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中外化学教材分析比较之借鉴
中外初中化学教材分析比较之借鉴
摘 要:对中外有代表性的初中化学教材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概括了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指导国内初中化学教学和教材编写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 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08)10-0120-04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实施的今天,认真回顾与审视中外初中化学教材的改革实践,反思、总结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指导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和初中化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20世纪50年代末,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科学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美国率先起步,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紧随其后。由于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文化背景的差异,其课程改革并非完全一样。概括来说,初级中学的化学设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实施的综合理科形式;二是德国实行的分科化学形式。现就这些发达国家的初中化学教材做一简要分析。
(一)综合理科形式中的初中化学
美国、英国、日本的初中化学虽然都是实施的综合理科形式,但各具特色。
(1)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中学基本上继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类型和学制,以综合中学和职业中学为主,“八四”和“六三三”学制并存。由于战后美国教育界反对学生过早职业化,所以初中阶段是不划分类别的。也就是说,美国的初中一般不设置分科化学,而开设普通理科(General Science)课程。在高中,化学作为选修课程来设置。
(2)英国。受美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影响,1962年,英国编制了纳菲尔德普通水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方案,供11~16岁学生使用。其中,普通水平化学课程方案(0—level Chemistry Project)的内容有实验和理论材料两部分。实验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备有
用心
爱心
专心 各种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该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在做完每一次实验室作业后进行综合并做出结论的技能。理论材料部分:这一部分以“化学所使用的一些概念”为标题,其内容除了一些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外,还有定量分析、能量变化、原子结构等理论知识,与生产相联系的知识,以及化学与社会的知识。
(3)日本。日本的初中理科按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的综合知识组织课程内容,并根据内容的不同,将其分为“二分野”。第一分野主要是物理和化学知识的综合,第二分野主要是生物和地学的知识的综合。
1969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初中理科学习指导要领,其中对第一分野提出的目标是: 第一、发现关于物质和现象中的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收集信息、进行推理、设立假说、实行验证、发现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第二、理解根据物质的特性,可以把它们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以及能量守恒,借以培养从宏观看物质的方法和思考方法。第三、理解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理解粒子的模型在考察各种现象中所起的作用,培养从微观观点看物质的方法和思考方法。第四、理解自然现象伴随着能量变化和能量守恒,借以培养对自然现象从能量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课程内容中,初中理科第一分野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内容主要有:(1)物质的特性。测定各种物理量,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及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量,密度,熔点和沸点,溶解性。
(2)气体的鉴别和分离。使学生考察鉴别主要气体的方法以及利用物质的特性从混合物中把特定的物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气体的鉴别,物质的分离。
(3)物质的三态。使学生对物质的连续性看法和粒子性看法进行比较,根据粒子模型考察物质的状态变化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物质的粒子模型,气体的压力和粒子运动,热和粒子运动。
(4)物质和原子。使学生理解物质有单质和化合物,以及与化学变化有关的物质的量和体积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原子和分子的模型考察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变化的数量关系,原子和分子,化学变化和能。
(5)物质和电。根据离子模型使学生考察酸、碱的特性及中和、沉淀反应等,从而使学生了解各种物质的基本结构。
离子,离子反应,物质结构。
(二)分科中的初中化学
德国的中学主要有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等三种类型。分科化学并不是在所有中学都统一开设,而主要是在一些州的完全中学第一阶段(初中)开设。现以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1993年颁布的完全中学第一阶段化学“课程纲要”为例,明确规定了初中化学学科的内容包括三个领域:(1)关于物质的探究、物质性质的验证、物质的变化、能量转化;(2)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描述、用模型和理论(规律、原理、定律)来阐释化学过程;(3)化学知识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负作用。
在第一个领域中,观察物质、了解其性质、描述其变化,要通过实验认识物质的变化及伴随着能量转换的现象。物质的鉴别、制造及寻找最佳的制造过程。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的相似性,通过系统化使学生形成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初步观念。
在第二领域,从分子水平解释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在非连续层面上说明连续过程。从7年级简单的粒子观出发,在9、10年级形成越来越复杂的观念、模型。并以此作为比较的依据。通过图解或化学方程式方式描述化学过程,目的是使宏观上观察到的物质的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质及反应过程归结到电子分布、连接关系和空间结构上,从而形成理论,使预测物质的性质、变化和规律成为可能。在这方面,元素周期表起着重要作用。
在第三领域,要重视涉及和渗透到日常生活所有领域的化学知识。如我们用到的化学产品塑料、颜料、药物、化妆品等。天然材料的多样性可从化学结构上来说明。化学工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因素,化学知识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会对人类、自然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理解化学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化学学科的发展,将会使化学、人类和自然达到和谐的统一。
综观上述几个发达国家的初中化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尽管有综合与分科之别,但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带给我们的启迪是一致的,具体来讲: 一是重视科学方法教育 课程中渗透着自然科学的一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及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如用模型的方法从微观上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本质,从化学实验结果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通过化学发展的历史说明人们制造新物质的过程和方法等。
二是重视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化学课程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尽可能地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它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如塑料、颜料、药物、化妆品、食品、建筑等。
