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的刑法保护研究综述

时间:2019-05-14 13:4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标志的刑法保护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标志的刑法保护研究综述》。

第一篇:地理标志的刑法保护研究综述

地理标志的刑法保护研究

法学专业本科**班:王**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 地理标志,是由“原产地名称”逐步发展而来的,在国际上被广泛运用于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的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等诸多领域。我国《商标法》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志,更是一种知识产权,它的出现,源于消费者对特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生产者对特色产品生产地域的保护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理标志刑法保护的欠缺问题愈加凸现。仿冒和滥用地理标志的现象屡屡出现,严重危害到市场管理秩序和广大消费者、权利人的切身利益。我国刑法规制的滞后性,导致现行刑法对严重侵犯地理标志权行为的制裁显得捉襟见肘。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对地理标志权刑法保护的现状、刑法介入地理标志权保护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加强对地理标志权刑法保护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地理标志、刑法、保护

地理标志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志,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之一。随着世界各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中,地理标志的商业价值不断上升,正日益成为企业提升产品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符合地理标志条件的产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有效的保护,在新的国际背景和市场条件下,加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和管理,对于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各国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法国于1919年5月6日颁布了《原产地名称法》(最近一次修改是1996年7月6日),对本国原产地名称进行全面的保护。在法国法律上,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有两大类:一般制度和特别制度。一般原产地名称权产生的程序有两种: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葡萄酒和烧酒适用特殊制度。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则运用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对原产地名称的保护。如日本《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假冒商品原产地的行为和使用使人误认商品出处的标志的行为,作为使人产生混淆或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加以禁止。因该行为而可能使营业上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人,可以要求制止此行为。如实施此行为的人是故意或有过失的,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和采取恢复信誉措施。德国商标法第99条规定了地理来源标志作为集体商标的可注册性,“不受第8条第2款第2项所述规定影响的,在商业中可以标明商品或服务地理来源的标志或标记可以构成集体商标。”英国商标法第37条规定:“某项商品的标志如果在贸易过程中适用于由某人证明商品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或其它特征的该项商品,同为经过如此证明的商品区别开,则该标志应作为有关商品的证明商标,申请人以所有人名义在注册薄A部办理注册。”美国商标法第4条规定:“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包括原产地名称,可按一般商标注册规定,与普通商标一样依本法注册并具有同样效力。此种商标由对其使用实行合法管理的某些人、国家、州、市等具名申请注册,注册后与普通商标一样,受到本法规定的保护”。西班牙在商标局之外,另设地位独立的原产地名称局,相关当事人可以通过选择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或选择申请注册原产地名称的途径来获得对原产地名称权的保护,如果当事人选择两种保护方式的,则可以获得双重保护。

二.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现状

我国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起于20 世纪80 年代, 主要通过原产地域产品和商标法模式提供保护。1985 年我国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开始将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知识产权进行保护。1989 年国家工商局在法国政府的要求下发布了《关于停止在酒类商品上使用香槟或Champagne字样的通知》, 履行了《巴黎公约》成员国的义务, 把 “香槟”或“Champagne”作为原产地名称给予了保护。1999 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 2001 年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局又颁布了《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和《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 对原产地域名称产品提供了法律保护。为了适应加入W TO 的需要, 2001 年修订的《商标法》将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予以保护, 规定地理标志可以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2003 年6 月1 日实施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对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申请的条件、申请部门、使用管理等作出了详尽的规定。2005 年7 月15 日, 由中国质检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开始实施, 该《规定》将原产地域产品改称为地理标志产品, 并明确规定: 原有法律文件中关于地理标志的内容与该《规定》不一致的, 以该《规定》为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同时废止(第28 条)。与TR IPS 协议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标准相比,我国现行立法已采纳了该协议第22 条第1、3 款及第23 条第1、3 款的内容, 基本达到了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最低标准。依我国《商标法》第16 条规定: 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 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 误导公众的, 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但是, 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这与TR IPS 协议第22 条第3 款规定一致。商标法第16条第2 款对地理标志所下定义的实质内容与TR IPS 协议第22 条第1 款内容一致。另外,《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条例》第9 条和第12 条分别吸纳了TR IPS 协议第23 条第1、3 款的内容, 对葡萄酒和白酒的地理标志提供了额外保护, 履行了TR IPS 协议第23 条第1 款赋予成员方的义务, 除禁止非权利人使用他人已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来标示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指地方的葡萄酒或烈酒外(第12 条), 还对可以彼此区分、不会误导公众的同音异义和同形异义的葡萄酒地理标志给予平等保护(第9 条)。然而, 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吸纳TR IPS 协议第23 条第2 款对酒类产品的特别保护, 也没有涉及TR IPS 协议第24 条第4、6、8、9 条所规定的在先使用、通用名称、姓名权使用和原产地国的保护等内容, 这些规定的缺漏不利于我国酒类产品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 也不利于保护那些已经在我国境内成为通用名称、或已在我国境内使用多年或获得注册的外国地名商标, 使这些商标面临相关国家异议的威胁, 因为我国法律并没有对这类商标提供法律保护, 而其他成员国没有义务保护在其本国不受保护的地理标志。

三.我国地理标志刑法保护的现状分析

我国知识产权刑事立法采取的是集中性立法模式,在现行刑法典分则第3章,即“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7节之中,规定了所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由于刑事立法的滞后,现行刑法关于地理标志权刑法保护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地理标志权的刑事法律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其一,我国在1979年《刑法》有关侵犯商标权的犯罪规定中设有“假冒商标罪”。此时的犯罪主体限定于与工商企业有关的直接负责人员,犯罪行为仅限于假冒商标。但当时在国内立法中还没有地理标志的法律概念,故不存在对地理标志权刑法保护的现实条件。在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将侵犯商标权的罪名改为“假冒注册商标罪”。

为适应WTO规则的要求,于2001年10月第二次修订的我国《商标法》首次在“法律”的层面上明确了地理标志的定义,并予以注册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的方式纳入商标法保护。但后来并无刑法修正案或司法解释予以明确规定对地理标志权适用刑法保护。司法实践中我们也难以找到侵犯地理标志权犯罪的实例。虽然依据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证明商标、集体商标,严重侵害地理标志权的也许可依法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但司法实践中落实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刑法保护尚有较大距离。尤其是对于那些未申请(或未核准)注册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地理标志就无法律依据给予刑事法律保护。

其二,有学者认为,假冒他人地理标志(包括未注册的地理标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如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将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根据《刑法》第140条,可根据情节处以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并处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处罚。此外,侵权人如利用他人地理标志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根据刑法第222条之规定情节严重的,可构成虚假广告罪,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在此,可将某些侵犯他人地理标志权的行为可作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罪、虚假广告罪的一种客观表现,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但笔者认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虚假广告罪二者与侵害地理标志权的知识产权犯罪在犯罪构成中的客体、客观方面及主观方面等具有重大差异,与真正着眼于保护地理标志权这一新型知识产权目的的刑法救济尚有较大差距。

其三,存在着对严重的商标侵权行为“以罚代刑”的问题,商标的行政管理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民事与刑事保护之间的配合协作机制不尽完善。民事侵权案件涉及犯罪的移送少是不争的事实。在审理地理标志侵权案件过程中,即使发现被告的侵权行为可能达到犯罪的程度,在原告没有提出刑事自诉的情况下,实践中几乎没有将审理中的地理标志侵权案件作为刑事案件移送的情况。此外,地理标志侵权案件刑事公诉和自诉两种诉讼方式的界限和衔接也不够明确。

我国加入WTO之后,自然要积极履行TR IPS协议中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规定,完善地理标志权的刑法保护。TR IPS协议第61条规定:“至少对于有意以商业规模假冒商标或对版权盗版的情况下,成员应提供刑事程序和刑事处罚。是否将刑事程序及刑事处罚适用于其他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则由成员决定。可采用的救济必须包括足以起威慑作用的监禁,或者罚金,或者二者并处;在适当场合,可采用的救济还应包括扣留、没收或者销毁侵权商品以及主要用于犯罪活动的原料和工具⋯⋯成员方可以规定适用于其他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刑事程序和刑罚,特别是故意实施并具有商业规模的情况。”可见,我国对于地理标志权予以刑法保护符合TR IPS协议对成员国的最低要求,这也是我们必然的选择。2004年12月及200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两次出台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降低了知识产权刑事追诉门槛,加强了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力度,使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基本符合TR IPs协议的要求。目前对已经注册为商标的地理标志依照商标法模式予以刑法保护是可行的,但对于尚未注册为商标的地理标志的刑法保护则处于空白,且对于其他形式的非法使用他人地理标志的行为难以实施刑法规制。可见,我国并没有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体系,我国对于地理标志侵权的刑事法律救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有法律空白。对地理标志的刑法保护方式、内容、程序等尚需进一步完善。

