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遗嘱在我国继承制度上的法律定位

时间:2019-05-14 13:3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同遗嘱在我国继承制度上的法律定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同遗嘱在我国继承制度上的法律定位》。

第一篇:共同遗嘱在我国继承制度上的法律定位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共同遗嘱在我国继承制度上的法律定位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现行继承法运作十多年来,公民财产权利意识明显增强,给遗产继承带来了深层次的影响,也使遗产的归属变得复杂化。其中,共同遗嘱已不再像立法初期那样无关紧要,而是凸现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法律问题。近年来,时有共同遗嘱案件诉至法院。

【案例一】:84岁的乐某某与丈夫共生育子女8人。本市某弄某号私房系乐某某丈夫祖传房产。1981年1月,经法院某民事调解书调解:上述房屋中底层后客堂、灶间、二楼前间、后间、亭子间产权归乐某某与丈夫共有。底层前客堂产权归大儿子所有。1987年1月,根据乐某某与丈夫的意愿由次子书写了一份遗嘱,遗嘱上有乐某某的签名及其丈夫的盖章。遗嘱主要内容为:乐某某及其丈夫去世后,该房二楼前间归长子所有;亭子间、后楼归次子所有;厨房间、底楼后客堂及晒台归长子、次子二人合用。1990年乐某某丈夫去世,乐某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某尚健在。子女之间为了分割乐某某丈夫遗产产生纠纷,诉至法院。

【案例二】:被继承人刘某某与其妻汪某某生育一女二子(女儿刘甲、儿子刘丙和刘乙),与前妻张某某生育一子一女(女儿刘丁和儿子刘戊)。

1996年6月,刘某某与汪某某根据《上海市关于出售公有住房的暂行办法》购买了其居住的上海市某路1910弄7号503-504室房屋产权,该房屋建筑面积148.56平方米,刘某某和汪某某实际付款人民币58,209元。房屋产权人登记为刘某某。1996年7月1日,刘、汪二人亲笔书写了《我们的决定》,其主要内容为:“……将该房产权移交给刘甲个人所有。我们去世后,她自己居住或进行处置,由刘甲自己决定,别人无权干涉,特此立证。” 刘乙、刘丙分别于1996年11月7日、11月8日在该文书上签字认可。后刘某某于1997年5月29日因脑溢血病逝。1997年6月16日,汪某某领取了产权登记人为刘某某的系争房屋产权证。2003年12月8日,汪某某通过他人写信给刘丁、刘戊,要求其放弃对该房屋的继承权。2004年1月12日,刘丁、刘戊提出要求继承刘某某名下的某路1910弄7号503-504室房地产,遂引发诉讼。

关于共同遗嘱,至今立法上未作明文规定,理论上少有问津,民间盲目选用容易引起纠纷,实务中认定和处理多有分歧,所以迫切需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要从学理上解惑,从法律上定位,并为实践操作提供导向。

一、共同遗嘱的效力评析

(一)共同遗嘱的法律性质

共同遗嘱又称合立遗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嘱人共同订立的一份遗嘱。该制度来源于欧洲德、法等国的习惯法,盛行于中世纪。罗马法时代还没有承认这种遗嘱的有效性,到了14、15世纪这种遗嘱的方式开始在欧洲流行起来。当时,这种遗嘱形式主要是发生在夫妻之间,他们以共同订立的遗嘱,相互遗赠或共同处分自己的财产。

&

共同遗嘱的表现有形式意义上的共同遗嘱和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两大类。

形式意义的共同遗嘱又称单纯的共同遗嘱,是指内容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嘱,记载于同一遗嘱书中。这种共同遗嘱只保持着某种形式上的同一,而在内容上是各遗嘱人独立进行意思表示,并根据各自意思表示产生独立法律效果,相互不存在制约和牵连。一个遗嘱人的表意内容是否有效或生效不影响其他遗嘱人表意内容的效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力。

实质意义的共同遗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嘱人将其共同一致的意思通过一个遗嘱表示出来,形成一个内容共同或相互关联的整体遗嘱。这种共同遗嘱通常又有四种表现:一是相互指定对方为自己的遗产继承人,即指定对方为自己的遗嘱继承人并以对方指定自己作遗嘱继承人为前提;二是共同遗嘱人约定待他们都死亡后,第三人为遗产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其遗产以共同财产居多;三是相互指定对方为继承人,并约定后死者将遗产留给指定的第三人;四是相关联的遗嘱,即形式上各自独立、实质上相互以对方的遗嘱内容为条件的遗嘱,一方遗嘱撤回或失效,另一方的遗嘱也归于失效;一方遗嘱执行时,他方遗嘱不得撤回。

严格意义上的共同遗嘱应仅限于实质的共同遗嘱,本文所探讨的也仅限于实质上的共同遗嘱。

(二)共同遗嘱和一般遗嘱的比较分析

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作为一种特殊的遗嘱,与一般遗嘱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共同遗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遗嘱人的共同法律行为。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共同遗嘱至少有两个主体的意思表示一致,是双方或多方主体确定和追求一个相同的目标,形成共同意思表示的一致。因此,共同遗嘱人之间不能就遗嘱的内容达成一致同意的,共同遗嘱就不能成立。而在一般遗嘱中,只要有遗嘱人一人单独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

