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19-05-15 00:2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科学课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小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理解、运用。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如何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总结了一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观点;选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1]指出: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来开展”。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获得知识,科学课必须上出自己的特色,不能把科学课上成灌输式的文字课。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敷衍了事,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科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观察和活动操作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这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现就如何开展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优化实验材料,提供实验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相对于教学材料与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这“米”就是教学材料,它是开展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

(一)做好课前实验准备

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当重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还要充分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构思好实验课的总体思路,熟悉每节实验课的教学程序,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做好防范预案。

(二)正确合理选择实验材料

实验是完成科学课教学任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探究的重要形式。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是开展好实验教学的前提。1.生活性

科学起源于生活,材料的选择最好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如,在教学“使用工具”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榔头、螺丝刀、剪刀、开瓶器、镊子、钳子等这些学生很熟悉的常见的物体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2.层次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完善和变化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供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深层次材料,由浅入深,层层启发,这不仅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全面性深度内在联系。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中,可以先出示单一的、常见的材料,如玻璃、红领巾、木头等。观察完这些材料后,有了初步了解,再观察一些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的材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3.趣味性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句话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作了强调[2]。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上“显微镜下的世界”实验课时,可以准备显微镜下的各种图片,放大的图片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的时候,教师再为大家讲解显微镜下的世界,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探究那个奇妙的世界,大大的提高了实验课的课堂效率。

(三)注重演示实验,起到示范作用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学习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随意的、不规范的实验不仅不能带给学生技能和知识,甚至还会有较大的危险。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有助于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因此,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每一步都应规范合理。

(四)强化分组实验,亲身体验

分组实验要尽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实验时,要给每个组员安排任务,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有事可做,充分发挥各位组员的作用,可以首先让每组选出组长,再由组长做合理分工安排,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2

教师为学生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尽量实施合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均衡密切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合理的调配把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个人资源形成共享。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理解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效果

由于教师对于当前课堂中实验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到位,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因此,教师如何提高教学科学实验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举措[3]。

(一)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二)确定实验重点

实验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另一大因素就是实验重点是否明确。比如,《谁流得更快一些》这一课中,教学重点就是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流速比赛前关于液体用量高度时间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个实验没有确定出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这个重点,就不能够保证实验中除了黏度其他条件相同,从而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产生错误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

实验重点确定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变量,来构建抽象的实验模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这一过程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候教师要适当呈现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

(四)总结实验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总结实验效果,学会自我探究,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先是进行设想,然后进行充 3

分地实践,就会带来不同的感悟。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机会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例如,有学生在进行电磁铁的实验时说:“电磁铁也有磁极,钉尖是南极,钉帽是北极,磁极可以改变。”显然前半句只是他对实验过程的一个简单解读,教师不能对这个总结草率地进行否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有学生修改说:“磁极是可以改变的,钉尖不一定是南极,钉帽也不一定是北极。”教师给予肯定,补充一定的讲解,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有的学生总结: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发生改变,电磁铁磁极就发生改变,改变 电流方向电磁铁磁极也发生改变。

三、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小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使得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书本和刻板实验,促进了教学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微课的运用

微课可以在导入、教学过程、总结时都可以应用。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导入阶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视频动画技术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实验操作的视频,从而帮助我们进行教学。

(二)运用实物展台示范操作

运用实物展示台提高实验演示的可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和看清楚所演示的实验。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实验教学,将实验观察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利用 PPT、CAI 或 Flash 等多媒体演示课件的暂停、回放等功能,减少实验演示速度或增加实验演示次数。通过视频的暂停和回放,让学生观看操作步骤和细节,避免因观察不细致而产生误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实验的规范性,教师讲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容易。

(四)运用网络APP软件

随着社会电脑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发展和普及,通过网络用手机应用快传软件控制电脑也能成功实现,还可以将手机拍摄到的视频和图片及时传到电脑进行 4

