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台州市黄岩区城关中学
肖彩鸿
摘要:笔者从一次公开课后的反思中意识到,科学探究教学要讲究有效性。在平时探究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而忘了这个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另外,有大量的课堂探究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而导致探究教学低效现象屡见不鲜。笔者就新课改以来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从: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二、适时进行指导,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拓展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来谈谈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探究 教学 有效性
有幸参加了市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并上了一节《物质的导电性》的公开课,同时听了同行的两节相同内容的课。课后在进行评课时,对三节课进行肯定的同时,有一些同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节课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时,各自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也拿出身边较多可以被检验有无导电性的物体,但实际效果差异较大,如何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做到真正的“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事后我对这个问题细细想了一番,觉得确实在平时的科学探究教学中由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所以在实行中有可能忽略了课堂的有效性,甚至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机械化的探究,二是放羊式的探究。那么,什么样的科学探究课是有效的呢?
我国学者叶澜以“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为题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即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课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由此,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和听课感受谈谈科学探究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上看,生动、自然、贴切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一个好的情景,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进入有效的探究式课堂,进行发现式学习。
在实验中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真正发挥实验的最大功效。例如教学《液体的压强》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教学“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课本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思维。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 1 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功。从“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到“液体压强计”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经过探究后获得自主发现,体验探究学习快乐。
笔者在进行“酸的性质”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情景如下:我先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只洁净的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2—3滴石蕊试液(甲溶液);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盐酸(乙溶液);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会儿就看到A烧杯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1)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给出你的猜测。生1:A烧杯中的蒸馏水使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生2:B烧杯中的浓盐酸挥发出一种气体,溶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溶液变成红色。生3:A烧杯中滴入的石蕊试液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色,与B烧杯无关。生4: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生5:„„
(2)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测。提供的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滤纸;蒸馏水、石蕊试液、浓盐酸、氯化氢气体等。(3)对这个趣味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你的结论是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实验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在新制的生石灰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比较”,“倒扣在桌上的烧杯中一高一矮的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等实验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
二、适时进行指导,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科学课程理念指明,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的时候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学生自己去做,最好在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才进行课堂讨论。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自主发现的过程。竺本达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学生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讨论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实际上如果教师问题问得不好,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探究。
例如,笔者听了这样一节《物质的导电性》公开课,在学生探究“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时,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组学生拿出改正液做实验,可能觉得比较好吧,就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改正液能导电吗?”当时几乎每个小组都停下正在探究的物体,纷纷拿出改正液去探究其导电性。我认为这样提问不足取。首先,当学生沉浸在探究乐趣时教师不适时的提问,干扰了学生探究时的注意力、观察力,中断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和思考。其次,当学生将桌上现有的物体一一进行实验后,拿出身边可探究的物体时,学生进行的是自由的探究,各小组拿出的物体各种各样,不需要强调对某个物体导电性的探究。因此,当学生在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对各组探究过程出现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记在心里,尽量少说话,除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个别指导外。然后在探究结束后,再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由小组提 2 出,全班学生讨论,这样,使个别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知识,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我们的老师常常出于学生“实验能力不强”的考虑,对探究实验的方方面面“管”得可谓面面俱到。如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探究过程不顺或在探究中出错,在实验探究前仍会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操作。另外,当学生一旦在实验中遇到障碍的时候,老师就会及时地帮助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于是学生就失去了自己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只能练习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这样的实验探究,就不会有生成性的内容,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降低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拓展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教学强调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达到大胆探索、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新知识的探索,去体会求新、求异的乐趣,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求新、求异的实验,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我有意把学生分成A、B、C三类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去探索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A组用石灰石和稀H2SO4反应,B组用石灰石和稀HCl反应,C组用Na2CO3和稀H2SO4反应。实验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产生气体的时间,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物的量变等)。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A组方法不可取,原因是生成微溶的CaSO4要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使反应中止; B组反应速度适中且便于收集,是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 C组反应很快结束,速度迅猛,不便收集,适宜灭火器原理。
通过这样的实验改进,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探究的机会。通过比较、鉴别,举一反三,既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实践证明,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那么知识容易遗忘,记忆难以长久保持的,教学效果也比较低下。因此,对书上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对比实验观察远比记住实验现象更为重要。
又例如,我在《水的压强》教学中,当从固体压强中引出水压强并探究其特点时,学生很自然地会猜想“水的压强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因此,在水内部压强的特点探究活动中,不但要比较同种液体中不同深度、不同液体中同一深度之间的压强大小,更要比较相同质量的水在不同深度时产生压强的大小,以启发学生对书本中实验活动提出质疑。师:从探究中可知,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生:老师,我认为水水内部压强大小和水的质量多少也有关。师:为什么?
