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体备课有效性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什字中小
董惠敏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封闭式备课,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上周学区组织的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同题异构”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蜜蜂》为教材,同年级几位老师集思广益,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两种教案。几位执教者再结合个性特点,修改教案,反复试验,最后成功展示。其他几位教师全程参与视角、展示过程,过后各人作了深刻的反思,受益匪浅。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第二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总体课程目标的反思,总体课程内容的反思,总体课程组织的反思,科目目标的反思,科目内容的反思,科目组织的反思,单元目标的反思,课程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反思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教学反思,即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学后记,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备课质量以及个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对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课后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舒尔曼对“反思型教师”的定义:“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具体做法如下:
1.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实践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上完课后可以立即进行调整、修改,往往效果要好许多。
2.聚精会神地回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想想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是现设备课的。可将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教师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一时解答不清的难点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感触、体会等及时记录在该课的备课笔记上,以便自我鞭策和提高。
3.虚心好学地聆听他人的评议。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机会,特别珍惜老教师所给予的评价,争取在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时改正缺点,以不断取得进步。
4.及时记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和找出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在教学后记中一般要有选择地记录,比如:教学中的体会、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学中学生好的见解和教学再设计等。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在教学活动实践后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我们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备课,我们的教学设计有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会有保障。
新坝镇中心小学
朱文娟
第三篇:如何提高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黛溪中学
为创建高效课堂加强集体备课的补充措施
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一、指导思想: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要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备课的基本模式是: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个人备课应在熟悉课标、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热点的处理想法,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做好课堂内的落实。集体备课必须以个人备课为前提,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智慧,发挥团队精神。然后再个人备课,个人备课时要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补充和完善,对个人教案进行修改。因此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而是个人备课的再认识、再提高、再创新的过程。
三、集体备课的要求与流程。集体备课只是教师个人备课的有效补充和检查督促,它不应该是备课的主流方式,更不应该代替教师的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有实际价值,其前提就是教师事先认真完成个人备课,并在集体备课之后再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集体备课的精髓灵活机智地运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
集体备课要求全备课组教师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例题、统一练习、统一测评),是以备课组长为龙头,确定中心发言人,全体教师参与计论,各教师再写教案的一种备课方式。学案是配合教案和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编制的一种学习方案。在以往,教师既要写教案,又要准备学案,难以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为更有效地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提出并实行“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是将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的集体备课,备课时要考虑教师的教,还要考虑学生的学,其备课流程为:
1、自研教材,分工主备: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备课组长的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查阅资料,写出发言稿;
2、集体研讨,取长补短:个人对主备内容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名师、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3、整理详案,形成系列:在形成最佳课时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内容写出详细教学案(但要留有一定空白),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学案;
4、修修补补,因材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学案修改和补充,成为自己的课时教学案,然后施教;
5、教后反思,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学后记,备课组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以章节、单元为单位,全组老师同时钻研,分工主备,能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凝聚集体智慧。形成系列的教学案可有效减轻教师的书写负担,能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在同一课时方案中得到体现,能让教师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课后复习有依据。在每周课时安排上,该校教务处为每个备课组腾出了半天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进行检查和督促。
四、加强集体备课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对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课后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舒尔曼对“反思型教师”的定义:“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这些教师总是能够用事实来解释一切。”反思型教师并不是被动地考察自己,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一系列关系到学生成长的活动中。具体做法如下:
1、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实践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在一个班上完课后可以立即进行调整、修改,往往是后两个班的课上的效果要比第一个班上的效果要好许多。
2、聚精会神地回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想想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是现设备课的。可将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教师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一时解答不清的难点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感触、体会等及时记录在该课的备课笔记上,以便自我鞭策和提高。
3、虚心好学地聆听他人的评议。我比较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机会,特别珍惜老教师以及教研员们对我的课所给予的评价,针对我的优点和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时改正缺点,以不断取得进步。