投影,更加有助于我们的教学。

(五)运用应用软件统计实验数据

借用统计软件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便于更高效地分析和发现数据中的规律,检验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3]。例如在《运动起来会怎样1》中,测量并收集“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一会儿后”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和呼吸次数。在此基础上对记录于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为分析工具厘清心跳和呼吸的规律。电脑软件EXCEL的介入,为学生绘制统计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避免了手绘不精准和耗时耗力的问题,同时,EXCEL自动生成的图表形象地表现了呼吸和心跳的规律。有数据支撑的实验报告更具科学性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因此,教师必须大力开展好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 3-6 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版)

[2]陈小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11).[3]左双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08).[4] 沈福鑫.中小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1):38-40.

第二篇: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南丰附小 郭志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要达到上述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在科学课中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形成,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非常注重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在接触《科学》教育教学的多年时间里,本人深感《科学》科目教学的不容易,深知这一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艰难与困惑,一路走来有颇有感触,以下浅薄地作一梳理与反思。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实话实说,现在我们的诸多教师依然被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旧观念严重束缚着,在小学都把语文、数学当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导致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中都有不严格、不规范,不认真的对待态度。记得,我第一次担任《科学》教学任务时,由于理念欠缺,在上课时,只是让学生把课文齐读一遍,教师再稍作讲解,学生在下面听一下就算了事,至于相关的实验、活动或某种探索,一句话“学校的条件有限”就把本来是非常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给搪塞过去了。有时直接把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致使学生有了不爱思考、不想探讨、不善交流等不良习惯,甚至不爱上科学课。可见,教师教得多“死”,学生就变得多“死”,久而久之,最后连教师自己都害怕上科学课了。那一段时间,本人一度陷入如此恶性循环当中,直到有一天才突然醒悟:这样误人子弟、殃及社会、损于国家的行为不能再继续了,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彻底地改变!

非常有益的学科,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新知识与新的课改理念,彻底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方式的束缚,用新理念、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和素质,加上负责、踏实的工作态度,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树立“做科学”信念

如今的小学生一出生便“坐享其成”这个社会每一项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造成学生们有一种思维定势:我只要知道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什么结论就好了,而搞科学不是我能做的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破除这一迷信,告诉学生:科学既然别人能够搞成,自己也就有可能搞成,不能把科学看得神秘莫测,以为只有那些少数天才科学家才能做到的事。这样树立一个立志“做科学”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因素。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科学每单元教学后总会有一个围绕单元知识展开的小制作活动,于是我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里,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方式查找小学生科学发明的小故事,并在科学课课前3分钟内介绍,以此唤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例如,一次,有一个女同学在课前3分钟介绍了一则小学生制作“强力电磁铁”的小故事:上海某实验小学六年级小学生,学习了电磁铁一课后,对制作“强力电磁铁”产生非常大的兴趣,特别向自己在读高中的表哥查问更多关于电磁铁的知识,在老师和表哥的帮助下,制作了一个“强力电磁铁”,它的磁力足以吊起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听了这一故事之后,许多同学纷纷对这个同龄人表示佩服,并决心也要作出像这样的“强力电磁铁”。之后的科学课展开的对“电和磁”的实验活动,男女同学都显得特别投入,有条件的同学还特意从网上找来电磁铁的相关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又善于模仿,而且同是学生、年龄相仿、知识水平相当,他们容易接受,对他们的启发帮助也最大。实行这一方法后,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学科学”,而是认真地在“做科学”,实验有效性大大地得到提高。

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实验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

