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请信息公开的主体资格问题
申请信息公开的主体资格问题
有深度 有广度 有温度就等你来关注 申请信息公开的主体资格问题
【案件基本信息】1.裁判书字号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法院(2014)行初字第39号行政判决书2.案由:信息公开3.当事人原告:肖育辉被告:惠州市财政局 【基本案情】
2014年7月8日,原告肖育辉通过挂号信形式向被告惠州市财政局邮寄一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要求被告依法公开:1.城区护栏工程项目立项审批文件;2.城区护栏工程项目的拨款依据及金额;3.城区护栏项目监管和验收;4.城区护栏工程项目工程款发票。
被告于2014年7月9日收到原告的申请,于2014年7月18日作出《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答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七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答复如下:您申请公开“城区护栏工程项目的拨款依据及金额”的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有关规定,本机关对该部分信息不予公开。关于护栏工程项目中的招标公告与中标公告信息,本机关已经在惠州市政府采购http;//huizhou.gdgpo.gov.cn上公开,具体见2013年11月11日的《惠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2014-2016年市区标志、标线、护栏等交通设施维护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2013年12月3日的《惠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2014-2016年市区标志、标线、护栏等交通设施维护建设项目中标公告》,网上资料随文附后。您申请的城区护栏工程项目立项审批文件、城区护栏项目监管和验收、城区护栏工程项目工程款发票等信息,经审核,不由本机关制作,依法不属于本机构公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七条和第二十一条第(三)项规定,建议您向下述单位提出申请:1.城区护栏工程项目立项审批文件。受理机构: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联系地址:惠州市行政中心4号楼3楼;联系电话:2808 x x X。2.城区护栏项目监管和验收。受理机构:惠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联系地址:东平长湖北路1号;联系电话:2309 x x X。3.城区护栏工程项目工程款发票。受理机构s惠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联系地址:东平长湖北路1号;联系电话:2309 x xX。原告不服该《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答复》,遂诉至法院。另查,庭审中,原告称其申请被告信息公开的主要目的是护栏工程与原告日常出入有切身利益关系,作为市民有义务有责任监督安装护栏。被告称因涉及商业秘密,故对原告申请获取的城区护栏工程项目的拨款依据及金额信息不予公开。【案件焦点】1.原告申请信息公开是否符合“三需要”的规定;2.被告的答复是否合法。【法院裁判要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原告没有举证证明其所需获取的政府信息系根据其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与其自身有切身利益关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〇〇8] 36号)第(十四)项的规定,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规定,“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第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本案原告申请公开的城区护栏工程项目的拨款依据及金额信息,因涉及第三方的商业秘密,被告答复不予公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的规定;城区护栏项目的立项审批、监管和验收、工程款发票并非由被告负责组织实施,故原告申请公开的城区护栏工程项目立项审批文件、城区护栏项目监管和验收、城区护栏工程项目工程款发票等信息,依法不应由被告对该信息进行公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在涉案政府信息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情形下,也应在法定期限内对原告的政府信息申请作出答复,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被告已在法定期限内对原告作出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答复》,并告知了原告获取相关信息的行政机关名称和联系方式,故原告认为被告未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请求判令确认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要求被告限期履行法定职责向原告公开信息并予以书面答复,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驳回。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系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第(一)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千向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判决驳回原告肖育辉的诉讼请求。
[法官后语】关于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即申请资格条件问题,《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原告没有举证证明其所需获取的政府信息系根据其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与其自身有切身利益关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 36号)第(十西)项的规定,.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该规定进一步强化了申请资格条件的限制。《最高人民法院关子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第五款规定:“被告以政府信息与申请人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为由不予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原告对特殊需要事由作出说明0”第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已经履行法定告知或者说明理由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为)不能合理说明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系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且被告据此不予提供的;……”可见,行政机关是依照“三需要”的标准进行申请资格的审查。法律意义上的自身需要一般指申请人已有的权利义务关系被影响,司法层面上特殊需要标准应是权利义务实际影响标准。显然,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申请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设定较高的资格标准,不利于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申请标准应主要是形式标准而非实质标准,达到最低形式标准就应认为符合申请标准。如果申请人已对所申请的信息进行了描述和说明,行政机构应当对其申请的政府信息予以依法公开。“三需要”与“切身利益”的关系。一方面,出于申请者自身,与本人具有“切身”的紧密关联性,另一方面,在生产、生活、科研等领域产生,之所以成为需要,因为存在可期待的“利益”。从这种意义上,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内容被“切身利益”所涵括,“三需要”标准成为“切身利益”中较为具体的组成部分。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不应当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特殊需要,而是个体需要方面的特殊。本案原告是否具备申请信息公开的资格。原告申请公开城区护栏工程的相关信息,其理由是“护栏工程与原告日常出入有切身利益关系,作为市民有义务有责任监督安装护栏”。护栏工程的招投标、立项审批、工程款的拨款等与普通市民、纳税人的个人生活、出行有切身利益关系,故原告符合申请信息公开的资格条件,被告应当对原告的申请作出答复。
