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实施细则(送审稿)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宗旨】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说明】原有条款。
第二条【参加工作时间解释】《条例》所称参加工作的时间是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的起始计算时间。
【说明】原有条款。
第三条【参保范围】 参保人不得在两个以上统筹地区同时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在市外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经本人申请,可不参加本市养老保险。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户籍迁入本市的人员,不纳入我市养老保险参保范围,居民养老保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在市外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办理内部退养的人员,不纳入本市养老保险范围。
【说明】国家在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新建立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要求各地尽早全面实施,由于养老保险不得重复参保,因此,本条在原有条文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款,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户籍迁入本市”不纳入本市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此类人员应当在原户籍所在地参保,但符合我市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范围的,可参加 1
我市居民养老保险。由于内部退养人员的养老保险费仍由原单位缴纳,双方存在缴费关系,为避免重复参保,此类人员也不纳入本市养老保险范围。
第四条【重复参保的处理】 参保人在两个以上统筹地区重复参加养老保险的,应按国家的相关规定办理清退手续;选择清退本市重复缴费的,其个人缴费部分本金及个人账户利息退还本人,其余划入统筹基金。
【说明】本条将本市重复缴费清退明确为个人缴费部分本金及个人账户利息退还本人,其余划入统筹基金。
第五条【重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处理】 在本市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时已在市外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停止享受本市养老保险待遇;已在本市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市社保机构追回;市社保机构追回相应待遇后,清退其在本市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部分本息退还本人,其余划入统筹基金。
在本市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后在市外领取养老金的,市社保机构停止发放其养老保险待遇;本人选择在本市领取养老金的,应提供终止享受市外养老保险待遇的相关证明材料,申请恢复享受本市养老保险待遇;市社保机构核实后,自受理的次月恢复发放养老保险待遇,停发期间的养老保险待遇不予补发。
【说明】增加了一款关于重复领取养老金的处理。第六条【继续缴费的办理】 符合《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的继续缴费人员,应当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一个月由用 2
人单位或者本人向市社保机构办理申报手续;未申请的,市社保机构停止其缴费,停止缴费后申请继续缴费的,从申请的次月开始缴费。
【说明】新增条款,规范继续缴费的业务操作。第七条【继续缴费的标准】 本市户籍人员、在本市实际缴费满十年的非户籍人员继续缴费的,按《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的标准执行;其他继续缴费人员按广东省继续缴费人员的缴费标准执行。
【说明】新增条款,明确继续缴费的标准。
第八条【个人权益记录邮寄】 市社保机构应定期按照参保人约定的联系方式和地址向其寄送个人权益记录单。未办理登记或者因地址变更等原因导致市社保机构无法寄送的参保人,可向市社保机构直接索取个人权益记录单。
【说明】新增条款,规范个人权益记录单寄送业务操作。
第二章 缴费年限
第九条【缴费年限】 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有重叠的,重叠部分的视同缴费年限不予计算。
【说明】新增条款,明确缴费年限的内容和计算办法。第十条【实际缴费年限】
实际缴费年限为企业和职工个人按规定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包括本市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按照国家及广东省相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转移到本市的市外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
【说明】新增条款,明确实际缴费年限的内容和计算办法。
第十一条【视同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为国有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原固定职工,1997年12月31日前在原单位所在统筹地区实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
1997年12月31日前曾变换工作单位的原固定职工,在变换工作单位时未经当地县(区)级以上组织人事、劳动等具有调配权的机构批准办理调动手续的,其变换工作单位前后的工作时间按国家规定不计算为连续工龄,不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国家或广东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视同缴费年限由市社保机构依据原固定职工本人档案、结合转出地社保机构记载以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应参保起始时间予以确认。
【说明】新增条款,明确视同缴费年限的内容和计算办法。
第十二条【特殊工种工龄折算】 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的,其从事特殊工种期间的缴费年限在计算养老保险待遇时不予折算。
【说明】原有条款。
第三章 缴费指数
第十三条【缴费指数折算】 按照《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计算统筹养老金时,缴费年限未满1年的,每缴费1个月按1/12年折算。
【说明】原有条款。
第十四条【缴费指数计算】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办法为:参保人平均缴费指数×参保人退休时上年度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参保人平均缴费指数为:参保人退休时缴费年限的每月缴费指数之和÷缴费年限的月数。
参保人每月缴费指数为:参保人每月缴费工资÷缴费时上年度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将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本市的参保人,其缴费指数按本细则重新计算。
【说明】原有条款。
第十五条【特殊情形的指数计算】 下列情形的月缴费指数为:
(一)1992年7月31日前在本市有实际缴费的参保人,其1992年7月31日前本市实际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
(二)经县(区)级以上组织人事、劳动等具有调配权的机构批准调入本市的参保人,以及安臵到本市的退役军人和部队在编职工,其参加工作至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
限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调入本市但没有转移缴费工资记录的参保人,其1992年8月1日至调入前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按0.4计算。
(三)1992年8月1日至2001年1月31日期间调入且已按原规定补交共济基金或个人帐户的参保人,其1992年8月1日至调入前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1992年8月1日至调入前已缴费且缴费指数高于1的月份,按实际缴费指数计算。
(四)1996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已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的参保人,其超龄年限中属于1992年8月1日后的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期间已缴费且缴费指数高于1的月份,按实际缴费指数计算。
(五)1992年8月1日后安臵到本市的退役军人和部队在编职工,其1992年8月1日至安臵前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1992年8月1日至安臵前已缴费且缴费指数高于1的月份,按实际缴费指数计算。
(六)非经调入而将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本市的参保人,转入的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按0.4计算。转入的1992年8月1日后缴费年限没有缴费工资记录的,其各月缴费指数按0.4计算。
(七)补缴养老保险费的人员,按其应缴费期间的工资补缴养老保险费的,补缴年份的月缴费指数为:月补缴工资
基数÷应缴费期间上年度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非按其应缴费期间的工资总额而按补缴时的缴费基数补缴养老保险费的,补缴年份的月缴费指数为:月补缴工资基数÷补缴时上年度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说明】在原有条款的基础上增加了转移接续、补缴等有关指数计算。
第十六条【省内转移缴费指数计算】 按广东省有关规定计发养老保险待遇的参保人,缴费指数按广东省有关规定执行。
【说明】明确省内转移后按省办法计算待遇人员的指数计算问题。
第四章 社会保险费的补缴
第十七条【补缴范围】 1999年1月1日 《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实施后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职工,超过法定强制追缴时效的,可由其用人单位或者本人向市社保机构申请补缴。
【说明】新增条款,明确《条例》第五十一条补缴政策的补缴范围。
第十八条【补缴办理】
申请补缴的用人单位或者职工应当提交证明其补缴时段在本市用人单位就业有关的劳动关系、工资发放等材料,经市社保机构审核材料真实、齐全的,予以补缴。
【说明】新增条款,明确《条例》第五十一条补缴政策的具体办理流程。
第十九条【补缴标准】 补缴标准按以下办法确定: 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金额=补缴本金+滞纳金 补缴本金=缴费基数×18% 其中,缴费基数为本人工资总额或者本人工资总额与已缴费基数的差额,本人工资总额超过补缴相应月份上年度市平工资300%的,按300%计算;低于补缴相应月份上年度市平工资60%的,按60%计算。
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其余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自应缴之日起以补缴本金为基数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补缴金额到账的次月起计算个人账户的利息。【说明】新增条款,明确《条例》第五十一条补缴政策的补缴标准。
第二十条【补缴地方补充养老保险】 符合地方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按上一条规定的缴费基数的1%补缴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并自应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补缴金额和滞纳金记入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说明】新增条款,明确《条例》第五十一条补缴政策中的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的补缴内容。
第二十一条【限制补缴】 个人缴费人员不能补缴未在用人单位就业期间的养老保险费。
属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第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在本市建立临时养老保险缴费账户的参保人不予办理补缴。