2、共同遗嘱所处分的财产大多是遗嘱人的共同财产。

共同遗嘱人基于婚姻关系或家庭关系而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形成未经实际分割的的方式,即租赁和借用,一为物权的形式,即居住权。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尚只存在前者。为了保护承租人的利益,虽然“买卖不破租赁”等特殊的法律规定赋予租赁权某种程度的对抗效力(租赁权物权化),但是,和居住权相比,租赁权毕竟只是债权,承租人对房屋的使用仍受到出租人的严格限制,而且,由于租赁权的享有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属于有偿法律行为,不能完全适应于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中调节房屋居住关系的要求。借用虽然是无偿的法律行为,但借用人的权利不具有任何对抗效力,借用人只能依据借用合同对抗房屋出借人,无权对抗第三人。而且借用的期限较短,往往只能解决一时的住房之需,不能使借用人长期享有稳定的居住权利。反之,居住权作为一项用益物权不仅一般具有无偿性,居住权人无需向房屋的所有人支付对价。而且期限通常具有长期性和终身性,如果当事人之间没有约定的话,居住权人可以在其有生之年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享有该项权利。最为关键的在于居住权系物权,可对抗任意第三人。但是居住权不具有转让性和可继承性。因此,居住权对解决我国实践中的两个问题尤为有效。一是老年人将自己的房屋转让他人,但在自己有生之年仍保留居住权。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制度还不健全,老年人尤其是孤老的居住和生活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引入居住权制度,孤老可以把自己的房屋出卖给他人而获得相应价金以维持生活,同时保证自己有生之年的居住问题,将房屋的利用发挥到极致。而且居住权由于是一项物权,可以得到物权法定主义的最低限度的保障,若老年人以租赁方式解决居住问题,则因当事人可以依其自有意志确定契约内容,难免发生出租人利用其优势地位订立不合理契约而损害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另外,我国审判实践中,夫妻双方离婚时,房屋归一方所有,而另一方没有住房时,法院一般会确认无房方对原居住房屋的居住权利,直至该方另有房屋或法院判决确定的期限届满或条件成就。无房方对另一方房屋的使用性质就类似于居住权。

&

可见,在物权法中规定居住权,可以更好地发挥家庭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房屋所有权人也可以用遗嘱的方式为自己或其配偶设定居住权,而将房屋所有权赠与子女或规定由子女继承。在共同遗嘱中,如果遗嘱内容系共同遗嘱人均死亡后房屋由第三人继承,当共同遗嘱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人之一先死亡,居住权对保护尚健在的共同遗嘱人的合法权利尤为重要。例如,本文案例一中,乐某某丈夫死亡之后,子女之间就因为继承问题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如何保护乐某某对房屋的居住权是法院审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再如本文案例二中,两位老人设定共同遗嘱时就想达到既将房屋规定给女儿继承,又保证自己有生之年对该房屋的居住权的目的,因此才会在遗嘱中出现“……将该房产权移交给刘甲个人所有。我们去世后,她自己居住或进行处置,由刘甲自己决定,别人无权干涉,特此立证。”的表述。严格而言,这样的表述出现在遗嘱中并不规范,因为遗嘱的本质在于处分自己死后的遗产。而该表述却容易产生歧义,使人误解为房屋产权系遗嘱人生前发生变动,类似赠与法律关系。如果我国设有居住权制度,则被继承人可以在遗嘱中确定房屋产权在其死后的归属,同时在该房屋上设定自己生前对房屋的居住权。法律关系明确,就不容易产生纠纷。

四、结语

近年来,共同遗嘱的案例时有发生,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上共同遗嘱仍然是一个空白点,相关司法解释也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审判实践无法统一,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共同遗嘱和一般遗嘱相比,法律关系更为复杂,也容易引起纠纷,所以笔者主张我国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统一审判实践。在具体规定出台前,法院处理共同遗嘱的效力时,只要其符合一般遗嘱的要求,可以认定其效力,并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根据共同遗嘱的具体内容确定其生效时间以及共同遗嘱人之一变更、撤销共同遗嘱的效力。

另外,我国经济虽然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没有住房或者住房很小的人的数目仍然很多,因此确定非所有权人对他人所有的房屋的居住权始终是一个急迫的需要。在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保护老年人的居住权更为重要。如果将来的立法承认共同遗嘱的效力,则为了保护后死亡的共同遗嘱人的居住权,在物权法上设定居住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 放弃继承权有什么影响_继承权丧失后能要求恢复吗 http://s.yingle.com/w/mf/526515.html

 诉讼财产保全申请书(双方当事人都是公民的财产保全申请书格式)http://s.yingle.com/w/mf/526513.html

  民事答辩状 http://s.yingle.com/w/mf/526510.html 房产继承讼诉时效怎么算_房产继承诉讼程序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mf/526508.html

(2018)普刑初字第310号

http://s.yingle.com/w/mf/526506.html

 转载劳动争议起诉状文书范本2018民事诉讼标的 http://s.yingle.com/w/mf/526504.html

 房产继承分割后无钱补偿可否请求分期付款 http://s.yingle.com/w/mf/526502.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出资证明书的法律特征

http://s.yingle.com/w/mf/526501.html

  如何写医疗诉讼状 http://s.yingle.com/w/mf/526498.html 继承房屋过户的步骤_房产继承公证费用是多少 http://s.yingle.com/w/mf/526496.html

  证明书(3)http://s.yingle.com/w/mf/526494.html 自愿

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493.html

 金马影帝7病缠身遗产欲赠看护女遗赠分配的条件 http://s.yingle.com/w/mf/526491.html

 签离婚协议需要写哪些内容

http://s.yingle.com/w/mf/526488.html

 离婚起诉书格式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mf/526486.html

 宣告死亡申请书写作技巧一

http://s.yingle.com/w/mf/526484.html

 房产继承公证程序如何进行_房产继承程序如何进行 http://s.yingle.com/w/mf/526482.html

 民事反诉书写作技巧一

http://s.yingle.com/w/mf/526480.html

 离婚起诉书范例2018最新之离婚起诉程序

http://s.yingle.com/w/mf/52647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转继承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继承开始会产生什么法律后果 http://s.yingle.com/w/mf/526476.html

  离婚证明书 http://s.yingle.com/w/mf/526475.html ××省

http://s.yingle.com/w/mf/526473.html

 被代位人的范围有哪些_代位继承人的范围 http://s.yingle.com/w/mf/526471.html

 福建自愿离婚协议书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469.html

 如何理解法定继承顺序_法定继承中遗产如何分割 http://s.yingle.com/w/mf/526466.html

  如何写欠条起诉书 http://s.yingle.com/w/mf/526464.html 如何办理房产继承公证_房产继承的程序及收费标准 http://s.yingle.com/w/mf/526462.html