生: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和固体一样,对支持它的物体也有压强。刚才向玻璃筒加水,由于水的重力增加,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也随之增大。
师:哦,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好是在水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来比较容器底部橡皮膜凸出程度。生:有了,只要把等质量的水倒入粗细不同、侧壁小孔大小一样的玻璃筒中,比较橡皮膜凸出程度。
师:按学生的要求进行实验,你们看哪个橡皮膜凸得更出一些?
生:细的一只。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师:水的压强与水的质量有关系吗? 生:肯定没有。„„
通过以上对实验的延伸拓展,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仅仅靠学生自主探究往往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浮于表面,参与度不均衡,知识落实不到位,这是探究中经常出现的低效现象。所以探究活动结束后,就要对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及现象及时地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活动之后,最好将实验器材全部收集归放在一边,再集中精力进行讨论。
首先,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讨论中来。探究活动中,可能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传统教学过程从来没有经历体验探究创新学习的方法,因而学生多数不会参与,不习惯参与,结果课堂上或者是一片寂静,或者是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设计的实验令人啼笑皆非,实验的结果乱七八糟。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脑的习惯,对这些现象教师不应批评,而是设法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肯定或鼓励或提示引导使之完善。学生能干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懂的,教师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教师参与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讨论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再次,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经过实验结果的研究分析后,教师组织学生给各小组或个人一些机会,以自己想到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探究工作。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促进:当某个小组或某人解释、阐明、澄清或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时,会促使学生构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当学生交流了他们的发现和解释,并倾听到他人对这些数据、资料、信息的解释或推论时,他们将会刺激、被引导着去反思自我,接受其他人的建设性批评,或对这些批评做出反应。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做出最后的结论,并将学会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是一个完整的“发现”过程,一次完整的探究经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因此,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提高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尽量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从而让我们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著 《科学究竟是什么》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2、何灿华 《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 教学月刊 2007,10
3、程思 《小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现代教学 2007,11
4、《科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第二篇:浅议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浅议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向课堂要效益”是每位教师必须追求的目标。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在科学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呢?下面,我就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来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一开始我按照教材上的材料提示,为学生准备了肥皂,但是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我发现使用肥皂存在以下问题:
一、肥皂不容易进行切割。
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切割的肥皂小块很难做到重量一致、形状一致,这样会给实验带来较大误差。
三、由于肥皂不容易切割,学生在使用刀子切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划破手指。
四、学生在课上切割肥皂也会占用较多时间,影响课堂探究活动的进行。
五、肥皂不容易研碎。
既然肥皂这种材料不利于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那么能不能找到其它更合适的实验材料来代替它呢?经过查阅资料和向其他老师请教,我发现我们平时生病时服用的药片在大小和形状上都是一样的,如果用药片来代替肥皂的话,将可以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材料上的一致性。经过询问医生,最终我选定了一种叫做维生素B12的药片来代替肥皂,因为这种药片具有以下优势:
1、药片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一致的,这样能够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材料是一致的,减少了误差的产生。并且减少了切割的环节,节约了时间。
2、这种药片体型较小,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进行溶解。并且这种药片呈黄色,在水中溶解时,它的水溶液呈现出淡黄色,易于学生观察。
3、这种药片是无毒的,对学生的身体没有损害,能够保证学生安全。
就这样,经过努力,找到了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加热能否加快溶解”、“研碎能否加快溶解”这三个探究活动都进行完的话,35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用的。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呢?我决定对班里的十二个小组进行分工,让1-4组做“搅拌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让5-8组做“加热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让9-12组做“研碎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经过这样调整教学思路之后,我又在其他班进行了尝试,发现可以在课堂上的35分钟的时间之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应该怎样来消除学生心中的遗憾,满足学生的诉求呢?其实,科学课一直强调,课上的活动结束了,探究却没有结束,应该让学生将科学探究一直进行下去。虽然,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但是我还是要求每一个小组都要把另外两个没有在课上完成的探究活动在课下亲自动手去验证。结果,同学们都很踊跃,并且在课下也很顺利地完成了另外两个探究活动,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搅拌、用热水、将物体研碎都可以加快溶解。经过这样进一步的调整,终于给这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通过上这堂课,学生收获很多,我感觉自己的收获也很多。