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2.右图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行的改革内政的方案封面,下面对该封面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颁行该方案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尚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束缚 C.该方案从理论上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的构想
D.该方案的颁行表明太平天国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部著作是()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
4.《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5.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6.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7.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8.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发生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五四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建立了类似西方的政治体制
B.强调国家的主权独立 C.详细规定了人民的权利
D.通过立法,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10.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11.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12.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治精神影响重大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了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鲁迅《阿Q正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孙中山曾被看作“疯子”的主要原因,这说明什么问题。(6分)
(2)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6分)
(3)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我们可以使用哪则材料来证明,说明理由。(6分)
(4)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在当时的主要表现。把材料三引入历史研究应注意什么?(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10分)
(2)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10分)
1.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金田快有新君出”,可以看出是记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关于金田起义的历史事件,材料中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2.答案 B解析 封面信息呈现的是“干王洪制”“旨准颁行”,“旨”反映了传统君主专制的色彩,故选B。3.答案 B 解析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主张是在保护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上的有限学习西方,A排除;《天朝田亩制度》与近代化无关,排除C;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大胆地提出了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比洋务派、维新派提出类似主张要早,排除D。4.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经济学的视角”。《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经济主张是建立平均的大同社会,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A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并不主张学习西方,故C错误;B、D中,D产生的是积极影响。
5.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参加革命不是自身思想的觉悟,而是由于害怕被误当革命党抓去杀头,被迫走上革命道路的,可以反映出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6.答案 C
解析 该评论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贡献,排除A;B、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答案选C。
7.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伏尔泰在政体上主张君主立宪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8日,体现的是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A、B、D不符合史实,故选C。
8.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对社会习俗的改造,故选B。
9.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反封建的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因而D表述最符合题意。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他仍有他的自由”“不能侵犯他”“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分析出作者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11.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和所学史实说明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开始觉悟,到社会的觉悟正是广大平民思想改造的过程。
12.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时间是20世纪初,对中国国籍的热议,进一步体现了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推进,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将孙中山作为破坏封建帝制的人物来看待,说明是维护封建专制的观念;第(2)题从政治、思想等方面概括功绩;第(3)题革命的不彻底性可以从材料三的内容中得出;第(4)题结合史学研究的方法,从客观真实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答案(1)原因:要求推翻帝制。(3分)问题:维护封建帝制的观念很普遍。(3分)(2)推翻了君主专制;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变迁;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3)材料三。(2分)理由:革命不彻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4)砸毁龙牌;官员改变称呼。(2分)注意:材料三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客观现实;对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补充和参照作用。(6分)14.解析 第(1)题考查对孙中山先生近代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解。1894年,创办兴中会——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05年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1912年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第(2)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政治革命意义的理解。革命前认为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第(3)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对于五四运动的推动作用的理解。根据所学史实,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索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思想基础。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10分)(2)辛亥革命前认为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辛亥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6分)(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索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思想基础。(10分)
第二篇: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课时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能力训练二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会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娶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 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
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4 如图为时政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该漫画应创作于()A.1860年 B.1898年
C.1919年
D.1948年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凡有起义与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与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黔首之苦,预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
——杨秀清《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
探究1:从材料看,杨秀清是如何分析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原因的?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何特点?
材料二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探究2:材料二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从主观方面分析这一纲领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
材料一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探究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三 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探究2:根据材料二、三,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训练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一、金田起义 1.背景
(1)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部分手工业者破产。②鸦片的输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③战费和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
(2)清政府: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吏治腐败。(3)天灾不断,广西各种矛盾尤为突出。2.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3.爆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二、天国兴衰
1.建立政权: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称“天京”。2.进入全盛
(1)军事上:为拱卫天京,进行北伐和西征,到1856年,达到全盛。(2)政治上: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①按人口平分土地。②男女平等。3.由盛转衰
(1)天京事变:1856年,领导集团发生内讧。(2)重新振作
①军事上: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被起用,士气重新高涨。
②政治上: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4.走向失败
(1)1863年,在英、法军队支援下,曾国藩兵分三路,围困天京。(2)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5.历史意义
(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2)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3)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考点二 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
2.兴起: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3.发展
(1)建立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后阐发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2)与改良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改良派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3)发动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二、武昌首义
1.经过: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2.结果: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3.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成立,定都南京,临时大总统为孙中山。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正式颁布。
(2)内容: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还规定了关于国民的基本权利。(3)意义: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
①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②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发展,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③帝国主义物色新的代理人,把目光投向袁世凯。
④同盟会涣散,成分复杂,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身上。(2)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考点三 五四爱国运动
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背景 1.“二十一条”
(1)背景: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华步伐。(2)时间: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政府递交。(3)目的: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巴黎和会
(1)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2)中国希望改变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3)欧美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经过
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
3.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4.结果
(1)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三、五四精神——影响
1.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民主与科学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3.精神财富: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部分 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一
问题1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据此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对此你如何理解?
