学案一体化的备课改革如何体现备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案 过程 管理 评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就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就会遭到失败。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它是课堂讲授的前提,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对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意义。但在平时的常规调研中,发现备课并没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作用与地位,存在着不小的弊端。
1、“拿来主义”是不少教师惯用的做法。有的是抄教案集上的,有的是网上下载的,有的是以往自己老备课本上的,很少有个性的张扬,很少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缺少创造性(除了一些公开课的教案是精心打磨的)。
2、注意了“显性备课”──抄写教案,应付检查;忽略了“隐性备课”──解读钻研教材,课外查找有关的信息资料等。
3、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正确的备课观。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没有把学生看作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4、备课的功能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教师的教案备得详细、周到,主要目的还是应付检查,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往往会放任自流,出现了教案与课堂教学分离的现象„„无形中,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要求尽快从目前教师备课流于形式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放在研究学生上,放在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放在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和模式上,变应付型教案为实用性教案,使备课更有效开展、更富有活力。
我校开展的“学案导学”研究,用“学案”的形式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实现了教学案一体化,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透视学案,感悟备课有效性
(一)学案的界定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学案”是载体,作为载体的“学案”它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教参等文本信息,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汇集学科教师群体智慧设计融入教师个性教学特点而成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学习方案”。
(二)教案与学案区别
传统的备课以“教”为中心,真正的备课应该以“学”为中心。一份有质量的教案,既应为教师教的服务,也应为学生的学架桥,它必然是师生共同揣摩、双向交流、相互沟通的产物。学案与传统教案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从而也凸显了备课的新理念。
1、备课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老师工作的脚本。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我们把传统的“教案”改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以后,学生必须在课前自主、合作完成学案,通过完成学案了解学习目标,知道了学习方法,从而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学案不会向教案那样再束之高阁,成为应付检查的资料,它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与老师,从而也使教师的备课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2、备课从教师转向学生
由教案到学案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向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的重要体现。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
学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来。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使教师由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3、备课从应付走向实效
现在常态的备课活动,已不再能体现备课的真正目的,大部分老师已把备课当成了一项任务,特别是有的老师照抄教案,依赖别人,只会导致教学平庸化,失去了备课的实用性。而“学案”的编写更关注内容,它不是教案的翻版,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它的编写过程是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
二、关注过程,促进备课有效性
变“教案”为“学案”,使教学案一体化,这一备课改革,不是表面上形式的改变,而是提高教师钻研能力,合作精神的体现,它更注重备课的过程。它关注隐性备课,体现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的有机结合。从我们的具体操作管理过程中,可以透视出学案备课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它是一项工程,它是一次提升,一次褪变。
(一)个体备课,钻研教材
编写符合学生的学习的学案,课前个体备课是基础。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没有过高的要求,但要的是做好每一步。我们要求教师一看,看教材、教参、作业本、以及相关的资料;二做,做一做课后作业、做一做作业本;三想,在对重点难点的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思考基本的教学思路,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四写,在学期前明确每位老师钻研的重点内容,要求教师在个体备课时,做精一单元。单元内容分析,单元重点难点分析,课时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突破方法,设计好本单元的所有学案,提出自己的思考、经验、困惑„„
(二)集体备课,求同存异
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的功能。我们把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在研讨并解决问题,修改打造优质学案上。具体内容:(1)以单元为单位,由一主讲人(个体备课时已明确),就一单元的教材进行解读分析,年段组其他老师共同讨论补充,(2)讨论交流本单元学案设计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打造共享学案。(3)讨论交流反馈上周教学及学案编写、使用情况。
这样的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在个体钻研的基础上,自我反思,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依托群体智慧扫除除障,释疑解惑,就有利于避免个体备课中照搬照抄的现象,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论中深化认识,真正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三)结合实际,形成个案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个人再结合本班的特点和情况,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特点,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集体备课中形成的学案进行修改、补充、改正,形成适合本班学生使用的个性化学案。个性化学案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四)检查学案,了解学情