4、及时记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和找出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在教学后记中一般要有选择地记录,比如:教学中的体会、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学中学生好的见解和教学再设计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用怎样的心态和行动来备课呢?我认为那就是终生孜孜不倦地学喜相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读教育理论、学术专著及相关学科书籍,永远把自我学习当作自己终生的追求,当作精神第一需要,不断地丰富知识、充实头脑、拓宽视野,提升修养,尤其是在自己所教授的那门学科里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在自己知识的海洋里,教给学生的那点知识,应当永远是沧海一粟,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我们教师必须要有一缸水。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才能使我们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丰富;才能使我们的备课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具个性。
教师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合作反思的作用,集体备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集体反思探讨碰撞的大舞台。首先反思的是教学内容,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在教学活动实践后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我们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们,由于教师间的教学行为具有个性,而事先准备的教学内容缺乏个性,个性的教师用共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这往往造成教学的事与愿违。由于我们组的教师在集体中反思,在反思中备课,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了保障。
2011.9
教导处
第四篇: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备课、上课、评课初探》学习资料
负责人:张莉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各年级组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例如在网上交流,发表博文,在QQ群中讨论都可以。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只要有一位教师有问题提出,两三个教师便在一起争论、探讨解决问题。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注重可操作性和实在性 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作秀,他的指向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五、集体备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钻研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2、注重“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像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活动后,张颖老师就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的教情和学情,设计了教学方案,在群众性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效果很好,体现出她自己的教学为风格。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
第五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的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无效集体备课的弊端
时下集体备课倍受青睐,目的是能够“积集体智慧,拓教学思路,促教师成长,提课堂效率。”但它在实践中也弊端重重。
(一)、众人拾柴“火”难旺。众观我们的集体备课,常常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原因:
1、备课观念偏颇:许多教师把集体备课当成分工备课,即教研组各成员进行分工,你备这个单元、我备那个单元,要么把集体备课理解为整齐划一,即严格规定集体备课必须统一课时、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作业乃至教案的格式等。
2、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热情不高、交流不深:有些老师担心如果把自己的好“点子”说出来,就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还有的认为自己的想法不成熟、幼稚,说出来可能会引起同行笑话而不敢交流。
3、集体备课的技术含量不高:有的老师态度端正,但因自身水平的限制,在集体备课时不得要领,简单重复,其资源的价值难以保证。再加上有的备课组缺乏骨干引领,无法发挥同伴互助之功能、、、、、、基于以上原因,集体备课虽是“众人拾柴”,但“火”难旺。
(二)、有形而无“魂”。
目前的集体备课大都只有集中、合作的“壳”,没有互动、碰撞的“魂”,就像是开“碰头会”。只是各自把自己准备的内容汇报一下,表面上看发言踊跃,实际上却无意义上的讨论交流,没有思维的相互碰撞,在认识上没有进一步的提升,在方法上没有进一步的改进,成了纯粹的走过场。引起的原因:
1、教师没有把集体备课当成自己改进工作、提升专业水平的必需,没有全身心参与。
2、集体交流中设立了主讲人,无形中就设定了最好的、权威的,也就产生了大部分人是听众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商榷者的事实。这样的集体备课有形而无“魂”。
(三)、博采众长成“拼盘”
有的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任务,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由教师分头“在线查找”,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成功下载”,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教学的实际,没有取舍,不加选择,“捡到篮里就是菜”,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窃为集体所有。
2、整合各种教参、教案,这一环节从这本教案上截取,只选好看、好听的,全然忽视框架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种所谓的“资源共享”仅仅是一种拼盘“。
(四)、重“课前”轻“反思”。
许多集体备课重视课前的集体备课,集众人之智慧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授课方案,但忽视对课后的反思。如果说课前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课后的反思则能帮助教师一辈子上好课。要知道教师课后的认真反思、汲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并及时将教学感悟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为今后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又可传播经验、为下一年级提供参考与借鉴,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提升群体的教研力,进而达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功效。
(五)、制造“模型”失“个性”。
许多集体备课,其实只是“集众人之力”制造“模型”,以共“克隆”。这样就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明显是在制造教学“标准件”。原因:一是教师忽视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和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和自我实践进行反思,用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照本宣科的执行集体方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研究上,致使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突破甚至连板书和课堂检测、课堂作业如出一辙。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如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有些教师存在“等”“靠”思想,等学科带头人或中心发言人提供教学资源,靠他人的经验应付教学,这样就大大助长了自己的懒惰思想。因此,每位老师在执教之前,要再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二次备课”,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积累个人经验。
二、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集体备课走向高效,这是新课改对集体备课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深情期望。那如何让集体备课更有效,更实效?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封闭式备课,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五)、集体备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钻研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2、集体交流的过程,展现出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集体交流的过程是为教师提供深入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3、“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助推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