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诱发学生的上课激情。如教学《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心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一分钟的温度变化。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温度比冷水高。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一些”,同学们说“怎么可能”,我说“那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下是冷水温度高一些,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启迪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知识面少,又缺乏经验,对新鲜事物不理解,对新的现象不能解释,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科学课程恰恰是一门趣味性浓的学科,课本的每一章节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们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点,精心作好准务,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如在上《水和水蒸气》,我先自己用湿布巾将黑板擦干净,然后又让学生用湿毛巾擦拭自己的课桌,然后问学生黑板和课桌上的水去哪里了。这一个看似非常寻常的一个动作,一个问题就不知不觉得将学生引到了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魔术实验,让水变成水蒸气又让水蒸气变成水,学生兴致颇高,从而自然的得出水与水蒸气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于是学生便对学习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创新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效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要能创新,教师首先要是一个能创新的实验设计者。我们课本中给我们建议的实验方案是可以进行改进的。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中,有个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他们也的确花了不少的时间,可是到了上课了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学生手中的火柴不能用蜡粘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原来,虽然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但蜡需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才能往上粘火柴。但在冬天(夏天正好相反)蜡的凝固时间长,且熔化后粘性不大,很难将火柴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而且火柴的一头有硝,让这头朝下粘在铁丝上做实验,一不小心容易直接点燃火柴而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

改进方法:改蜡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黄油”。改火柴为牙签。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又到小店买了两包牙签,因为我想牙签不像火柴有一头有硝,经过一番忙碌,实验终于成功了,而且效果很明显,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其实,在我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我们还应该做的,是对学生说出我们的想法,让学生体会老师对待科学实验的态度;让学生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修改,新的实验方法好在哪;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可以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每一次老师修改了实验,并对学生说出想法之后,对学生都会是一种触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启迪。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想的过程,也是多种思维综合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设计、实验方案的不断完善、实验的操作这一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开发,创造精神才会得到更深更广的培养。

五、理解编者意图,创造性使用教材

《声音和传播》这一单元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这几个概念: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变化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等。教学时,我一改教学常态,并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去上课,而是先让学生“发明”电话——土电话。土电话是利用声音振动传播的原理设计的,它取材简单、制作方便,学生们都很乐意将它当成一种玩具进行游戏,于是制作土电话、及用土电话游戏时,同学们都兴趣盎然。游戏时,当一人对着话筒小声说话时,声音使振动膜发生振动,通过拉紧的棉线传到对方的振膜上,使听筒发生同样的振动,这样声音就传到另一个人的耳朵里去了。之后,我们所要研究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等问题,都可以在同学们玩土电话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这样,让学生在玩中探究,玩中思索,实验教学的成效要好得多。

虽然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舍教材,创新教材,科学实验将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反之,如果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那是不恰当的。

总之,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值得!

小学《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需要大家的共同热切的努力与支持、配合与合作。同时,也特别需要《科学》科目的组织教学的领导与教师要努力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精彩。

2017年5月10日

第三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摘 要】科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科学课程的实施一靠科学内容的教学,二靠实验教学的锻炼。实验教学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农村科学课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要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

【关键词】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现状

小学科学实验课现已备受重视,就我们地方而言,尽管学校建设了实验室,配置了仪器和材料,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缺少完善的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的不足影响着科学教师的教学,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由于缺少水电设施,实验仪器也很少,有的学校仅有一套,只是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拿出,学生没有机会去自己动手操作,无法完成新课改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素质要求。

(二)缺少充足的实验材料

有的学校实验室虽然建立起来,但是很多学校并未真正利用起来,只是一个摆设而已。学生可以去实验室参观,感受科学实验的环境,但并未真正动手进行操作。虽然科学实验的仪器已经具备,但是每个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有些学校不能及时更新准备,以至于学生的分组实验不能及时进行。

(三)缺少专业的实验人员

专业的科学实验人员,也是决定科学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科学实验室能否有效利用的关键。但是受人员编制所限,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人员,科学课都是由任课教师和行政人员兼课。这些人并不具有专业的科学实验知识,不懂得正确的科学仪器操作方法,以致于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会影响到实验的成功率。

(四)缺乏正确的实验观念

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是一门小学科,只要学生了解些科学知识,能应对考试中的实验内容就行,至于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并不重要。这使得教师中出现“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思想。通过对学校的年终检查发现,一些学校一年就做一两次实验。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的不重视也成为了实验课教学的弊端。