 2018最新民事起诉状(公民使用)

http://s.yingle.com/w/mf/526460.html

 行政赔偿调解书(一审行政赔偿案件用)http://s.yingle.com/w/mf/526458.html

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多分遗产遗产继承的法定顺序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mf/526456.html

 第二次离婚起诉书的格式

http://s.yingle.com/w/mf/52645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云南自愿离婚协议书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452.html

 遗产和非遗产的界限_划分遗产范围的常见误区 http://s.yingle.com/w/mf/526450.html

 离婚起诉状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449.html

 房屋继承协议范本2018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446.html

 房产继承的步骤_怎样办理

http://s.yingle.com/w/mf/526444.html

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内容

http://s.yingle.com/w/mf/526442.html

 2018年最新离婚起诉书范例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w/mf/526440.html

 涉台离婚民事起诉书写作技巧一

http://s.yingle.com/w/mf/526439.html

 江西在建电厂倒塌22人死亡_家属能获得什么样的赔偿 http://s.yingle.com/w/mf/526436.html

 离婚协议书通用格式

http://s.yingle.com/w/mf/526434.html

 遗产该怎么分才合适_孕妇能多分遗产份额吗 http://s.yingle.com/w/mf/52643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离婚起诉书范例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w/mf/526431.html

 协议离婚之离婚协议书签订须知

http://s.yingle.com/w/mf/526429.html

 公有房产的继承_涉外房产如何继承 http://s.yingle.com/w/mf/526426.html

 什么是遗赠抚养协议

http://s.yingle.com/w/mf/526424.html

 离婚起诉书内容怎样写

http://s.yingle.com/w/mf/526423.html

 口头遗嘱有效的条件_紧急情况过后口头遗嘱还有效吗 http://s.yingle.com/w/mf/526421.html

  财产分割协议样本 http://s.yingle.com/w/mf/526419.html 企业申请注销登记时需要提交哪些文件企业注销登记申请书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417.html

 无户籍继承的特殊情况_小额存款继承的新尝试 http://s.yingle.com/w/mf/526415.html

 2018福建离婚协议书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412.html

  民事起诉状格式 http://s.yingle.com/w/mf/526411.html 离婚财

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40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有效遗嘱必须具备的条件_遗嘱不公证有效吗 http://s.yingle.com/w/mf/526407.html

  民事义务及分类 http://s.yingle.com/w/mf/526405.html 律师信箱:夫妻财产如何分割财产分割协议书范例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w/mf/526403.html

 什么是遗嘱信托遗嘱信托有什么用 http://s.yingle.com/w/mf/526401.html

 2018云南离婚协议书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399.html

 民事判决书(撤销有关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用)http://s.yingle.com/w/mf/526397.html

 农村房产的继承_农村房产下的宅基地如何继承 http://s.yingle.com/w/mf/526395.html

 民事起诉状(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民事诉讼用)http://s.yingle.com/w/mf/526393.html

  怎么写民事起诉状 http://s.yingle.com/w/mf/526391.html 放弃继承权何时提起_放弃继承权要注意哪些问题 http://s.yingle.com/w/mf/526389.html

  应诉通知书(2018)http://s.yingle.com/w/mf/526387.html 证据保

http://s.yingle.com/w/mf/526385.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房屋继承手续的办理_继承房屋需要缴纳契税吗 http://s.yingle.com/w/mf/526383.html

(2018)浦民一民初字第8237号

http://s.yingle.com/w/mf/526381.html

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哪些基本义务

http://s.yingle.com/w/mf/526379.html

 杨振宁遗产分配分割完毕遗产分配的原则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mf/526376.html

   民事义务 http://s.yingle.com/w/mf/526374.html 民事回避申请书 http://s.yingle.com/w/mf/526372.html 2018年

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371.html

 75岁金马影帝7病缠身_留下两百万给看护 http://s.yingle.com/w/mf/526369.html

 书写“民事起诉状”须知

http://s.yingle.com/w/mf/526367.html

 代位继承有什么条件_代位继承纠纷需要哪些证据 http://s.yingle.com/w/mf/526364.html

  离婚起诉书如何写 http://s.yingle.com/w/mf/526363.html 夫妻双方自愿离婚协议书范本http://s.yingle.com/w/mf/526361.html

2018

样本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养女23年后起诉养父单身汉的收养行为无效 http://s.yingle.com/w/mf/526359.html

 刑事处分公证书(5)

http://s.yingle.com/w/mf/526357.html

 ××××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准许或不准撤回上诉用)http://s.yingle.com/w/mf/526354.html

 如何理解遗嘱继承的适用条件_如何理解遗嘱执行人 http://s.yingle.com/w/mf/526352.html

 注意:离婚起诉书应该注意的要点 http://s.yingle.com/w/mf/526350.html

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申请书(申请人为公民用)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348.html

 公示催告申请书二写作技巧一

http://s.yingle.com/w/mf/526347.html

 遗产继承纠纷如何委托律师_遗产继承纠纷律师费如何收取 http://s.yingle.com/w/mf/526345.html

 代理行为的种类有哪几种划分方法 http://s.yingle.com/w/mf/526343.html

 摘要附图(申请专利)

http://s.yingle.com/w/mf/526341.html

 遗嘱继承有哪些条件_有遗嘱不按遗嘱继承的情况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mf/52633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  公司名称申请书 http://s.yingle.com/w/mf/526336.html 出生公证书(3)http://s.yingle.com/w/mf/526334.html 被继承人生前有未还债务继承人用遗产还债的顺序 http://s.yingle.com/w/mf/526333.html

 出具收养登记证明申请书

http://s.yingle.com/w/mf/526331.html

  公证书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329.html 非婚生子女的继承权_哪些非婚生子女享有继承权 http://s.yingle.com/w/mf/526327.html

