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本站推荐)
浅谈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当今社会已是一个网络社会,有专家预言:21世纪是网络世纪,有的人可能仍觉得网络离我们还远,实际上它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对教育部门而言,网络正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教育坏境、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而这一系列改变也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催生新的备课理念和备课方式。下面就网络坏境下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浅谈几点个人想法。
一、要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意义
(一)电脑网络就象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
网络资源不但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变厌学为乐学,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博取众长,补己之短。
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的方案,更好的沟通整合教学的材料。备课过程中教师能把自己的优点展示出来,把自己的缺点弥补过来,博取众长,通过师资的融合更好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活跃性。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能更好为教学工作服务。
(三)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化繁为简,并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性。
网上集体备课老师可以把自己的备课教案放到网上,大家有时不会集中在一起,但又能很好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可以在家里用视频、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既节约了时间又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更新了老师的资源储备和资源共建。
(四)网络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处理好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与传统集体备课的关系 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定位,一是丰富集体备课的形式,使集体备课的形式各式各样;二是作为集体备课形式的一种创新;三是对传统集体备课的整合与补充。对于传统集体备课来讲,其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全面的、及时的和深刻的,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则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而且还可以在不相识的前提下,实现跨区域的同伴互助。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提升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益,网络平台上的教研内容可以看作是传统教研实践内容的映射,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和传统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优势互补的。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应以传统集体备课为依托,积极探索新的思路、策略和方法,不应是传统集体备课的信息化,它应该植根在传统集体备课的土壤中。将两种方式进行有机 2
结合,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弥补,才能提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三、提高教师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应用意识 在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背景下,网络硬件设施对于许多学校这已不成问题,比硬件设施更重要、更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因此,转变观念,提高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应用意识是当务之急,树立合作观念、共建观念对于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开展至关重要。
推进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首先要愿意去做,敢于尝试,只有去做了,才能不断改进,深入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开展得好坏,关键是应用意识的差距,是状态的差距。我们要让更多的教师在了解网上集体备课,自觉地参与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投入到新形式的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之中,为学校、学科、个人的发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管理机制 制定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制度化以后,不仅可以使要求覆盖到每个人、每个学科,更可以保障研究的完整性,同时鼓励创新式的各种研究。要把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活动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学部门根据学校教 3
学工作计划制定集体备课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活动。通过制度的约束,解决信息传递中的障碍,保障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我们还应该把参加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列入到对教师进行的教学考核、评估等事项中,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五、推进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不能增加教师日常工作负担
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是网络技术教育应用的高级阶段,在实施与推广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成本效益问题。这里包括技术本身的成本以及使用者的人力成本。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推广不应以增加教师日常工作负担为代价。
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是一条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道路,推进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开展应以促进引导为主,着重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在网络教研平台的自觉表达,不能强制和重罚,盲目发展和过度的行政推进。
六、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较低,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开展网络 4
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重要保证,所以整体提高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和现代化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为了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学校要为教师学习创造必要的环境并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以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是教师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使之能自觉参与到培训活动中。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过程中的运用,强化使用的意识,强调“用中学、学中用”,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运用水平和操作能力,使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得以顺利进行。培训要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注意培训的实效性和层次性。培训要与教研相结合,只有通过研究性培训和扎实的教育研究实践的历练,教师才可能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也应该具有研究性的特质,培训课堂必须体现研究性,并有意识地组织教师进行网上研讨,提高教师们利用网络进行教研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还需要有技术支撑,因此,在起步阶段除了要有研究队伍以外,还需要有技术指导队伍,在教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遇到信息技术问题时,能得到及时指导,排除障碍,确保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顺畅进行。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的数学集体备课有效性研究方案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集体备课有效性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目前,中小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关于备课的要求有很多,如备课的项目就有备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教学理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媒体运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等。在这些条条框框中形式主义的成分居多,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为了保持备课本的整洁、保持书写规范„„,使得写教案蜕化成了一项机械、呆板的体力活,成了教师一项沉重的负担。由此许多教师对写教案产生了反感,认为这是一项繁重而无效的工作,认为它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挫伤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患上职业倦怠症。因此,广大教师极想摆脱这种现状,要求对备课工作彻底改革。