二、提高农村小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如何能上好一节课。认真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灵活把握课堂,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想要上好一节实验课,尤其是在实验设备、物品缺乏的农村校就成了教师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利用环境优势,充分准备器材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验设备与材料的缺乏。作为科学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使用配套的实验器材,可以利用农村的环境优势,认真思考,利用身边资源,发动学生多渠道充分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例如:在执教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第二单元《动物》的时候,就能够大大利用农村校的优势去准备实验材料。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自己收集材料,树叶、小草、蜗牛、蚯蚓、蚂蚁等都是在农村学校里可以经常见到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将身边的材料加以改进、组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一方面补充现有器材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像老师这样进行一些科学小发明、小制作。例如:在研究《空气的性质》时,有一个实验是让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教学中,我制作了一个教具:把一个吹大的气球固定在玩具赛车上,打开气球的扎口,赛车被气球反冲的力量推了出去。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快乐课堂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例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我在桌子上放着2盆液体,出示2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在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呀!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我想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像这样的过程充满了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利。

(三)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科学魅力

小学科学课以科学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传统的教学由于受教学条件、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讲授的多,学生自行实践的少。老师在上科学课的过程中枯燥无味的一些知识,往往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科学课没有多少激情。现行的科学教材是以科学活动为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制订简单的实验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来感受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研究带给他们的快乐。为了让孩子喜欢科学和乐于探究,可精选活动内容和联系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例如:和孩子们一起养小猫、养小兔、种花、采落叶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更加喜欢科学课了,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的知识,而且联系到了生活的实际,这样就更喜爱科学研究,情感也得到了熏陶。

(四)教师要灵活地开展实验教学

例如:在执教《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同样先讲解实验要求和实验注意项,要求学生回家做实验。没有烧杯,就用矿泉水瓶底来代替。我看到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他们带着自己在塑料瓶里培育的绿豆芽来学校了,我们都非常激动。还有一位学生把发了芽的绿豆种子移植到土壤里,之后这株绿豆还在瓶里长出枝叶来。我在课堂上借助学生的实验成品讲解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当然也有做得不成功的实验,我就与学生共同探讨那些种子为什么不发芽,芽为什么没长成植物,启发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

总之,农村小学科学老师要应尽心尽职,想方设法的克服困难,尽全力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准备实验,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金伟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浙江教育技术,2010年02期

[2]吴华川.《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49期周刊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推荐)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对于科学课的学习是十分关键,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和适当引导创新实验方法来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兴趣 知识面 代表性 创新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需要老师有效的指导,引导科学素养的正确形成。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1】。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依赖于科学实验的实践。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几个方面的见解。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关键的。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有利于实验的进行,并且还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要先让学生做好课前资料的收集。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回家去查一下有关生态瓶的相关知识,包括什么是生态瓶,生态瓶怎么做,科学家做过哪些生态瓶等这些问题。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三大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学生能在有一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深入调查一下生态瓶的资料。生态瓶这节课的教学,不只是停留在老师解释的基础上,应该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明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瓶的可操作性。通过让学生回家先做资料搜集,学生了解到了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大的模拟生态圈,但是失败了。对于失败的挑战是人的本能,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于生态瓶研究的兴趣,增加学生想要探究成功的欲望。整节课下来,都是学生在主导,老师起到辅助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提出了生态瓶不只是局限于做与鱼有关的生态瓶,有的同学选择用兔子,有的选择养乌龟,有的带来螳螂,有的饲养小仓鼠等,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致盎然,不只是单一的思想局限。

其次,创设新颖、独特的情境导入,新颖独特的情境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导入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注意力分散,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第一课《光和影》的教学中,在课前我让几个学生先回家学习了几个简单的在灯光下的手势,学生把这几个手势编排在一起,排练了一部简短的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较为新颖独特的引入方式,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让大家对探究光和影充满了兴趣。在《光》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十分喜欢到科学实验室或者阳光底下去做相关的实验,一个新颖独特的导入,奠定了整个单元实验的兴趣基础。

