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时代的要求与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经验,较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师自身教法的适应,而很少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去适应学生的学法。
我区曾有一堂化学公开课,课题是“化学与水处理”.从教案来看,从复习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出世界性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体污染,特别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然后引述水体污染的四个原因,并提出化学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而且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泼。但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做一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是以教师使用投影仪预先将几点认识遮住,待学生答出一点、拉开一点来进行。这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猜谜;尤其是讲授到水体污染时,更是出一道计算题,由学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种污染,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分析与归纳,显然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定位,难以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 择方案和研究过程、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
2.研究性学习促进基础性学习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根据 《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如:
(1)利用Ti计算器,测定溶液中的电导率变化,分析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2)通过网上浏览,调查重要的矿物资源以及在高科技中的应用。
(3)组织学生到氯碱总厂参观调查,了解电解食盐水的原理,并以经济、环保等角度分析氯碱产品的 用途。
(4)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 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能源以及回收废电 池的意义。
(5)广泛收集有关化肥资料,了解不同化肥的使 用范围,并设计若干实验来设想人工固氮的途径。
(6)剖析光化学烟雾的原理,设计减少汽车尾气中废气的各种方案。
(7)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饮用水的成分及对健康的影响,并以学校饮用水状况为课题,通过采集小样、分析指标、实验对比、判断达标等方法,对学校饮用水状况向校方提出建议。
(8)调查垃圾的分类和处理,从广泛的材料中确定以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为课题,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提出垃圾的分类、运输、处理的各种设想,并就今后垃圾的处理的技术发展,发表自己的预测。
(9)分析酸雨的来源和成因,调查本市为防止酸雨采取的措施,测量本区域降雨的平均PH值,设计模拟酸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提出防止酸雨的对策。
(10)以日常生活中食品保鲜的主要用具冰箱为课题,了解冰箱的基本结构和制冷原理,分析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调查食品种类与人体健康,提出食品冷藏保鲜的建议。
(11)提出盐酸中加少量醋酸钠在中和滴定时是否影响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命题,让学生运用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知识,通Ti计算器作出溶液PH值变化曲线,比较强碱溶液与弱碱盐类溶液从少一滴至多一滴的区别,理解中和滴定的实质。
(12)调查市场保健钙的种类、价格,分析钙以什么形式易于为人体吸收,提出补钙的理想方案。
(13)以房间装修为课题,分析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提出控制室内有害装修材料的措施,建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
(14)调查常用纤维、常用塑料、常用洗涤剂、常用粘胶剂等常用化学品种的主要化学成分、性能、价 格等,提出不同人群使用不同日常生活用品的设想。
(15)搜集生命起源各种假设的化学基础的资料,介绍生命科学的最新科技动态,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探索和获取新知,既提高了实践体验能力和增强了创新意识,又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改变了知识接受、贮存、转换和应用的方式,从而促进基础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3.1 教学策略激发,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呈现。它是为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把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分层策略不同的学生必定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学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合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在完成若干内容后,让学生回顾现在的学习策略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并对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哪些是不太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学习策略等产生自觉的认识。
3.3 民主策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 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角色的限定,超越“你”与“我”而成为“我们”,使教学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
3.4 建构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储蓄和知识储蓄,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省,有所总结,对学习产生“元认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我构建。
4.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4.1 实验探索型该模式是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入手,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时代的要求与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经验,较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师自身教法的适应,而很少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去适应学生的学法。
我区曾有一堂化学公开课,课题是“化学与水处理”.从教案来看,从复习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出世界性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体污染,特别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然后引述水体污染的四个原因,并提出化学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而且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泼。但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做一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是以教师使用投影仪预先将几点认识遮住,待学生答出一点、拉开一点来进行。这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猜谜;尤其是讲授到水体污染时,更是出一道计算题,由学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种污染,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分析与归纳,显然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定位,难以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 择方案和研究过程、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
2.研究性学习促进基础性学习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根据 《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如:
(1)利用Ti计算器,测定溶液中的电导率变化,分析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2)通过网上浏览,调查重要的矿物资源以及在高科技中的应用。
(3)组织学生到氯碱总厂参观调查,了解电解食盐水的原理,并以经济、环保等角度分析氯碱产品的 用途。
(4)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 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能源以及回收废电 池的意义。
