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刑事诉讼故意杀人罪模拟法庭案例的心得
审级:一审
开庭时间:2011年12月15日
开庭地点:怀化学院模拟法庭 是否公开审理:公开 开庭时间:2011年12月15日
开庭地点:怀化学院模拟法庭刑事审判庭
出庭人员:
1.审判人员:审判长邓超雄、审判员陈功;书记员:曹天怡 2.公诉人:湖南省怀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胡倪菲; 3.被告人:彭鹰;
4.辩护人:刘梦蕾,怀化市仁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5.证 人:陈雄 郭根。6.法警:张玲 案由:故意杀人 案情(案情):被告人彭鹰与被害人张洁(被告人的母亲)多年来一直相依为命,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劳保,生活条件始终比较困难。2011年1月12日,被害人突然瘫倒在家门口,不省人事。被告人立即将她送到泗水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主治医生诊断为脑溢血且深度昏迷。被告人几乎天天去医院陪夜,自己服侍母亲,每隔两三个小时为母亲翻身、擦身、换尿布。在住院的五十多天中,被害人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吃不进饭,大小便失禁,但是可以进行简单语言交流。医生告诉被告人,这病没什么治疗希望了,老人只能靠注射葡萄糖维持生命。眼见母亲治愈无望,经济日趋窘迫,更不忍心看着母亲痛苦万分的表情,2011年1月11日,被告人将其母亲接回了家。第二天下午,在犹豫与矛盾中痛苦挣扎了一天一夜的被告人决定亲自对其母亲实施“安乐死”。他用两条浸泡了盐水的湿毛巾绑在其母亲的手臂上,再用两根铁丝绕在毛巾外,接通了电源,致使被害人遭电击而亡。当晚,被告人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审判结果:被害人张洁虽身患绝症,濒临死亡,但是其生命权依然受法律保护,不容他人剥夺。其次,被告人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被告人彭鹰已满65周岁,属于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其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的主客观要件。应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但由于被告人所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是基于被害人之请求,且确实为减轻被害人之痛苦而为。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大。并且在事后主动投案自首,主观认罪态度良好,主观恶性较小。现决定对其减轻处罚。所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7条、第232条之规定,判决如下:怀化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彭鹰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期两年执行。„„„„)心得:
在法庭上,身穿正装的每位同学都相当认真。检察官慷慨陈词,辩护律师激昂雄辩,审判长严肃公正。呈现给大家一场精彩的法庭审理,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获得老师的一致好评。
应该说:模拟法庭应该来说是一个传统的而又经典的东西了,几乎成了一种象征,每年都要举行。正像有人说的那样,重复的事情创新做。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我国的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可观赏性,在欣赏中是非法学专业学生体验到了身边的法律与法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维权的意识。
对法学专业的同学来讲,更加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了解了刑事审判的程序性问题,形象地把握所学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给广大的舞台表演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第二篇:故意杀人罪研究
故意杀人罪研究(上)
王作富
杀人罪是一个古老的罪名,早在大禹时代,就有“昏、墨、贼、杀”之规定。“贼”,即杀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杀人者处死刑的规定。“贼”,即杀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杀人者处死刑的规定。汉高祖刘邦进咸阳,向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低罪”,是首次把杀人罪的罪名在法律上加以规定。这一罪名延续至今,仍成为一种严重的罪行。
生命权利,是人的最重要的人身权利。人死不能复生,因此,故意杀人成为最严重的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并处以最重的刑罚。瑞士刑法典为突出显示其对公民个人权利的极大关注与保护,其分则中的第一条就规定杀人罪。我国刑法虽然与瑞士刑法的体系不同,但我国刑法将故意杀人罪规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的第一位,以及司法机关一贯对此罪采取严厉惩罚的政策,充分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公民生命权利的有力保护。
故意杀人罪,是一种性质十分严重的犯罪,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于此罪的认定与处理有不少复杂而又有争论的问题,值得研究。我在这里只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杀人罪的客体与对象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这是刑法学上的通说。其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自然,其杀害的对象只能是有生命的人,除个别国家(如印度)规定,自杀未遂的,要负刑事责任以外,多数国家未规定自杀罪。