参保人已经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不予办理补缴。已办理养老保险退保、关系转移或者终结手续的人员,其退保、关系转移或者终结前的时段不予办理补缴。
【说明】新增条款,明确《条例》第五十一条补缴政策的限制情形。
第五章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基金支付】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待遇包括过渡性补助和地方补助,由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说明】明确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待遇范围和支付渠道。第二十三条【地方补助】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具有本市户籍的退休人员享受地方补助。
地方补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参保人平均缴费指数×18.5+20。
【说明】明确地方补助的享受范围及标准。
第二十四条【过渡性补助】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具有本市户籍的退休人员,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享受过渡性补助:
(一)1994年7月31日前已经招录为固定职工和合同制工人的;
(二)经本市县(区)级以上组织、人事、劳动等具有调配权的机构批准调入本市的。
过渡性补助=1992年7月31日前的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参保人平均缴费指数×11+60。
【说明】明确过渡性补助的享受范围及标准。第二十五条【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为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与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之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以年为单位计算,不足一年的,每月按1/12计算。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为参保人2001年2月1日以后参加本市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的实际年限。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调入本市的参保人,其2001年1月31日前在本市的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不含因调入、安臵到本市而补缴基本养老保险共济基金或个人帐户的年限);
(二)调入本市且已经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参保人的超龄年限;
(三)调入本市的参保人1992年7月前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
以上年限如有重叠不重复计算。
【说明】明确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具体范围。
第六章 养老保险管理
第二十六条【养老待遇申领】 参保人符合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可向市社保机构提出申请,市社保机构在受理申请后的30个工作日内核定养老保险待遇,并从受理后的 10
下月开始计发,受理以前的养老保险待遇不予补付。
【说明】原有条款。
第二十七条【退休人员、病残津贴领取人员生存验证】 参保人在办理养老金、病残津贴领取手续时,应按市社保机构规定的指纹采集方式提供其本人的指纹,并在以后每年的相应月份内向市社保机构提供1次指纹;未提供的,市社保机构自次月起停止支付养老保险待遇、病残津贴;补充提供指纹后,市社保机构自提供次月起继续支付,并补付延迟期间停付的养老保险待遇本金、病残津贴本金。
市社保机构应妥善保存退休人员、病残津贴领取人员的指纹资料,不得用于其它用途。
退休人员、病残津贴领取人员无法提供指纹的,应按市社保机构的要求每年提供有效的生存证明材料。
【说明】在原有条款规定的人群范围基础上增加病残津贴领取人员。
第二十八条【病残津贴申领】 申请领取病残津贴的人员应提交本市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依国家标准出具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说明】明确病残津贴申领的具体内容。
第二十九条【出国定居人员、外国人、港澳台人员生存验证】 在本市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病残津贴的出国定居人员、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员,应当至少每年向本市市社保机构提供一次由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生存证明,或者由居住国有关机构公证、认证并经中国驻外使、领馆认证的生 11
存证明。
出国定居人员、外国人、港澳台人员入境的,可以到本市市社保机构自行证明其生存状况,不再提供前款规定的生存证明。
未按时提供或者自行证明的,市社保机构自次月起停止支付养老保险待遇、病残津贴;退休人员、病残津贴领取人员补充提供生存证明后,市社保机构自提供次月起继续支付,并补付延迟期间停付的养老保险待遇本金、病残津贴本金。
【说明】新增条款,明确出国定居人员、外国人、港澳台人员生存验证的业务操作。
第三十条【流动到机关事业单位后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处理】 参保人在《条例》适用范围内的用人单位与本市机关事业单位(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之间流动的,自流动次月起改按其流入单位所适用的规定参加养老保险。
【说明】原有条款。
第三十一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流动到居民养老保险】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居民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说明】国家尚未出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此为国家重大政策,我市不宜另行制定。
第七章 养老保险待遇
第三十二条【供养亲属、遗属】 供养亲属的范围参照 12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执行。
《条例》所规定的遗属是指参保人或者退休人员的配偶、直系亲属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说明】第一款为原有条款,新增第二款,明确遗属的相关范围(遗属在社保法中首次提出,但却没有相应的解释,为了规范实际操作,特增加此款)。
第三十三条【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的标准按照国家、广东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广东省未出台相关规定前,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遗属领取丧葬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为其死亡时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
(二)符合供养条件的供养亲属领取抚恤金。抚恤金以其死亡时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供养亲属为1人的,支付上述基数的6倍;供养亲属为2人的,支付上述基数的9倍;供养直系亲属为3人及以上的,支付上述基数的12倍。
市社保机构为符合领取条件的遗属、供养亲属发放丧葬补助金、抚恤金以及个人账户余额,其他遗属、供养亲属对上述金额的领取和分配有异议的,应循民事法律途径向领取人追索。
【说明】明确丧葬补助金、抚恤金的领取人群范围和领取标准,并对家庭因上述费用的分配产生争议的处理提供指引。
第八章 个人账户管理
第三十四条【个人账户计息办法】 参保人个人账户每年按广东省规定的计息办法计算利息,利息划入个人账户。
在广东省调整计息标准前终结个人账户的,按终结时的计息标准计算未计息期间的利息。
【说明】明确个人账户计息办法,执行广东省的相关规定,避免争议。
第三十五条【个人账户计息】 参保人在《条例》适用范围内的用人单位之间流动的,不更换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参保人停止缴纳养老保险费,但养老保险关系未转移出本市的,其个人账户积累额继续计息。
【说明】明确个账计息情形,避免争议。
第三十六条【个人账户管理】 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参保人养老,除符合国家规定情形的,不得提前支取。
参保人或退休人员死亡后,个人账户储存额或者余额可以依法继承,由办理养老保险关系终结手续的遗属领取。
【说明】明确个账提取情形,避免争议。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台港澳人员、外籍人参保】 台、港、澳人员和外籍人员参加本市养老保险按非本市户籍人员的标准执行。
退休前出国或者赴台、港、澳地区定居的员工,养老保
险关系保留在本市,重新返回本市就业并按规定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其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积累额可以累积计算。
女年满50周岁、男年满60周岁的外籍人员不参加本市社会养老保险。
【说明】第一款为原有条款;第二款为原条例的条款;新增第三款,明确外国人的参保年龄限制。
第三十八条【本市户籍人员】 本细则所称本市户籍人员是指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日前取得本市户籍的人员。
【说明】明确本市户籍人员的概念,避免误读引发的争议。
第三十九条【补缴人员的首次参保时间】 2013年1月1日后在本市补缴养老保险费的人员以及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本市且存在补缴养老保险费的人员,补缴不改变其首次参保时间。
【说明】新增条款,目的是为规范补缴人员的首次参保时间问题,避免待遇计发混乱。
第四十条【城市化人员参保】 《深圳市宝安区、龙岗区城市化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过渡办法》中规定的城市化人员的养老保险按照《条例》和本细则执行。
【说明】原有条款。
第四十一条【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缴费过渡】 《条例》实施之日至《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深府令2008年第180号)重新修订并发布实施之前,在本市办理按月领
取养老保险金手续的人员,其退休后享受的医疗保险待遇、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和基金支付渠道仍按《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
【说明】新增条款,明确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缴费和基金支付渠道的过渡。
第四十二条【实施时间】 行。
【说明】原有条款。
本细则自年 月16
日起施
第二篇:《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若干实施规定
《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若干实施规定
人间网 2002-08-2100:00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20号
《〈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若干实施规定》已经市政府三届五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市政府令第89号同时废止。市长:于幼军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第一条为了贯彻《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条例》所称参加工作时间是指缴费年限(含视为缴费年限)的起始计算时间。
第三条通过户籍所在地有关部门集体劳务输入到本市工作的非本市户籍员工,经其户籍所在地社保机构证明已参加当地养老保险的,不再参加本市养老保险。已参加本市养老保险的,其缴费本金按缴交比例退还企业和本人;
在外地已退休的人员,不纳入本市养老保险范围。已缴交养老保险费的,其缴费本金按原缴交比例退还企业和本人;已在本市办理退休的,取消其享受养老保险金资格,并由市社保机构追回已领取的养老保险金。
第四条员工不得在两个以上地方同时参加养老保险。员工重复参加养老保险的,应选择其中一地参加养老保险;未选择在本市参加养老保险的,重复参加养老保险期间在本市缴交的养老保险费,其缴费本金按原缴交比例退还企业和本人。
第五条员工对1992年8月1日后缴费工资有争议的,其缴费工资按其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计算。
