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1:0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篇:浅议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浅议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研究”的提出,是对目前科学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新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开展了几年,我们的学生有了多少实质性的收获?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每位科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做好全面细致的预设

预设的核心是教学设计。课前,做好科学周密的预设, 就为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前提保障。要做好全面细致的课前预设,应考虑教材、学生、实验器材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用学习的观点看教材,深入理解。毕竟教材是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集中了一批优秀的专家专门编著的。但也要用扬弃的精神看教材。因为,教材肯定存在着与学生实际、实际教学条件不尽相符的地方。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如何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清楚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技能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一定符合特定的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基础,并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原有基础上再适当提高。

学生方面,我们应该预设哪些内容呢?首先是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一课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农村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的认识是动物有生命,一般不会想到植物也有生命。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其次是预设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能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获得的发展。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有一课《七色光》。我们都知道,白光是复合光,它由七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但是,我们的学生却认为白光是最简单的光。如果,我们课前对学生做了全面细致的预设,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这一知识会深刻领会的。

实验器材方面。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探究。探究的材料的优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我觉得选择实验器材以实用为本,以方便为宜,同时注意材料的结构性。实验器材应是本课所必须的,学生感兴趣的,提高效率有用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器材也要是常见的,尽量是容易准备的,还要考虑实验器材的反复使用性和经济性。当然,实验器材也要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层次性,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性,而不是随意的发散。有结构的材料应该是一步一步把课堂学习活动引入深处。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有不可预设的生成,但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课前做足预设,课堂上就一定会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预设。

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预测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契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预测,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预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这样预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预测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预测不是凭空想象的。要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就应允许学生做出任何结论,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预测要加以肯定或鼓励。如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一课,学生知道溶解后,提问:溶解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溶解的快慢与水温有关;有的说,溶解的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通过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动手研究,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当然,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了初步预测,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初步提出的预测结果进行再比较、再分析。例如三年级上册《纸》一课中,在引导学生对“纸的吸水性有何不同”进行预测时时,学生作了多种猜想后,有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肯定了“面纸比白纸的吸水性好”这一猜想。在这个预测中,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提出的预测符合事实时,教师马上点头同意,并且迅速把假设写在黑板上。而学生提出的预测是错误的时候,教师往往会紧锁眉头,不发表意见,让这位学生坐下。当一些学生提出的预测达到教师预设的内容后,就会马上中止这一环节的教学,进入到实验设计和验证阶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凡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假设都是正确的,就是结论。试想,有了这样想法的学生还会有探究的兴趣吗?在探究中,还会有失败的经历吗?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大胆想。教师则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预测,应把孩子们的意见尽可能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经过探究,证明它们的对错。

教师还应发扬民主创造和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有所喜爱,从而对其所教的科学课程产生兴趣,消除焦虑等心理负担,积极主动性得到发挥,敢于做出预测。学生大胆的预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自己去寻找各种答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试想要是没有课堂上教师始终营造的那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是无法进入真正的研究状态的。当然,学生预测的能力还不够,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让学生懂得预测应有所根据。

三、突显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 的基本理念。“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怎样让学生小组探究更有效呢?首先、探究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探究内容的科学性是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的基础。内容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探究活动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开展的。当然,只要学生去参与、经历就会有收获,但是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结合学生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但这些内容有着理想化的色彩,有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我们农村地区、农村学生是不太相宜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必要作改动,而这个改动必须要教师充分了解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比如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材中,有一单元为《养蚕》,通过养蚕,来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蚕的生长过程中的变态明显,让学生养蚕观察蚕的一生,归纳出蚕的生长过程中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计非常理想。但是教学现状又如何呢?我们有些农村地区不养蚕,学生没有见过蚕,甚至连老师也没有见过蚕,更谈不上什么养蚕的经验了,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最多就通过投影、多媒体展示一下蚕的生长周期。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只是一个知识上的积累,而对于科学课程倡导的“科学探究”、“经历探究过程”是背道而驰的。作为科学教师面临这样的现状,是束手无策,还是积极的处理教学内容呢?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经历学生乐于参与的探究活动,而这个内容的处理要体现有利于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究的。

