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中历史集体备课的思考
关于高中历史集体备课的思考
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集体备课为载体,以授课提纲为落脚点,走一条体现我校特色的集体备课之路,这里把我们的做法和思考总结如下,抛砖引玉,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一、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真正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学科的优化,整体的提高。其深层次的核心问题是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背景下,个体的优势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集思广益,极限的发挥群体优势。具体到学科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探索出适合本校教情、学情的教研之路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
二、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
借鉴历年历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研层次,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用科学的目光研究《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努力实现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成绩的新突破。
三、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1、定时间、地点。备课组成员定期在规定的时间内、规 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不得迟到、缺席或借口请假。
2、定主讲人。确定每周集体备课的主讲人,主讲人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其它备课组成员应积极参与,人人发言。
3、定内容。每次集体备课应事先确定讨论、研究的课题,特别是要重点讨论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核心问题。
4、定责任人。备课组长是该年级该学科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备课组日常工作,协调备课组成员之间关系,指导年青教师的成长,制订备课组工作计划,记录备课组活动情况,总结备课组工作得失,并及时报教务处、教科室。
四、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
改革课堂教学,备课是重要环节,集体备课更是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的一项重要措施,集体备课应着力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紧抓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落实,具体的说,要做到“五个研究”,即:研究《大纲》、《考试说明》和新课标,以及高考试卷和试卷分析评价等;研究学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起点;研究教材、教法;研究练习、测试的设计和讲评;研究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措施。
1、研究新大纲、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以及高考试卷和试卷 分析评价新大纲明确并强调了历史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国民工作中的作用,同时还拓宽了历史学科思想教育的内涵,提出了“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对社会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历史的意识”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等。从教学思想看,新大纲以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教育三项要求既全面又重点突出。从教学内容看,新大纲反映最新历史研究成果,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等内容均引入了新大纲内容。另外,新大纲还增加了最能体现精神文明发展史的文化内容,尤其是科技发展史的内容。新大纲规定如何教学,《考试说明》则是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新大纲与《考试说明》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集体备课中,要对新大纲、《考试说明》、及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对照,详细分析,仔细推敲,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外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准确地把握复习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还要认真研究了全国、上海、广东等地高考试卷以及试卷的分析评价,力求切实了解改革对高考命题影响的新动向,把握复习的方向,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2、研究学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集体备课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基础状况、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等。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规范等非智力因素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定位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四个原则:(1)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应体现以学生为主;(2)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要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3)教学目标要完整,应由“认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组成,教师应当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技能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情感的培养上下功夫,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4)教学目标要具操作性和检测性。
3、研究教材、教法
研究教材:一要研究新、旧教材的区别;二要研究教材与《大纲》、考试说明及新课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要研究教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中外历史的联系;四要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等等。
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着重备教学过程中的以下六个环节:(1)明确起点。即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深度、广度。(2)突出重点。要花多时间、下大力气重点讲授教材主干知识。(3)突破难点。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难点、能力训练难点,有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4)巧析异点。明确本节课中的知识点与以前或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5)激发疑点。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适当的设疑;(6)体现特点。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特点,反映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特色,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4、研究练习测试和讲评
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从某种意义上讲,高三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因此,集体备课中,我们对于授课提纲中的复习思考题及巩固练习要做到“精”、“活”、“实”。“精”指精讲精练,选题、训练、讲评都要有代表性,要有深度、广度。“活”是指活学活用,选题时要注意题目的前瞻性、时代性,有机地把历史知识和时事热点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以史治世的能力。“实”是指知识点的落实要细,从多角度、多层面考查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对于训练,以市教科院编制的《精品题库--历史》作为一轮复习训练的主要资料,并根据学生的学情,穿插一些强化性的训练。
练习测试后及时分析、总结,针对练习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后一阶段复习工作作出相应的微调,并通过一些补救性练习,查漏补缺,以完善知识面。(4)研究教与学中存在问题并落实调整措施
以我校历史教学为例,就教师方面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课后督查的力度还不够,使得教与学的环节衔接不够完美,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不到位;二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心理输导还不够全面;三是对高考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就学生方面来看,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就高考三大题型来说,选择题反映出学生的历史知识比较零碎,把握也略显肤浅,材料题则存在着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来回答问题的能力都很欠缺,问答题则存在着审题不清和答题不规范等问题;二是学习方法不够灵活、有效;三是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波动较大。针对以上情况,进行如下调整:
一是落实具体名单,努力进行扶优培中补差工作,力求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课堂记录、学会自我测试、学会概括、小结等;
三是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培养,强化答题规范;
四是着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消除学生的自悲、自满心理,使不同层次的学习都能以饱满的激情,以良好的状态投入高三历史的复习中去;
五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跟踪、督查;六是尽可能多搜集高考信息,指导复习工作。
