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燕——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5篇

时间:2019-05-13 01:4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冰燕——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冰燕——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第一篇:周冰燕——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在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要想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我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实验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最为重要的。如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探究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是有效科学探究的保证。因为这个实验的过程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指导,把时间留给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收获知识。学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温度与水的变化》一课中,涉及知识较灵活,直观性较强。首先对于温度计的认识最重要,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在这个环节里,每个孩子都睁大双眼见证这一神奇的事件,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目标不明确,偏离方向。因此,教师要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选择合适的策略,引导实验探究,确保实验探究有效开展。

三.补充延伸,拓展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获得课内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课外探究活动途径有时间拓展、空间拓展、内容形式拓展等。

1、时间拓展。

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下课铃一响,便意味着本节课课堂探究活动必须终止,但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是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达到教学效果的。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虽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教授,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

2、空间拓展。

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有些教学内容还要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野、公园、工厂里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3、内容形式拓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细致、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感悟科学探索的过程。”我们知道,教学中学生的思路一旦打开,兴趣被激发,就会有许多问题产生。然而,课堂40分钟的时间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许多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也无法在课堂中一一进行。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拓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而且有利于掌握课堂教学的科学概念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如“蚕是形态变化,各种形态的样子有什么特点,蚕蛾的样子,磁铁的运用,怎样自己制作指南针”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绪培 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施良方 崔允漷《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1-142 [4]许 飞 《关注科学本质

引领科学探究》科学课 2008年2月

[5]樊琪

《科学学习心理学——科学课程的教与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第二篇: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迷。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1、紧扣教学目标,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核心,观察、实验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实验、组织实验、准备实验材料。

在《沉浮的秘密》这一课中,“与水同体积的物体,比水轻的在水中上浮,比水重的下水中下沉”这是这课中学生要通过实验认识的目标之一,而使不同形状的固体与水比较体积,是实验中的难点。有的教师设计了规则图形(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固体与同样的水容器来装水进行实验比较。而本人设计了一种实验装置。方法是让固体浸没水中,使之排出同体积的水,再进行比较。这样更适合水与众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比较,简单适用。这两种方法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好方法。而这样的器材在仪器室是没有的。这就需我们教师去设计和制作,去准备。

又如《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这一课是关于滑轮认识和探究。在实验室里有散装的滑轮装置,也有成盒的简单机械实验盒。为了方便简单,可以分发给每个实验小组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方法之一,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活动。

2、优化教学效果,合理改进实验教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教学仪器有其优点和长处,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我们现在用的三星球仪,它在演示地球、月亮运动规律时是一件很好的仪器,而在演示地球上的四季形成时就有些欠缺,它不能让学生直观看到太阳对地球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变化和太阳对地球直射、斜射的变化状态。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保持倾斜的方向不变,形成太阳对地球直射与斜而形成地球上的四季”这一实验效果,我对三星球仪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四季形成仪”,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地球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材中有不少实验的设计理念不错,但还有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像《怎样让衣服上的汗水干得快》这一课是关于水蒸发快慢的问题,涉及这个问题有三个对比实验。课文中设计的实验有的在室内进行,有的在室外进行,有的需要几天观察记录时间。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了一个“水蒸发实验架”,它为实验提供了有风与无风、温度不同、水面大小不同这三种不同实验环境,使三个对比实验都能在实验室完成,而且最多只要一节课时间,实验效果显而易见。

3、发挥农村优势,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三、有序做好课堂分组实验,注重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在实验课中,要提高实验效率,教师必须保证实验的有序性、有效性。

(一)制定规则。

制定一系列的实验规则,如在老师允许开始试验前学生自己不得自行摆弄实验器材,实验中注意爱护实验器材,实验结束后把器材整理干净等。教师不时地让学生学习实验规则,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如在教学《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证明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三)实验预测。

预测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预料和猜想过程,是对事物发展的结果进行的一种假设性解释。不论预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探究的快乐。而一旦有了预测,也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学生会集中精力实验,解决问题。教师要对每组学生的预测进行统计,全面掌握学生的预测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这样,能促使学生养成科学预测的好习惯。

(四)分工协作,做好观察、观测和记录。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对实验现象极有兴趣,往往只顾观察、观测、实验,却很少对观察、观测到的现象做记录。因此,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给本小组的同学分一分任务,如谁做实验预测员,谁做实验员、实验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器材管理员等,让他们通力合作,完成好每一个观察、观测和实验。

(五)交流结果。

经过观察、观测和实验,每个学生都会有所发现。如何将这些发现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环节学生表现活跃,急于展示自己的发现。这时,在发挥小汇报员主角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生的补充,要让每位学生的发言成为全体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