既然杀人罪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那末,以什么为标志来确定被害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呢?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在刑法上具有不同性质与地位的杀人与堕胎的界限,变得相当复杂,在各国法律上和理论上,尚无一致的解决办法。
按一般观点,杀人与堕胎的区别,在于对象不同,前者是人,后者是胎儿。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严格区分二者的界限,是相当困难的。有的学者认为,胎儿也是有生命的“人”,叫做“成长中之胚胎生命”,有的说,胎儿是指“从受胎成长为刑法上的(自然)人期间的生命体”[1]1989年10月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刑法学协会第14届大会通过的《关于刑法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问题的决议》指出:“原则上应该从精卵结合之时起便对人的生命进行保护,不论这早期的胎儿应该称为“人”还是一个享有基本权利的‘存在物’„„”有的日本学者根据日本民法的规定指出:“民法上,人意味着权利的能力的主体,如果还有必要的话,也可把胎儿看作人”[2]但是,把民法观点用来确定刑法上作为杀人罪对象的“人”的标准,显然是不可能的。
以上说明,用被害对象是否为“生命体”,或者是否为“人”来区分刑法上所说的“自然人”及“胎儿”,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不区分二者界限,也就无法区分杀人与堕胎的界限。因为,有些国家刑法上规定有堕胎罪(如瑞士、西班牙、印度、日本、泰国等),有些国家则不禁止堕胎。分不清杀人与堕胎的界限,必然导致混淆罪与罪,甚至罪与非罪的界限。一般说,堕胎是指在胎儿自然分娩之前,用人工的方法中断妊娠,使胎儿排出母体之外。但是,分娩是个过程,在刑法上应当以什么时间或状态,作为区分堕胎对象为杀人对象的标志呢?在刑法学发展史上,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主张,主要有:(1)阵痛说。认为有规则的阵痛,是分娩的开始,意味着胎儿与胎盘开始分离,此时胎儿已成为人,此为德国、法国之通说。(2)一部露出说。认为从胎儿躯体的一部分露出母体之时,就成为人了。(3)全部露出说。认为只有胎儿已全部露出母体之外,才成为人。(4)独立呼吸说。认为只有胎儿已全部并且能够独立呼吸之时才成为人。以上各说相争,终未取得一致理解。我国刑法理论一般主张,刑法上所说作为杀人罪对象的人的生命,是指人在出生的后能够独立呼吸的状态。[3]也有的说人的生命,始于出生,终于死亡。[4]还有的主张,胎儿出生以后,是否具有生命,由助产师和产科医生加以鉴定,就能够确定其为有生命的婴儿或者为无生命的死胎,不需要以什么独立呼吸说或其他什么学说作为确定是否具有生命。[5]我认为,从司法实践中看,采用独立呼吸说,一般是比较适当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会遇到较难处理的问题。比如,在自然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刚一露出,助产医生立即采取一种手段,给其造成伤害,或者致其死亡,显然不属于堕胎行为,如不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处理,按什么罪处理呢?看来,若要坚持上述观点,对于这种特殊案件,在必要时只能采用类推的方法,比照上述二罪的规定处理,是否适当,还可进一步研究。
人死后的尸体,不成为杀人罪的对象,除杀人者由于认识错误,误将尸体当活人进行杀害,可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以外,故意毁坏他人尸体,我国刑法未规定独立的犯罪。因此,确定人死亡的标准,对于认定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同样十分重要。数千年来,各国传统的观点,是以心脏停止跳动、自然呼吸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准。美国《布莱克法律辞典》上解释:“血液循环全部停止以及由此导致的呼吸脉博停止”[6]即为死亡。我国的《辞海》也采取此标准作解释。但是,自从1967年首次心脏移植成功,以及心肺机的问世,对上述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证明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并不能证明人的整个肌体已经死亡。因此,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又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认为人脑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先于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而引起的死亡,就是真正的死亡。
[7]按照这个标准,只要经诊断为脑已死亡,即使其心脏依靠人工方法尚维持跳动,就应宣告该人已死亡。但是,这种标准,目前还未能得到多数国家所承认。有些学者指出,对于心脏尚在跳动的人宣布为死人,则取出其心脏乱移植给别人,也不算杀人,不符合伦理观点。我国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死亡标准,但是,有些学者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制定法律,采用脑死亡作为死亡的标准,这样以来,医生就可以对那些“植物人”,即对外界和自身毫无感觉、意识,没有自主运动的人,宣布其为死亡的人,放弃对其抢救和医疗。
二、间接故意杀人的认定和处理
故意杀人根据行为人对死亡的态度的不同,区分为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前者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死亡结果发生。后者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在一般情况下,前者不难认定,而后者则复杂得多。