三是渗透人文教育
课程明确提出了化学工业生产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并对此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认为通过提高化学科学的研究水平和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减少化学工业生产对人类产生的不利影响。
四是化学实验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导出,对物质的变化及性质的认识等都是通过实验实现的,化学实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和获得经验的主要手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二、国内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一)新课改前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中学教材编写实施“一纲多本”,就初中化学教材编写,除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各地方根据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或经原国家教委授权地方自订的大纲)编写的教科书有近十种。具体见表1。
通过对上述国内不同版本的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由于篇幅所限,各教材的具体内容从略),除了在学制和使用对象上有明显的不同,其共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教材中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降低化学原理和化学计算的难度,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及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弹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基本上达到了义务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素质,以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2)注意加强实验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关教材较普遍地将课文与实验分别独立成册,实验不完全按照课文的逻辑顺序,而主要是按照实验技能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元基本操作到综合练习的顺序编写,以保证大纲要求的实验技能学习得以落实。
用心
爱心
专心 增加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数量,并在作业中编入家庭小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按规定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训练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方法。
(3)编写体例、叙述和表达方式有较大的改进。有关教材插图较多、版面活泼,装帧比较美观,文字通俗易懂。
尽管我国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才培养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初中化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来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观念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忽视课程的价值观念。二是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弹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三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四是学科知识体系封闭,忽视跨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二)新课改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自2001年,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先后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华南师大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五套初中化学教材。这五套初中化学教材在内容结构、呈现方式、主题(单元)名称等方面各有特色,其共同之处在于:
(1)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观念,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2)教科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3)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用心
爱心
专心(5)教科书的版面设计新颖,可读性强。
当然,现已出版的新课改初中化学教材,也不是十全十美,其中有的版本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不够突出,有的版本距离教学实际较远,还有一些有待共同探讨的问题,如教学评价、突出农村特色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等。
三、对初中化学教科书编写和教学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中外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的分析比较,谈几点认识: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观念。初中化学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教学要由“培养化学家的化学”转向“培养公民的化学”,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的学习留有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统整学科知识内容,把握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旧的教科书其内容结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学生学习以“课堂为中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我们认为,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打破传统教材模式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准确理解、把握义务教育化学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五个一级主题和18项二级主题,并对其整合,突出其内在联系。
(2)精选学习内容,尤其是面向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中学,教材内容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3)在突出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渗透学科交叉,体现STS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心
爱心
专心 7 初中化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课程,如何很好地引领学生步入化学知识的大门,并不断激发、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认为,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精心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同时,学习情景的创设一是要真实,情景内容可以是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这些问题的再设计或模拟;二是学习情景尽可能做到“问题化”,正如古语所说:“学始于思,思源于疑。”
4.突出科学探究,渗透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精髓。基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探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的教学要求,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八大要素”,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教材编写和教学应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不同层次的指导[2]。
首先就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言,要通过典型案例依次体现模仿探究、引领探究、自主探究三个不同层次。
其次,针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认知方式,掌握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三,从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角度考虑,要体现由感知到思维、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示的过程。使学生认识、体验科学方法本身的层次性。