本案中,原告申请的城区护栏工程项目的拨款依据及金额信息,因涉及第三方的商业秘密,被告答复不予公开,符合《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的规定;城区护栏项目的立项审批、监管和验收、工程款发票并非由被告负责组织实施,被告亦在答复中告知了原告获取相关信息的行政机关名称和联系方式,符合《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第二篇:信息公开申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信息公开申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从8月15日到8月17日,本人开始向全国22个省(除去台湾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政府依申请公开“XXX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社会福利机构名单及对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办法”的信息。其中网上在线申请成功17例,电子邮箱投递申请成功8例,使用传真提交申请成功4例,只能用邮件投递的有2例。以下是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没有提供网上在线申请平台,但可以通过电子邮箱申请。这样的地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辽宁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既没有提供网上在线申请平台,也没有提供或所提供的电子邮箱无法使用。这样的地区有河北省、湖南省、北京市、云南省、四川省、山东省。其中,河北省甚至无法从网上下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而湖南省则还没有提供传真号码。其余的四个地区是通过传真来递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的。
3.有提供网上在线申请平台,却无法使用。广东省的网上信息公开系统只准许广东省籍户口的人使用,所以本人不得不通过电子邮件向其申请。福建省的网上信息公开系统出现无法提交的问题,本人也不得不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申请。
4.网上在线申请已提交,却无可在线查询路径。很多地区的网上信息公开系统,在用户提交完信息公开申请表后,都会提供一个查询号,以便用户查询信息申请的状况。可是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湖北省和甘肃省这五个地区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补充:河北省已找到申请表,并通过电子邮件投递;广西退信,改用传真投递。
第三篇: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参考文本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参考文本
一、“予以公开”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或贵单位、贵公司等,下同)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根据您的申请,以信函邮寄的方式(或其他方式)向您提供该政府信息。该政府信息属于主动公开的范围,也可到我单位网站(网址:××××)查阅。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二、“不予公开”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信息,决定不予公开。理由如下(备选项):
(一)危及安全和涉密的政府信息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机关、单位……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我单位于××××年××月××日通过电话××××(或以其他方式)与权利人联系,权利人不同意公开涉及其本人(或机构)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4.《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第五条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动物疫情、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统计信息等政府信息的公开,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根据××××规定,不予公开。
(二)过程性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规定:“行政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制作或者获取的内部管理信息以及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中的过程性信息,一般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指应公开的政府信息。”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三、“部分公开”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根据您的申请,以信函邮寄的方式(或其他方式)向您提供该政府信息中的××××部分信息。这部分信息属于主动公开范围,也可到我单位网站(网址:××××)查阅。
您申请公开的该政府信息中的××××部分信息属于××××信息,决定不予公开。理由如下(备选项):
(一)危及安全和涉密的政府信息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机关、单位……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本机关于××××年××月××日通过电话××××(或以其他方式)与权利人联系,权利人不同意公开涉及其本人(机构)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二)过程性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规定:“行政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制作或者获取的内部管理信息以及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中的过程性信息,一般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指应公开的政府信息。”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四、“一事一申请”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是我单位现有的信息,且涉及大范围提供资料数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关于“行政机关一般不承担为申请人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政府信息,以及向其他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搜集信息的义务”的规定,请您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部门统计年鉴、相关公开出版物和档案馆、图书馆信息查阅点等主动公开渠道获取相关信息,或按照“一事一申请”的方式,向相关行政机关分别提出公开申请。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五、“查阅行政执法案卷材料”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申请公开的信息属于行政执法案卷材料,请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查阅(注:列明具体行政执法案卷适用的具体法律、法规规定)。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六、“与申请人无关”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时,未能合理说明申请获取该政府信息系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或理由不充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关于“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的规定,请进一步提供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与您的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直接相关的证明材料。