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已决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的变动定稿
论确定债权的转让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制度
论文提要:在执行过程中,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的变更问题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及理解的分歧,各地法院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坚决变更者有之,绝不变更者亦有之,并逐渐演化为社会各界所诟病的“执行乱”。在理论界,许多学者的观点也存在分歧,争议不断。鉴于此,本文讨论了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的变更问题。首先,文章讨论了确定债权的可转让性,认为可转让的原因在于确定债权的私权性、确定债权转让的合法性、确定债权转让的效益性。其次,文章论述了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动的障碍,即转让后确定债权执行力的缺失、执行机构审查权限的有限性及相关法律规定的缺乏。最后,文章提出了确定债权转让后的权利救济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制度完善的思路,认为在目前的司法框架内,救济方法为转让人或受让人可在转让确定债权后向执行法院审判部门提起确认之诉,受让人获得生效法律文书之后再向执行部门申请执行主体的变更。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故笔者建议对申请执行主体变更制度进行完善,完善思路包括变更程序的启动,是依申请而非依职权;程序的进行,执行法院是实质审查而非形式审查,是书面审查而非听证审查,是合议审查而非独任审查;救济途径,是确认之诉而非执行复议。
关键词:确定债权 确认之诉 申请执行主体变更 假如我们问影响人类财富最深刻的发现人是谁?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们会毫无顾忌地回答——就是那个首先发现债权是可以销售的商品的人。
——亨利〃邓宁〃麦克劳德 英国经济学家
前言
何为确定债权(全称为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简称为确定债权),目前并无统一的定性。①本文所指的确定债权,仅限于当事人通过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确定的债权,不包括仲裁或赋予强制执行力的公证债权文书所确定的债权。②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存有因确定债权的转让而发生受让人在执行中是否可以变更为执行权利人的问题,③且有蔓延趋势。由于法律对该
④问题尚无明确规定,理论界争论亦非常激烈,各地法院的观点不一,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并逐渐演化为社会各界所诟病的“执行乱”。笔者认为确定债权是可以转让的,但是转让后在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如司法确认债权,见张振文:《刍议司法确认债权之转让》,载《山东审判》2006年第5期;判决确认权利,见常廷彬:《论判决确认权利的移转——兼谈“《判决书》的买卖”》,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9年3期;已决财产权,见刘法成:《论已决财产权的转让-以判决书转让为中心》,载江苏法院网,2011年2月30日访问;已决实体权利,见张卫平:《判决执行力主体范围的扩张——以实体权利转让与执行权利的获得为中心》,载http://,2011年3月11日访问。①②4 人寻求公力救济的初衷,而且也与公力救济的目的相矛盾。相反如果允许转让确定债权,那么在其通过执行程序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转让得以实现,从而也就实现了公力救济的目的。至于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的变动的程序问题,这是法的技术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立法或修改法律进行完善。
二、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的障碍
虽然确定债权是可以转让的,但是其转让后面临着申请执行主体变更障碍。下面分别述之。
(一)转让后确定债权执行力的缺失
《执行规定》第1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申请或移送执行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4)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由此可以看出,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力应依附于生效法律文书及其确认的给付内容(即确定债权)而存在,如查仅仅只有其中一个条件的话执行力并不能存在。也就是说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力是依附于生效法律文书中的债权而存在的,没有生效法律文书中存在的债权,就没有执行力,执行力不可能脱离债权而独立存在,但同时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力也是依附于生效法律文书而存在,没有生效法律文书,就没有执行力,执行力不可能脱离生效法律文书而独立存在。确定债权转让后,生效法律文书并没有转让,生效法律文书与确定债权已经分离,所以受让人并不能因受让确定债权而当然获得出让人的程序权力,也就没有申请执行的权利或申请法院将其变更为申请执行主体的权利。而这 种情况下,由于原生效法律文书中的债权已经转让给了受让人,发生了生效法律文书与其确定债权的分离,此时执行力也不存在了,故原权利人也不能向执行法院申请对执行主体进行变更。
(二)执行机构审查权限的有限性
在审执分立的原则下,一般而言,执行机构的审查权限范围仅限于程序权利义务方面,而对涉及实体权利义务方面的审查则是没有审查权限的。确定债权转让实际上是相关当事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变动,毫无疑问涉及到实体权利义务的审查,如确定债权转让协议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否存在恶意串通而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确定债权转让是否有效送达等问题,而对这些涉及到实体问题的审查只能通过诉讼程序来处理,并不是执行机构的审查权限范围。
(三)相关法律规定的缺乏