(5)广泛收集有关化肥资料,了解不同化肥的使 用范围,并设计若干实验来设想人工固氮的途径。
(6)剖析光化学烟雾的原理,设计减少汽车尾气中废气的各种方案。
(7)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饮用水的成分及对健康的影响,并以学校饮用水状况为课题,通过采集小样、分析指标、实验对比、判断达标等方法,对学校饮用水状况向校方提出建议。
用心
爱心
专心 1
(8)调查垃圾的分类和处理,从广泛的材料中确定以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为课题,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提出垃圾的分类、运输、处理的各种设想,并就今后垃圾的处理的技术发展,发表自己的预测。
(9)分析酸雨的来源和成因,调查本市为防止酸雨采取的措施,测量本区域降雨的平均PH值,设计模拟酸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提出防止酸雨的对策。
(10)以日常生活中食品保鲜的主要用具冰箱为课题,了解冰箱的基本结构和制冷原理,分析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调查食品种类与人体健康,提出食品冷藏保鲜的建议。
(11)提出盐酸中加少量醋酸钠在中和滴定时是否影响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命题,让学生运用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知识,通Ti计算器作出溶液PH值变化曲线,比较强碱溶液与弱碱盐类溶液从少一滴至多一滴的区别,理解中和滴定的实质。
(12)调查市场保健钙的种类、价格,分析钙以什么形式易于为人体吸收,提出补钙的理想方案。
(13)以房间装修为课题,分析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提出控制室内有害装修材料的措施,建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
(14)调查常用纤维、常用塑料、常用洗涤剂、常用粘胶剂等常用化学品种的主要化学成分、性能、价 格等,提出不同人群使用不同日常生活用品的设想。
(15)搜集生命起源各种假设的化学基础的资料,介绍生命科学的最新科技动态,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探索和获取新知,既提高了实践体验能力和增强了创新意识,又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改变了知识接受、贮存、转换和应用的方式,从而促进基础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3.1 教学策略激发,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呈现。它是为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把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分层策略不同的学生必定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学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合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在完成若干内容后,让学生回顾现在的学习策略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并对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哪些是不太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学习策略等产生自觉的认识。
3.3 民主策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 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角色的限定,超越“你”与“我”而成为“我们”,使教学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
3.4 建构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储蓄和知识储蓄,启动学生的用心
爱心
专心
思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省,有所总结,对学习产生“元认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我构建。
4.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4.1 实验探索型该模式是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入手,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迁移能力价值
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迁移能力价值
化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已呈常态,体现出化学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教学理念: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1],M.S.James就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
[2]境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可见,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影响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 迁移是教育的目标而情境是迁移的支撑
1. 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并解决以前没有直接学过的问题
“迁移”是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教育目标的表达用词。“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并解决以前没有直接学过的问题”,学习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学习与应用。
迁移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等,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知策略均需要迁移到进一步的学习中或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否则所学的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均是死板的认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具体目标”中有6个“改变”,其中就有5个涉及到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提倡学会学习和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强调整合;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五个改变即是要求:从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对教学内容要进行科学地选择,把最基本教学的内容和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科知识放在首位;依据学习迁移规律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做到使学科知识体系网络化、结构化;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迁移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概括问题、总结反思的能力,善于掌握知识、问题的共同特点和规律以促进迁移的产生;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和元认知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以促进迁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能不断出现新理论、新物质的自然科学。因此,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化学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必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才能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原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的化学知识或解决新的化学问题。化学课程标准从多个角度表述学生迁移能力目标的培养,如说明通过对必修模块的学习,要使学生从以下一些方面得到迁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移能力的培养: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从而迁移以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研的应用;初步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化学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迁移到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从而迁移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对选修课程旨在通过对一些原理、专题的学习以引导学生运用探究、调研、查阅、合作进一步学习新的化学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从而迁移以更深刻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教育目标的分析,教学正是为了促进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动化基本技能的发展、促进学生认知策略的迁移。而如何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呢?
