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小课题论文
初探“创设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难度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1、当前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太紧密,阻碍着学生自主、投入地学习。究其原因,一是学生问题意识较弱,对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现象不太注意观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探究内容。二是学生应用意识薄弱,学习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
2、创设生活化情境理论依据
其一,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理念第一条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新教材竭力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物理问题提炼出来,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
其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主体就是“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原则
创设生活化情境应符合生活性、探索性、适当性、开放性、生成性等原则。
1、生活性: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使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
2、探索性: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能启发学生思维,它要求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3、适当性:设置的情境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要与学生的知识范围、能力标准、认知程度相一致,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开放性:创设的生活化情境既要学生课前进行探究活动又要有课后延伸的余地。
5、生成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中,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可能会产生出更有趣、更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原有的部署,使创设的情境沿着学生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法
1、阶梯法:是在学生已有知识难以理解有关问题时,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设置一系列问题的教育情境。如在讲轮轴时,我先设置了一个用圆形饮料桶提水的情景,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水桶过重,可以借助哪种简单机械省力呢?学生能想到杠杆,那我就在上面插一只铅笔充当杠杆提水,但很快发现转到一定角度,就没法用力了,学生们马上想到再插一根铅笔,此时我就加以引导,以此类推,可以插任意数量的铅笔,甚至形成一个面,这样形成一个新的简单机械——轮轴。这样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的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知识,学生们更易接受,理
解起来更深刻,甚至学生们通过改进该装置制成了打水用的辘轳,学生的应用意识显著增强了。
2、重组法:指将原来几个单独的情境进行组合,使呈现的情境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引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把沸水和活鱼重组成一个新的情境,在原来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然后用酒精灯对试管的上部的水进行加热,当上部水已沸腾了,下部水中的小鱼却安然无恙。这种现象完全出乎于学生的意料之外,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3、虚拟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围绕虚拟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究。如在解释惯性现象时,播放模拟车祸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讨论探究,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的策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如在讲大气压强时,先拿出玻璃瓶对学生说,我的瓶子与众不同,它喝过热水后就会饿,能把鸡蛋吞进去,有的学生表现出不相信,有的同学表现出期待,接着就做了瓶吞鸡蛋实验,(如果想让此实验视觉效果好,可以把鸡蛋换成大小适合颜色鲜艳的水气球)。当鸡蛋慢慢进入瓶中时,学生发出了阵阵惊叹,马上有学生小声说,能出来吗?我进一步引导,学完这节课,你们自己想办法让它出来,结果学生真的设计出了可行方法。创设这些情境使学生既觉得新奇,又倍感亲切,即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平衡不断遭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冲动。在讲浮力时,我拿出乒乓球问学生,乒乓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根据生活常识都回答会浮起来,我就进一步提问:乒乓球在水里一定浮起来吗?有没有例外呢?学生都陷入思考,但都想不出来。这时,我开始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去了底的饮料瓶的瓶口处,然后向饮料瓶中倒水,水渐渐的装满了饮料瓶,但乒乓球一直在瓶底没有动,学生们惊奇的看着,我趁机用手把瓶口堵住,乒乓球突然蹦了起来,浮在了水面上,学生们发出了惊叹声,然后我进一步引导,想自己解释这一现象吗?认真学好这节课吧。可想而之整节课的效果都特别好。现象与学生的想象出现了差异,从而造成了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自始至终带着这个问题主动的学习。
3、利用学生的实验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投放足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释,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例如在讲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学生每人准备两个吸管,一瓶水,两张白纸,一枚硬币,两个乒乓球一个去了底的半个饮料瓶。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做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的实验,然后就实验现象对纸进行受力分析,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都能想到纸左右的压强不同可能是流速不同引起的,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这是你们的猜想,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吗,怎么办?学生们开始利用课前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物理概念或规律,又从中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体验成功的喜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步的成效