问题2 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说法合适吗?
问题3 有人认为,假如没有天京变乱的发生,太平天国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农民政权。这种说法对吗?
问题4 从六个角度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色
问题5 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是一回事吗?
问题6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 000多年的封建制度。这种说法正确吗?
问题7 有人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因为它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问题8 判断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依据。
问题9 如何从不同史观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问题10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什么?
问题11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第三篇: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模块三 古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古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希罗多德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这种情况对希腊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进行海外经商和殖民活动 B.债务奴隶制盛行激化矛盾 C.实行直接民主和轮番而治 D.雅典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
2.在雅典人看来,凡是不成功的即是不合法的,因此军事上的失败往往会使将军背上背叛的罪名,成为法庭上被控告的对象。公元前424年,在征得雅典人同意后,将军默许了西西里各邦缔结的和平条约,因为除此之外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但回国后,雅典人却认为他们由于接受贿赂而放弃了攻占西西里的努力,因此将两名将军放逐,对第三名处以罚款。这最能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是公民集体决策 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直接民主特色 C.雅典直接民主决策中容易感情用事
D.雅典直接民主决策中有必要的约束机制
3.伯里克利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精神使我们信服。”这段话表明古代雅典()A.保护雅典人合法权利 B.尊重雅典公民个人意志 C.遵循法律至上原则 D.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4.阅读下列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依据表格不能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问题是()A.民主范围狭窄
B.参政方式原始 C.国家权力滥用
D.雅典社会衰落 5.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上》指出:“理论上讲……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官方对外来移民的称呼)。”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A.雅典明确禁止雅典公民同外国人结婚 B.雅典传统对公民资格的规定 C.雅典人对外国女性持有偏见 D.雅典奴隶制度的狭隘性
6.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的最高行政职务。有一次在放逐投票的时候,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在陶片上代写上“阿里斯提德”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这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他;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该故事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A.广泛性
B.盲目性 C.随意性
D.公正性
7.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表明()A.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B.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C.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
D.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利用公务徇私的现象
8.一位雅典演说家说道:“我们不仅要在制定法律时始终考虑如何使法律为民主制度服务,而且当立法工作完成后……还要遵守我们所颁布的法律,并且严惩那些违法分子。”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A.古希腊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C.古希腊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D.古希腊用法律规范人们行为
9.1804年《法国民法典》诞生,法国人坦言“我们毫不犹豫地宣称,就我们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法国“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主要是因为()A.罗马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B.罗马人制定了《法国民法典》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成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重要来源 10.以下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已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A.①
B.② C.③
D.④
11.秦朝法律的特点是“轻罪重罚”,而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材料体现罗马法的主要原则是()A.保护弱者
B.人人平等 C.公正合理
D.注重证据
12.《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等,这说明()A.此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贵族的利益 B.此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 C.此法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 D.贵族可以任意解释法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材料二(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卓尔不群的雅典》 材料四 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据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万,外邦人3.2万,奴隶20万。而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主的殿堂。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6分)
(2)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8分)(4)材料四反映了雅典民主制还存在什么局限性?(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护,被称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公民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法律的主体范围狭小、内容保守、形式主义色彩浓厚、保留大量氏族残余等。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
材料二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欧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无不受到罗马法的影响。20世纪初罗马法的影响经过日本,延伸到了中国。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出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来罗马法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发生变化的背景。(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分析其影响深远的原因。(10分)
(3)你认为罗马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6分)[当堂检测] 1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希腊山地多,土地贫瘠,港湾多,航海条件优越,促使人们积极进行海外经商和殖民活动,产生积极、勇敢和富于进取的精神。
2答案 C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凡是不成功的即是不合法的”。因此,雅典直接民主决策中容易感情用事,造成决策的失误,C符合材料主旨。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说法错误,雅典直接民主决策中没有必要的约束机制。