(一)间接故意杀人的特点及具体表现
从司法实践中看,间接故意杀人与直接故意杀人不仅对待死亡结果的态度不同,而且犯罪的发生和实施的情况也有不同;第一,直接故意杀人,是以杀死他人为目的,因此,为达此目的,行为人一般都会在事先积极进行物质上或其他必
要的准备活动,因而一般具有预谋性的特点;而间接故意杀人,并不抱有致他人于死地的目的,不可能为杀死他人而有意识地进行事先准备活动,因而犯罪之实施一般表现为突发性;第二,直接故意杀人,以杀死他人为目的,行为人的全部意志都集中在如何致他人于死地,表现出其强烈的反社会心理,对社会具有更大的主观与客观的危险性,因此,不论是否将他人杀死,都应给以刑罚处罚。而间接故意杀人,由于并无杀人的目的,只有已经致他人死亡情况下才能成立,因此,不能对未造成死亡的按间接故意杀人未遂处罚。第三,直接故意杀人,既然抱有杀死他人的目的,在作案时一般表现为行为的连续性和无节制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间接故意杀人,并不追求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面对死亡的危险,其行为一般不具有上述特性。
从司法实践上看,间接故意杀人一般发生以下几种场合:
1.行为人意图伤害他人,在动手时意识到有可能造成成死亡,虽不追求,但也不设法避免死亡,而是听之任之,放任死亡之发生,结果造成了死亡,构成间接故意杀人。例如,王×的妹妹与男青年李×恋爱,后李与其妹断绝了恋爱关系,王×忿然,于是约了朋友孙×,说去教训李一顿。二人见到李后,先是争吵,继而双方撕打起来,王乘李不备掏出随身带的匕首朝李胸部猛刺一刀,转身逃跑。次日,王得知李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案情表明,王为泄私愤,抱有伤害李的目的,但是,在撕打中,他用匕首猛刺李胸部,虽说这种动作并非在任何情况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死亡,但论其危险性已超过一般伤害行为的程度,王对可能造成死亡不可能是不知道的,但他对此既未采取非置李于死地不可的态度,也未阻止死亡的发生,而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因此,应认定其构成间接故意杀人。
2.行为人意图毁坏他人财物,或造成其他损害,但同时放任了死亡的发生。例如,某单位会计贪污巨款后,为湮灭罪迹,深夜对其会计室纵火,他明知室内有人在睡觉,可能跑不出来被烧死在里边,仍不设法避免,结果该人被烧死了。这种案件属于一行为触犯二罪名,但只能按一重罪处理。单就对死亡的态度而言,应视为间接故意杀人。
3.行为人没有违法犯罪的目的,但在行为时放任死亡的发生。例如,张×奉命持枪去消灭疯犬。他眼见一疯犬跑到距离一小孩很近的地方,此时开枪有可能打死小孩,但他为了邀功却不管不顾,连发数枪,其中一枪击中小孩,当场死亡。张×无杀人之目的,但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使小孩死亡采取放任态度,构成间接故意杀人。
4.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有发生死亡或伤害的危险,虽然,其中任何一种结果出现都不是他的目的,但他又不积极防止其任何一种结果发生。例如,钱×驾驶卡车去山上盗伐林木,在返回途中被检查站工作人员人员周×拦住,要其将木材卸下。钱×不听,将车启动,欲强行开走。周×遂登上驾驶室旁的踏板,命令其停车,钱为将周甩到车下,时而加速前冲踩刹车,时而使车走蛇行路线,让车身连续左右猛列摇摆,终将周甩到马路上,因头部着地,造成颅脑损伤,抢救无效死亡,案情表明,钱×目的只是赶快开车逃跑,逃避孕药制裁,并无伤害或杀害周×的目的,但是,他采取的手段包含了致伤或致死的危险,他不是不了解的,只是为了能逃避制裁,而对此采取了放任态度,由于其造成了死亡,应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
总之,认定间接故意杀人,最重要是掌握两条:一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他人死亡。对于认定行为人有无此认识,不能单凭被告人口供,而应当结合案件的各种事实,如犯罪的工具、手段、作案的环境,伤害的部位,案件的起因,等等,综合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认定。二是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死亡结果,虽然不是希望其发生,也不是依靠某种力量或条件希望避免其发生,而是放任其发生。对于致人死亡的案件,只有符合这二个条件,才能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有这样一个案例,被子告人某甲与其妻某乙产生矛盾,遂想毒死某乙。某甲向别人要来一点水银,偷偷放在乙吃的饭里。但能否将乙毒死,甲自己也不知道。结果,乙吃下去之后没有中毒而死。有人认为,甲并不肯定乙吃下水银能毒死,而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因此,甲构成间接故意杀人未遂。我认为,这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只看到行为人对死亡结果发生可能性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却忽略了其对死亡结果的目的性。事实上,只要行为人有杀死他人的目的,既使由于其认识错误而采用了根本不能致死的手段(如使用已失效的毒药),也应当认为直接故意杀人未遂,而不是间接故意杀人。
(二)间接故意杀人有无未遂