其次、探究角度的多样性。一方面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已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在探究《电磁铁》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己方式进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在学生研究得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一种因素有关之后,通过探究后的交流环节,他可以结合同学所获得结果,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就提高了课堂研究的效率。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学习,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方法指导。另一方面研究层面的多样性。科学课强调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进行研究。比如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中观察蜗牛时教师允许学生从个人角度度去进行观察,学生会有很多研究的内容,有的研究蜗牛怎样出壳,有的会研究蜗牛怎样爬行,有的会研究蜗牛的生活环境等。通过研究记录、交流,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去认识蜗牛。这就要求既要用不用方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同一事物也要从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去展开研究。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多角度地去实践,对培养探究兴趣、探究能力,提高探究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保证探究时间的充足性。时间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探究活动刚开始就喊停。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探究只是一个形式,匆匆走过场。这样的探究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在课堂中,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把时间的支配权给学生,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沉浸在科学探究中,让他们感受科学家的研究状态是一件快乐的事。不同的探究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每一个实验小组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多关注进度慢的小组,为速度快的小组预留任务。否则统一时间结束实验,必然有些小组在完成任务后注意力分散,关注一些与探究内容相去甚远的信息,而有的小组则会完成不了。所以教师既要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又要处理好小组间时间的差异性问题。

四、实现学生真正的合作

“自主、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频繁,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探索发现与取得成功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在组内对每个组员还须进行合理的分工和角色的调配。如设置小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人等。并且不断地轮换,实现小组角色互换,增进互动。同时要求他们在讨论时,既要能有根据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能与小组同学相互协调,愉快地完成合作任务。其次、合理安排合作内容。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实际而用,不可滥用。特别在合作讨论问题的设计上,其内容要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一般的操作实验题、开放题、意见分歧题,易混难辩题目,均可采用,以保证学生讨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第

三、做好“导”和“放”。小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存在欠缺,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既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进度,又要把握主题。对有困难或偏离主题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但不能包办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最后、树立典型,评价促进。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小组合作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教师期待的好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并向全班说明他们受到认可的原因。无形中使他们成为其他小组模仿的对象。

五、必不可少的课后拓展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科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我们在教学中,总习惯把拓展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但是,我们有多少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有这样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外进行研究呢?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研究在课外没有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所以,教师要么不布置课外探究活动,如果安排了,就应将拓展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应加强指导与督促,要有适当的反馈。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真正引向生活,走向社会,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课外延伸,这是一个不可或却的环节。我们知道,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定,要上出不是流于形式的热闹的活动课,而是要有科学味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科学课,必须有所取舍,比如创新、精细等目标就无法在课内很好地体现。所以,还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探究活动,实现科学课有效性的大幅度提升。如在课内建造一座房子,是老师规定的材料,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的,做出来的产品大多功能统一、外型类似、技术粗糙。我们可以在课快要结束时,教师给学生观看其他房子模型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作思路,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房子的设计。在适当的时机,全班或全校可以组织一个房屋模型展览会。我想,引领在课堂,提升在课外。更多的教育资源存在于课外,学生更多的创造智慧也可能在课外,在广阔的自然背景中。因而,课外的拓展对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科学教师应把握新课程理念,了解自己,了解学生,根据自身和学生实际运用各种教学艺术,使学生愿学乐学,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课堂”。“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去研究“有效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新课标理念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走向有效的巅峰。

第二篇:利用多媒体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多媒体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丰城市实验小学邓兰英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楚,这些重难点如何突破?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教学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逐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小学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寻找教学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点是生动、直观、动感强,它能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上课伊始,先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为学生展现鲜明、直观、新奇的科学现象,从而诱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召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恰当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浓厚的兴趣中展开思维,主动学习。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彩虹的秘密》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一段雨过天晴之后,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的课件。我在同学们在欣赏彩虹的同时,随即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不想研究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想不想自己创造彩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进入接受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的情境。