3答案 C解析 据“私人生活……是自由和宽恕的”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氛围中的自由宽恕理念;据“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说明自由是相对的,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儿童以及奴隶均没有民主权利,A不对。B明显不对。从这段话不能看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D不对,故选C。4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雅典人口总数和公民总数对比可分析出,雅典的民主范围狭窄,故A正确;从抽签和举手反映出参政方式的原始;从以上材料可反映出对国家权力的滥用,C也正确;材料中所反映的恰恰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而并未体现雅典社会衰落,故D表述是错误的。
5答案 B解析 雅典的公民是祖籍本邦的成年男子,奴隶、妇女和外来移民都不是公民,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是雅典传统对公民资格的规定。
6答案 D解析 “陶片放逐法”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而材料中“目不识丁的公民”的请求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7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中“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等信息可以看出,雅典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A、D结论不符合史实,C结论与题干材料的信息不符。
8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法律为民主制度服务,故C正确。
9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法国人强调要感谢罗马人,是因为罗马法对法国人制定《法国民法典》产生重要影响,故选D。
10答案 D解析 解读材料信息,①②③都属于阐述历史事实,不属于历史解释,④则是对历史事实的进一步解释,符合题意。
11答案 C解析 罗马法尊重人的自由,这体现了公正合理的法理精神。罗马法能成为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影响深远,也主要是因为其法律的合理性。
12答案 A解析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虽是平民的胜利,仅仅是因为贵族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C、D错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从材料中的“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即可看出。
1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第(1)、(2)题主要是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概括,第(3)题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特点,虽然雅典民主与当今民主含义不同,但有许多方式和原则可以借鉴。第(4)题应主要依据材料四回答,主要从雅典民主的范围是否广泛去思考。答案(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6分)(2)有利于选拔人才;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避免盲目决策。(6分)(3)法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多数人决策、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等。(8分)(4)民主范围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6分)1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第(1)题,注意从材料获取关键信息,从材料一“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被称为公民法……罗马逐渐形成了……万民法”直接提炼。发生变化的背景也可以从材料“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概括。第(2)题,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要注意材料“欧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无不受到罗马法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回答原因难度较大,要联系社会发展回答。第(3)题,注意题目要求“人类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从公民法到万民法。(4分)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疆域的不断扩大,政治统治的需要与法治传统的确立。(6分)(2)表现: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6分)原因: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体系科学、完整。(4分)(3)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是至高无上的。(6分)
第四篇: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模块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时期()A.决策实现民主化 B.三省六部制有弊端 C.皇帝权力已旁落 D.皇帝无能优柔寡断
2.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5.西方史学家曾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中的这一制度始于()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6.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7.《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记载“(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为避免这种历史现象的重现,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A.在地方行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B.设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化相权 C.实行将兵法,禁军由皇帝指挥
D.从财、权、兵各个方面弱化将领权力
8.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出现在()A.西汉初期
B.西汉武帝以后 C.北宋初期
D.明朝初期
9.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名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A.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职任
B.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视之” C.票拟制度化
D.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10.《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11.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2. “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 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
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中国……一个是君权,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弹劾权;不过中国的君权,兼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1921年)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1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作简要评述。(14分)
14.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一)史料研习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二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二)规律认识(三)观点探讨
材料三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10分)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8分)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8分)[当堂检测] 1 解析 作者认为唐朝在议论朝政时,由于大臣意见众多,导致皇帝难以决策,其实他没有看到这样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失误。答案 B 2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可知,宋朝沿用唐制,但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设“中书门下”。“中书”负责政事,与“枢密院”对掌大政,从中可知,宰相的权力被分割,故选A。答案 A 3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考查知识点为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题干强调九品中正制“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B、C、D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答案 A 4 解析 从材料信息“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等可知,材料论及的是科举制度。讨论的是此制度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使其可以获得提高地位的机会。A、C不符合史实,D非题干观点。答案 B 5 解析 从材料中的“文人学士集团”“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些信息可以判断,这种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始于隋唐。