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版社实行严格的三审制度.
上海的各出版社实行严格的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部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决审。
一些重要的书稿,出版社还增加审次,有的书稿约请社外专家或专业部门外审。对政治上敏感的、政策性很强的书稿,要报送上级机关审定。对涉及外交、民族、宗教、侨务等书稿,要送请有关主管领导部门审定。
一、初审职责
1.通读全稿,了解内容,发现问题,提出处理意见,认真写好初审报告;
2.对于符合出版要求而尚有不足之处的书稿,拟出初步的退修意见;
3.对于不合出版要求的书稿,结合复审意见,拟具退稿信稿;
4.继续审处作者修改后的书稿;
5.对经复审、终审同意采用的书稿,根据复审、终审的意见,对书稿作必要的加工整理;
6.经作者同意,编辑部(室指定,对书稿内容及文字作必要的修改;
7.审读校样及作者改样;
8.拟写采用书稿的内容提要、新书预告和广告稿;
9.检齐书稿及附件,负责办理发稿手续。
二、复审职责
1.通读(也可抽读部分书稿,审核初审提出的审稿报告,发现初审未发现的问题,核定初审的处理意见,写好复审意见;
2.补充和删改初审所提请作者修改的意见;
3.重审作者修改后的书稿;
4.审核初审加工整理或代作者修改的书稿,对未尽善处作必要的处理;
5.审定初审所提退稿意见,如同意,则签发退稿信;如不同意,则与初审讨论议处,或请终审裁定;
6.审核初审者、作者所看的校样;
7.审改初审所拟书稿内容提要、新书预告及广告稿;
8.检查初审整理完成后待发交出版部门的书稿及其所有附件;
9.复审对采用的书稿质量负责。
三、终(决审职责
1.根据书稿的性质及重要程度,通读或抽读部分书稿,审核原稿改动的部分以及初、复审对原稿的加工处理部分;
2.对初、复审的审稿意见和处理状况,作最后审定,或改正,或纠正,如有遗留问题,则退编辑部(室重新处理;
3.解决编辑部(室提请解决的问题;
4.对书稿政治质量负主要责任;
5.决定书稿是否采用,经初、复审的书稿是否可以发稿。
上海的各家出版社,严格坚持三审制度。大型出版社都设有审读室,组织具有编审、副编审职称的资深编辑担任终审工作,直接对总编负责。对某些专业性强的书稿,还要送请外审,组织社外专家学者协助复审或终审。这样做,保证了书稿的质量。也有的出版社三审制度不严,把关不紧,图书的差错较多,成为不合格产品,或者让有错误倾向的书稿出版,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退修和退稿
出版社三审过程中,对有些书稿因与出版尚有距离,需退请作者修改后才能决定的;有些书稿因各种原因不能采用的则作退稿处理。宋原放在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期间,经常对编辑进行“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的思想教育,要求编辑爱护作者、尊重作者,凡要退请作者修改的书稿或有的书稿必须作退稿处理的,都要慎重对待。在五六十年代,上海各出版社在这方面工作都做得比较好。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的社长、总编,都很重视做好退修和退稿工作,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工作规范。改革开放后,出版方面的法制逐步健全,作者和出版社之间也都有法可依。但在处理书稿退修及退稿方面还是存在着出版社对作者之间的感情上或者精神上的关系问题。
书稿退修,会有不同情况,有的要作大的修改,有的则是部分修改;有的要作结构上的修改,有的则是某些文字上的修改;等等。出版社在退请作者修改时,都要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有的作者接受出版社修改意见;有的作者可能会部分接受,部分不接受;有的作者可能不接受。出版社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处理。不论全部接受还是部分接受,都要经过协商后达成共识,并约定修改稿交稿日期,出版社也要承诺在修改稿基本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书稿发排、校对以及出书的时间。对作者不接受出版社退修意见的,经双方协商,再作退稿处理。
对退稿,一般来说出版社都采取慎重态度。有的出版社在收到自投稿后,即登记在册,并转交有关编辑部(室审读处理。视书稿篇幅约定答复作者的时间。经审读后决定退稿的,都要写出
退稿意见。有的出版社还规定,对自投稿的处理:要注意发现新的作者,要做到“退稿不退人”。有的编辑在处理退稿后,同作者还保持联系。对组稿约稿的书稿,因同出版距离太远,只能退稿的,出版社更是慎重对待。凡是能“抢救”的,尽量经退修后,争取发稿;实在无法“抢救”的,编辑部提出充分理由,做好作者工作,并酌付一定的报酬。有很多编辑拟写的退稿意见,本身就是一篇有相当水平的论文,使作者心悦诚服。但是,也发现有的编辑对被退稿的作者不够热情,三言两语的退稿信,被作者称之为“休书一封”。
据多年来的统计分析:自投稿的采用率,在10%左右,组稿的采用率,在90%以上。
1.选题
编辑通过市场调研提出出版内容选题,经过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或出版社选题论证委员会)的三级论证,最终由出版社选题审核委员会审批通过,报省一级新闻出版局批准。
2.选题报批
省一级新闻出版局依据国家《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政策对出版图书选题内容进行审批,确保有关选题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和《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新闻出版署[1997] 860 号)等法律法规,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内容,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实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即出版单位须向新闻出版总署专题申报备案,同意后方可出版。
3.组稿、编辑
选题经批准后,出版业务进入编辑环节。
编辑组织稿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直接与作者签约组织稿件,或委托作者(多为知名学者)
代理组织稿件。每一种图书,都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约定和保护作者和出版社双方的合作条件和权利。出版社拥有的是著作权人(作者)许可使用的专有出版权。出版合同通常包括著作权人允许出版社对其著作的使用范围、许可使用年限、出版社向作者支付报酬标准、付酬方式等。合同期限一般在3-10年。
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稿酬一般有三种方式: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版税和一次性付酬。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指出版者按作品的字数,以千字为单位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报酬(即基本稿酬),再根据图书的印数,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即印数稿酬);作品重印时只付印数稿酬,不再付基本稿酬。版税,指出版者以图书定价×发行数×版税率的方式向著作权人付酬;版税率一般是3%-10%。一次性付酬,指出版者按作品的质量、篇幅、经济价值等情况计算一个确定现金数额的报酬,并一次性向著作权人付清。
4.审稿、申报书号
审稿: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稿实行三审制,对稿件进行三个级别的审查,即责编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社长(总编辑)终审。三审后的书稿按齐、清、定的原则,发送出版社的出版生产部门,进入生产流程。
申报书号:
出版社总编室负责向出版业务部申请分配书号、条码并向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申请CIP(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数据,即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规定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内容、选取规则及印刷格式,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印张等。
每年12月,出版社将有关书号申请的各项材料,经由省新闻出版局报送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总署核定下一年度发给公司的书号数量。新闻出版总署将书号按核定数量经由省新闻出版局发给出版社。出版社按照所得书号数量,填写ISBN条码制作申请单,报送国家图书条码中心制作相应条码。出版社也可根据需要,定期、不定期或随时向省新闻出版局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请所需数量的书号。
在书号获批后,编辑人员填写《CIP数据申请表》,再由出版社总编室将《CIP数据申请表》报送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将编制完毕的CIP数据返给出版社,以备印载在图书上,做为版权保护的重要手段。
5.确定印数和定价
图书定价和印数由各出版社营销部连同责任编辑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分析确定。定价主要参考因素为成本、图书印数、同类书市场价格及该书目标读者群的消费能力。印刷数量的确定主要参考成本、定价及对该书销量的预测,一般每版图书的印刷数量划分为四种情况:3,000册至4,000册;5,000册至8,000册;8,000册至10,000册;或10,000册以上。一般来说,出版社主要采用较少印数、多次印刷策略,以降低出版风险、减少资金占用,加快周转。
6.排版和印刷
有关书稿经社长(或总编辑)终审签发后,由相关出版社之业务部门完成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并负责安排印刷商排版、印刷。出版社将达到印制标准的书稿发送到印刷厂,进行排版及制作清样,图书清样完成后,送出版社出版部进行校对,出版社将校对完的清样退回印刷厂,印刷厂按出版社所做的改动进行改版,这样反复三次,行业内称为“三校”,最后经该书责任核对、责任编辑和出版部主任审定签字,交社长(或总编辑)签批,返回印刷企业,进行印制、装订。
7.发行和销售
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般采用自办发行、独立发行、参加图书订货会等方式销售。
自办发行是由出版社与零售书店签订协议,一般由出版社将成品书从印刷厂发运到各书店。
独立发行是由出版社根据资质情况选择发行商,并与发行商(主要为图书批发商)订立批发协议,一般由出版社将成品书从印刷厂运送到批发商的仓库,批发商将书发送至其下游客户,批发商在约定期限内与出版社结清书款。独立发行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于发行商广泛的发行渠道和较低的发行成本,且图书销售回款有较好的保证。独立发行又可以分为包销和经销,包销主要以学生课本和畅销书为主,一般不允许退货;经销则是以一般图书为主,通常允许退货。
出版社每年定期参加的主要图书订货活动有:全国每年一度最大规模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书市,每两年一次的全国规模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此外,亦参加各类专业出版社订货会、民营书店联合举办的图书订货会以及各种图书团体采购活动等。近年来,还可以参加每年一度的国际最大图书展览——“法兰克褔国际图书博览会”。
出版社营销部及责任编辑负责策划、参与图书市场推广活动,主要形式有参加全国各大定期新书订货活动,在全国各种新书目录及《中国图书商报》上发布新书预告,组织作者到零售书店举办讲座、签名售书等新书推广活动,组织书评家发布书评等。
第二篇:严格实行他律
严格实行他律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如何才能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有效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党一直在努力探讨的重要政治课题。围绕这个课题,我们学校在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实践证明:要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单纯希望领导干部自身搞“灵魂矫正”、“良心悔悟”是不够的,必须以本单位营造的他律手段为武器,去对干部自律加以有力地引导、规范和推动,从而使领导干部自律成为真正的自觉行动。6年来,我们按照中纪委、省纪委和高校纪工委的有关要求,始终坚持并实践着这条以他律促自律的工作思路,使我校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思想教育,使领导干部树立廉洁光荣、腐败耻辱的荣辱观念,为干部自律提供内在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上一些落后、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领导干部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认为:少数干部的不廉行为,根源于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受到损害、荣辱观产生偏差,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旗帜鲜明地宣传廉洁光荣,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如果不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自律只会成为一句口号。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利用多种形式把思想教育摆在自律建设的首位,牢牢把握着自律建设的思想导向。
1、集中理论教育。连续6年来,学校每年都以学习班、培训班的形式,集中对处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反腐倡廉为主题的理论教育,少则一次,多则两次。每次学习,党委书记或纪委书记进行宣讲,在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多次培训班还组织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实际开展讨论,深化思想认识。如1998 年全党贯彻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在领导干部中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起步期间,党委适时举办了全体处以上干部学习班,在学规定、搞宣讲的基础上,大家就责任制规定的产生背景、必要性、重要性和深远意义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热烈讨论,较好地增强了全校领导干部抓好自律、管好廉政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克服了消极被动抓廉政的心理。次年同期,党委又利用处级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时机,再次就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其与每个领导干部的密切关系问题,组织处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讨论学习,使大家普遍从党员领导干部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的高度深刻认识模范执行廉洁规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类似的理论教育,对于领导干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从内心激发出人人都搞好廉洁自律的愿望,发挥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2.