我认为,要想在科学课上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会直接决定实验的成败。如果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将对课堂探究活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较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反之,这堂课就很难取得成功,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得到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更加无从谈起了。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更要做一位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利用教材,更要善于从生活中搜集材料、挖掘素材,从而为教学所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当然,有了合适的材料,还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对学生表现、课堂时间限制、突发事件等都要提前进行预设,尽可能的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究。这样,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提升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当然,上面只是结合我的工作实际,从两个小的方面简单谈了一下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我做的工作还很少,还很肤浅,要想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几点思考和探究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几点思考
——参加区进修学校教研〔备课〕组长培训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指的就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的教师,如何能够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客观的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中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性的?
通过学习知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标准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我听懂了,我会做了”这样的层面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走入了一种误区。真正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在三维目标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如何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1、树立正确的观念。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传统的“我听懂了,我会做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掌握,还要关注学习过程中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心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新时期国家的建设和竞争更需要有创新性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要从小抓起,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行为。
2、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更应夯实双基,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比如专业知识和素养,师德师风的建设。
„1‟提升教师的素质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课堂和教学的评价标准、制度和体系,也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再“唯分数论英雄”,不再”考分考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真正让学生既能学到当前的知识,又让学生的学习有了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2‟、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3、确实开展好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 4
“每上一节课,我通常要准备一个月”,国内某著名教师如是说。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和途径。通过教研活动,可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得到提高,通过同课异构,又可以使得教法教学丰富多彩,通过交流讨论,使得上课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总之,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认为要认真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了解其中的纲领和内容,体会它的精神和实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作到有的放矢,提升和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现在数学出现差生面大、低分多,优生不优。所以,如何做好培优转差工作,是摆在我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待差生问题上,了解为什么差,什么原因差。差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习习惯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说明只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有好的成绩。差生在听课、复习、作业这几个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加上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只要有一个环节没弄懂,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后面的学习。
二、学习方法、策略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千篇一律,默守成规。常常见不少同学“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都是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只是一知半解,或根本就没有弄懂。有学生抱着数学课本死记硬背,对于数学这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却不会活学活用。
加强概念性讲解,同时在学生探索,讨论,学习的过程中,不觉体会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在讲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可以先复习和联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讲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都可以构造成三角形来做;讲分式可以联系分数;平时注意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的培养,我相信这一定会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
关于试卷讲评,我想应该更多的从改卷实际出发,把试题和知识点联系起来,同时注重教学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不要变成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教学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关乎教学的成败。课上老师讲授,学生听受,如果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
/ 4