四.加强地理标志权刑法保护的思考

1.刑法典与商标法应尽快明确对地理标志权的刑事保护

地理标志权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权利,对其法律保护体系应当不断完善,尤其不能忽视刑事法律的调整。应明确地理标志权刑法保护的相关立法,改变理论上认定刑法典可对地理标志权予以刑事保护、但实践中难以实施的状况。

英国1994年通过的新商标法,规定了对商品商标、服务商标、证明商标及集体商标和“驰名商标”侵权情节严重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英国将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也予以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有效保护地理标志权,从这点上说,英国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比较全面。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如仍将地理标志纳入商标法体系保护,则在今后修改刑法典、商标法时明确规定商标权刑法保护对象包括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含未注册为证明商标的地理标志),如此,即可使地理标志权明确地受到刑法保护,又不至于在实践中理解适用不一。而应逐步形成刑法典与附属刑法相结合,公法与私法相呼应的全面保护地理标志权的法律制度。2.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立侵犯地理标志权的专项罪名

由于地理标志权与商标权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为凸显对地理标志权的保护,诸多学者建议对地理标志权进行专门立法。笔者认为,在条件成熟时,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建立统一的商业标志法,将《商标法》更名为《商业标志法》或《商标及其他商业标志法》,凸显对地理标志、商号和域名等商业标志的法律保护,还可考虑设立侵犯地理标志权的专项罪名。如此可解决侵犯地理标志权犯罪在犯罪构成、特征与认定及刑事责任等方面与其他侵害知识产权罪的差异问题。

笔者以为,未来设立的“侵犯地理标志权罪”应是指行为人违反地理标志管理法规,未经地理标志所有人许可,故意将他人的地理标志用作自己的同种产品的名称、商标、产品标记或用于广告宣传等,误导消费者,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该罪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均能成为本罪主体。就自然人而言,只要行为人达到了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侵犯地理标志权、达到犯罪程度的行为,即可构成犯罪。就单位而言,单位实施了侵犯地理标志权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实行两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通常情况下主体从事与地理标志使用人相同或相近产品的生产或经营。

第二,犯罪客体是国家有关地理标志的管理制度和他人的地理标志权。犯罪对象是他人已登记或注册的地理标志。此点需国家进一步明确地理标志的确认主体及效力等。地理标志无论是否注册为证明商标,均应得到同样的保护。

第三,行为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行为人应明知某地理标志为他人受保护的权利,且应当明知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权利,却希望或放任侵权后果的发生。“以营利为目的”不是侵犯地理标志权罪的必要构成要件,可能有些侵犯地理标志权的行为是为了损害他人地理标志产品的信誉。

第四,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侵犯他人地理标志权的行为。该行为通常表现为作为,而且其后果具有“复合性”特征。它不仅损害地理标志权人的合法利益,而且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该侵权行为破坏正当竞争,扰乱有序的市场秩序,损害社会利益。行为人为了谋求竞争优势或其他经济利益而将他人的地理标志用作自己的商品名称、商标、产品标志,或将其用于广告、产品宣传文件,误导消费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达到了情节严重的程度。

由于侵犯他人地理标志权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复杂而严重的,常可能由一般违法行为上升为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故我国在刑法中应设立侵犯地理标志权的专项罪名,明确规定侵犯地理标志权的刑事责任,方可有效地防止和惩罚违法犯罪行为。3.自由刑轻刑化,提高财产刑地位

我国现行刑法对可能侵犯地理标志权犯罪的法定刑规定主要采用罚金刑与自由刑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以目前的假冒注册商标罪为参照,刑法不仅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还规定“并处罚金或单处罚金”。不难发现,在法定刑中,采用主刑与附加刑并举的方式,实际上体现了自由刑和罚金并处的现状,从而使犯罪者在经济上不能得到好处,而且削弱犯罪行为人再犯罪的经济能力。尽管我国刑法中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法定刑的自由刑期设置均低于严重的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犯罪,与其他经济犯罪相当,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刑期规定普遍较高。如法国关于侵犯商标权的犯罪规定在《法国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商标法》第27条至34条,援引了法国刑法典第422 条和第423 条的规定,自由刑最高可处3年。从世界各国的刑法发展趋势分析,轻刑化将是一大特点。我国对于侵犯含地理标志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的犯罪,应将罚金作为主刑适用,改革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提高财产刑的地位,从经济上严厉制裁贪利者,同时考虑适时将法定刑的最高刑作调整,以最高不超过五年为宜。加强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安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在目前我国将地理标志纳入商标法保护模式的状态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管理地理标志的过程中,如发现涉嫌犯罪线索,进行初步调查并采取相应行政强制措施获取一定证据后,应尽快移送给公安机关,不能“以罚代刑”。公安机关在基本事实清楚时就应尽快立案侦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的,或者逾期不将案件材料移送公安机关的,地理标志权人可以提出异议,请求行政执法机关将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责令改正,限期移送,如果行政执法人员徇私情、私利,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案件,不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情节严重的,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加强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安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

在目前我国将地理标志纳入商标法保护模式的状态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管理地理标志的过程中,如发现涉嫌犯罪线索,进行初步调查并采取相应行政强制措施获取一定证据后,应尽快移送给公安机关,不能“以罚代刑”。公安机关在基本事实清楚时就应尽快立案侦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的,或者逾期不将案件材料移送公安机关的,地理标志权人可以提出异议,请求行政执法机关将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责令改正,限期移送,如果行政执法人员徇私情、私利,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案件,不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情节严重的,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结语

我国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有着众多的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制品及民族手工制品, 因此, 保护我国地理标志意义重大。除完善法律制度外, 我们还应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公众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意识, 防止地理标志被恶意抢注。同时, 我国应关注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发展动向, 及时作出反应, 并采取应对措施。有关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多边贸易谈判已接近尾声, 对我国来说, 将TR IPS 协议第23条的特别保护延伸到非酒类产品, 有利于我国特色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 并维护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利益。此外, 我国的烈酒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建立葡萄酒和烈酒地理标志通知及注册的多边体系, 有利于我国利用该体系保护我国国际市场上的酒类产品地理标志。因此, 我国谈判代表应以严肃、认真、慎重的态度参与各项讨论, 正确分析地理标志国际保护标准对中国的利弊, 综合考虑我国各具体产业特点和具体情况, 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汤宗舜.《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2]王作富.《刑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3]孔祥俊.《WTO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页.[4]吕薇.《知识产权制度挑战与对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5]杨志民.地理标志权刑法保护问题刍议.法学杂志.2008年第六期,66-68.[6]孙亚范.我国地理标志保护问题探析.农业科技管理.2008年10页第27卷第五期,81-84.[7]李顺德.《中国对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载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2),2002年版,第223页.[8]向玉兰.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现状及其完善之对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24卷第4期,60-64.[9] 董炳和.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97-98.[10] 吴学安.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新领域[J].中外企业文化,2007(2):21.[11] 吕国强.吴登楼.我国地理标志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学,2006(1):154-160.[12] 田晓玲.地理标志保护方式之我见[J].科技与法律,2006(1):84-86.[13] 王笑冰.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6.[14] 王笑冰.地理标志保护模式选择的几个问题[J].电子知识产权,2007(2):42-44.[15] 转引自董炳和.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641 [16] 谢冬伟.人世与我国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的保护[J].中华商标.2001.5.[17]孔祥俊.WTO 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95 ,197.[18] 李冬梅.知识产权法原理[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10.[19] 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721.[20] 转引自董炳和.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641.

