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习基础相近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效果的确明显不同,是什么原因?怎样解决?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观摩、访谈法和分析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及其原因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资源选用中,缺少分析与评判
丰富的网上资源能为信息时代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便利,如果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访谈和教学观摩中就发现有些教师在运用信息化资源中,从网上下载课件,也不辩识这些资源的适用对象与条件,也不分析这些资源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只要发现课件名称一致,课堂完全照搬。教师选用信息化资源比较随意, 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甄别、分析、提炼,更不会进行二次组织或开发。如在一次教学观摩中,整堂课就是让学生观看示范课程,这样课堂活动就忽略了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忽视了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缺乏必要的师生感情交流和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2.信息化资源运用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教师在学习教育新理论以后,片面认为课堂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不顾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课堂教学中片面地贯彻这一理念,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基于资源的主题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没有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学与教中的优势,没有意识到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3.信息化资源运用形式上忽视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课堂教学应用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顾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关,在教学设计中围绕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而不是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去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重点难以落实,教学难点难以突破。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集成性、多样性等特征,对于新课程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1.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通过网络传输和呈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实时、逼真地将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自身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判断。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使用小学生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授递与互动结合,使学生乐学、易学。由于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小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所构成的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由信息化教学资源生动、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呈现,也可以多角度演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运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如果合理利用,可以突破教学中的这些难点。另外,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可以把微观的、不易观察的数学问题及其本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创造愉快、和谐、乐观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数学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潜在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够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知识学习和提高理解能力。例如教学“直线、射线”这两个概念,过去只靠语言的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例说,学生理解起来普遍困难,学生总是想象不出直线和射线中“无限长”的含义,因为学生在课堂或日常生活中所见图像都是有限长的。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讲解,首先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闪烁点,然后向一端延长,成为一条闪烁的线,慢慢地闪烁的线越来越长,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延长下去,闪烁的线无休止地延长,这样的图形就是射线”。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延长的图景。通过动态的演示,突破学生的理解困难,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数学知识。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够提高课堂互动水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的互动是课堂赖以进行的动力。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难以实现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和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使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实现成为可能。师生之间的互动或生与生之间互动,可以对学生彼此的学习提供信息和反馈信息,更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形成,进而敦促学生,特别是为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进行学习提供机会,利于转化后进生,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还可以直接从别人那里获得行为的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信任,让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从而突破自我中心的小圈子,这既满足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对于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创设适切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事实的确如此,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以后,他会毫无拘束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并且会充满自信地说、思考和练习。而当学生缺少学习动机时,他便会用沉默来应对教师。那么,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认为,选取教材中提供的或根据课程标准选择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开发或选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景素材作为课堂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利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千克、克的初步认识”时,可以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桔子、苹果、鸡蛋、土豆、玉米粒等多种物品,并用动画方式模拟现实中称物品的轻重,从而引出“重量”的概念。进而从刻度上读出1千克苹果、100克鸡蛋等。从而让学生通过感官对“1千克”物品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然后画出统计表,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物品的重量有初步的认识。2.适时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目标与内容适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科学地制作课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运动的几何图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系统,产生难忘的印象。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很多都会用“几何画板”来进行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只可巧用,不可滥用,至于什么目标、什么内容适合用何种类型的息化教学资源,笔者认为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的内容,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比较合适。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可以适时地运用动画展示,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地爬行,坐在车里的小动物难受极了。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汽车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接着再显示一组车轮同是圆形的对比画面,汽车的车轴装在圆心,汽车行驶得又快又稳,车里的小动物很舒服。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3.选择适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选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时,不能一味地追求画面的漂亮、直观,把课堂变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展示场所。信息化教学资源运用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过程,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位置上,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上。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适用的教学资源,学习新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掌握知识点,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潜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4.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传统的资源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性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教师。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是千百年来教师教学实践的结晶,有其科学和合理的一面,不能完全被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替代。如板书,教师优雅娴熟地书写,美观悦目的书法,是信息化教学资源无法代替的。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更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师只有探寻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改变了学与教的信息呈现方式,特别是能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并把教师的讲解、说明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全方位的网络刺激系统,综合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最大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网上有大量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可以采取网上下载和二次开发,将信息化教学资源科学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它对于夯实学生的基本功,牢固树立他们的数学思维,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与一般的课程相比,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科教育开始一步步走出局限,探索创新教学的新途径,并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学的科学运用能够摆脱教学的局限性,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锻炼他们的逻辑和思维能力。当然,要进一步落实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就必须明确以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实施授课,让课堂变得更加富有趣味。