四、注重实验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地提升,源自教师的评价。在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一方面较好,就给他鼓励性的评价。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

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后,追问:不借助任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又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中,种植凤仙花的实验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学生往往会失去耐心,使得实验无法有效地开展。因此,教师定期和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并对学生的观察记录作出评价,让学生保持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实验探究得到有效的开展,保证实验探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对于农村小学的科学实验教学,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借助农村小学的一些自然优势,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办法,弥补自己实验器材的不足。注重培养农村学生乐于动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弄清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水平。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绪培

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3、刘默耕.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4、许

《关注科学本质

引领科学探究》科学课

5、李廷军.重视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四川

6、何续国.科学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湖北:

第三篇:LC061309-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我国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适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的兴趣,为他们的科学实验课程来进行启蒙。我国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一直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且,我国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的科学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教学和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小学科学实验的一些活动都重视小学科学实验的形式,并不重视小学科学的效果。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了学生创新小学课程的实验方法,引起学生的实验的兴趣。为学生选取适合的科学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教师还应该推动小学科学实验教材的改革,进行有效的实验。进行小学科学的补充,通过小学科学的实验的方式,最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我国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大多数都是以实验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自参加小学课程的实验活动,最终懂得一些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做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过,到目前为止,小学科学课实验课堂上一直都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不守规矩,课堂秩序不好;学生不重视合作,很多学生都只是看而已;很多学生只是动手不动脑,不懂得探究;小学科学的实验材料非常复杂,科学实验没有好的结果等问题,我国的小学科学是实验课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的实验成果比较少。如果学生需要通过科学实验明白小学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验材料准备的不充分

有很多农村教师没有把准备材料作为上课的一部分,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准备材料。非常随意,材料也没有准备齐全,有很多已经失效的材料也继续带进课堂,最后导致了实验课上经常出现实验材料的不足,部分材料不能使用等情况,最后让实验无法顺利进行。

(二)没有精心设计实验过程 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学实验做的实验都比较少,而且很多教师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都不清楚,而且很多教师都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给学生的提示经常不在点上,导致学生实验的时候经常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国外有一位学者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学习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给学生创立很多让学生们能够融入到课堂上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研究的兴趣。一般来说,在学习的时候,“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应该创立一些教学情境,才能做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可以按照实际的教学目标和一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创立教学情境,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由于小学科学的实验活动对小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小学科学的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小学科学的实验内容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样也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最为重要的。

三.改进教材,有效实验。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教材的不断更新,有些时候教材的设计以及编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们还是照本宣科,一尘不变地进行实验教学,那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反之,假如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再进行实验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预测一下,纸巾会被浸湿吗?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是在实验时总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该实验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三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一堂课下来桌上堆满了纸巾,浪费严重。

四.补充延伸,拓展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获得课内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课外探究活动途径有时间拓展 空间拓展 内容、形式拓展等。

1.时间拓展。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下课铃一响,便意味着本节课课堂探究活动必须终止,但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是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达到教学效果的。如四年级下册(科教版,下同)“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

2.内容、形式拓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细致、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感悟科学探索的过程。”我们知道,教学中学生的思路一旦打开,兴趣被激发,就会有许多问题产生。然而,课堂40分钟的时间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许多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也无法在课堂中一一进行。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拓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而且有利于掌握课堂教学的科学概念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它液体是否也有热冷缩的性质?”“浓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那么浓糖水、味精溶液能否让马铃薯浮起来?”这些活动内容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和培养实验能力都十分的重要,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反复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再如:“用气球作动力的小车,怎样才能驶得更远?”涉及到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冲力和反冲力等许多因素,课堂中无法深入研究,可以用组织“赛车”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总之,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都必须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为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一目标,努力学习和实践。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张绪培,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41-142.[4]许飞.关注科学本质`引领科学探究.科学课.2008(2).[5]樊琪.科学学习心理学——科学课程的教与学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第四篇: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实验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最为重要的。

如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探究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是有效科学探究的保证。因为这个实验的过程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指导,把时间留给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收获知识。学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四季的形成》一课中,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认识一种综合的自然现象,既要求学生发展空间相象能力,实现对不很熟悉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再从模拟实验中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动脑的过程,仅通过动手探究是很难发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总之,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目标不明确,偏离方向。因此,教师要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选择合适的策略,引导实验探究,确保实验探究有效开展。

三.改进教材,有效实验。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教材的不断更新,有些时候教材的设计以及编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们还是照本宣科,一尘不变地进行实验教学,那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反之,假如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再进行实验可能效果会好得多。如:

1.教科版《科学》教材三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让学生制作“潜艇”的实验:①把橡皮泥与上端不漏气的塑料笔帽粘在一起,使它能直立着漂浮在水中,笔帽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这就是我们的“潜艇”。② 找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把“潜艇”放进瓶子,然后拧紧瓶盖。③用力挤压瓶子,“潜艇”会沉到瓶底;松开双手,“潜艇”又会回到瓶子顶部。实验后,要求学生思考和寻找挤压瓶子与“潜艇”下沉的关系。该实验,虽然材料易得,但由于塑料笔帽既小又不透明,不利于观察探究,学生很难理解“潜艇”

下沉是由笔帽内的空气被压缩、笔帽内进入更多的水、使笔帽的重量增加造成的。因此,本人对教材做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改进方法一:取一只滴管,将滴管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滴管口朝下),盖紧瓶盖,用力挤压瓶子,滴管就会往下沉;松开手,滴管又会上浮。

改进方法二:取一只口服液的玻璃瓶,把一枚水泥钉放在瓶内,并用皮筋系在玻璃瓶的瓶口处(放水泥钉是为了增加瓶子的重量),将该玻璃瓶的瓶口朝下放入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盖紧瓶盖,用力挤压瓶子,玻璃瓶就会往下沉;松开手,玻璃瓶又会上浮。

实验材料改进后,实验效果大不一样:玻璃透明度高,便于学生观察、探究,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滴管和玻璃瓶内的空气被压缩、水逐渐进入其中的过程,从而认识到是滴管和玻璃瓶的重量增大而使“潜艇”下沉的科学道理

2.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预测一下,纸巾会被浸湿吗?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是在实验时总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该实验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三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一堂课下来桌上堆满了纸巾,浪费严重。

改进方法:用大号漏斗和小块塑料泡沫(涂上红色)代替纸团和杯子做实验。实验时,先用手按住漏斗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气占据了漏斗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然后放开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气从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来,表明水进来占据了原先空气占据的空间。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即可以重复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实验的缺陷,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水被替换的现象显而易见。

实证明:实验教材只是一个工具,必须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实验的最佳效果。四.补充延伸,拓展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获得课内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课外探究活动途径有时间拓展 空间拓展 内容、形式拓展等。

1.时间拓展。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下课铃一响,便意味着本节课课堂探究活动必须终止,但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是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达到教学效果的。如四年级下册(科教版,下同)“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2.空间拓展。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有些教学内容还要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野、公园、工厂里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3.内容、形式拓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细致、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感悟科学探索的过程。”我们知道,教学中学生的思路一旦打开,兴趣被激发,就会有许多问题产生。然而,课堂40分钟的时间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许多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也无法在课堂中一一进行。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拓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而且有利于掌握课堂教学的科学概念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它液体是否也有热冷缩的性质?”“浓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那么浓糖水、味精溶液能否让马铃薯浮起来?”这些活动内容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和培养实验能力都十分的重要,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反复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再如:“用气球作动力的小车,怎样才能驶得更远?”涉及到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冲力和反冲力等许多因素,课堂中无法深入研究,可以用组织“赛车”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绪培 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施良方 崔允漷《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1-142 [4]许 飞 《关注科学本质 引领科学探究》科学课 2008年2月

[5]樊琪 《科学学习心理学——科学课程的教与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第五篇: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材,安排好实验步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⒈ 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软木塞浮上来,材料结构的简单,使他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呢?不是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⒉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 ——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时明察秋毫,见机行事

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动指手画脚,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⒈ 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而其中会有大量大同小异,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将是课堂进展的主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一节电池,有的把两节头尾相叠成串联,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于电线,有的用一根,有的把两根头尾相绞成一长根,有的两根并列合成一粗根;关于电珠,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有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这些信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⒉ 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极,时间不长,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的新方法。原来,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三、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⒈ 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出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入,极大地扼杀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教师一开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⒉ 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环节中,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有的以叶上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之后,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此展开,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它们长在同一枝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教师的教学意识起了决定作用。

一次,教师为了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⒊ 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利用压缩空气的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压缩空气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下载周冰燕——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冰燕——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南丰附小 郭志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推荐)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对于科学课的学习是十分关键,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和适当......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摘 要】科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科学课程的实施一靠科学内容的教学,二靠实验教学的锻炼。实验教学的......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科学课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小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理解、运用。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大全5篇)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泰兴市宣堡小学 季军 【摘 要】 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 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 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在有效性(xiexiebang推荐)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园林一小 陈永江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大全)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摘要: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重要教学途径的学科,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

    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