第二篇:日本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

日本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

管育鹰

 2012-01-31 23:17:06

来源:《知识产权》2011年6月

作者简介:管育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地理标志制度起源于禁止在商品称谓或表达上明示或暗示其来源于非真实的产地、足以使公众误认的知识产权制度基本规则。日本长期以来主要采用《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来禁止虚假标示原产地的行为,以此来保护正宗地源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同时,其《商标法》中也不允许将没有显著性或者易导致误认的地名注册为商标。2005年日本修改《商标法》时增加了关于地域团体商标的规定,允许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人将地理标志注册为地域团体商标并依法使用。近几年来,将地理标志注册为地域团体商标加以运营已成为日本区域经济相关产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组成内容。

关键词:地理标志 地域团体商标 防御性保护模式 主动性保护模式

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客体之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第22条对地理标志的定义是:“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的标志”。这一概念涵盖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第10条第2款所规定的不得虚假标示的“原产地名称”或“原产地标识”。根据《TRIPS协议》第22条第2、3、4款的规定,成员国应当禁止在商品称谓或表达上明示或暗示其来源于非真实的产地、足以使公众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驳回或撤销未能表明商品真实原产地的地理标志的商标的注册;禁止字面真实但仍产生误导效果的地理标志使用或注册等。

日本在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早在明治32年(1899年)就加入了1883年的《巴黎公约》。像德国等欧洲国家一样,日本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制止经营者在产品上虚假标示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管这种原产地标识保护制度满足了《巴黎公约》的最低要求,但相比法国通过专门法来对原产地标识进行强化保护的制度而言水平要低。如果称法国那样的允许将地理标志注册成为专用商业标识的制度为主动性保护模式的话,那么日本这种不允许将地理标志注册专用、以防混淆误认为主要目的的制度可称为防御性保护模式。《TRIPS协议》通过后,日本逐渐认识到了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性。近几年来,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竞争和国内经济振兴的双重压力,日本在法律上不但继续保留禁止虚假标示及混淆产地标识的防御性保护模式,还增加了允许适格的主体按法律程序将地理标志进行注册,以寻求类似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更有力的主动性保护模式。本文将介绍日本现有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尤其是其在《商标法》中新增加的主动性保护模式并加以简要评述。

一、防御性保护模式

日本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长期以来采用防御性保护模式,其主旨是禁止虚假和欺骗性的原产地来源标示,相关条款散见于关于标签标示及广告、酒类产品标示、反不正当竞争、商标等方面的法律,但主要是《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和《商标法》。

日本的《不正当竞争防止法》最早于1934年公布,1993年全面修订。该法将虚假标示商品产地的行为明确列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即“在商品、服务及其广告中、或者在交易所使用的文书或信函中,对商品的产地、品质、内容、制造方法、用途或数量,或者服务的质量、内容、用途、数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信息标示的行为,以及转让、交付、为转让或交付而展示、输出或输入、在线提供将有虚假标示的商品或提供作虚假标示之服务的行为”。[1]根据此条款,假冒产地标识属于法律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不正当竞争防止法》相关条款,假冒产地标识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日本历来有在不产自某地的产品上使用该地地名而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防止法》所说的假冒产地行为的案例,典型的比如“京の柿茶”一案,该案判决认为:“京”字在日本通常被认为指京都,被告在并不是在京都制造、加工、且材料中也不含有京都出产材料的柿叶茶上标注“京の柿茶”或者“KYO-TO KAKICHA”文字的行为,容易引起对商品原产地、质量的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2]

日本于1962年通过了一部《不正当回扣及不正当表述防止法》,该法所指的“表述”是指经营者用以引导消费者的、关于自己产品、服务、交易条件等方面的广告或其它形式的表述,以及由公平交易委员会认定的其它任何与交易有关的表述。根据此法第4条,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不得对质量、标准及其他与商品服务的特质相关内容,作不符合事实的、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远比实际上的,或者比其他竞争对手的商品服务好得多的夸大性陈述;不得就价格等交易条件作出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远比实际上的或者比其他竞争对手的优惠得多的误导性陈述;其它被公平交易委员会认定的易被普通消费者误解的不合理、不正当表述。[3]从这部法律的本质上看,它规范的是经营者在交易行为中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兼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应当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起到明确禁止对包括商品服务地理来源在内的各种标识进行虚假表述的作用。

日本国税厅于1994年12月28日发布的《关于葡萄酒和烈酒名称的第四号通知》对酒类产品如何使用地理标志发布了新的标准。根据此通知,“地理标志”指的是来源于日本国内及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领域或该领域内某地区或地方的葡萄酒或烈酒,此酒类产品的质量、声誉及其他特点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地,因此禁止非来源地的此类产品使用该地理标志,包括诸如“地理标志+类、型、风味、仿”等词汇的暗示性使用或将地理标志翻译使用。酒类制造者和销售者“使用”地理标志的行为包括:将地理标志贴附于酒瓶或外包装上;转让、销售、进口、展示贴附了地理标志的酒瓶或外包装;将贴附了地理标志的酒类产品进行展示或发布广告、产品目录单、交易资料等。这一规定显然是日本为满足WTO于1994年通过的TRIPS对酒类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要求而作的,但也有例外情形,即在1994年4月15日之前某地理标志如果在该成员国已经被使用了10年以上、或在那之前被善意使用、或在其来源地所属国不再使用或不再受到保护的,则在日本不禁止使用。[4] 日本现行的《商标法》制定于1959年,其中规定仅由地名表示的商标不予注册,除非已获得显著性或识别性。[5]按照商标法的原理,所谓获得显著性,是指依法不予注册的标识通过使用已经获得了独立于该标识原义的“第二含义”,使消费者能够通过它识别出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根据日本特许厅(JPO)的《商标审查指南》,这种具有“第二含义”的标识必须在全国消费者的范围内获得众所周知的可识别性;同时,申请注册的标识必须与使用而获得第二含义的标识完全相同。在具体操作上,JPO判定某一标识是否获得第二含义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各个因素:[6]

第一,该标识使用在商品或服务上的事实;第二,使用开始、持续的时间、范围;第三,产品产量、销量、商业规模(比如店铺数量、销售区域、销量等);第四,广告的方式、频率、内容;第五,在一般商贸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出现的次数及其内容;第六,关于消费者对该标识认知度调查的结果等。

实践中,JPO可以接受的用以证明以上这些事实因素的证据包括:载有广告、公告的印刷物(如报刊杂志剪辑、目录、传单等);发票、发货单、订货单、账单、收据、账本、手册等;表明使用该标识的照片等;广告、广播、出版商、印刷商等机构出具的证明;商贸行业协会、商贸伙伴或消费者出具的证明;公共机构出具的证明(如国家或地方公共部门、外国使馆、工商管理所等);在一般商贸报刊杂志和网络上登载的文章;关于消费者对该标识认知度的调查报告(当然,还要从调查组织者、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等方面适当考虑报告的客观性)。

仔细分析JPO在适用日本《商标法》之“获得显著性”条款时的这些做法,我们会发现其对某一标识获得第二含义的认定标准比较高,尤其是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为消费者众所周知这一点,很类似于对驰名商标的要求。因此,如果属于法律规定不予注册的标识,要想通过JPO的审查被认定为获得了全国范围内众所周知的显著性而成为注册商标是困难的。就地名标识而言,一方面由于各地生活习惯有差异,地方特产销售范围相对较窄,要证明具备全国周知性很难;另一方面,考虑到日本文字中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罗马文字常常交替使用的事实,要证明某一地名的某一具体文字表达持续使用而已经获得显著性并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商标法》第3条第1款第3项所说的地名,并不局限于地理标志意义上的地名,而是包括任何可能导致误认来源的地名。比如,日本最高法院曾认定,尽管上诉人极力声明其咖啡不产自美国的佐治亚州(Georgia)、没有假冒产地的意图,但其申请的“Georgia”咖啡还是可能误导消费者,因此不得注册。[7]

在日本历史上,仅有少量的地理标志作为包含地名的标识被JPO认定已获得第二含义成为注册商标,比如“西阵织”(“西阵”为京都市西北部地名,是日本著名的高级和服生产中心区域,“织”是丝织物产品通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地名标识的注册往往还采取将地域名称与具有识别性的独特图形组合为一个商标来注册的方式,这样,JPO会更容易认为该标识具有显著性而核准注册为商标。不过,这样的注册商标对地域名称的独占性是很弱的,因为其他经营者只要不用该图形而只用该地域名称权利人就没法制止了。比如著名的“博多人形”注册商标就是由“博多(日本南部福冈县一地名)”+“商品名称(玩偶娃娃)”+“特殊图形(圆形围住娃娃剪影及文字)”组成的,这样的商标与纯地名商标,即“博多”,或地理标志“博多人形”相比,显著性要强得多;但是,却无法阻止他人在同样商品上仅仅使用“博多”或“博多人形”的文字及其与其它形状的组合作为标识。

从以上2005年日本商标法修订之前的法律框架看,日本一直以来主要是从禁止假冒产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或防止将产地标识注册为个体商标的角度对正宗地理标志产品的经营者提供一定的法律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将假冒原产地名称的行为和使用使人误认商品出处之标志的行为,作为使人产生混淆或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加以禁止,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有过错的行为实施人要求赔偿损失和恢复信誉等。这种保护方式侧重于从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角度保护原产地名称,但未明确赋予产地范围内的特定经营者一项明确、具体和积极的专用权。因此,只有拥有此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充分证据,利害关系人才可以请求法律保护。显然,这种保护的作用主要是消极防御式的,实施上也有难度,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正宗地理标志产品的经营者积极寻求保护的需求。因此,产品发源地的经营者更期望法律的保护能直接延伸到以纯文字表达为特征的地理标志以获得全面的保护,各地的政府也希望有这样的法律制度以保护其区域内的产品和提升当地品牌形象。