2.从有意义的情境中获得的课堂知识,比较容易成为迁移的知识,因为情境为这些知识的运用提供了支撑
认知是一种错综复杂、对条件敏感的过程,知识与技能孤立于使用它们的场景时,迁移就会受到阻碍,而从有意义的情境中获得的课堂知识,则比较容易成为迁移的知识,因为情境为这些知识的运用提供了支撑。
[5]
[4]当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学习迁移观主要有三种,针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针对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迁移理论、针对策略性知识的元认知迁移理论,在这些理论中对知识迁移机制的表述,均说明创设情境是有利于迁移发生的条件,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先行组织、产生式理论的最大重叠、元认知迁移理论中的多情境运用,莫不如是。研究也表明一般的、抽象的知识和技能常常不能发生知识的迁移,因为知识和技能高度依赖于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时的情境,只有在一定合适情境下学习才较有可能支持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因此,化学教育过程中不能只作化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管道,而应该创设具体的情境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生有效迁移。
(1)教材内容和呈现多有情境以促进迁移。以苏教版为例,为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教材专题内容的选择就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教材中大量引用生活、生产与现代化学科学与应用的实例,以作为化学基本知识学习的载体,如镁铝冶炼的工业流程、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等等。教材的呈现方式更是设置大量的情境性标志,如必修1和必修2模块的教材中章节名称也是情境性的,如“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而教材内容的栏目设置也多用情境学习方式名称,如“交流与讨论”就是设置一系列的知识或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表现才智和想象力;“活动探究”是让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材料,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在自主探究中享受知识迁移运用后发现未知的乐趣;“你知道吗”却是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联系自己原有的经验,为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架起桥梁。提倡在教学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贴近生活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知识不断丰富和充实的过程;(2)教师更用创设情境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平台以促进迁移。例如,有教师创设本地区的酸雨概率与酸雨危害现
[6]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象并辅以实验为情境,以引导学生探究SO2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酸雨的防治作方法上的思考,促进了化学学习中从现象到性质再到现实应用的知识的迁移。再例如,苏教版必修1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教学,有教师用混有泥沙的模拟海水为原料,以创设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情境,不但先行组织了初中科学所学的过滤知识,并思考了化学实验应根据实验目的而选择不同实验方法的策略,促进了陈述性知识与认知策略的迁移。具体而情境化的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层层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很好地利用了迁移规律,使学生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环境中感觉得到的化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奥苏贝尔的“为迁移而教”,不但说明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迁移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说明了教师对教学方法应该思考:“如何为迁移而教”。当前化学课堂中教师根据化学科学的特点创设大量基于学生认知与经验的教学情境而进行教学,不但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如何为迁移而教”思考的实践体现。二.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素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迁移的必要条件
余文森教授撰文提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特性: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可以说这也正是极大多数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自觉或不自觉的设计原则。而奥苏贝尔曾对学习的迁移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论述,认为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组织特性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此种观点代表了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化学及其发展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情境资源随处可撷,合适的情境就能使学生对情境中蕴涵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信息作深度的加工,相应地重新构建认知系统,然后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相关问题,以修正与完善新的认知系统。学习就是一系列的迁移过程。1.适宜的情境可以克服化学教学的简单化、抽象化、记忆表征的单一化,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保持,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学习中对知识的强化和迁移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总是认为,如果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基本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内涵与处延、典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则学生就能驾驭所学知识,由此而能自动开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认识和解决新的问题,并能认知迁移而进一步获取新知识。这种观点是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家的一种假设:学生能够使这些知识和技能一般化,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力以迁移于具体任务或情境,强调一般的、抽象的知识与能力的概括。例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教学,有的教师先抽象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能都可以转化为电能”的一般原理,再概括出构成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正负极判断:“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负极:活泼的电极、溶解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正极:相对不活泼的电极、析出氢气或金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在的电极”,以及装置中电子的流动方向、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规律,然后教师设计各式各样的模型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原电池及练习书写电池反应式。这种教学产生的结果往往只能应付类似电解质溶液与金属电极构成的原电池的相关问题解决,而不能用于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学生就表现出不擅长分析生活中应用的各类电池及燃料电池的电极问题及电池反应,即不能迁移至相
用心 爱心 专心
[8][7]
对较为复杂的真实情境。
