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

时间:2019-05-12 19:1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

第一篇: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

主备人 :张永锋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智慧。【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目标1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让学生给以下三个句子断句: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基础梳理(见学案。梳理学案上的文言基础知识)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 2.名之曰褒禅。

名: 3.有泉侧出。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 6.而其见愈奇。

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8.火尚足以明也。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 传: 名: 归纳;分析以上词类活用,你得出那些规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动词(如11)。

2、名词作状语:前面有主语,后面有动词(如3)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如10)

4、动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前面有“其”。多义词: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文过饰非 4.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5.其 ⑴始舍于其址。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⑶距其院东五里。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⑸其文漫灭。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⑻问其深。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⑿盖其又深。⒀则其至又加少矣。⒁既其出。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⒅其孰能讥之乎?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归纳:请把以上“其”的用法归类,归纳其有哪些用法?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我”。

3、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如18);语气副词还有其他用法,如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而,连状)(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状)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连状)(6).火尚足以明也。(连状)(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归纳:请把以上“以”的用法归类,归纳有哪些用法?

1、介词“因为”(1)(11)

2、连词“因为”(2)

3、连词,表目的“来”(4)(6)(5)(10);相当于“而”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 今义: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 今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3)(8)(9)

(今义:

4.于是余又叹焉。古义: 今义:

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作业:自主阅读课文,完成课后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品读课文 教学过程: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小结:

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五)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1、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

——必修二第二单元

备课组长:张永峰 主备人:郑海霞

一、单元内容概要

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内容完全按照古典诗歌发展顺序编排。首先有《诗经》,它是诗歌创作的源头,接下来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别的现象,出现时异军突起,衰落时很少再有人采用。《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诗三首》中《涉江采芙蓉》为“古诗十九首”之一,产生于汉末,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的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短歌行》是用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对于阅读陶渊明其他作品也很有用处。总的来讲,本单元的诗作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有民歌,也有文人创作;有鸿篇巨制,也有短小之作;有四言、五言、还有骚体。其中,《诗经》《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重要源头,五言诗的产生与发展,又为唐代五言格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1、强调课前预习,自主习得。《诗经》和《楚辞》里生僻字及一些特殊词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给学生初步阅读疏通文意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按照课文注释理解诗意,并将一些字词读音和意义记住。如:“匪我愆期”中“愆”的含义,“偭规矩而改措”中偭的读音及意义。

2、强调识记、背诵。文言文知识点比较琐碎,需要识记的内容有文学常识,比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的并称,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源头”,“《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被喻为‘乐府双璧’”,等等,另外,要加强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巩固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完成知识的迁延,光有课内的强调还不够,需要结合课外习题精讲精练,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完成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3、朗读时,要让学生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诗经》是四言诗,由两个节拍构成诗句,读起来整齐但缺少变化;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有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上下两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又不乏韵律感;五言诗也是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相组合,有两个节拍读起来活泼,韵律感强。

4、要分清《诗经》和《离骚》里特有的语助词、语气词等,否则容易造成理解错误。比如:“言既遂矣”和“静言思之”中的“言”为语助词,“岁亦莫止”、“心亦忧止”及“岁亦阳止”中的“止”为句尾语气词,“謇朝谇而夕替”的“謇”是具有楚地方言特色的句首语气词,等等。

5、比较阅读,加深印象。在比较当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认识。比如:《氓》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同为婚姻生活中的悲剧形象,可引导学生探究封建社会女性悲剧命运产生的的社会根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忠君爱民、以身殉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弃官场、心向田园的陶渊明形象的比较,他们都对黑暗现实做出了反抗,选择却截然不同,两人在文学史上又都是值得称颂的光辉形象。要学生懂得品评人物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主观臆测,挖掘积极优秀的作品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引导。

6、引导学生从课内挖掘并积累素材。平时作文中发现学生知识面普遍比较狭窄,而且内容乏味肤浅。本单元所选诗歌篇目,无论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形象,还是作品中塑造的客观形象,都具有其可悲、可叹、可歌、可泣之处,毕竟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是在老师的引领下有较深层次的认知,作为写作素材用起来更能得心应手,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也是写作素材重要来源之一。