五、集体备课中存在的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集体备课的最佳境界就是整齐统一:课时统一、授课内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作业统一,乃至教案的格式也要求统一。其实,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误区之二:备课组集体备课后,备课组成员不再二次备课,只是消极享用集体备课成果,甚至是一个人备课,集体模仿。集体备课的意义在于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教师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发挥,不仅会扼制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不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误区之三:集体备课重点只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得更好,而不需要对学生学的研究与探索。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教学真正由教师如何教得好转变到学生如何学得更好上来。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从教与学的两个方面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要研究“教什么?”,还应当研究“怎么教?”,更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如果不这样做,素质教育倡导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无从谈起。
误区之四:集体备课中如果经常把自己好的做法说出来,与备课组成员共享,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传统思维的积淀,集体备课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个人主义、保守主义和文人相轻的意识。认识的滞后是制约集体备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历史的事实和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做法,不仅自身得不到更大的发展,事业的发展也不能获得生存。
总之,集体备课的意义在于智慧的碰撞,资源的共享,集体备课的精华在于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只要我们能够克服认识的偏差,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出发,发挥群体优势,就一定能够创出学科优势。
第二篇: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备课组: 高中 主持人: 文家能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10日 缺席人: 无
备课课题 工业革命
主备人: 高承薇 发言要点
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部门,发源及扩展;标志;重大发明(瓦特和改良的蒸汽机,史蒂芬孙和蒸汽机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2、教学难点1:瓦特为什么能够改良和发明第一台具有工业意义的蒸汽机? 瓦特的个人品质(对学生情感、态度教育)瓦特的时代特点(联系科学革命)
3、教学难点2:第一次工业的影响。
引用马克思的话:工业革命后一百年中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工业革命前创造的财富总合还要多。补充人:
李雄 谢小莉 文家能 发言要点
1、对教材中图片6-
2、6-
3、6-
4、6-5的对比应用
2、对史蒂芬孙和蒸汽机车的课外拓展:用煤的蒸汽机车---电力机车---内燃机车----未来的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3、英国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课堂效果与反思: 补充好图片,上课效果比较好。对机车的课外拓展,学生很感兴趣。总评: 备课效果比较好,比较到位。
第三篇:集体备课
答:教师之间要更有成效地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成员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足准备工作,比如熟悉集体备课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
备课组成员的备课质量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集体备课前,可以根据每一位的特长分配“主备”内容,尽量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优点、长处,并使之融合成全组教师的共同“长处”,避免个性“短处”可能给教学工作造成的损失。
集体备课时应少讲特殊的、或者本班特点的内容,可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发言:(1)、站在教者、读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深入分析教材内容。(2)、说明教学设计意图,让同伴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分析教学环节设计,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4)、说明作业设计意图。
交流时,每一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把全体成员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共案”。
集体备课中和集体备课后,每一位成员还要根据自己和本班学生特点对“共案”进行调整;尤其是在集体备课中,其他成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时,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或作修改,或在空白处作必要的旁注,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上完课后,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尽量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应先交流上次集体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可以是反思性的汇报,也可以是展示性的汇报。
为了适应新课程对学科综合化趋势的需要,在重视同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开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沟通。有时也可以采取拓展型备课方式,教师可以跨学科参加集体备课,这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教师开发教材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益。
集体备课内容最终还是依靠单个的教师完成的,所以在提高集体备课成效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风格,自成一家。
第四篇:集体备课材料
探究主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主题研究的背景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可见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提高科学素质是何等的重要。
二、主题研究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却存在着诸多弊端,具体表现在:
1.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缺少思考和研究,盲目跟风,把合作探究作为科学课堂的点缀,使其沦落为苍白的形式。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课堂上又是合作探究,又是讨论,又是研究成果展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最后的结论还是靠老师实验演示得出,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合作探究等于是表演,流于形式。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做了实验,让学生动手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就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其实不然,像有的教师为学生选好了实验器材,规定了实验步骤,学生只要按要求去做就行了。这种方式,造就了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会猜想,缺乏实验的设计能力,并没有真正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学会合作探究,学生的能力也没有提高。
基于以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教学团队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一研究主题。
三、主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互动合作、自护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互动与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养成合作互动与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前期研究成果
经过我们团队前期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践,针对这个主题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想法。具体采用以下四个策略来进行主题研究:
1、创设有效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持久的探究性趣
2、活用教材,优选教学内容。
3、提供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4、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五、课例展示
光与热教学设计
四小
徐艳华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板书设计
光与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光与热》教学设计再设计
四小
徐艳华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播放故事: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叫阿基米德------胜利了!海岸上的希腊人欣喜若狂,围着阿基米德欢呼起来:“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你们说说是什么帮助希腊人民取得胜利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奥秘呢?等我们研究了《光与热》这一课就能解开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2、同学们,通过前节课学习了,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光源,谁愿意来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光源有哪些?(学生可能会讲到太阳、蜡烛等)
师说:像白炽灯、蜡烛、太阳等这些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它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同学们,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行走感觉怎么样?为什么会热呢?(阳光很强烈等)热也说明温度---------(较高);这时太阳下面忽然飘来一片薄云,你的会感到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不热了也说明温度——(不高)梳理并板书:
光强 温度高 光弱 温度低
二、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
(一)、光的强弱和温度的高低到底有没有关系?什么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
(二)、1、根据自己的经验,你们觉得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猜猜!同组讨论交流,并填在记录表上。
2、科学仅靠猜测可以吗?(要通过实验)讨论实验方案:
(1)、想想怎样才能收集到强光和弱光,看哪位同学最会动脑筋?(提示:可以用上一些仪器)小组讨论后汇报:
(3)、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大家同意吗?这么说,我们就有这么多种方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因条件限制今天老师只准备这些仪器,那我们就用它们来做!先拿出温度计、手电筒让学生说说名称,接着说今天以手电筒为光源,用它(拿出凸透镜)来收集强光。认识它吗?知道它的聚光特点吗?