2、新课程改革呼吁有效的集体备课,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教育观念的变化,也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授课内容的呈现方式、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对于教授这些科目的教师来说,知识的局限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最快途径就是集体备课。此外,新课程的另一重大改变就是教师授课方式的变化,如果教师还照本宣科,根本就无法上课。在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学设计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难度非常大、非常耗时的环节。如何让教学设计既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集体备课无疑是一个能让教师在合作探讨中找寻最佳教学设计方案的科学、高效的途径。我们在新课改面前不仅应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的合作也同样重要。新课改对集体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集体备课已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传统的集体备课只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激发感情等等,传统备课方式的封闭性和武断性影响了课堂的生成性,让课堂也带上了教师预设的枷锁。那么如何解决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课的局限性呢?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有效性研究已势在必行。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这项课题是以学校网络环境为基础,以教师集体备课为主要内容,探讨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优化教师集体备课,提高备课效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不充仅指教师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更指教师利用网络实现本校教师之间、本地区各校教师之间、不同地区各校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立体备课,使集体备课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的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教案,发展到以备学生、备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备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实现
三、研究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老师们对校本教研的深入研究,集体备课这种原已有的教研方式也随着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网络集体备课已经越来越得到各校的推崇,并成为了眼下非常时髦的一个追求。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专家们却发现有的老师从别的网站复制一下教案,然后通过粘贴变成自己的教案;有的老师草草了事,两言三语完成任务;有的老师下载别人的教案应付检查,却仍然我行我素,自上自的课。如此种种,我们认为老师们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备课模式并没有得到改变,那只是穿新鞋走老路,从一种复制改成另一种复制。而且从人力还是物力上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这些现象都说明网络合作备课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还是有很多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以网络下的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的现实意义。
2、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与传统的集体备课,不仅是备课手段的不同,在备课形式、备课方法、教学资源共享上都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集体备课在享受它的好处是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种成本就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学校的设备追加和管理者的技术进步,三者缺一不可。成本的额度是三者的乘积,各元素的增减变化对总量的变化都是呈乘数倍数影响的。就我校现阶段的集体备课而言,学校设备配置不足,管理者习惯于“簿记式管理”(如:要求集体备课有三稿:初稿,修订稿和执教稿),再加学校班额过大,每班都有七、八十名学生,一部分教师还要上两个班的数学,造成教师的工作量就被成倍增大,当这种增大超出一般承受能力时,集体备课就因成本不足而流于形式,弊大于利。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应用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施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并达到课程改革目标,要有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做支撑,要通过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式的更新,才能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研究优质教育资源应用,对促进新的课程改革有积极地推进作用。学校优质资源的应用又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这需要备课组成员齐心协力,发挥集体智慧,优化教育资源,把网络环境和集体备课有机的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真正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4、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是的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登上备课平台,就可以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这就弥补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备课人数、备课时间、备课资源、备课地点有限的种种不足。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教师如果单打独斗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新课程而言,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设计的探讨要比在网上下载一些课件的意义大得多。所以,网上集体备课的开放性,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多重交互性,迅速及时性等特点都是其应该大力提倡的原因。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集体备课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总目标:构建集体备课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从而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具体目标:
1、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要求和制度及有效模式,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管理。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网络环境下有效集体备课新模式。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设计,建立学科网络资源库。切实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广大师生的信息技术素质。研究主要内容:
1、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制度等,探索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活动的内在规律,总结出校本教研管理的有效策略和可行办法
2、通过基于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研究,总结集体备课与传统备课的共性与个性,探索出有效集体备课模式。
3、整合网络资源,与学校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资源的有机结合,促使教师研究能力的发展。