所谓“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像没有准备的战役必败,不了解学生的起点也是课堂的悲哀。每一堂课前,都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们以往的备课,比较注重教材分析,缺乏学生起点状态分析,“学案导学”研究中,我们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在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学案的基础,教师及时了解学案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和能力水平;了解学习新知识可能出现哪些思维障碍以及认知难点是什么;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和困惑„„关注了课堂学生的起点,课堂才会更有效。
(五)动态备课,实现一体
学案融教路与学路为一体,但学案毕竟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它与一般的教案有一定的区别。当教师设计好学案,将预先设计好的学案发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备课。也就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就教学的重点或难点突破的方法以教案的形式反映出来。动态备课,不用像老备课那样面面到,重点关注的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过程与方法,或者是你对学案设计前教学思路的一些调整。可以写在学案边上,也可以另行备。
(六)教后反思,修改学案
教后反思,是教师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它能够补充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实践后我们及时引导教师反思学案设计,动态备课后课堂实施情况,并要对学案进行总结、修改、补充,及时跟进。这样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三、改变管理与评价策略,提高备课有效性
备课改革必然引起备课管理的变革。过去,备课检查流于形式,局限于数量和篇幅,这种做法,脱离了对教案实用性的评价,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扼杀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改变备课形式的同时,我们的备课管理改革也同时跟上。我们具体作法如下:
(一)制度保证
要提高学案备课的有效性需要制度作为保证,我们先后出台了“‘学案导学’实施意见”、“常规补充要求”,在意见和要求中,对以上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多个操作层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特别是集体备课,因为学校下面有好几个教学点,在时间上难以保证,开展“学案导学”研究后,学校出台了确保集体备课实效性的有效策略:定时间,双周的二四作为集体备课时间,(期初排课堂时不安排老师的课务);定地点,固定集体备课的地点,集中到本部。这样便于集体备课及时开展;定内容:期初制定好集体备课的内容与方法。
(二)深度参与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除课程、教师、学生外还需要学校管理的深度参与。在传统的教学常规管理中,我们虽然把认真备课放在常规管理的首位,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备课的管理放在了教学的后期或阶段进行检查。开展“学案导学”研究后,我们学校成立了“学案导学”备课管理小组,由校长亲自牵头,教导处主任、教科室主任任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指导落实,各年段组长任组员具体操作实施,组织好年段组的每次备课交流活动。备课的常规管理也由后期检查转变为前期及过程的深度参与。对于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的保障和监督。
(三)多元评价
1、学生参与
真正的备课应该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那么真正的备课检查也应有学生的参与。我们的备课检查与调查了解学生使用学案情况相结合,通过“学案编写与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交流讨论等形式,从学生层面,透视教师学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这种调查,了解了教师的备课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了解了教师的备课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同伴互评
备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工程,除了“显性”的教案外,备课过程中的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搜索信息、整合资源也是看不见的备课,也就是“隐性备课”,在我们的备课检查中,我们也很关注教师在平时的一个动态备课过程,特别是在二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中,我们把检查的权利给了每一位参与备课的老师。通过老师的相互评价,了解教师在整个备课活动中,是否能积极参与,是否主动交流讨论,是否有自己的独特理念,从而达到相互学习、评价、监督的目的。
3、结合课堂评价
备课评价标准、评价体系不当,容易使评价结论失真,打消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对于备课的检查有明确要求:备课检查要与课堂教学调研相结合,重点考察教师的教案设计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因此,结合实际,我们也提出了新的备课的评价标准:备课检查与课堂调研相结合,重点考察教师的学案导学的课堂效果。重点关注课堂上的教与学用不用学案,看学生学得是否高兴、主动、深刻,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看课堂的实效性。检查备课与课堂评价有机结合,从而真正体现了学校对备课管理调控的意义。
(四)激励提高
教师和学生一样,同样希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和鼓励。因此,在平时的备课检查中,我们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检查教师的备课时,给教师多一些鼓励性评价,肯定她参与备课改革的积极性,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的评价和表扬。在检查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科备课表现突出的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每学期评出十佳标兵,促进学案备课更有效地发展。
变“教案”为“学案”,实现教学案一体化,是教学立足点的转移,是备课方式的改革。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学案”显现的独特魅力;明天,我们还需不断地完善,继续实践,让它为提高备课的有效,为提高备课的有效管理增添更亮丽的色彩。
第五篇: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备课、上课、评课初探》学习资料
负责人:张莉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各年级组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例如在网上交流,发表博文,在QQ群中讨论都可以。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只要有一位教师有问题提出,两三个教师便在一起争论、探讨解决问题。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注重可操作性和实在性 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作秀,他的指向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五、集体备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钻研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2、注重“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像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活动后,张颖老师就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的教情和学情,设计了教学方案,在群众性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效果很好,体现出她自己的教学为风格。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