依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的规定:一方拒绝履行已生效判决所确定的债务,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只能是对方当事人,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8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除此之外,法律并没有规定任何其他人有权提出执行申请。从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6 权利义务承受人的;……”这该规定可以看出,权利承受人仅指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情况下,承受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的人,而债权转让的情形下的受让人显然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8条所讲的权利承受人。
另外,对于确定债权转让后,转让人或受人人能否申请执行主体变更也是存在法律障碍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71-274条规定了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的几种情形,即指被执行人分立合并的、其他组织不能承担债务的、法人被撤销后有权利承受人的、公民死亡的、法人名称变更的五种情形,但是没有规定确定债权转让的情形。2005年5月30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臵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第3条规定,在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臵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债权转让协议和转让人或者受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者执行主体,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受让人可以成为申请执行主体。但这一情形是在特定情况和范围内实施的特例,是配合国家金融政策的执行而作出的,不具有普适性。从诉讼法理论角度来看,诉讼法属于公法范畴,那么按照公法应遵循的“法不允许即为禁止的”义务推定原则,由于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相关法律规定并没有包括确定债权受让人的情形,所以确定债权受让人不具有申请执行人地位或申请变更申请执行人的权利。
三、确定债权转让后的权利救济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制度的完善
(一)目前法律框架下的救济方法
如前文所述,确定债权的权利人可以转让其享有的债权,但是受让人并不当然取得申请人地位或申请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的权利。因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确定债权转让后要获得取得申请人地位或申请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的权利还存在障碍。有权利必有救济,那么,受让人受让确定债权后的权利如何救济呢?
因为确定债权的转让是一个在原债权人与受让人之间形成一种转让关系的过程,转让之后,在受让人和债务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与原生效法律文书下的原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债权债务关系是不同的,同时由于这种关系产生在生效法律文书形成之前,所以这种关系是原生效法律文书所不可能涉及的,自然不受其规范和约束。所以如何对受让人受让确定债权后的权利进行救济,笔者认为转让人或受让人可在转让或受让确定债权后向执行法院审判部门申请确认确定债权转让的有效性,经法院审判部门审查,如果转让行为符合普通民事权利转让的要件且确认没有他人主张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债权,则可以确认确定债权转让有效,在当事人之间发生债权转让的效力。确定判决生效后,受让人就获得了生效法律文书,取得判决书确认的债权及其从权利,并享有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变更执行主体的权利。
(二)申请执行主体变更制度的完善
执行程序是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义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的程序。它是按照法律规范的规定而进行的程序性很强的活动。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才能达到预8 期的执行效果,否则很有可能出现执行错误。①我国现行法律对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程序及救济程序还没有规定,导致执行实践中各院做法各异,不利于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设计一套严格的程序来对其进行规范。
1.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程序(1)变更程序的启动
关于变更程序的启动方式。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程序的启动方式可以有两种选择:依申请启动或依职权启动。对此,笔者认为,该程序的启动方式应取前者而舍后者。因为该程序处理的是民事私权,确定债权的转让后原债权人或受让人行使与否是其自已选择的结果,人民法院应尊重申请执行人对私权的处分。
关于变更程序的主体。确定债权转让后的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程序的实质是省略了确定债权受让人对被执行人依法应取得的生效法律文书。因此,仅得以确定债权的债权人或受让人为申请的主体而不允许以被执行人为申请的主体。
(2)执行机构的审查
关于审查的组织和审查的形式。由于确定债权转让后的申请执行主体变更对有关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影响重大,在对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程序的申请进行审查时应当由3名以上奇数的执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至于审查的形式,原则上采用书面审查即可,但在必要时应当询问有关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为确定债权转让后的申请执行主体变更追求的是程序效益和执行效率价值,况且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的裁定并不具有终局的效力,有关利害关系人可以对之提起诉讼,所以不需要采取审理或者类似审理的听证程序进行。