正反典型教育。我们以适时举行报告会、组织政治学习、举办宣传栏、编发《纪监审简讯》、印发教育资料等多种形式,用全国、全省乃至本校出现的廉洁方面的正反典型对全体干部进行宣传教育;对那些腐败和违纪案例进行深刻剖析,让大家认清不按廉洁要求办事给国家、人民以及个人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惨痛教训。这些年来,我们先后进行的诸如陈希同、胡长清、孟庆平和本校被处分者的大量反面典型教育,不仅使大家看到了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明确了违纪违规的可悲下场,而且普遍在思想上得到了深刻警戒。与此同时,我们还重视用正面典型引路,通过教育,公开树立廉洁自律的榜样。我们在宣传孔繁森、吴天祥等这样的全国、全省正面典型的同时,特别注重宣传自己身边的典型,以其更亲切、更感人、更易学的特征去感染和影响大家。党委书记、院长徐广文同志,作为党政一把手,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展现出很多生动感人的自律事迹,早在1997年就已成为原国内贸易部勤政廉政的典范。校纪委及时将内贸部编发的相关事迹材料在干部中广为宣传,让大家亲身感受学校领导人是怎样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默默为学校奉献的动人事迹。学校还对那些在自律建设中自觉抵制歪风、维护学校利益的人和事,公开表扬,树立正面典型。经常不断的正反典型教育,使领导干部对于廉洁自律问题上的对与错、优与劣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警示与示范相结合的典型教育,不仅提高了领导干部在自律建设上的思想理论修养,而且对于指导大家的自律行动发挥着有效的路标作用。
3.经常的个别教育。这种教育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部门主管领导对所辖范围的领导干部进行个别教育,二是主要校领导对各个方面的主管领导干部进行个别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通过纠正实际工作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以谈话的方式帮助干部把中央的廉洁要求与身边的具体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思想、作风和行为中消除不利于廉洁自律的做法。近年来,这种个别教育,在学校基本形成风气。这种经常的分散教育,由于针对的问题具体,效果普遍比较明显。在学校廉洁自律建设中,这种教育实际上成了领导干部将廉洁自律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加油站”。
围绕自律建设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使我校领导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要变化,按照自律要求办事光荣、违纪腐败可耻成为自律建设的主旋律。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全面规范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方式,为干部自律提供有效的控制力
经验告诉我们,上级制定的一系列廉洁规定,不可能包容基层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工作实际,要落实上级的自律要求,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工作规章制度。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制度建设。
1、干部人事工作方面。在干部任用、人事调配等问题上我们学校严格按上级规定办事,坚持标准、严格程序、集体决策。1995 年以来,我校陆续制定、修订了《党政干部管理(试行)办法》、《校内党政管理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实施办法》、《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人才引进优惠办法及管理条例》等多项制度,以保障干部人事工作的公正、公开。在各级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我们以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校内的《党政干部管理办法》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民主集中的原则,不搞临时动议或个别人说了算,对不符合条件或得不到群众认可的干部坚决不用。有一名教研室主任,工作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在同类教师中也较突出,在考察中大部分教师对其廉洁方面的表现表示不满,学校慎重考虑,没有启用这名干部。在近几年人才引进中,我们为了减少进人上的失误和防止工作中的偏差,首先确定了大量引进高级专业人才(教师)、严格控制行管人员调入的方针,然后每年的进人计划由各系(部)、单位与人事处商议后,交院长办公会讨论确定,最后由学校下达进人计划,并明确提出所进人员在学历、职称、学术水平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人事处按照学校规定的进人方针和程序,首先看有无计划,再看是否符合基本要求,然后让用人单位具体考核,确定是否引进,到年终还要检查进人计划执行情况,作为系(部)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
2、财务经济工作方面。面对大量的经济活动,我们以《公开招(议)标制度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强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依托,坚持对学校经济活动领域实行全方位的严格管理和监督,规范干部履行职责的行为。《公开招(议)标制度实施办法》规定学校对外的一切大型经济活动(无论是基建工程、物资采购,还是项目的发包、招租)必须实行公开招(议)标,由财务、校办、监审、工会和项目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集体负责整个招(议)标活动,并就招(议)标工作的立项审批、公开发标、标底制作、竞标对象、资格考察、中标者的确定等各个环节都提出具体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从工作程序和方式上为主管干部和经管人员指明了履行职责的轨迹,用集体决策取代个人拍板。招(议)标制度自1995 年实行以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质量好、效益高。在财务管理中,我们坚持实行全校财务集中核算,严格部门“一支笔”审批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堵塞财务漏洞,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最近,学校根据二级单位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亟待规范的实际,决定开展全校二级单位经济活动审计调查,目的是摸清情况,堵塞漏洞,同时为下一步建立全校会计结算中心奠定基础,又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科学化,促进了干部自律。
