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体备课稿(模版)
《将相和》集体备课稿
古昌中心校
李莉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备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和”的意义。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接下来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为了让他们做到读与思相结合,我布置了阅读过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朗读之后,通过词语填空的方式对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进行检查,着重检查指导学生对生字音形的准确把握,如“诺”应读“nuò”,不读“ruò”;“璧”字写的时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结构,要力求写匀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应该且必须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可以这样说:识字写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起点!紧接着,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二、走进《将相和》,三品蔺相如
课件出示廉颇的话,学生先说说自己读了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所以第9自然段我采用了师生讨论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蔺相如明知秦王不会授城,为什么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这一问,与学生的思维来了一个链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同时,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手下人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课件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矛盾。
品读将相和好。主要抓住蔺相如的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识大体;抓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再谈廉颇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出示一道选择题,思考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A.起因
结果
B.结果
起因 学生思考后填空,并且讲出理由,这样设计是帮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答案后板书:和——不和——和。
然后,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变化,结合视频介绍中国的“和”文化。走出《将相和》,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我们的孩子推荐阅读史学巨著《史记》,这部花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这样的书,这样的阅读,我们无法拒绝!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再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和→不和→和”,简简单单一条线,一目了然!它既向学生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地向我们说明了“和”的重要性!我喜欢这样的板书设计,因为浓缩就是精华!更为巧妙的是整节课至此可以高度浓缩为一个“和”字。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艺术是讲究层次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和”字,设计了“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走出《将相和》”这一递进式的教学过程。这样做,是为了逐层递进,拉近学生与秦、赵两国,与蔺相如、廉颇之间的距离,通过文本的细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冲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升华到一定的认知高度,从而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强盛。
3、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附: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和
→
不和
→
和
《将相和》集体备课设计
古昌中心校
罗敏
一、教材:
《将相和》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重点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教材要求,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兴趣。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准备教学本课时作以下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胆怯、完璧归赵、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学习兴趣较浓。有较强的是非观念和爱国情操。但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蔺相如的“骗”、“逼”、“避”三个字和廉颇的“勇”、“傲”、“跪”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
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
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小组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选择最好的一组参加学校庆“六一”文艺表演。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七、说板书设计:(课件)
将——————————相
廉 颇
和
蔺相如
(勇、傲、跪)
(撞、逼,避)(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将相和》集体备课稿
古昌中心校
杨敏
一、备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
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
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
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
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附: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
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第二篇:集体备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演讲辞集体备课活动方案
制定人:信丰六中 黄金凤
一、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演讲单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的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所涉及的三篇课文是演讲辞。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属于就职演讲、政治演讲,以及悼词。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明确演讲辞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阅读演讲辞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对文章内容、结构也会有较清晰的认识。但现在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能力不强,日常生活中表达的机会往往被网络聊天所替代,在课堂上也只能只言片语的回答一些问题。因此,让学生自主完成一次演讲,就相对困难了。此外,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学生应“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结合课文演讲辞的特点,掌握演讲辞的写作要点;
2、分析课文关键语句、理解其在演讲中的关键作用;
3、在演讲实践活动中,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基于此教学目标,要达到的就是让学生提高演讲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掌握演讲辞的知识要点,模拟演讲。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通过领悟演讲辞的语言,以及演讲实践逐步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单元教学计划四课时完成。按照演说词写作技巧由整体到细节的步骤关系,四节课以递进的关系步步深入。在课前布置同学课前将单元课文仔细阅读,思考三篇演讲稿的共同之处。并以“学习《弟子规》,和谐你我他”为主题进行演讲。第一课时通过演讲实践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课文范例,让学生掌握一篇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即针对性条理性逻辑性、第二课时以《我有一个梦想》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演讲稿的写作还要注意到演讲互动与演讲修辞。从而使演讲具有鼓动性。第三课时,通过课文与演讲名家技巧的介绍说使学生了解让演讲变得更丰满的手段:典型事例与合理的幽默。同时三课时中穿插学生的演讲活动,教师对演讲技巧进行指导。第四课时以“学习《弟子规》,和谐你我他”为主题的演讲操练活动。
三、教法学法