关于审查的方式。由于确定债权转让人或受让人的申请,确定 ① 参见刘道义、成延洲:《变更与追加被执行主体问题研究》,载《法学家》2002年第2期。债权受让人被变更为申请执行主体时,执行机构依据的是实体法或程序法的规定。但确定债权转让人或受让人的主张是否成立,则需要执行机构进行审查,并在审查时要允许被执行人或确定债权转让人的债务人对之提出抗辩。否则,虽然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并不具有终局的效力,但仍会因其不当适用甚至滥用而造成对有关当事人权益的侵害。故笔者认为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须由执行机构进行实质审查。
关于审查后的处理。一是裁定驳回确定债权转让人或受让人的变更申请。经审查,如果执行机构认为确定债权转让人或受让人的变更理由不成立的,则执行机构应当以裁定的形式驳回确定债权转让人或受让人的变更申请。裁定作出经送达当事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不允许当事人提请复议,当事人对之不服的,则可提起确认之诉。二是裁定变更确定债权受让人为申请执行主体。经审查,如果执行机构认为确定债权转让人或受让人的变更申请符合法律规定,且证据确实充分,则应当作出变更确定债权受让人为申请执行主体的裁定。裁定作出经送达当事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二)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的救济程序 虽然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提高了执行效率,体现了程序效益价值,但是由于在作出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的裁定时可能对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或者实体权益造成不当侵害,因此有必要从程序上赋予可能受到不当侵害的利害关系人以救济的权利。笔者在另一篇文章《在超越与限制之间——论夫妻共同债务的追加执行》中认为,从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编写的《执行文书样式》中关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异议裁定文书样式的规定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认为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裁决是程序性10 裁决,对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裁决不服的,应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提请执行复议。笔者认为,虽然在执行复议程序中也有攻击防御等程序以保障有关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但是这些程序不如审判程序中的攻击防御等程序更能保护有关利害关系人的权利,容易造成对执行案件当事人和案外人权利的侵害。同时,对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要先对是否债权转让协议是否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等以及债权转让是否有效送达等问题,进行认定,这本身就是对有关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进行的判断,这种裁决应是实体性裁决,应该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解决。具体来说,将对确定债权转让协议效力的认定纳入确认之诉的范畴。确定债权的转让人或受让人的变更执行主体的申请被执行机构驳回后,可以向执行法院提起确认之诉,通过审判程序对转让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理,以判决的形式确认其效力。同时,赋予各方当事人上诉的救济渠道,以平等地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让人取得确认判决后,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或申请变更执行主体。
结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确定债权的转让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法院的执行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要完全杜绝这一现象也是不现实的。虽然确定债权经过了国家公权力的确认,但是并没有改变其作为私权利的属性,其本质上具有可转让性,且其转让 也是可以找到法律依据的。但是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变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障碍,有权利就要有救济,所以我们要对其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对其加以苛责,想方设法对确定债权转让后申请执行主体的变更进行救济,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最大限度减轻确定债权转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第二篇:执行债权转让协议
执行债权转让协议
执行债权转让协议1
甲方(转让人):_____________
乙方(受让人):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为妥善解决债务问题,经友好协商,依法达成如下债权转让协议,以资信守:
一、甲、乙双方一致确认:截至本协议签署之日,甲方拖欠乙方借款共计人民币_______元(小写)。
二、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甲方将对C的债权共计元人民币全部转让给乙方行使,乙方按照本协议直接向C主张债权。
三、陈述、保证和承诺:
1、甲方承诺并保证:
(1)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有权实施本协议项下的债权转让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其转让的债权系合法、有效的债权。
2、乙方承诺并保证:
(1)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有权受让本协议项下的债权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其受让本协议项下的'债权已经获得其内部相关权力机构的授权或批准。
四、本协议生效后,乙方不得再向甲方主张债权。
五、如本协议无效或被撤销,则甲方仍继续按原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履行义务。
甲方: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执行债权转让协议2
新债权人(以下称甲方):_______________