7、总结概括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了解诗体的变化。前面说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完全按照古典诗歌发展顺序编排,唐诗宋词元曲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篇目,所以建议本单元学习完之后,引导学生概括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使学生对诗歌史能形成整体上的宏观的把握和认知。

三、课文内容简析与教学设想

1、《〈诗经〉两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其“劳者歌其事,饥者咏其食”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代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历代文人骚客从中获益众多。课本选入的两首中《氓》偏重于叙事,《采薇》则重在抒情,但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都是丰富复杂的。

《氓》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女子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鉴赏本诗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是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本环节可结合女抒情主人公对男子称谓的变化来探讨;

二是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探讨其爱情婚姻失败的原因; 三是引导学生明确赋比兴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尤其要提到的文中三四两章以桑树起兴,善意劝解,并以此喻女子容颜由盛转衰,婚后时光的推移,还要点明文中三写淇水的作用。《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退伍士卒对军旅生活的回顾。教授本诗时主要抓住三点:

一是分析前三章语言上采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二是鉴赏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艺术手法;

三是探究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思归之急切,戍边之辛劳,爱国之浓烈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2、《离骚》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政治抒情长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伟大思想和人格。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离骚》那飞扬的想象力不羁的洒脱,九死而不悔的执着,给后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不尽的精神动力。教授本诗时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了解屈原这位伟大人物和“楚辞”的基本知识。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应的材料,上课时资源共享。

第二,讲述课文时,首先,强调朗读,体味“骚体”的特点。其次,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意义,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最后,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屈原与众不同形象的句子,仔细感知屈原的形象特征,明确屈原的伟大人格。第三,明确赋比兴手法手法,“香草美人”意象体系及意蕴。

第四,课文是节选部分,可适当介绍其他部分内容并摘抄《离骚》中的名句要求学生熟记。

3、《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代表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和是民歌《木兰诗》被誉为“乐府双璧”,对后世影响巨大。

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授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布置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复述故事大意。第二,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常见实词的意义,特别是“相”的用法和诗歌中的偏义复词。

第三,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了解封建家长制度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第四,分析刘兰芝人物形象时应抓住文中的三处铺陈来分析。

第五,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以及在尖锐矛盾冲突和曲折故事情节中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

第六,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4、《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的思乡之情。鉴赏本诗时,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要把握哀怨基调,读出层次感,体会抒发的感情。

《短歌行》要求学生明白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引导学生理解曹操之“忧”,在于生命短暂,在于功业未就,在于对人才渴望而难得,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忧”。

《归园田居》写田园之乐。朗读时,应读出农家生活的悠闲,农村风光的静谧,从中体会诗人归隐田园乐趣所在。教授本文时,可适当补充陶渊明之所以执着于田园生活的原因,明白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执着其实是源于现实的无奈,高蹈自由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哀伤和苦闷。

第二篇: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绝版的周庄》

二、老师讲解《绝版的周庄》的讲课思路

(一)《梦里水乡》的音乐导入 播放关于水乡的画面

(二)作品介绍

(三)文本解读

1、赏赏景--品味周庄之美景(1)品一品写美景的句子 找句子、朗读、品析

(2)找一找写美景的顺序

分组朗读“春日晨阳”的周庄和“入夜酣睡”的周庄(3)欣赏陈逸飞《故乡的回忆》 2聊聊人--感受周庄的意义

(1)沈万山的故事--周庄的富贵气

(2)三毛的故事--周庄的故乡感、家园感 3品品情--挖掘作者的情感(1)情感最浓的是那一段?

(2)这段中哪个词说明了作者情感开始变化(3)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文本提升

谈一谈对“绝版”的理解 总结: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保存好我们的民俗文化 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

(五)拓展讨论

如果你要在周庄开一个餐厅 你会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才不会辜负周庄的古典气息?