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人员经研究提出,抽象的、一般的知识与技能常常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知识与认知技能双方均高度地依赖于学习者获得它们的情境。即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是在具体情境中运行的,知识是情境化的,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物,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容易进行迁移。例如,有教师对“Fe、Fe的检验及相互转化”设计如下教学情境过程:①情境创设:从我国缺铁性贫血的数据引出补血药“速力菲”,然后屏示“速力菲”的药品说明书,内容主要有:“规格:每片含琥珀酸亚铁0.1g”、“组成与性状:内含Fe34%~36%的无水碱式盐,为薄膜糖衣片”、“储藏:在避光、密封、阴凉处”、“药物相互作用:与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及其它说明,②提出问题:分别设问并展开探究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速力菲”保存方法的理由、如何检验“速力菲”是否被氧化并设计步骤、如何检验“速力菲”溶液中存在Fe并检验、维生素C同服为什么能增加吸收并设计实验检验、如何定量分析“速力菲”中Fe的含量并误差分析等,③实验或理论分析,④归纳总结。这样以探究市售补血药“速力菲”说明书条目为明线,以Fe、Fe的性质及实验设计等知识为暗线。强调真实的生活情境与化学基础知识密切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推测、设计、探讨、实验、合作、分享,学习了Fe、Fe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离子检验、实验设计、滴定及计算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化学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了起来,学生处于积极思维和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思维与情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情境影响认知,但不能确保学习的进行,情境与镶嵌在其中的内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情境为学习提供组织框架,而内容则决实学习的真实性
[10]
2+
3+
2+
3+
2+2+2+
2+
3+[9]
。在体现着生活感知却又体现着认知结构清晰性、稳定性的适宜情境,学生既可获得知识,同时也可感觉到何时和怎样运用知识,呈现出迁移的特性,情境是渗透在任何学习过程和迁移中的潜在影响因素。2.适宜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克服过分关注记笔记、记忆概念和化学用语、解题技巧的课堂学习策略,而强化确立目标、识别问题、摄取信息、择选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的动态学习策略,促使学生发挥联想和迁移
化学是一门强调符号表达及运用规则,侧重实验、推理和思辨的自然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运用个人学识,在基于化学基本知识之上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化学法则”,或化学知识理解的步骤或结构、或某类问题的解题技巧等等,因此较为注重的是“去情境化”的有序认知,可以看作是一套“学习程序”。例如“盐类水解”的教学过程,有些教师设计如下:①复习回顾:提出溶液酸碱性与PH值大小的关系,②实验: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一些酸、碱及盐溶液的PH值,从诸如NaCl、CH3COONa、NH4Cl等盐溶液具有不同的PH值而得出盐溶液也可呈酸、碱性,③提出问题:“有的盐溶液为什么呈酸性或碱性”,④概念与实质:分析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与平衡体系、分析盐类水解的条件与结果,得出盐类水解实质与概念,⑤特征:归纳出盐类水解为中和反应的逆反应、遵循平衡原理等特征,⑥练习:让学生分析判断各类盐溶液的酸碱性,⑦类型与规律:弱酸强碱盐、弱碱强酸盐的水解规律,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⑧表达: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写法,⑨应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及恒等关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系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过程虽有实验的情境,但只是现象的展示,虽有应用的情境,但只是盐类水解规律应用的一种场景而不是概括前的问题情境,强调的还是将学生置身于精确、定义完善的问题与正式定义和符号处理之中,侧重抽象与宽泛的问题解决策略,设想当学生学到盐类水解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程序就能适用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而其实学生掌握这种一般的学习策略却只能迁移到考试中,而很难应用于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即远迁移。许多迁移研究案例也表明,抽象知识与技能常常不能成功地迁移,而实践说明,利用高度相关的、具体有力的例证可促进迁移。
学习中的情境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理解、态度方法等因素,能帮助学生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
[11]
。在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而发挥出进行确认意义、判断、分析、推理、归纳结论等学习策略,而策略在迁移中能协调不同的问题情境,以适应动态变化着的问题情境。例如“盐类水解”的教学过程,有些教师设计如下:①情境创设:利用高一学生对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异常现象:“铝片与硫酸铜盐溶液反应不但析出红色的铜,而且产生大量的气泡,老师说是氢气”,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泼金属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之——镁条与氯化铜溶液反应实验探究”报告中的研究问题:镁等活泼金属与氯化铜盐溶液反应也具有类似现象吗?产生的气体真是氢气吗?为什么能产生气体?怎样的盐溶液与镁等活泼金属反应能产生此类气体”,②实验验证: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现象观察、爆鸣实验、观察反应后溶液浑浊现象、学生测定氯化铜溶液的PH值,③提出问题:氯化铜溶液为什么呈酸性?④理论分析:电解质溶液中微粒、平衡知识——铜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建立反应平衡、促进水的电离,使溶液呈酸性,⑤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氯化钠、硝酸钾、氯化铵、硫酸铝、碳酸钠、醋酸钠等溶液,⑥合作讨论:酸碱性归类、盐类水解概念、盐类水解的表达、离子水解离子方程式、盐的类型,⑦结论与应用,⑧新的实验异常:碳酸氢钠溶液酸碱性与亚硫酸氢钠溶液酸碱性为什么不同?为进入下一课时提供情境问题研究。在这个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自身的体验下讨论、研究了盐类水解的基本原理与实质,概括了盐类水解的知识并形成其相应的研究经验体系,学生的学习策略即遵循化学科学的一般研究策略“实验异常现象——提出问题——理论分析——结论假设——实验例证——归纳结论——应用”,在以后相似的情境中学生就会运用类似的学习策略而进行学习,发生策略的迁移。
罗格夫认为:情境既是问题的物理结构与概念结构,也是活动的意向与问题嵌入其中的社会环境。情境既包括一般氛围和物理环境,也包括共存的后台事件
[12]
。而利用类似研究性学习等真实的学生学习资源作为学习情境,能充分体现情境的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也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结构的连贯性与可辨别性,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概念和事实本身意义的理解,并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有助于学生发展灵活的知识表征能力,有助于形成迁移所必需的类比推理的机制,有助于形成对知识丰富而全面的理解,促进今后学习的广泛迁移。
3.适宜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克服单纯化的惰性知识,产生认知上主动的迁移意识,从而通过
用心 爱心 专心 5
主动的自我调控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资源、经验和知识进行新的认知建构
一些研究和实际教学都可发现,有时尽管学生头脑中储存了迁移所必须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似乎处于惰性状态,不能被有效地加以利用。这与缺乏主动迁移意识是有关系的,可以说自我调控是促进学习与迁移的关键
[13]
。教学中我们也总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尽管基础知识“扎实”,但在解决一些情境性问题时总是“一做就错”、“一讲就懂”,例如化学平衡类问题,我们总感到学生学得“不灵活”。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主动迁移的意识。
主动迁移意识是学习或解决问题过程中自我调控的一种表现,即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迁移的重要性,并能主动地识别不同学习任务或问题之间的相关性,识别可以迁移的具体情境,能主动、恰当地运用具有的认知结构,并灵活地应用。自我调控是元认知的具体体现,积极、主动、灵活的学习心向必能减少惰性知识。高中化学教学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境上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在问题设计上注重“实际联系理论”。例如新课程高考卷中的主观性试题,问题的情境大多是通过对实际事物或事件、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而让学生从试题情境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相关化学实质性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整合,重构新的认知结构而解决相关问题。