5.注重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就目前来说,教学评价仍是制约新课改的瓶颈之一。如何搞好学生的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用心
爱心
专心 8 二是评价方式要灵活,评价体系要体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专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三是评价操作要简便易行,再好的评价体系,如果操作性差,都会招致学生和一线教师的反感,只能将其束之高阁。
总之,评价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 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用心
爱心
专心 9
第二篇:高中化学论文--化学与生活
高中化学论文 化学与生活之化学与环境保护
高一6韩泽龙
引言
化学品的生产、使用与处理,给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人们试图通
过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来解决污染问题,而后又通过法规来
对废弃物进行管理。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法是从源
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去治理。
绿色化学 定义
绿色化学是一种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来设计、生产化学产品的最新科技成果,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概念从一提出来,就明确了它的现
代内涵,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在
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
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
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
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3含义及作用
1.减量.既节省资源,减少“三废”的排放。2.重复使用。既是降低成本 的需要,又是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过程中催化剂,载体等。3.回收。可以有
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要求,如回收未反应原料、回收副产物、回收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4.再生。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如离子交换树脂、磺化煤等。5.拒用。指对一些无法代替,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
程中使用。
化学与环境保护 主要内容:人工降雨 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防治污染
人工降雨 基本原理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
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化学催化剂
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凝结固态。干冰的温度是摄氏的负78.5度,因此在保持物体维
持冷冻或低温状态下非常有用。干冰能够急速的冷冻物体和降低温度并且可以用隔离手
套来做配置。干冰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在许多层面了,干冰在增温时是由固态直接升华为
气态,直接转化为气体而省略掉转为液态的程序,因此其相变并不会产生液体,也因此
称它做“干冰”。
碘化银为碘和银的化合物,黄色粉末,见光分解,并大量吸热,先变
灰后变黑,不溶于水和氨水,用于照相术和人工降雨的晶核。
汽车尾气净化
第三篇: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体会_化学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活动,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研究和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学习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宏伟基业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工作。其实,研究性学习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做着研究性学习工作。比如:我校高一九班的王立国和王金石同学进行培养胆矾晶体实验,他们经过找数据、列仪器、制溶液、选晶种的活动,一天几遍地观察晶体生成情况,精心操作,终于得到了标准的平行六面体晶体。作为化学教师我及时指导,提供仪器药品,让他们科学操作、大胆实验,使他们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大大激发了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久,王立国同学又主动提出做NA2O2与水反应后溶液中化学成分分析实验,并顺利完成。虽然这只是定性地完成化学反应,但毕竟是他自己提出并在第一次实验后提出的实验要求,是今后不断探索的良好开端。我觉得,一名学生完成一两次实验很简单,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主动实验,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找到了自信,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后来的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学习NO分子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NO分子对植物体影响的调查,经过查资料、访问专家学者、实践操作、记录、总结的过程,写出了完整的调查报告。已经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NO的最大浓度是多少?怎样才能制出N2O?N2O助燃吗?怎样验证?为什么NAN02会致癌?白磷为什么会有毒?有感于患者输液时看护之苦,他们想设计自动止液,自动退针的装置。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扼杀、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因此,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尽一切为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的条件,促使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提出的研究性课题也不一样。对此,我们要一视同仁,都要满腔热忱地帮助,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理由剥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权利。要让学生都增强自信、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跨学科进行的,有很多知识是教师不能解决的,即使是本学科知识教师也有很多不知或不懂的问题。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相长。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知识上、心理上能够健康地成长。研究性学习与我们正常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我们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近几年,我所教的班级在研究性学习气氛中,化学科成绩不断地得到了提高。我们要不断地扩大研究性学习的领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堂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从现在走向未来领域。通过研究性学习,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第四篇:高中化学论文--化学与生活
高中化学论文
化学与生活之化学与环境保护
高一6韩泽龙
引言
化学品的生产、使用与处理,给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人们试图通过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来解决污染问题,而后又通过法规来对废弃物进行管理。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法是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去治理。
绿色化学 1 定义
绿色化学是一种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来设计、生产化学产品的最新科技成果,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概念从一提出来,就明确了它的现代内涵,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3含义及作用