这个问题,在中外刑法学者中间,都存在争论。前苏联的刑法理论一般认为,间接故意犯罪在“逻辑上”可以存在未遂,但事实上很难认定,所以只能处罚直接故意犯罪未遂。[8]但是,著名刑法学家特拉依宁则认为,在事实上、逻辑上,间接故意犯罪都不存在未遂。[9]《苏俄刑法典》第15条规定:“凡直接以犯罪为目的实施的故意行为,如果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的,即认为是犯罪未遂。”把未遂与犯罪目的联系起来,可见未遂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我国刑法第20条关于未遂的定义,没有提到犯罪目的,而使用了“未得逞”三字表示犯罪未完成。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逞”即“达到目的”,“未得逞”应指“未达到目的”。但是,在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决定犯罪既遂与未遂,在于行为是否齐备了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某种犯罪的全部要件,而不决定于行为人的目的是否达到。然而,脱离犯罪的目的谈未遂,在法律上也是没有根据的。有的同志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理由是,他放任的结果,就是他的犯罪目的,叫做“不确定的目的”。多数人对此采取否定态度。犯罪未遂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之中,间接故意也是故意,似乎由此“在逻辑上”可以推论出间接故意犯罪也有未遂。但是,这种推论是错误的。因为,间接故意犯罪是针对特定的犯罪结果而言的,这种犯罪的主观特征,就在于行为人并未把所发生的犯罪结果作为自己追求达到的目的,而是表现为对这种结果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的两种可能性,都采取了放任的态度。换言之,其中任何一种可能变为现实,都是不违反其本意的。正因为这样,当其所预见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当然也不应当让他承担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这样才是真正贯彻了刑法上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有的同志把间接故意犯罪放任犯罪结果之发生,说成是行为人的“不确定的目的”,是不能令人同意的。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没有正确使用“犯罪目的”这一概念。在刑法学中,一般认为,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在主观上所希望达到的结果[10],对于杀人罪来说,就是指对死亡结果的追求。既然在间接故意杀人情况下,行为人并不是希望致人死亡,而只是放任其发生,对死亡而言谈得上什么犯罪目的呢?有的同志为了论证间接故意杀人具有“不确定的目的”,指出:“只认识到死亡的可能性,表明犯罪目的不确定”,对犯罪结果的态度不确定,表明犯罪目的不确定”。前一说法,把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认识同对犯罪结果的态度混淆起来,在理论上是站不脚的,在实践中也没有根据。十分明鲜,当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他希望这一结果发生,是直接故意杀人,因为他的犯罪目的是确定的。可见,对死亡能否发生在认识上的不确定,并不意味着其犯罪目的不确定。后一说法,把放
任死亡结果的发生,说成是对犯罪结果的态度不确定,进而证明犯罪目的不确定,也未能正确反映间接故意杀人主观心理特征。事实上,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的死亡结果,采取了放任态度,而不是希望,这是确定的,没有任何根据说死亡是行为人的“不确定的目的”,这与一个人想要炸死他的仇人,乘仇人在室内睡觉,向室内投掷一爆炸物,心想即使炸不死,能把他炸伤,也能达到自己泄愤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在这里,被害人致死或致伤,都符合行为人的目的,行为人主观上不能肯定哪种结果发生,并不能证明他是间接故意犯罪。相反地,如果人被炸死了,应认定为直接故意杀人既遂;如果人只被炸伤,则应认定为直接故意杀人未遂。
三、与自杀有关的事件的处理
在我国,自杀不构成自杀罪(以自杀方式企图达到其他犯罪目的,构成其他罪的,另当别论)。但是,与自杀事件之发生具有因杲关系的行为,却可能构成犯罪,应当追究与此有关的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因此,应注意在此类案件中区分罪与非罪界限。
1.与他人自杀之发生有一定联系,但不存在违法性和罪过的行为,不能令行为人对自杀负刑事责任。比如,一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当众对其进行批评,该生自感无脸见人,回家之后服毒自杀身亡。教师履行职责,没有过错,自杀应由死者自己负责。
2.由于行为人违背自己的义务,导致他人自杀的,要根据行为人的具体义务、违背义务的具体情节、对于自杀所起的作用等事实,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例如,作子女的长时间对自己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父母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致使父母不堪忍受饥寒交迫而自杀身死的,应按遗弃罪追究其子女的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子女平日没有虐待或遗弃父母的行为,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按时向父母寄送生活费,拖延了若干时日,其父母却因此而自杀,显然构不成遗弃罪,当然也不能对自杀负刑事责任。负责调处群众纠纷的干部,已经发现当事人有自杀的兆头,本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自杀,但却严重不负刑事责任,不采取任何措施,以致自杀发生,情节恶劣的,可构成玩忽职守罪;情节轻微的,可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3.行为人对他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后,致使他人自杀死亡的,一般应当首先根据其违法情节的轻重,危害的大小,确定其是否构成了刑法上的某种犯罪。构成什么罪就定什么罪,例如侮辱、诽谤罪、强奸罪、非法拘禁罪,等等,把自杀的事实作为量刑情节依法处罚。但是,如何适用法律,值得研究。