  联营合同公证书 http://s.yingle.com/w/mf/526325.html 民事裁定书(对债务人申请破产还债用)http://s.yingle.com/w/mf/526323.html

 房产继承税费是什么_房产继承税的程序 http://s.yingle.com/w/mf/526320.html

 股权出质撤销登记通知书

http://s.yingle.com/w/mf/526319.html

 继承权公证书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w/mf/526317.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第二篇:从一个继承纠纷案件看夫妻共同遗嘱的效力 (自动保存的)

从一个继承纠纷案件论夫妻共同遗嘱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的遗嘱是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即公民处分个人财产并于死后发生效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夫妻共同财产越来越多,而且基于夫妻这种身份的特殊性,财产越来越难分割,在夫妻眼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一旦有一方死亡,给继承就会造成很大困难。另一方面,现在重新组建的家庭越来越多,不管结婚的时间有多长,夫妻存续期间就会有共同财产,每个人个人的一部分财产将划归为共同财产,而这部分共同财产在继承时对方的子女也会分的。尽管二婚的夫妻之间由于存在感情基础不是很在乎自己的财产会被对方的子女继承,但是子女很在乎,于是会促使他们的父亲或母亲设法将夫妻共同财产中尽可能使自己母亲或父亲的财产只分他们,甚至想通过某种方法将对方的母亲或父亲的那部分也归他们。于是夫妻之间就有可能在两者之间达成某种合意,共同订立一份遗嘱,直接将夫妻存续的财产通过遗嘱的形式分给各自的子女及对方。夫妻通过合意达成的遗嘱即为共同遗嘱。共同遗嘱是单方法律行为还是双方法律行为,何时发生法律效力,关系着遗嘱继承能否顺利进行。

关键词:共同遗嘱;夫妻共同财产;效力

案例

一位老太太和其丈夫是二婚,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子女,丈夫的子女为了以后全部继承其父亲的财产,要求其父亲与老太太共同订立一份遗嘱,让老太太做出让步,将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完全归其丈夫所有,然后死后由其子女继承。老太太很听从其丈夫的话,只是觉得自己肯定会和丈夫能生活长久,于是同意和丈夫共同订立一份遗嘱。结果丈夫死于意外,丈夫的子女要求马上按照遗嘱继承遗产,要求老太太立刻从房屋中搬出。遂引起纠纷。关于本案的处理意见,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处理意见认为夫妻共同遗嘱也是遗嘱,遗嘱是立遗嘱人处分个人财产并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既然处分的是个人的合法的财产,那么立遗嘱人当然也可以变更属于自己那部分财产的处分。即老太太可以通过重新立一份遗嘱来变更其财产的处分方式。虽然夫妻共同遗嘱是两个人达成的合意,但一方对另一方的财产并无完全的决定权。就如一个人答应给另一个人财物,但在没有公证的前提下,他可以撤销对另一个人赠与,即他完全可以决定不把财物赠与另一个人。

第二种处理意见认为,夫妻共同遗嘱不同于传统上的遗嘱,夫妻共同遗嘱是夫妻双方经过磋商,达成合意,共同处分财产的民事法律行为。任何一方不能随意变更遗嘱内容。即老太太只能按照遗嘱内容从房屋中搬出。

第三种处理意见从夫妻共同遗嘱何时生效来解决这类问题。大体也形成三种意见:第一夫妻共同遗嘱既然是双方的共同的意思表示,从发生效力角度上讲,理应整张遗嘱的内容同时发生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夫妻一方的死亡并不导致遗嘱继承的开始,必须两个人都死亡才能导致遗嘱继承的开始。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夫妻共同遗嘱实质就是两个人把个人财产处分的意思表示写在同一张纸上,其实也即两个单方遗嘱。这样一个人死亡,属于这个人的那个遗嘱内容发生法律效力,等另一个人死亡后,另一个人立的遗嘱内容也开始发生法律效力。第三种意见则认为夫妻共同遗嘱只要有一人死亡,遗嘱内容就全部生效。

第三篇:直系亲属在我国法律中的定义

直系亲属在我国法律中的定义

直系亲属指,即相互之间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的上下各代亲属,如父母与子女、外祖父与外孙子女等。一般分为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

直系血亲:是指彼此之间有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包括己身所从出和从己身所出的两部分血亲。己身所从出的血亲,即是生育己身的各代血亲,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从己身所出的血亲,即是己身生育的后代,如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值得注意的是,直系血亲除自然直系血亲外,还包括法律拟制的直系血亲,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养祖父母与养孙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等都是直系血亲。

直系姻亲:包括配偶、配偶的直系血亲。

婚姻法中的直系亲属一般是指直系血亲,是指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子女上上下下的各代亲属,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等。

劳动和社会法律法规中供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8号令,这里所指的是供养亲属而不是直系亲属)亲属是指职工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子、女、弟、妹,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近亲属

一.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二、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行政诉讼中的近亲属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行政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四.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中的近亲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司法解释规定,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的其中一条是:申请人须是中国人的近亲属,这里包括:父母、子女、配偶、亲生兄弟姐妹、爷爷奶奶。

第四篇: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定位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定位分析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同时结合我国

环境保护在法律法规、公众参与、技术革新等三方面采取的措施,阐述了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对其定位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中国定位

引言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世界上较早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之一。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在中国环境保护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治理老污染源与控制新污染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自1969年诞生以来,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英国学者Munn认为,广义的环境影响评价是识别和预测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立法提案、政策、规划、项目以及执行程序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并且就有关影响的信息进行说明与交流(1979年)[1]。1991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做了一个简洁精练的定义:对规划活动(或者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人类的重要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类健康和福利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2]。

总而言之,环境影响评价是分析预测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3],其实质是预测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环境后果的一个系统的过程。与其他环保机制相比,环境影响评价更强调以预防为主,以弥补规划活动通常所缺乏的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多学科交叉性。