1.减量.既节省资源,减少“三废”的排放。2.重复使用。既是降低成本的需要,又是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过程中催化剂,载体等。3.回收。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要求,如回收未反应原料、回收副产物、回收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4.再生。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如离子交换树脂、磺化煤等。5.拒用。指对一些无法代替,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
化学与环境保护 主要内容:人工降雨 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防治污染
人工降雨 1 基本原理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化学催化剂
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凝结固态。干冰的温度是摄氏的负78.5度,因此在保持物体维持冷冻或低温状态下非常有用。干冰能够急速的冷冻物体和降低温度并且可以用隔离手套来做配置。干冰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在许多层面了,干冰在增温时是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直接转化为气体而省略掉转为液态的程序,因此其相变并不会产生液体,也因此称它做“干冰”。
碘化银为碘和银的化合物,黄色粉末,见光分解,并大量吸热,先变灰后变黑,不溶于水和氨水,用于照相术和人工降雨的晶核。
汽车尾气净化 汽车尾气污染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及固体颗粒物等,能引起光化学烟雾等。
主要成分及危害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烃燃料燃烧的中间产物,主要是在局部缺氧或低温条件下,由于烃不能完全燃烧而产生,混在内燃机废气中排出。当汽车负重过大、燃料不能充分燃烧,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会明显增加。一氧化碳是一种化学反应能力低的无色无味的窒息性有毒气体,它的溶解度很小。一氧化碳由呼吸道进入人体的血液后,会和血液里的红血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携氧能力下降,使人体出现反应,如听力会因为耳内的耳蜗神经细胞缺氧而受损害等。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使人发生气急、嘴唇发紫、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二氧化硫,是我们空气系统存在的最大隐患,目前也只能通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来减少二氧化硫对我们的危害
废水处理
适用废水
(1)染料、化工、制药废水;焦化、石油废水印染废水;(2)皮革废水;造纸废水、木材加工废水;
对脱色有很好的应用,同时对COD与氨氮有效去除。
⑶.电镀废水;印刷废水;采矿废水;其他含有重金属的废水; 可以从上述废水中去除重金属。
⑷.有机磷农业废水;有机氯农业废水;
大大提高上述废水的可生化性,且可除磷,除硫化物 化学处理法
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废水处理法。在化学处理法中,以投加药剂产生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处理单元是:混凝、中和、氧化还原等;而以传质作用为基础的处理单元则有:萃取、汽提、吹脱、吸附、离子交换以及电渗析和反渗透等。后两种处理单元又合称为膜分离技术。
结束语 其实细细观察化学就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中,它仅用每一个细微的反映和生成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的课题是化学与环境保护,在这一方面,化学既产生了有利于环境治理的物质同时人们也巧妙地想出了环保的办法,但是21世纪的人口巨大压力和生产制造的巨大需求量让我们的地球不堪环境污染以及各种微生物物质的威胁。我们能做到的是动用我们的双手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传播以及在化学学科学习得更加出色,化学视角更加宽广,简单高效地利用化学能改善我们的环境,最终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在有自己双手创造的零污染的美好家园。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即要意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把人教育成“人”,把德育有机地寓于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优良品质的教育等等。
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化学史,在很多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辉煌的化学文化。从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的教学开始就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的科技以及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金属和烧制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化学工艺,这些技术的发明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而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比较多了如:纳米材料、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鸟笼、直径为6mm粗尼龙绳、预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等。在讲到《燃烧与燃料》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以及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的伟大成就。在《金属》这单元里,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由于辩证唯物思想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基础,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化学学科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而,学习化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这些观点的培养。如在《化学改变了世界》部分,阐述了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世界的物质在不断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和在氧气中产生现象不同的两个实验,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不同是由浓度变化引起性质的变化等启发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又如铁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燃烧时生成四氧化三铁,缓慢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这揭示了化学变化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说明了内因与外因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许多实验的观察和操作,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作为—名化学教师,应当知道,所教的书不仅仅是化学,其中有着比化学知识更完善、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要不断挖掘化学教材中这些内容,并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逐步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然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得到升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成熟。
化学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很多污染事件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教学中的优良品质教育
1、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2、身教重于言教。
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一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不仅制约着教师本身的行为,而且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规范操作的实验,工整的板书,准确无误地使用化学用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化学问题,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的好机会。
民族素质需要提高,德育必不可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师要根据其学科特点,扎扎实实搞好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即有理智、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