二、穿越时空,探索奥秘

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去了解,由于受能力、智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星座知识、地球的构造、生物的进化等,这些知识离我们很遥远,很抽象。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利用电教手段使遥远的事物“现与眼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年级上册《日食和月食》一课,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变化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单凭静止地推测,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设定一定运动轨迹使地球、月球动起来,再现三个天体之间相互位置的移动,并加入优美的音乐和精练的解说。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被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和形象的声音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们个个兴趣盎然,思维也极其活跃,课件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透明教学,强化效果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小学生想象概括能力差。在科学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理解、认识的对象看不见,摸不着,教师难以讲清、学生弄不懂的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食物到哪里去了》一课时,在教学中如果仅是让学生参照插图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消化、吸收作用的理解仍是模糊的,容易出现偏差,尤其是小肠的消化、吸收作用,肉眼是无法看见的。考虑到这一难点,教学中我适时出示了这样的课件:《食物旅行记》。从口腔出发,途中它碰到了许多忙碌可爱的小人。有的在用高压水枪喷水,它们是口腔、胃、小肠、大肠在分泌消化液;有的提着水桶四处运输,它们是小肠,吸收营养输送到身体各部分。这样,整个画面动起来,再配以略显夸张的语言,极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变小为大,帮助认知

实验教学往往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关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有时,由于演示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或演示实验本身的不足,无法直接让学生都观察清楚实验操作的过程、实验现象,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多媒体可以把声、形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示范过程变“小”为“大”在屏幕上,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想象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六年级上册《昼夜与生物》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教学难点是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为解决这一难点,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展示教材中列举的各种动物:刺猬、老鼠、蛾、猫头鹰、蝙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蛇、狗是白天、夜间都出来活动的动物。通过媒体的展示,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活生生的动物是怎样在夜间活动的。随后又启发学生回答:这些动物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并产生联想,能科学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五、活跃思维,启发创新

知识是无限的,创新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儿童拓出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随着课件演示,银幕展现出一幅幅彩色画面:绿水青山中走兽出没;各种各样的岩石下,昆虫生息;五彩缤纷的花草丛中,蝴蝶飞舞„„再配以咯咯蛙叫,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哗哗流水等科学音响,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自选材料进行实验,方法越多越好。如此,儿童的思维得以激活,兴致勃勃地忙活起来。有的用小鼓、铅笔实验,有的用铅笔盒、皮筋实验„„学生兴趣盎然,殊途同归,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丰富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化课内知识。我借助多媒体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导向课外。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它们都是鸟》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鸟的共同特征。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外形的鸟类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了名目繁多的书本上没有的鸟类,他们通过细致地观察、比较、辨认、综合,感受充分,概括出鸟类的共同特征。这样,借助电教手段,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视野,也激起了他们观察研究的兴趣。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解决了许多书本上没有、教师解释不清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和有效,提高了科学实践能力,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主动地学,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科学探究18条原则》任长松

第二十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活动 推荐作品登记表

设区市教育局(盖章)作品名称:

傲霜篇

作品编号: 124410

组别:

小学

项目名称:

多媒体课件

教材版本:

语文版

学科:

语文

年级:

小学五年级

册别:

上册

作者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联系电话

是否示范校

邓兰英

1970/10/10

丰城市实验小学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姓名:邓兰英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我(们)在此确认上述作品为我(们)未在其他省级以上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原创性作品,不涉及他人的专利权或著作权。

我(们)同意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将我(们)的作品编辑、加工制作成活动相关指导学习材料(光盘),供广大中小学教学师交流学习。

作者签名:

二0一四年月日

第三篇:提高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柯岩中学 叶利萍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是给学生“减负”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前提。在平时加强学习有效科学教学理念,改变目前科学教学的低效状态,从教和学的两个方面进行有效性尝试:首先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第一要务;其次是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第三是不断变换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一、以培养学生兴趣、保护学生兴趣为第一要务