二、主动性保护模式

2002年以来,日本制定并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在“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日本十分重视拓宽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为振兴日本农业而增强对本土地区品牌的保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2004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白皮书中指出:“保护区域品牌不仅能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起区域性品牌还能消除假冒、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保障产品来源正宗、振兴区域经济。”[8]与此同时,日本媒体也持续报道有外国的假冒品自诩为日本著名的自产产品和高价产品, 比如熊本的樱桃蕃茄和枥木的草莓, 呼吁采取更强的商标保护措施制止此类恶劣行为,保护消费者、维护日本的农业利益。至此,地域团体商标的立法提上了日程。

2005年6月,日本对其《商标法》作了修订,允许具有较高财产价值的、由“产地名称+商品通用名称”(即我国所称的地理标志)组成的“地域团体商标”作为“团体商标”(即我国所称的集体商标)进行注册。[9]这一新法于2006年4月1日生效。根据修改后的日本《商标法》,“地域名称”指在地域团体商标注册申请之前该地的申请人(协会)之成员已经使用来标示产品原产地或服务提供地的名称, 包括与产品或服务紧密相连的地名及其简称。申请地域团体商标的主体可以是任何协会组织(须具有法人资格、依特定法律成立、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成员加入,或不得为潜在的成员增添比已有成员更苛刻的入会条件),以及符合以上这些条件的外国法人。可以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是由某协会组织或其成员使用,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知名度、能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或服务来源的识别指向该协会及其成员的商标。[10]既然放在商标法的体系里,法律对注册商标的保护措施,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禁令等,都同样适用于地域团体商标。要指出的是,与普通的商标不同,地域团体商标的权利是不可转让的。[11]此外,日本新《商标法》还增加了“先用权”豁免性条款,规定没有任何不正当竞争目的、在地域团体商标申请前即已经在日本市场的相同产品服务上使用与地域团体商标相同或相似标识的人可以继续使用该标识;但地域团体商标核准后权利人可以要求先用权人以适当的方式标示其商品或服务以免造成混淆。[12]这样,虽然法律上有先用权的规定,但先用权人的权利其实是很受限的,他们得权衡一下利弊,因为他们要行使先用权可能就得声明表示自己不是地域团体商标权利人(协会)的一员,这种情形显然不是先用权人所期望的。

从日本《商标法》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新增条款来看,此类地域团体商标的注册只要求“一定的知名度”,这比《商标法》修改之前其第3条规定的必须已经获得第二含义、取得全国性周知之识别性的地名商标的注册要容易、灵活。与此同时,从程序方面看,JPO也依据《商标法》的修改增加了关于地域团体商标审查的内容,使地理标志的注册相比前面提到的审查标准严格的地名商标容易。具体来说,日本《商标法》修改后,JPO在审查地域团体商标的申请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

第一,申请人是否满足主体要求。根据修改后的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地域团体商标的申请人必须是“协会”。此类“协会”须首先是法人,即依特别法设立的工商业协会法人以及相应的外国法人。自然人是不能申请的,商会、行会或各级政府也不能申请。同时,作为主体的协会组织应当是开放性的,即该协会必须允许符合条件的成员加入。协会成立所依据的法律规章必须规定该协会的成员资格面向所有符合条件者、不得无任何法律依据对拟入会者设置比现有会员更苛刻的条件。协会成员均可使用该商标。因为地域团体商标属于商标法体系,其使用的要求与普通的商标一样。

第二,如果已经由申请人使用、拟申请注册为地域团体商标的标识在注册后不打算让其新成员使用的,则不予注册。也就是说,即使原先该标识只有申请人在使用,但注册后凡符合条件的成员入会后也可以使用。

第三,地域团体商标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由某协会组织或其成员使用、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知名度、能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或服务来源的识别指向该协会或其成员”的条件。其中,“由某协会组织或其成员使用”的标识应当符合下面第四、五项的要求;“具有一定知名度”则应当符合下面第六项的要求。地域团体商标应当能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或服务来源的识别指向该协会或其成员。

第四,如果拟申请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是由申请人协会的成员正在使用的标识,则该标识是否满足“由某协会成员使用”的条件要考虑这种使用是否处于协会的管理之下。

第五,拟依据《商标法》第7条之2第2款申请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必须与正在使用的标识相同。在判断商标是否相同时可参照JPO对《商标法》第3条第2款的审查指南。

第六,尽管在个案中,商品或服务的种类、消费者群、交易活动状态等都可能不同,“具有一定知名度”指的是即使该商标不为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所公知,但至少应当为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者所知,比如为周边都道府的消费者所周知。关于周知的判断,可以参照前述第三项的规定和JPO对《商标法》第3条第2款的审查指南,只不过在范围上有所不同。

第七,如果拟申请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中的地名并不是《商标法》第7条之2第2款所说的地名,则不能依据此条款予以注册。

第八,地域团体商标指向的商品或服务种类参照《商标审查指南》第三章第十四部分对《商标法》第4条第1款(14)项的审查。

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规定:“地域团体商标可以仅由常见的商品通用名称和产地名称、指向申请人或其成员的商品或服务的字符组成;或仅由常见的商品或服务惯用名称和产地名称、指向申请人或其成员的商品或服务的字符组成;或仅由常见的商品通用名称和产地名称、指向申请人或其成员的商品或服务、以及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或者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来源地之字符组成”。

从这一规定看,地域团体商标由“产地名称+商品或服务的通用及惯用名称”组成,因此,缺少这两个要素或者包含其它意在扩展显著性字符的都不是法律所指的地域团体商标。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产地名称” 不仅包括现行行政区划中的地理名称,还包括以前的地名、县镇称谓、山川及海域的名称等,比如北海道、富士等。关于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商品或服务的惯用名称”,JPO给出的实例包括:以“織”或“紬” 表示丝织品或“和服腰带”;以“焼”表示“碗”或“茶杯”;以“塗”表示“筷子”;以“彫”表示“托盘”;以“細工”表示“篮子、箱子”;以“豚”表示“猪肉”;以“温泉”表示“提供洗浴客房”或“提供暂时住宿”的服务;以“梨狩り” 表示“提供梨园采摘”的服务等。另外,用以表示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字符若被消费者用来指向某一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的,则属于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比如,“天然あゆ”指天然香鱼、“完熟トマト” 指熟西红柿。还有,以下这些属于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说的“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来源地之字符”:如辅助表示来源地的“本場(产地)”、“特産(本地产品)”、“名産(地方特产)”,等;而那些不被认定为“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来源地之字符”的则不能包含在地域团体商标中,比如 “特選(精选)”、“元祖(创始)”,“本家(鼻祖)”,“特級(特级)”、“高級(高级)”等。[14]

这里,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产地名称”,指的是在地域团体商标申请注册之前,商品或服务来源地的名称,或者与商品或服务有密切关系而被认为是其来源地的名称;该名称或简称已经被申请人或其成员使用来作为商品或服务的标识。一个地域团体商标里的地名是否属于产地名称是根据具体情形来断定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文件证明,考虑商品或服务的类别、主要消费者、交易活动状况等因素。其中,商品的来源地,如果是农产品,指的是其生长出产所在地;如果是海产品,指的是其捕捞地或上岸所在地;如果是手工艺产品,指的是其主要加工程序开展所在地。服务的来源地,如果是提供温泉洗浴的,指的是温泉所在地。“与商品或服务有密切关系而被认为是其来源地的名称”的情形,则包括:原材料占主导地位的加工产品,其来源地指原材料生长出产地,如荞麦面条中的荞麦产地、砚台中的砚石产地;加工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手工艺产品,其来源地则指加工工艺开展地,比如纺织品面料加工地。

目前,日本国内已经认识到注册地理标志可以制止假冒、创建有吸引力的地域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地域性的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商贸服务的协会组织都为其知名的产品服务注册地理标志,典型的比如神户牛肉、热海温泉、仙台味噌、横滨中国城等。同时,此项修改也同时惠及国外的权利人,比如帕尔马火腿(Parma Ham)的商标注册申请在法律修改之前肯定会被以缺乏显著性为由驳回,因为帕尔马是公众知晓的意大利地名,而火腿只是同类商品的通称,这样的标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不应赋予商标专用权。在日本《商标法》关于地域团体商标的修订生效后,帕尔马地区的相关行业协会就可以据此申请并获得商标专用权。目前在日本已有“帕尔马火腿”、“加拿大猪肉”、“印度大吉岭茶”、“牙买加蓝山咖啡”等多个由外国行业协会组织注册的外国地理标志。