1.2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气、土壤以及水环境的严重污染。20世纪后,化学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一些国家先后采取立法措施,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制度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于1969年在美国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案》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此后,通过各种形式在其他国家不断推广和发展。很多国家都建立了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最初是较为发达的国家,加拿大于1973年确立环评制度,澳大利亚于1974年形成环评体系,德国和法国的环评制度分别于1975年和1976年初步形成。我国则是在1979年通过临时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并于1989年被修正。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以强制性的制度、法案或者指令等形式存在,有的则只是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在过去的40多年中,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发展到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评价;由最初单纯的工程建设项目发展到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评价;不仅考虑环境污染,还注重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其技术方法和程序也在发展中不断得以完善。近十多年来,各国还逐步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价和区域建设项目的累积性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兴趣,并逐步推广的大的建设项目中。

1.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从引入、规范到强化、提高再到拓展五个阶段。

①引入和确立阶段(1972年-1979年)

1972年是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初期阶段,初步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在区域或流域的环境污染调查及评价的基础上,各地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逐步开始单项治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1979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②规范和建设阶段(1979年-1989年)

这十年间,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我国相继颁布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规范。同时,逐步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范围和程序,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完善。

③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年-1998年)

从1989年1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到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和完善的阶段。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地普遍按规定对新建项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避免新环境问题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合作与交流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环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成为我国现阶段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④提高阶段(1999年-2002年)

1998年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第一个行政法规。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仅得以确立和发展,更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在经济合理布局、区域开发、合理确定环保对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⑤拓展阶段(2003年至今)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评从项目环评步入规划环评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了新发展。2004年2月,又在全国环评行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对环评技术以及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主要法律条文有《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行政法规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标准与技术规范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以及各个环境要素所对应的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此外,依据以上法规,各级、各地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

与此同时,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从单因子的单项污染指数评价到多因子的综合指数评价,从依据现状监测数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到依据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等理论分析方法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从完全依赖于已知信息的统计分析到结合模糊数学、灰色理论建立的模糊评价、灰色评价,以及依据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大气扩散理论、水力学理论等进行的优化污染物监测布点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为上述一系列《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制定与发布以及对已有法律法规的重新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的环境保护

2.1 概述

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环境保护的措施也随着世界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变革。中国在进行工业化的道路上,面临着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可能会日趋严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30多年来不断发展、不断提升: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那一年也被认为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元年;1983年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的第三次会议,提出“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口号;1996年的第四次会议,明确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2002年的第五次会议,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到同发展生产力同样重要的位置;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核心是实现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2.2中国的环境保护措施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①政策支持,立法保护

我国已形成以“强化环境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 为主体的环境政策体系。同时,确立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八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此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1996年以来,国家制定或修订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以及水、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农业、草原和畜牧等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50余项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职权,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和颁布了规章和地方法规660余件。

中国已建立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及其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同时,中国不断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和行政执法。近年来,国家连续对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重点地区污染治理,还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多起违法行为。

②鼓励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

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此后与环境资源有关的许多法律法规和文件如《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中国21世纪议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对公众参与都有相应的规定。

我国的公众参与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多为政府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而且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受主管的行政部门态度的影响[5]。第二,我国公众参与的领域有失平衡,目前主要集中在环评方面。2006年3月18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环评中的公众参与作了详细规定。第三,我国现行立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基本上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之后的参与(即末端参与),事前的参与程度不够。第四,从公众参与的组织方式看,社会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作为整体的民间环保组织的规模、资金、号召力、组织能力以及对环境决策的影响力等受到很大制约,而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第五,公众普遍的环境素养和法治意识不高,参与效果不理想,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环境保护参与的总体水平偏低。

③环境保护技术不断革新

我国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为引进技术,发达国家各流派的先进技术在我国都有应用。经过20多年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态势,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在逐步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以及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目前,我国重视并不断提高科技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科学的研究,推动环境保护的产业化进程,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物理污染控制技术以及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实现了产业化的应用。

“十五”以来,我国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开展了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新型废水处理等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与示范,为我国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与配套技术体系。开展了机动车排气净化、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固体废弃物处理、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4],[7] [6][4]

新技术与设备。在环境保护战略和技术政策、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化学品控制技术、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

同时,还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更是强调,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

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方面践行环保理念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有重大贡献。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方面,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及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控制水土流失。此外,开发与推广农村新能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推行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积极推广使用太阳灶、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在农业环保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定位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也是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使之符合国家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强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有重要作用。

对于建设项目而言,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所在地区的整体出发,考察建设项目的不同选址和布局对区域整体的不同影响,并进行比较和取舍,选择最有利的方案,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对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通过对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状况,从而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等做出科学的决策和规划,指导区域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是对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环境质量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它是根据一个地区的环境、社会、资源的综合能力,将人类活动不利于环境的影响限制到最小程度,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总之,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管理工具,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①环境影响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体现,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约束开发者行为,能够保障我国各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贯彻落实。

各项环保政策、法律法规若非落到实处,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开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同时以水体、大气、土壤等各项要素的标准限值进行约束,最终得出较为合理的生产布局,预测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推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执行,保证了这些法律条文的有效实施性。

②环境影响评价对开发或规划活动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是保护环境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和技术方法。

一般来说,开发建设活动和生产活动,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都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与破坏,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针对具体的开发建设活动或生产活动,综合考虑开发东特征和环境特征,通过对污染治理设施的技术、经济和环境论证,可以得到相对最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把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③环境影响评价是联系环境保护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桥梁。

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项目的综合分析中,可以真正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可行性的决策作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能够保证在不干涉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前提下,达到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防止生态退化的目的。对国家政策、计划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目的是把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使环境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一起,在规划形成的早期阶段得到重视[9]。

④环境影响评价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内容,其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环境保护的水平。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保护民众的环境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充分[8][2]

体现了公正、公开、科学、民主的精神,为保障公民知情权、让公众参与决策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是尊重公民权利的一种体现。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有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⑤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的革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各项环保技术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必然推动配套环保技术的不断革新;在环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应用更为合理的预测模型,能快速获取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从而促使评价结果更加精准科学。