3、在职称评聘和福利待遇等方面我们以《教职工分调房管理条例》、《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原则意见》、《校内岗位津贴发放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来规范诸如分房售房、职称评聘、津贴发放以及评先评优等工作,坚持做到五公开(政策、数额、对象、程序、结果)、接受三监督(上级、执纪部门和群众),确保群众利益的公正性。过去容易出现的少数干部在利益分配时的滥用职权行为,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公开监督面前,基本被堵住。
正是由于学校注重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上及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各级干部正确履行职责提供了标准的行为规范,才使得干部在工作中都能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怎样做才符合要求,从而使各级干部在公务活动中都能依据制度严格廉洁自律,减少了不廉行为的产生。
三、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领导干部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为干部自律提供外在压力
尽管我校通过经常不断的教育为干部自律打下了思想基础,通过建立大量配套制度为干部自律提供了行为规范,但真正要让干部做到廉洁自律,还必须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对所有干部行为的检查和监督,督促干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是学校实施监督检查的主要职能部门,纪检、监察、审计人员多年来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坚持做到:
1、以“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的工作模式,实行对学校各项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检查监督,使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运用都处于组织的监督和制度的约束之下。无论是教职工的分房售房、职称评定,还是学校的招生工作,纪检监察人员总是全过程参与其中,了解工作政策、工作程序、工作进展,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及时纠正在各项工作中出现的履职偏差。
2、坚持在监督检查中维护制度的权威性。纪检监察部门为保证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坚持原则,在监督检查中,敢于顶真,对发现的违反制度的问题严厉指正,有效维护了制度的权威性。如在招(议)标制度刚刚推行的阶段,有的领导想介绍工程队,想让有关系的工程队中标,在纪检监审部门的建议下,党委作出了“校领导和参与招(议)标活动具体工作的干部一概不得通过私人关系介绍投标者;标底必须严格保密,对泄密人员严厉追究责任”的两项规定。在实施监督过程中,纪检监审部门又迅速总结出“抓竞标者资格考察,严防关系户和不合条件者参与竞标;抓竞标的核心环节,严格按公开公正原则确定中标者;抓监督落实环节,严密保证招(议)标项目圆满完成”等“三抓三严”的检查重点,确保招(议)标制度的严格执行。3、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纪检监察部门在对领导干部的各项监督检查中既不做“稻草人”摆样子,也不“打哈哈”走过场,而是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充分肯定制度执行中的长处,严肃指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被检查对象干有方向、改有目标,在接受监督检查中及时规范个人行为,逐步做到廉洁自律。如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工作中,根据学校制定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和《量化考核标准》,每年对各部门贯彻落实责任制情况进行l-2次集中检查,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们首先深入到各部门认真听取群众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反映,听取部门干部对自己廉政情况的汇报,然后将检查情况上报党委或书面通报或大会总结,公开向全校反馈,大张旗鼓地表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的好的部门,而对少数部门存在的责任制不到位的现象限期整改,促使干部廉洁自律。
正是这种经常、不断的检查监督,形成一种外在的环境压力,有效地督促了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严格按规章办事,在权力运用时严格遵守制度,客观上使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自然得以实现。
由于我们采取了思想教育、制度约束、加强监督三位一体的他律手段,从各个方面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了制约,才使得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成为一种必然。近6年来,我校紧紧抓住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这个目标,牢牢抓住权力制约这个核心,以校务公开为手段,以他律措施作保证,大力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使我校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呈现出良好态势,从而极大地推进了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第三篇:必须严格实行
必须严格实行‘九个一律’。”
对违章建筑和占用疏散通道的,一律当场拆除;
对“三合一”作坊,一律给予停产停业并从重处罚;
对厂区内未设置消防水源的,一律限期整改;
对消防设施停用或不能正常使用的,一律依法给予从重处罚;
对企业擅自提高车间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一律依法给予从严查处;
对无证经营且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隐患的,一律予以取缔;
对有证经营但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隐患的,一律吊销执照;
对阻挠整治、干扰执法的,一律立案查处;
对消防安全监管不力的,一律追究责任。
第四篇:德国严格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国外献血之二:德国严格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德国在1998年颁布了《输血法》,用以规范德国在血液采集、献血和对血制品的管理。其中规定,献血者年龄应该在18至68岁之间,体重在50公斤以上,每人每次最大献血量不超过500毫升,每两次献血间隔不少于8个星期。德国献血主力军在40岁以上,很多是有家庭的德国人,特别是五六十岁的德国老人也是积极的献血层。原来德国有献血年龄上限,但是现在取消了这个上限。如果不是初次献血者,多大岁数都可以献血。
德国的采供血机构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红十字会设置的采供血机构—血站,其工作方法类似于国内的血液中心;另一种是由大型医院附设的输血中心,此种输血中心以献血者定期献血为主。除了德国红十字会之外,国家和社区组织的采血机构,或者私人机构和大学组织的献血服务中心,甚至流动采血点也积极的参加到献血服务中来。
据德国红十字献血服务机构介绍,献血的主要来源于流动采血活动。85个以上的流动采血团队每年组织约14,000献血者捐献血液,大约占献血总量的93%,首次献血者约为7%,延期献血率约8%。