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来自学生对自然现象、日常生活的好奇心,来自对科学现象早知道的满足感,来自以后科学带给自己好处的憧憬,来自学习的成就感,来自科学实验、科学现象的有趣性。因此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老师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科学课堂的实验教学。重点关注科学实验教学,特别对刚学科学的初一学生,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尽量把一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实验成功后的满足,增添了科学探究的气氛,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从而增加了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对初

一、初

二、初三尽可能要求完成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容易理解知识点增加感性认识或增加兴趣,教师还特意设计或引进一些课外实验以辅助教学。

2、课堂内容设计中加强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特别是联系我国取得的巨大科学成就。如两弹一星,火箭核潜艇,神舟飞船,嫦娥登月,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等。在介绍这些成就的同时,联系所学知识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设计、原理的探究、各种意外问题的发现及解决。经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的用处和自己的成功,培养了学生献身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3、开展各种科学课外活动,利用科学探究活动材料和计划中的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科学技能,体验活动的乐趣,增进与老师、同学的友谊。在实验课开设显微镜观察比赛,伏安法测量比赛,天平测质量比赛,利用课外活动课组织学生在校园辨认植物种类、生活中的科学例子等等,把书本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实验相结合,亲身体验科学活动,消除对科学的神秘感。加深了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4、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策略,不仅在平时教学中以鼓励为主,而且在评价学生过程中也坚持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遵照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任何时候也不能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在各种考试中尽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尽量做到充分复习,复习与考试内容高度匹配,控制考试的难度,坚持鼓励性原则。在备课组内组织学科命题比赛,认真研究学生的水平,认真出卷,要求试卷内容设置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学习性,灵活性;难度设置具有层次性,分数分布倾向基础,教什么考什么。挑选优秀的试卷检测学生掌握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内容及程度。学生通过考试明白了怎样复习,积累了复习经验,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方法,使学生克服了对科学学习的恐惧感。一个学期下来,备课组对学校要求的控制试卷难度水平取得了进步,掌握分寸,使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都保持标准水平以上。

5、加强对科学教材的研究。初二是学生学习科学重要的分化点。造成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材编排上难点比较集中,许多学生思维跟不上,特别是一些智力高峰期已经过去的女学生困难很大,兴趣减退很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专门对科学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及出现时间进行了统计,发现学生思维跟不上的有:①初二上的“浮力”、“溶液的稀释”、电学计算;② 初二下的“原子结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计算”等等。有些学生厌学不是内容难造成的,而是内容太多太杂,学生弄不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处理时又比较困难所造成的。针对这样状况,我们从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学有所成。重点是降低教学要求,同时拉长教学时间,减少课堂内容。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思考、练习,让他们感到科学不难学。在指导上特别关注女学生和学习习惯不良学生,降低考试的难度,加强考前的复习指导。由于采取了这些手段,我们初二年级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厌学现象,期末质量检测考试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二、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学生维持长久的兴趣,必须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我们不能回避学校的质量检测,学习有快乐,但也有艰辛。我们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在准备、实施上下功夫。我们借助学校开展的“同课异构”,充分利用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力量,使课堂各个环节更加合理、优化。具体措施如下几点。

1、重点抓好备课的质量。有一个好的教案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学期学校要求我们科学组集体备课,一课三备:备学案、备教案、备课件。我们科学组把着眼点首先定在备课上。每个年级设一个备课组,三个备课组每星期1次集中备课。初二科学备课组还经常请其他年段的优秀科学老师指导。通过集体备课、名师指导,提高了备课组成员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大家对课堂教学设计技术的应用、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理解等有了明显提高。如在《核能的利用》一节中,我们设计如下十个问题:(1)科学家怎么会想到原子核内含有能量?(2)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其中的能量释放出来?(3)裂变需要什么条件?(4)裂变一旦发生会停止吗?(5)与裂变相比,聚变放出的能量一样吗?(6)怎样让两个轻核发生碰撞?(7)核能只能用于战争吗?(8)发电时核能是一下子释放好,还是缓慢释放好?(9)怎样让核能缓慢释放?(10)怎样防止核辐射?(11)我对核能的喜忧。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把各块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使机械学习变成了有意学习。集体备课集思广义,充分展现了各位教师的灵感火花。