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制度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改革,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尖锐对立的局面。它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有助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手段,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贯彻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区域削减等原则,有效地控制了新建项目污染排放总量,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确保了中国环境质量问题没有恶化,局部地区还有所改善。

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仍有一些方面亟待完善,如:公众参与程度比较薄弱;政府在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还非常落后;另外在替补方案方面还很欠缺,通常没有替补方案等。

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和程序贯穿于各项建设项目和区域规划的各个阶段,从而保证了计划管理、经济管理、建设管理等各项活动都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纳入到国民经济计划轨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是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积极措施,推行这一制度、强化这一技术方法,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John Glasson,Riki Therivel,Andrew Chadwick.环境影响评价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2] 何德文,李铌,柴立元.环境影响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3] 王威,葛再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发展[J].生态与环境.[4] 中国环境保护(1996-2005).[5] 陈润羊,花明.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广州环境科学.第21卷第3期,2006年9月.[6] 秦洪良.国外公众参与环保的主要做法[N].大众科技报.2006年12月3日.[7] 易斌,刘媛,冯群英.我国环境保护技术评述[J].化工环保,2007年第27卷第1期

[8] 张惠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探讨[J].环境保护.2005年第2期

[9] 孙艳军等.规划环评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环境保护.2005年第8期

[10] 潘岳.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几点意见.环境保护.2005年第2期 [10]

第五篇:法学论文-论安乐死在我国法律考量

xx 大 学

级法学双学位毕业论文

论安乐死在我国法律考量

学校:xx大学 学院:xx学院 专业:xx 班级:x班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xxx

完成日期:2015年4月6日

摘 要

本文共四部分:第一、安乐死概说。通过对安乐死的概念、分类及其属成立要件的分析,确定安乐死这一概念的基本结构。第二、国内外安乐死合法化的研究。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来着重分析国内外现状。第三、安乐死的非犯罪化研究。主要从安乐死具体案例展开分析,切入点为具体案例,据此来研究乐死的非犯罪化。第四、我国安乐死合法化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这一部分主要从伦理、人文、人权、法律、等有关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展开具体的分析和讨论,据此来论证我国具有安乐死合法化的合理性,并且试说明可以在局部范围进行立法试点的可行性。第五、对安乐死的法律限制。通过对日本安乐死案例介绍,引出我国对安乐死的法律限制,进而提出违反安乐死限制条件的法律后果。

关键词:中国 安乐死 合法化

安乐死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法学话题。目前,安乐死在国外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承认,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承认安乐死,其观念在我国法学界、伦理学界、社会学界等都掀起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一部分人认为安乐死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应该实施,而有一部人认为安乐死的本质与法律相悖不应实施,无论如何,我国法律目前安乐死这一话题仍持有保守态度。

一、安乐死概说

(一)安乐死的概念

安乐死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它的原意是指“快乐的死去”或者“有尊严的死去”。其概念在牛津字典也有解释:患痛苦的不治之症者之无痛苦的死亡或是无痛苦致死之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安乐死概念的分析层出不穷。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安乐死是指由于病人身患绝症而面临死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要承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为了减轻疾病的折磨,出于本人自愿或其近亲属的请求,医生认为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令其安然死去的行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安乐死是指病人患有痛苦不堪的疾病并且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而濒临死亡,医生出于同情和怜悯,为了减轻病人死亡前的痛苦,向患者本人征求意见并且得到同意,,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促使病人提早死亡以减轻痛苦的行为。

这两种观点的区别是,前一种是病人或家属主动向医生提出安乐死要求,而后一种是医生出于同情向病人或家属征求安乐死意见。

我认为安乐死是指身患绝症的病人在濒临死忙的状态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双重痛苦,病人本人和家属为了减轻这种痛苦在出于自愿的前提下提出安乐死的要求,主治医师根据严格的执行程序,借助外力用特殊的方法使病人可以安然无痛的度过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死亡。安乐死是基于主观意愿的一种死亡状态,它的本质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内涵,并非是生与死的抉择。是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认为的控制,来减轻病人因为疾病带来的肉体和精神折磨,使其安然的度过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换一句话说,安乐死的存在避免了病人“痛苦的活着”,而让他们“体面的死去”。(二)安乐死的分类(1)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

安乐死其根据实施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安乐死,又称为“积极安乐死”,是指在病人的生命无力挽回的情况下,有关医护人员和有关人员采取科学的方法措施来结束病人的生命使其可以无痛、快乐地死去。如注射或服用药物等措施。

被动安乐死,又称为“消极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病人不给予治疗或者撤销支持其生命的医疗措施而放任其死亡。事实上,这种方式存在于国内外,并且不在少数。(2)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

根据被实施安乐死的病人是否出于自愿,安乐死可以分为为自愿和非自愿两种。

自愿安乐死是指由病人本人通过或口头表态、遗嘱等方式表示本人自愿参加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则是指由于本人无法表达意愿而由亲属或监护人代为做出决定。(三)安乐死的成立要件(1)前提条件:安乐死的实施必须基于死者本人自愿。

(2)客观条件:安乐死的试用对象:病重、濒临死亡且备受肉体和精神折磨的病人

实施安乐死的主体:由专业医师实施 适用的方法条件:方式方法符合伦理要求。(3)程序条件:实施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程序。

二、中外安乐死合法化研究比较

(一)中外安乐死立法现状

目前国外还只有荷兰与比利时两个国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了安乐死法。我们研究国外的现状可以从中看出安乐死立法的困难所在,从而为以后的安乐死立法开拓一条比较平坦、易行的道路。

纵观国际形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安乐死的成文法已经实施,早在1996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会议就通过有关安乐死的法案,使安乐死在该地区合法化,从而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允许安乐死的法律。随后,2001年4月10日,荷兰上院以绝对优势通过了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这将荷兰冠上了当今世界上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宝贵称号。该法案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它为了防止医生滥用权利特别规定了3个条件来约束医生的行为。继荷兰后,同2002年5月16日,比利时亦正式公布了安乐死法案,允许医生在特定的情况下为病人实施安乐死,至此比利时成为继荷兰之后第二个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二)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的争论(1)赞成安乐死