本单元主要是应用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实践法与范例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范例课文的探究,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以此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领会演讲的魅力,掌握演讲辞的知识要点,模拟演讲,解决教学重点。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演讲辞的写作,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演说词写作与演讲的实践让学生积累真实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在学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这个单元是学习演讲辞。演讲是语言的艺术。它以撼人的感召力而世代沿袭,风靡于世。它是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少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先介绍演讲辞的知识点
(一)、演讲辞的特点:
1、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弄清听众的身份,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2、重点要突出,观点鲜明。理解演讲的思想内容。
3、演讲辞要富于感情。演讲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真挚,要触动听众的心灵,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行文变化,富有波澜构成演讲稿波澜。内容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4、要注意体会演讲辞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二)、演讲辞的基本类型:粗略地看,演讲稿大概可以分为叙述式和议论式。
(1)叙述式是向听众陈述自己的思想、经历、事迹,转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他人的事迹或事件时使用的。叙述当中,也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2)议论式,它同样应该具有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应遵循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注意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和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篇演讲辞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演讲稿的语言要求
(1)要口语化.提炼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必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2)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突出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鲁迅也说过:“为了大众,力求易懂”。
(3)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4)要准确朴素.准确,是指演讲稿使用的语言能够确切地表现讲述的对象——事物和道理,揭示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5)要控制篇幅.演讲稿不宜过长,要适当控制时间10分钟之内。
(四)演讲稿标题的拟定
演讲稿要有标题,写作时拟定标题就是给演讲稿起个名字.一个好标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概括反映内容,使人知道你讲的什么;二是鲜明,响亮,引起大家听演讲的兴趣.所以,成熟的演讲撰稿人无不在拟定标题时下一番功夫的.那么应怎样拟定标题呢
(五).应该掌握的技巧:
1、讲法
“字正腔圆”,断句、断词要准确,有抑有扬,有快有慢,有张有弛。
2、表情 这里指的是面部表情,即眼、眉、嘴以及头等配合讲词的协同动作。首先,眼睛要自然地平直向前,达到最后一排观众为止。
3、站位
脚跟应靠近,腿站直,显得精神。在演讲过程中,有时候可以稍为向左、右、前、后做些动作。
4、手势 人在演讲中使用最多、动作最大的要算手势了。手势运用要和它所配合的那句话同始同终,以免分裂。
然后进行分课文设计教学程序(重点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这是学生本单元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全文用简洁凝练的浅易文言文写成,很适合学生品味与揣摩。本文写于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时,那时的北大,虽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腐朽守旧,了无生气。作者作为一个锐意改革的新任校长,在演讲时开门见山,直指北大多年的弊端,目的明确,脉络清楚,一气呵成。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又是由文言文写成,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文中的一些观点至今能启发智慧,鼓舞人心,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悟其精髓。本文具有演讲辞文体特点,学习时又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采用合作探究式较为适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本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初步理解蔡元培其人和他的办学方针。
2、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12课、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
3、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培养说服听众接受自己主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学难点]关于“非暴力反抗”的研讨。
【教学设计】导语→背景、作者简介→思路分析→课文诵读→语言赏析
一课时【教学要点】
1、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全文思路。
2、在段落和语境中揣摩重点词语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文中奔涌的激情,掌握演讲词特点。
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目标】 1、结合文体特点,提纲挈领,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走进马克思“跨越时空的美丽”人生,汲取精神营养,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方式】
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放式”的阅读,实现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点拨,总结出有价值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谈“讳饰”修辞含蓄婉转,易于接受的作用。【教学难点】
1、根据第六段剖析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
一、导入: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伟大呢?有人这样说,伟大的人物往往开启一个时代。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才使得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在欧洲徘徊,并在全球掀起了无产阶级砸碎旧锁链、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使人类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对于社会形态的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为实现这一构想,马克思倾尽了毕生的精力—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进马克思的人生世界!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划下你喜欢的句子。
三、标题及本文内容结构:
1、由标题明文体
2、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3、教师点拨:悼词性质的演说词,一般要求有四部分内容:
①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②介绍去世者的简历(生平事迹)。
③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④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家属。
4、根据悼词性质,归纳文本内容结构: 开头——述其哀——悼念——悲痛
主体——赞其功——评说——敬仰
结尾——颂其德——悼念
四、学生交流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教师指引,师生讨论,注意阅读,深刻体味,完成结构、过渡、语言、感情等)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参考: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参考: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3、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了”(或“离开我们了”、“去了”、“与世长辞了”等)
参考:①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既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②这是一种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4、第二段是如何总领全文的?(两个对于)
对于无产阶级
革命家
实 践 贡 献(三、四、五段)对于历史科学
科学家
理 论 贡 献(六、七段)5、“空白”、“不久”的含义如何?