2、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老教师经常在备课中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供大家讨论,然后引导大家认真看书、研究书本,吃透教材要求。对教学设计中出现的疑问反复比较,讨论后定稿。使教学设计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考虑教师怎样教更关注学生怎样学,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师生互动、生成资源等这些因素,把零乱繁杂的知识尽量通过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对一个知识的教学设计有疑问时,就采用这样一个思考方法:这时老师想做什么?学生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在学习《物质转化规律图》时,怎样让学生掌握规律图(老师想做),最好让学生自己来画出这个图(学生要做),但学生一下子是不可能画出这个图的(实际情况),于是我们就设计填空式图(教学方法)。经过这样的推敲使问题逐渐清楚、明朗。这样的备课有时可能没有讨论出最后结果,但对科学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

3、正确定位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确定目标,根据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知道像我校的学生来自各个完小,能力知识水平有较大差异。实际教学中也经常发现我们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教学设计,往往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迫使我们在备课时要经常思考学生的接受能力、现有知识水平,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依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改变策略,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备课时我们关注这样一些细节:这个问题学生能想出来吗?提问方式好吗?怎样问更好?如果想不出来,怎样启发?怎样讲学生最明白?等等,煞费心机。如在学习《能量的相互转化》一节时,思考:“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温度升高;硝酸铵在水中溶解,温度要降低。这两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各发生了怎样的转化?”部分学生的回答竟然是:“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放热,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老师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答:“发热了说明有热能,这个热使氢氧化钠溶解。”对于这样情况,怎样引导学生呢?经过我们讨论,可以这样启发:“氢氧化钠未放入水中时,都是室温,放进水中后,温度升高,热能是多了还是少了?”“随着氢氧化钠的溶解烧杯壁是热起来还是冷起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终于领会了其中道理。

4、利用集体备课这个平台,我们还及时整合资源,特别是对课件、校本作业(包括新课配套、总复习资料)进行了重点的关注。我们的做法是对资料的整合是先提供资料,然后集体讨论修改,再上课检验,发现问题再次修改。在复习备课上要求老教师带头,新教师模仿,不断推进。同时编写好课后的针对性习题,逐步充实我们的练习资源,提高了教学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5、精简教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这是我们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联系平时的教学情况提出的一个重要举措。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不唯书本是从,有取舍地对待各种教学资源,精心安排各教学环节,对学生提出的难点,我们改变教学思路,减少课堂知识传授的容量,增加能力训练的比重。规定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不超过三个,对难点内容的学习放慢教学速度,及时组织讨论、辨论、练习、提炼等,对有些内容,我们进行拉长,一课改为二课,或二课改为三课;一个知识块学习完成后,及时安排练习课,以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会感到太吃力,也使教师在教学中不会感到来不及。更不会出现新课速度快,复习课炒冷饭的情况,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果没有像夹生饭,三、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

科学知识不是靠灌输的,科学知识的获得关键靠学生的理解、认同、内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指导中改变过去简单的做法:只关注课堂,不关注课外;只关注整体,不关注个体;只关注教师的教,不关注学生的学。我们借助学校推行的“学法指导”结合科学学习特点,不断改变教学指导策略。