德国的团体献血者招募由信息技术(IT)支持,使用移动数据管理(MOBDM)系统。MOBDM系统会将体格检查及历次实验室检测不合格者屏蔽,保证只显示合适献血者。MOBDM系统允许献血者注册,献血者数量分配,献血数据文件和质量标准相关的文件。采血团队返回后,将数据传入主机系统数据库,午夜能达到实验室、生产部门、医生。
德国红十字会的数据表明,在德国,每天有大约15000名志愿者参与献血,每年累计500~600万的人次献血量才能够满足用血需求。采集的血液会用于医院的手术等必要医疗使用,此外还会供给制药和科学实验。德国每届联邦议会成立时,一些新议员就会集体为红十字会献血,以此宣传义务献血。另外,红十字会经常到企业和联邦军中组织集体献血。
德国在无偿献血宣传、献血者招募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管理上也十分严谨,制定了相应的操作程序,并提前做好计划,提前落实,对于招募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有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献血者招募有多种方式,网络招募因方便献血者主动联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经过长期有效地宣传招募,无偿献血已被市民广泛接受,并且已形成了预约献血模式。献血者均是提前预约而来,现场工作人员一般都很充足,场地布置、服务、休息等候等人文关怀方面比较到位。
德国献血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杜绝一切商业盈利为目的行为。在采血时,严格遵守自愿的无偿献血制度,任何机构不得以物质和金钱作为诱饵诱使或者强迫他人献血。因为担心献血者如果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去“卖血”,而不是伦理上考量社会义务,则很难保证所采集血源的安全和质量。如果在红十字会献血,志愿者只是象征性地得到一些食品或者纪念物,而在其他两种类型的献血中心,志愿者参考相关条件可能得到15~40欧元的补助。
尽管献血是无偿的,但是病人在德国用血却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一次献血所需的花费在100欧元左右,其中50%花费在血液采集、医疗人员报酬和宣传上,40%的费用用于血液检查、血液成分的分离和储藏与运输,另有不到5%属于管理费用。这些费用最终由患者和医疗保险公司承担。红十字会不能从中有任何盈利,反而在采集、处理和运输血液的过程中承担一部分费用。整个过程由国家机构(如财政部、地方审计机关)和其他独立的第三方机关进行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输血安全,建立了一套完善、系统、操作性强的质量管理体系,血液质量保证体系是在本国和欧盟所制定的输血相关法规、指南基础上建立的。如: 《德国血型: 鉴定和输血(血液治疗)指南》,《德国医师执业规范》,《欧洲共同体成分血制备、应用和质量保证指南》等。该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据了解,在质量管理方面,德国各地血站(乃至所有医学相关的实验室)所采取的措施和管理模式基本相同,各级血站的人员素质和设备、管理水平等差距不大。
德国血站的质量保证体系始终以如何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为中心,全面包括了影响血液质量的各个要素,特别是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监督机制,既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利于保证工作质量和血液安全。德国血液检测的项目多且要求高,采供血机构规定血液主要检测生化指标、传染性疾病标记、细胞计数、铁蛋白、血型和红细胞抗体,传染性疾病检测实施了核酸检测。红细胞抗体阴性的新鲜冰冻血浆须保存半年,该献血者再次经各项检测合格后,方可用于临床。同时,德国在献血和采血管理过程、血液成分的制备过程、实验室的检测过程、临床用血等过程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促使各个过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以减少操作失误,确保该国血液的质量和安全。为了保障血液安全,德国还实行了一种“自我禁止给人输血”制度。即每个献血者在献血后都必须在保密的情况下匿名填写一份问卷,表明是否愿意将自己的血用于给人输血。如果不愿意,那么他所献出的血就只能用作科学实验。这样,有过不利于献血的隐私病史或者经历的人,在例如集体献血的情况下,既可以满足其献血的愿望,又可保护其隐私,而且增加血液的安全性。在2005年德国修改《输血法》后,献血和输血的资料必须保存30年,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可以找到原因。
第五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姓名: 吕 利 萍 单位:渭南市华州区水政水资源办公室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摘要: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解决好水资源问题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
关键字:水资源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节水。
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水治理新思路,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在制度建设方面,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已基本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我市基本水情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二、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配置、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中的难点、问题与策略、措施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水资源管理是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支撑。在我市积极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也迫在眉睫。
1.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多部门分割管理
尽管新修订的《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但在实际管理中则存在多个管理部门分别管理水资源的各项事务,呈现多部门分割管理。目前,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主要由水利部门管理,水体的污染与防治则由环境保护部门管理,地下水监测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则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城市和工业用水,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由建设部门管理,农业用水、渔业水环境主要由农业部门管理,流域生态、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管理则由林业部门负责。在这种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各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责既有交叉又有缺位,各部门间只有分工缺少协作,没有形成多部门管理的整体效益,使我市水资源管理处于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流域与区域、农村与城市分割状态,不利于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