适宜的情境中潜在着极大的动机资源,提供复杂的结构不良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弥补知识信息不足的需要,形成积极的迁移心向,并进而增强迁移意识,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上的自我调控力。例如“沉淀溶解平衡的综合复习应用”的教学设计
[14],有的教师为改变学生迁移能力差,遇到真实问题情境束手无策,或对学习感到乏味的不良现状,而创设以肾结石、胆结石成分与形成为教学情境。①情境创设:胆、肾结石现象与医学图片,②提出问题:结石的成分、如何预防、如何理解成因,③提供新信息:医学上肾、胆结石成分说明,④合作探究:成分验证、结合知识提出生活上的注意点,⑤应用:运用溶度积常数的定量应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真实的、能感知的生活真实情境,又融合着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等平衡原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的溶度积常数等计算,这些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联系已学知识进行解决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变换视角、改变焦距看风景”,即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进入知识的真实应用领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深化对概念和事实本身意义的理解,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生成学习,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问题解决即迁移的全过程。真正的任务是具有凝聚性的、有意义的、有目的活动,具有潜在的动机资源,有可能转变为对学生具有自我参照意义的、学生参与的、有目的的活动
[15]
。情境不但影响迁移的主动性,在迁移过程中还产生对情境的反思意识,拓宽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三. 当前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现状诉求
情境创设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越来越重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沟通真实情境,但往往只注重了情境的趣味性、开放性、直观性、生活性,而忽略知识性、发展
用心 爱心 专心 6
性、情感的正面性。用访谈式与部分教师探讨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认识,见表1
表1 问题
经常创设
你经常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吗 遇到容易创设情境的内容才创设 开公开课时才创设 基本不创设
你认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情境素材与现实生活、生产的关系
你主要依据怎样的原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素材中化学知识的容量 情境素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境素材中的化学思维或方法 引入阶段
你的课堂教学情境主要用在哪个教学环节 作为问题的背景材料 贯串于整堂课的过程 作为学生讨论小结阶段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你认为你的学生认同课堂教学情境吗 5 2 3 9 3 3 2 6 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促进知识迁移,提高教学效益 关注现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选项(只能选一个)
人数(共17人)3 10 2 2 11 5 1 学生感觉能用化学知识说明生活中类似的化学现象 7 学生有兴趣,但感觉知识零散了 无所谓,就这样 2(1)教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虽有自觉行为,但不是钻研行为。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虽有自觉行为,但缺乏认知迁移价值的思考,不是一种自觉的钻研行为;虽有迁移价值目标思考,但主要为课堂教学气氛服务;虽有情境与知识、思维容量关系的思考,但也仅仅只为课堂教学的引入,而较少作为知识与思维发展的载体。但从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很强的借鉴意识,促进了迁移能力的发展;(2)情境创设虽呈常态,但缺乏学生的主动概括。在教学中我们总还是强调课堂教学的传统程式,强调化学知识的体系化,总还是教师概括而系统化地处理情境而“重构”教材,唯恐学生不会概括、不会建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难以将知识有效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去,例如看不懂或漠不关心现实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工人在窨井下作业的中毒
用心 爱心 专心
原因、危险化学药品运输事故的相关报道、生活中一些食品的不良处理分析等等。知识脱离了情境就没有活力,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赋予情境,让核心知识在情境中,我们还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概括、理解、领悟知识,从而使迁移能达到去情境化。
教学是一种担当,传承文明与发展,化学课堂教学亦应如是,而不能只就化学基础知识、方法及解题思维而教学,还应有想象、探究、情感的培育,或许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化学素养的社会公民甚至化学大家,而不是只能在化学考试中得高分而无化学情趣的学生。而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既能落实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能贯通化学科学的研究与思维方法,且又能对化学科学的应用与发展具有责任感?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作如何思考?在化学课堂中创设既能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又能促进学生情感、策略、方法、知识等方面迁移的教学情境,或许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策略与方法,也可谓是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和体现。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第四篇:化学教学论论文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本文通过以下论述,说明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功能。
关键字:化学实验
中学化学教学
教学质量
能力培养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the chemical is a based on experiment science, chemical theory and law is from many experiments that concluded.With the method of chemical experiment study of chemistry,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of students learning also accor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emistry teaching of the basic means.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dvoc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to cooperate or chemis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Through the chemical experimen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help students through the use of inquiry form chemical concept,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the master chemical chem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values, 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thinking ability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train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purpose.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e elaboration, explains the chemical experiment in the middle school teaching of the function.Key word: chemical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目录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1 1.培养实学生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并重转变....................1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并重转变..................................2 3.化学试验设计和呈现体现趣味性的转变..........................2 4.重视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的转变.......2 二.化学实验的功能...............................................2