(六)作业

写一篇追忆温州文化的随笔

三、集体讨论

1、本文《绝版的周庄》 是属于一篇十分唯美的散文

字里行间有一股说不出的宁静和深沉的忧郁 因此怕旅游照太过热闹 而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当然只有一张画作的PPT的确显得单薄

2、本文字词比较简单 没有生僻的字词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3、的确有点辛苦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4、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在引导中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叶红

一、主要内容:《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叶红老师讲解《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讲课思路 课文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解题: 提问:念奴娇是什么 赤壁怀古是什么? 2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本感知

全体学生朗读全文 疏通字词

2请一位同学正确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思考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教师范读:(配乐)文本分析

1、上阕写景分析:

(1)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阕 其他同学思考

(2)提问:在词的上阕 通过作者写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3)师:作者赞叹江山如画 同学们

如果请你根据这些文字画一幅画 你觉得这幅画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4)请三位同学个别比较朗读 自评 学生点评 教师点评

(5)【朗读指导】:学生齐读上阕 2 下阕人物分析: 1)周瑜形象赏析:

(1师:我们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豪杰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阿瞒岂但能横槊

文彩风流世有人(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交兵不假挥长剑 已破英雄百万师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2)师:你们最欣赏哪一位三国英雄呢?

(3)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 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

(4)师: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 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

(5)现在请小组齐读词的下阕 其他同学思考

找出描写周瑜的句子

(6)师: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7)提问:这里所描写的周瑜和大家所知道的周瑜是否有区别?

(8)历史上的周瑜 是怎么样的呢?

(9)朗读指导:个别学生朗读描写周瑜的句子 教师点评

2)苏轼内心分析:

(1)师:面对年轻有为 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周瑜 苏轼如何描写自己?

(2)师:词人发出了“人生如梦 的感慨

请一位同学简单的解释下这句话

(3)比较阅读《定**》来了解作者的生平(4)【朗读指导】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思考苏轼”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对你的人生态度的启发

三、集体讨论

1、”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指导学生的朗读

使学生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 教者经过字词字音指导之后 进行朗读指导

让学生大声诵读并且反复诵读

在反复诵读中提出阅读要求!并注意读出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2、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不够 自己讲还是太多

3、好文章均文质兼备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精髓 在此基础上求新的形式 便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

语文教学守正是本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 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学习语言的范例 加之适当的形式 会锦上添花

我在讲解课文时注意以自己特殊的手势传辞达意 令同学们感到亲切 更易于融入课堂中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深入思考 分析

从而在探究富有挑战的思考讨论中推进教学进程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发言积极 讨论热烈

对诗词的理解较深刻 整节课师生互动良好 整个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本课的重要特色为举纲张目 不枝不蔓 或点或染 有主有次

理解词语为领会主旨服务

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去领略衬托和铺垫手法运用的妙处 其他或点到为止 或略去不提 聚焦准确 精力集中

教法则不落窠臼 从下阕讲起

因为那是”诗眼“所在 纲之所在 主旨所在 一纲在手

再用倒剥笋的方式 层层深入

赏析高妙之手法 品味精巧之构思 令人一新耳目 背景介绍不在开头

却非同寻常地穿插在授课

过程中

直接为揭示主旨服务 这是本课的又一奇着 在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

为了培养同学们鉴赏诗歌的兴趣 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 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素养

在课文基础上适当选取一些篇目比较阅读 尤其是在讲解重要诗人词人时 可以辅以该诗人其他篇目比较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8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牛郎织女》

二、朱欢敏老师讲解《牛郎织女》的讲课思路

1、导入:(2分钟)

(幻灯片映杜牧的《七夕》)七夕这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节日 给了我们多少美的遐想和浪漫的情思 今天

我们就要一起来探究一下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两位男女主角的奥秘 看看这两位主角如何生活在我们的神话和现实中 出示课题《牛郎织女》

2、预习检查:(1分钟)

填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科学事实中的牛郎织女两大部分(板书神话和科学)

3、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12分钟)

(1)生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作者引用的诗文传说

问: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提示:古书中、诗词中、戏剧里

分别读古诗中的引用部分 落实生字

(2.)师述:千百年来

又有多少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来表达情感 其中

最著名的一首之一便是《鹊桥仙》

(3).带领学生赏析秦观的《鹊桥仙》(1分钟)

问:诗人在词中表达了何种情思?哪些诗句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相逢? 提示: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读本词)

(4).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的版本很多 这里的戏剧部分就引用了一种版本

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一种版本

师述:一对有情人被一条无情的银河相隔

而善良的喜鹊们却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搭起了一年一度相会的鹊桥 多么美好的传说!多么浪漫的神话!(板书浪漫)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的神话如此地令人向往 难道这就是这两颗星的真实面目吗?