显然,日本《商标法》这一重要条款的增补,旨在通过合理保护地区品牌,增强地方产业的竞争力,搞活地区经济。同时,这一修改也充分表明日本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从原先的禁止虚假产地标示的消极模式转变为以允许主动注册使用的积极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对地理标志制度的运用日益重视,很明显地转向商标法体系下的积极保护模式,而且其保护的领域大大超出了传统的农业产品。目前在JPO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已经延伸至工业产品、加工食品、水产品、传统工艺美术品,甚至还包括温泉旅馆、中华街等相关服务业 [15]。截至2011年1月11日,JPO已经审核批准了467件地域团体商标(地理标志)。[16]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日本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考察,我们会发现其从消极被动保护模式转到如今的全方位保护,主要是基于其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思路。事实上,日本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保护、刺激其地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防止外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农产品仿冒。日本有相对完善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其农产品也跟其它轻工业产品一样有较高的质量:产自日本冲绳的大蒜,其价格是中国大蒜的十倍左右。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日本经济振兴计划的开展,其对地理标志制度的全方位运用已大大超出了《TRIPS协议》确定的范围,即葡萄酒、酒类产品。当然,《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确定的只是最低保护标准,各成员国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国情提高保护范围。日本在这方面显然走在各国前面。

不过,日本国内生产的农副产品无法满足其国民的全部需求;另外,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自古国际贸易十分频繁,有很多中国传统农副产品在日本享有较高的声誉。但是,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经营者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市场树立并拓展自己的地理标志品牌的重要性,使得一些地理标志在日本被淡化或者异化。比如,“绍兴酒”的日本市场一度被并非正宗来源地的产品占领;标示“上海蟹”、“天津甘栗”的产品则并不一定是地理标志产品,真正的地理来源地被忽略了且被出口港名取代。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农副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和中日经贸关系相互依存性的增多,我国的农副产品会越来越多进入日本市场。目前除镇江香醋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提出了国际申请并指定日本外,还尚未发现其他的中国地理标志在日本正式注册[17]。

与此同时,我国在地理标志制度建设方面问题仍很多。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资源,在一定区域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地理标志产品数不胜数、闻名全国甚至驰名世界的地理标志产品也远远多于日本。但是,迄今我国国内各个渠道注册的地理标志产品基本上仅限于农产品、食品、中药材,传统工艺品和其他特色产品、服务等都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地理标志品牌意识淡薄外,现有地理标志法律制度的不协调也令有意经营地理标志的地方产业无所适从。

以上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注释:

[1]日本《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不正競争防止法,1993年法律第47号)第2条第1款第13项。

[2]东京地裁平成6年(1994年)11月30日判决,转引自JPO网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shiryou/toushin/shingikai/pdf/t_mark09/paperO3.pdf。[3]日本《不当景品类及び不当表示防止法》,昭和37年(1962年)5月15日法律第134号。

[4]英文版本见(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wipo.int/clea/docs_new/pdf/en/jp/jpOl3en.pdf;此通知的依据是1953年第7号法律,即《酒税保全及酒业协会法》(酒税の保全及び酒类案组合等に关する法律)第86条之6,即财务大臣为了消费者利益和酒业贸易发展的需要等,可以就包括酒类标示在内的诸事项发布标准,一旦建立了酒类标示的标准酒业协会应即刻遵守。

[5]日本《商标法》(商標法,1959年4月13日法律第127号)第3条(商标注册要件)第1款第3项规定了不予注册的商标:“仅由商品的产地、销地、质量、原材料、效能、用途、数量、形状、价格或者生产、加工或使用的方法或期限用一般使用的方法表示出来的标记所构成的商标”:同时该法第3条第2款规定:“„„使用的结果,需求者能够辨认是属于何人业务的商品者,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可以进行商标注册。

[6]JPO《商标审查指南》第二章,关于第2条第2款“经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审查说明(2011年3月访问):http://www.jpo.go.jp/cgi/linke.cgi?url=/tetuzuki_e/t_tokkyo_e/tt1302-001.htm。

[7]日本《判例时报》1186号,1986年1月,转引自台湾政治大学网站(2011年3月访问): http://iip.nceu.edu.tw/iip/NEW-iip/database/2000_trademark/jpncase/2.7.pdf。[8]参见日本经济产业省网站,2004年报告第40页(2011年3月访问):http://www.meti.go.jp/english/report/downloadfilesgWP2004ke.pdf。

[9]日本《商标法》第7条是关于团体商标(即集体商标)注册的规定。

[10]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此条款于2006年增加,其它涉及地域团体商标的条款也相应增修。

[11]日本《商标法》第24条之2第4款。[12]日本《商标法》第32条之2。

[13]JPO《商标审查指南》第七章,关于第7条之2“地域团体商标”的审查说明:(2011年3月访问):http://www.jpo.go.jp/cgi/linke.cgi?url=/tetuzuki_ e/t_tokkyo e/ttl302-001.htm。

[15]参见JPO的网站资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cgi/link.cgi?ur1=/torikumi/t_torikumi/t_dantai_syouhyou.htm。

[16]参见JPO的网站资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torikumi/t_torikumi/pdf/t_dantai_syouhyou/this_week.pdf。[17]参见JPO的网站资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torikumi/。

第三篇:地理标志保护探讨

地理标志的政府保护及私权利救济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田美玉)

地理标志,又称原产地标志(或名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协议)第22条第1款将其定义为:“其标志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有关”。我国现行《商标法》也规定了地理标志的定义: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可见,地理标志是表明某一种商品来源于一成员方地域内,或此地理内的一地区并且该产品的特定品质、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的标志。其身份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知识产权。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为是民事权利,是一种典型的私权利。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属下的一种,自然属于私权,但无论从使用还是管理上,又不同于其他如商标、专利等纯粹的私权,法律同时为它提供了国家公权力的保护屏障。

我国对地理标志提供“双轨道”保护

目前,我国的法律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见诸于纯地理标志行政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细则》;作为商标保护: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16条,《商标法实施条例》,2007年《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文件。

我国于1993年修改的商标法实施细则(现已失效),将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纳入商标法律保护体系,据此,1994年国家工商局制定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规定“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和检测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商品商标或者服务商标”。2001年颁布实施的《商标法》第16条,加入了对地理标志保护的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但是,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前款所称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

标志。” 2002年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商标法第16条规定的地理标志,可以依照商标法和本条例的规定,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

由国家质监总局于2005年颁布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规定,对于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资格的生产者有规范性使用标准的约束,如果违反规定可能面临被注销、停止使用的风险;对于其他生产者使用与专用标志相近、易产生误解的名称或标识及可能误导消费者的文字或图案标志,使消费者将该产品误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行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将依法进行查处。

从上文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地理标志保护实行的是“双轨道保护”。即一方面国家质监部门通过公权力实施主动保护,另一方面,允许将地理标准注册为证明商标,申请人通过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设定商标权后,借助于商标法进行司法及行政保护,后者体现的是私权性质的保护。

“双轨道”保护的精神一致

首先,从申请人及使用人的资格来看,两条轨道是保持一致的。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机构或人民政府认定的协会和企业(以下简称申请人)提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人资格确认评定规范》规定,申请人应当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社团法人或者事业法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不接受政府、企业或个人的申请。申请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监督和管理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其产品的能力;

(二)具有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提供指导服务的能力;

(三)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而根据《商标法》及条例,如果申请注册商标中含有地理标志,而申请商品又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容易误导公众,是不予注册的。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及集体商标注册或要求使用的,必须具备规定条件,如集体商标是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符合使用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参加该组织或直接正当使用该集体商标;申请注册为证明商标以及要求使用的,亦需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由此看来,质监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与商标法及条例的规定从申请人及使用人的资格,也是保持一致,并未有明显冲突。

其次,公权力保护与私权利救济,二者并不冲突。

在我国,对地理标志实施的是公权与私权的双重保护,虽然从保护形式上看,两条平行轨道中的主管部门存在冲突,但从权利人的权利保护角度,反而是一种权利的加强。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体现的是国家公权力主动、强制性地介入地理标志的监督、管理及保护,《规定》要求各地质检机构依法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主动保护。对于擅自使用或伪造地理标志名称及专用标志的;不符合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和管理规范要求而使用该地理标志产品 的名称的;或者使用与专用标志相近、易产生误解的名称或标识及可能误导消费者的文字或图案标志,使消费者将该产品误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行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将依法进行查处。可见,质监部门公权力的主动、强制管理及权力干预,为地理标志的权利人提供了公权力保护的屏障。

而从商标保护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商标法排斥将地理标志申请注册为普通意义的商标,即《商标法》第16条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商标法实施条例》又规定,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使用该证明商标,控制该证明商标的组织应当允许。换言之,商标法虽然规定了申请人可以将地理标志申请为证明商标,但证明商标权利人并不能因此获得完全意义上的私权,依然存在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形。可见,商标法对地理标志保护的精神,与后来出台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是一致的,二者并未有明显冲突。如果质监部门对地理标志的监督使用未能尽其所能时,权利人也可以借助于商标法的规定,对侵权行为通过司法途径提起诉讼。可见,“双轨道”的保护对权利人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却是加强了权利保护的屏障。