因用人单位的原因造成员工退休时养老保险待遇降低的,由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六条1996年7月1日至2001年1月31日期间超龄调入本市的员工,未按规定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的,应按下列标准补缴超龄养老保险费:调入时本市上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补交比例×超龄年限。超龄年限,按调入时实际年龄-35(工人身份调入)或45(干部身份调入)计算;补交比例,按30%+超龄年限×1%计算。
2001年2月1日后超龄调入的员工,应按下列标准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调入时本市上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补交比例×超龄年限。超龄年限,按调入时实际年龄-市政府规定的与调入者身份对应的年龄界限计算;补交比例,按30%+超龄年限×1%计算。
第七条未经本市劳动、人事部门调入而在本市工作的人员(含将户籍迁入本市的),其缴费年限按在本市实际缴交养老保险费的时间计算,未在本市缴费的工作时间不视为缴费年限,转入的养老保险金存入个人账户。
第八条应参加养老保险而未参加的企业和员工,其补交养老保险费及利息或滞纳金的标准为:
(一)补交1992年7月31日以前欠费的,固定职工、合同制工人的月养老保险费补交金额为418元×19%;临时工的月养老保险费补交金额为150元×19%;
(二)补交1992年8月1日至1996年6月30日期间欠费的,员工的月养老保险费补交金额为:员工当月缴费工资×21%(其中16%计入个人账户,5%计入共济基金);
(三)补交1996年7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期间欠费的,本市户籍员工的月养老保险费补交金额为:员工当月缴费工资×19%(其中13%计入个人账户,6%计入共济基金);非本市户籍员工的月养老保险费补交金额为:员工当月缴费工资×10%(其中7%计入个人账户,3%计入共济基金);
(四)补交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月31日期间欠费的,本市户籍员工的月养老保险费补交金额为:员工当月缴费工资×17%(其中11%计入个人账户,6%计入共济基金);非本市户籍员工的月养老保险费补交金额为:员工当月缴费工资×10%(其中7%计入个人账户,3%计入共济基金)。
第(二)、(三)项的员工月缴费工资不得低于应补交本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不得高于应补交本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第(四)项的本市户籍员工月缴费工资不得低于应补交本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非本市户籍员工月缴费工资不得低于应补交本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员工月缴费工资不得高于应补交本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补交1992年7月31日以前欠费的,补交的利息从1992年8月1日算起;补交1992年8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期间欠费的,补交的利息从欠缴之日算起。补交的利息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1999年1月1日以后欠缴的,从欠缴之日起按日缴纳欠费额2‰的滞纳金。
第九条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标准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享受比例。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办法为:员工自1990年1月至退休时的每月缴费指数之和,除以其1990年1月至退休时的月数,乘以退休时上本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
每月缴费指数为:员工自1990年1月至退休时的每月缴费工资,除以缴费时当本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特殊情况月缴费指数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1990年1月至1992年12月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
(二)1993年1月以后没有缴费记录的月份,该月份缴费指数按0计算;
(三)1992年8月至2001年1月期间调入本市且已按原规定补交共济基金或个人账户的员工,以及1992年8月后安置到本市的复员军人、退伍军人、转业军人和部队在编职工,其1990年1月至调入、安置前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
(四)1996年7月后超龄调入本市且已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的员工,其超龄年限中属于1990年1月后的月份的缴费指数按1计算。
享受比例按下列办法确定:
(一)1992年7月前缴费年限不超过25年者,其享受比例为,1992年7月前缴费年限×1.2%;
(二)1992年7月前缴费年限超过25年者,其享受比例为,30%+(1992年7月前缴费年限-25)×1%。
第十条员工调入本市时应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含缴费工资记录,下同)和养老保险金,其1990年1月以后至调入前的缴费指数按本规定第九条重新计算。
第十一条符合下列条件的退休人员享受过渡性补贴:
(一)1994年7月前参加工作的固定职工、合同制工人;
(二)退休后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
过渡性补贴,按1994年7月前的缴费年限每满1年给付10元计算,第十二条员工退休时的干部或工人身份认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非本市户籍员工在本市退休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应在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前5年,在本市连续缴费。
第十四条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的非本市户籍退休人员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五条企业首次办理养老保险缴费时已有员工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并已在企业办理退休的,已退休员工的养老保险费应由企业按规定补交至其达到退休年龄时止。已退休员工符合达到规定退休年龄时可享受按领取养老金规定的,市社保机构从受理后的下月开始按以下办法支付其养老保险待遇:员工达到规定退休年龄时应计发的月养老保险待遇+员工达到退休年龄后调整部分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受理以前的待遇不予补付。
第十六条员工达到退休年龄,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停止缴交养老保险费。未及时办理而超龄退休的,除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延期退休人员外,市社保机构停止收缴养老保险费。
市社保机构对达到退休年龄时符合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退休人员,从受理后的下月开始按受理当月的规定计发养老保险待遇,受理以前的不予补付。
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延期退休人员,延期退休期间缴交养老保险费的,不计算缴费年限,不纳入缴费指数的计算。
第十七条市社保机构在办理员工退休手续时,应提取退休人员指纹,退休人员有义务在社保机构设置的指纹采集地点提供其本人的指纹。
退休人员每年应提供1次指纹,拒不提供的,市社保机构自次月起停止支付养老保险待遇;退休人员补充提供指纹后,市社保机构自提供次月起继续支付,并补付拖迟期间停付的养老保险待遇本金。
市社保机构应妥善保存退休人员的指纹资料,不得用于其它用途。
第十八条每年上半年退休的人员,从退休当年开始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每年下半年退休的人员,从退休下一年开始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金额在基本养老保险共济基金中支付。
第十九条员工在《条例》适用范围内的用人单位之间流动的,不便换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员工因失业等原因未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原个人账户予以保留,积累额不间断计息。
第二十条员工在《条例》适用范围内的用人单位与本市机关事业单位(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之间流动的,自流动之月起改按其流入单位所适用的规定参加养老保险。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由机关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下同)或由企业转制为机关事业单位的,自转制下月起改按其转制后所适用的规定参加养老保险,转制前其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仍按原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本市户籍员工从中央驻深原行业统筹单位(以下简称驻深行业单位)流动到《条例》适用范围内用人单位的,流动时不再为其在驻深行业单位工作期间补交养老保险费;期间的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金转入后,其在驻深行业单位工作期间的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
1996年7月1日后经本市劳动人事部门调入驻深行业单位、且调入时超过市政府规定调工调干年龄界限的员工,流动到《条例》适用范围内用人单位时应由流入单位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缴纳后,调入前的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
非本市户籍员工从驻深行业单位流动到《条例》适用范围内用人单位的,其流动前的连续工龄不视为缴费年限,流动前已参加本市养老保险的,其在本市的实际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
第二十三条具有本市户籍在异地工作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员工,返回本市工作时将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金转入本市的,其在异地的实际缴费年限予以承认。
第二十四条企业与员工因执行《条例》和本《规定》,发生下列劳动争议,可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
(一)因是否参加养老保险而发生的争议;
(二)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标准而发生的争议;
(三)因迟缴、漏缴养老保险费而发生的争议;
(四)其他因执行《条例》和本《规定》而发生的争议。
第二十五条本规定所称流动指员工在《条例》适用范围内的用人单位、本市内机关事业单位、驻深行业单位之间的工作变动。
第二十六条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参照《条例》和本《规定》参加养老保险。
第二十七条本规定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待遇规定
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待遇规定
(一)企业员工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条件
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员工(含失业人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退职条件;
2、本市户籍员工在1992年7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缴费年限累计满10年;本市户籍员工在1992年8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非本市户籍员工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
(二)参加工作时间的含义
指缴费年限(含视为缴费年限)的起始计算时间。
(三)缴费年限的计算
缴费年限为员工在本市实际缴费年限与视为缴费年限之和。本市实际缴费年限是指在本市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调入本市以后应参加本市养老保险而未参加的时间,不计算为缴费年限;视为缴费年限是指经本市(区)劳动、人事部门批准正式调入本市的员工参加社会保险以前国家正式承认的原有连续工龄年限。
超龄调入的员工由调入单位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后,其调入前的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非经市(区)劳动、人事部门调入而在本市工作的人员(含将户籍迁入本市的),其未在本市缴费的工作时间不视为缴费年限。