4、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写一写(25分钟)

(1).叫三生读8-10自然段

梳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知识

问:牛郎织女真的能一年相会一次吗?请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问:这几段文字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说明方法? 提示:列数字 作比较

因为这两颗星距离我们很遥远 用数字能确切地说明事物

作比较

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与太阳进行比较 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想象他们的大小

(2)成立天文天文兴趣小组

梳理文章所涉及的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天文学知识 筛选主要信息

写成一段单纯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性文字

并派二位代表上台对照夏夜星空图介绍天文知识

(3.)对照夏夜星空图 学习有关天文知识(结合相关自然段)

(4).比一比

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部分和说明性的文字部分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试着找出课文中的某些方面做个比较

提示:可就距离、是否往外跑以及大小等方面作比 突出神话的浪漫和科学的严谨(板书严谨)

5、总结全文(5分钟)

现实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差距如此之大

我们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大量与之有关的美妙传说? 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有哪些?阅读12自然段 找出答案

(板书欣赏神话、提倡科学)

6、拓展练习:出示嫦娥奔月和月球的图片 谈谈神话和科学的统一和谐 布置一研究性学习题目

全班自由分为4组:每组要求完成 搜集月球的神话传说、月球的天文知识 并将之写成一篇既有神话传说 又有天文知识介绍的说明文

三、集体讨论

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致

2、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一致

3、教学难点的突破成功:《鹊桥仙》的双重解读 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4、可以和专业结合起来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15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李梦丹

一、备课篇目:《雷雨》

二、李梦丹讲备课思路

导入:我们一起来看一首对联”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可以说这首对联就是对《雷雨》的最好的概括 我们这堂课的任务就是理解这首对联的上联

介绍作者:曹禺(1910-1997)原名万家宝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原籍湖北潜江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阅读文本: 请阅读”午饭后......“到”......侍萍接过支票 把它撕了“

理解: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如何理解”三十年风风雨雨“呢?

三十年是什么意思?风风雨雨又指什么呢?这三十年来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风风雨雨!时

间 地点

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三十年前 除夕 无锡

三十年来 外乡

三十年来 周公馆

三十年后 周公馆

梅花依旧留清香如何理解?

梅花指什么?(梅侍萍;衬衫里的那朵梅花;还有侍萍的性格--象梅花一样的坚毅......)依旧留清香如何理解?如果把它理解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来看看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周朴园如何对待”已知活着的“ 鲁侍萍?周朴园如何对待”眼前的“鲁侍萍?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周朴园?(性格特点分析:)

我们应该怎么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依旧留清香?)

课堂小结: 在利益社会中

当人的情感遭遇理智时 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 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作业

1、阅读后文 并争取阅读原著 读懂对联的下联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

2、有感情的阅读剧中人物的语言

三、集体讨论

1、上这一课李老师用一首对联 ”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 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 “串成全文

而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解读对联的上一句是比较成功的 这样的导入很新颖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通过三十年风风雨雨将周朴园和鲁侍萍所经历的恩怨情仇通过图表打出来 既清晰又有条理

而这堂课的重点就是”梅花依旧留清香“应该如何理解!通过周朴园对”死去的“"活着的”“眼前的”的侍萍的态度

解读这个人的性格!最后得出因为在情感和利益不能两全的情况下 而舍情感取利益的现实

从中人性中冷酷和温情的一面 这样的安排把学生带进了周家 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智慧

3、对于人物的性格 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而答案不可能千篇一律 所以最好是在黑板上写出 而不是在PPT上打出;

4、在引出人物性格的方面可用多种方法解读 可让老师参与对话 生生对话

还可以让学生单读后在评价

这样可能学生的讨论会更加积极点更加热烈点!教师不能硬将现成的东西塞给人家 剥夺了学生阅读、品味、赏析的机会

4、在解读梅花依旧留清香这个阶段 可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选读等方式

避免单一给人带来的乏味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19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叶红