4.故意用暴力、胁迫方法,把被害人逼上走投无路的境地,有意逼使其自杀,达到除掉被害人的目的,或者利用被子害人愚昧、迷信,以欺骗手段诱使他人自杀的,以达到借被害人的手杀死被害人的目的,是故意杀人的特殊手段,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5.教唆或帮助他人自杀。教唆自杀,是指他人没有自杀的意图,而用口头、文字或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自杀。帮助他人自杀,是指他人有自杀的决意,应其要求或嘱托,为其自杀提供条件,帮助其实施自杀,自杀后本人虽不能对自杀行为负刑事责任,而教唆、帮助他人自杀,对社会却是有危害性的。但是,这种行为与一般故意杀人不同。首先,死亡是经过自己的手结束自己生命的,其次,自杀是由自杀者本人的意志决定的,不是被迫的。因此,有些国家在刑法上设专条规定:“教唆自杀罪”和“帮助自杀罪”。这种立法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刑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一般主张按故意杀人罪处理,我认为,这与故意杀人罪的特征不符,定故意杀人罪不妥。由于这种案件极少发生,在必要时,按类推的方法,比照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判刑为宜。在将来修正刑法时,可以考虑对此作补充规定,以使刑事立法更加完备。
6.相约自杀。这是指二人以上互相约定,共同实施自杀。其中,自杀未遂者,应否对他人的自杀死亡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对此无明文规定。台湾刑法规定,相约自杀,其未遂者免除处罚。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类案件情况比较复杂,不宜笼统说有罪或无罪,而应区分不同情况来处理:
(1)二人以上各自产生自杀之决意,互相约定在同时、同地自杀,其中自杀未遂者没有教唆、欺骗、威逼他人自杀也没有直接动手杀死他人,该人对其他人自杀死亡不负刑事责任。
(2)在相约自杀中,其自杀未遂者曾教唆过他人与其一同自杀,对其应按教唆自杀处理,但比一般教唆自杀处罚更轻些。
(3)二人以上相约自杀,届时有人没有勇气自己动手杀死自己,要求其他人先动手杀死自己以后再自杀。应他人要求动手杀死他人,而后本人自杀未遂的,对其应按受嘱托杀人处理,即定故意杀人罪,可以从轻处罚。
(4)二人以上相约自杀,其中有的人提供自杀的条件(如提供毒物),本人自杀未遂,对其按帮助自杀处理,一般以不处罚为宜。
[1][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第634页。
[2] [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公司出版,第622页。
[3] 参见《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参见《中国刑法之争》,吉林大学出版社版,第115页。
[4]《刑法教程》,法律出版社版,第283页。
[5] 宁汉林著:《杀人罪》,群众出版社版,第48页。
[6] 王镭主编:《中国卫生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6页。
[7] 王镭主编:《中国卫生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7页。
[8](俄)契克瓦节主编:《苏维埃刑法总则》,法律出版社版,第340页。
[9](俄)特拉依宁著:《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第257-258页。
[10] 杨春洗等主编:《刑事法学大辞书》,南京大学出版社版,第134页。
(作者系北师大刑科院特聘顾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
第三篇:故意杀人罪刑事判决书
故意杀人罪刑事判决书(2011)阜刑初字第50号 发布时间:2011-08-25 09:58:19
公诉机关阜阳市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吴海,男,1952年8月29日出生,汉族,文盲,农民,家住阜阳市海会镇高垅村二组。因本案于2011年5月31日被刑事拘留,2011年6月11日被逮捕。现羁押在阜阳市看守所。
辩护人汪志刚,阜阳炎黄律师事务所律师。
阜阳市人民检察院以阜检刑诉(2011)35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吴海犯故意伤害罪,于2011年5月23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1年6月10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阜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周平出庭支持公诉,辩护人出席进行辩护。现已审理终结。
阜阳市人民检察院指控: 2011年4月15日许,被告人吴海因怀疑其染上性病为被害人何天所致,窜到阜阳市市区人民路3号三楼的出租屋内,与何发生争执。在争吵和拉扯中,被告人吴海用其从走廊上拿进的一条木棒,猛打何的头部、颈部及身体多处,致何昏迷,即逃离现场。后何被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法医鉴定,被害人何天系被人用钝器致伤头部,造成严重颅脑损伤死亡。为证实上述事实,公诉机关当庭宣读、出示了十七项证据。公诉人提出被告人吴海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被告人吴海辩解称其没有到过被害人的宿舍作案,其以前所作的供述是不真实的;其辩护人辩称本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经审理查明:经法医鉴定,被害人何天系被人用钝器致伤头部,造成严重颅脑损伤死亡。且公诉机关当庭宣读、出示了十七项证据。且被告人在庭上辩解所说没有证据。
本院认为,被告人吴海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其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吴海故意杀人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指控的罪名成立。辩护人认为本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与事实不符,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判决如下:
被告人吴海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二份。审判长 杨芳 人民陪审员 周琴 人民陪审员 张仲宁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书 记 员 郑佳煜