【关键词】科学教学;信息化;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139-02
众所周知,衡量教学水平的指标之一就是课堂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枯燥,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课堂互动性不强,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数学作为学生公认最难学习的科目之一,抽象性较强、课程难点较多,许多学生表示即便掌握了相关的公式定理,也无法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是完善教学的必经之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发挥网络资源的巨大优势,整合相关信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学习途径。科学的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构建信息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化教学也要与学生的学习诉求、学习特点相适应,走出原来教学模式的单一特征,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实施授课。所谓的教学情境主要是指通过营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具体,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课程内容多样,对学生的能力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不能采用与学生学习特点相同的方法,很容易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甚至影响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每一道例题都会配一个情境图,通过这样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将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安排课程,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今,我国数学教学已经开始推广使用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也能自己借助互联网搜索信息,给他们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另外,科学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和有趣。例如,教师通过课件将一些漂亮的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滴嗒滴嗒……”声中感受着这些物体,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自然引出这节课的主题,随即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开展“找时间(拨钟表)游戏活动”[2]。再比如,教师在讲解重量这一课程内容的时候,也可以借助科学的设备将常见的苹果、桃子、梨、猕猴桃等水果的重量展示出来,将日常生活结合到情境之中,并在情境下开展授课。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被激发,也能够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再现日常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所谓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选择的课程,不同的内容起到的教学效果不同,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自然不同。因此,在信息化教学的运用中必须以生活场景的再现为目标,通过丰富的日常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化教学可以推动传统教学方法的更新,把所学的内容变得更具生活气息,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架构灵活课堂。
例如:在进行“长方形面积”的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一个“装修招标”的数学活动课,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一个需要装修的三维房间情境,主题就是“定出合理的预算和设计方案,打动客户”。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不自觉地应用了很多数学中的有关数据,通过对长、宽、高进行测量,计算出房间的面积,还进行了价格计算,设计出了多种方案。然后,竞标评标、展示效果,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表现形式多样,能够将声、形、色等感官系统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和组织课堂活动,体现教学的多元化特点[3]。强化重点和难点,提升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虽然是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课本教材的变动以及课程难度的加大,使得课本中还存在很多难点,学生学习起来特别困难,不太容易掌握课程的精髓。科学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要将教学赋予情境化的特征,关键的一点还是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抓住课本重点和难点,深入的对课程进行剖析和解读,走出教学单一模式,真正发挥出科学教学的优势。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课程最难的地方就是应用题,题目的题型各种各样,不同的问法也会对学生解题带来难点,唯有强化重点教学,抓住最难的部分,才能让教学更具趣味性。
例如,某中学学生军训,沿着与笔直的铁路并列的公路匀速前进,每小时走4500米,一列火车以每小时120千米的速度迎面开来,测得火车头与队首学生相遇,到车尾与队末学生相遇,共经过60秒,如果队伍长500米,那么火车长多少米[4]?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经常忽略队首与队尾的衔接从本质上就是火车与队伍的长度之和,找不到这一切入点,造成答题没有思路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科学的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将题内容用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并加深他们的印象。同时,在题目的讲解中还可以举一反三,通过利润、行车、工程等应用题的教学启迪学生数学思维,让他们在解答难题过后增强自信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它通过声、形、色等多?N感官形式给予学生数学知识的呈现,能够使得原本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生动化,采用动静相结合的多种途径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们随时可以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再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数学问题的解释和讲解,配以高效的实战操作来增加课堂教学成效。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科学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在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峰丽.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课件[N].发展导报,2017(041).[2]臧晓梅,李后振.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8).[3]张莹莹.“必集大成,方得成功”――浅谈“互联网+”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4]王建芳.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及反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精选)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自从担任小学科学教师以来,可以说迎来了我教师生涯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的科学课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领域,面对这么一门涉及面广,给学生带去无尽新奇、思考与挑战的学科,我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对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备课一定要充分。
新课程之后科学课的内容很难教,它涉及的面广,跟中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已经接轨,对于我这种非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说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我提前精细化备课:提前备课会让我们发现很多问题,甚至我们自己怎么思考都找不到答案。这个提前的空间就留给我们去查资料,向别人请教,读懂教材。多方面广泛学习,提高自己学科素养。
2、材料要提前准备。
科学课的材料是课堂的灵魂,而且很多课堂的材料是多样化的。有时候借一堂课的材料从找到,到分组加工,可能不止一节课的时间。还有些材料的准备需要一个过程,不提前几天时间准备就会导致上课失败。比如现在六年级下册教材《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涉及到制作化石模型,从开始制作模型到把模型晾干差不多需要一两天时间,因此材料准备一定要提前,否则很多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地走进课堂。
3、体验要形式多样,张扬个性。
科学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学科教育的一个特征与优势。科学的学习“动脑、动眼、动手”是关键。“动脑”——在于知识的获取;“动眼”——则是体现在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特别强调对科学作品独特的感受;“动手”——则是敢于实践,掌握有关的形式表现手段,让学生由不会到初步掌握,由生疏到熟练,均得益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特别是作业体验环节主要体现的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动脑、动眼、动手”的成果。学生学习是有差异性的,因此,作业体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多样,充分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做到形式多样,以需而作,如一题有不同的成果,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等,让学生充分施展个性才能,创造出具有真正自我意识的个性作品
4、旁征博引,有点幽默感。
科学课涉及的范围广,学生对于丰富的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上就一些内容
展开延伸,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纪律调控的一种手段。另外,科学课不是在上午第3节就是下午,这个时间段学生的思维一般都处于有比较疲惫的状态,所以他们往往对太严谨的课堂有些反感,尽可能地挖掘一下自己的幽默细胞,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笑几次,他们对课堂的专注度会高很多。当然,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等方法不断积累与提高!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教师引导得当,他们不仅能玩的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玩得有所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
第四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大渡口区实验小学 王雪梅
在进一步深化现实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往往对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但集中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我们即使有再好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改变目前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而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因此,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意识,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那么,如何变辛苦的教学为有效的教学,变痛苦的学习为轻松的学习呢?有效教学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提高,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例如我在教学地震时,就由同学们熟悉的5。12大地震引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目的地主动参与。我与学生激情互动时,适时地说明了本次课的目的是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学生明确了目标,马上开始探究实验。三是采用学生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弄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再现模拟、实验、类比对照、直观展示、现场
互动等。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现在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什么特征呢?
