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心理危机的分析与干预
高三学生危机现象的心理分析与干预
前言:普遍现状分析
一、学生与自我之间的对比危机
二、学生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危机
三、学生与家庭之间的调和危机
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危机
五、学生与高考之间的认知危机 总结:科学应对,轻松迎考
前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国情与国资无法普及大学教育。高考是我国目前最公平的衡量学生知识能力高低的准入大学手段。在人的一生中,高考是学生一道无比重要的人生岔口。很多学生把高考当作人生的转折点,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必然途径,由此高考的竞争必然是激烈的。学生特别关注、在乎此段时期的学习生活,不允许有丝毫差错,但是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平衡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些未成年人的特点,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场合中很容易诱发学生产生情感碰撞、心理失衡等隐性心理状态。然而,高考制度中凭分数论英雄的惯用模式,大部分的师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忽略学生心理辅导,导致高三学生常常出现很多危险的行为或潜在的危险意识。这些负面行为和心态互为影响,恶性循环。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干预防范,它们将严重影响高考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耽误学生的未来。
那么高三学生的心理危机有哪几种呢?我们又应如何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与防范呢?
一、学生与自我之间的对比危机
高三阶段是学生就学以来所面临的最艰苦的一段生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经历过多次考试和班集体的重新整理。从充满优势的初中到竞争激烈的高中,从得心应手、游韧有余的初中学习到步步荆棘的高三备考之路,学生的心态难免有高低起伏。曾经有学生无法面对自己作为班干部到普通同学的身份转变。也有学生无法适应高一、高二时的班中尖子下滑到中层甚至更低的位置。面对种种冲击自尊的外界客观因素,心理脆弱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自卑、厌学、失眠、厌食、退缩、逃避等心理从而导致精神恍惚等状况。曾经有个学生因此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耽误了高考,也毁了学生的身心。在学生心理危机出现萌芽之时,我们要及时地指导学生分析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要做到:
1、客观正确评价自己
信心是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每个人都有3分缺点,7分优点。作为学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身份的转变,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2、制定阶段性的目标。
学生在学习上应有远大的理想,但虚无长远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会让学生感到遥遥无期,从而产生无力感,继而出现厌倦情绪。学生最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把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刺激自己的学习兴趣,做到以我为主,紧而不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
3、通过活动,适当调整情绪。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成功的绝对保证。高三生活时间紧迫,压力大,往往会引起学生焦虑,失眠等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由此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放松精神,调节学习节奏,提高睡眠质量。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危机
高三激烈的竞争、频繁的考试,让学生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自己的成绩起伏或同学之间的成绩攀比随处可见。有些同学因为自己偶尔的成绩失常而紧张、伤心落泪,并产生自卑感。有些同学因看到别人比自己厉害,慢慢滋生嫉妒,猜疑心理。也有些同学怕别人超越自己,为了确保自己的优势,往往选择脱群而居。失去同学的关爱会加重学生的苦闷、孤僻心理。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调整,将会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轻的会影响同学之间的情谊,严重的会发展为恶性竞争,防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曾经有一所学校的学生因无法承受同学的成绩比自己好而刺伤对方,结果受到法律制裁,延误终身。面对同学之间的竞争,我们应如何帮助找准自己的位置呢?