(一)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2 1.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3 2.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的事实……………3 3.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检验化学原理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3(二).化学实验的方法论功能.......................................3(三).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4 1.学习知识,培养技能..........................................4 2.经历过程,体验方法..........................................5
3.发展兴趣,养成态度..........................................6 3.1帮助学生养成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6 3.2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6 3.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愿望和意识...............................6
三.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引
言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已被人们所共识。为了使我们在理论认识上把化学实验放在适当的高度,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本文通过以下论述,说明化学实验在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1.培养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并重转变。
以前的试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试验操作能力,而现在的试验改变以往的“教”设计实验,变成“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并重转变
以前的化学试验注重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现在的化学试验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2]。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此外,新课标还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实验药品取用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素材。诸如必修2中“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选修1中“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选修2中“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选修4中“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选修5中“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实验;选修6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实验等等。
3.化学试验设计和呈现体现趣味性的转变
化学试验的设计和呈现体现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往的教材在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往往把试验设计的非常“严肃”、“规范”,试验试剂必须用化学试剂,试验装置必须选用化学仪器、器皿来装配,因此,过去的化学试验相对显得较抽象而枯燥乏味。而新课改下的教材中则编入了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试验。例如名为“烧不坏的手绢”的趣味实验。【将2体积95%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旧的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火焰熄灭后,观察湿透的手绢发生了什么变化?该实验既能引发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4.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的转变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即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绿色化。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例如:选修6(实验化学课程模块)中,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单独作为一条“内容标准”;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 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二.化学实验的功能
(一)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
学生的化学学习都能都离不开对化学科学知识的认识,化学教学认识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进行化学教学交往的最基本途径。无论是从实践(实验探究活动)与认识,还是从感性认识(化学实验事实)与理性认识(化学概念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认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1]。
1.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化学教学认识始于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引发化学教学认识,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化学实验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引发化学教学认识问题:例如,用PH试纸分别测定3.5%盐酸、食醋、食盐水、酒精和苏打水的PH,并将它们的颜色与比标准色卡对照。通过这一化学实验,引发学生提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是否一样?”的问题。
2.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的事实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的形成,一般都首先从认识具体物质的性质入手。而物质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才显露出来,被学生感知。学生通过感知物质及其变化的实验现象,获得化学实验吧事实,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化学概念,认识化学理论。例如,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形成,需要观察“物质导电性实验”的现象的实验事实,才能获得。
3.为学生检验化学原理、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只有经过化学实验的检验,学生才能确信化学理论的真实性。例如:学生通过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知道:“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设计一个“家庭探究实验”来检验之一结论。例如,“比较凉水、温水和较热水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
(二)化学实验的方法论功能
实验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从教学认识的角度看,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法,具有方法论功能。实验方法论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落实科学素养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半过程,学习实验方法[2]。例如:取几只量筒分别进行下面的实验,事先预测结果并与记录值进行比较。
水与酒精混合体积的变化[3]
实验操作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1)20mL水与20mL水混合(2)20mL酒精与20mL酒精混合(3)20mL酒精与20mL水混合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体积差异?
这个实验涉及了体积测量,实验数据处理,绘制表格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比较”,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应用了一些实验的方法。
40 40
测量结果
40 39.5