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所以,试卷讲评不再是答案的重复,而更要将它变成一节分析,解决和归纳的课。让学生掌握其方法,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想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
想用中靶实验验证“用频率估计概率”,同时,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设想应该比“掷硬币”更能联系中考,更多地体现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同时这个选例更高吸引力,更具创新性。
在实践中,确实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极其活跃。但有一个因素,没有料想到,就是时间控制,学生抛掷中靶难度大,所以次数不可能很多,耗时还很长,而“分组掷硬币”的试验则不会有以上情况发生。就教学效果来说,后者更能体现教学目的。我终于领悟到为什么教材上把它安排到“数学活动”上去了。
由此可知,实验操作课不仅要明确实验目的,告知操作步骤,更要道具准备充分。实验目的要明确,同时,还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如果迟迟出不来效果,那么整节课的教学计划就会打乱,更无从谈教学目的了。
复习课怎样上?我开始的思路是“三步法”,即先过一遍知识点,复习例子;然后是讲评
学生的文章写得越来越好了,我念了几篇风格迥异的文章
确实,教学方法的提高犹如在黑暗中踯躅前行,虽艰难而有收获。“写三年教案成不了教学专家,但是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会成为教学专家”。我在想,为什么八班的课比较难上,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自身的原因还需认真思考。我上课不可谓费尽心机,同时也千方百计地钻研教材,尽量按教学规律科学有效的上课。这个学期,自认为要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也更加敬业,常常是挑灯夜战,明思苦想的。
1、学习教学大纲,确定教学任务、目标和基本的教学方法;
2、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和德育智育因素;常见教学目标上写:理解某某概念,性质和定理什么。关于教学中的“理解”,《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探究》中说:包括三个层次:
1、能正确陈述所学内容;
2、能够解释这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内在逻辑性;
3、能够举例;
4、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那么如何提高理解知识的效果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的感性认知;
3、利用突出本质属性;
4、准确的语言陈述;
5、使知识系统化;
6、培养学生的优良思维。知识的巩固:
/ 4
运用变式:
1、不在多,在精;
2、具有代表性;
3、不一定在课堂上解决,在课后作业上也行;
4、用变式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习动机就是要学,想学,有兴趣学。靠命令,体罚,课后留下是没有用的。是会扼杀学生积极性的。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外部学习动机之后,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并促使这些因素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内部学习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以激发和维持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两者并行不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几个要素:
1、要有扎实深厚的知识基础;
2、要有明确和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3、兴趣的形成还有赖于认识和情感的不断加深。
如何培养兴趣:
有意注意的几个规律:
1、有兴趣;
2、活动的紧张性;
3、学习的目的性;
4、较强的意志力;
5、减少学习疲劳。
那么老师应如何做呢?
1、先提问,再点名;
2、走到他身边给些暗示;
3、讲关键或重点难点时指出来;
4、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方法不等于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驾驭和使用学习方法的能力。学校学习只是学习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学校后的学习和教育对人的一生更为主要也更为重要。
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效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综合素质的改善产生影响,使他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是培养了学习兴趣。其次,铺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会明显增强。第三,养成思考习惯,会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
根据认知规律,遵循“观察—〉发现—〉规纳—〉运用”的过程。我深深地质疑
/ 4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主题研讨会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主题研讨会
实 施 方 案
一、会议研讨目的和意义
今年五月举行了全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通过优质课评比,交流展示了各县区近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可以看到,在各县区教研室、科学教研员和科学教师的不懈探索下,我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比较好地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理念,但同时也反应出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其中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后,如何把探究活动落在实处,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当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已成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应从追求形式转到注重实效上来,因此加强“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一线教师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研讨交流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二、会议研讨内容和形式
1、主题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怎样把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2、观摩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录像课《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冀人版四年级《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3、讲课教师围绕研讨主题介绍备课讲课设计思路和体会。
4、讲课教师区县教研员评课。
5、教研员代表、教师代表研讨发言。
6、教师互动研讨发言。
7、会议总结。
第五篇: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
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
平昌县五木小学 苟能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灌满果汁的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果汁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在科学教学的过程:
1、收集事实;
2、整理事实材料;
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
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及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方法,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