1.首先学生应正确看待自己的分数,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与弱点。2.面对分数偶尔失常,学生应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
3.要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正视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应自卑。4.善于构造和睦师生关系。
三、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调和危机
新一代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其成长之路几乎都沉浸在浓浓的爱中,极少具备苦、累、难的生活经历,因此他们个性突出、心灵脆弱、缺乏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作为学生第一位启蒙老师和他们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身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父母影响学生的负面诱因有三大普遍情况:
1、父母期望值过高。
家是学生心灵的港湾,是学生释放疲惫,放松精神的地方。可每每父母不放心,总在子女吃饭或休息时唠叨。讲述社会生存的艰难,自己的曾经求学失败的经历,希望子女别辜负自己对他的爱等等。有的父母甚至通过奖罚等规定子女必须考多少分,造成学生强大的心理压力。一旦考砸,学生迷茫一片,不知所措,甚至不敢归家。
2、父母期望值过低
家庭比较穷的父母会投射出负面信息给小孩,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就算你考上了大学也无力供你读书。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或产生悲观心态,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弃学打工等自暴自弃的现象
3、父母没有期望值。
有些父母忙于生计,无法顾及儿女的学习,认为只要能满足儿女一日三餐,能衣着蔽体就自问无愧于小孩了。甚至有些父母除了小学能参加家长会外,中学后从不参加家长会,更没有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及时的电话沟通。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如何,是否有滥交朋友,是否常常浸泡网吧,成绩进退与否,不得而知。学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鼓励与监督,往往放任自由,不思学习,对高考更是一副得过且过的心态。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尽力帮助高三学生正确客观面对父母家庭的真实状况,调整自我的期望值。培养自己应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稳定学生的心态和情绪,保证学生复习备考的质量。同时,在高三这一特殊时期,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充分理解和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每一个进步,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冲突,赠与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班级气氛。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稳定情绪,平和心态,促进学习。
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危机
师生关系在高考的成败中可起到纽带的作用。好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对学生的一个普通的问候、一个适时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化成学生成功的阶梯,凝聚成学生前进的动力源泉。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是高考的领路人。教师应主动参与,正确干预防范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并掌握必要的干预措施,具体措施有下列几个:
1.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
2.平衡师生关系,营造良性竞争氛围。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舒缓学习压力。
五、学生与高考之间的认知危机 “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考在他们人生中只是特定时期的一个阶梯。虽然高考可以改变一个的命运但它只是漫长人生的一个分岔点,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只是我们人生某个阶段的目标,而不是必经的阶段。然而很多考生因过分看重高考,而产生焦虑、浮躁等情绪严重影响睡眠。甚至有个别偏激的学生在高考时,由于忘记了填涂答题卡,考后在考场上突然失控,哭着要跳楼自杀。种种迹象表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正确的成绩观和人生观是迫在眉睫。在这紧迫关头,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为突出。首先,明确高考的真正意义。其次,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高三学生面临毕业,特别是面临日益逼近的高考,他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们要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措施,积极主动地参与行动,就能有效地避免危机的产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在和睦、轻松的氛围中面对高考,度过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关键的转折点,迎接璀璨的未来。
注明:
本文章已于2010年2月发表《学生双语报.教师版》09-10学年下学期第28期第17版。国内统一刊号为:CN62-0701/F。
第二篇:心理危机干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汇报自己参加培训后不成熟的感悟与思考。这次的培训是在华中师范大学,以讲座学习为主,参观了华师大的心理发展服务中心并于其他院校的老师进行了交流。由于时间所限,我仅就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和交流中引发的一点思考做一个简要汇报:
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中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
1.辅导员应扮好心理危机“处理过程参与者”
辅导员工作侧重点主要在于平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对心理危机苗头的发现与辨别等;工作内容主要是关注发展性危机,协同专业心理健康助人者,进行预防性干预,如做好心理普查、危机排查等工作。根据心理危机各阶段的特点,辅导员应偏重于进行全程性、动态性管理,定期访谈,定期排查,及时与专业心理助人者共同研判状态。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危机预防中,应更偏向于价值观的引导,解决心理危机的思想根源。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中做好陪伴和与各方的协调以及学生相关情况的及时提供。觉得我们也应该效仿一些高校,细化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手册,一方面明确各部门权责,另一方面提供指导型工作流程和范例式处理办法,使指导员拿来能用,用之有效,事后无责。
2.辅导员不应扮演“庇护者”的角色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问题的处理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简单粗暴,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一导向下,我们容易产生同情心理,犯过渡保护的错误,最终错误的扮演了“庇护者”的角色。我们应当学会甄别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做思想问题谈心谈话了事,而是需要提高我们的敏感性,自己迷惑和无法把握时及时转介。