(四)提前退休的类别
1、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企业参保员工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①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十年的; ②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累计满九年的; ③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累计满八年。
2、病退或退职
企业参保员工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办理病退;不具备病退的年龄条件,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办理退职。
(五)企业养老保险待遇分类 养老保险待遇分为以下两类:
1、按月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费)。其中养老金由两大类构成:
(1)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调节金、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调节金。①基础养老金:以退休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缴费每满1年发给1%计算;
②个人帐户养老金:按员工退休时个人帐户积累额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计算; ③调节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只计发给1992年7月31日前参加工作,且在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员工。调节金为300元;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享受比例; ④过渡性调节金:只计发给1992年8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且在2011年12月31日以前退休的员工。2007年退休的为250元/月,其后每晚一年退休的递减50元。(2)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待遇(仅限本市户籍员工):过渡性补贴、工龄补贴。
①过渡性补贴:只计发给1994年7月前参加工作的本市户籍固定职工、合同制工人,标准是按1994年7月前的缴费年限每满1年给付10元计算。
②工龄补助:只计发给1992年7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本市户籍固定职工、合同制工人,标准是:(本人退休后首月计发的基本养老金+过渡性补贴)×1992年7月31日前的缴费年限×0.5%。
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标准:(1)基本医疗保险费:
①综合医疗保险:退休前具有本市户籍,以其月基本养老金为缴费基数,由养老保险基金按缴费基数的11.5%按月缴交;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具有本市户籍,没有按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缴费基数由本人在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60%至300%之间选择执行,由本人按缴费基数的11.5%按月缴交。缴费基数的8.05%计入个人帐户。②住院医疗保险:由市社会保险机构按月支付养老保险待遇的非本市户籍退休人员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0.8%。上述费用由市社会保险机构缴交,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共济基金列支。(2)地方补充医疗保险费:
参加综合医疗保险的人员,按其缴费基数的0.5%缴交;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的人员,按其缴费基数的0.2%缴交。缴费渠道和缴费方式分别按其缴交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渠道和缴费方式执行。
2、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具体是:
(1)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但不满缴费年限的员工:个人帐户积累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支付一次性生活费。一次性生活费支付标准:
深户员工:缴费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的退休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非深户员工:缴费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的退休时本市月最低工资。
(2)退休前离开本市的员工: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或一次性领取个人帐户积累额。(3)退休前出国或赴港、澳、台地区定居的员工:个人帐户积累额全部退还本人。(4)员工退休前非因工死亡或退休后死亡的,其供养亲属享受:个人帐户余额、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
(六)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办法
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享受比例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计算每月缴费指数:取员工自参加工作起至退休时缴费年限的每月缴费工资,除以当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得出每月缴费指数。其中,下列情形的月缴费指数为:
1、员工参加工作至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 2、1992年8月1日至2001年1月31日期间经市(区)劳动、人事部门批准调入且已按原规定补交共济基金或个人帐户的员工,其1992年8月1日至调入前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未按原规定补交共济基金或个人帐户的员工,其1992年8月1日至调入前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本款第6项规定计算; 3、1992年8月1日后安置到本市的复员军人、退伍军人、转业军人和部队在编职工,其1992年8月1日至安置前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 4、1996年7月1日后经市(区)劳动、人事部门批准超龄调入本市且已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的员工,其超龄年限中属于1992年8月1日后的缴费年限的各月缴费指数均按1计算;在本市已缴费且缴费指数高于1的月份,按实际缴费指数计算;
5、员工于1-6月份退休的,退休当年和上年每月缴费指数分别按当年和上年每月缴费工资除以退休时上二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于7-12月份退休的,退休当年每月缴费指数按当年每月缴费工资除以退休时上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
6、经市(区)劳动、人事部门批准调入的员工,调入时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金,以及调入时已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金但没有缴费工资记录或者1992年8月1日后至调入前缴费指数重新计算后低于0.4的,缴费指数均按0.4计算。
第二步、计算平均缴费指数:将员工自参加工作起至退休时缴费年限的每月缴费指数相加,除以其缴费年限的月数,得出平均缴费指数。
第三步、计算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将平均缴费指数乘以退休时上本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得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享受比例的确定办法为:1992年7月前的缴费年限不超过25年者,其享受比例为:1992年7月前的缴费年限×1.2%;1992年7月前的缴费年限超过25年者,其享受比例为:30%+(1992年7月前的缴费年限-25)×1%。
举例:钟某1967年1月参加工作,1990年调入本市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2006年9月退休。其1990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400元,1991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500元,1992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700元,1993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800元,1994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1000元,1995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1150元,1996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1300元,1997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1500元,1998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1700元,1999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1900元,2000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2100元,2001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2400元,2002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2800元,2003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3100元,2004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3600元,2005年各月的缴费工资为4000元,2006年1月至9月的各月缴费工资为4200元。则:
一、计算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一)计算自1967年1月至退休时的每月缴费指数 1967年1月至1992年7月共307个月缴费指数均为1; 1992年8月至12月共5个月的缴费指数=700/494=1.4170; 1993年各月的缴费指数=800/679=1.1782; 1994年各月的缴费指数=1000/881=1.1351; 1995年各月的缴费指数=1150/1023=1.1241; 1996年各月的缴费指数=1300/1209=1.0753; 1997年各月的缴费指数=1500/1378=1.0885; 1998年各月的缴费指数=1700/1532=1.1097; 1999年各月的缴费指数=1900/1726=1.1008; 2000年各月的缴费指数=2100/1920=1.0938; 2001年各月的缴费指数=2400/2162=1.1101; 2002年各月的缴费指数=2800/2352=1.1905; 2003年各月的缴费指数=3100/2551=1.2152; 2004年各月的缴费指数=3600/2661=1.3529; 2005年各月的缴费指数=4000/2706=1.4782;
2006年各月1至9月的各月缴费指数=4200/2706=1.5521;(2)计算平均缴费指数
平均缴费指数=(1×36+1.1782×12+1.1351×12+1.1241×12+1.0753×12+1.0885×12+1.1097×12+1.1008×12+1.0938×12+1.1101×12+1.1905×12+1.2152×12+1.3529×12+1.4782×12+1.5521×9)/477=1.0715(3)计算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706元×1.0715=2899元
2、享受比例的确定:
享受比例=30%+(25+7/12-25)×1%=30.58%
3、计算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2899元×30.58%=884元,钟某的过渡性养老金为884元。
(七)归侨退休的养老保险待遇
归侨员工退休时,月基本养老金与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待遇之和低于本市上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每月加发退休时本市上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5%的补助费。