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七、“重复申请”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已于××××年××月××日提出过同样内容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我单位已于××××年××月××日以××(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进行答复,且邮件系统(或其他系统)显示您已于××××年××月××日收到我单位答复。请您不要提出重复申请。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八、“内容不明确”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因您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不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关于“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的规定,请您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进一步明确。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九、“非本机关制作或保存”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是由我单位制作或保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七条关于“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的规定,请您向制作或保存该政府信息的单位申请公开(注: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十、“信息不存在”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经查询,您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注:提供查无此信息的证明,或对查询过程进行说明)。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十一、“不属于政府信息”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事项。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关于“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的规定,您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形式提出的事项,不属于政府信息,请您按以下方式办理(备选项):
(一)您提出的事项属于非政府信息(如个人信息等),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述政府信息公开,请您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二)您提出的事项属于信访事项,请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有关规定办理。
如您不服本答复,可以在收到本答复书之日起60日内向××××(被申请公开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被申请公开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十二、“延期答复”的情形
××××(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单位文号简称)公复〔××××〕××号
×××:
我单位于××××年××月××日收到您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因您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或可能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其他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四条经报我单位分管政府信息公开的负责人同意,需延长答复期限(注: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亦即不得超过自收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我单位将在××××年××月××日前给予能否公开的答复。
(纸质答复加盖行政公章)
××××年××月××日
第四篇:公司股东的主体资格相关问题
公司股东的主体资格相关问题
基于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制的特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被认为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最先进的两种公司形式。两种公司形式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态,为投资者纷纷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
比较两者的差别,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人合兼资合性,它由少数且定额的股东组成,公司组织较股份有限公司为简易,是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公司形式;在公司信息不对外公开的情况下,有限责任公司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不利于对债权人的保护。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完全的资合性,较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规模大、集资方便、股份转让方便、易于分散经营风险等优点。但它同时具有不足之处,例如组织形式不够灵活;因大部分股东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容易被少数股东控制等。
可见,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两种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互有利弊,无法分出孰优孰劣。各国公司发展的历史沿革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先有股份有限公司且居多,后随着有限责任公司产生及不断增长,至现在,各国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已经几乎持平。
在我国,两类公司形态的发展状况正好相反。在市场经济产生及发展过程中,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规模小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占据着相对于股份公司为主导的地位。近几年,因为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股份有限公司集资方便的优势凸现出来。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总数达1200多家,其市价总值超过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可见众多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目前,各种类型的企业改制,其目的基本为“明晰企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 “为企业上市融资”之需要。为实现前两个目的,企业往往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为实现后一个目的,企业尚需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若无特别说明,统称为“公司”)的设立条件分别规定在《公司法》第19条和第73条,两者相比,除了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中多了一项“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外,其余均雷同。