参考:“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
6、第三、四、五段是如何写其理论贡献的
理 论 贡 献 :
三、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家)
四、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历史科学)
五、其它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7、达尔文类比的作用:
突出划时代的意义。
8、“豁然开朗”与“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怎样?
明确:构成鲜明对照,衬托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表现了对马克思的热情赞颂和无限敬仰的感情。
9、第六、七段是如何写其理论贡献的 实 践 贡 献: 六:概括贡献
(革命家)七:具体贡献
10、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总结贡献
1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回敬”。
明确:比喻。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气概。
12、“而我敢……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参考: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和无限崇敬的感情,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毫无私心,人格魅力)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品质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1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五、当堂练习: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美丽,马克思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1、请同学们仿造例句。(陈述主体是马克思)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短文 题目: 我能干什么
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
附板书提纲:
1、时间,哀悼之情
2、概括贡献:⑴理论贡献:3、一般规律 4、特殊规律 5、其它领域
⑵实践贡献:6、概括贡献 7、具体贡献 8、总结贡献 9、哀悼之情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1、以“学习《弟子规》,和谐你我他”为主题的演讲操练活动。
2、作业:以校长、校友、教师、学生为身份分别撰写演讲稿。
第三篇:集体备课稿
集体备课
一、说课
主持人:各位老师,今天我们集体备课的主题是“随文识字,激发兴趣”。下面请王红花老师来谈谈她对二年级下册第20课《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设想。
王红花:说课
各位老师,下面由我来谈谈对《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的教学设想。首先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材。教材简析:
《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根据教材的编写,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做了以下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而且我们是农村小学,孩子们受到家庭条件的约束很难查找到相关的资料,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素材来让学生感知、熏陶、内化、领悟和迁移。(下面谈谈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了解泼水所表达的象征意义。(根据制订的目标我确定1、2、为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背诵课文。
2.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本课定为两课时完成教学。下面我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首先我将目标定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泼水节。(将识字写字定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我分为四个板块完成第一板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由教师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学生齐读。指导学生读准“泼”的字音,记住“泼”的字形,理解“泼”的字义。接着教师简介泼水节配合视频让学生初次接触泼水的快乐,再次读课题。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随文识字的理念,以直观的录像和具体的语言文字刺激孩子的感官,激起了他们走进文本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学生齐读。指导学生读准“泼”的字音。怎样记住这个“泼”字?“泼”是什么意思?哪位小朋友用动作告诉大家?