3.辅导员不应当扮演“专业人员”的角色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别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充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至于业务上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为的是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不是要求其代替专业人士从事心理危机的诊断和干预工作。这背后有三个原因:一是辅导员如果兼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会引起角色冲突。心理危机干预或者辅导要求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二者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面临着相当大的专业受限性,所以真的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三是法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也就是说法律只赋予我们进行心理健康说明教育的权利,并且明令禁止我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心理障碍的诊断。此外,现阶段关于心理危机干预问题方面的管控制度局限于如何从源头来解决问题,从而忽略了对心理干预的指导员法律途径的保护以及进行不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所造成的后果的法律责任的认定,这也导致了我们指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心理问题问题谈虎色变。所以我们应当对二级学院的生活辅导室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作用定位,从宏观制度上细化明确指导员的权责义务,促使指导员健康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
在交流中引发的思考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工作中应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危机的积极作用是取得理论界和一线工作者一致认可的有效办法。大家总会听说这个官员那个老板不堪重负自杀了,娱乐明星今天吸毒明天抑郁后天离婚了,但你很少听说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我想可能算做是一种证明吧。
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观看体育比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组织大量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赛事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在培训、资金、场地、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尝试建立学生工作与体育工作的协调配合机制,让学生工作部门与体育工作部形成合力,大力提升校园的运动氛围,让体商建设工程更上一层楼。这样才有可能取得体育场对网络游戏这场攻坚战的胜利。再如我们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观看大型赛事,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伴随着比赛的无限激情与跌宕起伏的是观众们的呐喊、鼓掌和感动,可以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如果你去过辽宁主场,喊过辽宁,削他这样的口号。就一定能感受到这种作用的真实存在。此外,我们也应当强化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全方位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寻求传统课堂理论性质健康教育教学的改革,大力提倡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将其制度化体系化,努力实现在活动中教育,在笑声中学习,在快乐中思考。
以上即为我此次学习的一点感悟和一点思考,由于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以上感悟和思考会存在大量不科学的结论和内容,也希望大家给与理解和原谅。最后,再次感谢学生工作部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出外参观学习提高的机会,让我们真正的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更加认识到了自己业务上的巨大短板与显著差距,让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
谢谢大家!
第三篇: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
为进一步有效干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及时疏导、避免或减少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发生,保障公安民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各项公安工作,省厅专门制定了《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预案》。
该预案为我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工作提供了细致周密、可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公安民警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工作、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用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造成或可能造成当事人陷于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以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以人为本、预警及时;预防为主、教育先行;重点突出、干预到位;支持系统、多方结合;科学规范、严格保密这六项工作原则为指导。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民警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识,提高民警承受重压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措施,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当事人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重塑信心和正确评价自我,顺利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预案中分别对省、市、县三级心理危机干预部门的职责提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市公安局政治部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本市公安民警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配合省厅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组做好本地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县公安局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情报站,负责建立以政工部门工作人员、科所队长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民警的工作、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在发现或得知民警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要尽快向市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报告相关情况,采取必要的看护措施和妥善的援助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事件。《预案》还根据事件的性质将心理危机事件分为A、B、C三级,对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杨博
第四篇: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根据《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实施方案》的精神,为推动和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健康损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根据本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现状,本着“下移重心 落实基层 预警为主 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导向和新理念,贯彻“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干预和咨询为辅”总体发展思路,逐渐建立一套初级中学有效的心理预警以及干预机制。增强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问题求助意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二、工作原则 1.生命第一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应本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珍惜学生生命——“生命第一”的理念出发,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