应该说,公司法作为市场经济中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法学界对其争论颇多,但绝大部分集中在“行为法”上,而对于“主体法”部分特别是“股东主体资格问题”,甚少见到有文章发表观点。但上述现象并不代表“主体法”部分就不重要,笔者认为,任何公司行为都是建立在设立一个合法的公司基础之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笔者所参与的众多企业改制实践中,也的确碰到了改制企业在设立公司的时候遇到了障碍,其中大部分障碍体现在因“股东主体资格”或“股东出资的形式”不符而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拒绝注册的情形。在本文中,笔者将试图从法理和实践相比较的角度对其中之一即“股东主体资格问题”进行粗略分析。
《公司法》19条和73条所规定的“股东符合法定人数”和“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股东人数符合法定要求
有限责任公司因其人和兼资合性,公司法将其股东人数限定在2个以上50个以下,这项规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均已经被接受并很好的得以实施。
而无论是以哪种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应当有五人以上。按照法理,此处所指五人以上并无上限之规定。而在于实践,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过多往往存在法律障碍,有人认为超过50个发起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行为被视为是违反《证券法》的一种变相公开募集股份行为。据笔者了解,各省(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此掌握的标准各异,有些地方可以顺利注册一个数百人为发起人的股份有限公司,有些地方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原则上控制在50人以内。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改制重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定:公司采取发起方式设立的,发起人人数不得少于5人,但不得超过50人。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一定上限的限制性规定,笔者不敢苟同,理由如下:首先,《公司法》相对于政府部门的行政规章属于上位法,下位法不能违背上位法的强制性规定;其次,即使该等限制性规定的制定目的是为了避免变相公募行为,即其立法目的并不存在障碍,那么在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多于50个人发起设立股份公司的行为存在公募性质”的情况下,是否也要限制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笔者认为,是否存在公募行为并不能从发起人人数等表象上进行判定,而应该从实质上进行判断,部门规章确定一个没有依据的数字标准来判断是否公募的行为并不可取。
二、设立公司的股东需具有合法资格
股东须具有投资设立公司的主体资格。这也是关于公司设立条件中非常具有争议之处。
1、企业法人投资公司的主体资格
企业法人作为公司的投资主体在实践中是最为常见的,因为企业法人的“盈利目的性”决定了其作为公司的发起人不存在任何的法律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法人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第12条规定,上述两个主体对公司的累计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在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
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规定。理由如下:首先,这项规定实际上起到了阻碍公司发展的副作用。它对公司的集团化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此种规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法中并无可循之立法例,曾经采用此类规定的台湾公司法也早已弃之不用;其次,因为实践中关于企业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的评估随意性过大,企业往往通过虚评净资产的方式以规避该项禁止性规定。从笔者所经历的众多企业改制实践??认为,这项规定所带来的后果反而使得对债
权人利益的保护更加不利,这和该规定的立法初衷正好相反;再次,对于那些规模很大的企业,其累计对外投资在不能包括“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的情况下,是很难计算的。在实践中,往往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出具的验资报告后附上股东对外累计投资统计表,而该统计表又通常仅仅根据股东单位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来制作,实际上,仅仅依据该统计表来评价股东行为是否违反《公司法》12条的这种做法并不准确,因为长期股权投资中是包含了“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的。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新修订的公司法应该将关于股东对外累计投资不超其净资产50%的限制取消。
2、非企业法人投资公司的主体资格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对法人所进行的分类,法人可以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其中非企业法人又包括“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
非企业法人和企业法人的划分标准是“是否以盈利为其目的事业”。有学者认为,非企业法人不能从事盈利性活动,故不得设立公司。笔者认为,“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事业”和“是否可以从事盈利性活动”是具有不同性质的,前者规范法人存在的目的,后者则规范法人为达到其存在的目的而从事的手段行为。非企业法人通过盈利性活动达到公益目的,这并不为法律所禁止。实践中,形形色色的非企业法人如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院所、学校以及村民委员会等纷纷成为公司的投资主体。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8年公布的《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也确认了非企业法人的投资主体资格。该文第十七条规定,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可以作为公司的发起人,但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合伙企业等其他非法人团体投资公司的主体资格
非法人团体指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团体组织,关于该等团体组织有无投资设立公司的主体资格,《公司法》并无规定,学术界一般持否定态度,各类《公司法》教科书更是将公司股东定义为法人或自然人,而不把合伙等非法人团体定义在内,笔者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下面以合伙为例进行分析。
(1)、分析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
我国是民商合一的国家,所有的商事主体均被包含在民事主体之内。所以,确立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是确定合伙作为公司合法投资主体的前提。
合伙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产生于法人制度形成以前。公司发展的历史沿革表明,产生在股份有限公司以前的无限公司即类似于合伙。不过,传统民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私法,合伙最初以契约的形式存在。罗马法规定:“合伙是指两个以上互约合资经营共同事业,共同分配损益的契约。”那时候的合伙并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合伙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至现代,各国基本上确立了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根据法国民法典的规定,除隐名合伙外的合伙自登记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根据日本商法典的规定,公司包括属于合伙范畴的无限责任公司和两合公司均为法人。此外,德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家均规定了合伙的独立民事主体资格。
在我国,民法通则关于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使得合伙不属于法人之列。对于合伙是否为独立的民事主体有很大争论,部分学者以合伙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而否认其民事主体地位,部分学者则认为合伙是独立于法人和自然人之外的第三民事主体,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