2、你想了解泼水节吗?教师简介“泼水节”(配合视频)
3、刚才,同学们看到录像中的男女老少都是怎样的表情?(欢乐)他们度过了一个(欢乐的泼水节)再读课题。
过渡:那么,课文是怎样描述这样一个热闹、欢乐的节日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借助字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是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扫清阅读的障碍。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层一层增加难度设立了三个关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要求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能告诉大家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出示“傣族”)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欢乐)将课题补充完整。
3、想去参加泼水节吗?老师这里设了关卡,冲关成功就可以去体验欢乐的泼水节了。(采用自主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进行。)第一关:词语关
出示:凤凰花 西双版纳 吉祥如意
水桶 互相 意味
不肯离去 瓢 幸福
(出示本课的两个长句让学生练习朗读。)第二关:句子关
出示:
1、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2、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最终朗读情况,了解学生朗读情况以便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第三关:课文关
指名分段读课文。(第三板块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通过自己的朗读知道了哪些内容?教师重点指导“凤凰花”的读音,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凤凰花”。然后通过理解“一年一度”的意思,以及“迎来了”一词来体会傣族人民的心情。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凤凰花”的图片,使学生初步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理解“一年一度”“迎来了”两个词语体会傣族人民迫切、欢乐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老师的关卡都被你们通过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参加泼水节吧,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交流。
认识“凤凰花”,理解“一年一度”。通过“一年一度”“迎来了”来体会傣族人民的心情。
指导朗读。
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那这泼水节又是怎样的一番盛况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
(第四板块学习生字,学写“泼”、“味”二字,引导学生观察、描红,提醒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的地方。从而指导学生写好这两个字。以上是我对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的教学设想。)
四、学习生字
出示:“泼”“未”
1、齐读。
2、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板书
4、生描红。
二、研讨
主持人:刚才王红花老师将她对《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设想向大家作了介绍。下面我们进行研讨。首先,我们就这节课目标的设立,请各位老师谈谈自己的想法。
卞红兵: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王老师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教学总目标1、2、3,根据这个总目标,将第一课时的目标预设为1、2、3。
为达成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王老师在教学中都有所安排:
1、王老师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本课生字时,王老师问:“哪位小朋友用动作告诉大家?”学生的理解得比较深刻,效果较好。
2、教师简介“泼水节”(配合视频)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泼水节,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学生与课文也产生了情感共鸣。第三个“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泼水节”这一预设性目标的达成情况很好。
王根娣:王红花老师设计的《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从“目标”设计的内容来看比较合理,对目标的达成度有具体要求,可操作性也强。
下面我对这一课时的目标设计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按三维目标展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点王老师的设计很好。
2、目标的达成,除了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外,最好要注意本班学生的学情实际,这样目标在达成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3、王红花老师在目标1中,只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比较合理。只是在目标2中要求学会10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量是否可以少一点,能不能只要求学会5个生字,写好3个生字,或许更符合农村学生的学情实际。
王建凤老师补充。
主持人:几位老师的建议都比较中肯,王红花老师可以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将这节课的目标做适当的调整。
对于这篇课文的重难点的确立,大家有没有自己的想法,请各位老师谈一谈。李桃花: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识字要注重教给方法,因为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很大,程度差点的学生往往没有办法完成每天的识字任务,所以教师把一些识字的巧妙的方法教给他们是最重要的,另外写字的教学也是重中之重,教给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所以,我觉得本课教学重难点应设计为:
1、正确认识本课10个大生字5个小生字并学写“泼、味”两个左右结构的生字。
2、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主持人:王红花老师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如何体现我们的主题“随文识字,激发兴趣”的呢?请给位老师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王建凤:下面,我重点谈谈王红花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随文识字”的体现。“随文识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王老师教学程序设计中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集中将生字词出示让学生认读,目的是读准字音,这是初读的正音,这样的安排,我个人觉得“随文识字”不够明显,更多的体现为集中识字。其实随文识字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为本,寓识于读中,简单地说就是边读文边识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安排:等学生自读完课文后,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再指导读好这一小节中相关的生字词,如“西双版纳”,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在我们祖国的云南有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四季如春”,出示地图,指认一下,再让学生读这个美丽的地方的美丽的名字——西双版纳。相信,学生对于这个词语中的生字识读得会更好。再如“凤凰花”,告诉学生西双版纳有一种美丽的花,出示图片欣赏后,出示词卡,让学生读读花的名字,记住它的名字。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通过词卡,图片等多样化出示,要比集中呈现,一遍又一遍地读要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识字。