主要的观点和创新之处:“教师网络下的集体备课”可以正式作为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教师交互式教学、教法研讨的一种新型备课模式。“教师网络下集体备课”具有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快捷性,集体智慧的互补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其创新之处在于把网络技术与集体备课紧密结合起来,以运用促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让集体备课真正达到优质、高效。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思路: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网络平台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针对这一点,我们的设计是以教师备课为突破口,首先,我们以数两科为试点,实行了集体备课,通过两年的来的实践,集体备课确实发挥了教师们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负担,很多教师已不适应这种形式的备课。既然集体备课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解决问题,我们先设计问卷抽查,找出问题的成因,然后对症下药。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出在教师写的东西太多,应付不过来,导致教师们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更没有时间去制作课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研究,得出在网上备课、打印教案的方法可以解决教师书写难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以网络下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为研究内容,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情况下实施集体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并把它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托集体备课,创办特色学校。为此,我们先以课改年级为试点(1-3年级),然后全面铺开。
2、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
a、调查法: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学校目前状况,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了解教师备课情况及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等,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b、文献法:通过网络了解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学习相关理论。通过购买理论书籍,让教师研究有相关的理论依据。
c、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开展深度研讨,撰写经验及相关课例、教学反思等,及时交流。d、行动研究法:对教师行动进行跟踪研究,找出适合课题研究的新途径。
六、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限为3年(2006.3——2008.12)
实验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培训教师2006.3——2006.9)
学校定期举办理论讲座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让实验教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从而积极参与实验,树立必胜信念。第二步:实验实施(2006.9——2008.6)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分析反思,写出优质教案、反思及案例,不断把实验引向深入。
第三步:总结推广(2008.6——2008.12)及时总结教改教研成果,总结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有效模式,从而丰富有关的教育理论,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A: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负责筹措课题经费和经费管理,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B:负责课题方案、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指导和督查子课题的制定及各项研究工作。
C:负责研究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为改善学校研究环境提供技术和经费保障。
D:负责实验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E:负责完成课题每阶段的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论文的及其它研究资料的收集的整理工作。
F、黄晓红:负责落实课题实施计划,指导实验教师开展具体研究活动,并记录、收集各种研究数据、资料。
G:负责对实验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收集整理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通畅的网络环境。H:实验教师,负责组织集体备课的,探讨集体备课模式,建立学科资源库,建立集体备课电子档案,负责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作好研究记载,撰写实施方案,总结各阶段的研究情况。撰写教案、论文、案例、反思、设计制作课件 I:研究理论指导。
八、经费的筹措及管理: 经费筹措: 自筹资金:4万元 经费支出:
资料收集打印费:1.5万元 教师教案、各种资料的打印,照片、摄像等;
师资培训费1.0万元 课题主持人培训,实验教师培训; 课件制作费5000元 自制课件,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研活动经费5000元 上研讨课、汇报课,开展各种活动。专家鉴定费5000元 开题、成果鉴定;
研究活动经费4万元,保障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每期大型教师课题研究活动2次以上。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一)、课题预期成果:
(1)教师观念得到转变,教学理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2)探索出网络环境下有效集体备课新模式,提高教师集体备课的效率。
(3)通过课题实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表现形式: 1.研究计划、方案、总结
2.课题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课题参考资料》 3.备课研究:《数学科教案集》
4.撰写教案、论文、案例、反思、设计制作课件,收集、积累资源,形成系统的资源库。
5、数学科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有效模式
6、研究报告
第三篇:集体备课有效性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什字中小
董惠敏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封闭式备课,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上周学区组织的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同题异构”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蜜蜂》为教材,同年级几位老师集思广益,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两种教案。几位执教者再结合个性特点,修改教案,反复试验,最后成功展示。其他几位教师全程参与视角、展示过程,过后各人作了深刻的反思,受益匪浅。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第四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总体课程目标的反思,总体课程内容的反思,总体课程组织的反思,科目目标的反思,科目内容的反思,科目组织的反思,单元目标的反思,课程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反思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教学反思,即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学后记,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备课质量以及个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对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课后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舒尔曼对“反思型教师”的定义:“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具体做法如下:
1.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实践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上完课后可以立即进行调整、修改,往往效果要好许多。
2.聚精会神地回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想想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是现设备课的。可将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教师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一时解答不清的难点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感触、体会等及时记录在该课的备课笔记上,以便自我鞭策和提高。
3.虚心好学地聆听他人的评议。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机会,特别珍惜老教师所给予的评价,争取在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时改正缺点,以不断取得进步。
4.及时记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和找出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在教学后记中一般要有选择地记录,比如:教学中的体会、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学中学生好的见解和教学再设计等。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在教学活动实践后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我们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备课,我们的教学设计有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会有保障。