1、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教师都认为提高课堂密度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大家把课堂挤得满满的,一有学生回答错误或做错了题目,教师就显得不耐烦,心很急。处理上是简单复述或者不做处理。这样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疑惑。经过学习和讨论,我们转变观念,现在我们把这样的事情当做一种教学的资源,利用学生的错误,组织教学,灵活处理课堂事件。建立这样一种教学策略,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改变了教师的心态,更改善了师生关系。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至少心中做好预设,提倡把预设书面化。同时鼓励教师,要解决学生突发的关键问题,培养教师应付课堂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2、充分利用的“学生学习型小组”,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辅导和关注。从理论上说,开展“学生学习小组”优点是明显的,这可弥补教师个别辅导的不足,促进组长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我们与班主任一起精心组建各小组,慎重选拔小组长和课代表,选学科成绩中等学生担任组长,以示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老师批改小组长和课代表的作业,小组长批改组内其他同学的作业,对做错的题目小组长还要进行讲解。老师对组长出现的错误,往往是详细解释直到他们理解弄懂为止。这样通过“学习型小组”,老师抓住了一些快要掉队的学生,使这些学生有了提高科学成绩的动力和条件。通过“学习型小组”既改善了老师和中等生的关系,也能明显改变班级的学风。经过一个阶段的试行,发现这些学生对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在课堂听讲、尊重老师、遵守纪律方面也有较大进步。通过“学习型小组”还刺激了其他同学。如果我们能够把“学习型小组”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做完善,不断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那么好学生就会越来越多,教师的凝聚力会越来越强。学习的实效性也会大大提高。当然我们也在关注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怎样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3、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不管教师有多好的教学设计,如果得不到学生的配合,那么这样的学习仍然是低效的。平时在总结、研究身边同学科教师的教学特点时发现,与学生关系好的科学教师,所教班级的科学成绩一般也比较好。于是我们提出与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知心人”,注意情感教育,对学生要有“耐心、细心、恒心”的负责态度,多与学生拉家常,不断感化学生,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同备课组的有些年轻教师,虽然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但教学效果却超过老教师,他们凭的就是与学生建立的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个关系也成为了教师坚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

4、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指导和复记的管理

我们结合学校提出的学生作业管理办法,按照学校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练习的批改上和订正上。在学生完成的作业中发现问题,立刻解决。同时我们对已经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复记,对的再看一遍,错的马上订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每天要抽出时间下班级指导学生的作业订正,监督学生的订正过程,为学生解决科学的疑难问题,督促不自觉学生,指导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供学习效率。

上面是我在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尝试,这不仅是遵循教学理念,也是我们教师发自内心的需要。虽然水平有限,面对的学生对象会经常变化,会有各种反复,会面临各种困难,但我坚信只要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以勤快务实的作风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教学效果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第四篇: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台州市黄岩区城关中学

肖彩鸿

摘要:笔者从一次公开课后的反思中意识到,科学探究教学要讲究有效性。在平时探究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而忘了这个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另外,有大量的课堂探究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而导致探究教学低效现象屡见不鲜。笔者就新课改以来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从: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二、适时进行指导,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拓展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来谈谈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探究 教学 有效性

有幸参加了市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并上了一节《物质的导电性》的公开课,同时听了同行的两节相同内容的课。课后在进行评课时,对三节课进行肯定的同时,有一些同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节课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时,各自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也拿出身边较多可以被检验有无导电性的物体,但实际效果差异较大,如何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做到真正的“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事后我对这个问题细细想了一番,觉得确实在平时的科学探究教学中由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所以在实行中有可能忽略了课堂的有效性,甚至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机械化的探究,二是放羊式的探究。那么,什么样的科学探究课是有效的呢?

我国学者叶澜以“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为题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即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课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由此,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和听课感受谈谈科学探究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上看,生动、自然、贴切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一个好的情景,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进入有效的探究式课堂,进行发现式学习。

在实验中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真正发挥实验的最大功效。例如教学《液体的压强》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教学“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课本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思维。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 1 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功。从“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到“液体压强计”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经过探究后获得自主发现,体验探究学习快乐。

笔者在进行“酸的性质”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情景如下:我先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只洁净的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2—3滴石蕊试液(甲溶液);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盐酸(乙溶液);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会儿就看到A烧杯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1)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给出你的猜测。生1:A烧杯中的蒸馏水使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生2:B烧杯中的浓盐酸挥发出一种气体,溶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溶液变成红色。生3:A烧杯中滴入的石蕊试液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色,与B烧杯无关。生4: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生5:„„