住所(地址):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债务人(以下称乙方):_______________
住所(地址):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原债权人(以下称丙方):_______________
住所(地址):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签订时间: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
为妥善解决乙、丙双方的债权债务问题,甲、乙、丙三方经协商,依法达成如下债权转让协议,以资信守:
一、甲乙丙三方一致确认:截至本协议签署之日,乙方拖欠丙方共计_______________元人民币。
二、甲乙丙三方一致同意,丙方将针对乙方的债权共计_______________元人民币全部转让给甲方行使,乙方按照本协议直接付款给甲方,由乙方于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___日前向甲方支付共计_______________元人民币。
三、陈述、保证和承诺:
1、丙方承诺并保证:
(1)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有权实施本协议项下的债权转让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其转让的债权系合法、有效的债权。
2、甲方承诺并保证:
(1)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有权受让本协议项下的债权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其受让本协议项下的债权已经获得其内部相关权力机构的授权或批准。
四、本协议生效后,丙方不得再向乙方主张债权,如果乙方履行义务后,甲方应向乙方出具抬头为乙方全称的发票。
五、如本协议无效或被撤销,则乙方仍继续按原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履行义务。
六、各方同意,如果一方违反其在本协议中所作的陈述、保证、承诺或任何其他义务,致使其他方遭受或发生损害、损失、索赔等责任,违约方须向另一方作出全面赔偿。
七、本协议经甲、乙、丙三方加盖公章并由三方法定代表人或由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代理人签字后生效。
八、本协议未尽事宜,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办理。
九、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_______________(签字)
乙方: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_______________(签字)
丙方: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_______________(签字)
执行债权转让协议3
甲方(债权出让人):_______________公司
乙方(债权受让人):_______________公司
对于执行债权转让协议范本怎么写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写清楚具体的情况就好了。
甲方和乙方经过友好协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_______________
一、截至本协议签署日前,债务人某某公司拖欠甲方款共计元未还(相关债权凭证附后)。
二、现甲方将以上债权转让给乙方,乙方同意受让。
三、陈述、保证和承诺
1、甲方承诺并保证:_______________
(1)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有权实施本协议项下的债权转让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其转让的债权系合法、有效的债权。
2、乙方承诺并保证:_______________
(1)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有权受让本协议项下的债权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其受让本协议项下的债权已经获得其内部相关权力机构的授权或批准。
四、违约责任
各方同意,如果一方违反其在本协议中所作的陈述、保证、承诺或任何其他义务,致使其他方遭受或发生损害、损失等责任,违约方须向守约方赔偿守约方因此遭受的一切经济损失。
五、其他规定
1、对本协议所作的任何修改及补充,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由各方合法授权代表签署。
2、在本协议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乙方住所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3、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共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各份具有同等法律力。
甲方(公章)__________技术公司乙方(公章)__________公司
地址: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_______________授权代表: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债权受让人申请执行刍议
债权受让人申请执行刍议有强制执行效力的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债权人,将其享有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该受让人在直接向债务人主张债权无果的情况下,可否迳行申请对债务人强制执行?笔者试对这一问题做一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大方。
一、问题阐述从申请执行权的性质上讲,申请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利是权利人要求国家运用强制力实现其私权利的行为,是公法上的权利;而一般的民事诉权仅是争议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请求国家确认其实体权利的权利。因而后者的启动对主体的要求仅仅是“具有诉讼利益”即可;前者则明确的限定在执行名义直接确定的权利人。法律唯一规定的申请执行的主体范围可以扩张的情况就是上述权利人的继承人或者承受人。对此处的“继承人和承受人”不能作扩大的解释,亦即只有发生自然人的死亡或法人的分立、合并等事由,而不包括一般的基于当事人的合议而发生债权的让与中的“受让人”。所以程序法上,债权的受让人申请执行存在障碍。
二、对策。首先,作为合同义务的债权的转让后的申请执行。这里转让债权本身就是转让人与受让人订立的合同义务,从受让人是否应支付对价来区分,又可分为无偿和有偿两种:其一,对于无偿的债权转让,转让的是申请执行的权利还是经强制执行后得到的实际利益,对受让人的效果是相同的。而且,因为转让人和受让人之间并无利益冲突,所以由转让人申请执行后,受让人可作为转让人(即申请权人)的特别授权的代理人代理转让人取得执行利益,即可完全实现转让债权的目的。其