新坝镇中心小学
朱文娟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摘要: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在网上学习一般是与教师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生要依靠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这种资源是一种分布式的资源。
关键字: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有效性:措施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加快社会的进步。同样,网络给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个任何”与主动学习
网络应用于远程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发展中的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
因特网中信息(内容)源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能动式的实时互动,即主动、可控型交流。网络的这一重要特性,使网络教育成为惟一的、真正的在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的远程教育方式。
三、内容丰富和多媒体生动表现
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采用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包括制作、存储、自动管理和远程传输。将多媒体信息表现和处理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各个环节,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个性化教学
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贮存;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即可基于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进行针对不同学员的个别式个性化学习建议、指导教学和应试辅导等。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条件。
事实上,通过已有的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进行调查表明: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娱乐游戏(32.82%)、与同学朋友联系沟通(41.03%)、学习需要(17·44%)、获取信息(8·71%)。学生上网目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但娱乐游戏和与同学朋友联系沟通成了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这就说明:
1)虽然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很快,但网络学习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网络还没有对学生学习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接受这种新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2)目前大学生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学习的随意性很大。在许多大学生的观念中,互联网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工具或者通讯工具,而没有认识到其蕴涵的强大学习功能。
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联想到,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并非全是有效的,这也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网络学习心存怀疑,使大量的网络资源不能在各个层面实现共享,学习者的知识片面化的原因,因此,本课题通过对网络环境能够下的学习者,网络课程,教师三方面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来使网络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不仅可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全面推进“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以爆炸的方式增长,快速的知识更新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人们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上都要改变。由于互联网里面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我国对远程教育高度重
视,在网上学习者也越来越多。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有一下特点:拥有优秀资源共享,知识面广,学习的随意性,传播速度快,少依赖多自主。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前进很乐观。
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全球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大学生人数将呈爆炸性增长,资金投入将增长一倍以上。网络教育涉及的范围,也将从简单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如:英语、计算机、会计等)、向高层次的教育(如:专科、本科、研究生)方向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由教育部批准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重点院校已经达到了68所,在美国的4000余所大学中,有两千多所已开设了网上课程,或是利用网络增进校园课程。约有500万美国学生报名参加了高等学校开设的网上课程,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表现形式也将日趋多样化,课件中会大量的引进了新的技术,如flash media playersmil等多媒体技术,不再是以前的纯文本性的资料堆积,使得学员不仅能从文字资料中获取知识,而且能直接看到老师讲课的图像,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使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业内人士分析: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与爱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与学习步骤。利用Internet远程教学,学习者不会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轻松学习、娱乐学习。因此,近几年,网络学习资源的供给相对来说很多,但事实上还远未达到国内学习者的需求,权威性,全面性都有是网络学习服务机构发展的瓶颈,而中国学习卡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实现了许多人想做而不能实现的梦。
有关教育专家他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前进非常好,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交流不受空间物理特性的约束,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失为现代学习的一种新型武器。本课题的研究依据: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的理念。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与学生是分离的,在这种情况下,使学生将原来在传统学习中的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上有新的突破,才是有效的学习。
1、概念界定:有效: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后,在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上有新的突破。
学习:是由学习者发出的,对未知事物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认知、理解和加工的过程。
2、有效学习的具体内容:
1)有效学习是学习者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共享。2)有效学习是关注学习者学习效率。
3)有效学习是关注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后的进步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将产生的作用和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以爆炸的方式增长,假如通过探究出某些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络学习中的时间的开放性、空间开放性、教室的开放性、课程的开放性、学习者的开放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全能型人才,加快社会的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原则: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出发,找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使他们进行有效学习。