一、主要内容:《那一年面包飘香》

二、刘素芬老师讲解《那一年面包飘香》的讲课思路 导入:人生的道路千万条 只要我们肯付出心血和汗水 保持一颗向上的心

我们就能开拓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阅读课文 准备回答:

1、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请你说说“我”(老师)的这次“面包奇遇” 或者说说面包师傅(学生)的创业之路(选择其中一项完成)进入问题1:2个 面包师傅和“我” 师生关系

进入问题2:

1、学生分角度复述;

2、归纳:老师讲述了一段回忆 学生讲述了创业之路

2、课文为什么选择“从尾说起”的角度?这是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找一找 品一品

1、请把视线集中在“我”(老师)和“面包师傅”(学生)身上: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从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再读课文 找细节 讨论概括

插入作者介绍:

2、面包师傅的创业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老师评价学生绝技随身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这一特点? 为人从业之品

1、师生谈启示

2、文中老师的教导身:“不要学坏 总要有一技随身” 齐读末段

3、请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 谈谈你准备如何“一技随身”? 请你来小结:职场风云变幻 只要

你就是职场的成功者!课外拓展:渔翁的故事

拓展学习(选择一个项目完成):

1、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

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

2.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三、集体讨论

1、教学过程中

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

2、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

第三篇:必修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兰州七中高中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执笔人:尹赛华 单 元:第四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演讲辞。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大作,是思想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的经典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本文让我们看到了他为改革当时封建思想、官僚习气浓厚的北大,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学子提出的三点殷切期望。蔡元培先生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他对青年学子的教导,对我没有教育意义。《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再25万人的集会上发表的演说。他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号召黑人同胞用合法手段争取正当权益,让我们从中感知到美国黑人生活的某些侧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现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革命到十二格斯在挚友葬礼上发表的悼词。悼词将革命导师马克思一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的贡献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富有感召力,让我们今天仍能从中感知到革命导师的高大形象。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引领学生注意演讲辞的特点与语言特色;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学习演讲辞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语言基础知识;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3.体会语言背后饱含的深情,学习演讲辞的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3.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演讲辞背后饱含的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单元重难点:

1.了解文章背景,明确其针对性;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揣摩文中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味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单元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安排:《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2课时、《我有一个梦想》1课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课时

教学过程(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情感脉络。

2.体会演讲辞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马丁•路德•金为民请命的战斗精神和反对“以暴易暴”的远见卓识。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演讲辞情感脉络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强烈的鼓动性和巨大的号召力。

教学难点:

理解马丁•路德•金提出的“非暴力抵抗”的斗争方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梦想是在喧闹的尘世中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空中楼阁”;诗人海子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痛苦煎熬,他的梦想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备受沙皇专制迫害,一生多次遭受流放的俄国浪漫诗人普希金,他的梦想是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奔放;面对秋水长空,万物勃发的壮丽江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少年心事当拿云”,他的梦想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梦想,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请一些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远大。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每个人的梦想也都是不一样的,那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他的梦想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伟大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看看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1、作者与背景介绍(ppt)先ppt展示几张图片和相应背景 马丁· 路德· 金(1929—1968)

神学博士,牧师,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的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1963年8月23日,马丁·路德·金组织了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自由进军”运动。他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发出呼号。

1968年4月4日他在田纳西州被暗杀。要争取正义与和解,而不是争取胜利。——马丁· 路德· 金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为什么他会成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这与当时美国黑人所处的地位有关,介绍一下背景:

1955年12月1日,在美国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一桩再平常不过的事:一个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理由是蔑视蒙哥马利市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

当拒绝乘坐公交车的口令通过一个教堂传到另一个教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黑人都给予了响应。他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奔走在家和工作的地方之间。为此,许多黑人被白人老板解雇。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坚信一个人的尊严是上帝赐予的,任何律法和威权都不能将其剥夺。因而当他们唱着灵歌,唱着那些由祖先们的苦难浸泡出的深沉旋律、手挽着手上班时,路两旁的许多人泪流满面。