二、对于有偿的债权转让,因为在转让债权之外,受让人可能已经支付或者将要支付转让债权的对价。所以,可以讲在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如果仍由转让人申请执行并取得执行利益,那么受让人受让该债权的目的就很可能因转让人的恶意而落空。所以受让人必须要么对强制执行的债权采取保全措施,要求由其自己作为申请权人申请执行。但是,如前所述,受让人凭债权转让的协议直接以自己的名义申请法院执行转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有给付内容的生效法律文书,有着程序上的障碍,不能有效的启动强制执行程序;而受让人亦不能凭借私权利要求执行法院保全转让人通过强制执行程序可能得到的执行利益。所以,受让人欲取得保全执行利益的法律凭证,只能通过诉讼程序实现。具体而言,受让人可以通过诉前或诉讼保全的方式保全转让人的执行利益,而后通过诉讼最终将被保全的利益归属于他。其次,作为代物清偿方式的债权受让后的申请执行。转让债权本身并不是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直接目的,只是在双方达成合议的情况下,转让人转让债权以代替他应对受让人履行的合同义务。合同义务的履行可以称这为“本旨履行”,而转让债权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替代履行”。如果本旨履行并未经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那么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达成的转让债权以替代履行的合议,只能被理解为对原合同的合议修改。即以新的履行方式代替原来约定的履行方式。该转让债权的约定仅在当事人之间有债的效力,对债务人也仅有实体法上的债权转让的效力,但本身并不当然产生转让申请执行权的效力,不能以受让人的名义申请强制执行。所以只能采取上述对有偿转让债权的方式处理。
第四篇:债权转让案件的执行问题
债权转让案件的执行问题
一、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的法律评价
(一)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的合法性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法律上并没有明确其性质,这种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在理论界以及审判实务中都存在争论。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应属合法。理由如下: 第一、受让人不具有金融业务资格并不能阻碍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借款人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银行按约发放了贷款后,这时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便形成了单纯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行为与一般的合同债权相同。债权转让后,受让方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都不属于是在经营贷款业务,因为,受让具体债权的行为与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发放贷款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受让具体债权不涉及从事贷款业务的资格问题。
第二、法律规定企业之间不能相互借贷,但法律又允许企业可以通过委托银行向其他企业融资,而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与这种委托贷款极具相似性。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100号)规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可以看出国家禁止的是企业间直接借贷行为,而非间接的借贷行为。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前提是商业银行与债务人之间的贷款合同是有效的,商业银行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向银行支付了对价,这与委托贷款行为极为类似,只不过是非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在后。
第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过股份制改革,完善了法人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债权转让等重大资产处置行为都必须经过股东大会(股东会)或董事会的决定,决策层会从公司股东利益出发决定问题。低于账面价值或折价转让贷款债权并不等于资产流失。在市场条件下,金融债权的价值是变化的,它的价值取决于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如果债务人的偿还能力降低,金融债权的价值也会减少。在适时的时候转让债权,最大限度大收回债权,才是最大限度的维护股东的利益。
第四、从法律规定看,《合同法》第52条规定了合同五种无效的情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的合同,不属于上述五种情形,不存在违反基本法律中强制性规定的情形。同时,《合同法》第79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
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也不属于上述3种除外情形。这就确立了债权转让的合同法基础。
关于债权转让的合法性,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以下简称《批复》)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银行转让债权不属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被认定合同有效。第二,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债权转让给自然人、其他组织,以及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法人。第三,转让具体贷款债权的行为属于债权人将合同的权利转让给第三人,并非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的经营性活动,不涉及从事贷款业务的资格问题,受让主体无须具备从事贷款业务的资格。同时,该行为也不是一种规避“非金融企业之间不得借贷”的行为。第四,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必须操作规范:要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和内部批准程序;对转让的贷款债权,应当采取拍卖等公开形式,以形成公允的价格,接受社会监督;转让贷款债权的,应当向银监会或者派出机构报告,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应该说,上述《批复》对金融机构向非金融机构转让债权的合法性给予了肯定。