“双轨道保护”缺乏统一,分工不明确。对地理标志的使用及管理,需要尽快出台更完善的法律文件,为地理标志的保护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

我们认为,从保护精神的层面,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二者殊途同归,但在保护形式、管理部门以及规范性文件中,以及在管理及保护的细节操作中,仍然存在混乱。例如在质监部门的管理中,一旦认定了一项地理标志,便已排除了符合规定条件的第三方继续使用该标志。而商标法中则保留了在先权利人的继续使用权。曾经在媒体上见诸报端一度成为关注焦点的“三华李”一案,便是典型的个案。在翁源县获得“三华李”地理标志保护之前,如果“三华李”经过几十年的推广种植,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品种名称,遍布岭南其他区县并大规模种植推广,其他地区销售的“三华李”称谓已深入人心,“三华李”的地域性称谓已逐渐淡化或弱化,此时再就“三华李”单独授予翁县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已违反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设立的初衷。即使“三华李”已被认定为地理标志,未来也不应否定其他已形成规模及知名度的区县继续使用该名称,否则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以及产业发展,而是应通过其他方式予以纠正。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丰富的独特品质的农副土特产品,而这种品质往往是由当地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保护地理标志,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对于促进我国农副土特产品产业化及市场化,大力发展地方农业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地理标志的保护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尚属新生事物,但其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在各部门间合理分工,指定完善的保护规范,是健全地理标志保护的首要工作。同时加强地理标志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意识,保护地理标志所有人的正当利益,也是我国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议各部门能通过圆桌会议,将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出台统一、完善的保护规范,以健全其法律保护体系。

第四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第 78 号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经2005年5月1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7月15日起施行。

局 长 李长江

二〇〇五年六月七日。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规范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和专用标志的使用,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包括:

(一)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

(二)原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受理、审核批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各地质检机构)依照职能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第五条 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应依照本规定经审核批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必须依照本规定经注册登记,并接受监督管理。

第六条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遵循申请自愿,受理及批准公开的原则。

第七条 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应当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的要求,对环境、生态、资源可能产生危害的产品,不予受理和保护。

编辑本段第二章 申请及受理

第八条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机构或人民政府认定的协会和企业(以下简称申请人)提出,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第九条 申请保护的产品在县域范围内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跨县域范围的,由地市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跨地市范围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

第十条 申请人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有关地方政府关于划定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建议。

(二)有关地方政府成立申请机构或认定协会、企业作为申请人的文件。

(三)地理标志产品的证明材料,包括:

1.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书;

2.产品名称、类别、产地范围及地理特征的说明;

3.产品的理化、感官等质量特色及其与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之间关系的说明;

4.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包括产品加工工艺、安全卫生要求、加工设备的技术要求等);

5.产品的知名度,产品生产、销售情况及历史渊源的说明;

(四)拟申请的地理标志产品的技术标准。

第十一条 出口企业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向本辖区内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提出;按地域提出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和其他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向当地(县级或县级

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

第十二条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照分工,分别负责对拟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提出初审意见,并将相关文件、资料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编辑本段第三章 审核及批准

第十三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收到的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的,由国家质检总局在国家质检总局公报、政府网站等媒体上向社会发布受理公告;审查不合格的,应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申请有异议的,可在公告后的2个月内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

第十五条 国家质检总局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的特点设立相应的专家审查委员会,负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技术审查工作。

第十六条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审查委员会对没有异议或者有异议但被驳回的申请进行技术审查,审查合格的,由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批准该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

编辑本段第四章 标准制订及专用标志使用

第十七条 拟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应根据产品的类别、范围、知名度、产品的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因素,分别制订相应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管理规范。

第十八条 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草拟并发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国家标准;省级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草拟并发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地方标准。

第十九条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质量检验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指定的检验机构承担。必要时,国家质检总局将组织予以复检。

第二十条 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应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或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申请书。

(二)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产品产自特定地域的证明。

(三)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上述申请经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或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审核,并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合格注册登记后,发布公告,生产者即可在其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编辑本段第五章 保护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各地质检机构依法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保护。对于擅自使用或伪造地理标志名称及专用标志的;不符合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和管理规范要求而使用该地理标志产品的名称的;或者使用与专用标志相近、易产生误解的名称或标识及可能误导消费者的文字或图案标志,使消费者将该产品误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行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将依法进行查处。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可监督、举报。

第二十二条 各地质检机构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范围,产品名称,原材料,生产技术工艺,质量特色,质量等级、数量、包装、标识,产品专用标志的印刷、发放、数量、使用情况,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设备,产品的标准符合性等方面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资格的生产者,未按相应标准和管理规范组织生产的,或者在2年内未在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上使用专用标志的,国家质检总局将注销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注册登记,停止其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并对外公告。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有关法律予以行政处罚。

第二十五条 从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人员应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得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不得泄露技术秘密。违反以上规定的,予以行政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编辑本段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国家质检总局接受国外地理标志产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注册并实施保护。具体办法另外规定。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5年7月15日起施行。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同时废止。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中关于地理

第五篇: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分析

浅析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

摘要:利用农业政策学中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进行分析,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自己的观点。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从该政策的历史沿革、政策要素分析、政策系统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从制度角度重点论述该政策在制定执行中的问题、矛盾。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政策分析 制度

1前言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从纵向划分来说属于农业生产政策和贸易政策。因为农产地理标志保护的内容是在特定地域生产出的农作物,而政策发挥作用的领域则是在销售流通领域,从后文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从横向划分来看,此项政策是农业法规、行政指导政策。在叙述此项农业政策之前,有必要阐述清楚相关的概念。

1.1 相关概念:

1.1.1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由于不同主体的价值判断、思想理念,侧重点不同,对于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与贸易(包括假冒商品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PRIS协议)第22条第1款规定:所谓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是指能识别某一种商品来源于某一成员方领土内,或该领土内的一个区域或地方的那些标志。设若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基本上能归因于该地理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可见,对于地理标志的认定,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是一种指示性标志,标志着特定的地域、地区或者地点。(2)地理标志必须与商品特定的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相关联。(3)地理标志依附于特定地理区域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1.1.2 产地标记

也有人译做货源标志,是 1883 年的巴黎公约和 1891 年的马德里协定最早使用的术语,虽然没有下定义但是从这两部国际条约,国内学者依据协约推导出产地标记的大概含义。“产地标记指标示某商品来自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文字、象征或图形,但是其本身并不强调带有地理标志的商品的特定质量或特点”其主要目的只是在于向消费者说明该商品的制造地,起到的是一种地理指示作用。1.1.3 产地名称

早在 1891 年的马德里协定中就已经有了原产地名称最初而模糊的概念,但是明确的定义出现在里斯本协定中:“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另外知识产权组织的描述如下,“原产地名称是地理标志的一种特殊类别,用于那些单纯或基本上是因产品生产的地理环境而具有特殊品质的产品上。” 1.1.4 集体商标(Collective Trademarks)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标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现行《商标法》中规定,地理标志可以作为集体商标注册。显然集体商标与地理标志都涉及商品的质量和信誉,都孕育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无形资产。

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产地标记的外延最广,其只是指示说明产品的来源而已,包括了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其次是地理标志,地理标志是一种降低了要求的原产地名称,即原产地名称包含于地理标志。而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显然将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合二为一了。2 政策历史沿革

2.1历程回顾

“货源地标记” 首次出现在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及1891年《制止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识马德里协定》中。“原产地名称”首先出现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20世纪90年代,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首次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纳入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从而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要从我国加入以上公约开始。

从1985年我国正式成为《巴黎公约》成员国开始,我国逐步开展此项政策。1986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关于在酒类商标标志上使用原产地名称的通知》;1993年人大常委会修订《商标法》并颁布《产品质量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初步对地理标志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对伪造产品行为进行禁止并对处罚作出了规定。

1993年修订的《商标法实施细则》;1993年《农业法》将农产品地理标志概念法定化;1994年工商局发布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并对两者进行了界定;1996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对“库尔勒香梨”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99年针对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实践中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借鉴法国的模式并颁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原产地域产品的通用要求》,初步形成了我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法律体系;1999年12月7日,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2001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主要是针对原产国的规定,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原产地域产品的规定;

2001年12月l日新修订的《商标法》进一步对地理标志作了规定;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划,它整合了原来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为地理标志产品的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2001年12月由于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一,TRIPS协定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各项规定自动在我国生效;另外合并后的国家质量监督检测检疫总局于2005年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统一了术语并明确了地理标志产品范围。我国对地理标志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形成了;2004年12月07日,农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实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2005年质监局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将原产地域产品改称为地理标志产品,取代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经2007年12月6日农业部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7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11号发布,从2008年2月1日起施行;2008年8月8日,农业部组织制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2阶段划分