1960年1月31日,一个叫裘瑟夫•迈克乃尔的黑人大学生,来到一家连锁店的吧台买酒,遭到拒绝,理由是“我们不为黑人服务”。

黑人大学生平静地进入任何拒绝为黑人服务的地方,礼貌地提出要求,以最有尊严的目光请求服务,得不到就不离开。为此,许多大学生遭到围观、嘲弄、甚至身上被浇满番茄酱。但他们不卑不亢、不喜不怒,得不到服务,就坐在那里做作业,读书,研究学问。

这是一场黑人民权运动。它的领导者就是马丁•路德•金,他意识到黑人心中压抑百年的尊严已经觉醒,历史性反抗的时机成熟了,他号召黑人以“非暴力抵抗”的方式,向这个充满歧视的国家发起挑战。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首都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黑人集会。他面对25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走近马丁•路德•金,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伟大历史时刻。

二、检查预习

镣铐liào kào 枷jiā锁  缔dì造者 履lǚ行         戳chuō子 侈chǐ谈 拯zhěng救 磐pán石 心急如焚fén 崭zhǎn新 蜕tuì变 汹涌澎湃 窄zhǎi小 赎shú罪 匿nì迹 巍峨峰巅 蜿蜒wān yán 骇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空头支票(因票面金额超过存款余额或透支限额而不能生效的支票)义愤填膺yīng(由不义的人或者事情所激起的愤怒之情充满胸膛)安之若素(对于困难危险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安然处之)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济,对事情有益,成)

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三、整体感知

1.感悟课题“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我”指的是谁?有什么样的梦想?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设疑)

师:看题目产生什么疑问? 生:我是谁?

生:我有怎样的梦想? 生:我的梦想怎样实现? 教师总结:

“我”指的是谁

他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或他的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梦想?

他能否实现这个梦想?

听课文录音,思考这些问题,找出答案

“我” 不仅是马丁•路德•金,更是千千万万的黑人同胞。哪些段落是作者满怀深情的梦想 ? 18—26自然段

读——六个“梦想”——内容

人人平等,拥有自由正义,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白人情同手足 要求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上给予黑人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权利 哪些段落是他产生这个梦想的原因? 1—7自然段

一百年前,政府许下“解放黑奴”的宣言,给黑奴带来了希望

一百年后,政府没有兑现诺言,“宣言”成为“空头支票”,黑人依然没有自由和平等

如果黑人没有自由和平等,国家就得不到稳定 他以怎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梦想 ? 8—17自然段;非暴力斗争方式

哪些段落?哪些语句反映了这种斗争方式? 8段—

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

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

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抗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9段-我们却不能因此不信任所有的白人。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金希望的是和平、团结、彻底、永远向前 马丁的斗争方式以及其合理性 “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其深受印度圣雄甘地的影响,所争取的也只是取得和白人一样的平等权利,而不是推翻美国政府。同时,虽然有很多白人歧视黑人,但他们只是种族权利的蒙骗者,黑人要想取得平等的地位,同样离不开白人的支持。

而“暴力”只能使两种肤色的种群更加隔膜,矛盾更激化,使得更多的白人更加不理解黑人。品读11-16 黑人怎样才能“满足”? • 当警察停止对黑人的野蛮迫害时 • 当黑人能和白人一样找到旅馆住宿时 • 当黑人的基本活动不被局限在贫民区内时 • 当黑人能和白人一样享有选举权时 • 当正义和公正滚滚而来时

根据上面的学习可以总结出本文的思路特点和内容结构: 本文的思路特点

“为什么有这个梦想”(1—7)“怎样实现这个梦想?”(8—17)“这个梦想是什么?”(18—33)结束语:鼓励、号召(34)

特点:思路新颖、清晰,结尾引人深思、令人振奋。影响深刻。一(1~7)交代集会原因:(1)回顾林肯《宣言》

(2)揭露黑人被歧视现状(3~5)点明集会目的

二(8~17)号召黑人斗争:斗争决心

斗争方式 勉励黑人

三(18~34)梦想平等自由:(18~28)梦想内容

(29~34)意义和信心

四、品味课文,了解修辞,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文章中运用了很多修辞其中以排比和比喻最为突出,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排比和比喻的特点:文中的排比很多,我们就取18-26段来分析体会一下(叫同学起来朗读)

自由诵读18—26自然段,注意排比句式的作用

☆排比的运用,加强语气,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更容易感染听众并激起他们深深的共鸣。除了排比外课文多处还运用了比喻修辞,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比喻有哪些深意 联系上下文,研读以下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种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空头支票”是个巧妙的比喻。自林肯总统签署《黑奴解放宣言》以来,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的生存、幸福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美国政府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却没有实际意义。

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含义大家都非常清楚、熟悉,用它作比,生动形象且容易为人们理解,从而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地投入战斗。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里的“秋天”和“酷暑”分别指什么?)