(八)特殊工种
1、凡设有特殊工种的企业,应每年向市社保机构报送特殊工种名录。未按要求报送的,不予审核。
2、凡申请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企业员工,应按时向市社保机构申报。经审查后,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员工名单发还企业张榜公示10天。无异议的,则办理正式退休手续。
3、严格按照原劳动部和1985年至1993年期间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特殊工种名录审批提前退休,不得擅自扩大范围和跨行业参照执行。
4、对没有原始档案或原始档案没有记载特殊工种工作经历的,不得作为提前退休依据。
5、对于曾从事多个特殊工种岗位工作的员工,须按其从事其中一类(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高温、井下、有毒有害)工种的累计年限认定其办理提前退休所需的特殊工种工作年限,在任何一类工种岗位的工作时间都达不到年限要求的,不得办理特殊工种退休。不同类型特殊工种的工作年限不能累计计算。
(九)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
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每年7月份调整一次。具体调整比例根据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情况予以核定,由市劳动保障部门报市政府批准。
(十)退休员工指纹采验
企业员工经核准可以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后,于受理申报次月的第5个工作日前持一张一寸近期彩照到社保机构指纹采集点采集指纹。
退休人员每年应在本人退休的月份或之前的3个月内,在市社保局、各区社保分局、社保站或所属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指纹验证点提供本人的指纹;在市外居住者可采取指纹卡验证的方式;在国外定居者可采取我国驻外使领馆出具证明的方式;在港澳特别行政区定居者可采取港澳工联会出具证明的方式。为验证指纹或提供证明的,市社保机构自次月起停止支付养老保险待遇;退休人员补充提供指纹或证明后,市社保机构自次月起继续支付,并补付拖延期间停付的养老保险待遇本金。
第四篇: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发布日期:2009-03-29
收藏 本站 打印
本页 关闭窗 口
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1998年10月27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0年12月22日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6年7月26日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 《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企业员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深圳经济特区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条例所指的社会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
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鼓励、支持企业和员工参加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第三条 本条例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适用于特区内的企业(包括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下同)及其员工。
本条例规定的地方补充养老保险适用于依照本条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特区内的企业及其本市户籍员工。
企业及员工必须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
第四条 社会养老保险应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和保障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第五条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共济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管理模式。
第六条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市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养老保险工作。
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市社保机构)具体承办基本养老保险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事务。
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章 养老保险费的征集
第七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为: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其利息、基本养老保险费滞纳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合法运营收益、财政补贴及其他收入。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为: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及其利息、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滞纳金、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合法运营收益及其他收入。第八条 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员工的月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工资。但员工月工资总额超过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征养老保险费;本市户籍员工的月工资总额低于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计征养老保险费;非本市户籍员工的缴费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月最低工资。
第九条 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员工缴费工资的18%,其中员工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纳;企业按员工个人缴费工资的10%缴纳。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员工缴费工资的1%,由企业缴纳。
第十条 企业和员工应按月向市社保机构缴纳养老保险费,员工个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所在企业代为扣缴。
第十一条 养老保险费的缴纳采取由企业委托银行托收的方式办理。
第十二条 市社保机构应将企业和员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下列比例分别计入个人账户和共济基金:
(一)员工个人账户为缴费工资的8%;
(二)其余部分计入共济基金。
第十三条 1992年7月31日前调入本市的员工,其1992年7月31日前的连续工龄(没有按市政府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年份除外),视为缴费年限。
第十四条 1992年8月1日以后调入本市的员工不再补交共济基金和个人账户。
1992年8月1日至1996年6月30日期间调入本市的员工,已按市政府规定补交共济基金的,其补交的共济基金转入个人账户。
第十五条 1996年7月1日以后调入本市的员工,超过市政府规定的调工调干年龄界限的,应缴纳超龄养老保险费;缴纳后,其调入本市以前的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
超龄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办法和标准,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超龄养老保险费由调入单位缴纳,计入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第十六条 安置到本市的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及部队在编职工,其军龄(工龄)计算连续工龄的,视为缴费年限。但部队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 企业在取得营业执照后90日内,应向市社保机构办理养老保险登记及参保手续。
第十八条 企业依法转让、合并或分立的,其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及其滞纳金,由变更后的企业予以缴纳;企业另有约定的,由约定的企业缴纳。
企业依法破产或解散的,其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及其滞纳金列入第一顺序清偿。
第十九条 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成本中列支。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税前提取。
第二十条 员工个人账户积累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利息全部转入员工个人账户。
第二十一条 市社保机构每年定期对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年检,并对年检合格的,发给社会保险年检证。
企业在办理用工、调工、调干手续时,应提供市社保机构颁发的社会保险年检证;企业在租、购微利房时,应提供社会保险年检证。
第二十二条 市社保机构核查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情况时,企业应如实提供员工名册、工资表及其他有关资料。
第三章 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 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员工(含失业人员,下同),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退职条件;
(二)本市户籍员工在1992年7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缴费年限累计满10年;本市户籍员工在1992年8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非本市户籍员工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
第二十四条 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条件的员工,可向市社保机构办理领取养老金的手续,经市社保机构核定后按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五条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丧葬补助费、供养亲属的一次性抚恤金、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费。
第二十六条 1992年7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且在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员工,依规定退休时其月基本养老金的构成是: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
第二十七条 1992年8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且在2011年12月31日以前退休的员工,依规定退休时其月基本养老金构成是: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调节金
1992年8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期间参加工作,且在2012年1月1日后退休的员工,退休时其基本养老金构成按照第二十八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1999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员工,依规定退休时的月基本养老金的构成是: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第二十九条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和过渡性调节金的具体计发办法如下:
(一)基础养老金:以退休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缴费每满1年发给1%计算;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按退休时个人账户积累额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计算;
(三)调节金:为300元;
(四)过渡性调节金:2007年退休的为250元/月,其后每晚一年退休的递减50元;
(五)过渡性养老金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办法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和过渡性调节金由基本养老保险共济基金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在个人账户中支付;个人账户支取完毕后,由基本养老保险共济基金支付。
第三十条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待遇包括过渡性补贴和其他补贴,具体标准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第三十一条 退休人员具有本市承认的1992年7月31日前连续工龄的,按市政府有关规定享受工龄补助,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 归侨员工退休时,月基本养老金与地方补充养老待遇之和低于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每月加发退休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5%的补助费。加发的补助费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第三十三条 2006年6月30日前已退休的人员,其由社保机构支付的待遇不重新计算,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为五年过渡期,过渡期内退休的员工,按新办法计算的养老保险待遇低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养老保险待遇的,仍按原办法计发养老保险待遇。
按新办法计算的养老保险待遇高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待遇,且于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退休的,在原办法计算待遇的基础上,分别按新办法和原办法计算的待遇差额的一定比例加发待遇。具体比例由市政府另行规定。2011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按新办法计发养老保险待遇。
过渡期内,按原办法计算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时,凡涉及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统一使用2005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第三十四条 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参照本市机关同类人员养老待遇执行。
第三十五条 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其基本医疗保险费及地方补充医疗保险费由基本养老保险共济基金支付。
第三十六条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每年7月份调整一次。具体调整比例根据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情况予以核定,由市劳动保障部门报市政府批准。
第三十七条 员工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但不满缴费年限的,可以申请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积累额和一次性生活费,终结在本市的养老保险关系。
本市户籍员工的一次性生活费标准为缴费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的退休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非本市户籍员工的一次性生活费标准为缴费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的退休时本市月最低工资。
第三十八条 退休前离开本市的员工,养老保险关系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养老保险关系可以转移的,按规定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终结在本市养老保险关系;
(二)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的,经本人申请,可以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积累额,终结在本市养老保险关系;
(三)养老保险关系继续保留在本市的,本人重新返回本市就业并按规定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其实际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积累额可以累积计算;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时不满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项规定的缴费年限的,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积累额,并按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领取一次性生活费,终结在本市养老保险关系。
第三十九条 退休前出国或者赴台、港、澳地区定居的员工,申请办理养老保险终结手续的,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累额全部退还本人,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养老保险关系保留在本市,重新返回本市就业并按规定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其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积累额可以累积计算。
第四十条 员工或离退休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积累额可以依法继承。
第四十一条 在本市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死亡或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员工非因工死亡的,其死亡时符合供养条件的供养亲属享受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抚恤金。
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为:
(一)丧葬补助费为其死亡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
(二)一次性抚恤金以其死亡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供养亲属为1人的,支付上述基数的6倍;供养亲属为2人的,支付上述基数的9倍;供养直系亲属为3人及以上的,支付上述基数的12倍。
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四十二条 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离退休人员在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时,应向市社保机构提供银行账号。
市社保机构应依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养老金。
第四十三条 员工或离退休人员死亡的,其亲属应在其死亡后30日内,向市社保机构申报。
第四章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
第四十四条 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账户的开设须经市财政部门审批。
第四十五条 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市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第四十六条 市财政部门会同市劳动保障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制度。
市财政部门应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和决算。
第四十七条 设立由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和其他方面代表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机构。社会保险监督机构中的政府代表不超过代表总数的四分之一。
社会保险监督机构的组成、职权、议事规则由章程规定,其章程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社会保险监督机构对养老保险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和基金收支、使用、管理实行监督。
第四十八条 市审计机关每年应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定期审计,审计结果应向社会保险监督机构报告。
市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市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制度。
市社保机构应当设置社会保险费查询系统,方便企业和员工查询缴费情况。
第四十九条 企业应当按员工的实际工资总额向市社保机构申报养老保险缴费工资。企业每月应将本单位养老保险费的缴交情况向员工通报。员工有权向市社保机构查询养老保险费的缴纳情况。
第五十条 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迟交、少交和不交养老保险费的,员工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两年内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五十一条 市社保机构每年应定期将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结存、运用等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企业不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发出追缴通知书,责令企业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瞒报参保人数或缴费工资、不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或拒不提供有关资料的,市劳动保障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对企业处以50000元的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对干扰、妨碍市劳动保障部门、社保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单位和个人,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五条 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亲属逾期不申报造成多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多领取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市社保机构追回。
弄虚作假造成骗领、多领养老保险待遇的,骗领或者多领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市社保机构追回,并对弄虚作假的单位或者个人处以骗领或者多领金额等额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挤占养老保险基金的,对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七条 市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保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损公肥私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企业、员工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对市劳动保障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的,由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退休人员包括退休人员和退职人员。