(2)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测。提供的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滤纸;蒸馏水、石蕊试液、浓盐酸、氯化氢气体等。(3)对这个趣味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你的结论是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实验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在新制的生石灰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比较”,“倒扣在桌上的烧杯中一高一矮的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等实验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

二、适时进行指导,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科学课程理念指明,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的时候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学生自己去做,最好在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才进行课堂讨论。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自主发现的过程。竺本达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学生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讨论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实际上如果教师问题问得不好,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探究。

例如,笔者听了这样一节《物质的导电性》公开课,在学生探究“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时,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组学生拿出改正液做实验,可能觉得比较好吧,就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改正液能导电吗?”当时几乎每个小组都停下正在探究的物体,纷纷拿出改正液去探究其导电性。我认为这样提问不足取。首先,当学生沉浸在探究乐趣时教师不适时的提问,干扰了学生探究时的注意力、观察力,中断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和思考。其次,当学生将桌上现有的物体一一进行实验后,拿出身边可探究的物体时,学生进行的是自由的探究,各小组拿出的物体各种各样,不需要强调对某个物体导电性的探究。因此,当学生在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对各组探究过程出现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记在心里,尽量少说话,除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个别指导外。然后在探究结束后,再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由小组提 2 出,全班学生讨论,这样,使个别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知识,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我们的老师常常出于学生“实验能力不强”的考虑,对探究实验的方方面面“管”得可谓面面俱到。如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探究过程不顺或在探究中出错,在实验探究前仍会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操作。另外,当学生一旦在实验中遇到障碍的时候,老师就会及时地帮助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于是学生就失去了自己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只能练习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这样的实验探究,就不会有生成性的内容,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降低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拓展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教学强调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达到大胆探索、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新知识的探索,去体会求新、求异的乐趣,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求新、求异的实验,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我有意把学生分成A、B、C三类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去探索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A组用石灰石和稀H2SO4反应,B组用石灰石和稀HCl反应,C组用Na2CO3和稀H2SO4反应。实验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产生气体的时间,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物的量变等)。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A组方法不可取,原因是生成微溶的CaSO4要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使反应中止; B组反应速度适中且便于收集,是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 C组反应很快结束,速度迅猛,不便收集,适宜灭火器原理。

通过这样的实验改进,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探究的机会。通过比较、鉴别,举一反三,既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实践证明,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那么知识容易遗忘,记忆难以长久保持的,教学效果也比较低下。因此,对书上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对比实验观察远比记住实验现象更为重要。

又例如,我在《水的压强》教学中,当从固体压强中引出水压强并探究其特点时,学生很自然地会猜想“水的压强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因此,在水内部压强的特点探究活动中,不但要比较同种液体中不同深度、不同液体中同一深度之间的压强大小,更要比较相同质量的水在不同深度时产生压强的大小,以启发学生对书本中实验活动提出质疑。师:从探究中可知,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生:老师,我认为水水内部压强大小和水的质量多少也有关。师:为什么?

生: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和固体一样,对支持它的物体也有压强。刚才向玻璃筒加水,由于水的重力增加,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也随之增大。

师:哦,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好是在水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来比较容器底部橡皮膜凸出程度。生:有了,只要把等质量的水倒入粗细不同、侧壁小孔大小一样的玻璃筒中,比较橡皮膜凸出程度。

师:按学生的要求进行实验,你们看哪个橡皮膜凸得更出一些?