国内有学者将以上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从 1985 年我国正式成为《巴黎公约》成员国开始到 90 年代初。这一阶段的保护措施较弱,其出发点主要在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产品质量,而不是从地理标志自身角度把其作为一项知识产权,也不是从生产者的角度把地理标志当成一项财产权看待。

2、发展形成阶段,从 1993 年修订的《商标法实施细则》开始到2001年10月份。通过这一阶段我国由工商局和质检局共同管理、保护地理标志的模式基本形成。

3、进一步发展阶段,从2001 年 10 月我国对《商标法》进行修订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地理标志保护的各部门法规更为完善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和市场实践的问题也更为明显。

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历史沿革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政府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日益看重;

(2)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具有法律和部门规章两种形式;(3)农产品地理标志历史上经历了单部门主管到多部门共管的过程。3农业政策学说体系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分析

3.1政策问题

所谓政策问题是指政策制定者所理解的社会现实状态与政治理想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这里,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列在“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条目下,可见政策制定者意图的理想状态是:农村市场体系健全,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并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足够;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能够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冲击。政策制定者希望借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实现以上理想状态。

而当前现实状态是: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不完善,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足,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措施缺乏有效性。这也就是农业结构问题的体现,农业结构问题是先进国型的农业问题,我国是否处于先进国家尚有争议,但是农业结构的问题在我国确实是存在的,当然,这不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原因,而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还有多方面的结构问题需要改善。

因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初衷是多方面的,包括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级食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农产国际贸易等。只要观察从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放在那些条目之下,就不难发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制定实施对多方面有利,但是也存在对其作用性质认定不明的问题。

3.2政策背景

首先,中国拥有数量品类众多的名优特农产品。由于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国土面积广阔,各地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造成风俗习惯与农业生产的差异,从而各地都有各自特色的农产品,而且这些农产品的品质特征与产地的自然或人文因素具有密切联系,是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要求的。这给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提供了保护客体。

其次是相关法学、经济学理论要求。西方经济学界中,Peter Drahos的工具主义理论、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布坎南俱乐部理论等均构成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理论基础;从公共物品角度分析,可以制止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再次是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地区名优特产品的需求增加,供应该种农产品的供应商自觉地要采取认证方式防止冒牌。

还有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食品加工业不断发展,但是食品质量监管却跟不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导致频频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使产品生产自觉履行保质承诺,否则将影响其自身声誉,这种将产品名誉产权化的做法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

再者就是我们己步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在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农产品面临巨大挑战。在国内外市场上,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来自价格、绿色壁垒、技术壁鱼等多方面的激烈的竞争。而且多哈回合谈判中止的原因就在于对产权问题的分歧,最大的产权就是农产品知识产权,可见对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是各国的共识,我国不应忽视。

最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在包括专利、地理标识、植物新品种等农业知识产权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垄断地位,使得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大的技术竞争优势。

以上六点可以构成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3.3政策目标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可将政策目标定位为: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注册为基本手段,积极挖掘开发和利用特色、优质农产品地理资源,加强产地环境检测和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标准的制定,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的力度,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4政策方案

农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实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2005年质监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内容可以看做是不同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不同政策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法规的内容,可以总结如下特点:(1)尤其看重被保护农产品的品质认证;(2)各规章都强调其颁布部门的作用;(3)规定内容十分全面;

(4)缺乏对保护失效的维护条款。我认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政策方案还需要更强调保护失效问题的解决以及假如与其他部门关系的相关规定,而这仅仅靠单一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需要一个跨部门的、无偏的委员会统一进行政策方案的制定,并形成统一的法规性明文规定,以更好指导具体的保护工作。

4、政策系统分析

4.1政策系统主体分析

4.1.1政策规划和政策制定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担当政策制定的根本主体,国务院之下的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农业部为直接制定主体。同时,牵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制定主体也应包括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4.1.2政策实施和执行主体

根据不同法律规章,存在多实施执行主体: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农业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农业(农林、农牧、农林渔业)、农垦、畜牧兽医、渔业、乡镇企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等);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国家商标局及其下属部门;国家质检总局及其下属部门。

4.1.3政策监督主体

负责保护、监督和使用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包括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人;根据《地理标志保护规定》包括质检机构;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包括各级农业主管机构。同时还有其他的监督主体:如舆论、民众、高校研究机构等。也就是说,政策的监督主体像政策的执行实施主体一样,也是多样的。

4.2政策客体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就是为了保护特色农产品资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它的干预客体就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售的整个产业链条。从而我们看出这既是作为发展政策的农业政策又是作为安定政策的农业政策。作为发展的农业政策可以鼓励新技术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并且可以带来金融支援;作为安定政策的农业政策,体现在基于市场分割的价格调整,特色农产品在销售中处于卖方市场,通过卖方的市场定价,可以有效熨平同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

4.2.1目标群体

其中一个目标群体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所在区域的生产者群体。政策针对的目标群体之一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所有者。标志所有者通过生产销售带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可以是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一方面提高产品价值,使生产者获得更多利润,一方面确保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的品质是符合其承诺的,可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另一客体是农产品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者想要消费的是有质量安全保证的,确实拥有所保证的由产品所在地自然或人文因素影响的品质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加盖地理标志图标,可以让受保护农产品与其他同类农产品显著区别,让消费者方便购买,并能够保证消费者的相关权益。

4.2.2影响群体

主要是接近被保护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其他同类农产品生产者。同一范围内某区域的同类农产品生产者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加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目标群体范围,那么可能导致如下现象:(1)若这些同类农产品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与受保护农产品具有同样的品 质,那么可以说这些同类农产品生产者丧失了原本应拥有的利润,形成机会成本。

(2)由于很多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名称由所在行政区的地名命名,而根据商 标法的规定很难对地名命名的商标进行保护,因而在很多地区出现非受保护农产品生产者打着地理标志名称销售农产品,一旦被问及时,其会说这只是表明产地而已,不是侵权。可以说这是一种搭便车行为。具体的案例有红岛蛤蜊和西湖龙井等案例。

从而这里就有政策瞄偏的问题,一是政策目标群体覆盖不全,二是未能排除搭便车者

4.2.3公共问题

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本文讨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是属于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研究范畴的,公共问题自然就是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4.3政策环境

4.3.1地理自然环境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区划多样,具有悠远的农耕文明以及深厚的饮食文化,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将使我国农业发挥显著的比较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生物资源丰富。经过多年驯化,农业开发利用的栽培植物、畜禽、鱼类、食用菌、昆虫等已达到1万多种,培育出了众多适宜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品质特性的栽培和养殖品种。同时,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小气候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产品特有的品质特征。

4.3.2经济环境

近年来,各地立足于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子,大力发展地域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具有地域历史文化、品质特色的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2005年,食用菌生产量421.3万吨,占世界产量70%以上;茶叶出口28.7万吨,创汇4.84亿美元;中药材种植面积121.33万公顷,出口19.8万吨,创汇2.8亿美元;特色水产品产量3393.3万吨,出口创汇75.3亿美元。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4.3.3政治环境

这里仅分析农业部参与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体系的政治环境。①法律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第23条指出: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第49条规定:国家保护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赋予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监管和标识管理上的执法主体地位。第32条规定: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优质农产品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志。第51、52条规定:违反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本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处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2006)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2006)出台后,进一步健全法律体系,所以,农业部参与的法律依据十分充足。②政策优势:

一号文件中的相关规定直指农业领域,理应由农业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③体系优势: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已建立了技术管理体系。出质量安全中心本部外,下设3个专业技术分中心,在全国设58个工作机构,132个委托的产品检测机构,191个备案的产地环境检测机构,290多位评审专家,3000多人的检查员队伍,完全可以承担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可见,农业部参与进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是有充分理由和条件的。

4.3.4国际环境

《巴黎公约》《马德里协定》《里斯本协定》《TRIPS协议》等国际条例的存在。

各国逐渐倾向以技术性非关税壁垒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食品反恐壁垒、检验检疫壁垒、身份认证壁垒、知识产权壁垒、食品标签壁垒等)。

各国通过多种立法模式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如法国、阿尔及利亚、印度、新加坡等的专门法保护模式,美国、英国、瑞士等的商标法保护模式,德国的商业标识法保护模式,日本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5 政策制定问题

5.1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定主体,国务院下属部门各自为政制定自己的政策 国家质检总局制定自己的部门规章以实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国家工商总局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行自己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业部于2004年通过与工商总局联合发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参与该政策,之后2008年组织制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成为参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第三个政府部门。