答案 C 6 解析 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但它对于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材料正是这一作用的体现。答案 B 7 解析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封建割据,宋太祖从权、财、兵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D表述最完整。答案 D 8 解析 西汉初期,丞相权力较大,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北宋以后,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相权遭到削弱,皇权得到加强,直至明太祖废丞相。B、C、D均不符合材料所描述的史实。答案 A 9 解析 明朝废除了丞相,但是政务繁多,皇帝既需要官员协助处理政事,又怕官员威胁其专制皇权,因此采取分季任官的方法,有利于加强皇权。A比较合适。B不可选,胡惟庸在1380年已经去世;C不可选,在朱元璋时期尚无票拟制度;题干未提及司礼太监的内容,D不可选。答案 A 10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演变。由材料可以看出,从汉、唐到宋再到清朝,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答案 B 11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这一重要信息,再现所学,明代废除丞相,君权空前加强,因此答案为D。答案 D 12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可以判断A正确,C错误,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 A 13 解析 题目考查中国古代至近代监察权的发展情况。答题时注意答题方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要穷尽材料信息,提取有效答案;如需结合所学知识,需正确选择所学内容。
答案(1)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6分)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3分)加强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分)(2)认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三权分立重要的补充。(6分)评述:糅合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和西方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是民主制度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在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近代化道路中很有共性;但同时也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缺乏全面认识。(8分)14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多角度分析能力。作答时要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认识角度建立起联系,组织答案。题干围绕皇帝制度的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展开设问,第(1)题通过隋唐宰相制度与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比较,分析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变化情况;第(2)题从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中枢的演变情况,来分析古代皇权专制的基本规律;第(3)题要注意用辩证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
答案(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10分)(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8分)(3)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8分)
第五篇: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 1.3.1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是为了发动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是()A.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上帝是人间的保护神
解析:B是定都天京后提出的革命纲领,不是“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C是洪仁玕提出的;洪秀全是借“上帝”的名义组织革命,而不是单纯宣传上帝,排除D;只有A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同中国民间的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作为“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满汉官僚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解析:要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中国指的是清政府,当时清政府正面临内忧外患,因此“内部事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
答案:A 3.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报告说:“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英法军队与太平军为敌
B.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侵略者 C.清政府已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镇压太平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法军队打败太平军后,把宁波港交还清政府,等于帮助清政府“收复失地”,故属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军,故选D。
答案:D 4.19世纪中期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一些地方贴满了一篇名叫《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的布告,其中列举了“胡”的种种罪行,激发了人民的反“胡”精神。其中的“胡”是指()A.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B.外国侵略者 C.清政府 D.日本鬼子
解析:要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地点“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一带”和“《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就可以判断该布告是太平天国发布的,而“胡人”一般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清政府正是由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故选C。
答案:C 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A.北伐失利 B.天京事变 C.安庆失守 D.永安建制
解析:正确理解材料“煮豆燃萁”的意思是兄弟间相互残杀,只能削弱自己的力量,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这一性质。故选B。
用心
爱心
专心
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12年3月2日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此时南京临时政府要求革除“前清官厅恶称”。这种政府行为很明显是因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即民主共和取代了君主专制。A、D两项是间接因素,C项是直接推动因素,都不能成为主要的原因。
答案:B 12.下图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为了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于1911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国公报》上以大总统孙文名义发布的文告。有人认为该文告不符合历史真相,他指的是()
A.辛亥革命的时间不是1911年
B.当时“中华民国”这一叫法尚未出现 C.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的威信并不高 D.孙中山当时并不是大总统
解析:本题适用排除法。狭义的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它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故排除A,武昌起义成功后即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故排除B;当时的孙中山具有崇高的威望,是公认的革命派领袖,故排除C;只有D符合题意,1911年12月,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在南京宣誓就职,所以1911年10月15日孙中山尚不是大总统,故选D。
答案:D 13.革命烈士林觉民在遗书中写到“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这表明林觉民将参加()A.武昌起义 B.黄海战役 C.中国共产党 D.黄花岗起义
解析:要正确理解材料,林觉民烈士决心参加起义以死来唤醒国人,故只能选A或D,而A是突发事件且取得了胜利,所以也要排除A,只能选D。
答案:D 14.中华民国初年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说明辛亥革命()A.使中国迅速崛起,赶上欧美 B.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A叙述与史实不符;B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C说的应是抗日战争;只有D正确。故选D。
答案:D 15.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用心
爱心
专心
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