胡忠云: 周萍: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随文识字 激发兴趣”,事先我也认真阅读了王红花老师的教学设计。刚才在听她的介绍时我就在思考: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随文识字的研究呢?我有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王建凤老师通过地图、图片欣赏认读了“西双版纳”和“凤凰花”两个词,胡忠云老师结合难度句子来认读“吉祥如意、意味、幸福”。那我着重从其它生字词的呈现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概括内容时识字,如在学生朗读第二小节后,说说人们准备了什么?当学生说到“桶、清水、香水、花瓣”时出示图片(桶),告诉学生以前的桶都是木头制成的,所以它是木字旁,在指导朗读泼水场景时,出示:开始泼水了到脸上笑开了花这句话。让学生表演一下“灌”。师:用什么“灌”?引出:瓢(认读)。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字的左边是票,右边是瓜。因为原先就是用瓜做成的。随即认识了字形、了解了字义。接着教师说:傣族人民就是这样,像大家刚才那样,你拿着瓢往我泼,我拿着瓢往你身上灌,这就叫“互相”。(出示:互相)认读。
总之:多种方式、多种形式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认识了字形、也了解了字义,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夏爱香:
赵爱国:老师们,刚才我认真聆听了几位老师关于在这篇课文中如何落实“随文识字”的想法,我个人认为他们都谈的很具体,下面我提一点小小的建议:“随文识字”重在“识字”,识要求掌握的生字,识要求掌握的新词。王老师选择的是《欢乐的泼水节》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内容可简化一些,突出识字写字的重点,似乎更切合今天的主题研究。随文识字的方法灵动一些,识写读结合起来,字形、字义、读音,三个方面课上用力也不要太平均,给生字教学以生命力。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本,心中有生,心中有目标,才能取舍生字随文教学的关键之处,这就是我听过之后一点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老师们的发言很热烈。希望王红花老师能根据刚才几位老师的建议对《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作适当的修改。有些地方在修改时还可以和个别老师作进一步交流,定稿后将文稿上传到网上,请各位老师到网上自行下载并打印好,在听课时带入课堂。
三、测试题
主持人: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已初步确定,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们还要安排一个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那这个检测应检测什么,以何种方式进行,才能让课堂检测真正促进我们的教学呢?
葛珊珊:第一课时学完后,我觉得可以这样设计几项作业,以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幸()福 西双版纳()凤()凰花 不肯()离去
2、听写词语
泼水 一年一度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吴红凤: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我想说点自己的看法。《欢乐的泼水节》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检查这一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检测题的设计应充分体现这一点,葛珊珊老师设计的第一项作业和第三项作业检查了学生识字这一项目标的达成情况,这设计是合理的。这里我要所说的,检测题还必须体现学生对课文中生字词的书写掌握情况,我想是否可以设计这项检测题,比如要求学生在方框内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生字词。这道题的设计可以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正确书写,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写字不仅要记住字形,还要把它们写规范,已达到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养成。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孩子从小写好字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主持人:课堂检测的命题要以学生为主体,刚才两位老师设计的这几道题,比较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我们将本节课的课堂检测题确立为这样三道:
1、为四个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正确美观地书写两个生字词语“泼水”、“意味”和第一自然段中出现的一个成语“一年一度”。
3、检查课文的朗读。由吴红凤老师负责第一道题的检测,葛珊珊老师负责第二道题的检测,李桃花老师负责第三道题的检测,负责检测的老师在上课所在班级对学生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束后,进行批改,并做好分析,形成书面文字做汇总。
四、确立课堂观察点
主持人:通过刚才的研讨,我们对于《欢乐的泼水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基本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因此,我们确定这样几个课堂观察点:
1、这节课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度。
2、随文识字在本节课中的落实情况。
3、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情况。
由周龙美老师负责第一个课堂观察点,胡忠云老师负责第二个观察点,卞红兵老师负责第三个观察点,我们将带着课堂观察表进入课堂进行观察。
五、总结
主持人:老师们,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老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教学思路。今天我们的这次集体备课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相互切磋,力争形成一份适合二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相信,今天的这次集体备课能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拉开一个教学艺术的序幕。
本次集体备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拍手歌》集体备课稿
《拍手歌》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17、9、7 备课内容: 识字3 拍手歌 主备人: 辅备人:语文组全体教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书写“歌、丛”等生字。正确认读本课词语;正确读写“拍手、保护、动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做拍手游戏。
2、渗透《中华人发共和国保护法》。教学重、难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领悟人与动物互相依存,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准备带你们到动物园参观,准备好了吗?开始出发。(播放动物图片)这些动物可爱吗?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识字
板书课题:3.拍手歌
二、读文,初认生字。
(一)指导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3、渗透《中华人发共和国保护法》。
(二)学文,巩固生字。
1、再默读课文,圈出动物名称。
(1)同学们找得真快,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动物?(2)贴图片。一起读:动物名称。
2、看图识字。
(1)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认读后重点指导“歌、林、深”三个字结构相同之处,分为左右两部分,理解意思,说说各自记忆的方法。指导“丛、处、六”主要是书写应注意的地方。
(2)根据交流,出示练习:练习组词和用词语造句,看谁用得准确。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节,学“孔、雀、锦、鸡”师:谁和谁是伙伴?