法学091班
张
还
尹099124028
第四篇:刑事诉讼模拟法庭观后感(范文)
刑事诉讼模拟法庭观后感
这是我上大学以来参加的第一次“庭审”,是在我们学校的人文学院的“模拟法庭”,而我是作为第三人的身份参加的,就是被告一方,第一次接触有茫然、又紧张,由于可下的功夫下得不够足,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从中的感触也是挺深的,心灵的一角还是被这庄严的法庭震撼到。
首先是开庭阶段,当我们旁听人员在观众席上坐定下来,这时候书记员讲话了。书记员首先查明了公诉人、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读了法庭规则,并请公诉人、辩护入庭,再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当审判人员就座后,当庭向审判长报告了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这里当我看到证人出庭了,我顿时心生感动。且想偌大的一个中国,虽然法律明文规定要求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可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证人被“千呼万唤”都仍不出庭作证。而这个小小的模拟法庭却让彰显了法律被付诸实践的可贵之处。
接下来,审判长宣布开庭,传被告人到庭后,查明了被告人的情况,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或者单位的名称、住所地、诉讼代表人的姓名、职务,是否曾受到过法律处分及处分的种类、时间,是否被采取了强制措施及强制措施的种类、时间以及收到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的日期。查明被告人的情况自古以来就是审判最开始的必经程序,这也是案件事实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审判长宣布了案件的、起诉的案由、被告人姓名及是否公开审理,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的名单,告知了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包括可以申请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回避,可以提出证据,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检查,被告人可以自行辩护,被告人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作最后的陈述。审判长分别询问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是否申请回避,申请何人回避和申请回避的理由。这些看似繁琐的程序却恰恰体现了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保证着诉讼的公平正义。
第二阶段是法庭调查,法庭调查是审判人员在控辩双方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当庭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审查、核实的诉讼活动。首先由公诉人宣读了起诉书,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应该有充分证据证明,对罪名定性应该准确,而看我们同学们自己写的起诉书,听了之后,我在心中也是暗自叫好,这三年学习法律绝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活学活用。然后是被告人陈述,再分别讯问了各个被告人,接着是控辩双方申请举证,发问、询问证人,出示物证、宣读鉴定结论或有关笔录并进行质证,再由法庭核实证据。经过举证、质证、认证的证据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三阶段是法庭辩论,法庭辩论是在审判长的主持下,控辩双方对案件事实和相关证据、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适用等问题提出观点,发表意见,进行论证和互相辩驳的活动。法庭辩论先由公诉人发言,再由被害人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人自行辩护,辩护人.fwd qw.辩护,最后控辩双方进行相互辩论。在法庭辩论过程中,控辩双方各抒己见,让案件事实在辩论过程中越发显得明朗,对如何适用法律来定性法官也是心中有素了。
第四阶段是当事人最后陈述,在法庭辩论终结后,合议庭评议和宣判之前,给当事人以最后陈述的权利,使其还有一次为自己充分辩解的机会。
最后就是宣判程序,由审判长宣读审判书,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并交纳上诉案件受理费200元,上诉于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模拟法庭上对于刑事诉讼过程的感悟,刚刚学习完民事诉讼法,我还没有完全的掌握,但是我知道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要健全,要完善,严格遵守诉讼程序的是必然的。我相信,在全民的努力下,中国的法制会更好的。
第五篇:刑事诉讼模拟法庭剧
刑事诉讼模拟法庭剧
书记: 被告人: 辩护人: 公诉人: 审判长: 证人:
人民陪审员: 审判员: 检查员: 布告员:
(庭前准备)
书:请旁听职员宁静。而今宣布法庭顺序:
1、未成年人及神经病人不得旁听;
2、到庭全数职员应听命审判员团指挥,一律关上通讯用具,遵循法律秩序,禁止吸烟;
3、旁听职员务必保持肃穆,不得吵闹、拍手、插话,不得进出审判区;
4、未经允许,不得记实、录像。
书:公诉人、辩护人入庭。书:审判长、人民陪审团入庭。
书:汇报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已到庭,证人已在庭外等候,被告人赵广宇已在羁押室候审,庭前准备劳动准备停当,可以开庭。(开庭)审:而今开庭,传被告人赵广宇到庭。审:你叫什么名字? 被:赵广宇
审:被告人你有无其他名字? 被:没有。审:出生年代?
被:1980年8月23日。审:民族? 被:汉。审:籍贯?
被:河北省徐水县人。审:文化水平? 被:初中。审:有无职业?
被:瑞丽商场服务人员。审:家庭住址?