(三)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无论是作为实践活动的实验(实验探究活动),还是作为认识活动的实验,它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因而它具有重要的就教学论功能。
1.学习知识,培养技能
知识是学生发展之本。著名的教学论专家,王策三先生指出:“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问题[4]。”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观点其实也没有否定知识本身,而主要是针对知识的片面传授方式进行了批判。因此我们应该决定的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更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即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学化学中,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中学化学的教学效果。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采用化学实验这样的直观手段易于使其形成抽象的概念,换言之,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和知识的有效途径。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2 点燃 SO2,在纯氧中的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发出热量,生产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产黑色固体即四氧化三铁;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现象:冒出白烟,即生成五氧化二磷。通过实验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和讨论,我们发现氧气与硫、铁、磷的反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一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个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观察不仅获得了
有关硫、铁、磷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力,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方法、仪器装置的原理及有关数据、现象处理等方面的认识、理解[5]。
2.经历过程,体验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时,要兼顾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的过程价值并不亚于实验结果的本身价值。能否实现实验的过程价值,教师的教学观点至关重要,教师所具备的教育观点将直接决定其会采用怎样的实验教学设计并进行采用相应的实验教学活动,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知识是由学习者自主构,建产生,而不是教师单向传授,因此,教师在教学探究式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寻找和创设适宜的实验情景帮助学生进行积极良好的结构,实验过程也将可能多以学生的讨论、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为主要形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不再是“看实验”甚至于“听实验”,而是主动的参与,根据实验情景进行设计并亲手“做实验”,学生不再是“隔岸观火”而是“身临其境”。据心里学家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知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能力。
俗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也就是说,仅仅是听到的很容易忘记,如果是看到的则记忆较深刻,但是经过亲手操作更让人刻骨铭心。实验则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认知走向体验。体验,是一种鲜活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验,感知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自我建构;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通过体验学生不仅可以“学会”,而且能够“会学”,还可以“愿意学”。结果性的体验侧重的是知识,即“学会”;过程性的体验侧重的是方法,即“会学”。通过实验,可以体验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测量和误差分析、控制变量和条件等。下面我们以“对金属钠的一些性质的实验观察”为例加以阐述。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1)取一小块钠,看到钠是固体(视觉);(2)用刀切钠的表皮时,感到钠较软(触觉);(3)切去表皮后,看到呈银白色,具有光泽(视觉);
(4)当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时,听到嘶嘶声(听觉);看到钠浮在水面上,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向烧杯的各个方向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并伴有一些小气泡产生(视觉);
(5)当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触觉)。
此案例中的实验观察,运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器官;不仅观察到了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和溶解度等多方面的物理性质,而且还观察到了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变化过程,如体积变化情况,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产生气泡以及放热等现象。3.发展兴趣,养成态度
化学实验兴趣是个体是个体对化学实验特殊的活动倾向,是为了获得化学实验的知识、经验、体验或者解决化学问题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6]。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国内外教育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因不少化学家就是在中学学习阶段受老师的感染和化学学科特有的魅力吸引,喜欢做实验而喜爱化学的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70%以上,而走上躬耕化学科学之路的。因此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态度。
3.1帮助学生养成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3.2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愿望和意识。
4.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
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求,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7]。因此,情景创设是现代化学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通过“白纸显字”实验,为学习单质碘的检验方法创设真实情景。在一张吸水性较好的白纸上,用淀粉溶液在纸上写“碘”字;待字迹稍干后,用棉花蘸少量碘酒涂在纸上,纸上看不到的“碘”字就会显现出来。
三.结语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和生命。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产生和发展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的基础,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生动、真实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展现化学现象,反应化学规律,验证化学理论;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质疑、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等思维活动,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致谢: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也就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将画上句号。作为一个本科生,由于经验的匮乏,要完成毕业论文是谈何容易,更何况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不是老师的督促与指导,还有一起工作的同学支持,想要完成本篇论文是难以想象的。说到致谢,我感触颇多,一路走来,我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我要感谢指导我的曹彬老师。从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资料的收集、论文框架的确定、开题报告的准备及论文初稿的完成,曹老师给我传授了应有的知识,教我在论文写作中怎样规划。