主张安乐死合法化的人士认为:人应该有尊严的死去,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人可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方式,任何人或者组织不管以什么理由剥夺自然人选择死亡的权利,都是不合理的。同时,在明知患者濒临死亡并忍受极端痛苦的情况下,而禁止其选择结束痛苦,这不仅是对患者肉体的摧残,也是对其人权的剥夺,是不人道的,也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生命属于个人,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命。既然自杀不违背法律,那么在不危害他人的情况下,出于自愿委托他人借助科学无痛的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可以被允许的,作为一个人来讲,他既然有生的权利,那么也可以有死的权利,人人都有权利去选择“有尊严的死去”以求生命的品质。追求生命质量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目标,当一个人的生命只具有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而出于极端痛苦中,那么这个人活得不“体面”,一个体面的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宽度,更何况,病人处于极端痛苦状态随时面临死亡,何来生命的长度?既然既没有生命的长度,也没有生命的宽度,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选择“体面”的死去,结束自己的痛苦。死亡并非永远是生的对立面,对待死亡,我们应该持正确的态度。生和死都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有时候我们选择死亡,正是对生的完美的成全。(2)反对安乐死

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人士则认为,安乐死违背了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规律,选择死亡是对现实的逃避,是一个人没有勇气的一种体现。同时,即使患者是真正出于自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能阻却医生实施杀人行为的违法性。他们认为生命是神圣和至高无上的,从医学道德的角度来看,医生必须尽一切可能尽量救助病人的生命。医疗行为的目的是尽其所能,力求病人战胜病魔,使其拥有良好的体魄和乐观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而安乐死则是要提前结束人的生命,这是有违医生伦理道德的行为,其本质是诛杀一个人的生命,与医疗的本质背道而驰。并且判定患者必然死亡的诊断未必准确,即使准确也不能否认现实中有许多医学无法解释的奇迹,例如植物人数年后苏醒,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讲,我们应该给病人一个这样的机会。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防止有心人滥用权利,伤害他人的生命。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法律目前对安乐死还是持否定态度,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把实施安乐死的行为认定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这种做法过于绝对化,没有充分考虑事实的本身和具体的实际现状,现在人们安乐死的呼吁越来越多,我们应该采取折中的办法允许附有严格条件限制下的实施安乐死行为的合法化。

三、安乐死的非犯罪化研究

(一)安乐死具体案例分析

我国在法律上对安乐死的争议反应比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1986年在陕西汉中市就发生一起关于安乐死的案例,家住汉中市的王明成,其母亲夏素文身患肝硬化等严重病症,痛苦不堪,经主治医师诊断,宣布夏素文治疗无望。应患者儿子王明成的要求,主治医师蒲连升指示他人为治疗无望已神志不清的夏素文“冬眠灵”为其实施安乐死。结果致使蒲连升和王明成于同年9月20日被捕。直到1991年4月6日,二人才被法院宣告无罪。这是我国对于安乐死的第一个案例,充分彰显了我国法律的不足之处,此后,安乐死这一话题被我国各界学者频频提出,争论不断,大多数人表示,应该对安乐死合法化予以肯定,然而至今我国法律对于安乐死这一敏感话题仍无回应。(二)安乐死的非犯罪化(1)犯罪的界定

故意杀人罪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但安乐死不同,它是患者出于自愿的情况下提出结束生命的要求,而主治医师出于同情和人道的角度,为其进行的科学安乐死手术,行为人并不希望患者死亡,而是通过科学的外力减轻病人由于疾病所带来的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令其在生命的有尊严、安然的死去。从人身危害性来看,行为人出于人道主义,对极端痛苦的病人给予帮助,其人身危害性何在?相反,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不仅不具有人身危害性,反而是一种人道和善意。(2)犯罪的排除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对待安乐死行为,也可以借鉴他国,先推行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其理由如下: 安乐死是排除社会危害论的一种类型。

四、我国安乐死合法化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具有必要性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周总理的夫人邓奶奶就旗帜鲜明的表示支持安乐死。她在给中央人民广播台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认为安乐死这个问题,是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我在几年前已经留下遗嘱,当我的生命要结束,用不着人工和药物延长寿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抢救的办法。”而在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中国妇产医学的泰斗严仁英在议案中写下这么短短几句话:“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的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地安宁地结束他们的生命”这让本人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老教授肝癌晚期,由于不堪忍受病痛带来的痛苦欲跳楼自杀,却被她子女们拦住,她声泪俱下地说:“孩子们。看在我辛苦养育你们的份上,放我一条„生路‟吧!”对于一个将死亡看作„生路‟的人,我们还能说些什么?人应该有选择死的自由,如果活着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能保全自己的尊严,那么与其生不如死的活着,宁愿选择尊严而体面地死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安乐死已被社会大多数所接受,并实践着.在我国最早的安乐死是80年代王明成为其身患绝症的母亲所实施的,那时还引起了轩然大波.现在有更多身患绝症的人在呼吁安乐死.“根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有关统计,我国的死亡人数每年达到1000万人之多,其中有100万人是在忍受病痛的极端痛苦之后离开人世的。这当者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曾主动要求医生结束自己痛苦的生命,但因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安乐死的合法化,他们只能在受尽折磨之后死去。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选择悄悄的安乐死而结束生命的,参与者一般是亲人和可以信赖的医生。安乐死以隐秘或公开的方式已经存在很久,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所以,本人认为,既然安乐死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需要,不如让其浮出水面,一味地回避恐怕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德沃金也曾说过:”如果法律不能充分解决由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变化所带来的新型争端,人们就会把法律当作社会组织的一个工具加以依赖。所以,安乐死合法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二)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具有可行性