(二)债权转让后执行申请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下称《补充通知》)第三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处置已涉及诉讼、执行或者破产等程序的不良资产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债权转让协议和转让人或者受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诉讼或者执行主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下称《纪要》)中第五部分提到:如果受让人的债权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给其他受让人后,因该受让人
再次转让或多次转让而取得,人民法院应当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该转让人以及后手受让人列为案件当事人。因此,无论是从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的专门文件中推断,还是从执行工作的一般规定中,均应得出允许金融不良债权多次转让情况下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的结论。
二、实践上如何把握
按照现有法律和政策,受让金融债权的企业或个人通过法律途径追讨金融债权极易胜诉。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面对着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和不良资产处置制度的缺陷,同时还要处理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面是意图不当牟利的人诉诸合法名义给法院施加压力,一面是企业职工为避免企业陷于被执行破产的境地而上访,一面是资产管理公司的持续不规范运作,一面是国有银行的轻率和默然,还有地方政府的质疑和不满。在处理涉不良金融债权处置案件中,法院的社会责任重大,应当在现有制度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国有资产流失,防止司法成为不当牟利的工具。
涉及金融债权转让的民商事审理和执行案件关键环节,是对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合同效力将影响案件裁判结果与执行依据的稳定性,并会导致执行来的财产归属的迥异。因此,在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中,应深化对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慎重处理不良金融债权处置案件,保证不良债权处置交易的安全和通畅,加强对不良债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审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参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应当从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程序、处置参与主体、债权评估等多方面严格审查,依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正确确定合同效力,防止诉讼成为少数违法者牟利的工具,保障不良债权转让的安全。
三、处理此类案件的建议
第一,建议通过立法以及司法解释,增强不良金融债权处置程序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不良金融债权处置制度。同时,因为不良债权的处置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出于兼顾银行和国有企业利益的制度考虑,建议赋予债务人对不良债权享有优先购买权,债权人在低价处置不良债权时,应当通知债务人参与竞买,债务人享有优先权,以保障债务人企业的对债务履行的预期能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第二、执行中慎用强制执行措施,因案而异的提出执行和解方案,依法通过其他变通方式达成执行和解,努力实现债权,避免使执行工作陷入僵局。
第三、与相关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及金融监管机构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关于涉及金融不良资产转让纠纷相关信息的交流机制和平台,及时沟通、掌握涉及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诉讼的法律规范和相关信息,及时提出司法建议,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防范金融风险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
第五篇: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申请书
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申请书
申请人:xxx,男,汉族,1989年8月12日出生,职业个体,公民身份证号码xxx。
申请事项:将贵院已受理的案号为(2015)胶执字第xxx号的原申请执行人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胶州杭州路支行诉xxx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执行一案的执行主体变更为xxx。
事实与理由:原申请执行人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胶州杭州路支行诉xxx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贵院已于2014年5月27日作出(2014)胶商初字第xxx号民事调解书。被执行人xxx未履行调解书所确定的义务。原申请执行人申请强制执行,案号为(2015)胶执字第xxx号,现因申请人与申请执行人与2016年6月30日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申请执行人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胶州杭州路支行将其对被执行人享有的全部到期债权转让给了本人。据此,特向贵院申请将本案申请执行人主体变更为本人xxx。
此致
胶州市人民法院
申请人:
2017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