(一)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1、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生活化情境教育实施之前,学生往往满足于教材及教师提供的结论,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观点;做实验一般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实施之后,往往会问几个为什么,人云亦云的状况明显减少,所提出的问题深刻性明显增强,善于思考的习惯增多了,学生基本上能根据教学情境形成自己的观点;实验探究问题时学生间通过讨论合作能设计出方案,并能归纳出结论。
2、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能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学习电路学生能较好地按要求设计电路,安装简单的家庭电路,并能分析处理电路中出现的一般故障。
3、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生活化情境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有趣的物理情境,开放的教学氛围,合理的教学程序,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积极的思考和学习,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每一个学习过程。极大部分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乐在其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了转变
经过几年的生活化情景教学,教师意识到,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尖端产业日新月异,而这一切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物理知识,虽然青少年缺乏生活实际经验,但作为一名教师,理应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在日常的生活中。
2、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经过多年教学研究,自己教学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平日已经习惯于从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备课和实施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气氛热烈,师生之间的认知和情感交流和谐,我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连续几年所教的班级的学生成绩遥遥领先。
第二篇:初中物理小论文(最新原创)(范文)
飞越太平洋的小鸟
初二(3)班 邓宇
有这样一个励志故事,有一只小鸟能够飞行几万公里,飞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飞行时它将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将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会落到树枝上休息,困了就站在树枝上睡觉,饿了站在树枝上捕鱼,最终完成太平洋的跨越。
这个励志的故事成了许多人作文的经典素材,但如果我们从物理的角度上看,这个故事却不一定是真实的。
首先,在自然界中,鸟的飞行方式主要有两种:滑翔飞行与鼓翼飞行。滑翔飞行以鹰为代表,体型较大,在高空中利用“流体压强”而得到上升力,就像普通飞机一样,这样的鸟儿适宜长途飞行。而鼓翼飞行以蜂鸟为代表,体型较小,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定理,反复拍打翅膀获得上升力,直升机就是由这个原理制成的,不过这样地飞行方式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那只小鸟想要飞越太平洋,一定是使用滑翔飞行,所以它的体型应该相当于鹰的大鸟。
其次,问题出在木头上了。假设小鸟站在木头上休息时,那么这块木头的利用率是非常高的(木头全部浸入水中),即:V排V木,因为是漂浮状态,所以G木G鸟F浮水gV排,即:G木G鸟水gV木,假设这只小鸟幸运地找到了自然界中的一种轻木,其密度仅为0.2g/cm2,那我们就可以忽略G木。长途飞行中的小鸟还应是肌肉健硕,密度不小于人体,我们可以近是看做等于海水,所以上面的公式就变为水gV鸟水gV木,得:V鸟V木,所以小鸟至少需要一块等于它自身体积的树枝。鸟带着那么大的体积树枝快速飞行时,会产生很大的空气阻力,小鸟会消耗大量体力,因此它难以飞越太平洋。
最后,小鸟休息时,放在水中的树枝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小鸟停在它上面,树枝的运动状态不固定,很容易发生翻滚,那么鸟儿重心就不稳,就像一个人站在一个篮球上一样,所以这只小鸟不得不拍打翅膀调节平衡,而这样的休息已经没有意义了。
由此看来,这个故事机有可能是虚构的,但一切都不是绝对的,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一种名为灰水薙鸟的海鸟,每年都要飞越太平洋,两次穿越赤道。不过人们至今不知道它是如何寻找水源与食物,如何抵挡风暴与天敌。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在飞行时,肯定不携带任何物品。
蝴蝶飞不过沧海,鸟儿却有可能飞越大洋,我们不能否定这种鸟儿的存在,也不能肯定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只能将它作为一个有趣的物理问题来研究。大千世界,有太多的生命奇迹;物理领域,有太多的未解谜题,让我们从一只飞越太平洋的小鸟,开启我们探索物理的有趣征程吧。
第三篇:初中物理小论文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 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四篇:初中物理小论文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有一次,我在厨房帮助妈妈煮菜,没想到忙没帮成,还帮了倒忙——把胡椒粉和盐混在了一起。哎,这下可完了,盐和胡椒粉颗粒都这么小,现在只有三个办法了:一是耐心地把它们一点一点地分出来;二是把盐和胡椒粉倒入有孔的小盒子让胡椒粉漏出来;三是借助科学的手段来把它们分离。
说干就干,我先采用了第一种方法。
我拿来了两只干碟子.带上一次性手套,一点一点地分。可是才不到两分钟我已手脚发麻,看看碟子,才几个盐巴。我顿时像一只泻了气的皮球,对这一招失去了信心。
第一招不见效,我只好采取第二招。
我把胡椒粉和盐巴一起倒入小盒子,使劲的摇晃,我原先是这样想的:盒子中有小孔,胡椒粉比盐巴的颗粒小,胡椒粉通过小孔漏下来,而盐比胡椒粉大,所以不会掉下来。可是我错了,这种方法也不能使他们很好地分离,不是孔太小了胡椒粉和盐都没有漏下来,就是孔太大胡椒粉和盐都漏下来了。
我们何不用摩擦起电的方法来分离盐和胡椒粉呢?于是我找来了要用的小塑料汤勺,小盘子。
这一次,我拿着小塑料汤勺在衣服搓了又搓,使它能够产生静电,因而达到把胡椒粉吸起来的效果,等到摩擦了一定的时间后,我将汤勺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果然不出我所料,胡椒粉像着了魔似地沾在了汤勺的底部,最后感觉胡椒粉被牢牢地吸在了汤勺上。这真是一个奇迹!我迅速将胡椒粉放在了事先准备好的小盘子里,一边大叫“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原来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因为胡椒粉比盐巴轻,所以就吸起来了!我终于发现怎样将混合在一起的胡椒粉和盐巴怎样分离了!
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五篇:初中物理小论文
初中物理小论文范文
摘要: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 渗入 人类生活 各个领域
存在 物理学家 同学们 身边
科学意识 科学学习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 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2.4V、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李荣明 张云生:《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8期
[美] L.爱波斯坦
[美] P.哈威特
《趣味物理寻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