首先,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不是团体能否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决定性条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仅仅是法人的一个重要法律特征。民法通则将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规定为法人成立的条件之一,是把法人的特征与法人的条件混淆一起。
其次,现代合伙在人格、财产、利益结构和责任承担等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合伙具有团体性,它是因合伙合同而形成的合伙人团体。组建中的合伙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因为它仅仅是自然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而登记成立的合伙已经使得合伙合同各方的部分义务履行完毕并使合伙成为一个独立团体,合伙的团体属性为其取得民事主体地位提供了法理上的根据。
再次,从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来看,虽然民法通则不承认合伙的民事主体资格,但作为特别法的合同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已经将合伙作为民事主体。即使在另一法律部门的民事诉讼法,也已经确立了合伙的诉讼主体地位,试想在实体法上不能作为主体资格的团体在诉讼法上却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其意义何在。
可见,合伙可以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构成了其对公司投资合法性的基础。
(2)、分析公司设立行为的本质;
有“公司的合同论者”认为公司是许多自愿缔结合约的当事人——股东、债权人、董事、经理、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协议。“公司的合同论者”认为,公司就是一套合同规则。即使是“公司合同论”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公司股东之间的协议出资、协议制定章程行为在本质上属于合同行为。笔者认为,公司的合同论符合民事法律体系的归类。无论是民商合一的国家或民商分立的国家均不得不承认,商法中的很多规则都源于民法,在笔者认为,商法相对于民法是特别法,对于商法中没有规定的部分,自然适用民法。
可见,公司的设立是一种合同行为已经没有任何争论,该种行为自然应当适用《合同法》的规则。根据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里所称“其他组织”当然包括合伙等其他非法人团体。笔者认为,只要合伙等非法人组织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同行为不属于《合同法》52条(无效合同)、54条(可撤销合同??就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从法理上分析,合伙等非法人团体具有民法上的主体资格地位,且其向公司的投资行为系合同行为,该等行为受《公司法》和《合同法》共同规范,合伙等非法人团体具有向公司投资的主体资格。教科书上关于股东为法人和自然人的定义并不准确。有学者讲到,理论上广为接受的观念可能并未经过严密论证,仔细推敲,许多经典的理论可能根本不经典。笔者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
从实践中来看,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不再是以“公司法没有规定就不可以”为理由而一味的禁止合伙等非法人团体作为公司股东。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政办〔2000〕2号《转发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第六条规定:鼓励多种经济成份的市场主体参与企业改制。凡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自然人均可成为公司股东或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的出资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湘政办发[2001]26号《转发省工商局关于改进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农业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也有类似的规定。
4、自然人投资公司的主体资格
对“自然人投资公司的主体资格”的争论主要体现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对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投资公司的主体资格没有任何争论。
对于行为能力欠缺者对公司投资的主体资格,《公司法》没有明文规定,有流行观点认为,公司的投资者必须是完全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充任公司发起人。但也有学者认为,行为能力欠缺者并不丧失权利能力。而从公司设立行为的性质角度分析,公司设立是一种市场准入行为,行为能力欠缺者应该具有和完全行为能力人平等的资格和机会进入市场。如果只是担心行为能力欠缺者不能承担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有关工作而否定其发起人资格,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代理制度的存在早已使其不成为问题。
对于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均有失片面。如笔者前面所分析的,对公司的投资在本质上属于合同行为。
(1)、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投资设立公司的行为,应该适用《合同法》第47条,该合同行为的效力待定。当一个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拟和他人共同签署公司章程为设立公司时,若他人明知,则可采用事先取得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方式以明确合同行为的效力。若他人不知且公司章程已经签署,则可采用事后追认的方式以明确合同行为的效力。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该等设立行为均产生私法上的效力,行政机关(公司登记机关)无权也完全不必要去强制性的限制他人的意思自治行为。
(2)、关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资设立公司的行为,因《合同法》相关规定的空白,应适用《民法通则》第58条,该合同行为无效。
(3)、上述分析仅仅局限于行为能力欠缺者设立公司的行为。关于行为能力欠缺者通过继承或受赠制度拟取得公司投资主体资格的行为,应准用《民法通则》、《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合同法》的规定,该等行为属于行为能力欠缺者的纯获利益性质,也属有效。
第五篇:党务信息申请公开制度
党务信息申请公开制度
1、党员群众根据自身需要向有关党组织提出申请,党组织根据有关规定,按程序向申请人公开。
2、申请人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党组织提出公开党务信息申请。(1)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住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等。
(2)请求公开的具体内容。(3)申请人的签名或盖章。(4)提出申请时间。
3、申请人申请公开的党务信息,原则上应当进行公开,但涉及党和国家秘密或应当公开但正在审议、议论过程中的信息除外。申请公开的党务信息含有禁止或限制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可公开部分应当向申请人公开。
4、依申请公开的办理:
(1)党组织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日决定是否公开。(2)因信息资料处理等客观原因及其它正当理由不能在3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公开的,可延长至10个工作日。
(3)决定公开的事项,党组织应当于作出公开决定后2个工作日内,将拟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形式等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上一级党组织审核备案,并根据党组织的批复意见搞好公开。决定不予公开的,应当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