被:河北省徐水县崔庄镇东崔庄村 审:从前有无受过法令处分? 被:没有。
审:这次何时被刑事拘留? 被:10月10日。审:何时被逮捕? 被:10月30日。
审:徐水县人民检查院起诉书是否收到? 被:收到。审:何时收到? 被:10天前。审:徐水县人民法院而今在这里依法不公布开庭审理徐水县人们审查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赵广宇强奸杀人一案。审理本案的合议庭由审判员沈腾飞、人民陪审员孙志文、金云丽组成,由沈腾飞担任审判长,布告员李娜担任法庭记实,徐水县人民审查院检察员罗正义出庭支持公诉,大荣律师事务所律师黎烈文出庭为被告人赵广宇辩护,遵照《刑事诉讼法》的规矩,被告人在庭审中享有以下权利:
1、可以申请合议庭组成职员、公诉人、判断人和翻译职员回避,也便是说假如上述职员与本案有是非联系,大概影响刚正裁判,可以央求换人。
2、提议证据,申请告诉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判断或勘检。
3、被告人可以自行辩护。
4、被告人可以在法庭争论终结后做最后讲述。
以上各项权利,被告听清楚了没有?被告人是否必要申请回避? 被:听明白了,不用申请回避。
审:而今开始法庭观察,首先,由公诉人宣告起诉书。公:(站)
徐水县人民检察院起诉书
被告人赵广宇,男,1980年8月23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河北省徐水县人,瑞丽商场服务人员。
被告人因强奸杀人案于10月10日被徐水县公安局刑事拘留,10月30日经本院同意,翌日由徐水县公安局执行逮捕,而今押。
经依法稽查查明:
9月29日,赵广宇起意强奸厂里的女青年平筱,并同其姘妇林敏(已另案治理)协商,由林敏以请平筱帮助其补葺缝纫机为名,将平筱诱至林敏家中。晚饭时,赵广宇、林敏二人想办法用酒将平筱灌醉,林敏蓄谋离家去别处睡觉。赵广宇正欲行奸时,平筱清醒,呐喊救命。赵广宇又生恶念,用双手猛扼平筱的颈部,致平筱窒息死亡。林敏翌日回家,发觉平筱已死,惊惧之余,答应为赵广宇掩饰罪行。当晚,赵广宇、林敏二人将平筱的尸首装入麻袋运送到原野,投进了江里。
以上真相明了,证据确凿充裕,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赵广宇之行动获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6,、第232条只之规矩,组成强奸罪(未遂)、蓄谋杀人罪,为庄重公法、保险国民的人身权利及妇女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占、维护社会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41条之规矩,对被告人赵广宇提起公诉,请依法惩办。此致
徐水县人民法院 检察员罗正义 11月22日(法庭观察)
审:本庭现就告状讼书指公的不法真相进行观察。
审:遵照刑事诉讼法的规矩,被告赵广宇可以就告状书指公的不法真相实行讲述,被告人赵广宇是否必要讲述? 被:不用。
审:遵照刑事诉讼法的规矩,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公诉人,你而今可以讯问了。公:你是怎样想起要强奸被害人的? 被:她长得很俊。
公:谁把平筱叫至林敏家? 被:林敏。
公:以什么理由?
被:要她帮忙修缝纫机。公:谁出的主意?
被:林敏,她说只有这样说平筱才会去。公:为什么要平筱喝酒?
被:林敏说要谢谢她的帮忙,请她吃晚饭,然后拿酒出来敬她,她就喝了。公:这个方法谁想的? 被:林敏。
公:那为什么要把平筱杀了?
被:动她时她不停反抗,又喊又叫,还咬了我一口,我怕被邻居发觉,就想要她闭嘴,没想要把她杀死,不是蓄谋,是临时错手的。
公:把尸首装进麻袋再投入江的主意又是谁出的? 被:装麻袋是我想的,投江是林敏说的。公:讯问完毕。
审:辩护人你是否想要向被告人发问? 辩:没有。
审:公辩两边有增加讯问、发问的可以申请。公、辩:没有。
审:下面由公诉人向法庭举证。
公:公诉人向法庭宣读法医判断结论。
平筱系受人扼压颈部窒息死亡,死亡时间为9月29日晚22:47.审:被告人赵广宇、辩护人对判断结论有反对,可以发问。被、辩:没有。
审:公诉人继续向法庭举证。
公:公诉人请法庭传证人吴刚到庭。审:本庭准许传证人吴刚到庭。审:你叫什么名字? 证:吴刚。审:年龄? 证:57岁。审:职业?
证:退休工人,林敏的邻居。
审:遵照法令规定,证人你应当如实提供证言,有心作伪证、潜藏罪证要承担责任,证人吴刚你能否担保如实作证? 证:能。
审:证人请在担保书上署名。
审:公诉人你而今可以向证人发问。公:你能否把你知道的情形讲述一遍。证:9月29日晚上大概11点半左右我准备睡觉时听到林敏家传来有人喊“救命”。公:你去她家了解情形了吗?