2.面向全体师生原则。
为全体师生提供心理危机辅导、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从而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关注,并提高师生的心理危机觉察能力、心理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3.预防和预警为主原则。根据“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运行:干预、预警和应急”,提倡“预防为主,及时预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本着理解、关怀、尊重和共情的咨询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危机知识宣传、预防、预警及干预工作。
5.个别性对待原则。根据不同师生心理特点和个体背景,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措施。
6.协调合作原则。
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学校全体领导、老师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三、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危机干预对象
1.在校心理健康普查及“学生心理档案”中筛选出来的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
2.由于学习基础和能力差,从而导致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3.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新生适应不良者、就业困难的毕业生。
4.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父母下岗,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的学生。
5.性格内向孤僻、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当众受辱、受惊吓、与同学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而被排斥、受歧视的学生、与老师发生严重人际冲突的学生。
7.青春期情感问题,如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的同宿舍、同班的学生等。
9.已诊断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10.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二)组织机构
根据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实施计划,成立“鲁山县第六初级中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郭建强
副组长:张浩亮
张广伟
郭谱亮 学校核心组成员:葛红义
王向峰
任俊豪
徐志勇
付滨滨
叶广文 七年级:李耐凡
徐佳佳
王凯旋 八年级:张秋芝
邱新娜
姚萌萌 九年级:代朝辉
叶圣飞
景现朝
领导小组要负责好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全面实施,成员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同时互相沟通和互相学习,合理的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可以促成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具体实施
总体而言,根据本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具有新城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其中,以心理健康、心理危机知识的教育为立足点,以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预防、预警”为重心,建构全方位、各个部门协调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1.教育与预防系统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点。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教育与预防工作理念: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大力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大力开展危机应对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的辨识和应对能力;组织引导各班委会、团支部开展主题教育,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协会,通过学生心理危机协会,进一步深入开展心理危机知识普及、宣传与调查;校教导处、教研处、学校德育处及相关部门应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针对本校中小学生开展以下心理危机教育及预防工作:(1)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团队建设。
该小组成员包括学校德育处负责人、班主任等,负责我校学生心理危机知识宣传和教育危机干预工作的总体策划和实施;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辅导提供政策、人员、物质、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同时,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我校中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危机处理情况,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
相关教师继续参加市省级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鼓励其他教师参加培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管理一线工作者、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普查筛查出来的高危人群做到早了解、早预防、早控制、早化解;班主任逐步开展撰写“班级心理日记”,积淀相关案例,逐渐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卡资料;组织有关成员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评估,包括对危机干预学生的康复状况进行鉴定,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建议;对危机干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并跟踪个案,建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档案。
2.预警系统
建立学校三级预警系统:
一级预警系统以班级为单位,主要由班主任、心理委员、寝室长和学生家长组成,旨在及时发现和预防心理危机;
二级预警系统以各年级组、教研处、德育处负责人,把握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三级预警系统主要指专职心理老师,做好心理危机知识普及、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学生心理咨询及危机处理,必要时并做好转介工作。
在学校三级预警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预警工作:
(1)班主任、教研处、心理工作室等负责人需时刻关注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或周边师生反应具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帮助具有心理困扰和问题的学生,缓解心理危机冲突,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心理问题批判及心理危机解决对策。
(2)建立起通畅的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反馈机制,做到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周围同学应予以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并及时向班主任或心理老师反馈情况;对有行为异常或近期情绪、行为变化较大的学生,班主任、心理老师、班心理委员等应给予及时的关注;对问题严重的学生需转介到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预诊和危机风险评估,提出危机干预措施和初步的治疗建议。
(3)及时做好预警报告。发现学生危机情况,周围同学和各班心理委员应立即向班主任、心理老师等报告,心理老师等在采取必要措施并迅速赶往现场的同时向领导报告,做到及时预警、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3.应急系统(1)及时报告。