曹老师以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生活中指引了一个航标。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我的各位老师,你们给予我的指导和教诲,我将永远记在心里!感谢和我一起生活四年的同学们,是你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愿我们以后的人生更加充实、丰富多彩!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化学教学,1991(3):22—23.(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3)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4)彭署晋,林长春.科学教育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2004.(5)吴俊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70—271.(6)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0—152.(7)裴新宁.化学实验的情景教学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5):12—13.(8)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9)李广州.陆真.化学教学论实验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
第五篇:化学教学论论文(范文)
论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作为一种学习理论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逐渐开始引起关注,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关键词:建构主义化学理论教学应用
任何课程改革,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化学新课程所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的具体反映。理论基础是化学新课程的精髓,基本理念是理论基础的外在表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一、情景、合作、交流、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1】
情景。学习环境中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
交流。交流是合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个体的思维成果为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达到意义的建构。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意义建构就是指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建立的认知结构。
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着。
二、学生要想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需要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发挥能动作用:【2】
运用探究法、发现法去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
在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主动收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
主动将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三、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需要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发挥能动作用:【2】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和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应尽可能开展讨论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活动,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
有效。
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观念,是推进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再好的课程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再好的理念也不能得到落实。作为化学新课程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化学新课程学习观的建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目的,当然是使自身科学素养得到发展。如何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不同的课程观下由不同的发展取向。以学科为中心的化学课程,注重化学学科的系统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化学课程,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主动发展。
3、变抽象为具体、真实
以学科为中心的化学课程,将大量纷杂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大量抽象的化学理论性知识以系统化、学术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例,在中学不仅要涉及典型的金属元素族,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而且,每一族的典型元素从单质到氧化物,水化物,再到各种盐,各种化学反应,实验现象等都要学生来学习。远离学生生活的化学学习内容,即枯燥又乏味,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怎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学习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 基于特定学习情境”,实质上就是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应该基于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离他们并不遥远,并不抽象,对他们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大有益处。为此,化学新课程十分注意课程内容的“两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4、变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孤立、静止学习为合作、交流学习
从课程内容的学习方式来看,化学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化学教学,使得很多学生的化学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统统被扼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这已经成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严重枷锁,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为改变这一方式,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不是学生自身孤立进行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得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更为有效,更加生动,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也更能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5、变注重结果为结果与过程并重
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如何做出评价直接关系到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传统的化学学习评价,过分注重考核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技
能的掌握情况,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选拔功能,有的学校甚至将学生的期中、期末化学考试成绩张榜公布,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结语: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学生只有体验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的理解所学的内容。而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活动,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很多感受也是用我们所谓的期中、期末化学考试考不出来的。因此,化学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倡导开展趣味性活动,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化学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反思与评价。
参考文献
【1】邢晓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03-6-13
【2】赵玉泉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2007(9)-0322--02.