2、出示课文第三节,学“鹰、飞翔”。师:你们看,谁在蓝天上 飞翔?谁来表演?
3、出示课文第四节。
师:蓝天上会飞的不仅有雄鹰,还有会写字的大雁。大雁会写什么字?(齐答:“一”和“人”),你们真聪明!请女同学读这句话。
4、出示第五节。
师:告别大雁、雄鹰,我们来看看老虎在什么地方生活?那丛林是什么意思?丛林:茂密的树林。我么一起读这个词。这个“丛”字怎么写呢?
老师范写,学生用手指跟着比划写。
5、出示第六节。
师:丛林里除了老虎,还有歌唱家呢,是谁呢?它们在干什么呢?不休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生答:不停。)同学们真聪明!刚才我们在理解“飞翔”这个词的时候用了演一演的方法,理解不休,我们还可以用换一换。请第一行的同学来读一遍这句话。
6、出示第七节。
师:走出了丛林来到了一片美丽的竹林。猜猜看,竹林是谁的家?熊猫在竹林里干什么? “嬉戏”的意思就是开心地玩耍,谁会用“嬉戏”来说一句话。请第二行的同学读一遍这句话。
7、出示第八、九、十节。
师:是的,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就像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一样,我们和动物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所以(出示):人和动物是朋友。第三行的同学读这三句话。
四、整体把握,练习说话。
1、默读:思考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讲了什么道理。
2、学生思考交流,回答(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动物。)
3、抓住文中动物特点,练习说话,交流对动物的了解。
4、模仿例句,夸夸动物,抓住动物的特点。
五、总结:同学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要牢记。板书设计:
拍手歌
孔雀、锦鸡 伙伴
雄鹰 飞翔
新奇 雁群 写字 老虎 深藏 黄鹂、百灵 唱歌熊猫 嬉戏
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要牢记。
《拍手歌》集体备课发言稿
发言时间:2017、9、7 发言人:吴来凤 发言内容:《拍手歌》备课初步设想
一、备教材
《识字3》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歌的形式,这首拍手歌告诉学生“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要牢记”,内容通俗易懂,读音押韵,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渗透一些汉字的演变以及造字规律的知识,学用结合教给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中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二、备学生
低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对小动物有着自然的感情,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三、解读教学目标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学习书写“歌、林、六、丛、处”等字。
2、在自主学习,生生互学,师生互动中获得多种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3、有节奏地朗读拍手歌,了解“翱翔”“雁群会写字”“唱不休”等词句的意思,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本课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本课难点:让学生领悟人与动物互相依存,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四、教学过程过程初步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精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1)欣赏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动物。
(二)看图、读词、识字
1、出示课件,看图片,认识动物。
2、出示词语,图文对照,认读词语,与动物打招呼如“孔雀,你好。”(1)自由认一认,读一读。(2)小老师领读。(3)开火车认读。
3、出示生字,识记生字“孔、雀、灵、鹂、锦、鹰”。(1)同桌合作识记生字。(2)交流汇报。
(三)出示课件“谁能帮帮我”,学习生字“丛、牢、嬉、护”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3、组词说话练习。
(四)巩固生字
1、找朋友游戏。(1)教师示范。(2)做游戏。
导语:孩子们,看得出来,你们不但喜欢猜谜语,还会编谜语,那我们就来一起猜谜语,好不好?