安乐死的合法化,其前提是安乐死的非犯罪化。本人认为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讲,第一,二者客体不同。故意杀人罪侵犯的是国家法律保护的公民的最基本权利--生命权,是行为人在完全可以避免的情况下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而安乐死只是帮助无法医治,濒临死亡的病人极端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但没有侵犯病人的生命权,相反却保护了生命权。第二,从主观上来看,故意杀人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致他人死亡还刻意使这种行为发生并且大多数时候行为人是抱着对被害人的一种仇恨、愤怒的心理实施的杀人行为,行为人实施这种行为时手段是极其残忍的,表现在行为人会在被害人身体上造成很多伤痕有时甚至是将被害人分尸;对于被害人而言大多处于一种健康状态,且处于一种求生的意识状态下,没有人愿意死亡,但在极端痛苦面前,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选择死亡,安乐死是一个很好结束痛苦的方式.对病人实施安乐死的医生往往都是在病人主官意愿下,出于同情怜悯,严格按照有关程序结束病人的生命,其直接目的仅是为了解除病人的极端痛苦,行为人对病人仅仅是怜悯和同情,而病人这时是处于痛不欲生的状态,并且死亡是他们所希望的,生存对于他们来说已无太大的意义.因而主观上无罪过。所以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其次,从人权法来看,人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丧失尊严的痛苦,感到没有尊严的活着不是生活.一个要靠家人背负各种债务而活着的人;一个在病痛折磨下日夜哀号的人;一个在慢慢的痛苦中等待死神降临的人有着充分的理由来怀疑生活的意义.当生活已索然无味时,尊严有何丛谈起呢?当一个病人选择安乐死的时候,他是认真思考过的,是想保留其尊严的一种体现,.如果一个人不想痛苦的活着,却因为法律的不允许而必须活在医疗器械的支撑之下,那么他即使活着也是不快乐的,首先他失去了自己的理性判断,其次他失去了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生活的真谛,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尊严。选择安乐死其本质是对人权的保护。

再次,从宪法上看,安乐死是个人的选择,没有侵犯生存权的疑义。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员莫纪宏教授就认为:安乐死一般都是本人自愿的,是公民个人的真实意愿,这没有违反《宪法》。他认为:安乐死属于人格权范畴,同肖像权一样是一种权利,不容侵犯。“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徐景也认为,”《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有特定含义的,公民个人有选择生存的方式的权利,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在本人看来一个人在没有触犯任何法律的前提下想要生存,你非要让他死那么肯定是违背了宪法准则,既然人可以选择生存,那么在痛苦的生活中选择死亡,有什么不可以呢?宪法规定了公民人身自由,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那么公民应该也享有自由选择生死的权利,只要这种选择对社会及人类的发展是没有危害的就应该得到认可.最后,博登海默曾经说过:”健康观念使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医院和疾病,手术和麻醉,而无论这些东西对于维护社会福利是多么重要,最好的医疗方法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如法律的真正收益在于它确保有序的平衡,而这种平衡能成功地预防纠纷“.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应该在预见到安乐死可能被人利用为谋杀,逃避赡养,摆脱医疗失误等提供方便时,以它的威慑力给予有效的制止,以起到它应有的预防的功能.综上所述,无论在外国还是国内,无论是从伦理角度分析,还是以法律角度出发分,安乐死合法化都是可行的。(三)安乐死在我国的合法途径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安乐死是合法的。但是,任何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安乐死合法化会实现。

五、对安乐死的法律限制

(一)日本安乐死案例介绍 1950年4月14日,东京地方法院在审理一个案例时的指出:医生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而借助外力结束其生命的行为不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这在亚洲安乐死法律上试一次重要的突破,1962年12月22日,日本某高级法院提出在日本合法的安乐死需要具有6个要件。这一行为正式说明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在法律上有条件地承认安乐死的国家。尽管如此,日本到今为止并能没有有关安乐死的成文法。这也说明了亚洲安乐死立法的欠缺。(二)我国对安乐死的法律限制

目前,在我国推行安乐死的合法化,所遇到的一个阻力就是对我国罪刑法的违反。1997年修订通过的现行刑法典第三条中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但同时也当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安乐死等一系列争议难以得到平衡。我国刑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法无明文不为罪,也规定了法有明文必有罪,在此规定下,实施安乐死的非犯罪化,必将违反我国的罪刑法定原则。(三)违反安乐死限制条件的法律后果

从王明成被判无罪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国没有明确规定违反安乐死限制法律条件有什么后果,这在法律上是一片空白。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立法上还不具备使安乐死合法化,但可以在实际上制定适当操作机制和司法审查,有条件个别化地,以事实上的非犯罪化为突破口,引导社会对安乐死的认同,为将来法律上的合法化奠定群众基础。

结 语

几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支持安乐死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一个依法治国的法制国家,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有必要提上日程。在世界先进国家,安乐死已被人们逐渐接受,得到了法律的宽容,安乐死的合法化是历史和人文精神发展的必然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个主流趋势,我国也不能免俗。综合来看,我国应通过立法,逐步实现安乐死的合法化,这样才能更合理的体现人权。

参考文献

1.《生命伦理学与生命法学》,万慧进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生命科学的伦理困惑》,作者:刘学礼,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生命伦理对当代生命科技的道德评估》作者:许志伟,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4.《为“安乐死”立法》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05月10日。5.《法律格言的精神》,李秀清主编,法律出版社。6.《人权法片论》,陈孝平著,2003年9月。7.《安乐死论争与第三条路线的法律评析》张毅。

8.《论安乐死》,王晓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9.《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田宏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10.我们有死的权利吗——对安乐死争论的法理学思考》,张玉堂,《法学》2001年第10期。

下载共同遗嘱在我国继承制度上的法律定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同遗嘱在我国继承制度上的法律定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论律师在我国法律中参与辩护的地位分析

    简论律师在我国法律中参与辩护的地位分析 论文摘要 建国以来,中国律师的刑辩经历了由曲折到恢复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律师刑辩对我国人权保障事业也呈现为不断优化的历史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