二、增大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停滞不前的,甚至是空白的,这因此导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仍非常之不乐观。【2】科学素养对于科学实验的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怎么提高科学素养是很多科学课程的教育家潜心研究的重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大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

在传统的中国模式教育,语文和数学占据着大半壁江山,其他的则是一些小科目。在追求素质全面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成长需求,特别是科学实验的教学。就我个人而言,孩子广阔的知识面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独立完成科学探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第四课《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讲的是有关于心脏和运动的关系。在课堂上我问了这么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心脏。”不同学生做出的回答不同。其中,有个同学回答道:“心脏是泵血的器官。”“泵血”这个词,是十分专业的生物名词,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这个词语比较难以理解。课后我了解了一下这位同学,原来她平时最喜欢看有关生物的书籍和纪录片,其中就有一些关于心脏关于人体的知识。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直接影响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有了好的基础,对一些较为抽象知识的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在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中,不能避免总会碰到比较难以理解或较为抽象,不能用手来直接感触的知识点,一些需要稍微想象和理解的知识,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增大,他们能够驾驭科学知识,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科学实验的探究,能够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科学课涵盖的科目包括生物、物理、地理和化学,每个科目都有涉及到一些基础实验,有些实验的实验结果较为明显,有些实验结果不明显,有选择的筛选一些实验效果明显的实验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有趣的效果明显的实验,能让孩子产生一种科学有趣的心理,大脑在一次次接收到科学实验有趣的信号后,以后在遇到科学实验课时,学生会产生兴奋,有迫切想上科学实验课的冲动,有利于科学实验课的开展。在四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着重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实验。分别是比较沙子、食盐、面粉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过滤,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制作“土电话”探究声音的传播和探究溶解的快与慢。科学实验中,相对于其他科目,化学实验能够通过物质颜色改变或者新物质的生成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的不同,例如,“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个实验需要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高锰酸钾是一种有色的固体,在水中能够溶解形成紫红色的液体,液体由无色变为紫红色,这样强烈的色差,较为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学生基本上都能自主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么样溶解的观察并记录下来,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实验,可以有效的提高科学实验的教学。一般来说,有明显颜色变化或者新物质生成,或者有声音的科学实验,都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选择这种偏向动觉、视觉的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实验有效性的关键。

四、适当引导创新实验方法,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教有教法,学无定法。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不存在固定模式的实验方法。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思想碰撞迸发出的智慧是无穷的。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并不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单一的实验方法来得出结论,可以努力开拓孩子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探究方法。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的第七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是个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可以用来做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千万种,每个学生的思维关注点不同,选择的材料不同。首先,学生在互联网搜集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资料,对它有个大致了解,然后课堂上再帮助学生理清制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接着,小组开会讨论,进行思想碰撞交流,并记录下来。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把重点放在了它的功能性上,有的则把重点放在外表上,不止是局限于老师提供的信息和材料,学生想方设法的添加了一些材料让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能够较为“出众”。最后,通过评价太阳能热水器来交流自己的创新,改进实验方法的不足。这几节课的实验教学,感受到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思维的活跃。一个人的思想是相当局限的,而全班几十个学生智慧是无穷的,学生能作出的实验作品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在科学实验过程,应该让学生大胆地思考,多交流,多换位,从各种角度找寻合适的创新的实验方法,在教学的同时,也做到了创新,思维的拓展。所以,适当引导创新实验方法,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不仅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深入思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更需要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等,凸现科学实验教学的功能,演绎出科学实验教学的精彩。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多加交流,减少教学的低效性,为科学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五篇: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迷。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1、紧扣教学目标,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核心,观察、实验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实验、组织实验、准备实验材料。