2、课件出示“我会猜”。小牛戴帽子──牢。一只美丽的鸟──鹂。女孩喜欢做游戏──嬉。火烧的山倒了──灵。手拿户口本──护。两个小人走独木──丛。
导语: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有一位孩子跟你们一样聪明,也非常喜欢动物,他根据大自然中动物的特点编了一首非常有趣的拍手歌,你们想读吗?打开课本读读。
(五)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
3、分小节展示朗读。
4、课件出示(拍手歌)练读。(1)自由模仿练读。(2)男女分小节接力读
(3)师生拍手加动作表演读。
(4)自由练读,说说读了拍手歌,你知道了什么?
以上是我个人对《拍手哥》教学的一些设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谢谢!
第五篇:《天安门广场》集体备课稿
《天安门广场》集体备课稿
主讲人:陈卫玲
参与人:薛智飞朱银莲
备课时间:第四周教材研读: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第二、三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分别介绍了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具体位置和壮观景象。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特殊的政治地位,第五、六自然段着重描述了两个典型场面,清晨和节日时的天安门广场。
本文语文优美,形象生动,主要表现在:
一、运用大量的成语和四字词组,使文章有形有色,让人感到如在眼前。
二、采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对偶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更精炼,更有节奏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花团锦簇、雕梁画栋、姹紫嫣红”等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懂得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物的位置方向。
2、借助课文内容及课外资料,理解: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
3、感悟天安门广场节日时热闹非凡的场景。
[教学准备]
1、天安门广场的资料。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每一句话,理解“花团锦簇、雕梁画栋、矗立、永垂不朽、巍峨、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等重点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交流: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会唱的一起唱吧。
2、引:同学们,去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吗?谁来讲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天安门广场?
3、学生介绍,教师给予肯定评价。
4、教师介绍:天安门广场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5、激发兴趣:为什么去过北京的同学差不多都去过天安门广场呢?首先来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吧。
6、看课件: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激起学生去天安门广场参观的兴趣。
7、教师过渡: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了。
8、板书、齐读课次课题——
5、天安门广场。
9、引:快快打开书27页,你自己先轻声读读课文,自由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中吧!看看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游览后脑海中的天安门广场。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清字形,试着理解生字新词。
2、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① 出示词语,自读,正音。
② 指名读词,相机正音。
③ 齐读词语。
3、检查生字新词的理解情况。
4、带着感情齐读词语。
5、分节轮读课文,再次正音,相机指导读通长句。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天安门广场位于什么地方?广场北端主要有哪些建筑?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南眺望,能看到哪些宏伟景观?你能不能画出天安门广场相关的建筑示意图?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升旗仪式”什么时候举行?节日来临,天安门广场有哪些热闹的景象?
2、交流了解。
① 天安门广场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心。
② 广场北端有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华表。
③ 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南眺望,可以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
④ 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开国大典在此举行。
⑤ 每天清晨,五星红旗与旭日一起升起。
⑥ 节日来临,天安门广场上花团锦簇,晚上彩灯辉映,人们纵情歌唱。
3、诵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 自读课文,思考: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壮观宏伟,景观辉煌。课文用六个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天安门广场?
② 交流小结: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雄伟壮丽的建筑;第四自然段写了天安门广场的特殊政治地位;第五、六自然段重点写了天安门广场两大特殊景观。
4、速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天安门广场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第二段(2-3)天安门广场建筑雄伟,景观奇特。
第三段(4)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天安门广场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第四段(5-6)清晨,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节日的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1、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天安门广场的知识,知道了天安门广场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心,还知道天安门广场是全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下一堂课我们将继续跟着课文去漫游广场,领略她的无比神奇。
2、读通读熟课文。
3、搜集天安门广场的资料及图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能用示意图画出大体位置。
2、借助课文语言文字,感悟天安门广场节日、清晨时的两大特殊景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内容,用示意图画出天安门广场的大概分布。
2、感悟节日时天安门广场的美丽奇观,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
1、板书、齐读课次课题——
5、天安门广场。
2、交流:昨天我们已经大概地游览了天安门广场,你还记得昨天的游玩所得吗?