1.2水资源产权制度不健全
按照《宪法》规定,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即全民公共所有。《水法》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规定了依法取得取水权的条件,原则性地提及取水权可有条件转让及变更,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此外未对不同实体对水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做出其他明确规定。而对水资源的统一确权登记还未实施,基于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水权交易制度也只是刚刚起步。
1.3水资源生态功能管理缺乏
水资源同时具有资源性功能和生态性功能,但目前在对水资源的管理中没有把水资源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进行管理,往往侧重于其资源性功能管理,忽略了水资源生态功能管理,没有科学管控水资源的资源功能与环境功能,导致出现水源地生态破坏严重、水体生态修复能力下降、水体污染等严重的水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生活,限制经济发展,威胁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强化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资源综合管理
要顺应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发展趋势,将水资源管理纳入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建立起以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平台,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要结合当前中央关于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相关精神,推动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当前多部门分割管理的现状。因此,要积极推进符合大部制改革要求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整合涉及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有关部门,将水资源管理纳入自然资源部的管理职能,将水资源由多部门管理转变为单一部门系统管理,理清管理职能,消除多部门职能交叉和缺位,健全部门内部水资源管理协调机制,打破多部门间协调不利,配合不畅的局面。要按照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职能转变,努力实现五个“统筹”,实现多目标、多级优化综合管理。一是要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二是要统筹水量和水质管理;三是要统筹区域和流域管理;四是要统筹城镇和农村用水;五是要统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管理。
2.2建立水资源产权制度,发展水资源市场
按照十八大报告关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的精神,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完善定额标准,按照水源属性和用水户类型,科学核定取用水户的水资源使用权限,开展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在水权初始配置和流转过程中,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水权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的水权交易平台,明确交易规则,维护良性运行的交易秩序,建立便于操作的水权交易制度,共同推动水权市场交易的发展,进一步为发挥水市场的水资源配置基础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三、创新管理理念,促进水资源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一是继续完善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落实“三条红线”,严格实行“四项制度”,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和监控体系,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生态修复。要继续推行节约用水的风尚,加快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积极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落实水资源保护任务。三是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树立“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管理理念,坚持使用水资源付费的原则,按照全面反映市场供求、水资源稀缺程度、水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要求,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四是建立和实施水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推动建立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生态补偿协商机制,推动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五是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加快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工作,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和建设模式。
四、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水资源费的征收和利用
1、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包括土地、矿产和水资源在内的统一监测调查评价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监测网点,优化网点布局,重视包括水资源监测、水生态监测和城市水文监测等在内的日常监测工作,客观科学开展水资源各项调查评价工作,提高自动监测和服务管理能力。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将其纳入自然资源管理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提升水资源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
2、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 2、1 水资源费的征收现状
