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
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
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 罗骏 联系电话:***
摘要:在教学中,教材上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一方面各地区各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部分材料往往不能准备齐全或无法准备,降低了教学效果,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科学原来有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生活资源 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教育、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谈几点心得:
一、让生活话题进入课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用科学的眼光来验证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科学教师可以于生活情景来创设课堂,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在教学《我在成长》一课时,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又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事先向征得几位同学的同意,请他们拿出自己不同年龄时的照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让他们自己来发自身成长的的变化,学生们一看照片便积极讨论起来,每位同学又很自然地联系到了自己的身体变化上。在些基础上,再把“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使学生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体验中学习科学。很多学生都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们“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二、让生活材料在课堂上得到灵活运用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能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实验室的玻璃仪器在学生看来是那么陌生,学生就会产生“实验只能在学校的实验室操作”的错觉。如果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时,学生就能在课后继续进行他们喜爱的科学探究了。
实验中要多用我们日常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自己去试验探究。在我的试验课上,许多材料都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废旧品,如:铁钉、螺丝帽、细铁丝、饮料杯、钥匙环等。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又如在物体的沉浮实验中,我选用学生常见的材料:胡萝卜、鹅卵石、橡皮、泡沫、竹牙签、回形针、铁螺丝、小木珠,这些材料学生在生活经常遇见,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学生只不过没有很好的把它们作为探究材料进行探究,探究他们在水中是否沉浮。因此在探究时,学生有了先前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些物体的重量,材质有初步的认识,在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系时,就比较容易。如果我们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进行猜测时,会多走一些弯路。因此生活化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让课外活动和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学习《水》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调查一些液体,调查一些液体的容积,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汤匙是10毫升,他们在课后会利用汤匙在自己服药时做“量筒”,他们会收集瓶盖做量筒,学生会发现这些量筒很有用。通过课后调查一些饮料的体积,学生会根据自己一天饮用的水量,初步计算出自己一天所需的水分。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将课外活动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四、让科学解决生活问题。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提炼出来后又服务于生活,所学的科学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非单纯的抽象说教。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后,学生知道食物链是动植物之间的一种食物关系,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动物终止。然后我让学生们进行动手活动,让他们分小组制作“食物链”。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制作成不同形式的“食物链”,有环形状的,有圆片状的,形式多样,我毫不吝啬的称赞他们有创意。我在欣赏学生的作品时,“不小心”把食物链中的某一个环搞烂了,并问道:“如果食物链中的某一个部分的动植物灭绝了,那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有觉得有很大影响的,也有觉得没影响的,学生们纷纷的讨论,各抒己见。我在孩子们讨论得很激烈的时候,插入了一段视频,让他们通过观看,知道地球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都是互相依存的,紧密联系,如果某一个物种灭绝的,对其他生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那怎样才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呢?让我们动手、动脑来想想办法,保护地球吧!”学生们有说写倡议书的,有说要制作宣传标语的,有说要严打乱砍乱伐的,有说要建立保护区的„„我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个一个的科学活动,一点一滴的把科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你就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科学原来有如此广泛的应用,让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二篇:利用多媒体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多媒体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丰城市实验小学邓兰英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楚,这些重难点如何突破?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教学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逐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小学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寻找教学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点是生动、直观、动感强,它能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上课伊始,先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为学生展现鲜明、直观、新奇的科学现象,从而诱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召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恰当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浓厚的兴趣中展开思维,主动学习。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彩虹的秘密》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一段雨过天晴之后,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的课件。我在同学们在欣赏彩虹的同时,随即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不想研究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想不想自己创造彩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进入接受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的情境。
二、穿越时空,探索奥秘
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去了解,由于受能力、智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星座知识、地球的构造、生物的进化等,这些知识离我们很遥远,很抽象。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利用电教手段使遥远的事物“现与眼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年级上册《日食和月食》一课,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变化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单凭静止地推测,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设定一定运动轨迹使地球、月球动起来,再现三个天体之间相互位置的移动,并加入优美的音乐和精练的解说。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被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和形象的声音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们个个兴趣盎然,思维也极其活跃,课件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透明教学,强化效果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小学生想象概括能力差。在科学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理解、认识的对象看不见,摸不着,教师难以讲清、学生弄不懂的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食物到哪里去了》一课时,在教学中如果仅是让学生参照插图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消化、吸收作用的理解仍是模糊的,容易出现偏差,尤其是小肠的消化、吸收作用,肉眼是无法看见的。考虑到这一难点,教学中我适时出示了这样的课件:《食物旅行记》。从口腔出发,途中它碰到了许多忙碌可爱的小人。有的在用高压水枪喷水,它们是口腔、胃、小肠、大肠在分泌消化液;有的提着水桶四处运输,它们是小肠,吸收营养输送到身体各部分。这样,整个画面动起来,再配以略显夸张的语言,极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变小为大,帮助认知