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黑人为之奋斗的实现自由、平等的那一天比喻为“爽朗的秋天”。我们知道,秋天“秋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通过这个比喻,生动而直观地告诉听众,他们的奋斗结果是什么,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战斗。

酷暑与秋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它简介而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辟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美国应定能够成为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

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是多种乐器、多重乐声的合奏与“交响”。

作者在此处用“交响乐”来作比喻,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了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

总结★演讲词的特点 ⒈ 三多:(形式上)

多用整句(排比,气势强大)

多用短句、呼唤语(感召力,煽动性)

多用修辞格(比喻、排比、反问等增强感染力)⒉ 三性:(内容上)

针对性

逻辑性

思想性

五、小结

• 本文感情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妙,感召力强

• 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生活现状,号召黑人投入争取民主、自由、民主的非暴力战斗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未来作结。• 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

• 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也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才,为伟大祖国的繁荣、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拓展

很多年过去了,你认为金的梦想实现了吗?(展示一些图片)自由平等是人类永远的梦想,也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结束)

七、播放音频马丁演讲

第四篇:必修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兰州七中高中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备课时间:2012-10-7 执笔人:尹赛华 单元: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和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继续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诗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自然凤舞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再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就本单元而言,《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赤壁赋》表达了苏轼不汲汲于个人得失,人生当融于自然的生命观点;《游褒禅山记》主要表达了王安石对成功的三个条件的认识以及治学须严谨的观点。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参照注解和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品味山水游记类散文中事、景、物、情、理融合为一体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单元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2.引导学生对宇宙、对人生进行思考。

单元作业安排:

1.熟读三篇课文并背诵相关文段。

2.完成三篇课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3.翻译第一二篇文言文。

单元课时分配:7课时 教学安排:《兰亭集序》2课时、《赤壁赋》2课时、《游褒禅山记》3课时 教学过程(以《兰亭集序》为例)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的朗诵中,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3、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

4、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引入

蓝天下是崇山, 崇山上是绿竹, 绿竹间是清流, 清流旁有一群文人才俊在洗濯嬉戏.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想来少不了欢愉,更少不了诗酒.酒袭诗醇, 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展开长卷,蘸墨挥毫,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才思涌泉,书成珍品,文成杰作。这就是《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品读这篇潇洒的散文,去体察那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旷达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欣赏一下《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打出第一张幻灯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王羲之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三、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癸(ɡuǐ)丑 修禊(xì)流觞(shānɡ)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ɡ)怀 齐彭殇(shānɡ)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感慨系(xì)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修、期、致、临、次”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教师归纳总结。

句式:

①省略句:“映带左右” ②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③介宾后臵句:“当其欣于所遇”

六、品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七、布臵作业

1、背诵全文。

2、提出疑难问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

一、引入

昨天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今天我们在一起来精读这篇美文。

二、结构化问题

1、你知道晋代的“禊事”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吗?你想了解兰亭集会的盛况吗?请阅读课文的一、二段,摘录写景的句子,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盛会?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可按文章思路,找出: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宴会情景。同学间互相描述一下文章描写的情景。

2、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 情感变化为:乐——痛——悲

3、说说 “信可乐也”乐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 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⑶ 乐事:

“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都是文人雅士会聚灵山秀水之中

人生之幸事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酒助诗兴,万丈豪情

人生之大雅也

(打开幻灯片)——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

⑷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的情性的体现。

4、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

三、探究学习

1、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2、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 ⑴ 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⑵ 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四、朗读

五、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六、布臵作业

1.背诵全文。

2.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 书 良辰: 暮春之初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美景: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风物之美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乐 乐事: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人物之盛