5.2政策制定不符合法理、法律要求和规定

(1)从性质来讲,质监系统地理标志产品注册行为属于行政许可,而《行政许可法》并没有授予部门规章行政许可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合法性值得怀疑。根据《行政法》相关规定,国务院政府部门规章的实施是要经过全国人民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批通过的,而审批环节包括对是否与之前既存法规相冲突,而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得到通过显然人大不认为与之前的法规(《商标法》)相冲突,不禁要问是否是人大审批存在问题?若人大无错,则可以理解成是要多部门共同管理以更好落实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而这会造成一旦发生冲突的判决难问题,虽然金华火腿案的判决是可以接受的。

(2)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合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应该由法律规定并依法授予。国务院各部门没有法律和行政法规作依据,不宜自己制定部门规章来自我授权,为本部门或者本系统设定和扩大权力。

5.3政策制定过程为广泛征求参考学术界意见

在质检总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前,学术界曾指出可能存在与商标权相冲突的问题,但是质检总局仍然发布此项规定。6 政策执行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而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又十分迅速,在实践就出现了许多制度和实践不相适应的现象,另外双重保护模式的存在也给地理标志保护带来了许多困扰。

6.1政策执行问题

6.1.1商标与地理标志权的冲突

金华火腿案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1981 年“金华火腿”被金华市的一家食品公司申请注册为商标,并在全国火腿评比活动中获得了金奖;由于当时国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出于利益上的考虑公司所在地不在金华市的浙江省食品公司以上级单位的身份、以统一管理为由把该食品公司的金华火腿商标无偿转移到了自己的名下。但是随着地理标志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2002 年 8 月“金华火腿”被国家质检总局宣布为受保护的地理标志,这样只要金华市的火腿生产商满足质检总局的各项要求就可以在他们的火腿上使用该标志。由此,金华地区的火腿制造商和浙江省食品公司的矛盾冲突便展开了:2002年 9 月后者以商标侵权为由将金华市的部分使用该“金华火腿”标志的火腿制造商告上了浙江省高院。一方面,从商标权上来讲浙江省食品公司是商标持有人,有权阻止任何他人未经许可在火腿上使用“金华”字样,任何违反以上规定的行为都将被视为侵权行为、为商标法所不允许;另一方面“金华火腿”注册为地理标志后,任何符合条件的金华市生产者都能使用该标志,这一权利受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保护;同时由于“金华火腿”名誉及品质的获得离不开金华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近百年来该地区生产者的共同努力,该地区的生产者理应拥有“金华火腿”标志的使用权。

以上这种状况并非个案,根据《中国地理标志》课题组和中郡联合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于 2005年发布的首次全国地理标志调查数据显示,在其调查的 323 项获得注册的地理标志中有 52 项既申请了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又注册了工商总局商标体系的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在这里就潜藏着两者的权利冲突问题。

6.1.2保护范围划分及通用名称化问题

西湖龙井案可以很好说明这一问题。中国四大名茶之一的“龙井”原产于浙江省西湖乡一带,其生产条件离不开那里的气候和山水条件;上个世纪 80 年代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浙江省杭州市做出扩大“龙井”茶种植面积的决定,把种植面积扩大了十几个村子;后来浙江省又决定在全省大部分县市生产“龙井”茶。这样大面积推广的结果是“龙井”几乎成了绿茶的代名词,市场上假冒“龙井”到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方面要求保护“龙井”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解决“龙井”名份之争,浙江省政府部门于 2003 年 12 月颁布相关文件规定西湖乡和全省约 55 个县市都能在其茶叶上冠以“龙井”字样。

该事件在行政的强制干预下暂时得到了解决,但是因大面积推广产生的市场茶叶品质不一甚至品质下降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同的茶叶何以能够冠以相同的名称?如何科学地划分保护区域?如何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防止名优产品演变为通用名称?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6.1.3市场行为中的地理标志搭便车与假冒问题

这在之前政策客体中影响主体已经做过解释,在此不作赘述。

6.1.4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无效使用

由于企业经营者缺乏地理标志保护意识,一些产品虽然取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但却并没有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签。一些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主要内销,因此没有必要使用地理标志标签;而一些产品主要外销的企业则认为自己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再花钱申请地理标志是多此一举;还有一些企业认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签要付费,增加成本,因此拒绝使用。这些做法都影响了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使用。

6.1.5地理标志垄断使用

地理标志是一项地区性和集体性财产权利,产地内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有权使用。然而我国自实行商标注册制度以来,由于缺乏对地理标志价值的认识和必要的保护,许多地理标志被产地内的某一企业,甚至被产地外的企业以商品商标注册,垄断使用。我国许多著名的地理标志甚至被外商抢注成商标,不仅给国内的生产厂商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地损害了我国地理标志的合法权益。以“绍兴黄酒”为例,目前海外市场的三分之二份额已被日本、台湾生产的非“正宗”绍兴酒占领。

6.1.6管理主体权责关系混乱

从法理上讲,国家工商局依据的《商标法》高于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两个部门都是国务院下属的平行机构,并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因此这两个部门在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同时也给地理标志保护带来了许多不便甚至冲突。

一般地讲多头管理总是会产生资源和效率的下降,这种情况在实施管理者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平行机构且各自存在相互的部门利益的时候尤其严重,而目前我国两部门对地理标志的管理正是这么一种情况。6.2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6.2.1多机构立法造成制度冲突。

一方面,普通商标权利的专属性和地理标志集体财产权利性质的冲突。我国地理标志保护起步较晚,而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许多符合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前期是以普通注册商标的形式进行保护的。其后由于地理标志专门保护立法的出现,已被注册为普通商标的部分地理标志又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因此在同类商品上当商标权人和地理标志使用权人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权利的冲突。这种把地理标志注册为普通商标的做法剥夺了该地区其他符合条件的生产者使用该地理标志的权利,这不仅对作为该地理标志共同创造者的其他生产者是不公平的,而且该商品也很难具有地理标志所带来的那种竞争力和号召力,不利于地理标志的发展,更不利于区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即使把地理标志产品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倘若其使用的主体范围和区域范围和地理标志产品专门立法规定的范围不一致,亦很可能产生权利保护的冲突。当然在同种商品上倘若既申请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又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就会造成权利的重叠,这在经济学上是很不合理的,不仅增加了生产者的经济成本,也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

6.2.2监督管理混乱

中国目前存在两套地理标识保护制度,一是通过《商标法》上的“集体商标”和/或“证明商标”予以保护,登记部门是国家工商总局;二是有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登记的“特别保护制度”。由于两个部门之间的争权夺利,导致企业往往要重复登记,既浪费国家行政资源,又加重了企业负担。

6.2.3保护意识淡薄

许多地理标志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具有许多独具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符合地理标志保护条件的产品未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如山西、青海、西藏等地区已受保护的地理标志资源与该地区的地理标志资源相比,所占比重明显过低。另一方面,我国的地理标志目前主要局限在国内层面上,造成我国许多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上被冒用、滥用。

7、总结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是我国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其存在历史区区30余年却对我国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文从政策学角度分析这一政策,我们可以发现下阶段这一政策在我国还不是特别成熟,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让各部门更加协调以更好地让该政策落实到实际中。

参考文献:

[1]金发忠.农产品地理标志概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龙.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4]张梦飞.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政策取向与制度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5]陈慧敏.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政策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9.[6]南振兴,王艳翠.论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完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57-62.[7]周曙东,张西涛.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和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7,03:62-65.[8]左停,徐秀丽,唐丽霞.农村公共政策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9]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071号

[1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

下载地理标志的刑法保护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标志的刑法保护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及建议

    贵州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及建议 贵州派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摘 要】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仅仅农业产品一项贵州省就有 270 多种可申请地理标志,开展了......

    TRIPS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

    内容摘要: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种类之一,TRIPS专门规定了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我国在地理标志的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法律不足,有必要借鉴TRIPS的相关规定,吸收他国的立法......

    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

    《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已经省政府2006年第2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12月10日起施行。 代省长:袁纯请 二○○六年十一月二日 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目......

    我国水资源的刑法保护研究

    我国水资源的刑法保护研究 杨素兰 伍文彬(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摘 要:近年来,水资源的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

    地理标志

    1、地理标志是WTO(世贸组织)知识产权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第二部分第三节规定了成员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义务。 TRIPS协议对地理标志的定义:“地理标志是指证明某一产......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具体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我国是通过商标法......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本站推荐)

    民勤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有效保护民勤羊肉地理标志产品,规范民勤羊肉生产经营秩序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以下简称民勤羊肉专用标志)的申请、使用......

    论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

    论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 作者:孙维一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07药物制剂专业}) 【摘要】 本文指出了我国道地药材的形成沿革及其与现代中药材知识产权的保护——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