实验教学往往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关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有时,由于演示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或演示实验本身的不足,无法直接让学生都观察清楚实验操作的过程、实验现象,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多媒体可以把声、形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示范过程变“小”为“大”在屏幕上,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想象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六年级上册《昼夜与生物》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教学难点是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为解决这一难点,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展示教材中列举的各种动物:刺猬、老鼠、蛾、猫头鹰、蝙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蛇、狗是白天、夜间都出来活动的动物。通过媒体的展示,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活生生的动物是怎样在夜间活动的。随后又启发学生回答:这些动物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并产生联想,能科学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五、活跃思维,启发创新
知识是无限的,创新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儿童拓出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随着课件演示,银幕展现出一幅幅彩色画面:绿水青山中走兽出没;各种各样的岩石下,昆虫生息;五彩缤纷的花草丛中,蝴蝶飞舞„„再配以咯咯蛙叫,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哗哗流水等科学音响,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自选材料进行实验,方法越多越好。如此,儿童的思维得以激活,兴致勃勃地忙活起来。有的用小鼓、铅笔实验,有的用铅笔盒、皮筋实验„„学生兴趣盎然,殊途同归,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丰富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化课内知识。我借助多媒体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导向课外。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它们都是鸟》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鸟的共同特征。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外形的鸟类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了名目繁多的书本上没有的鸟类,他们通过细致地观察、比较、辨认、综合,感受充分,概括出鸟类的共同特征。这样,借助电教手段,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视野,也激起了他们观察研究的兴趣。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解决了许多书本上没有、教师解释不清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和有效,提高了科学实践能力,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主动地学,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科学探究18条原则》任长松
第二十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活动 推荐作品登记表
设区市教育局(盖章)作品名称:
傲霜篇
作品编号: 124410
组别:
小学
项目名称:
多媒体课件
教材版本:
语文版
学科:
语文
年级:
小学五年级
册别:
上册
作者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联系电话
是否示范校
邓兰英
女
1970/10/10
丰城市实验小学
否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姓名:邓兰英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我(们)在此确认上述作品为我(们)未在其他省级以上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原创性作品,不涉及他人的专利权或著作权。
我(们)同意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将我(们)的作品编辑、加工制作成活动相关指导学习材料(光盘),供广大中小学教学师交流学习。
作者签名:
二0一四年月日
第三篇:合理利用生活资源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理利用生活资源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资源”一词越来越多地跃入教师的视野,引起教师的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资源越丰富,教学质量越高。数学实践证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资源,为建构知识模型打下基础;在探究过程中,巧妙利用身边资源,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生活资源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资源”一词越来越多地跃入教师的视野,引起教师的关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还强调:“数学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资源越丰富,教学质量越高。数学实践证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资源,为建构知识模型打下基础。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模型。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使课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1、搜集生活资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搜集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一些资料,为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索作准备。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有位老师在课前便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字母,学生很快找到了诸如扑克牌中,老师的评语中,甚至自己的衣服中等等许多地方的字母。教师上课伊始将自己搜集到的字母呈现出来,如,麦当劳,肯德基的标志,汽车车牌号的标志等等,学生趣味盎然,深切感受了字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字母与自己的距离很近,并初步体验到了用字母表示生活现象的简便。在对字母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顺水推舟,引入一组数量关系,提示学生能不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表示出来。学生探索的欲望高涨,马上想到了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梯度适当,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生活素材的积累,成了建构知识大厦的坚不可摧的根基。
2、由生活激趣引入。生活数学具有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用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背景和他们乐于参与的想象空间,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扩展学生的思维。记得在讲《生活中的负数》时,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关于数的资料——夏天本地的气温能达到32℃,数学中32℃表示为+32℃;冬天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15℃,那么零下15℃又该如何表示呢?珠穆郎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而四川盆地低于海平面162米,又该如何记录呢?由这些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入后面的探究。教师巧妙利用这些资源,引领学生度过一段快乐的发现之旅。
二、探究过程中,巧妙利用身边资源。
1、将身边资源与探索数学知识本质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研究《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巧妙借助我穿的衣服创设生活情境。“看,老师穿的衣服漂亮吗?猜一猜我是多少钱买的?”学生急着猜价钱,但都猜不准。于是央求老师告诉他们,我故意设疑:“我的衣服原价是300元,但我买的时候打了八五折,你们能不能算出它的价钱?”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就争先恐后的去算。于是将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推向了高潮。其实,这些知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每日都接触或间接感悟的生活中,找到抽象的数学问题,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感性刺激。在这样的实际活动中,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生活数学的意识和敏锐的数学嗅觉,有机地将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2、利用现有资源,体验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听过一位老师讲授《找规律》一课,教师告诉学生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教室里找找,从生活中找找。学生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很快就找到了:学生的座次是按照男生一排女生一排排列的;教室里的白炽灯是每组两个悬挂的;教室中的桌椅也是有规律……又如一位老师在讲《平行线》一节时,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平行线。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课桌的对边、操场上的双杠、悬挂白炽灯的线等等。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三、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真正感悟到数学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真实地展示数学的魅力。