本条例所称工资总额按国家有关规定计算;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最低月工资以市政府、市统计部门公布的数额为准。
本条例所称缴费年限为员工在本市实际缴费年限与视为缴费年限之和;本条例所称视为缴费年限,是指经本市劳动、人事部门批准正式调入本市的员工参加社会保险以前国家正式承认的原有连续工龄年限。
本条例所称原办法是指2006年6月30日前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本条例所称新办法是指2006年7月1日后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
第六十条 企业及员工在缴纳养老保险费及计发养老保险待遇时,所涉及的上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上半年交费和计发的,按上二年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下半年交费和计发的,按上本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
第六十一条 宝安、龙岗两区的养老保险参照本条例执行。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雇员、临聘人员,执行本条例。
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及其雇用人员、本市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参照本条例执行。
在本市就业的台、港、澳人员以及外籍人员的养老保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的实施细则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自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第五篇: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社保局网站)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发布日期:2013-01-04
第一章 总 则
收藏打印关闭
本站
本页 窗口
第一条 为了完善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和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社会养老保险包括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
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由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另行制定。
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办法,依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企业年金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社会养老保险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和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第四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职工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特区内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按规定的标准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具有本市户籍的(以下称个人缴费人员),可以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以下称参保人),具有本市户籍的,同时参加地方补充养老保险。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本条例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第六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负责特区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市社保机构)具体承办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事务。
街道办事处承办辖区内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第七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广东省内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依照广东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养老保险费的征集
第八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为:
(一)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其利息;
(二)基本养老保险费滞纳金;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合法运营收益;
(四)其他收入。
第九条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为:
(一)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及其利息;
(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滞纳金;
(三)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合法运营收益;
(四)其他收入。
第十条 职工每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为其上月工资总额;新参加工作、重新就业和新成立用人单位的职工首月缴费基数为其首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超过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缴费基数不得低于市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每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为本单位职工缴费基数的总和。
个人缴费人员在市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至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的幅度内自行确定缴费基数。
第十一条 职工每月按本人缴费基数的百分之八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每月按单位缴费基数的百分之十三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用人单位每月按职工缴费基数的百分之一缴纳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记入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个人缴费人员按自行确定的缴费基数的百分之二十一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百分之八记入个人账户,百分之十三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按缴费基数的百分之一缴纳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记入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
个人缴费人员直接向市社保机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
养老保险费的缴纳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人员委托银行托收。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每月如实向市社保机构申报上月每个职工的工资总额,并按月将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向职工通报。
个人缴费人员首次参保时应当向市社保机构申报个人缴费基数;需要变更的,应当及时向市社保机构申报。缴费基数为最低工资标准的,随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自动变更。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人员应当依照社会保险登记有关规定办理登记、年审、变更、注销等手续。
市市场监督管理、民政部门和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及时向市社保机构通报用人单位设立、变更、终止情况;市公安部门应当及时向市社保机构通报参保人员的户口登记、迁移、注销等情况。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依法在成本中列支。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依法在税前提取。
第十六条 参保人个人账户积累金额,依照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定计算利息,记入个人账户。
第十七条 市社保机构核查用人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情况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工名册、工资表、劳动合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登记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章 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八条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病残津贴、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不得重复享受。
第十九条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在本市申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一)按照国家、广东省有关规定确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为本市;
(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三)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满十五年。
第二十条 1992年7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参保人,依照规定退休时,其月基本养老金的构成为:
(一)统筹养老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三)过渡性养老金。
前款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取得本市户籍,且在本市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满十年的,依照规定退休时,其月基本养老金构成为:
(一)统筹养老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三)过渡性养老金;
(四)调节金。
第二十一条 1992年8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参保人,依照规定退休时,其月基本养老金的构成为:
(一)统筹养老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第二十二条 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的具体计发办法如下:
(一)统筹养老金:以退休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缴费每满一年发给百分之一计算;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按退休时个人账户积累额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计算;