证:没有,由于只喊了几声就停了,我没太在意,就没去,公:发问完毕。
审:被告人,你对证人的证言有无反对? 被:没有。
审:辩护人可以向证人发问。辩:我没有问题。
审:公、辩两边有增加发问的可以申请。公、辩:没有。审:证人吴刚退庭。
审:公诉人有无其他证据提交法庭? 公:举证完毕。
审:被告人有无证据提交法庭? 被:没有。
审:辩护人你有无证据要提交法庭? 辩:没有。
审:法庭观察结果,而今开始法庭争论,最后由公诉人发言。(法庭争论)
公:作为公诉人,就赵广宇强奸杀人一案提起公诉。本案根据确凿,案情明确。为维护国民的正当权利和人身权利,特宣布以下公诉词:遵照《刑法》第236条、《刑事诉讼法》第141条规矩,以暴力、胁迫等方法强奸妇女的,按照法令规矩,应判处被告人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案中,被告人赵广宇强奸未遂,但因其主观蓄谋行动致使被害人平筱死亡,遵照《刑法》第232条规矩,尊重纲纪,央求法庭对被告人数罪并罚,予以重办。审:由被告人自行辩护。被:没有。
审:由被告人的辩护人为其辩护。
辩:尊敬的审判长、人民陪审员,我是大荣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遵照《刑事诉讼法》《律师法》规定,接纳赵广宇的委托,担当他的辩护律师,为其辩护。开庭前,本辩护人经过与被告人的会见,基础知道案情,方才又听了法庭对案件的观察,对案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公诉人提议的证据并不反对,但我又几点必须阐明:第一,我肯定当事人虽起意强奸被害人平筱,但不法要领、场所均为林敏提供,由此我阐明当事人在不法经过中并不起极化作用,此中有他人煽动的成分。如果没有第三人林敏的帮忙,当事人是无法完成不法真相的;第二,过后,当事人没有及时处理尸首,而是等翌日林敏归来值周才将尸首处理,阐明当事人并没有对重要局势的认识,而且将尸首投入江中的主意并非当事人提议,他没有弃尸的认识;第三,当事人由于家庭贫苦,初中辍学后便在瑞丽商场上班。在学校,他的表现一直优异。在劳动时期,也一直是一个奉公遵法的好公民;第四,当事人只是初中文化,所受的法律教诲很少,法律见识浅薄,但我并不是说不懂法就不受到法律制裁。但是如果他懂法,结果大概不会是这样。当事人在被抓捕后在公安机构交代态度优异,且无不法前科,请法庭基于以上各点思考,赐予从轻量刑。审:下面由公诉人答辩。
公:通过取证,公诉人认为,被告人无确凿证据证明自己有受他人煽动的成分,从不法的准备起都是被告人主动起意的,林敏并没有煽动被告人去强奸平筱。
辩:辩护人想请公诉人注意,我所提议的是被告人在不法经过中被煽动的真相。公:林敏只是受被告人的委托,被告人没有找她,她也就不会有不法认识,何来煽动? 辩:强奸被害人的要领、场所,以及被杀害过后处理尸首的要领均为林敏提供。公:这都是为了协助被告人的不法运动。辩:。。
审:辩护人有无新的辩解?
辩:当事人文化水平低,法制知识浅薄,作案时没有思考到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也没有要杀害被害人的意图。
公:辩护人的意识不是说,不知道法令,早先没想杀人,后才起歹意将被害人杀害,这就不该给予法律制裁?
辩:固然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法令不过乎情面,我央求法庭在量刑时能思考到这一点。公:被告人已成年并参与劳动,却不守纪起意侵占他人的人身权利,持续滑向不法的深谷,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我们认为,只有对被告人予以重办,真正教诲被告人,才能从基础上管理群众。
审:辩护人有无新的辩护意见? 辩:没有。
审:被告人最后还有什么要辩护的? 被:没有。
审:法庭争论终结。被告人,你可以就本案的真相、证据、罪行有无及轻重,对不法的理解及对坐罪量刑方面的要求做简明的发言。被:要求法庭从轻处罚。
审:而今休庭。带被告人赵广宇退庭,待合议庭实行评议后当庭宣判。(休庭后,继续开庭)审:传被告人赵广宇到庭。
审:而今继续开庭。经合议庭评议以为:通过方才的法庭观察和法庭争论,本法庭对本案开庭审理已经完毕,而今实行宣判:
本院认为,被告人赵广宇采取暴力方法,结伙他人,其行动已组成不法。公诉机构指公被告人赵广宇犯强奸罪(未遂)、蓄谋杀人罪的真相明了,证据确凿、充裕,指公罪名创建,予以支持。辩护人提议被告人受他人煽动的辩护意见不及创建。鉴于被告人赵广宇归案后认罪态度良好,故本院采取公辩两遍相应意见,对被告人予以酌定从轻处罚。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6条、第232 条规定,鉴定如下(站)
一、被告人赵广宇犯强奸罪(未遂)、蓄谋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即日系口头宣判,在闭庭后五日发布法律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