我国从 1980 年开始征收水资源费,我市范围内水资源费征收工作进展较快,征收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保护,也为全面实行水资源费征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不能否认,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新颁布的《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的征收范围,规定了水资源费标准制定原则,完善了水资源费征收和缴纳程序,并从促进灌溉方式的转变、树立节约用水意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对农业生产取水的水资源费问题作出了较为全面可行的规定。在《条例》的引导下,我国将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对国有大型水电企业恢复征收水资源费,农业生产取水要依法逐步开征水资源费。2、2新时期水资源费用途探析
《条例》规范了取水许可的管理和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同时其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征收的水资源费应当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部门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也可以用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根据水资源费的性质和对《条例》的理解,在目前水资源管理情势下,我国的水资源费应该绝大部分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从需要与可能看,目前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水资源费使用范围宜为:(1)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和政策、规划、方案和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加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政策法规的研究;水资源规划编制的经费补助;水量分配方案和水量调度预案的研究和编制经费等。
(2)行政许可的实施与监督,信息采集、监控与发布。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根据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需要,进行水资源补充监测的经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编和信息发布等。
(3)基础工作研究及新技术推广。如水资源调查、评价经费补助,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水资源保护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等。
(4)宣传、教育、培训、奖励与能力建设。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奖励资金,水资源管理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资金等。
(5)试点工作补助以及应急事件处置补助。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费补助,水源污染应急事件处置补助等。
《条例》规定,水资源费也可用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从对《条例》第三十六条的理解,相对“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用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不是水资源费的主要用途,应理解为小范围补助性质的。从需要与可能看,宜用的范围应是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前期工作经费补助、具有公益性的重要水源工程建设资金补助等,而非水利工程建设资金。
五、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1、加快节水型社会体制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健全取水许可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形成有利于节水防污的水价机制,完善节水法规体系建设等。
2、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自2006年开始在全国逐步开展节水产品认证制度的建立、实施和完善,实行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将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继续研讨和座谈,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鲜经验和成功探索进行交流,在有条件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召开经验交流会。
4、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课题研究。组织有关单位和试点地区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难题,特别是制度创新和关键技术,设立专项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5、加强节水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培训管理人员,从整体上提高我市节水组织和管理水平。重点对节水管理机构能力建设进行加强,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并组织部分人员进行工作交流。由水资源管理中心组织,有关单位参加。
6、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知识竞赛,普及节水知识。通过举办活动,运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普及和推广节水知识和技术,印发节水知识和技术的宣传册,开展节水型社会知识竞赛,使全社会的节水意识能够付诸行动,真正把节水落实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各方面。项目目标
六、水权制度体制改革,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水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水权制度体制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仅居民生活用水这一项,1997~2011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0%,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年均增长5.2%。
就像耕地一样,开发的多了,剩下可用的就少了。而且除去人为浪费的、供水管网漏损的特殊情况,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节水尤为迫切。
2014年,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水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召开水权试点工作启动会,在7个省区开展不同类型的水权试点工作,为全国层面推进水权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