在《沉浮的秘密》这一课中,“与水同体积的物体,比水轻的在水中上浮,比水重的下水中下沉”这是这课中学生要通过实验认识的目标之一,而使不同形状的固体与水比较体积,是实验中的难点。有的教师设计了规则图形(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固体与同样的水容器来装水进行实验比较。而本人设计了一种实验装置。方法是让固体浸没水中,使之排出同体积的水,再进行比较。这样更适合水与众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比较,简单适用。这两种方法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好方法。而这样的器材在仪器室是没有的。这就需我们教师去设计和制作,去准备。

又如《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这一课是关于滑轮认识和探究。在实验室里有散装的滑轮装置,也有成盒的简单机械实验盒。为了方便简单,可以分发给每个实验小组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方法之一,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活动。

2、优化教学效果,合理改进实验教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教学仪器有其优点和长处,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我们现在用的三星球仪,它在演示地球、月亮运动规律时是一件很好的仪器,而在演示地球上的四季形成时就有些欠缺,它不能让学生直观看到太阳对地球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变化和太阳对地球直射、斜射的变化状态。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保持倾斜的方向不变,形成太阳对地球直射与斜而形成地球上的四季”这一实验效果,我对三星球仪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四季形成仪”,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地球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材中有不少实验的设计理念不错,但还有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像《怎样让衣服上的汗水干得快》这一课是关于水蒸发快慢的问题,涉及这个问题有三个对比实验。课文中设计的实验有的在室内进行,有的在室外进行,有的需要几天观察记录时间。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了一个“水蒸发实验架”,它为实验提供了有风与无风、温度不同、水面大小不同这三种不同实验环境,使三个对比实验都能在实验室完成,而且最多只要一节课时间,实验效果显而易见。

3、发挥农村优势,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三、有序做好课堂分组实验,注重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在实验课中,要提高实验效率,教师必须保证实验的有序性、有效性。

(一)制定规则。

制定一系列的实验规则,如在老师允许开始试验前学生自己不得自行摆弄实验器材,实验中注意爱护实验器材,实验结束后把器材整理干净等。教师不时地让学生学习实验规则,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如在教学《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证明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三)实验预测。

预测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预料和猜想过程,是对事物发展的结果进行的一种假设性解释。不论预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探究的快乐。而一旦有了预测,也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学生会集中精力实验,解决问题。教师要对每组学生的预测进行统计,全面掌握学生的预测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这样,能促使学生养成科学预测的好习惯。

(四)分工协作,做好观察、观测和记录。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对实验现象极有兴趣,往往只顾观察、观测、实验,却很少对观察、观测到的现象做记录。因此,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给本小组的同学分一分任务,如谁做实验预测员,谁做实验员、实验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器材管理员等,让他们通力合作,完成好每一个观察、观测和实验。

(五)交流结果。

经过观察、观测和实验,每个学生都会有所发现。如何将这些发现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环节学生表现活跃,急于展示自己的发现。这时,在发挥小汇报员主角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生的补充,要让每位学生的发言成为全体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

四、注重实验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地提升,源自教师的评价。在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一方面较好,就给他鼓励性的评价。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

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后,追问:不借助任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又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中,种植凤仙花的实验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学生往往会失去耐心,使得实验无法有效地开展。因此,教师定期和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并对学生的观察记录作出评价,让学生保持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实验探究得到有效的开展,保证实验探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对于农村小学的科学实验教学,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借助农村小学的一些自然优势,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办法,弥补自己实验器材的不足。注重培养农村学生乐于动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弄清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水平。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绪培

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3、刘默耕.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4、许

《关注科学本质

引领科学探究》科学课

5、李廷军.重视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四川

6、何续国.科学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湖北:

下载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

    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 连云港市赣榆县石桥镇拱齐小学 李丽 联系电话:0518-86811020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在有效性(xiexiebang推荐)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园林一小 陈永江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

    LC061309-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我国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适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5篇模版]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

    科学实验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李小金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在积极......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大全)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摘要: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重要教学途径的学科,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