本课题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探究若干在网络环境下,使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主要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网络课程、教师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找出使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可行的策略。研究的主要方法:文献查阅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文献查阅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当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确定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重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教师和网络课程。访谈法:通过对有过网络学习经验的在校大学生及社会在职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学习者对待网络学习的态度,以此为出发点,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提出若干改进措施,从而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学习。
问卷调查法: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之上,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要素学习者,授课
教师,课程内容三方面设计问卷。问卷的发放主要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发放的对象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还有其他有过网络学习经验的在职人员。通过调查,可以找到当前网络学习者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出能使网络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的研究进程及研究工作的实施:
第一阶段:11月30日——12月5日 准备阶段。通过文献查阅确定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第二阶段:12月6日——12月21日 通过查阅文献,确定本次课题要研究的方向。对组内成员进行再分,各小组负责一个研究方向。确定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要用到的方法。
第三阶段:12月22日——12月31日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撰写科研报告。在科研过程中涉及到调查和实现:
调查的目的:为了发现当前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从网络学习者自身、网络课程及授课教师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地点: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发送点在邮件。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和若干在职成人。
调查范围:由于调查的渠道的特殊,本次调查范围遍及我国各大城市和农村地区。调查方法:重点调查和随机调查
问卷来源:问卷的内容来源于小组内成员之间的讨论和组内成员研读《网络环境下,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设计的。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由于本次问卷是从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者、授课教师三方面进行设计的,故对这次调查结果分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网络课程方面: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课程的开发极其重要,课程设计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承担了教育内容的组织、制作与呈现,所以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的学习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网络课程中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是因为网络课程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发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行改进。目前,网络课程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网络课程在不同程度上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而对课程环境缺少足够的重视。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可以显示38﹪的网络学习者认为课程环境的设计不是很友好,导致他们很容易疲劳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这势必会影响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有效性,这就像我们坐在一个布局很不合理的教室中学习即使学习者本身意志力很高,也会或多或少的对学习者有一定影响。第二,网络教学内容的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或以教师讲解的视频为主,个别的还存在文字教材搬家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有16﹪的人认为网络课程设计的不合理,66.7﹪的调查者认为网络课程的设计“就那样”,显然有82.7%的人对网络课程的设计还是不太满意的,课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若大量的呈现文字阅读很容易使学习者怀疑自己是在课堂学习还是在上自习。第三,网络课程缺乏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互动的平台,调查显示又尽56%的网络学习者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参加了网络学习的,但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将知识加以运用,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我国古人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者”在网络学习中同样适用。协作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又可以督促他们将理论应用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能力的提高,所以协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也能够对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较为隐蔽的,潜移默化的。第四,网络课程设计缺乏必要的文字教材。虽然函授阶段的远程教育早已被第二代、第三代远程教育所替代,但是从大多数学习者经验来看直至教材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这一点在远程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英国开放大学经研究,得出“使用频率最高,占用比例最大,最受学生欢迎和教师重视的还是文字教材”也能够证明。网络这个媒体不是万能的,这就需要与其他的媒体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由此看来缺乏必要的文字
教材也是影响网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之一。
二、学习者方面:
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学习者因素对学习者自身在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我组人员的分析讨论影响学习者有效性学习的因素有以下几点(图1):学习者的生理因素、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学习的方法手段。分析如下(一)生理因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见身体因素对一个人的生活影响很大,同样对学习者的有效性学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身体健康的人能够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这个过程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加工模型可以看出,感受器与效应器是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接受刺激和对刺激作出反映的生理条件学习是不能进行的或是低效进行的。
(二)学习主体的心理状态:学习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习者心理状态对有效性学习有着指导作用,这一点我们从霍金的例子说明,大多数人与他相比,身体是很占优势的,但《宇宙大爆炸》却是他写出来的,这就足以体现出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对学习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方面主要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兴趣是激发学习者有效性学习的动力,可以使学习者克服更多障碍,是学习者进行有效性学习的重要保障。性格特征也能对学习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人生性沉稳、一丝不苟,而有的人则急于求成、时冷时热、浅尝辄止,有些人也许会因为长时间在网上学习感觉枯燥无味而放弃学习,相反也有些人会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中是动机,它能够平衡其它方面的影响学习有效性的因素。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是倒“U”型的,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随着动机的增加而提高,当学习动机达到中等适宜强度时,学效率最高,当学习动机过强是学习效率反而会下降,这也能够表明学习有效性会受到动机的影响,且这个影响不是正相关的。以上所分析的属于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力、想象、思维等,这些都能过对学习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显示学习有效性78%得网络学习者不会回顾或很少回顾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网络学习者记忆力比较好,可见记忆是影响学习有效性的一个因素。