水权就是对水资源的使用权,其流转通过交易实现。水权改革,是促进节水与可持续的有力举措。一方面,水权的分配体现节水理念。既严格按照各地的用水总量红线,又考虑各地现时的实际用水量、用水效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因素。另一方面,水权的流转实现节水升级。如果水权用完了,那么需要到市场购买,必然导致用水成本增加;如果用不完,则可以通过转让而获益,闲置的也不会累加。
说到底,水权改革就是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用效益激发节水的内生动力。我们还要明确水权交易条款,使流转公平合理;制定相关法律,保障群众的权益;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改革深入;建设节水工程和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水权改革势在必行。而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只在“世界水日”这一天才想起。
2、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水政监察队伍是水务部门唯一的一支执法队伍,自成立水政监察队伍以来,各级水政监察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为维护水事秩序、解决水事纠纷、查处水事案件、办理水行政许可及维护水利部门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在水法规的宣传贯彻、水利工程设施的依法保护和水事活动的监督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水利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2.1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虽然针对水利方面的法制法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宣传形式单一,且时间、地点集中,达不到广泛宣传的目的,仅限于“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日期间活动宣传,部门开展水事政策法规能力有限,而社会公众难以近距离接触水事方面的知识,这些因素直接增加了水政执法工作开展难度。
2.2运行机制不完善。自20世纪末建成水政监察队伍以来,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各项规章制度实际操作性不强,缺乏有效的运行监督体制,难以有效落实具体规范化建设,而且用人考核监督机制等不健全,不利于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2.3水政监察队伍发展建议 2.3.1加强水法制宣传,营造良好的水政执法氛围。重视水法制法规宣传普及教育,不仅要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法制宣传日”进行宣传,还要结合查处的水事案件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地方电视台、电视讲座、报纸等进行专家专题采访报道等,还可出动宣传车、张贴宣传画、标语、发放宣传单、小册子等,利用多样化的宣传形式、活动等增强社会公众水法制意识和观念,提高社会公众运用法律切实维护合法权益的思想认识,为水法律法规的执行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2.3.2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机制。结合水利部门及行业实际情况,健全并完善水政部门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水政监察队伍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水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和规范。同时加大对水政监察队伍监管力度,通过奖优罚劣,不断提高执法人员高度的责任意识,调动队伍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水政监察工作更规范、文明、高效。
2.3.3加强水政监察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水政监察队伍体制改革,从管理方面严格控制水政监察员入职制度,规范人员录用程序和制度,坚决杜绝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较差的人占据资源滥竽充数,导致监察队伍出现问题;同时还要加强水政监察工作管理,尽可能的避开地方行政干预,减少执法工作中出现人情执法、乱执法等混乱现象。
2.3.4提升水政监察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加强水政监察人员日常学习培训,积极参与各类相关法律知识和水政业务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水政监察他人缘执法能力,而且还要吸纳知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年轻优秀人才进入执法队伍中,带动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使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化,形成一支专业能力强、作风过硬、文明高效的现代水政监察队伍。
七、水资源管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水资源管理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有利于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以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满足日常的生活、生产需要。所以在水资源管理中引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有助于水资源的管理进入现代化、信息化的轨道。水资源管理信息化首先从取水户的电脑登记开始,建立“一户一档”的管理模式,对每个取水户的取水建立电脑信息档。将用水户的用水量、缴费状态、续费状况等集中在电脑中,方便了网上快速查询,全面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与效益。可以指导取用水户有效利用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并且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结束语:在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下,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各级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协调,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采取各种手段与措施,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这样,才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
参考资料:
[1] 张雪梅.浅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经济持续发展[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年版,[3] 曾群.国外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4).[4]《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