例如,某老师设计情境,带领学生研究一家人出游的方案,一种方案是自己开车,住旅馆;一种方案是坐汽车,住旅馆;还有一种就是跟随旅游团;三种方案的解决和比较,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的应用意识,锻炼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心血,每一位教师都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做数学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快乐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合理利用生活资源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西北新村小学
王慧敏
2012年7月5日
第四篇:浅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浅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它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最近参加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把静止的、呆板的文字、画面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听觉、动感形象,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密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传统的备课,老师在查阅资料、寻找教学例子上常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结果却并不尽人意。而如今,只需要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寻找到各种各样和教学相关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人物介绍、课文图片等等。对备课的流程也有很大的帮助,自己备课常常是花了时间和心思,可时常会出现忽视某个教学细节的现象。如今有了网络我们在备课时可以参考各家的教学设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加上自己的见解,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就出现了。当然,也可以拿着自己的设计去和全国各地的老师探讨,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凝聚着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教案,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较之以前的确能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增强语文课的生动性
新课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崭新学习方式,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一扫传统教学所带来的沉闷低效的教学氛围,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课堂上组织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各种互动的过程。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枯燥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出现疲软、失去兴趣的情况。所以适当的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不仅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可以是学生快速的记住所学的生字。例如:在教学生识记“本”字的时候,我会先在屏幕上出示一棵树,在树的旁边出示“木”字,然后动画出示树长出根的动画,并在旁边的“木”字上动画出示出示一横,告诉学生长出根的树就是“本”。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的记住这个字,还能让学生对这个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比传统的识字方法生动有趣的多。
当让也能辅助低年级学生更生动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王二小》这一课时,小朋友们都对“扫荡”这一词不理解。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烧杀抢夺”的视频资料,告诉他们日本人的这种行为就是“扫荡”。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原来“扫荡”是日本人残暴的行为。这种解释比老师用嘴巴滔滔不绝的讲解效果更好、更生动。所以说,让学生更有趣的学习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指导课文的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为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任务的重要位置上。”所以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掌握信息技术后,在指导学生的朗读上显得更为轻松。将视频、图画、动画、声音等聚为一体的多媒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充满感情的朗读,是学生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容易的把握住自己朗读时的基调。
例如;在《春雨的色彩》这一课中,要求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喜爱春天这个季节。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首先播放了在美丽的春天下着蒙蒙细雨的动画视频,并为视频配上了春雨的沙沙声和优美的背景音乐声。看着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的感情马上就迸发出来了,都惊叹“好美呀!”于是我趁机说:这么美丽的画面、这么动听的音乐如果能配上我们大家充满感情的朗读,那就更完美了。同学们听完都跃跃欲试。我没有马上让学生试读,而是让他们讨论怎样读会更好,他们竟然都说出了重点,哪里该重读,哪里应该轻轻地读,都说的比较准确,再加上我的指点,学生基本上就掌握了这篇课文朗读时的感情基调了。然后再次把视频打开,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享受读书的乐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的有效性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实践和探索发现,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而且让老师教的也更加轻松。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天空,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年代里,信息技术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上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一节好课需要在融洽地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仅要体现出学科的特色,也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离不开教师精湛的预设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多种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完美的整合,就会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精选)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自从担任小学科学教师以来,可以说迎来了我教师生涯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的科学课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领域,面对这么一门涉及面广,给学生带去无尽新奇、思考与挑战的学科,我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对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备课一定要充分。
新课程之后科学课的内容很难教,它涉及的面广,跟中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已经接轨,对于我这种非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说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我提前精细化备课:提前备课会让我们发现很多问题,甚至我们自己怎么思考都找不到答案。这个提前的空间就留给我们去查资料,向别人请教,读懂教材。多方面广泛学习,提高自己学科素养。
2、材料要提前准备。
科学课的材料是课堂的灵魂,而且很多课堂的材料是多样化的。有时候借一堂课的材料从找到,到分组加工,可能不止一节课的时间。还有些材料的准备需要一个过程,不提前几天时间准备就会导致上课失败。比如现在六年级下册教材《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涉及到制作化石模型,从开始制作模型到把模型晾干差不多需要一两天时间,因此材料准备一定要提前,否则很多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地走进课堂。
3、体验要形式多样,张扬个性。
科学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学科教育的一个特征与优势。科学的学习“动脑、动眼、动手”是关键。“动脑”——在于知识的获取;“动眼”——则是体现在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特别强调对科学作品独特的感受;“动手”——则是敢于实践,掌握有关的形式表现手段,让学生由不会到初步掌握,由生疏到熟练,均得益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特别是作业体验环节主要体现的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动脑、动眼、动手”的成果。学生学习是有差异性的,因此,作业体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多样,充分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做到形式多样,以需而作,如一题有不同的成果,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等,让学生充分施展个性才能,创造出具有真正自我意识的个性作品
4、旁征博引,有点幽默感。
科学课涉及的范围广,学生对于丰富的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上就一些内容
展开延伸,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纪律调控的一种手段。另外,科学课不是在上午第3节就是下午,这个时间段学生的思维一般都处于有比较疲惫的状态,所以他们往往对太严谨的课堂有些反感,尽可能地挖掘一下自己的幽默细胞,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笑几次,他们对课堂的专注度会高很多。当然,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等方法不断积累与提高!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教师引导得当,他们不仅能玩的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玩得有所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