1.课堂是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指的是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2.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收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3.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究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三)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科学教学要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过程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师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舞台,让每个知识点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快乐音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一些传统的观念。
1.由注重“教” 转向注重“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然已提出很久,但在科学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适应和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最佳有效的结合,它要求教师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时,通过丰富的情境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讨论、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体现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培养。
2.由注重“传授” 转向注重“引导”。当今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探究地震的中心和强弱时,先让同学们做模拟实验来探究地震中心和强弱,然后在出示一些在5。12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的地方的图片,让同学们来讨论这次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3.由注重“模式” 转向注重“个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其次是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目的,使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科学有兴趣,使每个学生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而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要求更高了。
4.注重“结果” 转向注重“过程”。所谓重视结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却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甚至要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所谓典型习题,严重影响创造思维的培养,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重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知识、思维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5.注重“成绩评价” 转向注重“多元评价”。课程实验需要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的评价应由单一的考试成绩的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机制。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
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下灯小学 王玉梅
摘要:一直以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广大数学教师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只有立足现实,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
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会学习,会听讲,会做作业。
会学习;这一要求包括能做好课前预习,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提出问题,能与他人合作学习等。
会听讲;课堂学习是学习的关键,而会听讲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该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听懂了再去做题。
会做作业:在平时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先把题目最少读3遍,审清题目再做,特别是学生在练习计算题时,由于学生的马虎导致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能力合理布置习题,有针对性地练习,可以从心理上减轻学生对于数学练习的为难情绪,使学生能够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保证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习题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每天都给学生留几道计算题,有难度,就留两道,比较简单的,就留四道,学习好的同学很快就可以交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在放学前交上就可以,实在交不上的,还可到第二天上课前。这些计算题,教师都要一一批阅,发现错误,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知识学习的自信心。
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要用数学来解决一些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不能让其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很难通过书本的学习,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就无法通过数学的学习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了。相反,如果将数学的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其产生的影响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小学生去超市买零食后,结账时却发现自己没有零钱付账,这时就需要小学生自己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计算一下超市工作人员需要找自己多少零钱。在这个计算过程中,小学生不但复习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但如果小学生没进行过这方面的学习,而只是单纯地在课堂上,2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内容讲解,虽然他也能拿着超市工作人员找回的零钱回家,但却无法锻炼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对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就无法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 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数学的教师都知道,每一节数学课教学都不能马虎,每节课都应该把它当成示范课、优质课来讲。有句话说得好:数学题,只有自己做出来了,才叫做真正会做了。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严谨施教,认真把握好课堂40分钟,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得巧妙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效利用小学生注意力相对较为集中的课堂教学前20钟的时间,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数学的知识概念通常都比较不容易理解,而且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非常枯燥,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也相对比较单一,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很不利。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的数学知识遗忘都很快,还有一部分同学经常把数学知识记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现状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数学概念讲解得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记住而又不易忘记。如为了让学生分清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语句:“计数单位没有‘位’,有‘位’的是数位”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在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时,教师除了教会学生认识具体的物体外,还应经常让学生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与面积,让学生感知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宽,让他们估计我们的学校有多少公顷,使他们增加数感,不至于出现较多的一支铅笔有12米长、一张床有2厘米长类似的“洋相”。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回顾中自然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严谨与理性的思维为学生讲解知识,有效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畅所欲言”的课堂,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索,学生在教学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张扬,数学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是异常活跃。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每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的不懈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