3、引:今天,我们继续跟着课文去游览天安门广场,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精读第一部分,感知天安门广场的大。
1、引:天安门广场在世界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呢?
2、指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思考: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
3、交流:天安门广场非常雄伟、非常壮观,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
4、教师介绍: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
5、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强调“最宽广,最壮观”。
三、精读第二部分,感知天安门广场的布局。
1、引: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
2、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划出建筑物的名称,找出方位词。
3、交流反馈。
北端: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前:金水河。河上:金水桥。金水桥两旁:华表。
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端:毛主席纪念堂。东: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人民大会堂。
4、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用学习文具摆一摆,讨论填写课后第四题。
5、请学生填写课件,注意准确运用方位词。
6、小结:这是转换方位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至另一处景物时常常运用这种方法。
7、交流: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
——相机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四、精读第三部分,感知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
1、渲染引入:天安门广场是全国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55年前的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上,有一个雄壮的声音、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的新生,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振奋人心的声音吧!
2、播放课件。
3、指导朗读: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文章的第四自然段。
4、为什么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天安门?请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
5、齐读:让我们带着无比的自豪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五、精读第四部分,感悟天安门广场的奇特景象。
1、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思考:天安门广场的清晨、白天、晚上各有怎样的奇特呢?
2、交流反馈。
清晨: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白天: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夜晚:华灯齐放,礼花飞舞。
3、再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说说:你喜欢天安门广场的哪一个时段?为什么?能把这种喜爱读出来吗?
4、领略清晨天安门广场的勃勃生机。
① 交流:五星红旗何时升起?那时景色怎么样?
② 指导朗读文章第五自然段,读出清晨美丽的情景,强调“淡淡的曙光”“晨曦”“雄姿”“旭日”。
③ “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既实写了五星红旗升起的时间与太阳升起的时间相同,也暗示着新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
④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你们看,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面对国旗,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
⑤ 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5、领略白天天安门广场的热闹。
① 引:节日到来,白天的天安门广场是怎样的画面呢?你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来吗?
② 指导朗读,扣住重点成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③ 齐读白天的天安门广场。
6、领略夜晚天安门广场的辉煌。
7、引导背诵: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穿上了盛装,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上什么?每一个成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划了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或说给大家听。
六、总结全文,表达心声。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亲眼看过天安门广场的同学,一定有了更深的感受,谁来说一说?
3、交流:没有去过天安门的同学,一定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谁来说一说?
4、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七、拓展巩固。
1、背诵课文。
2、查找天安门的资料,继续深入研究天安门。
发言记录:
薛智飞:要借助课件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建筑物。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壮观”二字非“天安门广场“莫属。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水桥、汉白玉华表高贵依然,民族风采熠熠生辉!作者又用了一系列方位词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逐一勾勒,又用“雄伟壮丽、格外挺拔、巍峨壮丽、遥遥相对”等词语将它们一一描述,一幅壮美画卷尽现眼前,让人惊叹、让人折服。在讲读课文时,要做好课后第4题。
朱银莲:
认识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是本课的难点,教者要借助录像资料向学生介绍当时情形。作者谴词造句十分精妙,大量成语、比喻和象征手法、对偶的运用,都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我们除了赏读文章,更要学习消化运用,例如:学当小导游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各个景点,仿照第三自然段,用上方位词,描写一处景点。作业(特色作业)设计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
()梁()栋()紫()红五彩()()()()壮丽()()黄瓦()()锦簇
1.描写建筑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花草等植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天安门广场位于_________的中心,它是世界上最__________、最___________的城市广场。
2.天安门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领袖___________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此,天安门广场成了全国人民___________的地方。
3.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是按顺序写的。点明位置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_________,_________。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_________的大花园。
三、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我们学校的主要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