生:细的一只。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师:水的压强与水的质量有关系吗? 生:肯定没有。„„

通过以上对实验的延伸拓展,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仅仅靠学生自主探究往往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浮于表面,参与度不均衡,知识落实不到位,这是探究中经常出现的低效现象。所以探究活动结束后,就要对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及现象及时地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活动之后,最好将实验器材全部收集归放在一边,再集中精力进行讨论。

首先,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讨论中来。探究活动中,可能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传统教学过程从来没有经历体验探究创新学习的方法,因而学生多数不会参与,不习惯参与,结果课堂上或者是一片寂静,或者是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设计的实验令人啼笑皆非,实验的结果乱七八糟。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脑的习惯,对这些现象教师不应批评,而是设法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肯定或鼓励或提示引导使之完善。学生能干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懂的,教师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教师参与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讨论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再次,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经过实验结果的研究分析后,教师组织学生给各小组或个人一些机会,以自己想到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探究工作。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促进:当某个小组或某人解释、阐明、澄清或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时,会促使学生构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当学生交流了他们的发现和解释,并倾听到他人对这些数据、资料、信息的解释或推论时,他们将会刺激、被引导着去反思自我,接受其他人的建设性批评,或对这些批评做出反应。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做出最后的结论,并将学会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是一个完整的“发现”过程,一次完整的探究经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因此,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提高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尽量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从而让我们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著 《科学究竟是什么》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2、何灿华 《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 教学月刊 2007,10

3、程思 《小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现代教学 2007,11

4、《科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精选)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自从担任小学科学教师以来,可以说迎来了我教师生涯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的科学课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领域,面对这么一门涉及面广,给学生带去无尽新奇、思考与挑战的学科,我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对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备课一定要充分。

新课程之后科学课的内容很难教,它涉及的面广,跟中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已经接轨,对于我这种非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说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我提前精细化备课:提前备课会让我们发现很多问题,甚至我们自己怎么思考都找不到答案。这个提前的空间就留给我们去查资料,向别人请教,读懂教材。多方面广泛学习,提高自己学科素养。

2、材料要提前准备。

科学课的材料是课堂的灵魂,而且很多课堂的材料是多样化的。有时候借一堂课的材料从找到,到分组加工,可能不止一节课的时间。还有些材料的准备需要一个过程,不提前几天时间准备就会导致上课失败。比如现在六年级下册教材《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涉及到制作化石模型,从开始制作模型到把模型晾干差不多需要一两天时间,因此材料准备一定要提前,否则很多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地走进课堂。

3、体验要形式多样,张扬个性。

科学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学科教育的一个特征与优势。科学的学习“动脑、动眼、动手”是关键。“动脑”——在于知识的获取;“动眼”——则是体现在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特别强调对科学作品独特的感受;“动手”——则是敢于实践,掌握有关的形式表现手段,让学生由不会到初步掌握,由生疏到熟练,均得益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特别是作业体验环节主要体现的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动脑、动眼、动手”的成果。学生学习是有差异性的,因此,作业体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多样,充分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做到形式多样,以需而作,如一题有不同的成果,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等,让学生充分施展个性才能,创造出具有真正自我意识的个性作品

4、旁征博引,有点幽默感。

科学课涉及的范围广,学生对于丰富的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上就一些内容

展开延伸,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纪律调控的一种手段。另外,科学课不是在上午第3节就是下午,这个时间段学生的思维一般都处于有比较疲惫的状态,所以他们往往对太严谨的课堂有些反感,尽可能地挖掘一下自己的幽默细胞,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笑几次,他们对课堂的专注度会高很多。当然,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等方法不断积累与提高!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教师引导得当,他们不仅能玩的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玩得有所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

下载浅议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大渡口区实验小学 王雪梅 在进一步深化现实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往往对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但集中反映了一个......

    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范文大全

    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 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 罗骏 联系电话:*** 摘要:在教学中,教材上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一方面各地区各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部分材料往......

    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1、教学组织要“有序” “有序”是指教学组织要严密,包括场地器材的安排要简单、经济,以便于操作和组织教学。课堂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教学要井然有序......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最终定稿)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 的传授、情感的交流、......

    如何提高议论文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赤峰松山区哈拉道口:陈立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关于议论文的学习目标规定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

    加强学校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

    加强学校管理 提高教学有效性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以新课程实施为背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教科研为先导,注重实效,大力推进教研教改,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建......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精选合集)

    我的语文教学观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

    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1、明确教学价值取向 不可否认,发展学生素养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虽然存在一些矛盾,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