(三)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乘以享受比例。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限未超过二十五年的,其享受比例为: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限乘以百分之一点二;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限超过二十五年的,其享受比例为:1992年7月31日前缴费年限减去二十五后乘以百分之一,再加上百分之三十。
(四)调节金:每月三百元;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指职工参加工作至退休时,缴费年限的每月缴费指数之和,除以缴费年限的月数,乘以职工退休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每月缴费指数的计算办法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 统筹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
个人账户养老金从个人账户中支付;个人账户支取完毕后,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
第二十四条 参加本市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按本市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享受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五条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取得本市户籍且具有归侨身份的参保人,其月基本养老金与地方补充养老待遇之和低于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每月加发退休时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五的补助费。加发的补助费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第二十六条 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参保人,其养老保险待遇参照本市机关同类人员养老待遇执行。
第二十七条 依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定将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本市的非本市户籍参保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时,在本市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满十年,且累计缴费年限满十五年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计发养老保险待遇;在本市实际缴费年限累计不满十年,但按照广东省有关规 定符合在我市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人员,依照广东省的有关规定计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八条 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未申请领取且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计算为缴费年限,纳入缴费指数的计算。
第二十九条 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情况,适当调整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条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具有本市户籍的参保人或者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定确定本市为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的非本市户籍参保人,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不满十五年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至累计缴费年限满十五年后,申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第三十一条 在本市参加养老保险后,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参保人,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可以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定领取病残津贴。病残津贴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
领取病残津贴的参保人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自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开始,停发病残津贴。
第三十二条 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满六个月的参保人或者退休人员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按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
第三十三条 参保人或者离退休人员死亡的,其遗属应当在其死亡后六十日内,向市社保机构申报办理养老保险关系终结手续。
第四章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四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以下统称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市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禁止挤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其他政府预算;出现支付不足时,由政府给予补贴。
第三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会同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制度。
市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
第三十六条 市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管理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市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检查制度。
市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制度。
市社保机构应当建立社会保险查询系统,方便参保人和用人单位查询其缴费情况。
第三十八条 市社保机构应当按将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结存、运用等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九条 市社保机构应当定期将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免费寄送参保人。
参保人与市社保机构约定,以登录社会保险个人服务网页、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形式获取个人权益记录的,市社保机构不再另行寄送。
第四十条 职工认为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两年内向市社保机构投诉、举报。投诉、举报超过两年的,市社保机构不予受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由市社保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市社保机构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对用人单位处欠缴金额等额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用人单位拒不提供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有关资料或者拒绝接受社保稽核的,致使市社保机构无 法核实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由市社保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用人单位上月缴费基数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作为当月的缴费基数收缴养老保险费;用人 单位尚未参保的,按照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作为当月的缴费基数征收养老保险费。超出职工个人应缴费部分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四十三条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为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参保手续,或者补缴养老保险费的,其行为无效。已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本金按原缴费渠道予以退还。用人单位有过错的,由市社保机构对用人单位处以违规人数每人一千元的罚款,并将用人单位的违规情况向社会公告;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参保人依法不应当享受或者超出其应当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市社保机构予以追回;单位、个人采取弄虚作假等方式骗取养老保险待遇的,由市社保机构处以骗取金额五倍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五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挤占养老保险基金的,由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六条 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和社保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养老保险管理、监督工作中未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对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市社保机构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所称工资总额为用人单位按月发放的劳动报酬。
本条例所称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为职工实际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之和。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及参保人在缴纳养老保险费及计发养老保险待遇时,所涉及的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上半年缴费和计发的,按本市上二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下半年缴费和计发的,按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
第五十条 在本市就业的台、港、澳人员以及外籍人员的养老保险,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出境定居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施行前,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未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超过法定强制追缴时效的,可以申请补缴养老保险费,并自应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滞纳金分别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其养老保险待遇结构、标准、支付渠道依照原有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 2010年1月1日至本条例实施前,在本市办理申请并按月领取养老金但未按国家转移接续办法计发相应待遇的参保人,按本条例规定重新计算养老保险待遇,并自领取养老金的当月起补发差额。
第五十四条 市政府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10月27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