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

吟咏之雅

赏心: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视听之娱

其一: 人生美好却短暂

其二: 生命欲望永不得满足

悲 其三: 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

七、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是作者对于人生困惑的抒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已有五十岁,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一个老人了,而且由于谈玄的原因,作者对于人生,对于生死有了更深入地了悟。把这样的一篇文章介绍给我的学生们,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第一、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阅历;第二、他们过于年少,生活对他们来说还刚刚开始,在这个时候让他们去理解生与死也着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讲授的第二节课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尝试,采用学生质疑的发式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同学们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我也为之振奋,为之感染。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值得反思的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五篇:必修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执笔人:李雁玉 单 元: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的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中写景状物精彩,意境有没,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中虽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囚绿记》中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劲舞的“灵性”。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是写景精妙、意蕴深厚、语言优美。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名作,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文章借景抒情,记录了一个渴望自由的学者鄙视自己灵魂深处的内心体验。学习本文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家作品,体会作者散文口语化的特点,领略本文的声韵美、绘画美、意境美,理清情与景的关系,掌握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并能感知本文所寄寓的人格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进行比较,描述出故都的美好景色,表达了作者作为品民众一员对故都北平的热爱,也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他在文章展现的是正直爱国知识分子形象,他的美丽文思,也引发我们的爱国情思。

《囚绿记》是革命烈士陆蠡的一篇美文,描写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生活经历,写出了他对绿色生命的关怀、热爱,也写出了他在侵略者铁蹄下内心的期盼,显示了他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对祖国人民的爱。这篇文章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祖国屈辱的历史。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高中,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依然与初中相同,但是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明显和初中不同了。因此,应该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对信息呈现的方式、色彩的运用、界面的安排和画面的风格等诸要素都得进行周到全面的策划,以更好地表现和传递知识信息,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景物描写的画面美,探究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情思;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语言基础知识;细心品味文章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学习使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准确生动的语言来写景;陶冶情趣,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设身处地投入到作者描绘的环境中去,领悟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联想,体会散文中所状写的自然景物之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准确理解文章所反映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领悟文中的哲思。

单元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2.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品读出作者笔下“景”的独特之美,从而品读作者的独特心境,深层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哲思。

单元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安排:《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1课时 教学过程(以《荷塘月色》为例)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 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问题预设: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问题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

五、讲读第一段

问题预设: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问题解答: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六、讲读第二段:

(一)、问题预设: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问题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问题预设: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问题解答: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问题预设: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问题解答: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问题预设]: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问题解答: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板书]: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 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题预设: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问题解答: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问题预设: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

问题解答:

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

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

[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五)讲解第五节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问题预设: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问题解答:泻、浮、洗。

问题预设: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问题解答: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

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流动 [板书]:(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七)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七 讲读第三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

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悦---------------恰是到了好处 我什么也没有

独处的妙处

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什么声息也没有

家门 小路 荷塘

四周 家门

地点

八、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九.布置作业:

思考和练习的二、五.

下载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学案与练习《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一、作家作品 史铁生,1......

    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发言稿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教学设想 一、教材概述 这一单元学习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所选的三篇散文有魏晋散文,也有宋代散文。从文体上看,有“序”“赋” “记”的区别,从写景,抒......

    高一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本站推荐)

    高一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内容: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 主备教师:杨琼琳 研讨时间:第四周星期三晚自习研讨地点:语文教研组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精选3篇古代叙事散......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活动总结大全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活动总结 根据我校集体备课制度的有关要求,本着调整完善学科备课组,以整合备课教师集体智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为目的。通过这......

    语文集体备课(推荐)

    精备29.《数星星的孩子》 金沙小学 林兰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并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回答课后练习1的三个问......

    语文集体备课

    松江九年制学校集体备课设计过程 主持人: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你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我校多年来一直贯彻的......

    高一必修二语文复习案

    班 级 : 班级小组: 学生姓名: 使用时间 备课教师: 学科组长: 年级组长 : 教师评价 复习案(一)名句默写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 2.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 , ,有羞涩地打着朵......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作业

    作业:把“项王留饮”与“樊哙闯帐”改写成剧本 作业:把“项王留饮”与“樊哙闯帐”改写成剧本,用原文,不添字。 高一(5)班高嘉祺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