老师介绍凸透镜
(4)了解它们,我们就可以分组做实验了,该怎么做呢?(小组交流一下)打算先用几面凸透镜、几把手电筒,再用几面凸透镜、几把手电筒?不同的凸透镜折射出不同的光影,这时该怎么处理?(请一小组上来演示两把手电筒、两面凸透镜。
(5)、仅靠一次实验能把问题搞清楚吗?那么我们要做几次?科学研究一般至少要做三次!我们就做三次吧!
(5)为了保证实验科学准确,你们觉得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
(每组的实验时间要控制一样,每组反光要集中在一个地方;手不要晃)
(6)大家想得真周到,为了保证实验成功,我们还要分工合作。谁拿温度计读温度,谁拿凸透镜、手电筒,谁记录,分工以后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有序地进行。由于时间关系每个小组做3组实验,每次时间为3分钟,为了让温度计读数看的更清楚,可以在桌上它底下放一张白纸。
3、学生做实验
4、在整理数据时,请各组派一名组员上来,把自己研究的结果填在黑板上的表格里。
5、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三次实验中我们用的工具有什么变化?手电筒和凸透镜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光的强度也越来越——强。它们的温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6、根据上面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研究结果)和你们开始的猜测一样吗?
7、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科学家们常常把这些数据画成柱状图。你们会画吗?指名说说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小组合作画柱状图)
引说:通过柱状图,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光越强,温度越————;光越弱,温度越————
三、凹面镜和凸透镜的运用
1、从上面研究中,我们知道了能用凸透镜得到很强的光线、很高的温度,现实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仪器,也到很强的光,很高的温度,大家想想有哪些仪器?(PPT出示凹面镜)谁来说说?(先让学生说说凹面镜与平时看到的镜子和凹透镜有什么不同?,再说明它是凹面镜)
2、老师介绍凹面镜(做成ppt演示,(动画))
3、人们正是利用这原理,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先让学生说说.展示一下他们的智慧,教师再补充.认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如便携、折叠式太阳灶北京奥运会采火、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制得氧气。
四、课的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收获环节可有可无)
五、课后拓展
1、用不同面镜子等方法继续研究光与热的关系。
2、用冰块制作凹面镜点燃火柴。教学反思:
1、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教学成功的第一环节,老师要从创设情境出发,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提出问题。我以学生身边和故事中的的天气引出话题,一下子拉近学生的距离,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
2、为了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高低关系”这个问题时,要采用什么仪器,以什么为光源呢?如果,按课文内容,要求通过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的反射来探究光与热的关系,那就得以阳光为光源,而阳光是个不定数,不是你想要就有。假如阴天或阳光不强时,课前我做过多次实验,效果很不明显,更不用说雨天。而且这节课是县优质课评比,时间教育局规定的,没办法另选。我先后用手电筒、充灯,用了好几面镜子反射,温度计一点也没变化。后来我想用到用100瓦白炽灯做成的台灯,结果一试,也不好。怎么办呢?那几天为这个问题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我请教了好几位科学老师,他们都说,这次的课题有点刁钻,也说不出所以然。
第五篇: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一是定好“集备”时间,确保使“集备”有时间保证。
二是实行超周备课、公开说课,注重说课过程质量。公开说课一般由学科组长先示范,重点培养对象多说课,青年教师学说课。说课要求全学科人员必须参加,由说课人重点说目标与能力培养,说学法与教法,说考纲与教纲,说重难点师生互动双突破,说教学案例与典范„„说课过程要求边说边演示。
三是抓好“集备”评析,共同分析,查漏补缺。此环节由该学科全体教师评析说课人优缺点,学科组长总结评析结果。说课人做好记录,及时修正教学案,扬长补短。
四是重点培养对象点评,学科组长把关。待说课人查漏补缺后,将教学案交重点培养的中青年教师在“集备”时点评。其点评不仅能看出该培养对象的整体水平,也是其得以迅速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点评不足之处由学科组长补充、把关。
五是抓好“集备”成果授课关。整理好的教学案,统一印发,分头上课。同一个年纪几千名师生共享同一个教学案。经过认真细致地抓好以上“集备”五环节,有利于重点培养对象在集体智慧中得到老教师的真传和青年教师的创新启发,在群策群力中迅速提高业务能力,同时使全年级学生共享最优秀教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