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注意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干扰信息很多,有没有传统课堂中的老师或同学可以监督,注意力不集中的这种现象在网络学习中很严重,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近66.7%的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时会同时打开QQ等娱乐软件,77.8%学习者会遇到广告等信息,这些都能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只有注意力较为集中的人才能够使受到较少的影响从而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思维和想象则会因为学习的内容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不论是哪一个网络课程,思维和想象都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所以它们对学习有效性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四)学习方法,以上不论是学习者的生理因素还是心理因素都是从学习这本身角度出发研究的,而学习方法则是外部因素,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所谓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者通向某个知识的通道,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吸收所学的知识,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降低学习的强度,因此学习方法也是影响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应该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有很多种,是否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一个手段,不一定是你用了学习方法学习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三、教师方面: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网络课程中教师的这种地位并没有改变,同时为了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教师还要充当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将网络学习者引向网络课堂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学习。据我组调查学习有效性83.3%的被调查者对授课教师不是很满意,并且还认为这是影响他们选择网络课程的关键所在。可见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还是网络课程中亟待改善的问题。我们认为现阶段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就是的教师的教育观念,网
络课程有别于传统课堂,而教师们却很难挣脱这种束缚,在录制教学视频时只是对知识进行灌输,没有从学习者将学习者的心理、智力等考虑在内,这势必会影响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有效性。教育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就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现在网络课程中制约学习有效性的瓶颈。
以上分别从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者和教师方面分析了影响学习有效性的的因素,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单独作用的,它们是可以进行相互的补充,相辅相成的。
有效的措施:
基于对调查中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我们对以上问题分别提出可行的措施,来使网络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
一.在课程内容方面:首先要选拔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如(教育技术专家、课程设计专家等)来参与课程及网页的设计,制作出的课程要得经过严格审核才能发放实施。二:课程设计者要及时了解课程的改变,并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根据教师的一些课程安排和讲解内容要灵活安排网页界面和课程内容。例如:教师这节课讲的是化学仪器介绍,网页设计就者就应该在适当的位置呈现出烧杯、锥形瓶等仪器,既可以使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认识,又可以增加体验。也可以将与教师授课有关的其他资源以超链接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资源。三:图形、动画、音频、视频、文字等的布局要合理,要富有人文色彩,既不能有太多的文字信息,避免引起学习者的视觉疲劳,也不能有太多的图形与动画,避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另外,要得注意色彩搭配。四:网页设计者要把网页设计的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和科学化,让学习者感到亲切感,使他们不再讨厌网络环境中学习,进而习惯网络环境下学习,例如,课程设计者可以在界面呈现的内容多用一些类似“我们”的词语,让读者有“我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的心灵体验,从情感上调动热情。智能化要求界面有记录学习者上次学习的进程 的功能,使学习者容易找到上次未完成的任务,此外,还可以提供计算器,词典等学习工具。五:在课程设计时要增设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平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习者思考解决问题,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机会。通过协作性学习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互相认识的机会,这样能使他们在网络学习中不再感到孤独,压抑,同时还可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六:网络课程应该配有适当的书面材料,将这些材料发送给学习者,使学习者巩固学习内容。
二.学习者自身发面:首先,学习者应该加强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第二:规范学习生活习惯,保持清醒的头脑,比如,不要总是熬夜,毕竟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白天才是工作和学习最佳时间。第三:针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尽量将学习地点选在宽敞舒适没有干扰的地方,在自己大脑最兴奋的时段学习。第四:要与其他伙伴进行交流学习,吸取别人成功的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好的方法整合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中。第五:学习者要阶段性地进行自测,制定阶段性计划与长期的学习计划,确定好自己的学习目标,这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可能会挫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过低学习者不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学习者在平时学习过程当中培养自己思考的习惯。比如,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自己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会贯通。
三.教师发面:(1)要尽量多地将精力投入到转变自己教育观念发面,可以阅读网络学习有关的书籍,还可以去参加相关的培训。(2)在录制视频时要考虑到教师与学生分离的状态,针对网络学习者的特征并作出相应的改善。如学习者大多数为成人,学习时间不集中,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层次不齐,教师应在讲课过程中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可以在课程讲解中,建议学习者进行一些对所学课程的领会有帮助、也含有一定趣味性的活动。在作业的布置中,增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任务。(3)定时地收集反馈信息,反馈在教师教育中穿插着很重要的角色,虽然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能够当时获得信息,但是可利用网络的功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如通过BBS、电子邮件等通道,授课讲师应尽量及时地进行
阅读、了解,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能鼓励学习者与教师进行交流,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家庭对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影响 如何才能使网络学习者更愿意进行协作学习
相关参考文献:
[1]许晓艺
潘战生 卢和琰 武志丽《网络学习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2]梁毅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郝连科 沈慧娟
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效率的宏观要素探析 2009年第10期
[4]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作者:赵玉静
刊名:信息系统工程
出版日期:2009 期号:第1期
[5]刘长勇,宁正元 基于学习流的网络学习的平台研究
计算机系统应用
出版日期:2009 期号:第1期
[6]刘玉红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的角色定位
成人教育2009/02总第265期
[7]阿迪力·努尔
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现状调查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8]王碧静.凌国理.李志春.沈文静.黎晓.叶淑珍
电脑知识与技术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9-83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