班级以最快的速度通知班主任、心理老师,有班主任、心理老师根据危机严重程度考虑及时通知领导,并及时通知家长来校。在紧急情况下,可采取直接送至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等相应处理措施。必要情况下,对学生强制采取治疗措施或派人将学生遣送回家,并视情况为其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
(2)进行阻控。
对于可能造成危机扩大或激化的人、物、情境等,进行必要的消除或隔绝。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可能引发其他学生心理危机的刺激物,各系应协助有关部门及时阻断。
(3)实施治疗。
对经专家组确认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发现有自杀意念以及出现自伤自残等行为的学生,学校应立即通知学生家长来校,商议处理事宜。在将学生安全移交给家长之前,学院应对学生实行24小时特别监护。必要时可实施隔离,或送往安全环境监护,并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监护。若出现心理障碍急性发作,应立即送往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接受治疗。学生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辅导员应与主治医生保持联系。
(4)应急救助。
得知学生有自伤或伤害他人倾向时,相关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采取救助措施,紧急情况下应先拨打110、120等紧急电话求助。
(5)事故处理。
当学生自伤或伤害他人事故发生后,学工处负责现场的指挥协调;德育处负责保护现场,配合有关单位对当事人实施生命救护,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配合各系及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安全监护;校医务所负责对当事人实施紧急救治,或配合相关人员护送至就近医院救治;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制订心理救助方案,实施心理救助,稳定当事人情绪。
4.监护和跟踪
(1)因自杀意念强烈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应有家长陪护。
学院要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心理委员、或室友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防备预案,随时防止该学生心理状况的恶化。并对学校范围内能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情景等刺激源,领导小组应督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高危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心理咨询中心”要组织专家定期对其危机程度进行评估。
(2)对中小学生危机事件处理完毕后,心理咨询中心应对危机事件卷入人员进行心理康复干预。
通过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方法帮助大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如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同学、家长等人正确处理经历、目睹或干预危机遗留下来的心理问题,尽快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尽量减少由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5.备案
事故处理结束后,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事件的成因分析,对事前征兆、事发状态、事中干预、事后疏导等情况认真梳理,尤其对那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手段和措施认真总结,以备今后参考。
另外,心理咨询中心要形成危机信息备案制度,建立《心理危机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及时更新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信息和资料。其中,心理危机信息管理系统还应包括:
(1)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筛查出来的高危学生名单;(2)心理咨询教师的咨询与访谈记录;
(3)学生因心理障碍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等,或重大违纪处分或违法等处理详细材料复印件;
(4)各部、年级班主任、班干部、咨询师等对高危学生实施监控与干预的详细记录。其中,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应到指定的医院进行复查诊断,获得医院的康复诊断证明后,方可按学院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复学手续。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的协助下对学生进行后期跟踪,尽可能减少复发。
第五篇:危机干预--心理培训总结
危机干预--心理培训总结
——李志芳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进行概括: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症为主要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人格障碍问题为主要问题类型和工作难点。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问题,而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早期创伤和寄养经历,应试教育体制等成为心理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根源。3.理想、信仰、价值观、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习价值与意义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心理危机的行动干预:1.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安全。2.做好自杀风险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3.自杀风险的警示主要有4个:1)自杀计划的特性,越详细越危险;2)自杀方式的杀伤力,越危险,自杀风险越高;3)选用未完成计划的方法的可行性(帮助当事人寻找替代自杀的方法);4)在计划中帮助个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资源,身边有人可以避免当事人自杀)。4.康复后的个体回到生活环境后一定要解决“社会支持”问题,解决问题远不如建立关系重要。5.心理干预必须要团队协作。在干预团队中,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学生工作者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6.发现自杀危机事件时,院系必须做两件事:通知父母前来、对当事人给予24小时监护。7.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愿意前来时,我们务必要求家长授权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一定可以保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家长时,我们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学生情况;不让家长告知学生要到学校事宜,不要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家长保证,在家长到校之前,我们会安排24小时监护保证当事人安全。
总结来说,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九点:1.付出任何努力让个案放弃他所选的方法;2.减压,评估导致自杀想法的应激源,设法处理;3.要打破保密原则,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关材料,如遗书等);4.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建立一条[生命线](电话保持畅通);5.和个案订不伤害协议;6.立即处理;7.尽快约定下次访谈时间;8.制定行动计划;9.随时可用电话联络到。
本次培训是我感觉收获最大、指导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次培训告诉了我下一步应该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出高危群体,如何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以预防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生工作会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学院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希望我们学校多提供一些诸如此类的高质量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